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个人简历
大陸地區人民入出臺灣地區從事相關活動
個人簡歷表
一、申請人 基本資料
三、申請人 主要工作經歷篇二:台湾版 简历
個人簡歷
個人資料:
姓名:*** 電話:(lab)02-23********* ext.366(mobile)0912********* 生日: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六日
個人學歷:
91.9~93.6 研究所 國立台灣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ics組 87.9~91.6 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 84.9~87.6 高中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畢業
個人經歷:
92.12 第一屆全國soc系統晶片設計比賽soc組優等獎 92.5 教育部國科會九十一學年度大學院校矽智產設計競賽sip組佳作
題目:第三代行動通訊雙模式維特比/渦輪碼解碼器矽智產設計 92.2~92.6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超大型積體電路」課程助教 91.9~92.9 國科會「可重組化通訊引擎之設計與實現」計畫研究 91.9~92.12 國科會「多媒體與多重服務之數位用戶迴路通訊系統」計畫研究
課外活動:
89.9~90.6 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學會副會長 89.2~90.2 交通大學女子排球隊副隊長 90.7 第十四屆微電子營研修組組長 89.7 第十三屆微電子營生活組組員
研究興趣:
vlsi architecture on turbo decoding、ldpc、turbo equalizer、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程式語言及電腦輔助設計工具: language:verilog, matlab, c cad tools:synopsys synthesis tools, cadence design kit.修習課程: 1.研究所
高等大型積體電路設計,計算機輔助系統設計,軟硬體共同設計,數位通信系統(i,ii),多速率信號處理,隨機信號與系統,數位影像處理,soc設計導論 2.大學部
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數位信號處理、可程式化數位信號處理器、計算機組織、通訊原理、資料結構
專題研究:
1.turbo equalizer 用一塊channel decoder, interleaver/deinterleaver, 以及一塊equalizer, 採”遞迴式”的運算方法,同時解決channel中isi以及awgn的效應 2.畢業論文(指導教授為吳安宇教授): on optim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3gpp channel decoder 研究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中所需之channel decoder,利用viterbi algorithm(va)以及maximum a posteriori probability(map)運算的相似性,提出可互相共用的硬體,並規劃時序圖(timing chart)來避免硬體使用上的衝突(conflict).自我介紹:
國中畢業以後,爸爸建議我離開龍潭,到台北去唸高中.15歲起就自己住在外頭.剛上台北的時候很不適應,被導師認為是”腦袋不靈光”的學生,但最後高三以全校理組第二名畢業.大學唸的是電子系,一上接觸到程式設計這門課以後,覺得寫東西讓電腦去跑是一件神奇又有趣的事.也是以後決定走系統組的原因.之後一系列的數位電路實驗,信號與系統,硬體描述語言等等的學習,讓我對這一門領域有基本的認識和入門功夫.課餘時我喜歡接觸不同的人,不論是校隊或系學會的參加,都讓我學習到許多溝通的技巧和調適自己壓力和心情的方法.讀研究所以後,常組隊參加校內外的各項競賽,從所上的創新競賽到教育部或是企業機構所舉辦的活動都會去嘗試。也許不是每次都會得名,但是在和同學一同組織、分工、討論和合作的過程中也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
目前在台灣通訊ic設計方面的熱潮仍持續,希望可以透過自己對於通訊以及積體電路設計兩方面的背景來從事相關的行業。我對工作的態度是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表現;對公司同事或工作夥伴則力求互相照應。另外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我也長期收聽英語教學節目,並留意國內各機構所提開的訓練課程,讓自己在研究工作之餘,也不斷吸取新的資訊。
未來的工作生涯規劃方面,短期內希望自己儘快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培養出該工作崗位所必須的專業能力,長期則希望自己能在該領域成為可靠的人才,並多方接觸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篇三:李世庆(台湾)简历
李 世 庆 简 历
*性别:女性
*学历: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学分班毕业
*现任:自由讲师
*经历:从事助人工作自1977年始
高雄中学辅导教师
国中教务主任、辅导主任、辅导教师
联华电子文教基金会志工训练讲师
高雄市谘商中心义务「张老师」、督导、志工训练讲师
高雄生命线、云林生命线、高雄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高雄市儿童福利服务中心、高雄基督教家庭协谈中心、高雄妇女会志工训练讲师 高雄市妇女新知协会讲师、志工训练讲师、读书会带领人 高雄市凤山区妇幼青少年馆志工训练讲师
高雄市彩色页女性愿景协会志工训练讲师
高雄市立国民小学「亲子共读」种子教师培训讲师
高雄市市民学苑、婚姻学校、社区大学讲师
财团法人社会大学心理系、生活系讲师
高雄市社会局乡镇巡回讲座讲师
「辅导活动」教科书〈南一版〉编写作者
高雄中学家长读书会创办人及带领人、高雄女中教师暨家长读书会、高雄市妇女新知协会读书会、高雄市阳明国中家长读书会、高雄市鼎金国小家长读书会、高雄市功夫读书会、高雄市好书店读书会、台南市喜欢读书会、高雄市飞扬读书会带领人。
从高雄中学退休的李世庆老师,之前在学校从事辅导工作,也单人过义务「张老师」,以及在生命线及家庭协谈中心训练志工,拥有非常丰富的咨商和辅导经 验。
凡聆听过李老师演讲的人,无不被她那由衷散发出来的殷切诚恳之心,及入情入理的经验谈所深深感动。
◎ 担任讲座与训练单位包括:
企业界:全家便利商店、诗威特国际美容机构、润泰集团、中租迪和公司、怡安管理顾问公司青年人仆培育训练、友达光电苏州厂、建国工程、中华电信、统一企业、中国钢铁、鸿维科技公司、中国生产力中心、三商百货、中美和化工、安泰人寿等
政府机关:台湾电力公司、财政部高雄市国税局、马来西亚温馨苑、马来西亚正向生命教育中心、内政部南区儿童之家、中央健保局高屏分局、台湾高雄地方法院、高雄市政府社会局、警政署保五总队等
非营利组织:联华电子文教基金会、高雄生命线、云林生命线、高雄市「张老师」基金会、高雄市林园魔法屋爱乡协会、高雄市妇女新知协会、人本教育基金会、高雄市彩色页女性愿景协会、财团法人吉祥臻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岗山仔单亲家庭服务中心、高雄企业永续经营协会、休休文教基金会、高雄市康复之友协会、高雄市妇女会、高雄市晚晴妇女协会、净心文教基金会、扶轮社、狮子会等
爱国国小、狮湖国小、鼎金国小、港和国小、青山国小、华山国小、汉民国小、左营国小、永清国小、中山国小、胜利国小、新上国小、新民国小、新庄国小、旧城国小、大同国小、前金国小、建国国小、民权国小、五权国小、镇昌国小、苓洲国小、新兴国小、莒光国小、九如国小、内惟国小、鼓山国小、鼓岩国小、龙华国小、大汕国小、光荣国小、忠孝国小、油厂国小、凤西国小、凤山国小等
宗教团体:佛光山南台别院、佛光山东京别院、佛光山南屏别院、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会、慈济南区教师分会、中台禅寺普信精舍等
⊙心理辅导课程与辅导训练团体带领超过10000小时
*获颁荣誉奖项:
「张老师」金手奖
高雄市优秀青年
全国辅导楷模
师铎奖
*拥有证照:
1.the association for couples in marriage enrichment(usa)
授予-— leader couple 2.萨提尔模式专业训练毕业 3.哈科米进阶专业训练毕业〈hakomi level 2 training〉 4.扩大疗愈法疗愈师与教师
*有声书著作:
滋养生命的动力火车──打造健康的家庭
面对逆境的动力火车──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接触两性的动力火车──与孩子谈性说爱
互动交流的动力火车──亲子沟通
(清凉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 训练与演讲主题:婚姻与家庭
˙「探索原生家庭」〈satir model〉工作坊
˙「亲密关系沟通」工作坊〈夫妻团体〉
