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毕业论文)(样例5)

时间:2019-05-14 02:4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毕业论文)》。

第一篇: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毕业论文)

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 要] 通过分析黎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构建了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为黎平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黎平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我县的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黎平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黎平县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黎平县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2亿元。在此期间,全县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带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

入28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2000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0000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黎平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黎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黎平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面,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及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东南面与湖南靖州、通道县及广西三江县交界,西南面与榕江、从江县毗邻,东北与剑河、锦屏县接壤。全县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3086个村民小组,是贵州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

黎平县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黎平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黎平的旅游资源由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组成。旅游景观,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跨度最长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和风光旖旎的八舟河风景区;有被誉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林等,楠竹蓄积量居全省第二位。人文景观有肇兴鼓楼群、黎平会议会址、堂安生态博物馆、东门翘街古建筑群等,还有被誉为东方艺术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有巧夺天工的溶洞群和有惊无险的侗乡第一漂——西园十里漂流,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于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精品线的重点地区。民族节日活动有斗牛、摔跤、踩歌堂、吹芦笙、抬官人和祭萨等等,几乎遍及全县各

地。黎平民族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形式斑斓多姿,主要有民族歌舞文化、民族习俗风情文化、民族建筑文化、民族生产生活文化。到目前为止,黎平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和“成郊观光型”等。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0.6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98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8750万元。2007年“五〃一”黄金周肇兴景区接待游客17599人次;“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34077人次。目前,仅肇兴侗寨就有旅游接待宾馆、饭店、招待所24家,能满足日接待游客500人次的需要;同时寨中还设有酒吧6家,旅游工艺品店28家。2003-2007年,四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5.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7.83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65亿元。截至2008年,全县已经陆续发展特色旅游乡镇6个,旅游专业村22个,农家乐55个,直接安臵就业人员5000余人,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体来看,黎平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来看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二、黎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黎平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黎平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没有形成旅游网络,旅游景点和支线分散,科技含量

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一般都比较偏僻,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厅、旅游通讯以及解决水、电、公厕供应等。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而加以重视起来。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4)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黎平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5)目前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6)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

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概念模糊,产品缺乏品牌,欲“土”重“洋”,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新农村建设下黎平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需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度假村,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黎平县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目前,我县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在民族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的地方,也要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深挖民族民间文化,为早日建立全县完善的旅游网络作好铺垫。

3、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民房草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只要安全卫生,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野果、采鲜菇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野菜昆虫、江鳅山鼠等可作美味佳肴,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4、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黎平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 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

(3)培育新型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

5、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黎平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黎平县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黎平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世界之最的的高屯天生桥、侗乡之最的肇兴鼓楼群、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黎平会议会址、独特的民族文化,风光迷人 的八舟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弄相山原生态天然森林、西园十里漂流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6、延伸产业链条。黎平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黎平乡村旅游内涵,找到黎平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黎平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黎平统计年鉴

[2]韩也良:旅游生态、生态旅游与中国乡村旅游[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3

[3]邓映红: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龙源期刊网 [4]唐代剑 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

第二篇: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孙源 谢洪忠

【摘要】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本文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旨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途径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乡村旅游的开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劳作收入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对于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旅游也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问题、农民的利益问题,本文从这几个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的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建设、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2004年,在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形成统一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三、可持续发展

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世界旅游组织WTO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要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使满足现代游客的寻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

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1、吸引物 在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同一民俗地区,生活习俗与风格基本相似,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吸引物。

2、资金

乡村旅游地较难引进资金注入,投资者在注资时要考虑旅游资源的品质、投资规模与投资回报率等问题,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较难吸引投资者。

3、自然条件

乡村旅游当地的状况,包括旅游地与市中心之间距离、交通是否便利等都构成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离市区较远、交通又不便的旅游地自然不会吸引较多的旅游者前往。

4、环境

环境问题对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持续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一是乡村旅游活动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旅游垃圾污染等;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是超规模接待旅游者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景区生态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1、社区参与

