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草案
【草案】 2011台灣碩博士班聯合招收陸生簡章
本简章系依据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第六条订定之。
壹、报名
一、报名资格:凡符合下列资格者川等依本简章之规定申请来台升学:
(一)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居民、年龄在45岁以下(1966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始具备报考【博士班】资格: 1.持台湾认可名册所列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之硕士学位毕业证(明)书【及】学位证(明)书,并经台湾学历甄试通过,取得相当学历证明者。2.其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香港或澳门大学校院硕士学位者。3.具台湾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校院硕士学位或具报考博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4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外国大学校院硕士学位或其报考博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
(二)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居民、年龄在40岁以下(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始具备报考【硕士班】资格: 1.持台湾认可名册所列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之学士学位毕业证(明)书【及】学位证(明)书,并经台湾学历甄试通过,取得相当学历证明者。2.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香港或澳门大学校院学士学位者。3.具台湾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校院学士学位或具报考硕士班同等学力资格 者。4.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外国大学校院学士学位或具报考硕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
(三)上开所称台湾认可名册所列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系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共21所。
(四)学历甄试:上开所称学历甄试,系指来台就读之大陆地区学生:1.所持大陆地区【学士学历】,应通过报考学校所设招生条件及历年成绩审查。2.所持大陆地区【硕士以上学历】,应通过报考学校所设招生条件+历年成绩审查+论文审查。3.审查后由教育部核发仅限当年度升学用之相当学历证明
二、报名时间:2011年4月7日起~4月29日截止。
三、报名费:每报名一所学校须缴交报名费:1.硕班RMB300:二所600,三所900......五所1500
2.博班RMB550:二所1100,三所1650....五所2750
申请人依据报名系统所产生之缴费说明进行缴费,缴费后一律不予退费。
四、报名手续:(一)一律网上报名,报名网址:http://rusen.stut.edu.tw/(二)报名后申请人须记住自己的密码,以利日后登录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行员会(以下简称本会)报名系统。(三)申请人于网上报名后,一律以航空挂号或EMS(全球邮政特快专递)方式缴寄数据。收件人: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四)数据寄出2周后,申请人可至本会网站查询收件状态。(五)2011年5月13日前,本会未收到申请人缴寄资料,或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为未完成报名:1.未上网报名或报名不完全者。2.未缴费者。3.未缴寄数据或缴寄数据证件不完全者。
五、缴寄数据及注意事项:(一)缴寄资料:包含【基本资料】及【各招生学校规定资料】两项。
1.基本数据:以下资料各准备1份并依序装订:(1)报名表:由报名系统打印出来,须贴妥相片并于签名栏处亲笔签名。(2)大陆居民身分证正反面复印件(原始正本须于抵台入学时缴交学校审查)。(3)学历(力)证件复印件(原始正本须于抵台入学时缴交学校审查)以应届毕业身分申请者,须缴交由就读学校开具之在学证明书(在学证明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4)缴费收执联。(5)财力证明(指报名前3个月内银行所开立申请人本人、申请人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之人民币10万元(约等值新台币45万元)以上之存款证明)。
2.招生学校规定资料:申请人每报名1所学校,均须各自准备以下资料1份并分别装封
(1)招生学校申请表。(2)学历(力)证件复印件(原始正本须于抵台入学时缴交学校审查)以应届毕业身分申请者,须缴交由就读学校开具之在学证明书(在学证明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3)历年成绩单正本。(4)招生学校规定应缴交之资料(请另查阅本会招生学校资料)
(二)注意事项:1.每份招生学校书面数据请依序装订成册,并各自装置于A4信封内,信封外黏贴由报名系统打印出来之招生学校收件封面。2.所有A4信封连同基本数据请置于大型信封内(B4大小为佳),信封外黏贴由报名系统打印出来之本会收件封面。3.凡证件不齐全、填写不详尽、影印本不清晰、违反本简章规
定者,视为资格不符,不再通知补正,事后申请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补缴或追认。申请人于寄件前务必检查应缴资料是否齐备。4.所缴各项证件,如发现有与报考资格不符,或有伪造、变造、冒用等情事者,则撤销录取资格;已注册入学者,撤销其学籍,且不发给任何相关学业证明;毕业后始发现者,由学校撤销毕业资格,并追缴或注销学历证件。5.缴寄数据一律不予退还。
六、填报志愿:申请人应依个人意愿顺序,至多报名5所学校,且每所学校限填1个志愿。
贰、各校审查
各校根据申请人之在校成绩及各招生学校规定应缴交数据等,进行综合审查。
参、分发录取
一、本会依据各校系所招生名额、各校审查结果及申请人于网络报名时所选填之志愿顺序进行统一分发,各校系所得不足额录取。
二、申请人可于2011年6月8日上午10时起,至本会网站查询录取结果。
肆、网络报到
申请人获录取后如欲来台就读,须于2011年6月24日下午5时前至本会网站办理网络报到。逾期未完成者,撤销录取资格。
伍、申请来台入境准备事项
