第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的实施与引领
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的实施与引领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 吴作武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2006年9月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教材,政治学科的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有必修与选修之分,以模块形式出现,必修课中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还新增了《文化生活》这个内容。选修课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从这些课目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而且就课文内容也进行了重组。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编排了一组综合探究的内容,足以体现综合探究的重要性。如在《经济生活》后面编排了正确对待金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讲求效率维护公平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四块综合探究的主题。这样的编排是全新的,对广大教师来说,综合探究课的设置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向原有知识体系挑战,向固有的教学模式挑战,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对学生来说,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
这一过程中,各地学校一线工作者进行了众多综合探究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大量经验,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作为课程知识的探索者、体验者,课堂是师生信息交换的互动平台成为共识。学生在创新能力、文献研究、案例剖析、规则制定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引起了本人的思考。
据自身实践和在校内外听课评课的情况看,任课教师普遍感觉很难开展,本来应该设计得相当流畅的探究活动往往“流产”,或者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的探究热情不高;或者有的课例学生能整齐划一地探究出预期的答案,违背了教材设置此类课程的主旨。
综合探究课向何处去?这已成了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教材分析
综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共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四个单元,每单元有一个综合探究主题,共计十六个综合探究内容。这些综合探究活动课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它是基于有意义的案例或问题展开,是对本单元前面几课内容基本知识的综合和集中体现;二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它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着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强调学生是否围绕问题积极发表个人看法的欲望和能力;三是由于时间、空间、材料等的限制,很难在课堂内完成的活动,它的全面展开和深入需要在课外进行许多拓展性的探究活动如资料收集、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和方法。
二.操作策略
经过近两年教学实践,就综合探究课而言,它首先应该是课程,而这个课程又具有探究性、综合性和活动性,也即其兼具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的部分特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是把综合探究引入高中政治课,努力探索“综合探究学习活动”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高中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综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素材和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某些课题或专题,依照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规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开放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所谓教学策略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选择的有效的教学措施,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确定等因素。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探索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有效途径、方法,以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探究活动可以分多次进行,探究方式也应多种多样。
策略一:从做中学,构建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形态。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活动课程涉及多种知识技能,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实践性:活动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如经济模块《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类探究活动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注重为启发学生思维提供路径,可采取模拟活动的方式。例如通过模拟职业招聘会、投资理财方案等探究活动,能引导学生养成合理科学的金钱观念、竞争就业观念、合理投资观念。
如经济模块《正确对待金钱》、《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这类探究活动可通过开展时政热点问题、理论与现实的交汇融合甚至矛盾等的探讨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锻炼其逻辑思维、思辨等能力。
如哲学模块《走进哲学、问辨人生》,这类探究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通过让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此探究活动主要从主题选定、到文字、图片资料等的展出、到环节设置、实施、评价等各方面均由学生主导,锻炼能力。
上述活动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提升他们的观察、思考、创造、社会交往、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可在平时的综合探究活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进行。
当然,活动课程毕竟是在课堂内完成的,所以最好是一节课以安排一种活动方式为主,每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策略二:化整为零,归结学科课程
新教材在学科课程内容编排上的另一个特色是知识点多而短小、简略,集中体现为对许多知识的点到即止,甚至一笔带过或以图代文、以例代意,层次脉络之间呈现出跳跃性,不少学生感觉难以理解。而综合探究课因其“综合”性,恰可以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经济模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模块《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哲学模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等,因为其本身就是教学内容,所以它可在本单元相关学科课程中求“同”存“异”、“化整为零”,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第一手资料、佐证、数据等融入其中,让学生思考探究。当然它的融入要抓住时机,或在新知识开始教学时导入,或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或在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阶段性检测的材料引入。
策略三:身体力行,融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有组织管理、有教师指导的课外教育活动。是信息传递的渠道,是通过实践发展学生才能和个性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组织及方法上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等优点。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经受各种实际锻炼,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造就出各种专门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如对政治模块《政府权威从何而来》、文化模块《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聚焦文化竞争力》等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处理,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或强化、或巩固,设计其中的活动内容以学生投身课外活动的形式实现。选择采取的活动方式有:调查报告、采访活动、收集资料形成手抄报、黑板报等,有的可以尝试网上博客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空间。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外的自主调研活动,使其心灵从中受到启发、震撼,这种自我教育活动的方式远比传统古板的“谈心”有效得多。
课外活动由于是在课外进行的,它缺少一定的时空及纪律约束,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要做到:克服及纠正传统课外活动的松散、自发、盲目的不足,通过规范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活动内容;注意在课外实践中积累知识,掌握能力。
当然,综合探究课归根到底应该是不同于上述这三种课程(活动)的特殊课程类型。正由于其特殊性,教师可以有多种自由的选择,因为各种课程(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前还须再三权衡设计教学策略,能有不同的方案更好,可以灵活地进行改编或融合(整合)或创新。比如上文中《正确对待金钱》关于“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讨论活动,除了课堂上的小组辩论外,更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到网上博客上继续开题辩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无止境、探究应延续的特点。
