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近代史报告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
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
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过党内政治和军事的制衡削弱他们的势力。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台湾耕者无田的状况非常严重,地主剥削现象广泛存在,为了解决图地问题,国民党开展了土地关系改革,在保障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彻底瓦解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土地制度,增加了农村自耕农的数量,农业生产得到了促进,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社会地位,刺激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以及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原材料的丰富以及成本的降低刺激了工业生产,增强了工业的后劲,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购买能力。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动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开始正常的运转起来。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地主获得巨额的资金开始投资于工商业,增加了资本积累,大量农民向城市进行迁移,促进了台湾的城市化进程。
1952年台湾的农业和经济恢复到了二战之前的水平,同时也为台湾的计划经济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1953年台湾开始了经济建设计划的年代,实施了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农业计划目的在于增加台湾本土的粮食产量,而减少岛内对粮食进口的过度依赖性。利用台湾的林木生产和渔业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副业。工业生产目的在于开发岛内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生产加工业,大力兴建电力和运输产业,促进台湾的工业生产。第一个四年计划实施期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了40%。
1957年在国民党开始实施第二个四年计划时期,台湾农业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通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实施,台湾的工业消费品基本实现了自给,不在进口而且少量进口,台湾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台湾的经济发展有内在生长机制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在战后初期,国民党与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使得美国的援助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美国大量的资金援助帮助台湾度过了通货膨胀,而且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贸易特征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的经济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轻工业进口代工生产,转变成为轻纺、电子、电器、塑料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型经济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对台湾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台湾的经济仍然以这几大行业作为支撑。而这一时期也成为台湾经济的起飞期。在第三个四年计划过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程中,台湾当局开始有目的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程度。而实现经济起飞之后的他台湾,更是将谋求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大力发展外销加工业,直到第五个四年计划的实施时期,台湾确定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输入原材料,利用岛内廉价的劳动力,台湾的加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台湾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台湾经济开始朝着以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从1963年开始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贡献率开始被工业超过,现代经济和世界贸易环境的影响下,工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以进口代工为主的工业模式转向了出口工业模式。
四、近代台湾文化特点
近代台湾经历了荷兰统治时代、日本统治时期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因此台湾的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复杂特点,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和文化借鉴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同时又对大陆时期的教育政策有所延续。台湾的文化是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近代台湾发展历程当中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首先是在二战时期,日本统治过程中,在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台湾也展开了一场文化运动。另外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开放型的经济使得台湾文化受到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湾的新文学兴起,30年代新文学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的带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刊物创刊,这一时期文坛上集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进步文人和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台湾言情、武侠和乡愁文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琼瑶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对中国的武侠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愁文学是台湾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因为在国民党去台期间,很多的文学家因为对大陆故土的眷恋,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抒发思乡情怀。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兴起,是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台湾本土的作家在思想意识上面的觉醒,到80年代的台湾文学经历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变革之后,开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五、台湾近代社会的整体态势
近代台湾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中发的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级结构和人口结构等放慢都有所表现,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台湾以农业生产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农业的地位开始下降,工业 和第三产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业的比重开始上升,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资金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整个近代社会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为工商业为主的社会。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也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例如对外依附性越来越大,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及缺乏对外竞争的潜力等。城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目前台湾已经形成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大都市核心,以中等城市为区域发展骨干,以小城镇和农业集镇为网络的多层次城乡布局,推动多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
六、结论
近代台湾无论是政治和经济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光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是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八十年代开始,台湾当局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使得两岸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之下,台湾的发展以及两岸关系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篇:台湾交流心得报告
About me,about my dream!
(这是一份简单的心得体会,但它蕴涵着一颗真诚的心,以及一份实现梦想的渴求与自信。)
亲爱的XX大学外事处老师:
您们好!
首先,向外事处老师们辛勤的工作、对交换学生的关心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真诚的感谢在百忙之中抽空垂阅我的“关于交换生学习心得”的您!
