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小编:该篇报告是有关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希看能对您有些许的帮助!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事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进,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资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重、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
我国事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范围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兼顾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公道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进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伏空间巨大。因此,通过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范围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进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动身,尊重农***愿,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进的力度,扩至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弄好乡村建设规划,勤俭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步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苦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同享经济繁华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由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无被落实,有无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无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职员已成为农民收进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份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往建设祖国的未来,往开辟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赡养自己。是甚么刺激愈来愈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职员月收进
外出务工职员月收进 500以下 5001000 10001500 1500以上
人数 73 127 151 149
百分比 14.60% 25.40% 30.20% 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通常为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均匀年收进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能够到达5000元左右。对照靠家里为数未几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切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到达了百分之37,教育和文娱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到达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行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各个方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居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当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一)农村文娱方式的调查
图表 1农村文娱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牌占了很大一部份,现阶段,农村中愈来愈多的农民渴看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依然占了农民住房的尽大多数,大约占了百分之70。但是现在的住房已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富起来的农民兄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和支持下都盖起了新居舍,新居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勤俭型社会的要求,体现勤俭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点。
(三)电器装备普及的调查
电器 电视机 洗衣机 冰箱 空调 电脑 生产装备
数目 441 319 210 143 81 48
由上表我我们可知,电器化已在弄村到达普及,更多的农民兄弟使用新设施受益,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同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所以电器化装备的普及也是农村逐步步进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一般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应当在两种以上,农民已习惯了使用这些电器往享受生活。
二、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进步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看到进步农民本身素质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国家大事还不够关注。
图表 2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三、农民的希看
在对广大农民朋友的调查中这一个题目难住了好多农民朋友,他们不是很了解国家的补助等等一些政策,面对这样的题目,很多农民大叔大爷笑了,有些无奈,有些戏谑,有些激动,有些期待。很复杂的感情夹杂在这样笑脸中,我知道他们中的一些过得很苦。在经过和他们做出一些解释以后,我们整理出了这些数据。
图表 3农民希看得到国家那些帮助的调查
农民如今富起来了,心中有些梦想也有机会实现了,我们想知道他们现如今的目标都是甚么,因而,我们搜集了以下数据作为参考:
近期目标 经商 向县里发展 旅游 培养子女上学 其他
数目 50 54 18 324 83
百分比 10%
10.80%
3.60%
64.80%
16.60%
此数据显示,广大农民已意想到知识就是财富,所以更多的人选择选择供孩子读书,有这样的家长,那我们祖国的下一代的希看指日可待了!
四、总结和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分析得到,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已明显进步,基本已到达了小康水平,国家各项政策也已落到实处。在国家各项有益农村政策下,农村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农民改变了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背起行囊,走进了都市,决然地承当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骄阳下的建筑工地,喧闹的人力市场,拥堵的车站,他们浑厚朴实的身影随处可见。就是这样的平凡的身影,他们如今俨然成了繁华大都市的一道另类而且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农民工进城既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客观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农民工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双重变化。首先,进城务工无疑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还有他们离开了山村,可以便于其他人把剩余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更加公道的利用。另外,他们给自己的故乡带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熟悉。他们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已成了农业经济的带头人。另外一方面,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直接的作用,他们只取得较少的报酬,却一直在从事着沉重而且危险的工作,正由于有了他们的默默的忘我的奉献,城市才避免陷于混乱。重要的是农民工增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国民财富的贡献日趋明显,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提出,使得农村加速迈向小康生活。对新农村新的意义的熟悉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夸大生产创新,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全面应用。
2、生活宽裕 增进农民延续增收,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最根本利益。
3、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范围展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进步广大村民素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繁华农村文化事业。
4、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学习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干法律法规,保护四周的山山水水,弄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5、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进展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布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然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理想中的乌托邦,一样具有现实版,如今的新农村,新环境里整齐地一幢幢新居舍,进到村里面映进眼帘的都是新设施,朴实的新农民手舞足蹈同庆盛世太平,这就是新农村的新风尚!
