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

时间:2019-05-14 06:1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湾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湾农业》。

第一篇:台湾农业

引 言

农业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衣食来源。农业作为提供食物、衣料的生产部门,无论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的国家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农业在两岸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谋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两岸的共同目标。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积极促进两岸的农业技术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加强大陆对台湾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使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的结合,不仅对提升两岸农业发展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会为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注入活力。大陆目前经济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和优越,这些都为台湾的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第一章 台湾农业概述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坐落在东经119º18´03〞,北纬20º45´25〞至25º56´30〞的区域内。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2/3以上是高山和丘陵,平原不到1/3,农业总耕种地面积为89万公顷,约占土地面积的1/4,其中水田47.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3.6%;旱地面积41.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6.4%。另有林地面积18.6万公顷。畜牧用地1.4万公顷,渔场养殖面积7.6公顷。台湾实行土地私有化,全岛无农业税,农业用电用水优惠。水稻实行全程机械作业,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水平高,台湾水果和种苗享誉全球。

台湾的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高,仅占4%左右,但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达到400多万人。台湾农业农户总数超过80万户,占总人口数的18.97%。农业就业人口近95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48%;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50余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①

1.1台湾农业的发展现状

(1)种植业发展现状。台湾的主要农作物为稻、麦、豆、薯、花生等。水稻一直是台湾的主要农作物。历史上,台湾有“米仓”之称。稻谷一年两熟、三熟。台湾盛产的“蓬莱米”名闻遐迩,不仅香软可口,米白如雪,颗粒饱满,而且产量高。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六成以上,但随着经济发展,食物消费结构发生 ①引自百度百科 台湾农业 变化,人们对食米需求减少,其产量一路下滑。

经济作物中甘蔗、香茅草、烟草、茶占重要地位,其中甘蔗最为重要。台湾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糖出产地,制糖业发达,素有“糖库”之称。槟榔的产值更是名列台湾五大单项农产品之列。台湾气候适合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生产,品种繁多,四季不断。主要有香蕉、凤梨、龙眼、芒果、番石榴、荔枝、柑橘、连雾、柚子等。其中香蕉、凤梨、柑橘被称为“台湾三果”,产量高,品质优。台湾的蔬菜和花卉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两个农业产业。台湾花卉生产包括切花、兰花、球根、盆花、种籽、苗圃几类。其中以切花和兰花为主。近年来由于台湾努力提高其品质,积极研发新品种,拓展国际市场,花卉外销增长迅速。

总之,由于台湾一直努力调降稻米、杂粮、蔗糖等的生产,逐年减少其种植面积,鼓励农民休耕,致使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下跌。

(2)畜牧业发展现状。畜产总值在台湾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成左右。台湾畜牧业大致可分为家畜业与家禽业两大类。家畜以养猪业、养牛业为主,近年来,养猪业趋向地区集中化及大型化,产值在畜牧业中所占比重一直较高,排位第一;家禽业以鸡、鸭、火鸡、鹅的饲养为主。养鸡业和养鸭业都向专业化大规模经营方向发展,但是从其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养鹅业更是发展缓慢。蛋品业中的鸡蛋业近年来发展较好,蛋品业积极追求更安全卫生的产品,推广优良蛋品,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品品质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渔业发展现状。台湾四面环海,大洋怀抱,海域广阔,台湾海峡近地区有众多河流注入,携带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饵料充足,是鱼类产卵、繁殖、回游的理想场所。台湾海域的鱼类品种繁多,至少有500种以上,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就有100种,主要有金枪鱼、鲣鱼、虱目鱼、鲻鱼、鲨鱼、沙丁鱼、鲳鱼、乌鱼、旗鱼等。②台湾渔业分为远洋渔业、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和养殖渔业。60年来,台湾渔业产值总体呈上涨趋势。随着渔业的发展,渔业内部生产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渐由近海和沿岸渔业为主过渡到以远洋渔业为主的生产结构。远洋渔业的产值比重已由1965年的35.6%上升到2003年的61.2%;而近海 ② 以上所引文出自 袁成毅 钱志坤«1949年以前的台湾»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和沿岸渔业的产值比重则同期由50.1%至16.1%。目前,台湾地区共有26395艘各型渔船及鱼筏在近海海域、远洋海域作业。实际养殖鱼塘面积亦有35134公顷。远洋渔业产值占有最大比值,其兴衰对台湾渔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陆上水土资源使用压力渐长,预计养殖渔业将逐渐萎缩;近年来台湾当局对近海和沿岸资源的保护,估计近海渔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潜力。

(4)林业发展现状。台湾森林覆盖面积为2,102,400公顷,覆盖率达58.53%。台湾森林分布因海拔高度不同变化很大,其中阔叶林1,120,400公顷,针叶林 438,500公顷,针阔混合林391,200公顷,竹林152,300公顷。林木种类多达4000种,樟树、杉树、榕树、松树、桉树、楠树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樟树分布广,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樟树带,所产樟树、樟脑曾居世界首位,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0%,最多时年产量500万公斤以上。台湾的经济林以木材及其副产品生产为目的,注重经济效益;保安林以环境保护为目的,注重生态效益。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种植业、林业产值比重下跌,渔业、畜牧业产值比重上涨。造成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政策的导向;其二为台湾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其三是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台湾农业受到岛外市场的影响和冲击。

1.2台湾农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生产结构较合理。在林业方面注重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森林的采伐。种植业内部结构中水果、蔬菜占重要地位,体现农业生产适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水果蔬菜的迫切需要。

(2)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台湾在农业方面非常注重技术的更新,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

4(3)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高。台湾以农会为代表的农民组织遍及各乡镇,绝大多数农民是农会或渔会会员。与农会组织相配套的农业共同运销班、农业合作社③、农事经营班等产销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运输、金融信贷、市场交易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4)农业信息化建设。台湾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始于1998年,建立了全台湾“农业产销班资讯网”。同年还建成“台湾网络商品城”,“农渔会资讯共用中心”“农业全球资讯网”及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等。④

1.3 台湾农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外部市场的冲击,台湾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多的挑战,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台湾农业的健康发展。

(1)农地面积狭小。农地面积狭小一直是制约台湾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规模过小不仅降低了先进技术的利用效率,或者根本无法利用高效率的大型技术设备。也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受到限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因而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城乡贫富差距使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台湾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移投入非农工作,农村劳动力老化及妇孺化,导致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这又是制约台湾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2002年家庭收支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每一农户所得70.3万元,而同年非农户所得 89.6万元,农户收入不及非农户收入的80%,而且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户所得中仅有20.49来自农业所得。所以说,农村就业人口的流失的一大原因就是农户与非农户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台湾农业冲击巨大。台湾于2002年1月正式加入

