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柱县水保法调研材料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务局
关于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水利局水执法处:
根据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开展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调研工作的通知(渝水政[2009]4号)精神,我局成立了以水务局局长向东为组长,分管副局长邓爱荣和李世安为副组长,水土保持科和水行政执法大队为成员的《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调研组,经过一个月深入实地调研,形成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务局关于修订《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调研报告,现将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当地政府对水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水保规划编情况
我县人民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每年跟县水务局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考核任务和定期向政府报告水土保持工作情况的制度,并与我局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我县2004年按市水利局要求已编制了《石柱县水土保持规划》,目前,正在编制《石柱县革命老区水土保持规划》。在县级水土保持规划过程中,通过政府协调,得到了国土、规划、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其它县级各部门规划 不重复、不矛盾。
(二)水保方案审批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普遍存在重编制,轻实施,缺监管的问题。目前,国家立项和市级立项的项目基本能按照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并聘请有资质的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单位进行工程监理和水土流失监测。而县级立项的项目由于规模小,水保投资少,项目多,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水土保持监理监测资质,人员不足,缺乏技术力量,因此,普遍存在监管缺位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建议加强区县水保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增加编制,充实人员。
(三)小流域后期管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现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移交农户管理,这种分散经营的模式由于单个农户资金少,缺乏后期维护资金和技术,因此建议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采取扶持专业户的措施。支持专业户承包土地、荒山、荒坡,水土保持部门治理后与专业户签订后期管护合同。
(四)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存在问题及建议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违法现象普遍,执法人员不足的问题。目前,虽然绝大部分项目能严格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不到位,区县水保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导 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另外,水土保持法对违法处罚力度过轻。因此,建议:一是加强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建设,充实人员;二是加强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制度的执行;三是通过人大修改现行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法对违现象的处罚力度;四是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水土保持法制意识。
二、对《办法》修订中创新性立法的建议
(一)关于完善重庆市水土保持投入政策和投入渠道的建议
一是水土保持投入适当向边远山区、贫困山区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县倾斜;二是出台相对优惠的“四荒”承包治理政策,引入民间资金投资水土保持治理;三是建议根据相关政策取消少数民族区县和贫困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中地方配套资金。
(二)关于加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正常运行。因此,一是建议积极争取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尽快完成,争取国家资金投入;二是建议国家在征收的水土保持两费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三是争取国家水土保持资金适当向三峡库区倾斜。
(三)关于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的建议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面向农村的一项工作,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乡镇一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建议在乡镇一级设立水土保持机构,协助县级水土保持机构共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三、对修改《办法》的具体工作建议
(一)建议成立专门工作组,收集整理区县调研材料,组织召开调研工作会,听取区县对《办法》修改的意见;
(二)建议抽调人员组成调研工作组,到区县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
以上建议,如有不妥,请给予指正!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务局
第二篇:水保条例调研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草案)》建议意见
(一)、《草案》第三条规定了谁审批谁负责监管的原则。该条规定与现行实践做法有明显区别,今后对水利部审批和省厅审批的项目,属地监管的力度就会大大削弱。而国家和省审批的一般又都是大型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较大,放松了属地监管,监管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建议审批部门监管与属地监管相结合,属地监管进行日常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向审批部门汇报,由审批部门责令整改及处罚。
(二)、草案第八条规定,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山区、丘陵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划定办法 由各级规划划定。山区丘陵区属宏观地理概念,对于山区丘陵区边界划定,国家法律并未授权各级规划划定,且划定专业性很强,由县级规划定有一定困难,建议在省水保规划中统一划定公布,体现统一性和权威性。