˙ 两性关系的经营 ˙ 亲职教育
* 自我探索与疗愈
˙「我」的形成
˙「自我觉察与成长」工作坊
˙ 情绪陪伴工作坊
˙「探索内在冰山」工作坊
˙「生涯规划」工作坊
˙ 倾听身体的声音
˙ 扩大疗愈法
* 其他带领项目:
1.读书给你听(书籍导读)2.电影会谈的带领 3.意识会谈法介绍
大众汽车陈述搞
大众汽车(德语:volkswagen),台湾译为福斯汽车,港澳译为大众汽车或福士汽车,马新译为大众汽车,意思是“人民的汽车”,故又常简称为“vw”。大众汽车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制造公司,它也是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商之一的大众集团的核心企业。2009年5月7日,在经过长达4年之久的收购大战之后,保时捷和大众的控股家族于本周三达成了初步协议。这两家公司将合二为一,打造出一家拥有10大品牌的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
一、大众简介
大众汽车的德文volkswagenwerk,意为大众使用的汽车,标志中的vw为全称中头一个字母。标志象是由三个用中指和食指作出的“v”组成,表示大众公司及其产品必胜-必胜-必胜。大众汽车公司是一个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生产厂的跨国汽车集团,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公司总部曾迁往柏林,现在仍设在沃尔夫斯堡。目前有雇员26.5万人,整个汽车集团产销能力在300万辆左右。
二、企业介绍
大众汽车公司创立于1937年,是德国最大的汽车生产集团,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大众集团包括有在德国本土的大众汽车公司和奥迪公司以及设在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等7个子公司。由于大众车型满足不了美国人对大空间的需要,导致销路不畅,因此到后来撤销了在美的子公司,连设备一并卖给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继续生产高尔夫捷达。使大众公司扬名的产品是“甲壳虫”轿车(由波尔舍设计),该车在80年代初就已生产了2000万辆。启动了大众公司的第一班高速列车,紧随其后的polo、高尔夫、奥迪、帕萨特、桑塔纳等也畅销全世界。
公司总部曾迁往柏林,现在仍设在沃尔夫斯堡。目前有雇员26.5万人,整个汽车集团产销能力在600万辆左右。2008年7月24日,欧盟正式决定,批准德国保时捷汽车控股股份公司收购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如果收购成功,合并公司将成为欧洲第一、世界前三的汽车企业。
当费迪南德·皮耶希在7月16日举行的奥迪百年庆生会上遇到文德林·维德金时,二人一番对视,最终还是握了握手。一周后,维德金———这个大众 监事会主席皮耶希一生中最重要的对手让出了他保时捷ceo的位置;当晚,大众汽车与保时捷两家公司宣布合二为一。
三、大众标志寓意
大众汽车公司的德文volks wagenwerk,意为大众使用的汽车,标志中的vw为全称中头一个字母。标志象是由三个用中指和食指作出的“v”组成,表示大众公司及其产品必胜-必胜-必胜。
四、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商。2003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集团销量总量增长至501.5万辆(2002年为498.4万辆),占据全球汽车市场12.1%的份额。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西欧,大约每5辆新车中就有1辆来自大众集团。
五、两大品牌群
大众和奥迪——集团的客车业务分为两大品牌。在集团之下,奥迪和大众各自独立管理其品牌群,并负责从中创造利润。
六、区域控制
在全球18个国家内拥有45间制造工厂。集团在欧洲的11个国家和美洲、亚洲及非洲的7个国家共经营着45家间制造工厂。全球雇员总数超过336,000人,每个工作日可生产超过21,500辆汽车,同时提供各类汽车相关服务。大众汽车的产品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均有销售。集团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环保、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代表同类产品的全球最高水平除了轿车、敞篷车和运输车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之外,公司还采取了通常的降价刺激销售的措施。nordhoff非常了解在困难的时候如何能保持潜在用户的汽车购买力。对公司来说,那时的确相当困难,由于钢材供应紧张,而且还由于沃尔夫斯堡还是一个单纯的制造基地,几乎不可能再动员更多工人来补充它的劳动力。当时在那里已经雇用了20000名员工,而在整个地区范围内几乎没有一个熟练技工。在这种情况下,平均日产673辆车对现有生产设施来说已达到绝对极限,因而监理委员会已经同意工厂再建一个新的运输车工厂。heinrichnordhoff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同样固执的:”大众成功的秘诀不是去寻找一连串新的设计,无论这些是多么具有戏剧性和诱惑力,但是对于达到成熟和完美的甚至最小细节的合理改进则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做。难道有人居然会想我们会抛弃一种多年来曾给我们带来成功而且已经到达欧洲汽车工业顶峰的车型吗?”这并不是说大众没有时时刻刻在研究种种替换的车型,但是十五年来甲壳虫卖得这样好而且生产能力发挥得如此充分,一直根本就没有制造新车型的要求。
年底开业,而实际上到1956年3月8日才正式落成。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个年代接一个年代,很明显可以看出一点,一种能够对保证就业和创造利润达到如此令人惊异程度的汽车也会必然迟早被取代。大众汽车的车型需要更新,即使有些沃尔夫斯堡的顽固派拒绝承认这一点。要找到一种当时销售量仍然很大的车型的后继者对公司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众认识到不能再长久躺在往日的成绩上,新车型确实迫切需要。在新的产品攻势中出现的第一个车型是“帕萨特”,其技术数据很大程度上源自奥迪80。帕萨特第一次证明了由leiding和kraus宣传的积木式设计理论已经取得了效果。为保证使将来的用户在一个主型上产生的两种变型之间能看到明显的区别,特地委托意大利知名设计师giorgettogiugiaro,为帕萨特设计了一种斜背式车身。正如预期的那样,帕萨特很快获得了新车注册图表中的最高地位。1974年首次推出“高尔夫”,带有 1.5l、功率为51kw(70马力)的发动机,公众终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甲壳虫的继承者,甲壳由过去由弗迪南德·波尔舍一个人设计的方式已经过时,现在“高尔夫”则是现代集体创作的典型。“高尔夫”一出现就引起了真正的轰动,到1976年10月27日已经生产了100万辆。大众并没有离开它的用于甲壳虫的神圣原则,即稳步改进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逐渐慢慢地而又确凿无疑地,“高尔夫”将会接过德国“平民汽车”的角色。甲壳虫不久只能存在于它的爱好者的收藏中,他们仍然满心地喜欢它,但不得不承认在现今汽车的景观中,它不过像一块令人喜欢的古老化石。篇五:朱煜·个人简历
朱煜·个人简历
一、学历履历 198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的前身——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曾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后调回母校主讲历史教学论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至今。
学术兼职: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校级课题十余项,在权威期刊、cssci期刊、台湾地区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已出版《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材学概论》、《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等著作八部,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于友西主编)。
学术兴趣: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史、台湾历史教育、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课题(仅列个人主持的项目)1.主持“历史教材分析与研究”课题,1997—1999年,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校级。