③ 合作社:“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他们按企业所需资本公平出资,公正地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并主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④ 引用关于启动台渝农业合作的建议 WTO,由于由于岛内市场进一步开放,给台湾自产农产品带来双重压力。即一方面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增加了岛内市场供给;另一方面由于自产农产品不断遭受国际市场技术壁垒的封杀,出口量减少,又进一步扩大了岛内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由于供大于求,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台湾岛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虽然近几年来,台湾农业受入世影响比预期要小,主要是当局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 ,如《调整产业或防范措施》《农产品价格稳定措施》等救助计划,但是由于这些计划和措施有违 WTO自由贸易原则,易引起贸易摩擦,加上这些计划的实施耗资巨大,使其财政赤字雪上加霜(仅2005年一年,台当局在这两个计划上耗费的资金就达1000亿新台币),因而不可能持续实施。

几项因素综合,台湾农业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具优势,如稻谷、大豆、高粱、玉米及温带水果如苹果、水蜜桃等。此外,农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约束是岛内市场狭小,发展对外贸易、保证农产品出口顺畅,是台湾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章 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及对策

2.1 两岸农产品贸易互惠与竞争并存

由于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科技水平、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两岸农产品有差异性。而语言相通、地理相近,农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与潜力。两岸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为水果和水产品,都不具有竞争力的是小麦。若从总体上看,大陆家禽、毛猪及制品以及蔬菜的竞争力大于台湾,一旦放开两岸农产品贸易,有可能对台湾农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两岸小麦、稻米和玉米都不具有竞争力,互相构不成竞争关系,而水产品和水果则将在第三方市场构成竞争关系。台湾水产品生产和出口竞争力略强于大陆,特别是淡水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都领先于大陆,但台湾因为水产品的大量养殖已造成淡水资源减少和地层下陷,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台湾水产品生产和出口竞争力略强于大陆,特别是淡水养殖技术和生产设备都领先于大陆,但其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随着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加强,大陆的养殖技术进步很快,加上大陆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水域,大陆的水产品生产和出口竞争力大大提升。海峡两岸在水果生产上都有较强竞争力,台湾优势在于先进的园艺技术和设备,从而具有较强的质量竞争力,但台湾地域狭小,气候条件单一,仅能生产和出口热带、亚热带水果,一些温带水果需要进口。大陆的优势在于地域广阔,农业劳动力便宜,从而在水果生产和出口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但长期单纯追求产量增长所造成的水果质量问题,使大陆明显的价格优势无法转变为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些在台湾生产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逐渐转移到大陆投资生产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使台湾农产品传统出口市场逐渐为大陆所替代,由此两岸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新的竞争关系。据统计,此外,在两岸 履行入世承诺开放市场后,随着台商大陆农业投资进一步转向内销市场占领型,以及大陆扩大台湾农产品进口政策的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岸合作不仅 “ 双赢”,而且潜力很大。

2.2台湾农产品大陆营销的优势

(1)大陆开设绿色通道。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05年第83号公告,允许产自台湾地区进人大陆销售的水果种类由原来的 12种(菠萝、香蕉、番荔枝、木瓜、杨桃、芒果、番石榴、莲雾、槟榔、橘、柚、枣)增加到 18种,新增加的 6种水果是椰子、枇杷、梅、李、柿子和桃,获准进入大陆市场。为了帮助台湾农产品顺利进入大陆市场销售,国家质检总局宣布采取六大措施,使台湾农产品在口岸的检验检疫更加有效、便捷。⑤

(2)运输距离短,周转时间少。台湾土地少,市场有限,发展空间受各方面制约。祖国大陆土地辽阔,市场发展很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台湾和祖国大陆近在咫尺,运输距离短,周转时间少,对时令水果和蔬菜销售具有较大优势。

(3)大陆各项惠台农业的政策措施,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祖国大陆于2005年上半年首先对台湾 18种水果产品开放市场,并对其中特种产品给予零关税优惠,以此帮助台湾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在未来两岸农业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过程中,大陆将逐步扩大对台湾农产品的开放范围和开放程度,从而不断推动两岸农业的合作双赢。

(4)开放两岸“三通”。大陆是距离岛内最近的台湾水果消费市场,两岸直航可以大大缩短航程和运输时间,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两岸间互利互惠的贸易双赢。⑥

⑤⑥由于红 荣生 对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市场的思考 整理出来

由蔡秀玲 陈萍 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 整理出来 2.3台湾农产品大陆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传统营销模式中间环节多、供应链长。从流通环节来看,台湾农产品营销大陆的供应链仍然采取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这样会增加运输中转次数、运输时间、运输费用以及农产品损坏的可能性。各项成本的增加最终使得台湾农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难以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另外,物流时间的增加难以保证农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时的新鲜程度。

(2)营销成本过高。主要原因有: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性、易受损性等特点; 台湾社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及受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也比较高。

(3)农产品价位高。零关税后的台湾水果价格已经回落了15%-20%,但由于台湾当局一再为“三通”设限,所以空运台湾水果都要绕道香港,而海运则要绕道日本。台湾水果到大陆的运费比到日本、韩国高出近四成,使得台湾水果在大陆价位普遍偏高。

2.4台湾农产品大陆营销的对策

(1)建立电子商务交易⑦平台。从大陆的具体国情来看,网上交易市场既有现阶段发展的必要性,又拥有长远发展的巨大潜力。由于传统营销模式中间环节多、供应链长。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来促进供需信息沟通、达成网上交易、完成网上支付、可以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交易费用。这个平台包括 B2B和 B2C两个部分。B2B模式主要用来解决台湾供应商同大陆批发商之间的供求信息发布、搜寻和匹配的功能.而B2C则提供大陆个人消费者网上定购农产品的渠道。

⑦电子商务:将系统和主要商业运作过程结合起来,因特网技术是简单易行的传递不同商业价值的、安全、灵活和完整的商业途径。(2)定位大陆高端消费市场。台湾水果外观独特,营养价值高,把其定位于礼品的行列,扩大其销路,增加其附加值。不仅靠外部的包装,更应当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以特取胜,以优取胜。

(3)畅通销售渠道。大陆将陆续采取更多的措施,拓宽台湾农产品的销售通路。在大陆各地主要的农产品集散地、超市连锁店设置台湾农产品批发销售中心、展示中心,销售专柜等。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支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打造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畅通的销售渠道能让台湾农民真正获益,让大陆的广大消费者“一饱口福”。