1.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内涵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在众多的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者寻求旅游需求满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当地社区往往是被忽视的利益主体,社区居民处于旅游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地位被边缘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顾及全面、均衡发展。社区旅游发展就是要解决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经营者、社区与旅游者的不对等地位问题,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应的最大化。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社区参与也就是让广大农民参与到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重当地农民的意愿,保持当地的民风民俗,不能破坏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在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用,实现双赢。

2、循环经济

2.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2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减少旅游环境污染,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也要注意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能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要高效循环合理利用资源,如今有很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效益的例子,如绿色种植、水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利用等,既能够保护环境,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六、结语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可能性,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地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某些乡村旅游地极具特色,能够吸引很多游客,但是并没有长期发展下去,是由于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因此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急需重视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地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淑梅.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60-8261 [2] 唐克敏.乡村旅游业的三大门槛分享.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62-8263,8302 [3] 黄大勇.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生态经济,2007-10 [4] 赵航,王庆.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乡镇经济,2007-12:36-40 [5] 汪德华,胡赛珠,陈颖.利用传统节庆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乡镇经济,2007-10:41-43 [6] 王晶亮.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38,53 [7]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卢庆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广西农学报,2009.4 [8] 张轶璐.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途径.经济地理,2007.9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生态经济,2007-09:127-130 [10]龚海怒.“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巢湖学院学报,2009,11(2):49-52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战略

怎样正确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状况?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使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②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资源状况。③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是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地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实现计划生育法的基本国策。实现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②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③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④实施可持续发展,依靠你我他。党和政府正在带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第四篇: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作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深入某县某村,就如何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距离某县城x.x公里,距离著名景区xxxx公里,距xx市区xx公里。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xx亩,林地面积xxxx亩,辖x个自然寨x个村民小组xxx户xxxx人。xxx基金会引入xxx公司投入了xxxx万开展文旅扶贫项目,建成了x家精品民宿、x家农家民宿、x家餐厅、x家体验工坊以及停车场、旅游厕所等一批基础设施,注册“xx好物”自有品牌,以品牌化、产业化打造生态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技能培训和社区组织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丰富了乡村旅游内容。自xxxx年xx月项目建成以来,某村从一个闭塞落后、无人知晓的深山小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农文旅网红名片,快速成为了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范本。全村目前已实现各项增收累计近xxx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xxx万元,带动全村xxx户xxxx人(其中有xxx户脱贫户xxx人)增收,其中“xxx”精品民宿自xxxx年正式营业以来,累计收入超过xxx万元,利润xxx万,利润运营团队分xx%,村集体合作社分xx%。

二、某村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与经验

(一)精准定位,强化市场导向。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xx基金会采取产业带动、文化激活、文旅切入等手段,帮助某村发展。一是瞄准优势产业,帮助优化升级。协助龙塘打造“xx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同时,通过消费扶贫方式,带动某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二是瞄准本土文化,打造“非遗工坊”。充分挖掘刺绣和蜡染这一苗族世代相传的技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比如蜡染布艺钱包、抱枕、桌垫等。龙塘成立了绣娘团,建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游客亲身体验苗族文化提供了场所。三是瞄准高端都市人群旅游消费市场,在山顶建设精品民宿。改造示范民宿,引导村内村民自主经营农家乐、餐厅、工坊等,基本没有改变村子农户原来的生活习惯,没有过分强调商业化,既保持了乡村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保持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二)引进社会资本,解决乡村发展瓶颈。

xxx基金会为某村引入了融创公司资本,不计成本为某村建设了民宿和一些基础设施,投入建成的“xx山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xx%的纯利润划分集体,再由集体决定使用和分配方式。“xx山房”除店长和厨师是外聘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均来自村民。还利用企业平台优势,开展消费帮扶,购买农产品xxx多万元,让农户切实从中获益。

(三)引进专业团队设计运营,带领乡村旅游走进市场。

“xx山房”是由著名设计师xxx主持设计,引得不少关注和流量。山房建成后通过招标方式,引进专业团队运营,依托运营团队专业运作,以及其背后的xx家高端旅游团企业,系统地整合产品业态、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主题活动等,将乡村旅游带进市场。