(三)、第十四条: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和二十度以上直接面向水库蓄水区的荒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二十度以下水库蓄水区的荒坡地开垦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89)环管字第201号)第十一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建议明确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库不准开垦
(四)、草案第十八条关于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垦造耕地的水土保持规定
在垦造耕地过程中,各地多少都存在禁垦坡度开发、忽视水土流失防护等等情况,而水土保持工作是相关部门共同的职责,垦造耕地项目仅依靠水行政主管部门很难把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参与垦造耕地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查。建议修改为: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垦造耕地的,应当符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本条例的规定,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保证垦造耕地符合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五)、草案第十九条
(一)该条关于按照生产建设项目的占地面积和挖填土石方量,规定实行不同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和水土保持方案登记表制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放宽了编制条件,简化了审批程序,比较可行;水土保持登记表制度实行后,会有五分之二以上的项目适用水土保持登记表进行备案,水土保持登记表虽简化了审批程序,但存在以下弊端:
1、如果该地无统一的弃渣场地的话,弃渣堆放、管理难度会非常大,可能出现乱排偷排现象。
2、因不是水土保持方案,如建设单位不按水土保持相关规范实施的话,无法按水土保持规范对其监管,对其处罚似无法律依据。
3、在生态敏感区域建设用水土保持登记表备案极容造成水土流失危害。
温岭市近年来审批情况:
2012年:审批水保保持项目101件,(其中报告书33件)。2013年:审批水土保持项目115件(其中报告书37件),水土
保持备案17件。
2014年(1~6月)审批水土保持项目37件(其中报告书12件),水土保持备案21件。
(二)关于该条规定占地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量五十万立方米以上,且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有严重水土流失隐患的生产建设项目,其水土保持方案由有项目审批权限的省或者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1、原有的审批层级按那级立项就由那级审批的原则进行审批,比较清楚明了,简便可行。
2、对相对简单由上一级立项项目,可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放审批权限进行处理。
3、目前各县(市、区)审批、备案项目较多,还要对批后项目实施监管,由于人员有限、技术力量不强,如果大型、相对复杂的项目要县(市、区)进行审查审批的,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果保留该规定的话,也应对以上规定进行量化,确定具体的标准,明确审批层级,便于业主报批。
(六)、草案第二十条规定了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实行由园区管理机构统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入园企业仅需填写水土保持登记表的制度。
入园企业如果是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如房地产项目,仅填写水土保持登记表,不利于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及工程结束后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也不利于有效实施监管。
(七)、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九条第五项关于建设项目地表土剥离、保存和利用及监督检查的规定
地表土剥离、保存和利用是国土、水保等法律法规的共同要求,实践中虽在水保方案中确定必须剥离,只有部分项目开展该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无专门堆放场地进行就近堆放。
2、地表土剥离、保存成本高,建设单位存在按需剥离现象。
3、大部分国有土地出让地块出让前已填宕渣,实际上无法剥离。由于水保法没有对不剥离保存和利用规定法律责任,条例也没规定法律责任,造成无依据进行处罚。建议:由国土部门制定实施办法,在国有土地出让前或建设项目供地前进行剥离,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就近堆放并进行有偿利用。
(八)、其它建议
关于水保方案审批、水保备案时段
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2005年修订)、浙江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指南(试行)(2007)规定:
审批制项目,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核准制项目,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备案制项目,在办理备案手续后、项目开工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建议在条例十九条中再次进行明确强调。
第三篇:《水法》贯彻落实调研情况汇报
关于我区贯彻落实《水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xxx区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计划的安排,近期我们就区贯彻落实《水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2002年10月1日颁布并实施。历时近七年,区政府始终将做好水事务管理,实现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依法行政、依法节水保泉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出一条利国、利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通过调研我们特别感受到,区政府不惟虚,只惟实,抓队伍,强素质,建章立制,营造依法用水、管水,维护水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一、主要工作特点:
一是把学法与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摆在首位,抓住不放。区水务局是2001年新成立的职能部门,现设水政监察大队3个执法中队。《水法》贯彻实施对他们是全新事务,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不甚了解,业务不熟,以至于执法越位和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尽快提升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只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执法队伍,他们着重从以下三个环节开展工作。
一、加强对《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培养队伍良好情操和树立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培训,建立信息网络,利用社区、办镇和社会多方资源,扩大《水法》知晓率。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依法水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辖区单位和个人依法节水、用水和自觉接受水事管理的自觉性。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工作环环相扣。
