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发展水平介绍及统计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构想
向《“智慧××”信息化应用发展规划》专家组汇报材料
××市治安信息化情况简介及
“智慧××”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构想
××市治安局 二○一一年三月五日
一、××市治安信息化建设情况综述
××市治安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1996年,××市治安局中心机房初步建成。2000年,实现了全部治安报表的计算机处理。2002年,建成了连接国家、省治安系统的广域网。2003年,省治安局在全省推行“基层治安一套表”制度,治安报表的数据处理工作开始在网络环境下完成。2007年,我市建成了连接国家、省、市、县四级的治安信息广域网。2008年投资200余万元为全部乡镇(街道)建成治安微机室,配备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UPS、空调等设备。2009年全面建成县级治安网络机房,同时所有乡镇(街道)均采用VPN方式进入治安内网,实现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互连互通。
2010年,××市治安局投资300余万元完成市级网络机房改造。目前已建立基本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建成基本满足需 求的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
二、××市治安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现状
(一)中心机房
目前,我局中心机房设计和建设不低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B级标准,部分参照A级标准,同时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扩展性、易维护的要求。
地面、墙面、顶面的基材均作防火、防水、保温处理,地面铺设全钢防静电地板,墙面铺设机房专用彩钢板。
中心机房建设有2套在线式20KVA UPS构建1+1冗余并机不间断供电系统,后备时间保障4小时,以及30kw制冷量精密空调一台。
中心机房建设有空气净化系统和气体消防系统,同时配备KVM一台,可对服务器进行本地和远程控管。
(二)基础网络平台
我局已建成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三套网络:政务网、业务网、对外互联网。
政务网:连接××市电子政务内网,与数字××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
业务网:上行连接省治安局,下行连接县区治安局和乡镇治安站,平行连接联网直报单位。主要运行和承载各项治安业务,采集各项基层治安数据,为市、县、乡三级治安部门和企业实现治安信息交换。省治安局和县市区治安局采用数字电路光纤专线 的方式进行连接,乡镇治安站采用VPN隧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业务网中心节点配置有cisco 4506核心交换机一台,局域网出口配置独立VPN网关1台,用于乡镇治安站的VPN连接,每个乡镇配发硬件密钥一个,确保信息安全和保密。本网络待××市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后,可与其实现互联互通或整体纳入。
对外互联网:连接国际互联网,用于企事业单位直报,以及我局浏览掌握各类经济社会信息。
(三)安全体系
××治安系统对网络进行了统一规划,根据安全等级划分好安全边界,在各个安全边界部署有多台安全设备:
市局部署有:千兆防火墙2台、千兆入侵防御1台、上网规范准入设备1台。
各县市区均部署有百兆防火墙1台,共计9台。
我局已购置网络版杀毒软件2套,分别部署于业务网和互联网,同时,客户终端安装有单机版个人防火墙。
(四)业务应用
硬件设备:我局现有2007年以后购置的服务器11台(其中,2010年添置6台),各县市区均配备有服务器1~2台
业务系统:现运行有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处理一套表平台、农业普查光电录入和数据处理平台、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平台、人口普查光电录入和数据处理平台、网络杀毒控制台、FTP、××治安信息网站和××治安内部信息网站等多项业务和服务。
三、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目标
“智慧××”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总目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各行业各部门经济社会数据、信息、目录等资源的整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治安工作的融合,变革治安生产、应用和管理方式,提高治安工作效率,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全社会各部门数据信息资源,服务党政领导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四、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任务
(一)健全治安网络
建设覆盖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治安机构,以及企业、调查户、普查户等治安调查对象的基础治安信息网络。
国家、省、市、县四级治安机构采用数字电路专线的方式连接;乡镇(街道)治安站目前可采用互联网VPN加密的方式连接,待以后“智慧××”政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一级后并网连接;三上企业可采用互联网Web登录的方式报送数据;对三下企业、调查户、普查户可采用移动通信网络使用移动手持通信设备采集数据。
(二)确保信息安全
保障网络安全。要根据安全边界和安全级别,使用物理层隔离设备、网络层隔离设备、应用层隔离设备等安全隔离设备隔离安全区域。
保障数据安全。各底层数据库统一规划存储空间,建设备份 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
(三)整合共享资源
一是整合数据资源。充分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基础数据资源,依托治安部门数据资源建设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基础法人资源库、基础公民资源库三大基础资源库;同时三大基础资源库和治安综合业务平台数据发布系统建设好同其他部门行业相通的数据接口,同其他部门业务平台建立连接,共享数据和资源。
二是整合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县、乡三级治安机构的连接,实现治安业务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择机将××治安业务网络整体纳入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待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覆盖到乡级政府后,将乡级治安机构网络整体并入。
五、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内容
(一)建立数据信息资源中心
依托现有治安目录资源、基层数据资源、综合数据资源,普查数据资源,同时整合各部门、各行业数据和信息资源,建立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三大基础资源库,为全社会提供系统、丰富、权威、可靠的目录资源和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资源。
一是建设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投入产出调查,以及各类全面调查形成的治安数据资源为核心,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以政府综合治安、部门行业治安为基础,管理并开发利用宏观经济和社会基础信息资源。以电 子政务网络为依托,建设9个县市区的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分布节点。
二是建设基础法人资源库。依托我局现有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和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整合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法人目录资源,建设基础法人资源库。
三是建设基础公民资源库。依托我局现有人口普查数据库、1%人口抽样调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源,整合公安、计生、卫生等部门的人口目录资源,建设基础公民资源库。
(二)打造治安综合业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治安生产、应用和管理方式,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发布等主要环节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切实提高治安工作现代化水平,提高治安工作效率。
一是数据的采集。采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构建覆盖全部企业调查对象、住户调查对象、普查对象的数据采集体系。一是三上企业直报接口,综合业务平台在互联网上接收企业的直报数据,数据传输可采取加密方式和明文方式。二是调查普查对象移动报送接口,调查员和普查员使用移动手持通信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报送。
二是数据的加工分析。以治安业务流程为框架,以专业治安为基础,通过治安设计的标准化、工程化,满足多层管理需要,按不同需求对治安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分 析、预测、挖掘,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预测。建立包括多元治安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等方法、图形分析工具和多种应用模型在内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三是数据的发布。接收数据加工分析环节输出的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信息,对接公共服务窗口,向公共服务窗口输出。
根据上述数据生产流程,遵循《“十二五”国家治安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建设好如下四大工程: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该四大工程互相联系、互为依托、共为整体。
(三)建设治安公共服务窗口