2.主持“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课题,1998-2001年,江苏省教委“面向21世纪培养初中教师方案”研究课题,省级; 3.主持“中学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教材研究”课题;1999—2002年,扬州大学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4.主持“中学历史教材编制与运用研究”课题,项目号:e/2003/04/07,2002-2004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 5.主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复合型历史教师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6.主持“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法课程改革研究”课题,2003—2005年,扬州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校级; 7.主持“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现状与教师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5-2007年,扬州大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课题,校级; 8.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学校历史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06-2008年,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级; 9.主持“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课堂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07—2009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级; 10.主持“江苏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课题,项目号:2010sjb770007,2010—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省级; 11.主持“民国时期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课题,项目号:10lsb002,2010—201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级; 12.主持“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课题,项目号:10yja770078,2010—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部级; 13.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11—2013年,校级重点; 14.主持“《历史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2008—2011,扬州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通过,校级。
二、研究成果
(一)著作部分 1.《历史教材学概论》(专著),23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作者; 2.《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编; 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著),30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个人独著; 4.《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5.《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 6.《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主编; 7.《小学历史·地理·社会课程60年(1949-2009)》(专著),29万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第一作者; 8.《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专著),40余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个人独著。
(二)论文部分 1.《浅评识图题〈时局图〉》,《中学历史》1986年第6期; 2.《近年高考历史试卷“填图与识图”题的发展与不足刍议》,《中学历史教学》1987年第3期; 3.《也谈怎样讲授〈天朝田亩制度〉》,《历史教学》1989年第3期; 4.《浅谈历史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2期; 5.《班主任工作与心理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6.《浅谈插图与历史教学》,《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年第1期; 7.《浅谈迁移与中学历史教学》,《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8.《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议》,《中学历史教学研究》1997年第5期; 9.《对高师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课的几点认识》,《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0.《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功能与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5、6期合刊; 11.《论适应素质教育的校内历史考试与评估》,《教学月刊》1998年第6期; 12.《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13.《论历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课程设置》,《洛阳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4.《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5.《历史教科书中“课文思考题”的教学研究》,《历史教学》1999年第10期; 16.《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历史教学》2000年第5期; 17.《论中学历史教科书习题的改革》,《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6期; 18.《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洛阳师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9.《中学历史教材习题创新浅议》,《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期; 20.《试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1.《新世纪历史教师进修内容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22.《学术论文研读与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 23.《论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1期; 24.《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历史教学》2002年第9期; 25.《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26.《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与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27.