一、将《水法》等有关水法规作为部门全体同志自觉学习的主要内 1 容;
二、请省市及大中专院校专家授课,系统学习和深刻领会《水法》内容,提高执行《水法》的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
三、印制接水保泉宣传材料发放社区、办镇,提倡节水社区建设,提高群众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
四、利用“
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大型活动,在泉城广场、xxx广场以及各办镇进行集中宣传,提高市民学法、护法、用法自觉性;
五、举办用水大户负责人座谈会,交流《水法》学习体会,深刻理解《水法》条文,并就建设项目水事务的审核、审批的范围、程序及哪些属于违法建设项目等内容进行剖析讲解,重点强化贯彻执行《水法〉对遏制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全面提高市民的节水保泉意识和观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建章立制,规范依法履职行为有章可循。主要建立了落实涉企检查、水费签批和备案制度;实行执法公示制度;执法人员行为制度以及首问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等一系列整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真正使政府水务部门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秉公办事、文明执法,树立起了良好的水务执法队伍形象。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水法》的严肃性、显成效。
一、加强地下水开采的监督检查,履行职责,依法行政。近年来,政府水政监察大队共查处各类水务案件200起,取缔非法用水80处,与市自来水稽查大队联合稽查27个单位,立案查处5家企业和个人。
二、严格涉水工程管理,维护《水法》严肃性。进入2008年,国家、省、市诸多重点工程相继在我区落地开工建设,多处工程属于跨河、临河区域地段;如京沪高铁正式施工,跨越了小清河、腊山分洪道、南太平河,北太平河、曹圈虹吸干河五条主要排水河 2 道。其中三条河道桥墩正设臵在河道中心,该工程系国家重点,一方面要积极支援,创造条件促进建设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水法》赋予了严格执行涉水工程建设行为,二者既统一,又矛盾。鉴于此,在服从国家大局的前提下,区政府先后与省市水政部门及时汇报,经过多次协调沟通,向工程建设单位讲明《水法》义务要求,最终使问题依法整改,地方与建设部门达成了共识。再如河道管理依法规范逐步正轨。2009年3月,段店镇由李村村民李XX擅自将2000余株树苗栽植在新建的玉符河堤岸上,明显违规违法,案发后区水政部门多次规劝,下达整改进行制止,后经执法人员讲明政策法规,耐心细致地宣传法律责任,最终其主动承担错误,积极配合清理所载的树木,恢复了河道状况,通过这一案例,区水政执法工作人员宣传了法律,教育了群众,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二、存在的问题
《水法》实施以来,区政府和水资源管理工作虽然从起步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这项工作与中央、省、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提高。
(一)、水法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够、不到位。往往只重视定期宣传、而忽视了法律的普及;
(二)、依法行政,加强水务管理手段相对滞后,水资源流失和水资源费漏征现象也还存在;
(三)、个别重点工程,企业用水大户的税法宣传不够,违法施工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建议
1、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水法》宣传的方法、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节水保泉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的保护 3 和自然生态的培植,树立爱济南、保水源、共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大自然的氛围。
2、要依法行政、科学执法,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送法、讲法,要立足现有条件、创新思路,改进管理手段,确保《水法》执法水平再上新台阶。
3、要在继续对重点用水大户加强监察、监督基础上,对那些随意开采、盲目开采、违规开采的小户、散户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确保我区在监督执行《水法》、保护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调研水文化水保工作汇报
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甘肃治灾水利效应研究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10月12日)
一、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全县共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14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67万人。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总耕地87.87万亩,人均耕地2.8亩。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林果产业十强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6元。
多年来,我县坚持不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持续综合治理与开发,探索出了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塬面条田林网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底库坝川台化、资源开发效益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依托水土保持推进产业开发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2.4%,其中:新修梯条田61.8万亩,营造水保防护林 1 83.1万亩,发展果园29.8万亩,种草16.05万亩,兴修各类拦蓄工程3.68万处(道)。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大体上经历了创业、发展、突破三个阶段。
(一)起步创业。建国初,泾川境内林草稀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况,1949年到1952年4年间,全县粮食总产年均4772万公斤,平均亩产仅53.5公斤。
