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作业一
历史作业一
1、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有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4、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0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5、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宁波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这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12、“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目的是实现对天子和五侯的谏议 C、该制度能从法律的角度约束王权 D、该制度防止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13、有网友发表贴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节,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补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贴虽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15、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居,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0、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货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22、《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B、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D、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便利了
2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款,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从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转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反对势力从对列强妥协投退让到成为列强在货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更进一步的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的一种表现
27、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的字样,这句说实际上道出了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客观形势 B、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8、1955年,在北京各界欢迎东德代表团大会上,东德总理格罗提醒当年德军缴获的义和团旗交还给周恩来。周恩来随后提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把其视为“奠基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 B、主观上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朝封建统治 C、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 D、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 历史作业二 4、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判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1、文中所指的判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2、表明该运动的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3、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4、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1 2 4
B、1 2 3
C、1 3 4
D、2 3 4
5、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来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黄花岗起义 D、他领导同盟会会员推翻了清的反动统治
9、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上述材料意在表明 A、辛亥革命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袁世凯制造宋案影响恶劣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失败 D、中国社会结构复杂难以现代化
10、近代史一份史料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鸎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中产宪国体。”对此材料的评述正确的是
A、这份史料出台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 B、南中各省倡议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建立了共和制度 C、北方诸将的主体是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成果
D、清政府的理性,基本实现了“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产宪国体”的目标13、1927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认为:“党的责任是努力领导工人日常斗争,发展广大群众的革命高涨,组织暴动,领导他们到武装暴动,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城市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得以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这一主张表明 A、革命的重心已由农村转身城市 B、红军的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C、中共的主要领导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中共领导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1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起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共同纲领》作为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施政纲和临时宪法。当时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是由于 A、全国尚未解放,无法召集人大代表商议 B、代表来自社会各界,内部尚有较大分歧 C、缺乏社会主义宪法作为参考的借鉴 D、批准宪法的中央人民政府尚未建立
24、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比,中国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各种民主形式得到实践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 C、民主革命历经时间之长前所未有 D、政治发展走势和凸现跳跃式发展 历史作业三
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 A、制定外交原则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8、1978年12月15日下午4时,仅距中美两国正式宣布建交18小时,美国使节伍德笠克又一次赶往人民大会堂,面见邓小平,邓小平再次郑重对这位美国使节指出:“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邓小平的谈话明确地表达了
A、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B、中国外交的反霸原则
C、中国外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 D、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
10、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1、实现了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梦想
2、和苏联的结盟使中国得到苏联的保护和支援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4、和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A、1 2 4
B、1 3 4
C、1 2 3
D、1 4 12、2010年9月9日到9月25日,历时16天的“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军事演习充分说明了中国 A、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发展与同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3、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殿中俄关系作为外交优先方向之一。“这主要是基于
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B、履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 D、中国的国家利益
1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不 A、主张重罪轻罚 B、纵容犯罪 C、肯定证据 D、维护贵族利益
21、在公元116年的一天,定居小亚细亚(属罗马帝国)的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罗马法律
1、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3、提倡自由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通行于帝国范围内
A、1 2
B、1 2 4
C、1 2 3
D、1 2 3 4
22、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两者的关系看
1、罗马文明是希腊文明的的翻版
2、二者同属于”海洋文明“
3、罗马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文明
4、它们的文明成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1 2 3 4
B、1 2 4
C、1 3 4
D、2 3 4 历史作业四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建立新型最高权力机关 B、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理论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
D、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5、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 共各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饱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伯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9、《共产党宣言》至今仍然合理的内容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B、无论别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 C、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D、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5、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A、巴黎公社 B、俄国十月革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他说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国为社会主义者 A、其理想社会是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 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历史作业五
5、有政治家认为,二战后欧盟是冷战后和平的最大进步,而美国留驻欧洲、与欧洲伙伴紧密合作的最为重要的机构,则是冷战的最大化石。冷战的最大化石“当初是如何形成的
A、推开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0、有学者提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能够”撼动和挑战两极格书页的重要因素有
1、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2、日本迅速崛起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中国的振兴
A、1 2 3 4
B、1 2 3
C、2 3 4
D、1 2 4
14、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16、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通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1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1、铁犁牛耕的推广
2、各国变法的推选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1 2 3
B、1 2 4
C、1 3 4
D、1 2 3 4
18、《易经》:“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19、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篇:历史作业
让爱在教学中升华
教师要用爱心去育人,努力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使教育有针对性、实效性,使师爱在教学中得到升华。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在教育过程中,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体现这种师爱呢?
首先,“走进学生心灵,善解其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在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换位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一些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真实的心里世界”。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说理”的机会,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其次,理解就是深入到对方内心世界中,把对方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心灵体验。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个性差异,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作为班主任,如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处理学生冲突时意气用事,不能理智对待,会造成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隔阂。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不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所作所为,其教育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知得其反。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尊重;没有理解,徒有关怀和责任感的爱是盲目的,而盲目的爱常常无效而有害。理解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第三,“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他的尊重,而是简单粗暴的说教。”“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接受教育的方式,而在他们的个性特征中,有一点是相通的、具有普遍性的,那就是他们都强烈地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以及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如果没有了尊重,关怀和责任就有可能蛟变为支配和占有。
第四,师爱是教师对他热爱的学生的成长的主动关注;师爱是在细微之处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爱,缺乏这种主动的关注,就不是爱。教师为人师表,用自身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爱。学生免不了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有人说,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教师不能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来校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这些“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虚心接受你的教育,不能伤害其自尊心,而是给予其更多的宽容。必要的理解与宽容,有利于淡化教育的痕迹,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真爱无痕。
第五,“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案例《晨光中,我的办公桌一片灿然》中,对朱筱文上网吧紧盯不放,是“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含蓄的批评、殷切的期望和真诚的帮助,从而培养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及能力。
作为教师,请用我们的爱,去感染一群群天真的孩子;伟大的师爱是学生成长的源泉,科学的方法是学生进步的阶梯。用我们的爱,去洗刷出一片明净的天空!