一、申请人完成网络报到程序后,应邮寄下列证件至录取学校,由录取学校代辨申请入境:(一)入出境许可证申请书(申请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二)大陆居民身分证复印件。(三)委托学校代为辨理进入台湾申请手续之委托书复印件(申请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四〉经大陆公证处公证之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三级甲等医院或大陆医疗机构出具之健康检查合格证明;或经台湾驻外使领馆、代表处、办事处或其它经外交部授权机构(以下简称驻外馆处)验证之第三地区医疗机构健康检查合格证明(健康检查项目请至本会网站下载)。
二、录取考生经许可来台者,应于来台前完成下列事项:(一)投保来台在学期间有效之医疗、伤害保险。保险证明文件在大陆开具者,须经大陆公证处公证;在第三地区开其者,须经台湾驻外馆处验证。(二)报名目守所缴寄之财力证明,在大陆开其者,须经大陆公证处公证;在第三地区开具者,须经台湾驻外馆处验证。
(三)办理学历(力)证件公(认)证: 1.持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毕业证(明)书,须经大陆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认证;学位证(明)书及历年成绩单,须经大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认证。毕业证(明)书、学位证(明)书及历年成绩单并须经大陆公证处公证。2.持香港或澳门学校学历(力)证件,须经中华旅行社(香港)或台北经济文化中心(澳门)验印(办事处数据请至本会网站查询)。3.持外国学校学历(力)证件,须经台湾驻外馆处验证(驻外馆处数据请至本 会网站查询〉。
陆、抵台入学注意事项
一、录取考生须依各校规定入学时间抵台,开学具体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依录取学校寄发之录取通知书为准。
二、录取考生持大陆公证处公证之健康检查合格证明、医疗伤害保险证明、财力证明,须另于入学时,由录取学校代办或自行将公证书正本送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办理文书验证,文书验证应备证件及办理流程,请至该会网站查询。(
第二篇:台湾“教师法”
教 师 法
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八月九日公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明定教师权利义务,保障教师工作与生活,以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特制定本法。第二条 教师资格检定与审定、聘任、权利义务、待遇、进修与研究、退休、抚恤、离职、资遣、保险、教师组织、申诉及诉讼等悉依本法之规定。第三条 本法于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学校专任教师适用之。第二章 资格检定与审定
第四条 教师资格之取得分检定及审定二种:高级中等以下学校之教师采检定制;专科以上学校之教师采审定制。
第五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资格之检定分初检及复检二阶段行之。初检合格者发给实习教师证书;复检合格者发给教师证书。
第六条 初检采检核方式。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应向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缴交学历证件申请办理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实习教师之资格:
一、师范校院大学部毕业者。
二、大学校院教育院、系、所毕业且修毕规定教育学分者。
三、大学校院毕业修满教育学程者。
四、大学校院或经教育部认可之国外大学校院毕业,修满教育部规定之教育学分者。第七条 复检工作之实施,得授权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成立县市教师复检委员会办理。具有下列各款资格者,得申请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资格之复检:
一、取得实习教师证书者。
二、教育实习一年成绩及格者。教师合格证书由教育部统一颁发。
第八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资格检定办法由教育部定之。
第九条 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资格之审定分初审及复审二阶段,分别由学校及教育部行之。教师经初审合格,由学校报请教育部复审,复审合格者发给教师证书。教育部于必要时,得授权学校办理复审,复审合格后发给教师证书。第十条 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资格审定办法由教育部定之。第三章 聘 任
第十一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之聘任,分初聘、续聘及长期聘任,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校长聘任之。
前项教师评审委员会之组成,应包含教师代表、学校行政人员代表及家长会代表一人。其中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师代表不得少于总额二分之一;其设置办法由教育部定之。专科以上学校教师之聘任分别依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之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之初聘以具有实习教师证书或教师证书者为限;续聘以具有教师证书者为限。实习教师初聘期满,未取得教师证书者,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得延长初聘,但以一次为限。
第十三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聘任期限,初聘为一年,续聘第一次为一年,以后续聘每次为二年,续聘三次以上服务成绩优良者,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审查通过后,得以长期聘任,其聘期由各校教师评审委员会统一订定之。
第十四条 教师聘任后除有下列各款之一者外,不得解聘、停聘或不续聘:
一、受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判决确定,未获宣告缓刑者。
二、曾服公务,因贪污渎职经判刑确定或通缉有案尚未结案者。
三、依法停止任用,或受休职处分尚未期满,或因案停止职务,其原因尚未消灭者。
四、褫夺公权尚未复权者。
五、受禁治产之宣告,尚未撤销者。
六、行为不检有损师道,经有关机关查证属实者。
七、经合格医师证明有精神病者。
八、教学不力或不能胜任工作,有具体事实或违反聘约情节重大者。
有前项第六款、第八款情形者,应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员半数以上之决议。