为了更好的增进新农村建设,争取使农民兄弟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档次,我们小组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农民增收题目,鉴戒一些先进农村的成功例子,建议国家继续大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并且提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农民工进城可以带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应当在乡村发展自己的特点企业,比如依山旁水的乡村,我们可以弄旅游,可以用本村比较有特点的手工艺品,美食,民族风俗和特殊节日吸引游客。农业叫发达的地区,我们鉴戒经验可以弄一些农家乐之类的服务,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还可以应用科学技术,养殖和种植高价值的畜生和农作物。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农民兄弟应当把自己身边的资源公道地利用起来,这里说的公道利用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否则换来的一时的经济繁华只能是昙花一现,这样杀鸡取卵的做法我们果断不要。
2、农民健康题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疏忽了本身的健康。建议国家出台更加完善的保障农民健康的政策,让农民能吃得起药,看得起病。各个乡村诊所也应当多派有素养,有能力的医生。组织农民进行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医治。另外还有一点,政府不能只从利益角度动身,疏忽环境题目,从而引发村民身体健康题目。
3、农民教育题目,教育是百年大计,占全国人口百分之80以上的农村教育更是不能落下,建议国家大力支持支教,鼓励更多的老师走进乡村,走向那些偏僻地区,往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往知识和希看。组织乡村教师定期培训,进步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好务,上好课。固然对大龄农民的教育也不能落下,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建议每一个乡村在资金答应的情况下都要创办一个村图书馆,农民可以在这里进行学习,不但丰富了平常业余生活,还能增长知识,最关键的是可以应用这些知识往更好地创造财富。
4、农民素质题目,现在国家投进很大精力在建设新农村,固然硬件装备上往了,我们农村的软件也应当升升级了,首先是每一个村的村干部,建议尽可能提拔一些有能力有胆量有豪情的年轻一代担负,他们更加熟习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对国家法规也能够灵活把握。有益于帮助和领导村民共同致富。建议村民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定期组织党的政策的学习。抛弃小农思想,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进步。
第二篇: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
本文作者:陈希文 杨四维 好范文原创投稿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去开拓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养活自己。是什么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500以下 500—1000 1000—1500 1500以上
人数 73 127 151 149
百分比 14.60% 25.40% 30.20% 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一般是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平均年收入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对比靠家里为数不多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实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百分之37,教育和娱乐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即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一)农村娱乐方式的调查
图表 1农村娱乐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牌占了很大一部分,现阶段,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占了农民住房的绝大
第三篇: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的2141233名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称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大学生。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通常一个普通家庭为了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大概在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起码要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
△2006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2%,低于平均就业水平。
在整体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加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简历、购置服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这些在普通学生身上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可能这些费用是他们几个月的生活费的总和。因无法支付这些费用而导致的寻找工作准备上的不充分,让这些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学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第二、渠道和资源匮乏。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劳作的父母所谓的“社会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
第三、心理困扰。走出乡村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往往背负着比其他同学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学费可能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在就业和这种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仇富、悲观、偏激、丧失斗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些不但对于贫困学生及他的家庭是强烈的打击,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因素。
第四篇:农村调查报告 贫困出路(定稿)
三、团树村困在何处
1、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一方面,种粮是农民主业,是农民生存的主要来源,但是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是,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而且地块小,地力差,村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现有耕地得不到充分种植,种夏不种秋,打夏不复播,复播面积不达50%,有个口粮就满足了。村民想办企业、搞养殖,土地审批手续又不好办,一系列因素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受挫,发展信心不足,集体经济力量十分薄弱。