三、操作实施
“探究”一词意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讨”,即研究讨论,要两人以上合作。“研究”即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课堂综合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综合探究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用以下的几种探究方法来进行探究,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探究。
(一)沙龙式探究
1.沙龙式探究的含义:沙龙式探究就是在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生生对某一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碰撞、兼容、对接,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新的观点。
2.沙龙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沙龙动员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了解沙龙、认同沙龙,产生积极参与沙龙的欲望。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动、组织、竞岗、培训。
沙龙准备阶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为全体沙龙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
选择主题-设计角度---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制作课件
沙龙活动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自教自育、共同提高。沙龙总结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提升质量,完善沙龙。
(二)辨论式探究 1.辨论式探险究的含义:辩论式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研究专题,从辩证的从正反两方向出发,综合的灵活的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做研究,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学习方法
2.辨论式探究的范围和界定。对那些大家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辨论,在辨论中形成共识。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时,可用辨论式,辨题: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在辨论中使大家形成共识,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不行。
3.辨论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为了探究活动的进行有针对性,教师对其进行要进行深入的筹划,让学生很有学习秩序的情况下进行。
确定辨题—分正反两方小组—分工负责—有组织性搜集材料—整理汇总—活动开展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之间合作成为了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合作中又体现个人能力。在这里,教师好象就是一名“看客”,为他们进行服务与指,如需要打印资料、个别知识性的探讨、学生关注问题的方向与范围等。在辩论会上,同学们将自己劳动成果通过语言辩论、讲解等形式得以展示,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研究”成果后的爽气。
笔者认为把辩论带入课堂,应该注意几点:
1、不要为辩论而辩论。忌流于形式。
2、在辩论前,要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等。
3、挖掘教材,哪些问题最适合辩论。
(三)情景模拟式
1.情景模拟式的含义:情景,指情形、景象、场景,即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状况。模拟,又称模仿,指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
2.操作步骤:情景模拟式的一般流程:
确定主题----情景构思--情景模拟---再现问题---解决问题
(1)选择主题中需探究的问题进行情景构思。
(2)设计制作情景模拟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如:背景画面等),还可准备一些实物,适当增强仿真效果。
(3)让学生选择扮演、担任角色,教师布置有针对性的观察、思索的任务。(4)从情景模拟中再现问题,引出问题,展开解决方案的讨论。3.使用建议:
“情景模拟法”适用于我们在解决一些探究难点问题时使用,让学生从现场的情景中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探究问题变得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为了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求教师事先作好精心的准备,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画面情景的设计,再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需教师精巧构思,细心钻研。此方法既可用于再现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现象,也可用于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拓展,即展示问题解决的主要过程。
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模拟是由学生去做的,这即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
(四)调研式探究 1.调研式探究的含义:就是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生活,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与杭州市中学政治一直在倡导的“小课堂,大社会”理念是一致的。
2.调研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确定主题---调查访问---资料整理---交流讨论---效果评价
三大步骤:第一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确定好主题。第二步,每个小组分工负责不同项目的调查。第三步,对学生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进行讨论,作好小结评价。调研讨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抓好以下环节:总体设计,选题定点;编拟提钢,明确目标;深入社会,调查访问;信息反馈,总结成文;引入课堂,交流讨论;效果检验,考核评分。
(五)小论文式探究
1.小论文式探究的含义:论文式探究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挖掘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培养发散式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模式。
2.小论文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总体分工---建立信息库--指导写作---论文展评
具体操作过程
(1)总体分工
为了保证这种方式的深入进行,我们教师从总体上分为三大块进行负责,有专门负责理论研究的,有专门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制作与资料收集的,有专门负责论文评选的,并定期进行各部分的汇总交流与完善。
(2)建立信息库
为保证学生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我们专门开辟了观看新闻联播(周日至周五晚上七点到七点半),订阅《时事-高中版》,社会调查等栏目,建立充足的信息源。
(3)指导写作
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各抒已见,写出自己的思想。写作前,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首先,要求主题思想要新颖。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积极地思考,要敢想,只要合情合理就行。其次,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敢想不等于乱想,要有理有据。面对实际问题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各种理论,去思考,去分析。
当然,要一步到位,很难。刚开始,有的同学不愿写,我们就分别进行指导。先给他一些启示,引导他们去分析材料,去思考。只要有点滴成绩,我们通过写评语的方式,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就这样,在成就感的激励下,逐渐增强了他们写小论文的勇气和信心,并且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
(4)论文展评
对于小论文,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评。一方面,我们借助语文老师对小论文进行批改,写评语,找出优点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专门负责论文评选的老师,评出比较好的小论文,张贴到学校的宣传《学生风采》。并定期将它们装订成册,供大家传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论文的热情,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论思考
(一)以上“变通”与“重组”只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相对可行的策略,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师问生答”“师授生受”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空内使教师有效完成规定的教授任务,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理解了知识点,并享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大部分学生能表现出对之持续的兴趣。
(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认识到,综合探究活动课可以“变通”、“重组”为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那么,这种“变通”与“重组”是不是单向的呢?换言之,我们在平时的施教中可不可以将学科课程的部分内容改变为综合探究活动呢或课外活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将是我们以后有待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向。