五十年代以来,历届领导把治理水土流失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接力赛”式组织群众战天斗地,苦干实干,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持续、稳步发展。早在1956年,泾川县飞云乡南峪村被国务院树立为“保塬固沟、发展生产”的典型,飞云南峪“十万洋槐沟”誉满全国。70年代,县上集中大兵团作战,掀起了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造林绿化为中心的水土保持工作高潮,相继涌现出了全省有名的二郎沟流域和官山沟水保站等一批先进典型。80年代,泾川县茜家沟流域被列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成效,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有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西德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沃尔克评价:这里的治理是成功的,可与沙坡头治沙相比,其经验和方法应向世界各国介绍和推广。官山沟小流域从1974年开始营造大规模水土保持林,至目前,造林面积达到1.4万亩,已成为泾川“森林公园”。这一时期,全县各级充分利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全面规划,进行了以小 流域为单元治理的探索实践,实现了由单一措施、小范围分散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全方位综合治理的转变。至1990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2.5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2.1%。
(二)发展提高。1991年,泾川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试点县,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以县为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新尝试,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试点县项目获得成功,该成果被鉴定为居国内领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项目建设期间,泾川面对旱作农业大县及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以水土保持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全县农业经济稳步提高,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开拓出了一条整体推进、分层开发治理与依势布局产业相结合的开发型水土保持工作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塬、坡、沟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防治体系,既把当前生产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又妥善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特点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水土保持产业开发的新途径:条田粮经作物奠基础,梯田林果草畜增效益,坡地造田修路改条件,沟壑郁闭封禁保成果,沟底库坝蓄水减灾害。1990年至1995年底,由于梯田面积的快速扩大,果品、瓜菜、牧草等农村支柱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与此同时,兴办了田家沟流域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站,在水土保持措施配臵、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通过修梯田、改沟道、建坝淤地、栽果种树等方式,使该流域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综合生产基地。1992年5月,泾川县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称号。
(三)突破飞跃。经过多年的治理与开发,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迈上一个新的阶段。一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2.4%,加上各类综合措施,拦泥蓄水效益显著,据测算,拦蓄效益达51.2%,拦泥效益达70.5%。2000年3月,泾川县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三合沟等六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二是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塬面实现了条田化,绝大部分山地被整修为水平梯田,全县15个乡(镇)中,党原、合道等8个乡(镇)达到梯田化乡(镇)标准,215个行政村中116个村达到梯田化村标准。梯条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了87.8%,人均拥有梯条田2亩,粮食总产由1952年的4.772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2.41万吨。三是生产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5.8%,2001年粮经比调整为64:36。四是产业主导优势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林果、草畜等支柱产业成为了全县农业经济增长点。五是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先后10多人次受到国家部委、50多人次受到省市的嘉奖。全县现有水土保持工作人员80多人,其中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30多人,有能力设计和承建各类水土保持工程。泾川县水保局设计承建的田家沟1骨干坝工
#程已全面完成,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了规范标准。田家沟坝系工程进展顺利,至目前,已完成骨干坝6座,中型淤地坝12座,小型淤地坝13座。工程质量优良,已初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生态效益。六是水土保持产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措施配臵优化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林草与草畜品种更新、措施配臵的科技含量和深层次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由治理型向开发型、生态型向经济生态型的转变,治理开发向纵深层面发展,以“生态型林果业、商品型草畜业、经济型生态农业、水保型生态旅游业”为主要框架的水保型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建成。三合沟、新沟、崖窑沟等小流域在梯田建设实现大突破的基础上,调整结构,种草养畜,走出了一条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的水土保持新路子;丈八寺沟、朱家涧沟、四方沟等小流域立足经济林果建设,苹果、柿子等果品畅销全国;田家沟、蒋家沟小流域以坝系工程建设为重点,淤地坝的全面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梯田、林草等治理成果。
二、水保工作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稳步推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全县水保防护体系综合拦蓄效率和拦泥效率分别达到51.2%和70.5%。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梯田化程度达到89.02%,92%以上的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农田小气候显著改善,各类自然灾害有效减少,损失大大降低。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水保工作方针,坚持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一架山、一面坡综合治理,通过兴修梯田、淤地坝工程建设,修能了生产道路,95%以上的农田都能进行机械耕作,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土地产出率,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了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与脱贫致富一步到位的目的。