《台湾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其理念试析》,(台湾)《历史月刊》2003年第1期; 28.《论初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编纂、特点与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8期; 29.《从“教本”到“学本”》,(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4期,2003年9月; 30.《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31.《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历史教学》2003年第11期; 32.《中国大陆初中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述论》,(台湾)《历史教育》第9、10期合刊,2003年12月; 33.《谈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34.《评“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教学》2004年第1期; 35.《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36.《200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5期; 37.《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1期; 38.《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 39.《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40.《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读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期; 41.《历史意识:20世纪20年代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分析》,《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42.《民国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编制及其价值取向》,《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43.《论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有效衔接》,《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9期; 44.《高校“历史教学法”技能课定位说之质疑》,《历史教学》2007年第10期; 45.《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历史教育改革》,(台湾)《历史教育》第11期,2007年12月; 46.《“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47.《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师研究性教学》(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8.《论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标准》(合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9.《注重理论分析,探索课改热点》,《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0.《论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研究范式》,《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51.《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52.《黄质夫与民国时期“栖霞新村”建设》,《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 53.《教师的“过程”目标哪去了:关于历史课“教”的“过程”目标》,《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3期; 54.《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期; 55.《高校历史教学对中学教师的启示》,《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56.《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读20世纪初美国约翰生·亨利〈历史教学法〉札记》,《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2期; 57.《重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5期; 58.《价值与冲突: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美国历史”的叙述分析》(合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 59.《民众教育馆与私塾改良:以1930-1937年江苏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2012年第4期; 60.《抗战前江苏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电影》,《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61.《束鹏芳历史教学的流变与形塑》,《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及有关文集全文收录的论文: 1.《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2年第12期; 2.《论社会调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1期; 3.《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的设置及实施》,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3期; 4.《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6年第9期; 5.《历史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读20世纪初美国约翰生·亨利〈历史教学法〉札记》,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4期; 6.《中国大陆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问题探讨》,《新世纪的历史教育》(方骏主编),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版; 7.《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改革的探索之旅:〈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百篇精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三)参编著作 1.《新编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崔剑主编),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资治通鉴新编》(卞孝萱主编),黄山书社1996年版;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张保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全效学生辞海·初一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全效学生辞海·初二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全效学生辞海·初三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全效学生辞海·高一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全效学生辞海·高二高三分册》,历史学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陈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四)参编教科书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白月桥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白月桥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五)教育随笔、言论(部分)1.《宰予昼寝现象》,《扬州日报》1992年4月16日第3版; 2.《人才·教育·名校效应》,《扬州日报》1992年10月20日第2版; 3.《抢落榜生的启示》,《人民日报》1993年9月21日第1版; 4.《还是委婉说服好》,《扬州日报》1994年3月22日第2版。
