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县肉鸡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提升肉鸡产业发展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肉鸡产业发展的调查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肉鸡产业,促进肉鸡养殖增收、加工增效,近期,我们深入到三家、五道河、上板城等肉鸡养殖重点乡镇、村、养殖户及三融公司,采取听汇报、座谈了解、实地走访察看等形式,调查我县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下步发展意见及对策,进一步提升肉鸡产业发展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我县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0年我县开始发展肉鸡生产以来,在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在良好效益的带动下,在优质服务的促动下,经受住了日韩封关、非典、禽流感等的考验,基地规模从小到大,龙头企业从无到有,特别是随着承德三融肉鸡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种鸡厂和孵化厂相继投产,标志着我县的肉鸡产业已经跨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基础,并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我县农业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肉鸡饲养能力达到3000万只,出栏1700万只,创产值5.1亿元,农民纯收入5000万元,全县38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30多元。回顾我县肉鸡产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因为:一是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进行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二是有农牧、国土、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技术服务、资金等鼎力支持以及各乡镇的全力落实;三是有龙型经济发展模式、典型示范和经济效益的带动;四是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定信念和连续使用力量发展产业的决心;五是有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作保证。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肉鸡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多数乡镇干部和农民认为肉鸡养殖是一项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项目,对发展前景看好,积极性较高。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放缓,企业纷纷停产,农民工外出打工异常困难,发展肉鸡产业不仅能够促民增收,而且能够解决当地农民及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目前全县已有100余户农民有意进行肉鸡饲养,其中三家乡榆树底村就有11户。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三融公司产业链条不断健全完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三融公司的肉鸡熟食加工厂正在办理开工前的有关手续,厂址在下板城食品工业园区;公司的第二个种鸡厂已完成选址,厂址在大营子乡大营子村,正在与农户办理占、调地和租地工作,预计4月份开工建设;第三个种鸡厂正在选址,初步选址在三沟镇三沟村;屠宰加工厂扩建和有机肥厂扩能即将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说我县肉鸡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肉鸡基地发展总体进度缓慢,各乡镇发展仍不平衡。由于受到农民的能力素质、经济条件、养殖场所以及部分乡镇干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户有养殖意愿,可发展起来又困难重重。二是资金短缺制约了产业发展。批饲养能力为2000只肉鸡的建舍和流动资金需要投资5-6万元,多数农户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影响肉鸡产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三是养殖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环境污染。随着肉鸡产业快速发展,鸡粪乱堆乱放,空气污染等问题日趋显现,特别是前几年建的鸡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鸡舍建筑不达标,环保配套设施不完善,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增加了养殖成本。五是外来龙头企业对鸡源的恶意竞争,将影响肉鸡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目前在我县放鸡饲养的龙头企业已经达到了四家,分别是承德三融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北京华都公司和承德三洋公司,还有社会散养鸡。承德三融公司基地放养量占75%以上。中介组织也有四家,包括牧兴养殖服务中心和其余三家个人组织。承德三融是我县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肉鸡龙头企业,而其他企业和个人中介组织在实力和服务上都无保证,这样对鸡源的恶意竞争,势必影响全县肉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六是龙头企业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还不完善。承德三融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技术指导和服务上还显薄弱,不能全面满足农户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养殖风险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肉鸡产业发展目标与建议
发展目标是: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肉鸡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到5000万只,以承德三融公司为主体,建成36万吨的饲料厂、存栏30万套的种禽厂、5000万只的肉鸡孵化厂、10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年实现产值1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同时带动金融、餐饮、运输等行业增收8000万元。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肉鸡生产规模达到1.2亿只,实现总投资22.5亿元,屠宰加工厂、种鸡厂、孵化厂、饲料加工厂相应扩能,并
建成5万吨的肉鸡熟食加工厂、年处理能力为1万吨的肉鸡副产品加工厂,配套建设包装材料厂,并通过招商引资建成30MW的生物发电厂,年处理鸡粪80万吨,建立 “一主两副”的产业链条,实现产值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4亿元,实现利税9000万元,带动相关行业增收1.2亿元,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和绿色肉鸡产业工程。最终实现“发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足一方百姓”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肉鸡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肉鸡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可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总负责的形式,确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强化宣传发动,注重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坚持做到肉鸡产业常年抓,抓常年,成熟一户,建设一户,发展一户,见效一户,全力加快基地建设进程,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的出现。