按照信息门户的基本规范,结合治安工作实践,整合信息访问机制,灵活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建立内容板块丰富、功能模块完整、管理功能完善、人机界面友好,支持治安业务、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具有标准架构和定制规范的治安信息服务窗口,为党政领导、部门行业、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治安公共服务窗口对接治安综合业务平台的数据发布环节,根据需要向数据发布系统请求和调度数据。数据发布系统准备好数据后输出到治安公共服务窗口的输入接口。
党政领导服务信息系统。以主动提供服务模式为主,主动为党政领导量身定制其需要的、具备参考价值的治安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信息。可灵活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将数据和信息送达党政领导的个人桌面计算机和个人移动通信 设备。
部门行业服务信息系统。以被动提供服务模式为主,在电子政务网络中开辟输出接口,接受来自其他部门业务系统和业务平台的数据需求。其他部门业务系统可直接向治安服务窗口调阅数据。
社会公众服务信息系统。以被动提供服务模式为主,在互联网中开辟输出接口,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数据请求。可灵活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保密范围之外的数据和信息。社会公众可根据需要自行定制治安数据和分析信息,可使用个人计算机或者移动手持通信设备进行接收。
第二篇:浅谈统计信息化建设
参评统计分析论文
浅谈统计信息化建设
货运车间 杜伟
(2011年4月29日)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是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目标包括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数据发布信息化。铁路企业目前的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为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需要从网站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进行建设。
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铁路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铁路经营业绩和运输畅通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现统计监督,为各级铁路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提高铁路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而言,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统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发布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部门作为铁路收集社会信息的主要机构,它承担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信息职能,即利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息,并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好,管理好,开发好,为铁路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为各级铁路部门提供更优质的信息产品。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铁路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运输畅通发展服务。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铁路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
模,特别是最近几年,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信息网基本通达到各级站段,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各级统计部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也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统计系统内网络传输方式已基本实现了数据报送。统计信息内部网已成为统计部门间信息交换的主渠道,网络化服务正在成为统计部门为各级铁路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方式。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统计职能设置、法律法规、制度方法、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还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统计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基层统计部门的信息化装备水平较低;统计信息化管理相对薄弱,统计应用系统仍然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开发,统计数据资源的采集、管理、服务共享机制仍不健全;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运行维护经费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障仍不足,没有建立存储备份机制;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网络通道不够通畅,资源不能高度共享;多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软件投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这些都阻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1.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要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简化统计指标,将其与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第二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第三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引人数理统计的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计量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各级铁路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2.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不实现信息化的统计分析,就无法领悟到统计数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含义。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工作模式。第三推动统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丰富统计信息为各级铁路部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第四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4.统计数据发布信息化。统计数据发布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统计服务网络子系统,建立统计信息网站和综合信息反馈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开辟统计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领域,实现统计服务的网络化、快速化。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构建科学的信息化决策机制。要推进管理一体化,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要推进业务一体化,对统计业务进行优化,建立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要推进技术一体化,统一相关数据口径、技术标准,建立规范的技术基础平台。要牢固地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实现信息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统计工作的促进作用。
2.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统计业务的紧密融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探索统计业务建设与信息技术之间一条融合的发展道路,是超越单纯技术、融入统计业务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是让信息技术帮助统计业务部门提高核心竞争力,改进调查流程,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资源建设,真正成为统计改革发展的战略推动力之一。
3.加强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统计业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统计信息网站的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依托,是铁路统计部门自我宣传的窗口。统计信息网站应成为数据采集、信息发布、政务管理的平台,所以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
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基层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4.做好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主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发布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发布库、宏观经济数据库、铁路经济运行情况进度数据库、铁路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职工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
