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做好员工关爱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进一步做好员工关爱工作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尊重员工、服务员工、关爱员工是各级工会组织践行忠良文化“人在上、重诚信、勇创新”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员工关爱工作,是中粮“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最根本的体现。近年来,集团各级工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认真履行各项职能,服务企业发展,关爱员工成长。但在工作实践中,有的单位存在认识不到位或执行有偏差,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员工群众建设新中粮、发展新中粮的积极性。当前,集团正面临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各级工会通过关爱员工生活、服务员工发展、维护员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等工作,团结动员广大员工,凝心聚力,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现结合集团实际,就进一步做好员工关爱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员工客户为导向,以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为主线,从员工正当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员工最迫切、最现实、最需要的问题,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针对员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需求的重点,不断丰富和创新“员工关爱”的内容与形 式,做员工的贴心人。通过扎实做好员工关爱工作,把广大员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为推动集团和谐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正向能量。同时,把各级工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员工可依靠、可信赖的“职工之家”。
(二)工作原则
坚持面向基层一线、及时关爱、快捷准确、释疑解惑、因地制宜、常态化发展的原则。努力把员工关爱工作打造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好工具、展示工会组织形象的新窗口、调解劳动关系矛盾的主渠道、依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主阵地、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的源动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的催化剂。
(三)工作目标
打造系统性的员工关爱工程,形成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和谐稳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推进,使集团的战略、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获得员工的理解支持并贯彻执行,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加强员工沟通与交流
1、畅通员工诉求表达渠道。各级工会应结合企业实际,会同行政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健全员工诉求表达机制。要建立工会领导干部定期走访制度,坚持每月或每季度深入基层与员工群众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员工的困难,掌握员 工的思想动态。对员工反映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能解决的,力争从制度层面予以研究和解决;解决有困难的,要向企业行政寻求支持和帮助;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与说明。保证员工的各项诉求能够得到畅通表达和反馈。要加强员工意见收集制度,建立员工意见建议分析和处理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新兴的沟通平台,广泛收集员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员工及时准确表达利益诉求创造条件。
2、推进落实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认真落实《中粮集团企业民主管理办法》,是企业与员工沟通交流的最重要方式。各级工会要充分运用好职代会这个载体,维护员工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要做好职代会闭会期间决议的落实、督导和推进工作,切实发挥职代会作用;要推进企业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创新开展提案工作,积极探索职工代表和员工群众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突出员工主人翁地位,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扎实推进厂务公开,推动行政对企业重大决策及执行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企业财务状况、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要及时公开,确保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厂务公开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二)关心员工切身利益
1、做好员工集体福利和慰问工作。各级工会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总工办发„2014‟23号)精神,认真做好员工生日慰问、结婚生育祝贺和节日慰问品发放等工作,确保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让员工享受正常福利待遇。同时,要积极改善员工集体福利,坚持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工会送福 关爱健康”等活动,把企业和工会组织的关怀及时送到员工心中。
2、建立困难员工帮扶救助机制。要关注困难员工群体,做好困难员工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员工困难程度和分布情况,建立困难员工档案。要根据企业实际,建立帮扶资金,制定帮扶制度,定期开展困难帮扶,切实为困难员工排忧解难。已经建立帮扶资金的单位,要加强帮扶资金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特别关注困难党员、劳动模范、离退休干部的帮扶。要积极拓展帮扶的内容和形式,将帮扶工作从传统的送帮扶资金向送技术培训、法律援助、人文关怀等方面拓展和延伸。
(三)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1、推动员工岗位工资正常增长。各级工会根据企业实际,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问题的研究,推动在集体合同条款中增加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的相关内容,协调组织企业与员工 双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帮助和代表员工签订集体合同,促进一线员工工资合理有序增长。
2、推动落实员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各级工会要会同行政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根据生产经营任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采取“分段休假”、“分时休假”、“替班休假”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见缝插针,确保在经营时间紧、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员工正常的休息休假得到落实。要倡导和鼓励员工带薪休假,主要领导和经理人要带头休假,对确因工作繁忙不能休假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四)做好特殊群体的关爱
1、关爱女员工群体的健康与发展。各级工会要依据国家《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协调与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从法律上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与特殊权益。要深入开展“三优忠良花、绽放产业链”活动,通过表彰优秀女性代表,宣传优秀女性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女员工发挥“半边天”作用。要根据女员工健康与职业发展需求,举办结合自身业务特色的学习培训、辅导讲座等活动,做到关爱与提升能力双促进。要做好女员工的特殊关爱,通过女性专属体检、独生子女费用的统计发放等工作,保障女员工特殊权益。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母婴室,解决哺乳期女员工实际困难。
2、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和保障。各级工会要从离退 休老同志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准确把握离退休干部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引导和激发老干部对企业发展提出好建议,发挥更多余热。要尽量满足离退休干部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一同享受企业发展成果。通过组织各项政治学习和纪律教育等活动,发挥老同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作用。
3、加强对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管理。各级工会要关心关注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基层员工的服务和管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劳模、先进工作者、优秀员工管理规定,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每年要分期分批组织开展劳模和优秀员工学习培训、工作交流和疗休养活动,充分体现企业和工会对先进个人的关怀。
(五)搭建员工发展平台