当然,我也深深感激学校给予我到台湾学习交流的机会,以及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开阔眼界的机会,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关于我在台湾生活、学习的简单而又朴实的心得感想,但它蕴涵着笔者一颗真诚的心,以及一份“爱温大,爱东华,爱台湾,珍惜交换生活”的情感与留恋。
XXX,来自XX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2011年,我走完了四年美好的海南大学之路,伴着青春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继又踏入三年XX大学的求知之旅;2013年9月,我进入了台湾XX大学,以交换生名义进行交流、学习与感受。这次赴台交流的机会,对我来说是人生的另一个篇章,因此我以“过着在台湾,在东华最后一天”的心情珍惜着这4个半月的每一天。
在去台湾之前,我了解的台湾,是祖国美丽的宝岛,是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了解的东华大学,学术氛围浓烈,以“自由、民主、创造、卓越”为校训,并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宏观的国际视野及应对各项事务的能力。作为一名温大人,我梦想着走进这座象牙塔,感受它的温暖,它的热情;同时向它展示我的母校,一个教会我思考的温大,一个明白梦想之可贵并总是给予我无穷力量的温大。同时,我梦想自己和所有交换生一起,搭建一座桥梁,让台湾更爱祖国,让大陆更懂台湾。
再去台湾之后: ★学业收获
九月,开学伊始,刚入台湾的我,首先对当地风土人情及历史进行了解和调查,进一步丰富我对东华、对台湾的认识。
课程学习:首先,我以“民间借贷”、“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为主题,收集台湾学者对台湾民间借贷、公民教育、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做足充分准备。其次,我利用在台时间对我所感兴趣社会学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与学习,学习社会学系课程,阅读台湾本土学者的专著及文献,例如《劳动理论》、《台湾变迁》等,并与自己的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向他学习《量化研究(SPSS)》,尤其是SPAW Statistics 18.0的具体操作与运用;向莊致嘉老师学习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文化资本理论等。第三,东华大学的通识中心每学期课程丰富多彩,我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学校提供的本学期的通识课程、学术会议及活动。最后,还参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关于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系列讲座和研讨会议活动,让我收获颇多。
专业学习:这四个月,我最重要的工作是阅读专业文献,在泛读中塞选精读著作,并撰写读书笔记。例如黄俊杰教授的《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同时,我联系当地的导师,浏览学校网站,争取了台湾当地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年会,听取大家言论,了解国际前沿热点。在上述基础上,认真钻写自己的毕业论文初稿。
在临近离开台湾之际:我利用两个月时间,设计问卷,进行学术调研,并且撰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一篇,争取发表高质量期刊。
总之,经过四个半月的交换学习,本人最大的感想便是:东华的交流学习,提升了本人的专业学术研究;开拓自我的学习机会;完成自己原定的读书计划,积累了台湾的学术成果;与台湾学生多多交流,扩展国际视野;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人情感受
如果说交换生纯粹只是文化知识的交流,那未免就舍本逐末了。因为文化知识的交流只是一种学习,而人文方面的交流才是一种对自我的升华。
到了台湾之后,我返现自己好像整个人都变得单纯了很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出去旅游,如果遇到困难,找人帮忙似乎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他们对你绝对不会有任何戒心,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早餐店吃饭,顺便问问老板附近的超市怎样走,其实很短的路程,老板居然拿纸和笔把路线完整的给我们画了出来,还怕我们找不到路把电话号码留给了我们;还有一次我们逛夜市比较晚回学校,没有等到末班车,有一个陌生的阿姨把我们亲自给我们打电话叫计程车,陪我们一直等到计程车过来并送走我们才回家。在台湾你完全可以不必担心不小心把手机钱包落在餐厅或是任何公共场所,你可以放心的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去取,因为捡到你东西的人会自觉的放在服务台。
台湾的人民都非常有礼貌,他们上下公车的时候,都会对着司机打招呼和说谢谢,司机也会主动对你说谢谢和再见,并且等公车的时候都是非常有秩序的排队,绝对不会拥挤着上车。在你买东西的时候甚至是买一杯热茶,店员都会热情的对你说谢谢,不管我们在哪里,遇到的都是笑脸的迎接和耐心的接待,这让初到台湾的我们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渐渐的我们已经熟悉这种热情,回到大陆后,自然的感到非常不适应,冷漠的服务人员,彼此隔阂的心,不敢帮助别人担心受牵连的路人甲乙,都让我感受到我们和台湾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旅行意义
作为交换生的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出去旅行,半年的时间从台北的北海岸到台中再到国境之南,台湾的最南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有时候并不明确下一个目的地是哪,会带着怎样的信仰和心情出发,但就是会不顾一切的上路,去让自己见到更多的美景,感受更不一样的生活。
在台湾,不得不说的是其“夜市文化”。台湾夜市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夜市多发源于交通枢纽、庙口等市集处,通常为各地发展最早、人潮最旺的地方。方便快捷的小吃摊满足了来往人群的口腹之欲,长此以往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口碑相传,夜市的名气也不断大了起来。“有吃又又玩”是夜市的一大特色,除了小吃外,夜市更给周围街区带来了商机,各种饰品店、服装店、百货公司不断发展,不仅要满足你的胃口,还要满足你对各种MIT(made in Taiwan)特色商品的欲望。