5.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发布,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还应制定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经常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6.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是统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统计信息应用的各级铁路部门,需要大量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又懂统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现阶段,应加大在职员工的各类信息化培训力度,以提高统计员工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等的应用能力。通过各类培训,为统计系统造就一支既懂现代化技术又懂统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统计队伍。只有通过全员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系统内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才能使统计工作真正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铁路经济的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产业化的发展,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采集、统一软件平台、数据库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统计信息资源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使统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构想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构想
泸州市叙永县摩尼中学 王国红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一天接受的信息量是三十年前一个人一天接受信息量的若干倍。特别是在城市,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一个人一天要接受的新信息多达几个G。信息的接收、处理、反馈,已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的主要工作之一。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现代社会中,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现代商业中,正在崛起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模式已成为很多人追捧的经济生活,丰富的信息成为人们创造财富的源泉。一句话,不懂得使用信息就无法创造和享受现代社会高品质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在我国,由于存在地区、经济、人文发展不均衡等差异,对信息的认知程度、理解应用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一些发达地区,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已经成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多数大中城市,几乎都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并进行反馈。而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信息化建设还是一片空白。很多人对信息的接受还停留在看电视、听广播、阅读已经成为“旧闻”的报纸等形式上,勉强能上网的也仅限于聊聊天、打打游戏而已,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严重脱钩。
目前,城市与农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异很大。城市里,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等信息外,在光纤接入、移动数据传输等现代先进通讯技术方面总是走在前列,而农村欠发达地区则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当香港等大城市已经开始享受移动通讯4G带来的通讯快感的时候,部分农村地区的2G都还没有普及,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差别可见一斑。
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来讲,城市和农村客观上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城市学校的教室已经接通宽带,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通过网络任意获取所需信息。而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与之相比则有着天壤之别。据笔者调查,当前我国相当部分的村级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教室,更不要说使用网络了。笔者所在地区,绝大多数村级小学的学生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电 1
脑。
二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参观上海十年科技成果展时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而现在占我国中小学生比例过半的农村学生却在信息技术方面非常落后,民族复兴和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学生信息素养是当前教育事业中迫在眉睫的任务了。
从实际出发,笔者觉得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想: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FlippedClass Model)”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翻转课堂是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图书资料等优质资源在课外进行学习,然后将学习的成果、疑惑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样,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没有强大的信息容量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极高信息素养的教师。
目前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师虽然在文化水平上达了标,但多数人信息意识淡漠,信息素养不高,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现实的是,笔者身边的一些中老年教师,不仅不能使用电脑,连一台智能手机都玩不转,有的甚至连手机发短信都无法完成。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知识老化,见识短浅,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不要说在“翻转课堂”等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中去胜任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了。当电子白板、电子书包、超大电容屏显示器袭来的时候,这些老师就会感到手脚无措了。当网络互动教学到来的时候,更只能是茫然不知所措了。因此,提高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使用计算机,最起码要会打字、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这是最基本的技能。二是要学会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要有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反馈的能力,有了这个技能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知识不断更新。三是要具备把获取的信息运用到教学中去的技能,比如制作课件、开发题库、各科课程整合等。因
此,学校可根据教师的信息素养情况来开展培训,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的总体信息水平。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很多,但主要是通过培训和自学来完成。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进修条件,促进教师主动提升信息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目前,由于条件限制,偏远山区农村学校信息化环境很差,特别是一些村级小学校,基本上谈不上信息化建设。为了让农村学生减小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学校要加大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条件再差的学校,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图书室,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让学生从图书中去获取一些课堂上无法获取的信息。二是建立计算机教室,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打字、编排文档图片、写作等。所有学校都要创造条件,尽量接入互联网,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如果这些都做不到,我们农村学生与现代文明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条件好的学校,还应建立校园网站,在网站上开辟互动专栏,让教师、学生、家长在网上进行信息的交流,使网络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三、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