1、推动落实员工教育培养机制。各级工会要把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增强员工岗位的胜任力和执行力,作为员工关爱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要认真履行教育职能,从维护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促进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高度,会同行政建立健全员工教育培养体系,规划员工职业发展生涯,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做好教育培训实施。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要求,务必保障员工每年参加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2、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各级工会要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集团国际化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为目标,采取劳动竞赛、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按照《中粮集团员工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快速发展,将单纯的生产型劳动竞赛向生产经营、安全管理、企业文化、班组建设等复合型劳动竞赛转变,丰富竞赛内容,创新竞赛形式,从而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企业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3、引导员工岗位创新实践。各级工会要积极推进《中粮集团员工岗位创新管理办法》的落地,建立员工岗位创新实施细则,通过组织开展员工岗位创新实践活动,为员工建立发展平台,创造发展机遇,实现自我价值。要加强员工创新工作室阵地建设,加大员工岗位创新激励,激发员工深入持久地开展岗位创新,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立足岗位、充满活力、富有激情的创新人才,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六)丰富员工文化生活
1、广泛开展中粮特色的文体活动。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组织作用,立足基层,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打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风貌,帮助员工释放工作和心理压力,以健康的体魄、积极 的心态投入工作。通过举办具有中粮特色的“FENG会”、“嘉年华”、“妙烩”、球类竞赛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展示员工风采,激发员工活力。要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成立乒乓球、篮球、足球、健步走等活动小组,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调节员工工余生活,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2、建设员工文化活动阵地。要增加对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条件允许的,可建立员工健身活动室,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为创建“模范职工之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要注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进行文化传播,积极推进员工电子书屋、微信公众群等新兴传媒平台建设,构建员工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员工崇尚读书、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升员工综合文化素质。
(七)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1、推进员工劳动保护工作。各级工会要高度重视员工劳动安全和身心健康,把关心员工的人身安全作为关爱工作的头等大事,要配合和协调企业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改善工作环境,消除隐患和安全死角,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要发挥工会的参与职能,积极参与企业的安全培训和检查,主动介入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要发挥工会监 督作用,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做好安全预防,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员工人身安全。
2、关注员工职业健康发展。各级工会要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定期进行员工思想状况分析,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压力,举办经常性的员工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员工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建立员工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疏导机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员工阳光向上的心态,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发展。
三、相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工会要把做好员工关爱工作当作稳定员工队伍、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大事来抓,从维护和推进中粮改革发展顺利实施的高度去谋划思考。要充分认清工会维权是满足员工不同层次需求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系统工程。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把解决员工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到“两个到位”:一是维护到位,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反映员工心声;二是要服务到位,主动为员工服务,尽最大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工会要加强对员工关爱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和力度,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推 进员工关爱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强与同级党组织的请示与汇报,争取得到更多的指导与关怀,加强与行政的报告与沟通,争取得到更大的支持与帮助。要定期研究和总结员工关爱工作,推广经验,改进不足,提升工作质量。
(三)坚持与时俱进。各级工会要针对员工的实际困难和诉求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员工关爱工作。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特点,不断探索、完善关爱制度,丰富关爱内容,创新为员工服务的工作方式,改进为员工服务的工作方法,努力把员工关爱工作进行得更深入、更细致、更有效,激发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四)建立长效机制。各级工会要把员工关爱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中长期规划,常抓不懈。要重点深化推进员工关爱工作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规范关爱工作的制度和程序,构建多角度多层次多路径多内容的“中粮集团员工关爱体系”,切实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问题,不断完善员工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中粮特色、常态化发展的员工关爱工程。
第二篇: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殡葬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殡葬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殡葬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殡葬改革深入推进,殡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殡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惠民殡葬措施有效落实,殡葬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但也要看到,在推进殡葬事业发展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殡葬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差距。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殡葬事业发展,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为目标,以提升殡葬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保障,以建设“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为手段,逐步革除殡葬陋习,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使殡葬事业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
2.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进殡葬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和鼓励先行先试,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殡葬需求。