(4)建立台湾地区农产品行销制度。为切实扩大台湾地区农产品在大陆市场的销售,大陆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台湾地区农产品行销制度,建立与两岸农产品贸易配套的资讯交流体系及完善的两岸经贸法规,加快台湾地区农产品在祖国大陆的集散中心和转运中心的建设。建立台湾地区农产品进口“绿色检验通道”,缩短农产品的滞留时间,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使台湾地区农产品的内在品质能在祖国大陆市场得到充分体现。第三章 两岸农业合作比较分析:以赣台农业合作为例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养,台湾在农业生产技术、品种培育及市场经营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但同时存在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长期积累起来的农业资本、科技人才需要到岛外寻求发展机会。江西是农业大省,2003年农业人口31,927,96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75.05%,全省耕地面积2106.18千公顷,占全省农用地的27.25%,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0%,是全国的粮食大省,也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较台湾农业而言,江西在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农产品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是江西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低,耕作方式落后,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不够、复种指数低,市场营销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市场资讯不足,缺乏广泛的市场网络,运输、保鲜手段原始,产业化程度低,加工滞后,缺乏名牌。江西与台湾在农产品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通过两地合作,优势互补,可以从根本上加强两地农业的内在素质,提升国际竞争力。

3.1江西农业的比较优势

3.1.1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专家赵其国认为:第一,江西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是我国13个粮食生产省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从未间断调出粮食的省份之一;第二,江西的生态环境好,土壤资源洁净,污染小,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第三,江西生物气候资源潜力大,光、热、水资源特别丰富,能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第四,江西的低丘红壤旱地后备资源丰富,11 生产潜力巨大。荒地资源大多数为宜农、宜林、宜牧荒地,这些条件和优势都是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3.1.2江西土地总面积、人均土地和后备土地资源数量均居华东六省一市之首 1996年全省有未利用地1330328.2公顷。根据未利用地适宜评估结果,未利用地中适宜耕地118400公顷,适宜园地149670公顷,适宜林地468860公顷。同时,全省还有中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和低产水面413公顷,其中中低产田面积218公顷,粮食增产潜力500万吨以上。3.1.3江西省气候适合农业发展

江西省气候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湿润特色,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变化分明,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坚持把江西经济大厦建立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发展战略,为发挥农用地资源优势提供了有利环境。3.1.4地理位置优势

江西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三个三角区毗邻的省份,随着赣粤高速公路的开通,“天”字形高速公路框架基本形成,江西将全面打通东到上海、浙江、福建,南下广东,西达湖南,北通湖北、安徽的高速通道。目前,南昌到上海只需要7个小时,到广州只需要8个小时,到武汉只需要4个小时,到杭州、长沙只需要5个小时。由此,江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极佳的8小时半径。8小时以内是推动人流、物流繁荣的最佳时空距离,在8小时经济发展半径以内,江西可以更便捷的接受长珠闽的经济辐射,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建成经济发达地区的产品输出基地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3.1.5政府支持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土地利用的动态优化。全省国民经济正持续健康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增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更替土地质量与用途,以及恢复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同时,江西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12 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节地挖潜、保护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2赣台农业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3.2.1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借鉴台湾农会的成功做法,把农户以利益共同体的方式组织起来,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农村合作经济。

农会在台湾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台湾农会的成功经验,江西应根据本省省情,走“公司+农户”的道路。所谓“公司+农户”,就是指公司与农户之间通过签定合同的形式建立固定供销关系的经营模式。以实体公司为龙头,联系一定的农户,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有偿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资金和技术,农户按公司的生产计划和技术范围进行生产,产品由公司按合同价格收购、销售。“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核心是用合同连接农户,将生产者和加工者、销售者、经营者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⑧ 3.2.2逐步完善农村运销体系

大力发展“合同农业”。所谓“合同农业”,也称订单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与客户签定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农民按照合同组织生产,大大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发展“合同农业”,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的主要出路。

大力发展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江西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有积极作用。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开拓市场、引导 ⑧ 引自林善浪 张国 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第250页 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品牌战略,以农业产业化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3.2.3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

台湾十分注重品种的改良,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新品种面世,以提高产量和质量,满足消费者不同时期的需求。在农作物品种选育上,培养出许多新的水稻品种、甘蔗品种、果树、蔬菜品种等。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两省乡镇、县市的直接交流,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项目,并邀请台湾农业专家指导和传授技术,采用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3.2.4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从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看,农业正在向生态农业、园林农业、旅游农业的方向发展,还将为人们旅游、度假和业余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创造更好的条件。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⑨

台湾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很快,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休闲观光农业在台湾是很成功的,在江西的前景也很看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环境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台资农业企业对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利于拓宽农业发展新领域和扩大 ⑨ 引自百度 休闲农业 农业企业经营范围,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美化乡村环境,提升农村文化和产业层次,推进新农村建设。⑩ 3.2.5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赣台农业合作不光是台商与江西当地农民之间的事情,它必须在江西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政府的职能包括:(1)公共品供给职能。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支持农业科技与教育事业;(2)产权保护职能。维护农村经济产权,如金融契约和产品合同;(3)保护资源和环境;(4)市场安定和管理,防止行政权利垄断与市场盲目混乱;(5)收入与分配职能。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调控地区、行业、层的收入差距。

政府的调控可采取如下办法: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综合补偿,为龙头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减少税负;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救助基金,帮助农民和企业防范、化解生产风险;合理调控农产品生产布局、总量和规模;帮助农民调整结构,促进农民发展湖区三水产业,发展丘陵地、山区特色经济,以此增加农民收入,由政府出面对部分农产品和企业进行市场推介等等。总之,政府在赣台农业合作中的职责,就是要保证赣台农业合作目标的实现。

⑩ 引自何唏 加强赣台农业合作 加快江西新农村建设步伐

结束语

农业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海峡两岸的关系中也出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台湾在科学技术上有优势,而在劳动力,土地方面没有优势。因此,两岸优势互补,现在,台商来大陆投资的农业规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两岸的交往也逐年增加。两岸的农业合作与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进一步加强两岸农业合作,最大限度的保障两岸农民的利益,推动两岸农业的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袁成毅,钱志坤.1949年以前的台湾[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1 【2】黄景贵,李仁君.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比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06 【3】陶益清.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01 【5】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蔡秀玲,陈萍.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7】李岳云,董宏宇.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农业投资合作[J].中国农村经济.2003(7)【8】于红,荣生.对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市场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6-12 【9】赵一夫,爱荣.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的潜力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02 【10】何唏.加强赣台农业合作 加快江西新农村建设步伐[J].两岸经贸.2007-03 【11】陆云.从经贸关系看两岸农业合作前景[J].台湾农业探索.2003(1)【12】百度 休闲农业