四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果、菜、草、畜等支柱产业,全县土地利用率达到95.8%,粮经草比例结构调整到5.2:3.0:1.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2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1元。
三、水保事业发展的典型事例
1、田家沟生态风景区
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位于泾川县城北部,紧依312国道,距县城3公里,地属田家沟流域。景区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的主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是水保局在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开发,形成的一个以水土保持生态地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风 景旅游区,具有浓厚的西王母文化、黄土文化、民俗文化和水保生态文化底蕴。是泾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与展示窗口。田家沟流域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中,遵照县上确定的“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臵,依托水土保持,发展生态旅游,形成的以田家沟试验示范站为中心景区,整流域纵深推进的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从2002年初,水保局面对如何探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社会经济型开发途径和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经认真研究和分析讨论,找到了解决以上问题的结合点,就是在田家沟已经形成的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搞深度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把田家沟建设成312国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王牌景点。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进行深层次开发,使田家沟整流域治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生态风景区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林木结构得到调整,生产经营理出思路,建成了珍稀植物展示区、水上垂钓游乐区、特色畜禽养殖区、综合服务接待区、无公害果蔬生产区等系列游乐区间,构建起了风景区的框架,使其成为一个以水土保持生态地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2004年4月景区正式开业,垂钓狩猎、观光游览、划船登山、戏水踏浪、动物观赏、植物识别、儿童乐园、民族歌舞、风味小吃、地方民俗、会议接待、停车住宿等项目全部对外开放。至2007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景区2004年7月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6年12月被国家 旅游局认定为AAA级旅游风景区,2007年3月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的建成,开创了水土保持生态旅游的新天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热爱生态,建设秀美家乡的意识。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的建成,是“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它标志着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传统治理型向治理开发型转变,由生态效益型向社会、经济效益型转变。
景区建设期间,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省上领导苏荣、陆浩、徐守盛、马西林、王宪魁、丁泽生、喇敏智、孙小系、励小捷、陆武成、朱作勇、石作峰、陈知庶、候长安,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副司长张学俭、佟伟力,省水利厅领导许文海、盛维德、石观海、尚祯等领导、专家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中央、省、市有关新闻媒体的记者多次现场采访报道景区的开发建设成效,被誉为“生态建设一面旗”。
现在,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项目正在积极兴建,向内延伸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使主景区总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主要建成入口景观区、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屋、水景广场、体育游乐场、水保科技示范区等旅游功能区,配套硬化主干道路1.2公里,安装路灯1.2公里,修建桥梁1座,新建三星级厕所3处,完善配套各类服务设施,提高景区旅游服务档次,争取实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标。
止目前,景区二期开发项目完成投资270多万元,移动土方15万立方米,完成了入口广场、水景广场、水保科技示范区、体育休闲游乐区、景区内主干道路土建工程和水景 广场、入口广场绿化工程及基础设施,共栽植各类花卉树木35种3.2万株,其中栽植大杆树木500多棵,种植草坪1万多平方米,绿化水景广场及周边荒山68亩,植树12000株。完成了4骨干坝迎水坡硬化、反滤体修建、背水坡绿化美化、泄洪渠修建等基础及配套工程。入口广场及新修主干道路硬化工程、景区入口区停车场等工程正在实施;水保科技示范园设计已完成并上报到上级部门审批,休闲生态屋已完成了初步设计。再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稳固的生态基础,为众多旅游人创设一个幽雅舒适、品位高雅、别具情趣的休闲娱乐场所,成为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田家沟坝系工程
田家沟流域坝系工程是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试点坝系之一。该工程于2004年4月经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批复并下达了实施计划,批复修建各类淤地坝34座,其中骨干坝9座,中型淤地坝12座,小型淤地坝13座,总投资1829万元。工程批复实施以来,在省市各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及流域涉及各乡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工程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已完成骨干坝6座,中型淤地坝12座,小型淤地坝13座。在建工程3座。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安全可靠,真正起到了拦蓄泥沙、滞洪减灾的作用,为流域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田家沟坝系工程建成后,部分工程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当地的乡村交通条件,便利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田家 #沟1骨干坝建成后,连通了玉都镇官村村和党原乡村柳寨村,两乡镇的道路缩短了近10公里。利用淤地坝前期蓄水,发展水域55hm,投放鱼苗30万尾。以4骨干坝为载体,景区建成了水上游乐场、水景广场、水保科技示范园及其他多功能游乐项目,成为泾川县田家沟生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主要做法