3.公平可及、群众受益。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健全殡葬公共基本服务制度,不断扩大惠民殡葬覆盖面,确保实现人人享有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让人民群众成为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4.移风易俗,绿色环保。树立绿色殡葬理念,鼓励丧事简办、节地安葬、低碳祭扫。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殡葬新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健全机制,依法治理。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健全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监管机制,切实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作用,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30 年,覆盖城乡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殡葬管理更加规范,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城乡区域间殡葬资源配置更加均衡,节地生态安葬成为共识,低碳文明祭扫蔚然成风,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殡葬改革。
1.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深化农村丧葬习俗改革,将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加大推进力度。根据需要,统筹规划和建设乡镇(街道)殡仪服务站等集中治丧场所,实行集中管理,提供规范服务,引导群众文明治丧、低碳祭扫。整治农村散埋乱葬,遏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和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把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广文明殡葬礼仪和治丧模式。
2.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各地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推动公墓从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型,引导群众从注重大碑大墓等物质载体转移到以精神传承纪念为主。要加大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用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新建项目用地需求。按照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划分规定,严禁违规土葬、骨灰装棺再葬和散埋乱葬。在火葬区,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及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改革区,倡导选择节地型遗体墓位及遗体深埋、不留坟头或以树代碑等墓葬方式。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鼓励和支持选择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葬式葬法,倡导积极绿色消费理念。
3.大力倡导文明祭祀。各地要抓住清明节、中元节等重大节日的有力时机,利用新闻媒体、报纸、网络、微信等传播手段,大力宣传文明祭祀工作,提高群众对“文明祭扫、节地生态安葬”的认识。通过每年举办的“清明文化周”、印发“文明祭祀”倡议书、组织社区公祭、网络祭祀、短信祭祀、鲜花祭祀、诗歌祭祀、追思卡、追思会等多种文明祭祀方式。引导群众文明祭祀、安全祭扫,营造文明祭祀的舆论氛围。深入挖掘阐释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教育资源,充分依托殡葬服务纪念设施,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厚养薄葬、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崇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
(二)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4.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基础薄弱或服务饱和地区殡葬资源结构,使各种设施与当地群众的殡葬需求相匹配、与殡葬改革要求相适应。围绕补齐短板,建立健全与殡葬改革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经费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提供多元化殡仪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支持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火葬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基本设施建设改造。实行火葬地区,要把建设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火葬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力抓好落实。及时更新改造现有火化设施设备,重点对已达危房标准、设施陈旧的县(市、区)殡仪馆实施改扩建,对已达到强制报废年限或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火化设备进行更新改造。
5.完善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各地要制定基本殡葬服务清单,把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项目纳入清单范围,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实行动态调整。要坚持基本殡葬服务公益性,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推动惠民措施从救助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从阶段性服务向全程性服务延伸,提高政府基本殡葬服务供给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基本惠民政策对象扩大到辖区所有居民,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对履行基本殡葬服务职能的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火葬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要落实政府投入和税费减免配套优惠政策,确保持续稳定地提供基本殡葬服务。
(三)规范殡葬服务机构管理。
6.推进殡葬服务机构管办分离。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殡葬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职能与生产经营分开、监管执法与经营举办分离。各级民政部门要强化殡葬法规政策、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指导职责,从对殡葬服务单位的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强化殡葬服务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进一步落实法人自主权,规范内部管理,激发发展活力。
7.加强殡葬重点事项管理。根据各类殡葬服务机构性质和特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风险防范,分类施策,加强管理。殡葬服务机构要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制度,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严禁诱导、捆绑、强制消费。加强火化证明的管理,严厉查处倒卖火化证明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风建设,全面推行反腐倡廉和廉洁从业。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墓管理,对未经批准建设的公墓依法予以取缔,对违规改扩建等行为予以纠正,禁止农村公益性墓地违规对外销售。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管理,依法查处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8.强化殡葬工作法治化建设。深化殡葬行业“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完善殡葬行业市场准入条件,细化审批流程、明确审批时限,推进殡葬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切实加强殡葬事中事后监管。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厘清各部门执法权限和资源,合理分配执法力量,严格执法流程,严肃查处相关违法违纪行为。特别要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媒体曝光最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整治和监管。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加强殡葬领域标准研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并实施殡仪馆服务规范、殡仪馆安全管理规范、公墓安全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引导殡葬管理服务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9.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以出资建设、参与改制、参与运营管理等多种形式依法投资殡葬服务行业。对于具有遗体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功能的殡葬设施,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对于公办殡葬服务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要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从是否增加和改善基本殡葬服务供给、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等方面,充分做好评估论证,审慎确定合作模式,规范选择合作伙伴,细化和完善项目合同文本,强化日常监管,确保合作期间国有资产不流失、基本殡葬服务公益属性不改变、服务水平有提高。对项目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收益、但社会效益较好的合作项目,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对服务管理不规范、严重偏离公益方向、公众满意度差的合作方,要建立违约赔偿和退出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殡葬改革发展作为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目标考核,强化责任落实。民政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联合督查执法等方式,有效解决殡葬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推动殡葬改革发展的合力。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联动互动。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好殡葬管理政策标准制定、殡葬改革工作组织实施、殡葬设施审批监管等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及时掌握党员干部治丧情况。宣传部门要做好殡葬改革宣传引导工作,将殡葬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文明创建活动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出具的非正常死亡证明的管理,查处丧事活动中违反治安管理和私自改装车辆运输遗体的行为,并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共享殡葬信息,从中发现死亡人员未注销户口,及时核实注销。财政部门要保障落实惠民