在我四个月的台湾生活中,让我感知到的关于生活与旅行最大不同之处, 就是旅行会让你拥有更细腻和丰富的感受去看世界,如果我没有离开家,就永远不会知道外面的人怎样去生活,就不知道原来人可以这样生活。我会对着镜头自己碎碎念,而不只是盲目的留下一些没有感情的照片。尽管美景很惊艳,但那终究是他乡的,你是永远带不走的。带的走的是你对它的认知和当时自己独有的心情。一段好的旅行,就是让人没有烦恼,不被烦心琐事所牵绊,心和大脑会放的很空。给自己一个理由去用新的视角看这个不同的世界。我从来不去想这次要看哪些景点,哪些博物馆,哪些地方一定要照相。简单的做些攻略就微笑的出发了。因为旅行的意义和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更好的去认识自己和感受别处的美好。
这半年的时间,我学会了旅行,而不是旅游。那些无可名状的精度和纬度组成的坐标点见证了我心灵的成长。离开熟悉的地方,走在陌生的街道上,看着陌生的面孔和景色,那种新鲜感和兴奋,只有你在路上,你才知道。
★结语
离开台湾近几个月了,回想四个月在宝岛的生活,仿佛如昨兮一般。想念台湾,仅此四字已不能完全表达我内心复杂的情绪,幸运的我不知该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在台湾学到的„„美丽的台湾,让我见识了一个别样的生活世界,求学在台湾将是值得我“炫耀”一生的经历。
如果一定要我对这次台湾之行做一个评价的话,我可以用“不虚此行”这四个字来形容。的确,不同的生活环境让我有了很多不同的体验,也使得我在思想观念方面有了很多的改变,短短的四个多月里,我经历了许多事,遇到了很多人,也让我有很多新的体悟。这次台湾之旅对我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更是一个深刻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过程。新的环境,不同的面孔让我更加明白了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勇敢的去追求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这就足够了。从此以后,台湾在我眼里不再是一个岛那么简单,因为它承载着我许许多多的回忆、留恋和梦想。
此致 敬礼!
XXX 2014年3月8日
第三篇: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读书报告
曾晴丝 经管 应用心理学13级 2013.。
罗志田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18页,27万.4千字,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书本内容要点: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选读本书的原因:作为一名理科生,而且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理科生,我实在是不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事件,不懂如何评价事件的发展原因,可以说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更是为了让自己了解多一些历史,我选择了这本《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它上面记载了很多的史学材料、对史学事件的看法以及史学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对我是比较有用的。
心得收获: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许多关于历史的有趣事件,也学习到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思想。我主要从研究历史的方法方面写下这篇读书报告。
首先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为了能生动有趣地把东西告诉读者,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例子,引用了很多典故名著以及历史学家们的言论,并且会对自己引用的东西加以评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让文字简单易懂。
作者在谈到一个现象或事件时往往会追溯到与之相关的最早时候,去了解、讨论那个现象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历史背景,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全面地去了解某个现象,才能完整、准确地区分析它。作者提倡透过前人的眼睛去看当时的一些情况,这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同时,他还批判了那些不认真研究前人著作,不了解形式发展而自以为“前无古人”,发表出早已经过时的主张,甚至还有更可笑的发表出与自己所批判的观点类似的观点。这些不地道的历史研究者只会夸夸其谈,根本不是真正地在认真研究历史,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罗志田老师在写研究历史的方法上总是多种多样,你不能找到所谓的“最佳方法”,正如罗志田老师自己所说:“史无定法”,即主张在研究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资料可能有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只要实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切我们可以想到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但必须是可靠有效的,研究成果必须是符合现实的。
罗志田老师在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时说:史学发展应“多旋律并进”。“ 复音音乐那种两三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而兼具明示与暗示的深邃表现能力,的确有助于表述近代中国各面相的多岐互渗,学术的发展演进亦为其一。”史学界的论述不应该是单一甚至与其他势不两立的,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每一种现象都可能源于几种复杂多变的事情。为了让史学的立论清晰简明但又接近真相,史学研究者必须自己先从多方面多途径全面了解清楚事件的真相,然后再进行概括表述;绝对不能一昧地为了把复杂的事件简单化而只侧重于某一方面。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切不可将历史的电影倒着放”,这里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是只有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之下才会发生的。某个人物觉得A观念正确,那是此人基于那个背景之下的考虑,如今我们若已经觉得A观念其实并不可行,那也是因为我们如今的看法,因此也绝不可以说此人是错误的。就如书上所举的例子那样——陈汉章当年拿着《中国哲学史大纲》取笑胡适,认为“哲学史”是指“哲学史的大纲”,如此一来,“哲学史大纲”就是指“哲学史大纲大纲”,胡适实在不通。在当年这一事件中陈汉章的确是基于当年人们对于哲学史的定义来考量的,若我们再按现如今我们说“哲学史”是指“哲学的历史”这个观念来看当年的问题,继而又认为是陈老先生不通,这岂不是很无理?每段历史都是顺着时光的进程而慢慢发展的,我们不可跳开,不可使之倒退,也不可超前。所以说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着眼于历史当时,决不可走离了当时情形单单聊历史,只有立足于当时,你才能去聊正误,聊因果。