(三)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变通”与“重组”也要因教师、学生、学情、教学所处的时事热点、周边实际情况等灵活运用或试着改变“变通”与“重组”方式,不能古板地搬套;也不是所有综合探究活动课都有“变通”与“重组”的必要,教师要善于比较、鉴别;
2.策略实施中要注意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就关系到活动的人员分组分工、时间约定、信息反馈(含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活动终止时所得到的结果)、鼓励与评价等许多问题,所以事先要有一个统筹的考虑,尽量估计得充分些,行动得周密些,以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3.综合探究活动不应拘泥于教材规定的时间和内容,最好形成一个活动系列全,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即使教材中没有“活动”安排,教师也可适当布置一些简便易行的活动任务,活动的内容甚至可以冲出学科的范围,以使学生的活动状态能持续进行并不断得到刺激、强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最好的内化契机。否则,学生获得的东西将是分散和零碎的,缺乏系统性。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要成功进行综合探究课教学,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彻底转变教的理念和活动设计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生成、感悟,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和有效探究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探究
摘 要:在新课改前提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支撑,回归生活世界,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不断地尝试和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回归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生活,使教学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不仅有利于教育回归生活,科学践行教学生活化思想,同时,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有利于结合当前教育实践,阐释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这一思想向着科学、现实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还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为高中新课改提供理论指导。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资源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支撑,回归生活世界,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指导。虽然在新课改前提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了一些改善,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整体上看,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生活是一种普遍现象。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生活,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生活,使教学回归自然,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途径
要想实现教学生活化,首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结合实践,使思想政治教学贴近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进行熏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途径。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有了兴趣,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出的信息,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都会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谈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生活化的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授课形式上,不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生活情景,同时,还要设计一些生活话题,让学生融入其中,探究生活,思考生活,谈谈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看法。将课本知识和生活话题相联系,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通过教育生活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对于培养学生课堂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刘素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尝试与思考[J].东方教育,2013.编辑 马燕萍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案例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案例
商镇中学
彭丹峰
一、活动的确立 1.活动题目。
怎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指导思想。
坚持素质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面向全体的学生观,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学生主体的发展观。3.活动原则。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活动课坚持以下七项原则:导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4.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自办的调查报告会,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劳动者权利的保障情况,进一步明确劳动者的权利以及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创设以小组为单位的民主学习气氛和创设相互合作的教学平台,使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设计在调查及总结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做到知、情、行的统一。
二、合作活动 <一>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88(1)请学生在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有关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侵害及维护的文字资料。
(2)请学生到当地劳动部门、劳动仲裁部门及法院等机构调查研究,收集有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相关资料的案例。
(3)走访当地的农民工,了解其合法权益(工资、劳动保护等)遭到侵害和受到保护的情况。
(4)收集有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DV短片。(5)收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关的法律规定。
(6)准备各项评比的标准:优秀调查成果、优秀报告人、优秀学习课件及优秀设计方案。2.设备准备。
(1)准备一间大报告厅。
(2)准备展板,张贴各小组在报告中没能体现的相关文字资料及照片。
(3)准备展示优秀课件的多媒体设备。3.知识准备。
(1)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2)国家有关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规定。(3)制作课件的计算机操作知识。(4)拍摄DV片的知识。
(二)活动步骤
1.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选。
全班分成六个活动小组。小组向每个组员征集活动方案之后,取长补短,发挥每个成员的优点,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代表全组水平的设计方案,再参加全班的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2.活动方案的确立。
对六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投票评选,第三小组的方案被全班认同。这一活动方案分为三个部分:文字及图片展示、DV片的课件展示、调查报告会。3.文字和图片板块的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组员把本组收集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张贴在该板块中。4.报告会与评比。
各小组推荐一名报告人,宣读本组调查报告(含课件展示),并参加评选。
5.DV片展示及DV片在全班展示并参加评选。各组将录制的DV短片在全班展出,并参加评选。6.进行报告会、参观、总结和表彰。
利用1~2课时,组织学生听报告、参观资料展览、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在全班公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以表扬和奖励。设立的奖项有:
最佳设计方案奖(小组和个人)。优秀调查报告奖(小组和个人)。优秀DV片奖(小组和个人)。
优秀课件奖(小组和个人)。优秀合作奖(小组)。特别贡献奖(个人)。突出表现奖(个人)。
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奖励的基础上,还将全体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并将评估结果记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册中。
(三)活动效果 1.合作意识培养。
因为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和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所以,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经济常识》第四课“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活动课的设计,强调的是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活动中,既有小组成员个体优势的充分展现,又有同学之间的生生合作,以及教师的指导(师生合作)。
2.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的培养。