第二篇:台湾草案
【草案】 2011台灣碩博士班聯合招收陸生簡章
本简章系依据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第六条订定之。
壹、报名
一、报名资格:凡符合下列资格者川等依本简章之规定申请来台升学:
(一)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居民、年龄在45岁以下(1966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始具备报考【博士班】资格: 1.持台湾认可名册所列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之硕士学位毕业证(明)书【及】学位证(明)书,并经台湾学历甄试通过,取得相当学历证明者。2.其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香港或澳门大学校院硕士学位者。3.具台湾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校院硕士学位或具报考博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4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外国大学校院硕士学位或其报考博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
(二)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居民、年龄在40岁以下(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始具备报考【硕士班】资格: 1.持台湾认可名册所列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之学士学位毕业证(明)书【及】学位证(明)书,并经台湾学历甄试通过,取得相当学历证明者。2.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香港或澳门大学校院学士学位者。3.具台湾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校院学士学位或具报考硕士班同等学力资格 者。4.具符合台湾采认规定之外国大学校院学士学位或具报考硕士班同等学力资格者。
(三)上开所称台湾认可名册所列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系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共21所。
(四)学历甄试:上开所称学历甄试,系指来台就读之大陆地区学生:1.所持大陆地区【学士学历】,应通过报考学校所设招生条件及历年成绩审查。2.所持大陆地区【硕士以上学历】,应通过报考学校所设招生条件+历年成绩审查+论文审查。3.审查后由教育部核发仅限当升学用之相当学历证明
二、报名时间:2011年4月7日起~4月29日截止。
三、报名费:每报名一所学校须缴交报名费:1.硕班RMB300:二所600,三所900......五所1500
2.博班RMB550:二所1100,三所1650....五所2750
申请人依据报名系统所产生之缴费说明进行缴费,缴费后一律不予退费。
四、报名手续:(一)一律网上报名,报名网址:http://rusen.stut.edu.tw/(二)报名后申请人须记住自己的密码,以利日后登录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行员会(以下简称本会)报名系统。(三)申请人于网上报名后,一律以航空挂号或EMS(全球邮政特快专递)方式缴寄数据。收件人: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四)数据寄出2周后,申请人可至本会网站查询收件状态。(五)2011年5月13日前,本会未收到申请人缴寄资料,或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为未完成报名:1.未上网报名或报名不完全者。2.未缴费者。3.未缴寄数据或缴寄数据证件不完全者。
五、缴寄数据及注意事项:(一)缴寄资料:包含【基本资料】及【各招生学校规定资料】两项。
1.基本数据:以下资料各准备1份并依序装订:(1)报名表:由报名系统打印出来,须贴妥相片并于签名栏处亲笔签名。(2)大陆居民身分证正反面复印件(原始正本须于抵台入学时缴交学校审查)。(3)学历(力)证件复印件(原始正本须于抵台入学时缴交学校审查)以应届毕业身分申请者,须缴交由就读学校开具之在学证明书(在学证明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4)缴费收执联。(5)财力证明(指报名前3个月内银行所开立申请人本人、申请人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之人民币10万元(约等值新台币45万元)以上之存款证明)。
2.招生学校规定资料:申请人每报名1所学校,均须各自准备以下资料1份并分别装封
(1)招生学校申请表。(2)学历(力)证件复印件(原始正本须于抵台入学时缴交学校审查)以应届毕业身分申请者,须缴交由就读学校开具之在学证明书(在学证明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3)历年成绩单正本。(4)招生学校规定应缴交之资料(请另查阅本会招生学校资料)
(二)注意事项:1.每份招生学校书面数据请依序装订成册,并各自装置于A4信封内,信封外黏贴由报名系统打印出来之招生学校收件封面。2.所有A4信封连同基本数据请置于大型信封内(B4大小为佳),信封外黏贴由报名系统打印出来之本会收件封面。3.凡证件不齐全、填写不详尽、影印本不清晰、违反本简章规
定者,视为资格不符,不再通知补正,事后申请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补缴或追认。申请人于寄件前务必检查应缴资料是否齐备。4.所缴各项证件,如发现有与报考资格不符,或有伪造、变造、冒用等情事者,则撤销录取资格;已注册入学者,撤销其学籍,且不发给任何相关学业证明;毕业后始发现者,由学校撤销毕业资格,并追缴或注销学历证件。5.缴寄数据一律不予退还。
六、填报志愿:申请人应依个人意愿顺序,至多报名5所学校,且每所学校限填1个志愿。
贰、各校审查
各校根据申请人之在校成绩及各招生学校规定应缴交数据等,进行综合审查。
参、分发录取
一、本会依据各校系所招生名额、各校审查结果及申请人于网络报名时所选填之志愿顺序进行统一分发,各校系所得不足额录取。
二、申请人可于2011年6月8日上午10时起,至本会网站查询录取结果。
肆、网络报到
申请人获录取后如欲来台就读,须于2011年6月24日下午5时前至本会网站办理网络报到。逾期未完成者,撤销录取资格。
伍、申请来台入境准备事项
一、申请人完成网络报到程序后,应邮寄下列证件至录取学校,由录取学校代辨申请入境:(一)入出境许可证申请书(申请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二)大陆居民身分证复印件。(三)委托学校代为辨理进入台湾申请手续之委托书复印件(申请书格式由本会网站下载)。(四〉经大陆公证处公证之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三级甲等医院或大陆医疗机构出具之健康检查合格证明;或经台湾驻外使领馆、代表处、办事处或其它经外交部授权机构(以下简称驻外馆处)验证之第三地区医疗机构健康检查合格证明(健康检查项目请至本会网站下载)。
二、录取考生经许可来台者,应于来台前完成下列事项:(一)投保来台在学期间有效之医疗、伤害保险。保险证明文件在大陆开具者,须经大陆公证处公证;在第三地区开其者,须经台湾驻外馆处验证。(二)报名目守所缴寄之财力证明,在大陆开其者,须经大陆公证处公证;在第三地区开具者,须经台湾驻外馆处验证。
(三)办理学历(力)证件公(认)证: 1.持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毕业证(明)书,须经大陆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认证;学位证(明)书及历年成绩单,须经大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认证。毕业证(明)书、学位证(明)书及历年成绩单并须经大陆公证处公证。2.持香港或澳门学校学历(力)证件,须经中华旅行社(香港)或台北经济文化中心(澳门)验印(办事处数据请至本会网站查询)。3.持外国学校学历(力)证件,须经台湾驻外馆处验证(驻外馆处数据请至本 会网站查询〉。