1、建立电子阅览室和备课室、图书室,为学生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上网查阅资料的便利。现在我们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很少,课堂上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网上阅读或者进行资源搜索。因此,建立和开放电子阅览室对于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的电子备课并非是拥有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的。电子备课室除了要有开放的网络外,还要有专门的备课软件、教师之间实现交流的平台、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信息的交流、反馈。
2、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农村学校条件差,但一间村级小学至少应具备一间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姑且不谈多媒体设备如何辅助教学,至少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多媒体,要让我们的农村学生感受现代教育的先进技术带来的教
学愉悦。条件好一点的学校,直接建设电子白板教室。
3、建立多节点网络接入系统,实现校园内的“泛在接入”。
目前部分农村学校接入了互联网,但需要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体现网络的价值。我们可以建立无线网络覆盖校园,让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都能随时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实现泛在接入。所谓“泛在接入”,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通过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农村学校的校园都不可能很大,一般市面上出售的家用无线路由器都能完全覆盖。接入宽带的学校可将宽带接入无线路由器即可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无宽带的学校可用无线上网卡插入电脑,将电脑设置为代理服务器接入无线路由器也可实现。接入网络的技术不成问题,主要是要有接入的欲望。
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发展的理念。要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农村学校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水平。
第四篇: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
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
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
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
一、序言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
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
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
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
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
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9个,馆藏1733个全宗,万卷档案,音像档案974盘,照片档案万张,电子档案264,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不足20人。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业人才廖若晨星,现职档案人员中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仍不多,尤其是既懂档案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部分市县档案部门由于没有人才,现有设备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㈣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海南省档案局在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按
国家档案局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档案工作,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完善和形成了一整套地方档案工作标准,很好地规范和保证了全省档案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两年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省档案局先后制订了《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并与省信息产业局联合转发《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对全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现在又在抓紧制定《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机关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标准》、《海南省机关档案数字化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规范、标准仍偏重于档案业务本身,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制定上则存在很大不足,使档案业务和信息化之间产生脱节,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我省档案信息化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以前要达到以下目标:
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
㈡依托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级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首先在海南党政内网上构建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为省直机关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的归档、查
询、利用等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海口市档案局也应在近两年内在市党政网上建立“海口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㈢对现有各级档案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市县档案馆主页全部实行独立域名管理,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公开文件,全面提升全省档案工作信息网络的质量和水平;
㈣在我省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
㈤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及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建1 2 3 下一页
第五篇: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
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
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2007-12-17 15:24:2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2)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2005-2010)
一、序言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
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
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馆)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馆)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
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馆)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馆)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全省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9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9个,专门档案馆1个,部门档案馆4个,企业档案馆2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3个),馆藏1733个全宗,万卷档案,音像档案974盘,照片档案万张,电子档案264(盒、张)。通过开展档案馆达标升级活动,各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等各种检索工具。已录入计算机的档案案卷目录有12万多条,文件级目录近150万条,约占馆藏档案著录任务总量的15。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156个,室藏万卷档案,音像档案31626盘,照片档案万张,电子档案1318(盒、张)。各单位已普遍
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近1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少量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始这项工作。[1][2][3][4][5]
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