2、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重重外出打工的村民由于自身学历和素质低等诸多因素制约,在城市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待遇普遍较差,面对低收入、高消费的巨大压力,他们又成为背负着精神、物质双重压力的“城市边缘人”。同时,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被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人中很多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缺乏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渠道,生活水平很难得到改善。
3、政策落实中潜伏不少矛盾隐患。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的扶持政策不少,如:免收农业税、种粮直补、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合及村村通补助、集中供水补助、沼气建设补助等一系列政策。客观地讲,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减轻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农村,落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际情况是:对于农民个人人人有份的政策,效果好,矛盾少,比如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义务教育及合作医疗等,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没有意见和矛盾;对于集体公益设施补助的政策,农民个人不是太关心,比如村村通工程、沼气补助工程、集中供水工程等等,由于受贫困村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政策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付诸实施,即使勉强落实,也是频频举债;对于涉及农民个人利益的公用事业性政策,农民非常关注,比如:植树造林、通道绿化、修路及城中村改造等牵涉到用地占地的政策,如果补贴不到位,补助不到手,或是补偿价格低等因素,都会引起农村矛盾和造成不稳定局面。
四、团树村因何而困
1、宏观政策支撑乏力。近年来,国家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连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主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逐渐消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如此,城乡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安排,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国家按照户籍身份来分配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和利益,使城乡“二元结构”从经济方面延伸到教育、文化、就业等社会生活领域,更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同时,没有出台针对贫困农村如何有效脱贫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一直以来处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贫困村则更是问题多多,积重难返。
2、地方引导支持力度不够。虽然按照中央要求,各地都接连制定出台了种种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但对位置偏远的贫困农村来讲,仍显得收效甚微。在产业政策上,表现为力度不大,特色不显,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对农村土地补偿、有效利用闲置土地等方面要求不明确,往往是管得严,统得死,直接限制了村里经济发展;在资金来源上,一方面是仅有的征地补偿费微不足道,贫困农村受到各种既定条件限制,往往争取不到相应的帮扶资金。另一方面贫困农村想发展,想贷款,难以突破重重门槛阻碍,缺少资金支持,无法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缺少扶贫济困帮扶的长效机制,人才引不进或引进来留不住,智力支撑薄弱。
3、农民自身素质欠缺。一是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多娄数农民只能从事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收入水平也只能是低水平的。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要思想和过分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择业观念陈旧。部分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去务工,在村里种点地,找点事混日子;有的农民只愿到大企业、好企业、工作稳定的单位就业,怕苦怕脏怕累,又想工资待遇高,致使很难实现就业。
4、村级党组织力量薄弱。相对于邻近城市的农村,贫困村既无资源,也无企业,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滞后,可以说什么都靠不住。作为村干部来讲,基本上处于上压下挤的工作环境中,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政府布置的事情不好完;另一方面农民想办的事情他们又办不成,同时,安全稳定的压力又很大,有的干部迫于上级信访稳定的压力,硬不起来,怕惹麻烦,“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回避矛盾,无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五、对团树村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实施非农产业带动。当前情况来看,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以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是解决贫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
2、搞好劳动力转移。继续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条腿走路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转移输出力度。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工能力,让他们能走出农门,能干好工作,能挣得到钱。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农民合理有序向城市、城镇转移,到非农领域谋求发展。进一步拓宽外输渠道。积极筹划建设农民工信息服务中心,通过这一平台,为进出的农民工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在做好对外输出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回流引进的工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做贡献,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家庭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
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确保每年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贫困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富裕农村与贫困农村之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同时,要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六、结束语
总之,故乡贫困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农耕模式上基本没有改变,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不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或许是他们已经习惯陶渊明“田园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干旱降临,那就是2009年,三年连续干旱,团树村属于重灾区。干旱打破了他们沉睡的梦,也深深触痛了我的心,有的人开始外出打工,希望他们不是为打工而打工,几年后能回村带动村里人发展;有的人开始寻找新路子„„