【13】Anderson,Kym.1995,Lobbying Incentives and Patten of Protection in Rich and Poor Cou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42,No.2.【14】Michel D.Intriligator,Ronald G..Bodkn,Cheng Hsiao,Econometric Economics 【15】Jonathan Coleman,M.Elton Thigtpen.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World Cotton and Non-Cellulosic Fibers Markets.World Bank staff commodity woking paper,ISSN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的论文《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研究》总算完成了,在高兴之余,我要感谢以下这些人的帮助: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导师杨缨老师,他帮助我选题、定题,给了我很多建议,并且在我思路感到困惑时给我及时的帮助,认真指导我论文的写作直至最终顺利完稿;要感谢在两岸农产品贸易研究这方面的前辈们,看他们的文章,读他们的研究,让我领略的到了许多他们在两岸农产品贸易研究方面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颇有收益;最后,我要感谢班主任杨鸿雁老师和我的同学,对她们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抚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18

第二篇:台湾农业经验

一、台湾农业的主要特点: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有耕地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总人口的19%。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经济生产总值的3.3%。台湾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精致农业发展较快,主要呈现六方面特点:

(一)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台湾农田经过三次大规模整治,基础设施齐全,田间三面见光,排灌沟渠配套,水泥铺设的硬底化机耕路四通八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台湾的农田沟、渠、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田间地头的道路硬化等,全部由各级财政投入,田内部分由土地所有人承担。农业生产基本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生产格局,如台南的兰花、嘉义的香草、池上的大米等。

(二)科技水平处于领先。台湾建有世界重要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亚蔬-世界蔬菜中心。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新技术研发、品种改良、农业设施、农业机械等方面在国际上都处于较领先地位。科技让台湾成为国际蝴蝶兰种苗输出基地,享有“蝴蝶兰王国”美名。

(三)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台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十分严格,建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齐全的农产品安全标准。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检测体系健全,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严格实行农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

(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有20多年历史,已成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教育农园等几种类型。

(五)农民组织功能齐全。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的农民组织,服务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根据农会法,农会分为乡镇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农会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营销等方面的服务。金融服务是农会最大的盈利项目,近10年来占农会总盈余的98%以上。

(六)政策保障力度较大。台湾农业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对基础设施投入、农田休耕、农业推广经费来源、农业保险等都有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农业生产补助力度较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各级农会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设施设备给予50%以上补助,高的可达80%,并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率为5%。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以

高于成本20%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稻谷,为了解决稻米生产过剩问题,农民如果将稻田改种玉米、高梁、大豆等其它作物,可得到每公顷1000公斤的稻米补贴,休耕田则可得到1500公斤的稻米补贴。对60岁以上老年农民每户发放每月6000元福利津贴,每年约73万户农渔民受益。

二、台湾农业的几点启示:

(一)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台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村城镇化率达80%以上,农村与城市已基本融为一体。要借鉴台湾对农田基础设施整治的成功经验,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运作机制,整合各级财力,分期、分片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整治,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二)健全育繁推农业技术体系。台湾农业科学研究、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体系健全有效,职责分明。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包括经费充分保障的“农委会”下属的农业改良场(所)推广体系(“农委会”每年都拨付专项推广预算)和农会自上而下农事推广体系(《农会法》规定农会收入的60%以上必须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外,还有大学的农业推广体系。要借鉴台湾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模式,加强良种育繁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选育,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扩大优质良种覆盖。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借鉴台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农产品安全标准。加快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加强重点县(市)产地检测站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准出准入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依法严格处理生产销售农残超标农产品行为。同时,制订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质量体系认证。

(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6万多家,但仍然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功能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学习台湾农民组织的运作经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质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中的作用和,提升其服务功能,除参与技术服务、产品营销外,也可以参与村镇银行建设、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各级政府财

政扶农的主要载体,确立其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五)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我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借鉴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鼓励农民举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做法。同时,台湾畜牧业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作用值得借鉴。我省观光农业中畜牧业内容较少,可以因地制宜发展。

(六)注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据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韩选棠教授介绍,过去台湾新家园建设也以道路硬化为主,近几年借鉴欧洲等地农村建设,注重保持水土流失,推行绿房子建设,农村道路已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变灰化为绿化,硬化为软化。在新农村建设标准中修改有关道路硬化标准,提倡房前屋后和农田道路砂石化,道路两旁绿化和农田生态,池塘、溪流尽可能用石砌。注重发展循环农业,对畜牧场排泄物经过沼气工程化处理后,再辅之以农艺净化措施,在畜牧场附近种植相应牧草、花果等进行循环有机处理。

中国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做法,取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在进行农业开发时借鉴和思考: 一是台湾相关管理部门参与规划和行动,负责对休闲观光农业其管理、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二是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崛起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人们的收入不仅可以满足所需的生活消费,而且有一定的剩余时,人们才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如休憩旅游的文化娱乐享受。三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在城市,城市郊区应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据调查,台湾前往休闲观光农业区的游人绝大多数是那些不熟悉农业、农村的城市居民。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田园去度假,到观光农业区去交流。因此,休闲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四是做好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包括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和休闲观光农业区的建设规划。台湾相关管理部门防止休闲观光农业区偏离农业本质而趋向纯粹娱乐以及为了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制订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规划列入全面的综合规划之中。休闲观光农业区的规划包括:现代化的农村社区、保持地区传统文化的文物区、体验农作生产的农园及游憩设施区等。五是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多元化内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应与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以及开发乡村文化结合起来。