有第一项第一款至第七款情形者,不得聘任为教师。其已聘任者,除有第七款情形者依规定办理退休或资遣外,应报请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续聘。第十五条 因系、所、科、组、课程调整或学校减班、停办、解散时,学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对仍愿继续任教且有其它适当工作可以调任之合格教师,应优先辅导迁调或介聘;现职工作不适任或现职已无工作又无其它适当工作可以调任者或经公立医院证明身体衰弱不能胜任工作者,报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予以资遗。第四章 权利义务
第十六条 教师接受聘任后,依有关法令及学校章则之规定,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学校教学及行政事项提供兴革意见。
二、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抚恤、资遣、保险等权益及保障。
三、参加在职进修、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参加教师组织,并参与其它依法令规定所举办之活动。
五、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其个人之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致损害其权益者,得依法提出申诉。
六、教师之教学及对学生之辅导依法令及学校章则享有专业自主。
七、除法令另有规定者外,教师得拒绝参与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所指派与教学无关之工作或活动。
八、其它依本法或其它法律应享之权利。
第十七条 教师除应遵守法令履行聘约外,并负有下列义务:
一、遵守聘约规定,维护校誉。
二、积极维护学生受教之权益。
三、依有关法令及学校安排之课程,实施教学活动。
四、辅导或管教学生,导引其适性发展,并培养其健全人格。
五、从事与教学有关之研究、进修。
六、严守职分,本于良知,发扬师道及专业精神。
七、依有关法令参与学校学术、行政工作及社会教育活动。
八、非依法律规定不得泄漏学生个人或其家庭资料。
九、其它依本法或其它法律规定应尽之义务。
前项第四款之办法,由教育部定之。第十八条 教师违反第十七条之规定者,各聘任学校应交教师评审委员会评议后,由学校依有关法令规定办理。第五章 待遇
第十九条 教师之待遇本薪(年功薪)、加给及奖金三种。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之本薪以学经历及年资叙定薪级;专科以上学校教师之本薪以级别、学经历及年资叙定薪级。加给分为职务加给、学术研究加给及地域加给三种。第二十条
教师之待遇,另以法律定之。第六章 进修与研究
第二十一条 为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各级学校教师进修、研究,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得视实际需要,设立进修研究机构或单位;其办法由教育部定之。
第二十二条 各级学校教师在职期间应主动积极进修、研究与其教学有关之知能;教师进修研究奖励办法,由教育部订之。
第二十三条 教师在职进修得享有带职带薪或留职停薪之保障;其进修、研究之经费得由学校或所属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编列预算支应,其办法由教育部定之。第七章 退休、抚恤、离职、资遣及保险
第二十四条 教师之退休、抚恤、离职及资遣给付采储金方式,由学校与教师共同拨缴费用建立之退休抚恤基金支付之,并由政府负担最后支付保证责任。储金制建立前之年资,其退休金、抚恤金、资遣金之核发依原有规定办理。教师于服务一定年数离职时,应准予发给退休抚恤基金所提拨之储金。
前项储金由教师及学校依月俸比例按月储备之。
公私立学校教师互转时,其退休、离职及资遣年资应合并计算。
第二十五条 教师退休抚恤基金之拨缴、管理及运用应设置专门管理及营运机构办理。教师之退休、抚恤、离职、资遣及保险,另以法律定之。第八章 教师组织
第二十六条 教师组织分为三级:在学校为学校教师会;在直辖市及县(市)为地方教师会;在中央为全国教师会。学校班级数少于二十班时,得跨区(乡、镇)合并成立学校教师会。各级教师组织之设立,应依人民团体法规定向该管主管机关申请报备、立案。
地方教师会须有行政区内半数以上学校教师会加入,始得设立。全国教师会须有半数以上之地方教师会加入,始得成立。
第二十七条
各级教师组织之基本任务如下:
一、维护教师专业尊严与专业自主权。
二、与各级机关协议教师聘约及聘约准则。
三、研究并协助解决各项教育问题。
四、监督离职给付储金机构之管理、营运、给付等事宜。
五、派出代表参与教师聘任、申诉及其它与教师有关之法定组织。
六、制定教师自律公约。
第二十八条 学校不得以不参加教师组织或不担任教师组织职务为教师聘任条件。学校不得因教师担任教师组织职务或参与活动,拒绝聘用或解聘及为其他不利之待遇。第九章 申诉及诉讼
第二十九条 教师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其个人之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致损其权益者,得向各级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提出申诉。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之组成应包含该地区教师组织或分会代表及教育学者,且未兼行政教师不得少于总额的三分之二,但有关委员本校之申诉案件,于调查及诉讼期间,该委员应予回避;其组织及评议准则由教育部定之。第三十条
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之分级如下:
一、专科以上学校分学校及中央两级。
二、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分县(市)、省(市)及中央三级。第三十一条 教师申诉之程序分申诉及再申诉二级。
教师不服申诉决定者,得提起再申诉。学校及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不服申诉决定者亦同。第三十二条 申诉案件经评议确定者,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确实执行,而评议书应同时寄达当事人、主管机关及该地区教师组织。
第三十三条 教师不愿申诉或不服申诉、再申诉决定者,得按其性质依法提起诉讼或依诉愿法或行政诉讼法或其它保障法律等有关规定,请求救济。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法实施前已取得教师资格之教师,其资格应予保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学校兼任教师之资格检定与审定,依本法之规定办理。兼任、代课及代理教师之权利、义务,由教育部订定办法规定之。各级学校之专业及技术科目教师之资格,依教育人员任用条例之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本法各相关条文之规定,于公立幼儿园及已完成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幼儿园专任教师准用之。