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所需的资金,合理核拨殡葬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经费和殡葬事业发展经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参加社会保险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发放政策。自然资源部门要依法将殡葬设施建设纳入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纠正和查处违法占地建设殡葬设施、违法占用耕地林地建坟等行为。生态环境部门要依法指导支持火化设备环保改造,强化殡葬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文化部门和城市市容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治丧活动中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监管。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出具死亡证明的管理和医疗机构太平间的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配合查处制造、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殡葬设备、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等违法行为,查处殡葬乱收费行为。发改、财政、民政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权限制定殡葬服务收费标准。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要依法规范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骨灰存放设施等行为。人民法院要依法受理申请强制执行的违法安葬行为案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以及殡葬行业协会、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
(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按照《吉林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吉办发﹝2014﹞1 号)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带头参与节地生态安葬,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文明低碳祭扫,教育和约束直系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按要求举办丧事活动,主动做殡葬改革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要求纳入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中,严格执纪问责,强化社会监督。
(四)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法规,积极倡导厚养薄葬、文明治丧、低碳祭扫、生态安葬,倡导科学、文明、节俭的殡葬理念,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大力宣传殡葬改革在保障民生、减轻群众负担、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公众关注、参与支持殡葬改革,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殡葬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采取群众易于接受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自觉参与殡葬改革,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尚。
(五)严格监督考核。各级政府要将殡葬改革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明晰、赏罚分明的殡葬管理考核监督体系。完善奖惩制度,强化殡
葬改革工作问责制。对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不力、问题突出、火化率徘徊不前、散埋乱葬现象严重的地区,对党员干部丧葬行为监督管理不力、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按规定严肃处理。对殡葬改革工作成效突出、火化率明显上升、殡葬改革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予以表彰奖励。
第三篇:咸宁市进一步支持做好统计调查工作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咸宁经济开发区: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做好统计调查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发〔2011〕7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统计调查能力建设,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使统计调查工作更好地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支持做好统计调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做好统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统计调查系统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决策科学化进程的推进,统计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目前已涵盖了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规模以下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农村贫困监测、农民工监测、退耕还林监测、畜禽监测、企业景气指数、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常规调查和组织工作满意度、文明城市测评和党风廉政建设等重大专项调查以及临时性单项快速调查。
(二)统计调查数据是政府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统计调查系统在为中央和省提供调查信息的同时,也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同时也为核算地方生产总值提供价格指数依据,为综合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是量化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认识市情、县情的重要渠道。
二、支持统计调查系统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
(三)维护统计调查制度的权威性,确保统计调查工作的独立性。国家统计局统一的制度方法是统计调查工作的行为准则,全市统计调查系统必须严格执行,不断提高制度方法的执行能力;由统计调查系统承担的各项调查任务,由统计调查系统独立组织调查,独立上报调查结果,并对调查数据采集、审核、评估、上报和发布实行严格的监督,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四)严格调查网点管理。调查网点是调查数据的源头,其代表性与数据真实性对总体推断十分关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调查工作宣传和调查点、调查户的思想工作,加大行政支持力度,落实调查补贴,提高调查对象的配合度。抽中调查点、调查户不能随意变动,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程序报批。
(五)加强辅调员队伍建设。支持统计调查系统配齐、配强调查网点的辅调员队伍,承担统计调查任务的乡镇办统计人员为辅调员,每个调查点或10户调查户选配1名辅调员,负责协调和落实本辖区的统计调查业务工作;加大对辅调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落实必要的待遇,确保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六)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支持统计调查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改善市、县统计调查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建立联网直报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七)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广泛开展《统计法》、统计调查目的、意义的宣传,使调查对象明白接受统计调查是《统计法》赋予的法定义务,提高其接受调查的自觉性。要严格执行《统计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调查对象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调查数据和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拒报、瞒报、虚报、迟报统计调查资料的调查对象和篡改、干扰统计调查数据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八)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统计调查系统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调查数据来源可靠,真实可信。执行统计调查数据下管一级制度。密切和市、县级统计局的关系,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建立重要数据协调机制,实行数据共享。