(四)构筑“数字乡村”,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某村构筑“数字乡村”,成立了“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某村的“数字乡村”搭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村寨智能监控覆盖,加大增强了村民的安全感,加快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步伐;二是集合主流平台流量。与腾讯、抖音等大平台合作,成功吸引大量“粉丝”,将“流量”变为“留量”。

(五)培养本土人才,吸引有志青年“归巢”。

某村针对不同的人群和能力需求,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人才教育培训活动,如针对合作社骨干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参访,针对留守妇女的苗绣、蓝染等非遗手工艺培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民宿、餐饮、体验、导赏接待服务等方面的技能等等,累计培训了xxx人次,初步建成了人才体系。在村寨项目落地和发展变化的吸引下,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寻求更好的发展。

(六)资源条件优越,品牌和市场优势突出。

某村上通xx景区,下达某县城,交通便利,距离声名远播的xxxx仅xx分钟车程,它的海拔高度xxxx米,是天然的氧吧。某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充分挖掘本土非遗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有机植入乡村旅游中,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和农耕文化,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七)合理分配收益,保障项目长期发展。

在项目收益分配上,充分调动项目受益户主动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自主通过劳动获得收益,避免吃大锅饭,政策养懒汉。并充分给予合作社自主权,在保障受益户收益权不受损的前提下,可提留部分收益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其他用于分红,增强群众满意度。

(八)实行网格化管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某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片区管理寨子。在寨子中成立了“寨管委”,由指导员、包保员、主任、委员组成,对寨子的公益性岗位、宣传发动、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综合治理进行管理,各负其责,形成了“大事党当家,小事寨管家”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三、复制推广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需要一个统一的、长远的规划,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资金投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市场需求、土地、资源等。在乡村旅游上应坚持规划先行,宜建则建、可建再建,不盲动、不冒进,精准定位、久久为功,要科学整体规划,防止“百村同貌”。要深度挖掘本土特色,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不能只有展示性的产品,没有深度体验参与的产品,不能仅限于拍照留念,没有“乐”趣。

(二)资金。

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是一个大问题。从考察数据上看打造xxx乡村旅游,共投入了近xxxx万,其中社会捐赠xxxx多万,政府配套xxxx多万。如果村寨基础条件差的,投入可能更多,不论是从社会捐赠还是政府配套,都是不小的数目,也是难点。要撬动、引进社会资金,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多的要考虑社会效益。支持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初衷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变乡村环境。但问题的关键是,引进的一些社会资本可能与村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使农民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利益。但乡村发展群众才是基础,因为他们最爱家乡,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村民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统一的乡村内涵。农民只有真正融入景区,参与其中,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珍惜和投身振兴乡村开发与保护中。

(三)人才。

如何推广乡村旅游?如何运营?人才是关键。一是xx本地人才匮乏,依靠本地人才来运作乡村旅游项目,很难做出像样的旅游项目,必须要引进专业团队来包装运作项目,解决“谁来引路”的问题。二是项目运作后,外来专业团队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要有三年以上的陪伴期,让本土人才能深度融合到项目运作全过程,真正培养一批“有爱心”、懂农业、科技和管理的乡村旅游的主力军。三是要大力吸引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特别是视野开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军人,吸引有感情、有理想、有资金、懂管理原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四是加强对口帮扶,特别是加强培训,让深山里的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发挥主人翁精神,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四)市场。

旅游产品开发也好、特色农产品开发也好,最大的风险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很可能面临产品滞销的问题,刚开始推出产品,政府和社会各界可能会不遗余力开展消费帮扶,产生一定收益,一旦帮扶撤销,仅靠零售很难达到长期稳定的收益。从某村的销售模式看,尽管销售收益数据很可观,但还是缺乏一套长效的销售体系,较为依赖xx公司、xx基金、政府的帮扶。所以我们在开发产品时,要做足市场调研,开发的产品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但只有好的产品也是不行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还是要对接市场,特色农产品要形成订单合作,特色旅游产品要借助“大数据”时代之力,让“大流量”服务乡村。