未办理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幼儿园专任教师,除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外,得准用本法各相关条文之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法授权教育部订定之各项办法,教育部应邀请全国教师会代表参与订定。第三十八条
本法施行细则,由教育部定之。
第三十九条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但待遇、退休、抚恤、离职、资遣、保险部分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第三篇:台湾经济专题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由国共两党有关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从本月6日起在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主题是“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与会代表围绕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少年交流等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民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时也针对台湾方面关切的两岸核电安全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了本届论坛,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率团出席了论坛。两岸工商界、经济界、产业界、文教界代表人士及有关专家学者、部分青少年代表约450人出席了论坛。在论坛大会举行之前,6日有关方面安排了出席论坛的台湾代表考察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情况。
本届论坛持续三天,于8日下午举行了闭幕式。
两岸均重视论坛作用 传递对两岸问题共识
今年1月,针对2011年国共两党交流规划,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说,我们希望国共平台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关于国共两党的活动,今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还会继续举办。过去几年,国共两党通过交流平台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两岸交流合作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希望国共平台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同是在年初,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由高辉出任,党内解读,此人事布局代表,回归两岸制度性协商外,马英九仍希望主导国共平台沟通管道。1月23日,高辉表示,国共平台与海协海基两会只是分工与角色不同,国共平台千万不能解释成“弱化”。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5月3日会见吴伯雄等出席论坛的台湾代表人士。马英九也表示,近3年来的两岸关系改善,让台湾人民有更强意愿及信心深化两岸关系,创造双赢,期盼论坛能成为解决问题、规划未来的重要基础。他希望吴伯雄能在会议中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信念
台湾方面
在7日上午举行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愿望。这一章节把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作为总体框架,指明了今后几年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而台湾方面提出了“开创黄金十年”的政策蓝图,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两岸的经济发展规划都把加强彼此合作列为重要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
为此,贾庆林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以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主线,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进程。今年以来,两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并初见成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开始运作,框架协议规定的后续商谈也已全面启动。今后,我们要继续实施好早期收获计划,让两岸民众进一步共享其利。积极推进各项后续协商,不断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尽快达成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为促进双向投资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抓紧启动争端解决协议商谈并及早取得成果,更好地维护两岸企业的合法权益。总之,要以落实框架协议为主线,着眼于两岸经济合作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第二,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牵引,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十二五”期间,大陆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开创新领域,带来新机遇,提供新利基,注入新动力。与此同时,台湾经济为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创新能力、照顾弱势群体等目标,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关系。两岸都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这些重大调整所蕴含的商机,深化合作,统筹布局,就能够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优化两岸产业结构,增强各自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提高两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第三,以增进两岸人民福祉为根本,提高两岸经济合作惠及普通民众的实际效果。