陆、抵台入学注意事项
一、录取考生须依各校规定入学时间抵台,开学具体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依录取学校寄发之录取通知书为准。
二、录取考生持大陆公证处公证之健康检查合格证明、医疗伤害保险证明、财力证明,须另于入学时,由录取学校代办或自行将公证书正本送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办理文书验证,文书验证应备证件及办理流程,请至该会网站查询。(
第三篇:台湾“教师法”
教 师 法
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八月九日公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明定教师权利义务,保障教师工作与生活,以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特制定本法。第二条 教师资格检定与审定、聘任、权利义务、待遇、进修与研究、退休、抚恤、离职、资遣、保险、教师组织、申诉及诉讼等悉依本法之规定。第三条 本法于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学校专任教师适用之。第二章 资格检定与审定
第四条 教师资格之取得分检定及审定二种:高级中等以下学校之教师采检定制;专科以上学校之教师采审定制。
第五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资格之检定分初检及复检二阶段行之。初检合格者发给实习教师证书;复检合格者发给教师证书。
第六条 初检采检核方式。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应向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缴交学历证件申请办理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实习教师之资格:
一、师范校院大学部毕业者。
二、大学校院教育院、系、所毕业且修毕规定教育学分者。
三、大学校院毕业修满教育学程者。
四、大学校院或经教育部认可之国外大学校院毕业,修满教育部规定之教育学分者。第七条 复检工作之实施,得授权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成立县市教师复检委员会办理。具有下列各款资格者,得申请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资格之复检:
一、取得实习教师证书者。
二、教育实习一年成绩及格者。教师合格证书由教育部统一颁发。
第八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资格检定办法由教育部定之。
第九条 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资格之审定分初审及复审二阶段,分别由学校及教育部行之。教师经初审合格,由学校报请教育部复审,复审合格者发给教师证书。教育部于必要时,得授权学校办理复审,复审合格后发给教师证书。第十条 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资格审定办法由教育部定之。第三章 聘 任
第十一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之聘任,分初聘、续聘及长期聘任,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校长聘任之。
前项教师评审委员会之组成,应包含教师代表、学校行政人员代表及家长会代表一人。其中未兼行政或董事之教师代表不得少于总额二分之一;其设置办法由教育部定之。专科以上学校教师之聘任分别依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之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之初聘以具有实习教师证书或教师证书者为限;续聘以具有教师证书者为限。实习教师初聘期满,未取得教师证书者,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得延长初聘,但以一次为限。
第十三条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聘任期限,初聘为一年,续聘第一次为一年,以后续聘每次为二年,续聘三次以上服务成绩优良者,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审查通过后,得以长期聘任,其聘期由各校教师评审委员会统一订定之。
第十四条 教师聘任后除有下列各款之一者外,不得解聘、停聘或不续聘:
一、受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判决确定,未获宣告缓刑者。
二、曾服公务,因贪污渎职经判刑确定或通缉有案尚未结案者。
三、依法停止任用,或受休职处分尚未期满,或因案停止职务,其原因尚未消灭者。
四、褫夺公权尚未复权者。
五、受禁治产之宣告,尚未撤销者。
六、行为不检有损师道,经有关机关查证属实者。
七、经合格医师证明有精神病者。
八、教学不力或不能胜任工作,有具体事实或违反聘约情节重大者。
有前项第六款、第八款情形者,应经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员半数以上之决议。
有第一项第一款至第七款情形者,不得聘任为教师。其已聘任者,除有第七款情形者依规定办理退休或资遣外,应报请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续聘。第十五条 因系、所、科、组、课程调整或学校减班、停办、解散时,学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对仍愿继续任教且有其它适当工作可以调任之合格教师,应优先辅导迁调或介聘;现职工作不适任或现职已无工作又无其它适当工作可以调任者或经公立医院证明身体衰弱不能胜任工作者,报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予以资遗。第四章 权利义务
第十六条 教师接受聘任后,依有关法令及学校章则之规定,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学校教学及行政事项提供兴革意见。
二、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抚恤、资遣、保险等权益及保障。
三、参加在职进修、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参加教师组织,并参与其它依法令规定所举办之活动。
五、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其个人之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致损害其权益者,得依法提出申诉。
六、教师之教学及对学生之辅导依法令及学校章则享有专业自主。
七、除法令另有规定者外,教师得拒绝参与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所指派与教学无关之工作或活动。
八、其它依本法或其它法律应享之权利。
第十七条 教师除应遵守法令履行聘约外,并负有下列义务:
一、遵守聘约规定,维护校誉。
二、积极维护学生受教之权益。
三、依有关法令及学校安排之课程,实施教学活动。
四、辅导或管教学生,导引其适性发展,并培养其健全人格。
五、从事与教学有关之研究、进修。
六、严守职分,本于良知,发扬师道及专业精神。
七、依有关法令参与学校学术、行政工作及社会教育活动。
八、非依法律规定不得泄漏学生个人或其家庭资料。
九、其它依本法或其它法律规定应尽之义务。
前项第四款之办法,由教育部定之。第十八条 教师违反第十七条之规定者,各聘任学校应交教师评审委员会评议后,由学校依有关法令规定办理。第五章 待遇
第十九条 教师之待遇本薪(年功薪)、加给及奖金三种。
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之本薪以学经历及年资叙定薪级;专科以上学校教师之本薪以级别、学经历及年资叙定薪级。加给分为职务加给、学术研究加给及地域加给三种。第二十条
教师之待遇,另以法律定之。第六章 进修与研究
第二十一条 为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各级学校教师进修、研究,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得视实际需要,设立进修研究机构或单位;其办法由教育部定之。
第二十二条 各级学校教师在职期间应主动积极进修、研究与其教学有关之知能;教师进修研究奖励办法,由教育部订之。
第二十三条 教师在职进修得享有带职带薪或留职停薪之保障;其进修、研究之经费得由学校或所属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编列预算支应,其办法由教育部定之。第七章 退休、抚恤、离职、资遣及保险