(五)文化。

文化是乡村内涵所在,是吸引城市居民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历史、土特产或各种农副产品的各种传统加工技艺、农耕信仰和传说、农事活动经典山歌与农谚、手工技艺与农民艺术作品、传统农耕体验、传统节日、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古村寨保护、文艺展示等等。

(六)环境。

往往乡村旅游注重人居环境、道路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忽视服务、风气等软环境治理。比如倒票黄牛、宰客、服务差,这些在大景区屡见不鲜,也出现在一些乡村旅游中,这就大大的影响游客们观赏乡村美景的心情了,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乡村,从而丧失了乡村旅游的独特价值,因此软环境的治理也是关键,要注重保持农民淳朴本色。

第五篇: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摘要: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的高度重视。在发展中,有的地方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关系,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就能促进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F592.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1-0096-07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土地面积17,65万平方公里。全省近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纵观近今几年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发展迅速之余,有的地方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这些问题的表现何在?如何处理?才能使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就

在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方面,贵州在全国比较是走在前列的省份之一。1982年,黄果树瀑布景区附近的布依石头寨率先开展乡村旅游。随后,黔东南上郎德、青曼、西江苗寨等7个少数民族村寨相继开展了民族村寨旅游。1991年贵州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念,其内涵就是推动乡村旅游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以促进扶贫开发;1992年贵州省又确定了以旅游促进对外开放和脱贫致富的旅游业发展方向,把以旅游促进对外和脱贫致富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纳入了贵州省旅游业八五、九五计划和到2010发展目标之中。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又提出:把乡村旅游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按照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的要求,把人与自然高度民主和谐、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体验的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旅游新亮点。近几年来,贵州省旅游局选择了一批旅游资源品位与价值高、对旅游者有相当吸引力,具有较好可进入性的村寨作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寨,在发展思路、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其中主要也是民族村寨,首批推出了雷山凯里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贵定音寨布依族村寨群、黎平肇兴侗族村寨群、赤水丙安古镇等12个民族村寨群和古镇,实施通过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贵州全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始终突出多民族文化特色,努力打造民族村寨旅游精品,全省第一批开展乡村旅游的8个村寨都是少数民族村寨,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多彩贵州大型系列文艺活动推动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力促进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加快发展。2008年全省评审出362家规范化的乡村旅舍。黎平县肇兴侗寨等民族村寨己发展为具有世界影响乡村旅游精品,并通过在学校开设少数民族歌班、戏班,将少数民族歌舞列入当地中小学教学课程等途径,夯实以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把贵州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联系点和观察点。2004年至2006年,贵州省连续举办了三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贵州发展乡村旅游以特取胜,以质取胜、保护第一、原真性、促进人类公平发展等理念,得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及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贵州省还先后与法国、爱尔兰、新西兰、奥地利、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规划、示范项目、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与挪威政府合作,在贵州联合建立了4个村寨生态博物馆;与新西兰政府合作,在巴拉河流域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继续与世界银行合作,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2008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旅客2930.7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旅客的35.95%,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0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1%,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占总数的80%以上。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也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