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历程,全县人民以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斗严寒、战酷暑、攻难关、打硬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奋战在水保第一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精心研究制定了《泾川县水土保持区划》、《加快山区开发建设规划》、《泾川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泾川实现“梯田化”县规划》、《泾川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和《泾川县坝系工程规划》。突出淤地坝建设、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城市水土保持四项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农业等各种措施,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行小开发、大保护,逐步实现由单纯的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转变,由坡面治理向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转变,由生态治理型向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并举转变,由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转变。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综合治理面积225平方公里,新修梯田5万亩,全县实现“梯田化”,营造水保防护林12.75
2##万亩,落实人工种草5万亩,封育5万亩,新建各类淤地坝32座,全面加快生态大县建设步伐。
2、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坚持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针对不同流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初步探索出了四种符合泾川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开发模式:一是森林资源开发型。以发展人工林为重点,引进速生林种,加快植被恢复,大力营建乔、灌、草复合型的荒山荒沟多林种植被群落,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1.3万亩,人均占有林地2.7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1.08多万立方米。二是果品产业开发型。按照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在蒋家沟、茜家沟等小流域内大力营造各类经济林,利用塬边地和山台地,新建加工型澳洲青苹基地5万亩、特色杂果基地3万亩。以塬区苹果、川区梨、山台地杂果为重点,建成了4大果带,2007年,全县果品产量达到17.2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60元。三是草畜产业开发型。坚持改土与种草相结合,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16.05万亩,以草促畜,草畜结合,共同发展。2007年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7.05万头、30.47万口和90.5万只,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到3.6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纯收入580.6元。四是生态旅游开发型。坚持把水保综合治理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对田家沟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和开发,修筑拦蓄工程294项,营造水保防护林2.1万亩,新建各类休闲娱乐场所12个,形成了以水土保持生态地理景观 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实现了由生态治理向产业开发、由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变。
3、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强水保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认真论证,多方争取,精心实施。近年来共论证储备各类水保综合治理项目9个,投资规模2.23亿元,其中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项目5个,计划投资8947.5万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世行贷款项目共完成治理面积14348公顷,新修梯田2660.13公顷,营造防护林7068公顷,人工种草2303.27公顷,配套建设骨干坝1座,淤地坝1座,水窖2101眼,新建苗圃150亩,完成投资6919.19万元,于2005年9月通过世行专家检查验收。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220.5万元,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4800亩,项目区群众人均基本口粮田增加0.63亩。水保国债项目共投入资金315.9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728公顷。田家沟坝系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蒋家沟坝系工程已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5座骨干坝工程设计顺利通过专家组技术审查,近期即可开工建设。
(四)切实强化预防监督。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研究制定了《泾川县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暂行规定》、《泾川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泾川县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各乡(镇)、村组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使水 保预防监督迈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全面加强水保执法队伍建设,在县乡机构改革时,县上继续保留了独立的水土保持工作局,组建了水保监督站,配备了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各乡(镇)也都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共配备专兼职监察员317人,形成了健全的县、乡、村、组四级水保预防监督网络。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对重点工程,采取签订管护合同的办法,落实管护人员,加强日常管护;对发生水毁、塌陷的梯条田,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修复;对远山地及适于封禁的区域,落实封禁措施,发挥自我修复功能;统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取土点,严禁乱挖坑、乱取土等现象,确保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切实加大水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毁坏水保设施的案件。近年来先后查处各类水保违法案件60多起,实施经济处罚10.8万元,恢复治理4.5万亩,有效巩固了治理成果。