第三篇: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专业考察总结报告

经 验 与 启 示

中国*长沙

2016年4月28日

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

(1.北京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从最初的观光果园等到休闲农场,再到休闲农业园区历经 30 余年,始终坚持保护环境生态、活用农业资源和传承农村文化等发展策略。同时,基于资源整合需要,依托地缘关系、社区意识和社区总体营造理念建立休闲农业园区,通过多种本地特色的体验方式辅导农民转型经营和推广休闲农业,强化其乡村性、生态性与体验性等产业特性,实现台湾地区农业永续经营和农村再生发展。依靠健全的制度、理念和规划,强化农民组织合作与策略联盟,推动资源整合及社区总体营造等具体措施发展休闲农业,改善农业产销结构,增加农民收益并释放出经济、社会、教育、休闲、文化和环保等多种功能,给今后大陆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台湾;大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农会组织;园区规划中图 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75(2013)02-0198-04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aiwan to Mainland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DU Xing-jun1a, CHEN Xi1b(1.P e k i n gUn i v e r s i t y,a.Sc h o o lo fMa r x i s m,b.Sc h o o lo fJ o u r n a l i s m&Co mmu n i c a t i o n,Be i j i n g10087 1,Ch i n a)Abstract:I nt h et h i r t yy e a r sd e v e l o p me n t,T a i wa n ' s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h a sc h a n g e df r o m s i g h t s e e i n go r c h a r dt ol e i s u r ef a r m,t h e n t o l e i s u r e a g r i c u l t u r e p a r k s.I ta l wa y sa d h e r e st o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o f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e n t,a c t i v a t i o n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k e e pr u r a lc u l t u r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o t h e rd e v e l o p me n ts t r a t e g i e s.Att h es a met i me,ba s e do nt h ei d e a so fr e s o u r c ei n t e g r a t i o n,g e o p o l i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c o mmu n i t ys e n s ea n dc o mmu n i t yo v e r a l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p a r k swe r ee s t a bl i s h e d.T h e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p a r k sc a nt h r o u g hav a r i e t yo fl o c a lf e a t u r e se x p e r i e n c emo d eg u i d a n c ef a r me r st r a n s f o r me dt oma n a g e me n ta n dp r o mo t e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s t r e n g t h e ni t sr u r a ln a t u r e,e c o l o g ya n de x p e r i e n c ea n do t h e ri n d u s t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r e a l i z eT a i wa na g r i c u l t u r e ' ss u s t a i n a bl ema n a g e m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e n to fr u r a lr e g e n e r a t i o n.Re l yo nas o u n ds y s t e m,i d e aa n dp l a n n i n g,s t r e n g t h e n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s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s t r a t e g i ca l l i a n c e,p r o mo t er e s o u r c e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c o mmu n i t yo v e r a l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o t h e rme a s u r e sd e v e l o p e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i mp r o v e 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i n c r e a s e df a r me r s 'i n c o mea n dr e l e a s e dt h ee c o n o my,s o c i e t y,e d u c a t i o n,l e i s u r e,c u l t u r ea n de n v i r o n m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n do t h e rf u n c t i o n s,o f f e r sma n ybe n e f i c i a le n l i g h t e n me n tt ot h ema i n l a n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e n t.Key words:T a i wa n;Ma i n l a n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a r k s;t h ep e a s a n ta s s o c i a t i o n s;p a r kp l a n n i n g

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1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沿革 1.1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现象,随着社会文化环境而变化。现阶段休闲被视为一种态度或自由的感觉,是扣除了工作和家庭所必须的,非义务或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 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民众提供休闲服务,从而增进其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活动[ 1 ]。

休闲农业是台湾农业转型的重要策略,它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为广大城市居民和农民自身提供休闲或旅游功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最早始于上世纪 7 0年代末,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水平后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步转向休闲型,许多农民开始尝试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促销,进而逐步发展成观光果园。“休闲农业” 一词最早出现在 19 89年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召开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这次会议综合分析世界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和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后,把农闲时将农场提供给大众体验和娱乐的农业经营模式确立为台湾的休闲农业。

1.2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83年台湾农业部门颁布 “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规定设置观光农园须首先向乡镇农会申请,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共同实地勘察合格后列入辅导对象,再由“农林厅”审核并制定计划后由 “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 86年后陆续出现了以各级农会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的休闲农场、森林牧场以及自 助式耕种农园,如彰化县农会的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的走马濑农场等,同时还有以 “行政院退辅会”等为主经营的公营农场和土地银行经营的农场等。9 0年农委会颁布实施 “发展休闲农业计划”,正式开创台湾农业发展新的经营方向。19 9 2年,农委会颁布了休闲农-“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休闲农业区面积必须在 50h m2以上。19 9 6年,该办法修订为 “休闲农业第一部法规--第 2 期业辅导办法”以便区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的概念而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19 9 8年,台湾实施隔周休二日的新政策后进一步增加了民众休闲时间,就总体农业内、外环境而言,休闲农业对于环境变迁和个体重返自然的价值观的重建,都将成为未来农业经营的主要型态,也是提升农业经营品质的最佳途径。由于农业转型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民众对生态旅游及农业体验的现实需求使全社会都积极投入休闲农业,自 19 89年到 2000年台湾休闲农场数增至 610家[ 2 ]。

进入新世纪,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台湾也遭遇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的问题,都市人口快速成长,公园绿地等休闲活动空间与设施更加不足。国民收入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使消费结构不断改变,民众对观光旅游需求逐年增加,使得休闲农业发展更加紧迫。2000年台湾当局修正“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正式列入台湾重要农业发展政策,并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界定: 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 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模式[ 3 ]。同年,将 “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修订为“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并把休闲农场的面积放宽到0.5h m2。2000年 12月 颁布实施的 “新世纪国家建设计划书”也把推动观光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随后相关部门颁布 “国内旅游发展方案”和 “21世纪台湾发展观光新战略”,决定发展生态和健康旅游,使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此来推动传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业转型和乡村活化再生。2001年起,针对过去休闲农业各自发展,造成资源分散而缺乏整体竞争力的情况,台湾当局着手推动一乡一休闲园区计划,即后来的 “休闲农业园区计划”,要求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园区,为游客提供旅游消费,促进乡村社区整体发展,增加居民收益,带动当地经济繁荣。2002年台湾观光局发布“民宿管理办法”,把民宿纳入到休闲农业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休闲农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时期,台湾休闲农场总数达到 1021家[ 2 ],这些休闲农场有力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和农业的永续经营。2004年和 2006年 “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历经三次修订,逐步把休闲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品质的提升,力求实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2006年后,开始逐步辅导休闲农场进行登记,实施休闲农业和休闲农场的等级评定和品质认证制度,逐步推动农场实现合法化经营。同时,大力推进创意开发,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带动服务质量提升,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促进具有国际观光水平的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建设,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和永续发展。

自 19 81年至 2011年的 30年间,台湾地区各级农会组织先后辅导办理了多个乡镇市设置完成柑桔、杨桃、葡萄、梨、荔枝、龙眼、桃、李、莲雾、番石榴、百香果、草莓、茶及蝴蝶兰等在内的多种观光果园。目前,台湾地区共划定休闲农业区 7 1处,休闲农场 27 4家[ 4 ]。同时各级农会组织还积极发展和辅导都市农业,自 19 9 5年以来先后设置市民农园、花卉公园、教育农园等多处,建设完善休闲农业指示标牌、解说设施、道路标志、停车场、凉亭和公厕等相关公共设施,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保育和环境美化工程,为使社会大众通过体验农业、了解农业进而支持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休闲农业是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三生一体,把自 然资源与休闲活动完美结合,并具有最原始的乡土性与草根性的特色农业,它依托广大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营造特色,发展创意,紧密结合农产加工、运销以及游憩服务,使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等资源达到和谐统一[ 5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具体内容。