历史不仅可以从正规史料中得到,往往也可以从当时代的一切文物中得到。比如说当时年代人们(指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一切创作出遗留至今的文物的人)遗留下来的诗词、歌谣、野史等等都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特色,所以研究历史的时候不妨也对这些资料加以探讨。也有人认为普通平民留下来的文字可能更贴近于真实是历史小人物的生活,更能了解到真实的事件经过,人们真实的看法。
文中举例胡适等人采用野史等作为史料的补充一事是这样说的:“先把说谓 古文传统史 划出去,再把历代的边缘文字串起来作为正统,然后据以否定历代文人注重的正统。”,“这一研究取向的长处在于能注意到昔人视而不见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种史料的补充,不过已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所说的可以结合其他边缘文字来研究历史绝对不是说可以随便使用或者说相信那些边缘文字,而是指在不远离当时众人支持的正统的情况下,不偏离当时实际的情况下翻看边缘材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文中提到了疑古派对于现存古书的真伪判定所作出的努力。他们努力从挖掘出的地下文物中寻找证据,进行着长期的拼搏。“但地下材料毕竟强化了学者对古史的信任,肯定了部分正史材料的可靠性。”(说详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王汎森:《王国维与傅斯年》,《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485-486页)“二重证据法”增加了大家对正史的信心,使得大家更放心地使用古史资料,其作用不容低估。“在态度与眼光转变后,既存文献本身可以提供的历史证据远比我们想象和认知的要丰富得多。”这些都说明了地下文物对于历史考究的重要作用,要想得到更贴近真相的历史资料就不得不结合地下文物以及既存文字一同考量。
同时,我们必须得向那些为了证实既存文献而奉献一生,不断考察研究的历史学家们致敬,他们不仅在考察历史的道路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之后更是为重建与保护历史资源费尽心思,使我们不由地被他们的拼搏精神感动,被他们追求真理、不懈寻找历史真相的学术品质折服,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爱戴、敬佩、学习。
相关资料
读书报告
在中国近现代史范围内(1840——当代),选择一本学术研究专著,阅读后写出读书报告1篇。要求:
1、所选学术专著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
2、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
3、读书报告要求手写。
4、读书报告结构:
1)报告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2)姓名、学院、年级班级、学号; 3)按下列格式标明书籍版本信息;
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32页,26万3千字,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 / 己藏,纸质印刷本 / 纸质复印本 / 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2)概括介绍书籍内容要点; 以上内容不多于500字。3)介绍选读本书原因; 4)介绍读后心得、收获。
5)如有参考其它书籍、论文,文末必须注明。
5、报告选择书籍不得为教材、各类普及读物。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作
者:罗志田 著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8-1 版
次:1 页
数:318 字
数:274000 印刷时间:2003-8-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309037142 包
装:平装 定 价:¥16.00 2内容简介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3作者简介
罗志田老师,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国家与学术:清季明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等,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4目录 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2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3 音乐与史学:晚清学术的多旋律并进 ——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 4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5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 ——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6 日记中的民初思想、学术与政治 ——20世纪20年代一位学人的观察 7 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8 陈寅恪史料解读与学术表述臆解 9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 ——旧文新解二则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 ——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第四篇:近代史研讨会报告(定稿)
近代史研讨会报告
民国教育——大学校长
提起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大家都会想到这样一个人: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确,因为有像蔡元培这样的大学校长才使得北大在当时成为文人汇聚,思想激迸的一个地方。时至今日,也深深的对北大产生着影响。除了蔡元培,民国时期还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大学校长,他们在当时为中国的大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例如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
政治生涯:
1902 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