最后由衷的感谢村干部及本村村民对我的调查的支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时间去实践与调查,在举步维艰中攒钱给我上学,千次万次叮嘱定要好好学习,把大学读完。
第五篇: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在农村务农已经不再是我国广大农民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走出了农村,走到外面的世界去谋发展。2006年河北省承德市启动了“承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更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针对当前偏远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缺信息、乏技术、少资金的实际情况,平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摘自《河北劳动保障网》)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摸清存在的问题,以便完成调查并且希望帮助有关部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笔者借过年期间农村劳力返乡回家的契机,在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及周边地区(笔者故乡)走访了20户农村家庭,并对这20户农民进行了典型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户主基本信息,家庭主要成员状况,年均收支概况三大部分。
在所调查的付家营子村20户村民中大体分为三类:
一、在家务农型。
二、个体经营型。
三、外出务工型。
在此,笔者分别对三种类型选择三户实例进行详细报告。
一、在家务农型。
户主:刘振国,男,47岁,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村民,务农。家庭成员:妻子李氏45岁,务农;大儿子刘国军24岁,未婚,外出打工;二儿子刘国民22岁,未婚,务农。笔者从对话中得知,刘振国家共有田地6亩,除大儿子不定期外出打工外,剩余3口均以务农为生,田地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间或种植大豆红薯,自家庭院内还有园地半亩,种植白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以供自给。家里年均田地收入4200-5000元人民币,大儿子不定期外出打工年均收入
4000元人民币,合计年均总收入近9000元。支出方面,粮食基本自给,主要支出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支出,基本上年均1000元每人,年均总剩余为4000至4500元人民币,生活总体水平为温饱。在对话中笔者问到:“三大爷,您在未来的几年内有什么打算么?”刘振国说:“眼下儿子都大了,该说媳妇了,现在家里也不富裕,这几亩地顶多养活家里人啥钱也挣不着,我寻思着过了年带着你大哥出去干点活,家里地就让你三娘和你二哥种着,这么着挣得兴许还多点,尽量早点给你大哥盖间房再娶个媳妇。我现在可是想明白了,光靠种地富不起来,还得想办法干点别的挣点钱。”
二、个体经营型。
户主:刘国权,男39岁,个体经营者,户籍在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现在东临的双河乡开养鸡场,经营家禽养殖业务。家庭成员:妻子李彩霞,40岁,柳溪乡人,夫妻二人共同经营鸡场;父亲刘振才,63岁,现在平泉县城里女儿经营的门窗厂当门卫,有工资收入;儿子刘洋,9岁,在双河中心小学读二年级。刘国权家在周围是小有名气的成功个体户,2003年禽流感来袭,我国部分省区遭受了很大损失,一时间禽蛋市场崩塌,虽然河北北部农村并无病例,但是人心恐慌还是使得农村禽蛋市场的暂时冷却。一年之后全国禽流感趋势总体缓和,刘国权一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在毗邻的双河乡办起了自家的养鸡场。虽然第一年生意并不景气,但刘李夫妇并不气馁,仍然勤勤恳恳,苦心经营,终于在次年年末夫妇二人就已收回了投资,并且收获了不错的盈利。之后的三年(06年至08年),刘家的鸡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在采访中笔者问:“大哥,现在鸡蛋的销量怎么样?”刘国权答:“现在鸡蛋的销路已经很稳定了,起初的时候你嫂子我俩一边担心着子鸡的状况还一边为销路发愁,第一批蛋出产后我们找不到大的销路只能批发价卖给村里的居民和“倒蛋的”(用自行车载鸡蛋在乡间零售的商贩)。现在就好多了,有了三四年的经验后鸡的健康和蛋的产量已经都有保障了,销路方面咱家现在在街里(平泉县城)有11家饭店每天来进货,这就占日产量的80%多了,剩下的在自己家零售,反正基本上每天都能卖个差不多。”笔者问:“那收入方面怎么样呢?”刘国权答到:“收入嘛,按近年来说这一年销售额是9万多,刨去今年的所有支出净收入能达到7万左右吧。”
三、外出务工型。
户主:姚占忠,男41岁,平泉县七家岱乡杜岱营子村村民,现在陕西省定边油田钻井队务工。家庭成员:妻子,刘国聪,40岁,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人,务农;父亲,姚德全,72岁,务农;母亲陈氏,70岁,务农;女儿,姚英楠,15岁,黄土梁子镇中
学学生,初中二年级;儿子,姚英博,3岁。据笔者采访了解,姚占忠2001年开始外出务工,先后去过甘肃陕西等地的油田从事钻井劳动,之前在家务农。2004年达到陕西省定边油田工作至今。在对话中笔者问:“大姐夫,最初你是怎么决定外出务工的?”姚占忠说:“当时考虑的也很多,一是你大爷大娘岁数大了,地里活也慢慢的干不动了,我只有五个姐姐没有兄弟,养老方面任务比较重,加上孩子长大上学也需要钱,光靠你大姐我俩种这十好几亩地,劳累不说,收益也不高。我就想还是趁着自己还能干些年头出去转转吧,营子里有个表亲就在甘肃油田干活呢,每年回来都挣不少钱,我最开始就是跟着他去的。”“第一年感觉怎么样?”“刚去的时候感觉累啊,比种地可累多了,而且开始我也觉得很危险,施工危险,下井更危险。不过后来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只要注意安全生产,危险也就小多了。”“那收入方面怎么样?”“收入倒是还不错,第一年在甘肃挣了3万多回来的,等到了陕西在定边油田,开始当小工时也就挣3、4万这样,后来一直做到队长现在就挣的多点了,今年回来就拿回了9万多,在那就是一点好,没什么开销,大荒野的想花钱都没地方花去,又包吃住,所以挣着点钱就都给你大姐拿回来了。”“呵呵,尽管条件艰苦点,不过收入上也真不错。那咱们家原来十几亩地怎么办了?”“嗯,我走之前就把地卖给别人种了,要不你大姐一个人也顾不过来,而且卖那点钱第一年时也能帮家里度度日。”
报告小结:
根据假期深入农村家庭的走访,我实地的了解到了农村的现状以及近年来的变化,由于调查时我侧重了考察农村劳力的现状,经对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只有5%的家庭全体成员都在家务农,有15%的家庭以家庭为单位的从事个体经商业,而剩余80%的家庭都有成员外出务工,其中仅一人外出的家庭占55%,另外25%的家庭有两人或以上劳力外出务工。
另一则数据显示:走访的20户家庭中,未脱离温饱的占5%,中等水平的占55%,小康家庭35%,富裕家庭占5%。
所以笔者得出结论:近年来农村的发展趋势是,壮年劳力大量外流,外出务工已经成了一条致富的道路,但劳力的流失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土地的使用率降低,农民正在从观念上改变一直以来“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生活模式。另外,务工和经商的兴盛侧面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后记:很荣幸接受了学校下发的这样一个有关农村方向的调查,使得我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了对我所生长的农村进行一次真实、全
面、深入的调查。本次调查的根据地正是调查者生长的故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这个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为本次调查的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确保了真实性。
最后,感谢村委会给予的大力支持,谢谢!
报告人:刘文龙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07广电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