(一)微观规划滞后,开发存在盲目性。

贵州的乡村旅游的宏观规划在全国比较,是搞得比较好的。2006年,贵州就编制完成了《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将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成为全国第一部省级乡村旅游规划。近几年来,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贵州省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试行)》、《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等标准,为引导乡村旅游向产业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微观规划即乡村景点规划上就相对滞后了。有的村寨在缺乏规划和策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只重规模、不讲质量,产品层次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没有发挥乡村旅游应有的效应。有的未进行统筹安排,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造成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甚至于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尤其是一些乡村盲目追求旅游业的发展,破坏性的建设以及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占据了农村大量的农田,致使耕地面积逐年的减少。一些游客的随意采摘与践踏,也使得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特色不突出。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都相当明显,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形成乡村旅游特色。但在开发过程中有的地方由于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对于民族文化深度的挖掘,因而开发存在盲目性,民族文化特色弱化,民族文化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特色双重流失。有的地方盲目模仿城镇的建筑风格,甚至在村民的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也盲目追求城镇风格,缺少民族文化内涵较深的特色旅游项目,有些农家乐主要就是打麻将,更有一些地方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为了吸引游客,不惜伪造民俗民风,这种做法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乡村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特色性逐步消失,最终失去民族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此外,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肤浅理解也进入旅游项目设计中,观赏变成走马观花,参与变成了观看表演,体验变成了同质化的重复经历。大量外来游客对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冲击,使一些民族村寨旅游出现城市化、趋同化的倾向,影响了民族旅游产品的魅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p#分页标题#e#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游客的回头率低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重要,从交通条件来说,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乡村旅游的开发优势较为突出,但有一些民族村寨交通条件暂时还不具备的仍匆忙上马,结果由于无交通优势和客源基础,收益甚微。有的地方由于不具备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众多游客给农村带来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还有的村寨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等公共设施简陋,宾馆、饭店等食宿设施条件差,通讯信号差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地接待水平不高。近年来,自驾车游发展迅速,而一些乡村的道路设施不完善,旅游车辆通行不畅,这些都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回头率低的因素。

(四)旅游供应链尚末形成,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供应链是指为了更好地提供旅游服务,在旅游者、旅游景点、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酒店等部门之间形成的一条以服务传递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产品设计、生产、组合、销售以及支持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并进行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供应链。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还相当不够,导致乡村旅游分散经营、各自为战、规模零散、无序竞争等问题突出。而乡村旅游本身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等产业特征,各个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五)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基础条件较好的一些地方,由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步成功促使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旅游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游客蜂拥而来,车辆、人流众多,碾压、践踏农田草地、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使环境不堪重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有的旅游村寨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再加上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对于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上述现象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会制约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实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努力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乡村旅游的发展决定于其综合效益的高低,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效益构成。其中,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拉力,起主导作用;生态效益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成果及再发展的持续动力。三大效益都是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理论的研究旨在以协调和权衡的方式化解各效益间的矛盾,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并在尽量不牺牲或少牺牲其中的单个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综合效益的持续化和最大化。民族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立足提高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协调而形成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的目标则包括三方面:社会效益目标民族团结、社区和谐,即发展旅游增

进对村寨社区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生态效益目标生态良好、环境友好。即发展旅游促进生态链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效益目标旅游扶贫、农民增收,这个三个目标的协调与统一就是综合效益的最终目标。

(二)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贵州民族地区观光型、体验型、休闲型等乡村旅游的业态均已存在,并已创造出一批相当有创新价值的发展模式,如雷山县郎德景区以村民参与、按劳计酬的工分制分配方式,促进了与以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资源依托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江口县政府+村委会+农户的云舍模式;黎平县公司+村民的地扪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运行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综合效益都相当可观。但是。有的民族旅游村寨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经营和周密策划,乡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缺乏经营新观念,形不成链式服务,旅游活动单一,从而导致贵州一些民族地区的乡村游面临着开发后勉强维持的局面。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创新体制,探索多种运行模式,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特别要深入研究选择最适合各地不同民族风格的创新发展模式,例如,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城乡互动型发展模式、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外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等,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水平。

(三)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旅游村寨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以多彩贵州风为标志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蕴藏在乡村旅游点的民族歌舞资源,使各乡村旅游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普遍得到开发利用,并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增强了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这充分说明,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村寨景点的文化内涵,努力体现乡村旅游景点问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意义之重大。从根本上分析,现代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为了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而进行的审美活动,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根本,文化促成了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结合乡村秀丽的自然旅游资源,深入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要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组装配套、相互推进,体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四)认真做好民族地区旅游村寨规划

村寨是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发展

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资金条件、市场条件、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村寨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生态资源和民族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旅游村寨规划和策划方案。一经编制成功,就要严格执行,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特殊的艺术格调,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p#分页标题#e#