第二十四条 教师之退休、抚恤、离职及资遣给付采储金方式,由学校与教师共同拨缴费用建立之退休抚恤基金支付之,并由政府负担最后支付保证责任。储金制建立前之年资,其退休金、抚恤金、资遣金之核发依原有规定办理。教师于服务一定年数离职时,应准予发给退休抚恤基金所提拨之储金。
前项储金由教师及学校依月俸比例按月储备之。
公私立学校教师互转时,其退休、离职及资遣年资应合并计算。
第二十五条 教师退休抚恤基金之拨缴、管理及运用应设置专门管理及营运机构办理。教师之退休、抚恤、离职、资遣及保险,另以法律定之。第八章 教师组织
第二十六条 教师组织分为三级:在学校为学校教师会;在直辖市及县(市)为地方教师会;在中央为全国教师会。学校班级数少于二十班时,得跨区(乡、镇)合并成立学校教师会。各级教师组织之设立,应依人民团体法规定向该管主管机关申请报备、立案。
地方教师会须有行政区内半数以上学校教师会加入,始得设立。全国教师会须有半数以上之地方教师会加入,始得成立。
第二十七条
各级教师组织之基本任务如下:
一、维护教师专业尊严与专业自主权。
二、与各级机关协议教师聘约及聘约准则。
三、研究并协助解决各项教育问题。
四、监督离职给付储金机构之管理、营运、给付等事宜。
五、派出代表参与教师聘任、申诉及其它与教师有关之法定组织。
六、制定教师自律公约。
第二十八条 学校不得以不参加教师组织或不担任教师组织职务为教师聘任条件。学校不得因教师担任教师组织职务或参与活动,拒绝聘用或解聘及为其他不利之待遇。第九章 申诉及诉讼
第二十九条 教师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其个人之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致损其权益者,得向各级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提出申诉。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之组成应包含该地区教师组织或分会代表及教育学者,且未兼行政教师不得少于总额的三分之二,但有关委员本校之申诉案件,于调查及诉讼期间,该委员应予回避;其组织及评议准则由教育部定之。第三十条
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之分级如下:
一、专科以上学校分学校及中央两级。
二、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分县(市)、省(市)及中央三级。第三十一条 教师申诉之程序分申诉及再申诉二级。
教师不服申诉决定者,得提起再申诉。学校及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不服申诉决定者亦同。第三十二条 申诉案件经评议确定者,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确实执行,而评议书应同时寄达当事人、主管机关及该地区教师组织。
第三十三条 教师不愿申诉或不服申诉、再申诉决定者,得按其性质依法提起诉讼或依诉愿法或行政诉讼法或其它保障法律等有关规定,请求救济。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法实施前已取得教师资格之教师,其资格应予保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学校兼任教师之资格检定与审定,依本法之规定办理。兼任、代课及代理教师之权利、义务,由教育部订定办法规定之。各级学校之专业及技术科目教师之资格,依教育人员任用条例之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本法各相关条文之规定,于公立幼儿园及已完成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幼儿园专任教师准用之。
未办理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幼儿园专任教师,除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外,得准用本法各相关条文之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法授权教育部订定之各项办法,教育部应邀请全国教师会代表参与订定。第三十八条
本法施行细则,由教育部定之。
第三十九条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但待遇、退休、抚恤、离职、资遣、保险部分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第四篇:台湾经济专题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由国共两党有关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从本月6日起在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主题是“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与会代表围绕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少年交流等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民意,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时也针对台湾方面关切的两岸核电安全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了本届论坛,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率团出席了论坛。两岸工商界、经济界、产业界、文教界代表人士及有关专家学者、部分青少年代表约450人出席了论坛。在论坛大会举行之前,6日有关方面安排了出席论坛的台湾代表考察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情况。
本届论坛持续三天,于8日下午举行了闭幕式。
两岸均重视论坛作用 传递对两岸问题共识
今年1月,针对2011年国共两党交流规划,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说,我们希望国共平台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关于国共两党的活动,今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还会继续举办。过去几年,国共两党通过交流平台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两岸交流合作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希望国共平台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同是在年初,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由高辉出任,党内解读,此人事布局代表,回归两岸制度性协商外,马英九仍希望主导国共平台沟通管道。1月23日,高辉表示,国共平台与海协海基两会只是分工与角色不同,国共平台千万不能解释成“弱化”。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5月3日会见吴伯雄等出席论坛的台湾代表人士。马英九也表示,近3年来的两岸关系改善,让台湾人民有更强意愿及信心深化两岸关系,创造双赢,期盼论坛能成为解决问题、规划未来的重要基础。他希望吴伯雄能在会议中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信念
台湾方面
在7日上午举行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愿望。这一章节把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作为总体框架,指明了今后几年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而台湾方面提出了“开创黄金十年”的政策蓝图,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两岸的经济发展规划都把加强彼此合作列为重要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