古人云: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岸同胞的民生福祉。我们迄今实施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都是面向所有台湾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的。当前,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普通民众,是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两岸双方都应为此采取切实措施,身体力行。两岸应积极促成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争取在今年6月底之前办成这件好事。两岸还应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合作,进一步再融资、税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鼓励和协助他们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更大市场,获得更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最近,台湾方面提出开展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大陆愿予积极支持。希望双方尽快就此开始商谈,抓紧达成协议,以维护两岸同胞的健康福祉。总之,我们将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继续为最广大的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
第四,以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为重点,维护两岸经济合作必要的良好环境。两岸发展经济,推进经济合作,落实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平稳定的环境至关重要。2008年5月以来,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事实证明,有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双方就能够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营造出有利于交流合作、协商谈判的良好环境。两岸同胞都应自觉珍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共同努力建立畅通、有序、常态的两岸农产品贸易渠道。加强两岸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商标及品种权保护、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逐步解决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相关问题。
9、推进两岸双向投资。共同营造有助两岸资源互补、产业合作的投资环境,逐步减少相互投资限制,以利双方企业在两岸进行合理布局,共同开拓全球商机。
10、尽快商签两岸投保协议。充分发挥既有平台和机制的作用,妥善解决台商关切的问题,切实保障台商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
11、加强对大陆台资企业的辅导和扶持。协助台资企业利用大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市场机遇,把握ECFA实施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策略和市场布局,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两岸有关方面举办形式多样的台湾名品展,扩大台资企业产品内需市场的销售通路。支持台湾民众在大陆创业,并提供就业便利。
12、构建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鼓励两岸企业共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大陆新经济区的开发与合作。
13、推动建立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继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扩大两岸文化交流规模,促成文化信息交流管道的多元化,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与常态化。鼓励两岸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深化两岸在文化创作、研究、推广等领域的合作。
14、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出版物贸易、版权贸易及影视业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项目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华文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交流合作管道,加强业务往来和沟通协调,并探讨市场准入与通路议题,增强两岸文化产业实力。
15、落实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强化协处机制,共同防止抢注及打击仿冒盗版等侵权行为。持续进行业务主管部门人员交流,提升两岸知识产权的创新、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
16、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构建实质交流平台。鼓励两岸学校、青年团体建立联系及交流互访机制。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寒暑假营队活动,促成更多两岸青年参与。
17.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与合作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就职业生涯规划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座谈,加强两岸青年创业团体互访交流,推动两岸大专院校创业竞赛活动与交流,培养两岸青年的创新思维。
18.深化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两岸青少年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鼓励两岸互设学生服务机构,促进两岸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第四篇:台湾导游词