(九)不断提高统计调查服务水平。要不断创新统计服务方式方法,提高进度分析的及时性和专题分析的针对性,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分析研究水平。
三、切实加强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领导
(十)加强对统计调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各地、各部门要把统计调查工作纳入政府序列进行管理,明确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统计调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落实统计调查改革的各项措施。
(十一)支持统计调查队伍建设。进一步支持统计调查系统领导班子建设,把统计调查系统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调配、培训等予以考虑;加强对调查队辅调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在人员和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十二)改善统计调查工作条件。要将统计调查的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装备水平、办公条件等纳入相关规划中予以统筹安排,支持统计调查系统改善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数据处理设备等工作条件,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效率。
(十三)切实保障统计调查业务经费。各地、各部门要保障辅调员和记账户补贴按时足额到位,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统计调查系统直接、及时、足额按季度发送到调查对象手中;今后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专项调查所需
经费,根据调查规模给予必要支持。统计调查系统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按照专款专用、厉行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各项业务经费。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
长武县职教中心
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
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处、室、组、班级:
为更好地保障广大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全校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
随着我县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邻居代为照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子女身边,家庭教育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二、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
(一)摸清留守儿童底子并建立档案。由政教处具体负责,开展留守儿童信息摸底、核实工作,查清全校留守儿童数量、构成、特点以及家庭状况等,明确其分布情况及家长务工去向,重点摸清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信息,要在5月25日以前,按照父母双方在外、父母一方在外、孤儿等类别建立好留守儿童数据库。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务工情况,在学校、家庭中的心理、活动、劳动和学习等情况,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二)抓好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建设。由政教处负责,从现有的教师中选聘富有爱心、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实行 “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及安全管理等工作。建立“代理家长”志愿者队伍,积极组织动员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代理家长”志愿者队伍中来,在思想、生活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爱。建立“手拉手”队伍,让学校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互结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共同成长。
(三)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重点对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推行“代理家长制”,落实“五知五帮”活动内容。做到知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多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科任老师联系沟通;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托管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计划书,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或教育经验文章。坚持落实教师与留守儿童建立 “一对一”的关爱帮扶制度,并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学校要把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对困难留守儿童家庭收取的有关生活费用要给予优惠;学校心理咨询室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服务;校要开通亲情电话(029-34202143),为留守儿童和父母搭建沟通联系的平台;要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常见病诊治等卫生保健服务,改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要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和代理家长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能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联系公安、交通、卫生、食药监等部门要深入开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积极预防和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自觉、自信、自理、自律、自强、自立”意识,增强自主发展、独立生活能力;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特别是要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活动和公益性劳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和课余生活。教育部门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在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公室(设在政教处),负责全校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政教处要建立帮扶工作日志,帮扶教师定期到所包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深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优势,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儿童优先”的教育理念,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以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好做法,在全校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学校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要修订考核办法,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第五篇: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
川府发〔2007〕19号二○○七年三月十九日
我省老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老服务设施建设、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道德建设、舆论宣传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切实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我省老龄工作新局面,现就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126万人,占总人口的12.87%,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115万人。老龄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老龄工作意识,积极解决当前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为适应老龄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快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市(州)级统筹。从法制上规范和防范养老保障风险,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积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争在3年内将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完善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拓宽服务范围,坚持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重点解决好农村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的疾病负担问题。稳步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老年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高龄老人长寿补助制度,逐步提高百岁以上老年人的长寿补贴金标准。