2.1 保护环境生态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农村地区优秀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及农村文化等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经营模式来吸引广大居民观光和游玩。广大游客在学习、参与和体验各种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时所依托、利用的自 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分为可持续和不可持续两类。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主要是依托可持续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严格控制不可持续的稀缺资源的使用,为民众提供休闲服务,从而使他们全面了解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重要性。因此,休闲农业及观光园区等在保育环境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2 活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也是满足人们从事实用性、生态性及生动性等多种活动需要和用于放松身心及生活体验等心理需求的自然环境与广阔空间。农业资源不但具有神秘的技术性、丰富的多样性和无穷的趣味性可以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让人们获得探求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满足感,而且还能带给广大游客浓厚亲切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心愿。

2.3 传承农村文化台湾农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底蕴,台湾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的寺庙迎神赛会等祭祀活动;车鼓阵等庆祝活动;放天灯、布袋戏等各种娱乐活动;山歌对唱等说唱活动,绘画等手工制作;茶艺等产业文化;玩陀螺、灌蟋蟀等儿童娱乐活动;农村的衣、食、住、行、娱乐、生产生活器具和各种玩物等物质文化以及思想、意识、语言、信仰、礼仪、民风、制度、知识、艺术、生活方式、耕作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精神文化不但是先辈生活的积累和传承,也可能是农民自己过去的亲身体验。这些民俗和产业文化活动以及物质精神文化与休闲农业结合不但可以让人追古思今,亲身体验优质观光资源,而且还可以使农村文化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2.4 实施整合战略2001年台湾开始推动一乡一休闲园区计划,即后来的“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避免各自分散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整体效益欠佳,减少游客对乡村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达成 “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整合园区内农场、农园、民宿和所有景点通过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的休闲农渔园区,带动乡村社区整体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的主要策略包括: ①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②软、硬件建设互相配合;③园区居民的积极参与;④注重园区产品开发与创意;⑤加强策略联盟整合行销;⑥办理园区评鉴,引杜兴军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199 第 34 卷农业现代化研究导正确发展方向;⑦推动生态旅游,落实资源保育。

2.5 推动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休闲农渔园区是基于园区内资源整合的需要,依托地缘关系与利益共同体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与作法而成立的,以辅导农民顺利转型经营休闲农业和推广休闲农业为目的 “社区”。休闲农业园区是综合运用本区域内特有的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通过解说教育、体验活动、产业与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农业经营等方式在整个观光游憩的空间系统中展示其独特风情与韵味的窗口和平台。通过强化其乡村性、生态性与体验性等产业特性,更好地挖掘其休闲价值和潜力,为实现台湾地区农业的永续经营、农村的再生发展和农民的持久进步而贡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献力量。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建设

3.1 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普及,传统、单一型的休闲农场各自分散发展的策略越来越造成资源浪费和整体竞争力受损,于是从 2001年起台湾当局改变策略,实施休闲农渔园区计划,希望在社区总体营造策略启发下,通过企业化经营手段将农地转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休闲乐园,朝向精致农业转型。企业化经营主要包括市场化、组织化和专业化三层意思,这也正是农业企业的经营理念。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园区政策的形成,早已融入了休闲产业的市场想象和园区经营所需的组织化与专业化构想。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强调整合地方整体资源,带动地方社区投入的发展理念,也给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启示。因此,将个别农园的发展理念扩大为整个乡镇园区并强调整个乡镇资源的整合发展,从而通过休闲农业园区来延续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策略,强调用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运作方式来为传统农业创造不同的附加价值以满足人们对某种休闲品质的需求,正是台湾农业始终遵循的发展策略。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自 2001年开始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1年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自 2001年开始通过请辅导委员赴各乡镇并通过农会予以辅导来推动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第二阶段自 2002年至 2004年,按照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要求,每个乡镇需设置一个园区,然而并非每个乡镇都具备设置条件,相反地,有些乡镇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设置多个园区,因此,自 2002年起将计划调整为 “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第三阶段自 2005年至今,为了发挥资源整合效果,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农委会依法划定休闲农业区并给予经费补助,同时协助其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行销与管理活动,提升园区服务质量。

3.2 休闲农业园区的社会本质与产业特性休闲农业园区是依托企业经营和社区营造两大理念而建立,以摆脱以往规模经济思维和发展精致农业为目标的,因此,它具有商业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就商业性而言,休闲农业园区与一般农业企业一样,都强调市场化、组织化与专业化经营理念,其差异在于农业企业强调个别生产企业的产销效能,而休闲农业园区则更强调区域内整体资源的组织营运。就社会性而言,休闲农业园区与一般工业休闲产业具有本质不同,这种不同恰恰蕴含在其特殊的社会性上。休闲农业园区首先所具备的社会特性是乡村性,即亲族情味的关怀氛围、群我序位的公共特性以及永续定居的人文生态特性[ 6 ]。农业的休闲价值和潜力来源于其乡村性,即人们对于休闲农业的需求更多来源于对农业所在地乡村生活的向往及其乡村性的感动,而不仅仅是农产品的消费和乡村自然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的另一产业特性是其地方属性,“地方”作为一个重要的休闲消费目 标不同于一般休闲工业强调的个别休闲产品。因此,休闲农业园区必须努力发掘当地的物、景、地和风土人情等特色,来彰显其独特的地方性格和存在价值。休闲农业作为与环境生态关系密切的产业形式,还必须要回馈自 然和生态体系,建设、维护并提升属于农业产业本质的园区生态性,使园区能够健康、高效和永续运营。农业之所以具有休闲产业化的价值和潜力,除了它具有呼唤自然人性的乡村性、地方性和生态性魅力以外,还在于它具有一种直接结合了人力、物力和地力而能直接创造产品的独特生产过程,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过程成为吸引都市居民参与生活体验,提高休闲农业价值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休闲农业园区是具有教育、经济、社会、游憩、医疗、文化和环保等多目标功能的产业形态,它综合运用农业资源的永续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多面向永续发展,不但具有塑造乡村风貌、永续管理自然资源、环境及生态保护等环保功能,而且还具有发展乡村文化及维护地方认同的社会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园区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和经济转型,使传统农业从生产初级产品的一级产业,到加工农产品的二级加工业,再进一步提升到三级的休闲服务产业,使农业得以持续发展。除产业级别的转变外,农业经营型态也会发生改变,农业从初级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并赋予品牌后变为商品出售,再从商品提升为礼品或艺术品,最后提升至休闲体验品,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逐次提高,产品利润也就随之增加。休闲农业发展还可以促进乡村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提升社区环境质量和居民社区意识。休闲农业通过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与体验服务扩大了居民参与休闲农场、民宿及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政治和社会参与度,促进了城乡交流,使乡村休闲产业经营者摆脱了传统依赖,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社会价值。休闲农业园区还可以增加社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区居民表达需求、执行发展计划等合作与联盟的机会,扩大社会关系的幅度[ 7 ]。促使园区居民、农场和民宿业者保护自 然生态景观,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这一功能不但成为加速社区分化转型的促进剂,形成休闲农业新的乡村社会价值观,而且在无形中还塑造了乡村社会团结互助,互利共赢的社区意识。