第三篇:历史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选择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国土,这些被霸占的国土主要位于()
A、西南和西北地区 B、东南沿海岛屿港湾 C、东北和西北地区 D、南方沿海沿边地区
2、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是在()A、金田村 B、东乡 C、永安 D、天京
3、太平军在军事上全盛时期是在()
A、1853年 B、1855年 C、1856年 D、1858年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对势力联合镇压
5、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是()
A、湘军的进攻 B、天京的内乱 C、北伐的失利 D、外国的助剿
6、中英《南京条约》的各项内容中,能说明我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赔款2100万元 B、割香港岛 C、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二、简答题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简述《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二次 作业
一、选择题
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A、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洋务运动把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化海军 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2、“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洋务运动前期,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4、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是()
A、福建船政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京师大学堂 D、北洋水师学堂
5、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B、中外“和好”局面出现 C、学习西方新思潮的影响 D、洋务派官僚掌握地方实权
6、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7、近代中国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A、康有为 B、陈独秀 C、谭嗣同 D、梁启超
二、简单题
1、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三次作业
一、选择题
1、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黄花岗起义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3、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
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4、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年开始于()
A、1898年 B、1901年 C、1911年 D、1912年
5、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二、简答题
1、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答: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是:
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十一条”的影响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中,与日本的矛盾日渐加剧;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等。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哪些?
答: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选择题答案 1—5 BBCDD
第四次作业
一、选择题 1、1927年,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的是()
A、孙中山 B、吴佩孚 C、张作霖 D、蒋介石
2、井冈山会师后组建的人民军队是()A、八路军 B、新四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3、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A、井冈山会师 B、会宁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师
4、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柳条湖事件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6、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上甘岭战役 D、渡江战役
二、简答题。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答: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答:局部抗战爆发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
选择题答案1——6:DCBDCA
第五次作业
一、选择题
1、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A、瑞金 B、太原 C、延安 D、西柏坡
2、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3、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皖南解放区
4、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法令包括()
① 易服
② 剪辫令
③禁止缠足
④改称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我国科举制实行了()
A、2000年 B、1900年 C、1300多年 D、300年
答案:1—5 CAACC
三、简答题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浴血奋战,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四篇:作业一
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网用户人数已达3亿,比1994年的300万人整整扩大了100倍,网页达30亿页,每天还在以300万页的速度增加,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人们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课程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作为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有责任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当先锋,为其他学科提供经验。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
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旧的教育观念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教室之中,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另外,还应把教学评价当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
我把每个班分成40组,对应40台机器。一个小组有1-2名学生,相对有一位低层生,一位高层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校时间可利用校园局域网上网浏览,在家中也可通过因特网自主学习。因此,对学生、教师来说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3、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提问是师生间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从中检查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较简单的问题应该让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使他们也有机会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同时,给优等生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有时,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要着眼差异注意提问的次序。如:示范性问卷(通过高层次学生的回答为低层次学生提供方法与思路);模仿性回答(在示范性回答后,让中、低层次学生复述再现,强化记忆理解。)激发性回答(先请低层学生回答,利用其中的错误,激发高层学生进一步思考。)
4、引入了适度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中英文输入赛、排版比赛、计算机画图赛等,并及时奖励。让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通过引入适度的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求知欲,从而使这节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以研究性课题进行结题。
把内容的学习融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题目一般遵循从宽到窄的原则。也就是说,随着与研究题目相关信息的不断深入,要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使研究具备一定的针对性。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在全级问卷调查,有76%的同学认同这种教学比以前教学方法好。实践证明,深化课堂教学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课程设置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中学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教师跟进指导为辅;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困难的,不能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进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课时安排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课程教学就好比是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课时就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转。教学的改革,也要课时的合理安排,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目前我们每周一个班开设一节课时的课程,实际上最好能上两节课,对学生的掌握和巩固知识,或开展课题研究等对知识的衔接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1、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
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冲浪",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才行。很多的观念都是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我们要改变教学原则叫"优讲优练"。
2、教学设计误区。
在教学设计中着重统一的学习要求、统一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层次性、独立性。因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一样,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以及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事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深度的练习。
3、信息环境的互动的误区。
荧屏取代了课本,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在上课过程中总是提问一些优生,以少数优生的代替全体学生的的互动,没有体现全体人员参与。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计算机教学条件的改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我也会不断的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方法,让这朵信息技术教育之花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灿烂。
第五篇:作业一
请上网查阅在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那些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说明具体准则名称)?并简要介绍其中两项准则(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各一)的具体内容?
答: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等… …
共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新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同时,新准则也明确规定,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另外,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共四十八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等…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在会计师事务所因执业质量而涉及诉讼或有关监管机构进行执业质量检查时,审计工作底稿能够提供证据,证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便于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进行有效复核和评价。如果时间拖延过久,注册会计师可能会遗忘某些事项,使得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不能全面地反映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在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比事后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