1905 参与组建同盟会,也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1911 辛亥革命后,参与起草《临时约法》,担任国民政府北洋政府高官; 1924 之后,淡出政坛,经历逐步投入教育事业。
教育生涯:
1924 应原厦门大学师生强烈要求出任新大厦大学校长。提出“三苦精神”:教授要苦教,职员要苦干,学生要苦读;凭借自身的言出必行以及全校良好的学习气氛吸引了郭沫若、田汉等前来任教;
1925 在北京工业大学师生五次请求下出任校长。多方设法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教授,积极筹集资金,充实机械、电机、纺织和化工四个系的实验室和实验工厂,使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
台湾的邓静华在《怀念马校长君武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公到校后,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炉取暖,因是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1927 回广西创立省立广西大学。提出“复兴中华,发达广西”口号,当时广西高中毕业生人数极少,首届设立为预科,但凭借个人号召力仍请来13名教授任教;
1929 粤战爆发,停办,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国公学校长,使其进入全盛时期,重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而对国民党党义及纪念周等不重视,引起当时国民党的不满,但在校园内广受欢迎;
1931 回广西第二次任广西大学校长,提倡科学研究,聘请国内教授,采购大批
科学仪器(显微镜高50台),开办许多稀缺专业,机械系、电机系、土木、农学等,设有机械厂,“木模、翻砂、车工、铣工、锻工”等部门,秦道坚(著名教授)没钱,家穷,写信,上学;
1936 因白崇禧拆解广西大学,下令改组,一气之下辞职;
1939又重任广西大学校长
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资源短缺,实验器材破坏,立即拨款重修,吸引知识分子任教。
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寅恪等
1940年 病逝
抗战结束后 因他之前的努力,使学校成为国内重要大学之一,综合实力全国前列。
以改建中国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为其奋斗目标。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人称“北蔡南马”。
对于蔡元培,大家都对他的事迹了解颇多。这里,主要讲他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
一.提出五育
1.军国民教育:对外自卫,对内反对军人强权统治;
2.实利主义教育: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
3.公民道德教育:标榜当时法兰西的自由,公平;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
二、大学教育思想
1.大学性质:研究高深学问;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浑沉:辜鸿铭、陈汉婷;激进的;保守的„„;马克思主
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
3.行政管理:教授治校,发展研究所。
大力聘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方向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当时的教授平均年龄30多岁;不拘资历(梁漱溟,投北大落榜,但曾因发表《究元决疑论》,对佛学有独创见解,被聘请为北大印度哲学教授)。
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马君武。他们都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做出极大地贡献。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怀念他们。究其原因,正是如今大学教育的极度滞后与不科学引起人们的不满,才更加的怀念那个时代的大学教育。
过去,还未成为一名大学生时从网上,报纸上,电视上听到这样那样的大学不足。
如今,已在大学学习了将近一年的我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1教育体系的漏洞(落后的教科书,不变的教学方法)
2道德教育的滞后;培出来的大学生缺乏责任心、诚信、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团队精神等一些基本的素质;畸形的高学历人才,例如前不久的复旦投毒案 3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在工科上教的一些东西完全跟不上这个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
4扩招圈地
5大学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教育体系漏洞明显
6有些大学教授已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7大学教育和社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
8某些大学教授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9大学教授公开或者私下下海现象严重
10大学没有严格地优胜劣汰机制
在此,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位如今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在中科大担任十年校长期间:他积极的“去行政化”,尽全力去实现“教授治校”的目标。当时大学扩招风气日益浓重,但他坚持每年只招收1860人。同时收缩教学方向,注重理化轻工。因此使得六个主要方向全国名列前茅。他还公开批评高校无限扩招,学术造假等存在问题。呼吁高考制度改革,批评教育部教学评估。
谈及大学教育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寒窗十年,曾经苦苦所祈求的大学梦,如今实现了,然而结果估计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确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制度的缺失与转化也不是一件随便说说就能立马改变的事情。思维的定式也是一个从小慢慢习惯的过程,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怎样怎样的不好,只能说怎样的教育适合我们,它让你成为了怎样一个人,不论成功与否,论成人与否。潜能的挖掘,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教育,将你的潜能挖到最大,我想这就可以算是成功的了。