3.3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及营造

休闲农业园区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地方文化认同、生态环境属性及整合发展的园区营造理念来确立园区总体定位,以实现其乡村性、地方性、生态性和体验性等的产业特性与休闲价值。

休闲农业园区通过与本地社区联合而获得更多自 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等潜在资源,再与当地产业活动、人文景观等多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提高竞争力,促进休闲农业永续经营。在推动园区内社区营造时,不仅200 第 2 期从各种休闲设施的规划着手,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民众对于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它需要用心去重建与积累本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集体记忆,并将这一记忆映射到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使整个园区的休闲过程处处蕴含着社区集体记忆的丰富痕迹,给游客提供终生难忘的体验,最终形成具有乡村性和地方性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与营造还需要建立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文化的主体性格,通过塑造休闲农业园区的地方魅力,固守自 身的产业文化主题性格,发展休闲农业园区人文与自然的独特内涵与性格,确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发掘农产业文化主体性格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推动参与式行动来引导园区居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成为社区营造的参与者,才会让属于园区居民的集体记忆逐渐深厚而难忘。同时,还应让专业人士参与地方共同谋划并思考建设方案,把园区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力重新还给居民。这种参与式的规划有助于唤醒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唤醒社区居民、政府部门以及地方利益集团对园区社会、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责任心,把社区建设成为具有乡村性,重视生态环境并给广大居民和游客带来幸福快乐和完美体验的魅力园区。

2001年开始推行的 “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以改变过去平均分配资源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农渔园区,增加园区内软、硬件建设,充分整合园区内农场、农园、牧场等景点和民宿等设施,逐步形成休闲农场、农业及民俗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 2002年修订后的 “发展观光条例”正式将民宿纳入辅导观光范畴,使偏远地区及休闲农业园区内农舍及休闲农场可以转型经营民宿,确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在 “行政院农委会”大力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结合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4.1 政府主导和政策配套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保障。“行政院农委会”和各县市都设立相应的管理及辅导机构,形成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同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法规,保证休闲产业有序发展和依法按经营。现阶段大陆休闲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主导力度,尽快制定农业休闲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休闲农业发展的行政手段和法律依据。

4.2 具有齐全功能和健全网络的农会组织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台湾 “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之所以解决得好,主要得益于对 “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概念的持续关注。不论是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还是改善生产、生态和生活都离不开遍布台湾乡村的各级农会组织。目前,必须加强大陆农民组织建设,使其承担有效管理农村、发展农业和提升农民的重担,协助政府推行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4.3 转变观念,重视科技支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台湾正是在上世纪 60年代末面临农业发展困境时,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科技支农力度,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才实现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大陆也面临着农业科技支持力度不够、农业面临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等诸多困境,因此,必须学习台湾经验,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转变农民观念,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休闲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4.4 合理规划布局,整合资源,强化合作经营和策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 大陆和台湾具有相似的农业资源特征,人多地少,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从当地主要或特色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这些农业资源着手,发挥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展示、解说、观赏、参与、摄影和采摘等多样化的活动或手段,来活化农业资源,使休闲农业得到永续经营与发展。

4.5 重视宣传推介,培养农民驾驭市场能力

宣传推介是推动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台湾各休闲农业企业普遍重视自身品牌和形象宣传,形成全方位宣传推介网络,使广大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并享受休闲农业的许多快捷服务。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信息和科技日新月 异,人们的素质和市场认同也逐步提高。必须加强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开拓产品市场才能提升休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4.6 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研发

休闲农业是集观光、游览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形态,旅游者通过深入农村和农家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文化。因此,必须完善休闲农业体系,对农业环境、接待服务等提出相应要求,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休闲农业和体验经济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旅游休闲产品需求和服务质量均直线上升,给休闲农业从业者和相关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更加适应休闲农业的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创造性地开发出具有人性化、绿色化和高附加价值的休闲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推动我国休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政宗.休闲农业行销策略分析[ J ].农业推广文汇,19 9 8(4 3):181-182.[ 2]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回顾与未来发展策略[ J ].农政与农情,2007(17 7):64.[ 3]邱涌忠.农金岁月三十八[ M].台北:东莹国际文化有限公司,2008 :127.[ 4 ] “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网站[ EB/ OL ].www.t a i wa n f a r m.o r g.t w/ c o m/i n d e x.p h p / t w/ f a r mg p s / 2012-01,2012-07.[ 5]郑健雄,陈昭郎.台湾休闲农场市场区隔化之探讨[ A ].造园学会编:休闲理论与游憩行为[ 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出版社,19 9 6 :19 1-203.[ 6]黄昭瑾.合院空间形式与日常生活之研究---台湾乡村性的展演与变迁[ D].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7 ]邱涌忠.休闲农业在乡村发展的社会意义[ R].推动农村振兴创造农业生命力研讨会资料,台湾中国农村发展规划学会,2003:7 2.杜兴军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201

第四篇:浙江考察台湾农业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考察报告

浙江省农家乐高级研修班组织学员赴台湾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训和考察。通过考察,总体感觉台湾休闲农业政府重视、设施完善、农民专业、地少精作、城乡融合,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台湾的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农业受到竞争和挤压,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和萎缩时期。针对困境,台湾加快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按照综合发展思路,提倡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范围,积极发展包括旅游休闲农业和农业运输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服务业。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短短20年时间,台湾农业逐步实现了“种、种观、种观假”的升级,也就是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加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在的种植加观光加度假的农业结构,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观光旅游与乡村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内容,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景象,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几种类型。其中休闲农场是最为主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目前,台湾共有1100多家休闲农场,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2008年底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政府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观光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于90年代初由“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之后又进行了修改完善,明确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实施主体、面积、经营内容等。主要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二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不仅鼓励和支持把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还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结合起来,对促进国民的旅游消费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观光农业业者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观光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发扬等工作,从而促进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根据休闲观光农业业者的需求,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相关的从业者,以具体且有效益的辅导方式,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行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规划,检查评证。虽然台湾的休闲观光农业已达1100多家,但经过“农委会”筹建的只有200多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检查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地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观光农