五、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全国生态大县为目标,持续推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奋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促进生态、小康、和谐新泾川的建设进程。总体思路是:实施“一个战略”,突出“两大主题”,抓好“四个重点”,实现“五个转变”。即奋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突出质量和效益两大主题,抓好淤地坝建设、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城市水土保持四个重点,实现由单纯的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 的转变,由坡面治理向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的转变,由生态治理型向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并举的转变,由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的转变,由传统水土保持工作向现代水土保持工作的转变。
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5万亩,全县实现“梯田化”,营造水保防护林12.75万亩,发展果园6万亩,人工种草5万亩,封育5万亩,新建淤地坝42座。
六、存在的问题
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多年来得到了水利部水保司、流域机构及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近年来,项目逐渐减少,水保工作后劲不足,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连续性,我们论证储备了一些项目,恳请上级领导能够予以倾斜和支持。
1、田家沟流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项目。总投资747.78万元,项目规划期内,建成以景观林为主的水保林239.76hm,经果林44.46hm,种草 32.43 hm,封禁治理86..23hm,栽植以文冠果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44.19hm,沙棘为主的生态产业基地 5.72 hm,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447.07hm;综合开发利用39.86hm。其中:开发利用淤地坝库区水面发展养殖25.09hm,开发利用沟滩地,种植荷花3.25hm;综合开发利用山地果园11.52hm,利用围栏散养家禽 1000只;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32.43hm,养殖黄羊100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开发利用体系。
2、泾河流域崆泾大示范区建设项目。计划在泾河川区
2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区,其中泾川境内计划新增水保综合治理面积107.2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5995.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995.38万元。目前,该项目建议书已通过甘肃省水保局组织的初审。
第五篇:水法论文
王某非法采砂案例论文
俞佳炎 201497141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水工14-4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和各项建筑蓬勃发展,砂石作为一种天然建筑材,价格也一路上涨,由于利益驱使,非法及过度采砂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普遍的问题,而因之造成了堤防破坏、损毁农田、威胁防洪安全,甚至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严肃对待非法、过度采砂,充分认识其严重危害,并采取相应的积极对策,为合理、合法采砂,经济发展与河流健康运行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非法采砂、过度采砂、行洪、水土流失、生态破坏、规划、监管 [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家水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一、二级干支流河道的非法采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由于基建及市政项目、房地产开发等对砂石资源的需求总量的不断增加,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中小河道砂石资源的无序开采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公路铁路跨河桥梁上下游禁采区内滥采乱挖,造成河床下降、堤脚冲刷、边坡失稳、桥梁承台暴露等防洪及工程安全隐患,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2年2月20日,南通市通州区水政监察大队在巡查中发现有人在长江通州区五接镇段大李港口下游500米水域实施采砂吹填。经初步调查了解,采砂吹填行为是某施工队经营者王某所为,且无长江采砂许可证,有违反《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一款之嫌。在多次教育、制止无效的情况下,依照《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经报请局领导批准,于 2012年3月5日决定立案查处。经查,自2012年2月16日至3月13日,当事人在未取得长江采砂许可证的情况下,组织沪嘉“106”号(单船2台泥浆泵采砂动力为60马力)等采砂船三条擅自在长江通州区五接镇段大李港口下游500米水域实施采砂,约采砂6600立方米; 2012年4月4日至5月23日,约采砂100000立方米。累计采砂约106600立方米。2012年7月15日,该局依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之规定,对当事人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采砂机具,并处壹拾伍万元罚款”的水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也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经催告,当事人仍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该局于2012年11月23日依法向通州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请求法院强制被申请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缴纳壹拾伍万元罚款及每日按罚款数额3%加处的罚款壹拾伍万元。法院受理了该局的强制执行申请,并以(2012)通非诉行审字第0798号裁定准予强制执行。2012年12月20日,当事人缴纳了壹拾伍万元罚款,加处的罚款法院仍在执行中。
[结论]适当开采河道砂石不仅不会对河流造成大的影响,还有利于河道疏浚,但非法、过度采砂则会造成各种资源、生态、社会问题,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正视非法、过度采砂的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