三、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救助能力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让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惠及老年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农
村居民的总体目标。各级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农村贫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大病救治的补助工作。切实加强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完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医疗机构应采取继续教育等措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救助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及时主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加快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和改建一批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老年活动场所和社会福利设施。2010年,大中城市和县(市、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至2所老年活动中心,平原地区、丘陵地区乡镇、街道应建立老年活动室,盆地周围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镇要力争建立老年活动室,鼓励、帮助村(社区)建立老年活动站。农村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安排解决。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的综合性服务网络。在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爱心护理院”,逐步实现90%以上大中城市和县(市、区)城区建立1所以城乡养老为重点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目标。鼓励支持乡镇街道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代养、寄养老年人的综合服务场所。根据社会需要和老年人自愿的原则,引导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和老干部、老专家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科技开发、信息服务以及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着力加强乡镇中心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开展自费代养业务,扩大服务范围。在老年福利设施的资金和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农村倾斜。
积极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服务产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其他服务项目。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老龄事业发展,力争2010年末,大中城市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建设1所示范性老年公寓。
五、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老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自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诈骗、伤害、遗弃、虐待老年人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和打击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邪教组织和愚昧迷信活动。“十一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适当安排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抓好社区、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保证老年人获得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司法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对拒绝赡养或虐待父母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认真制定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强监督检查。老年人进入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时要继续落实好门票减免优惠政策。公交客运部门要为老年人乘车提供方便。依法规范老年人的社会集资行为,农村老年人在承担筹资筹劳方面要酌情给予照顾。各级人民政府在实行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人均每月不低于100元长寿补贴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生活补贴制度。研究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座城市公交车、城乡贫困家庭老年人去世的丧葬殡仪服务费用减免的政策。要将贫困纯老
年人(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贫困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学费应予减免。
六、积极推进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各级文化体育部门要把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纳入部门发展规划。努力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加强现有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老年文化和体育事业,兴办各类老年学校。尚未建立老年大学的市(州)和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应兴办1所老年大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办老年学校,力争2010年末全省老年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0所。加强对老年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老年文化市场,倡导基层文化的创新发展,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建立健全基层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强化全民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意识
坚持集中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办老年专栏、开设老年节目、办好老年刊物和街头板报、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敬老宣传月(周)”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全社会充分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和单位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积极开展社会互助,倡导扶老助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及时宣传敬老先进典型,营造生活上关心老年人、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权益上维护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八、加强老龄工作组织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
县级以上老龄工作委员会是本级政府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老龄办作为民政部门代管机构和老龄委的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参谋助手作用。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老龄办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老年人口较多、工作任务较重的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对从事老龄工作的干部队伍要积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计划地做好老年群众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培训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明确任务,齐抓共管,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老龄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老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老龄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建立老龄事业发展经费投入自然增长机制,保障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通过开展创建敬老模范县(市、区)、敬老模范乡(镇、街道)、敬老模范村(社区)和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这个载体,进一步明确老龄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分工到部门,经费落实到项目。涉及老龄工作的部门要把老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规划,及时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并督促抓好落实。省级部门对省级财政用于发展老龄事业的经费要足额使用,不得另作他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将公共老年服务设施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推进老龄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确保老年人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