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
第五篇:台湾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中华民国87年7月27日
台(87)内社字第八九七九三一六三号函颁布
一、秉持爱心,耐心及专业知能为案主服务。
说明:
(一)阐明社会工作者服务案主必须之基本态度-爱心、耐心、与基础方法-专业知识、技能。
(二)案主为社会工作学理上对「服务对象」的通称,系指一目标系统,其范围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社区或社会体系及其周遭相关之人。爰于本守则中使用「案主」一词,通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
二、分性别、年龄、宗教、种族等,本着平等精神,服务案主。
说明:
(一)阐明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保持中立,不歧视、无偏见,一视同仁提供服务
(二)为避免文字冗长列举之可能缺漏,爰于列举基本项目后,再用「等」字,涵括其它未列举而可能发生之歧视、偏见、如贫富、政治立场等。
三、应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对在专业关系中获得的资料,克尽保密责任。
说明:
(一)阐明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对案主的资料、案情要保密并尊重案主个人的隐私权。
(二)「专业关系」是为完成社会工作目标,基于公益、客观、自我了解而建立;用以区别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三)「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过程中有必要建立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良好关系,其形成的基础在: 1‧是为社会工作所计画改变之目标体系而建立。
2‧不得以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利益为前提。
3‧必须基于社会工作者的客观与自我了解,跳脱个人问题与情绪需求。
四、应尊重并培养案主自我决定的能力,以维护案主权利。
说明:
(一)阐明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价值与选择。
(二)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均有自主权,应使每一个人有最大的机会去决定其生活方向。
五、应以案主之最佳利益为优先考量。
说明:
(一)阐明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应以协助案主达到最佳福利状态为目标。
(二)社会工作者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均有动机与权利更追求满意的生活。
六、绝不与案主产生非专业的关系,不图谋私人利益或以私事请托。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应信守专业关系的分际,绝不与案主发展专业关系之外的人际关系、绝不利用专业关系图谋私人利益、绝不为私人情事有所索求于案主。
七、应以尊重、礼貌、诚恳的态度对待同仁。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待同仁的基本态度-尊重、礼貌与诚恳;社会工作者应以敬重、礼貌、公正与信心对待同仁。
八、应信任同仁的合作,维护同仁的权益。
说明:阐明社会工作者对同仁的基本态度-合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应与同仁为促进专业而合作,并彼此信任对方,有所作为应考虑对方之利益、特性与名誉。
九、应在必要时协助同仁服务其案主。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待同仁的基本态度-代理制度的建立;社会工作者在必要时应协助同仁照顾其案主。
十、应以诚恳态度与其它专业人员沟通协调,共同致力于服务工作。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对待其它专业人员的态度-和睦相处、协调沟通;社会工作者为案主的需要,应随时与其它专业人员协调联系,共同合作,并一如同仁般对待。
十一、应信守服务机构的规则,履行机构赋予的权责。
说明:
(一)阐明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信约:社会工作者应遵守服务机构的规定,并谨慎从事,达成服务机构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者服务处所具多样性包括机关(构)、团体、事务所等,惟为精简文字,爰于本守则中以「机构」一词通称之,概应「机构」一词泛指对特定人提供服务之处所。
十二、应公私分明,不以私人言行代表机构。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信约:社会工作者在公共场合,应能确实分辩何者是自己、何者是代表服务机构的言论与行动。
十三、应致力于机构政策,服务程序及服务效能的改善。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信约:社会工作者应致力于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服务过程的改进,以及促进所能提供服务的效率及功效。
十四、应严格约束自己及同仁之行为,以维护专业形象。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责任:社会工作者应维持专业的信实,对于其它专业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予以抑制。
十五、应持续充实专业知能,以提升服务品质。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责任:社会工作者应在专业实务上负起认定、发展与充分运用的责任;依据专业知识与技术,从事专业服务,并不断充实自己,以确保并提高专业服务品质。
十六、应积极发挥专业功能,致力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地位。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责任:社会工作者应维持专业的诚信,精炼技能,发挥专业功能,保护并进而加强专业的尊严,对专业的讨论和批评应参与并负起责任。
十七、应将专业的服务扩大普及于社会大众,造福社会。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工作者应将专业服务普及于一般社会大众,促进专业的充实、扩展及有效运用于实际措施中。
十八、应以负责态度,维护社会正义,改善社会环境,增进整体社会福利。
说明:
阐明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工作应增进社会的一般福利,致力于歧视的防止与消除,确保人人可公平的获得所需资源、服务和机会,倡导社会状况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