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均由“农委会”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依法经营。这样做既保护了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观光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农委会”为鼓励休闲观光农业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人们正确选择优质的休闲观光农业,特委托协会按照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进行优良休闲观光农业的评选工作,并编印优良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宣传手册。评选的对象为经“农委会”核准设置登记或准予筹设且实际经营的休闲观光农业。评选内容包括: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设施及活动配置图、整体经营方向、服务及体验活动、餐饮服务、住宿服务。评选分 “良等”、“优等”、“最优等”。

(三)创新理念,社区经营。目前,台湾正在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发展理念,从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民宿休闲的发展已经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理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通过整合一定区域内的农场、民宿或其他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由线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或块状休闲农业区块,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经营管理模式来推动各项工作。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走在世界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建设前列的重要原因。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政府重视是关键。从70年代初调整农业结构,到80年代初推广观光农业,再到80年代末推行休闲农业都是政府着力倡导下推进的,并出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农业基础设施的道路、水、电,在农田或农园外围都是政府拨款建设;对农会组织、规划编制、农业研发、技术推广、农民培训、运销服务、质量控制和农业农村资讯收集提供等都有政府资金补助;推行国民旅游卡,强制公务员休假。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推动,加快了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台湾早在90年代经济就快速发展,“四小龙”的经济地位已经确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有形和无形的市场要求,这为台湾发展精致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三)经营者素质高是保证。政府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专门拨款培训农民,使得农民的素质普遍较高,农艺师、研究员比比皆是,这为掌握农艺知识和经营理念奠定了基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不论是经营者还是服务生基本上是大学毕业,硕士毕业也很普遍,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档次保证了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宁波市农办)

第五篇: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2月14日至2月21日,金巴登实业有限公司、小古城村委会一行10人赴台湾开展了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活动。在台期间,考察组拜访了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及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段兆麟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参观了嘉义县独角仙休闲农场、台南市大内区走马濑农场等休闲农业园区及“掌生谷粒”等特色高端农产品商贸企业。通过考察,获得了大量有关台湾休闲农业行业信息、法规、管理模式及市场操作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行业的现状与动向。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台湾休闲农业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多为农场开放供游客采果及采草莓的活动。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政府部门正式开始推行休闲农业。1992年,订立法规,发展休闲农业有法可循。此后,台湾休闲农业获得了蓬勃发展。1996年,休闲农业法规区分了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区的概念,乡村旅游开始有了发展的平台。2011年台湾政府公布了促进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使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得到重视;同年,制订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了民宿经营活动,同时弥补了休闲农场经营住宿业务的不足。依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撰写的“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计划”的分析报告,2004年全台休闲农业场有1102家,2007年为1244家,呈现出休闲农业发展一片繁荣。2012年7月经官方认定的休闲农业区达

74处。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不断扩大,吸引大量业主竞相投入,俨然成为台湾农业从一产向三产转型发展的主要业态。

二、农场典型案例情况报告

(一)嘉义县独角仙休闲农场。

独角仙休闲农场,是由一座大规模乳牛牧场转型而来,其中休闲农业区块面积不大,是小而美的典型。园区集合知识、生态与育乐性,达到寓教于乐的功能。除了丰富的自然生态之外,还有最为著名的独角仙生态馆。

目前经营团队与相关单位运营的区域和项目,有大型停车场、休闲步道、儿童游戏体验区、DIY教室、生态烧烤、园区自产农产品售卖、模拟生态馆、昆虫复育饲养等。现正规划的项目有大自然露营区。

(二)台南市大内区走马濑农场

走马濑农场占地1800亩,是由台南县农会于1988年开发,是台湾第一个休闲农业主题游乐园。当初农场是以专业种草起家,再转型升级为观光休闲农场,园区规划有多种多样的项目服务及硬件设施,满足全年龄层的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大而全的典型。

农场经营项目包括有适合农场体验的大草园、苗圃、放牧区、农业馆、农业推广中心等;适合亲子同游的亲子广场、碰碰船、脚踏船、滑草区、跑马场、动物园区、古农具动动手等。还有乡村剧场,戏水世界、烤肉区、露营区、射箭场、高尔夫球场、情侣自行车道、游园车、特色餐饮、住宿(民俗、兰花会馆)等项目。农产品包括自制果酒、牧草产品等。农场全年营业,天天客流丰富,盈利不断。

三、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从台湾休闲农业考察中可以获得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部分也是我们目前正在逐步探索的方向:

首先,休闲农场要营造特殊的风格,坚定一、二、三产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农耕环境资源和产品资源,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小古城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把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艺展示、休闲活动、餐饮、民俗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让消费者者实现体验农耕、休憩健身、回归自然、休生养性的乐趣,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人居优美环境和谐共存,养生休闲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其次,目前世界经济潮流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因此休闲农场经营须以“体验”为核心进行活动设计。让消费者体验自己动手做的乐趣,体验亲身经历的感受,把“体验”、“感觉”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说服消费者为体验付费。人类是向往自然、回归原乡的,而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乡村是人类孕育文化的摇篮,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产业,乡村是体验最纯朴的地方。我们应充分把握体验经济的精神,以农场为舞台,以山林田园景观为布景,以游客为主角,以农产品为道具,设计体验活动的剧本,创造出值得游客回忆的活动项目。

下载台湾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湾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湾农业考察工作报告

    台湾农业考察工作报告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4月14日市委组织部我们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赴台湾农村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学习......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推荐]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摘要: 当前台湾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面对台湾农业的成功,本文从其农业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近几年有利于台湾农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

    台湾休闲农业类型和经验借鉴

    一、台湾休闲农业类型 1.乡村花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追求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地域性强的乡村花园开始出现。清境小瑞士花园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台14甲公路清境农......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推荐五篇)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市产业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的精神,学习借鉴台湾地区休闲......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科技经济组顾问 吴同权关键词: 台湾农业一、前言早期台湾的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农业的成长,不但充分供应国内所需粮食,稳定工资与物价,亦......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山合水易来源:未知一、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

    这样学习台湾休闲农业,才能事半功倍

    这样学习台湾休闲农业,才能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台湾休闲农业做得非常优秀,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涵盖了休闲农场、民宿、农品文创和观光工厂等内容,并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