通过相关的法律条文,了解案例,录制DV短片等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树立起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主人翁意识)。3.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通过活动,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初步掌握了进行社会调查和完成调查报告的能力和技巧。
4.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体,又是这节活动课的创造者。从方案的确定到报告会和展览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学习小组及小组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合作学习氛围,这节课就不能成功。主体性和合作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5.创造性的发展。
创造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以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合作式活动课,正是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在合作交流中,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彼此合作又相互竞争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四篇:高中生物学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变革探究
高中生物学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变革探究
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关键:实现以“双基”为导向到以“生物科学素养”为导向、以探究式教学为特点的转变。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生物科学素养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本质以及形成科学地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四个维度: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探究式教学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理解概念,了解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认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标志和突破点。
一、课程实施建议
1、必修课程的实施:必修内容变化从三个模块6学分减为两个模块4学分,包括必修课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课程顺序没变,课时安排36学时,要求在高二第一学期内完成必修模块。
2、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实施:选择性必修模块有三部分:“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是供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学生学习的,考试成绩将折算成等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等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绩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开课顺序上先开必修再开选择性必修。
3、选修课程实施:选修课程包括:“现代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包含若干模块,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要求取得14学分才能毕业,这14学分既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建议的课程,也包括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1、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1)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关注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好奇心是否点燃学生思维,是否参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和提升,是否领悟到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避免只关注知识点,平铺直述、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
(2)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设计探究方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围绕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展开,依据重要概念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建立、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
(4)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促成学生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重视多样化设计实验、重视定性、定量实验,要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5)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1)回归学科本质。生物学科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及其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
(2)理科必须说理。让学生弄清知识来龙去脉,搞清生命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起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
(3)在情境中学。德国学者将知识比作盐,将情境比作佳肴,将知识溶在情境中才能激发求知欲。而情境可以是图片、视频、故事、实验等多种形式。
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开始,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我们要钻研课标,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来迎接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基于学情的分层探究作业模式初探
高中思想政治课基于学情的分层探究作业模式初探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探究作业模式就是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量力耐i,共同提高”的原则,分层次确定作业目标,设计、布置探究型作业的作业模式。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人差异的人,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现代教学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3、实践依据
政治作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作业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作业的效益。
二、操作流程
分析学生差异一设计分层探究型作业一实施分层作业评价
1、分析学生差异
在一个班级中,大致可以将学生按差异性分为A、B、C、三层,A层为优生,B层次为中等生,C层次为“学习困难生。
2、设计分层探究型作业
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是“识记”、“理解”能力;提高性目标在于“应用”;发展性目标主要看其“分析”“综合”或“运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高二政治常识“我国政权对内对外的国家职能”教学时,结合2010军上海市世博会的举办,可以设计如下分层探究型作业。
基础性作业题:上海市政府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完成了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请收集西恻上海市政府为举办世博会履行国家职能的相关资料。
提高性作业题:收集上海市政府为举办世博会履行国家职能的相关资料并且以所学知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这个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学生不是简单地收集资料,而是运用教材知识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发展性作业题:收集上海市政府为举办世博会履行国家职能的相关资料,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并对后世博时代政府积极履行国家职能提出你的建议。
3、实施分层探究型作业评价(1)分数(等级)加评语策略(2)注重过程性评价策略(3)生生合作互评策略
三、实施原则
1、多样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分层探究作业根据作业方式的不同,作业可以设计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多媒体演示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等多种形式。
2、自主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分层探究作业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确定作业目标、选择作业内容、自我调控作业进程、自主评价反思作业的结果。
3、目标性原则
就其主体来说,要体现出层次性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有坡度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实际的题目,尝试着成功的喜悦.
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反思
1、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探究作业模式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所能发挥的潜力极限的估计是否准确。
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探究作业模式中应该提倡合作学习方式。
3、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探究作业模式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