为此,贾庆林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以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主线,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进程。今年以来,两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并初见成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开始运作,框架协议规定的后续商谈也已全面启动。今后,我们要继续实施好早期收获计划,让两岸民众进一步共享其利。积极推进各项后续协商,不断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尽快达成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为促进双向投资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抓紧启动争端解决协议商谈并及早取得成果,更好地维护两岸企业的合法权益。总之,要以落实框架协议为主线,着眼于两岸经济合作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第二,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牵引,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十二五”期间,大陆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开创新领域,带来新机遇,提供新利基,注入新动力。与此同时,台湾经济为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创新能力、照顾弱势群体等目标,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关系。两岸都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这些重大调整所蕴含的商机,深化合作,统筹布局,就能够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优化两岸产业结构,增强各自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提高两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第三,以增进两岸人民福祉为根本,提高两岸经济合作惠及普通民众的实际效果。古人云: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岸同胞的民生福祉。我们迄今实施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都是面向所有台湾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的。当前,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普通民众,是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两岸双方都应为此采取切实措施,身体力行。两岸应积极促成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争取在今年6月底之前办成这件好事。两岸还应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合作,进一步再融资、税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鼓励和协助他们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更大市场,获得更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最近,台湾方面提出开展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大陆愿予积极支持。希望双方尽快就此开始商谈,抓紧达成协议,以维护两岸同胞的健康福祉。总之,我们将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继续为最广大的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
第四,以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为重点,维护两岸经济合作必要的良好环境。两岸发展经济,推进经济合作,落实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平稳定的环境至关重要。2008年5月以来,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事实证明,有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双方就能够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营造出有利于交流合作、协商谈判的良好环境。两岸同胞都应自觉珍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共同努力建立畅通、有序、常态的两岸农产品贸易渠道。加强两岸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商标及品种权保护、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逐步解决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相关问题。
9、推进两岸双向投资。共同营造有助两岸资源互补、产业合作的投资环境,逐步减少相互投资限制,以利双方企业在两岸进行合理布局,共同开拓全球商机。
10、尽快商签两岸投保协议。充分发挥既有平台和机制的作用,妥善解决台商关切的问题,切实保障台商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
11、加强对大陆台资企业的辅导和扶持。协助台资企业利用大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市场机遇,把握ECFA实施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策略和市场布局,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两岸有关方面举办形式多样的台湾名品展,扩大台资企业产品内需市场的销售通路。支持台湾民众在大陆创业,并提供就业便利。
12、构建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鼓励两岸企业共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大陆新经济区的开发与合作。
13、推动建立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继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扩大两岸文化交流规模,促成文化信息交流管道的多元化,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与常态化。鼓励两岸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深化两岸在文化创作、研究、推广等领域的合作。
14、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出版物贸易、版权贸易及影视业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项目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华文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交流合作管道,加强业务往来和沟通协调,并探讨市场准入与通路议题,增强两岸文化产业实力。
15、落实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强化协处机制,共同防止抢注及打击仿冒盗版等侵权行为。持续进行业务主管部门人员交流,提升两岸知识产权的创新、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
16、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构建实质交流平台。鼓励两岸学校、青年团体建立联系及交流互访机制。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寒暑假营队活动,促成更多两岸青年参与。
17.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与合作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就职业生涯规划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座谈,加强两岸青年创业团体互访交流,推动两岸大专院校创业竞赛活动与交流,培养两岸青年的创新思维。
18.深化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两岸青少年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鼓励两岸互设学生服务机构,促进两岸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第五篇:台湾导游词
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