教科书有时也只是一个形式,最明显的也就是历史书,如果我们学的只是名词,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它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只是局限的被修饰过的历史,我想学习也只是学习了。
确实,如今的大学存在的问题十分多,怨声载道。现在,也有着一些人正为改善如今的现状努力着。在人人网上最近兴起了一个公共主页——万门大学。他的创使人兼校长童哲是北大物理系学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硕士。他认为中国稀缺好的教育制度,门槛也高,国外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但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创造和分享高等教育。他正在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积极的推动着大学的高等教育。
然而不是每个时代都能遇到像马君武,朱清时,蔡元培那样的校长,根本问题不在于校长,而是制度和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能说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伟大的成功人士,更多的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教育制度的完善这条路也许会很长,会很艰难,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奋进。我相信,今后,也会有更多的人会投入于此,推动中国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近代史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
实践报告
信管(1)班
小组成员
分工 : 照片拍摄 ++ 资料筛选 ++
报告正文 ++ 报告整理 ++
被敬畏浸染的下午
——走进梁启超故居
一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的治学根基,灵动的革命思想的人物故居,丝毫不会被烈日的炙热,人群的嘈杂,脚步的急促,环境的轻浮侵蚀,更不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是的。
站在梁启超故居前,内心顿时涌上一种叫做敬畏的情感。院内正中是梁启超先生的铜像,虽然风雨已经使铜像的外层蒙上了绿色的铜锈,但是丝毫不能掩藏那睿智的双眸里涌现出的拯救国家的信念,那端坐的躯体更散射出近代中国救国者的雄威和不屈。铜像左后侧是浅色二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这座带有浓浓的意式风格和沉厚的历史气息的建筑就是“饮冰室书斋”。书斋内,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轻轻地走进书房,唯恐打扰到这里的寂静,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梁启超先生起草了著名的讨袁大计。来到立式书柜前,我们好似听见了梁公当年翻动书页的声音,这些现在看来已经泛黄的书籍里流动着的是一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治学思想和救国思想。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卧室和图书资料室。卧房内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全家福了,这是梁氏家族的缩影,也是梁先生的精神慰藉。家族纪念室和餐厅也在二楼,纪念室里挂着梁先生的画像,让人肃然起敬。
主楼在梁公铜像右后侧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一、二层各有 9 间居室。一层有一间大厅,大厅右侧是梁先生子女们的介绍,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长子梁思成,未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后才离开这座老宅远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启超深厚的“齐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长为出色的学者、专家。顿时感悟到,梁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维新派代表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子女们的成就证明了这是一个彻底的文化名门世家。一层其余几间房间和二层的房间现在是展厅,里面陈列着梁先生生平的经历及相关照片。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在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该年《清代学术概论》脱稿。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10月起,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学期;同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讲学。1924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梁启超因病入院治疗,发现肾有问题。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每个展室里还保存着梁启超先生当年的一些手写书信,那些书信中除了有反袁,维新等的政治豪情,也有些给子女的柔情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子女们的深沉的爱,浓浓的爱意里更深藏着对子女们学业的关心,也表现出了梁先生对教育、治学的重视。
走出梁启超故居,内心仍然被这里浓浓的历史气息浸染着,为了表达对伟人的敬仰,我们再一次伫立在铜像前,深深地鞠躬,接着默诵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许风雨的侵蚀已经吞噬了故居当年的宏伟,但是它那不屈的灵魂却丝毫未被玷污过,因为几十载的历史积淀已经使它具有足够的力量屹立于时间的长河中。夜里,窗外一片寂静,回味着那历史的陈香,拿起颤抖的笔,轻轻地写下今天的感触。我们无需用世俗的“对”与“错”来断定梁先生当年的一些选择,也没有权利在这位伟人的身上束缚褒贬的枷锁,但是有一点却需要我们刻在心底—— 梁公的抉择大多是为了拯救近代中国。他的思想如风筝的线,有足够的力量将他的仰慕者牵引到他的方向;他的挣扎如锋利的剑,刺醒后人为民族存亡而奋斗。梁启超先生是救国者们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革命者的缩影,他们用炙热的爱国心感化着每一位有良知的国民,用犀利的言辞表现对青年人的期望,我们铭记历史,铭记伟人,更要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建设强大辉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