(五)通过塑造民族村寨形象实现品牌提升

品牌就是竞争力,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成功发展有赖于民族村寨的鲜明形象和主题。贵州民族地区村寨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塑造形象实现品牌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村寨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形态,发展的途径各有千秋,关键在于如何寻找突破口形成自己的品牌,贵定县音寨金海雪山品牌塑造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值得认真总结。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重视打造乡村旅游的精品、名品、优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

(六)推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

目前,全球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标志生态旅游认证即绿色环球21(Green Global 21)的推行对旅游业的生态旅游认证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少国家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开始效仿,并实施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目前为止,我国既没有制定有关乡村旅游的法律法规,也缺乏一套完善的乡村旅游认证体系,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地区出台了一些有关乡村旅游的行业标准,但都缺乏系统性。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户服务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民俗村标准》,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旅游村寨评价分级标准》、(贵州民居旅舍、乡村旅馆等级标准》并已实施,等等。因此,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品质认证的成功做法,建立适合贵州多民族省情的乡村旅游品质认证体系迫在眉睫。我国旅游业在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己逐渐走向成熟,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旅游活动由娱乐观光型转向休闲渡假型,旅游目的地也由城市转向乡村。作为旅游业的新兴发展产业一乡村旅游,也正走向市场,为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在 这种情况之下,急需通过乡村旅游品质认证这种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对乡村旅游贴签正名,从而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乡村旅游的认证满足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需求,能够保障生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将程序规范与性能达标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具备市场营销的功能为基础,以法律效力为保证,兼顾动态调整,并适时实施修订。

(七)构建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资源保护机制

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当地农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中都具有各自的利益取向,但资源开发保护是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各利益主体必须在资源保护基础之上实现民族旅游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因此,他们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①当地政府既是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同时扮演着管理者、生态保护倡导者、民族旅游区发展的支持者和旅游企业监督者等多重复杂的角色。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中,涉及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和不同利益团体与个人。利益驱动性会使政府在旅游规划决策时,特别是对一些民族敏感区和脆弱区行不违法但是不合理的旅游开发,造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短期经济行为,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序,导致乡村旅游的标签化。②当地农民既是利益主体,也是载体。随着乡村旅游业规模的扩大,乡村旅游对当地环境和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日剧增,旅游地居民的主客关系也开始发生转变,甚至发生抵触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农民对维护文化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参与性表现得更为被动。因此,当地农民角色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色之间既是共同利益合作的过程,也是各自利益冲突的过程。③旅游企业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为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环境系统注入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能量;另一方面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甚至是恢复的不可逆转性。因此,旅游企业尤其应遵循企业伦理道德,坚持环境影响最小化,处理好旅游收益和环保补偿的关系。同时,旅游企业与农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良性循环的,尽可能地降低冲突。旅游企业要让社区居民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以切实保障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进而调动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农民的参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游企业的低成本运作,并增加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属性中的原生性文化氛围,增强旅游产品的魅力要素。④旅游者相对更为遵循旅游生态伦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保护区或乡村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具有责任感。此外,旅游者还应当造福当地社区农民,保持对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并真实地反映当地文化价值观。总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只有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利益主体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各方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共同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周真刚)

下载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毕业论文)(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毕业论文)(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可持续发展

    学科:旅游概论教授年级:高一学校:教师姓名:章节名称:6.3旅游可持续发展计划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节课时属于《旅游概论》这门课,它是针对高一年级的基础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九年级思品公开课教案 教者:朱礼福 教学内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必要性;掌握如何实施可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形势。2、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3、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热......

    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战略摘要:逐步推进电力主辅分离的改革是“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实施改革后,电力多经企业面临新的战略环境。电力多经企业要实现......

    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精选合集)

    3.3课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凌源市乌兰白中学——张秋江 2009年12月25日 3.3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凌源市乌兰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滨江区浦沿中学 邵张磊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提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分析:环境与资源问题一直是思想品德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从七八年级一直学到九年级,只是侧重点不同,学生在地理、生物、化学......

    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