(二)加大力度,全力扶持,重点解决好资金瓶颈制约等问题。要认真落实县里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解决好资金制约等问题。一是在解决流动资金问题上,县信用联社、农行要根据肉鸡产业实际,继续发挥肉鸡产业发展资金主渠道的作用,采取既保险,又灵活的方式解决农户养鸡贷款问题。二是在建舍资金上,由农户自筹解决,县政府可在原来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建设2万只以上的小区,可按照每只鸡不少于2元的标准给予打井、架电、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补助。三是在政策扶持上,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的出台鼓励肉鸡生产的优惠政策;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从事到肉鸡产业中来;要着力解决好农民在调占地、用材、架电、贷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有意从事肉鸡生产的农民能建上舍、进上鸡、得效益。四是在保险机制上,鸡舍建设保险,坚持采取与人保公司合作投保的形式。肉鸡饲养保险,可进一步探索与人保公司合作,由财政、企业、农户共同建立养殖保险金,并不断完善肉鸡饲养保险体系,确保农户利益。
(三)加强管理,规范生产,确保基地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引导,使所有从事肉鸡生产的农户都饲养县里认可的龙头企业合同肉鸡,都以县里认可的服务组织作为中介,真正做到养肉鸡“零风险”。二是加强
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与监督,促其规范服务,认真解决农户的合理诉求,严格兑现承诺,取信于民。三是实行龙头企业准入制度,对预进入我县进行放鸡饲养的龙头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业务了解后,签订合作协议,予以认可准入,并实行严格监管。四是严格制定和执行中介组织成立条件。五是严格制定各类优惠政策的限制条件。对不饲养县里认可的龙头企业肉鸡饲养户,取消其各类补助优惠政策。六是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对无序竞争且给农户带来损失的中介要依法严厉打击,以保护养鸡户的利益。
(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肉鸡产品质量安全。
我县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肉鸡生产,因此,肉鸡龙头企业和政府要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方面必须加大力度。第一要采取服务性措施。加强对技术引进、疫病防控、信息服务、质量监督以及金融等各种公益性服务。第二是采取扶持性措施,对肉鸡养殖农户建设环保设施和投喂安全药品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第三是采取管理性措施。对投入品(饲料、兽药、疫苗)、畜产品(生产、检测、检疫)等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肉鸡产品质量安全。
(五)保护环境,延伸链条,积极发展肉鸡产业循环经济。在加快肉鸡产业主链条建设进程的同时,应尽快摸索建立自己的肉鸡产业循环经济副链条。一是增建有机肥加工厂。根据全县肉鸡养殖基地的分布情况,分散建立小型鸡粪处理厂4-5个,采取静态发酵的模式,生产有机肥,既解决了鸡粪污染问题,又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二是争取鸡粪发电项目。深入谋划项目,通过财政、农开等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吸引诸如武汉凯迪控股公司这样有经济实力,又具有这方面投资经验的企业到我县投资建厂,以实现鸡粪资源的最高效利用。
第二篇: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然而,与此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国禽肉出口量仅为生产量的3%左右,典型的生产上的“巨人”和出口上的“矮子”。美国、荷兰、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饲料原料价格较低,设备先进,大规模饲养成本比我国低20%~30%。1996年,欧盟禁止我国禽肉产品进入其市场,使我国失去了欧盟市场3~4万吨的冻鸡产品份额;而日本也一再对中国肉鸡采取歧视性采样检查,以限制中国廉价肉鸡对其国内的冲击。我国肉鸡产品的年增长率从1996年的14%陡降为2000年的4%,预计再有10~15年的时间,中国家禽业便可全部与世界接轨,而肉鸡业首当其冲;肉鸡业显然面临极大的挑战,肉鸡生产中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肉鸡品种、品质
我国肉鸡生产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主品种多为“舶来”的快大型白羽肉鸡如艾维茵、双a
等,中国本地品种较少。在白羽肉鸡育种、饲养生产等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弱势明显,表现在生产成本过高和鸡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口关税的大幅削减,外国廉价鸡肉势必大量涌入,给国内的快大型白羽肉鸡生产造成更大压力。
2饲养管理水平低
我国的肉鸡养殖基地主要在农村,因此,饲养的基本条件、饲养管理技术和人员素质与发达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肉鸡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长型禽类,要求在高度集约化生产状态下进行养殖。所以,在肉鸡生产中必须要人为地为其创造良性的生态环境,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我国农村肉鸡生产中,缺乏合理而又规范化建筑的鸡舍,没有良好的隔热材料,缺乏降温系统,缺乏机械通风设施等。这些都是造成鸡舍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而导致疫病发生的原因,直接影响到肉鸡的品质。另外饲养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气净化、限制饲养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确执行,有些养殖户随意操作,构成对鸡群健康的威胁,造成较高的发病率。这些都是鸡体携带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3药残超标
当前我国鸡肉出口受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药物残留超标或含违禁药物。由于肉鸡饲养周期短、密度大、发病率高,在饲养过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预防疾病,这导致我国鸡肉药残事件屡屡发生,降低了我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信誉。这主要是源于我国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源头———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监督不力所致。我国现有2000多家兽药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而美国仅有1000多家,且均达到gmp标准。
4疫病种类多
中国肉禽业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新城疫等诸多疫病困扰,而且我国养鸡行业几乎每两年新增一种疾病。而农村养鸡户在疫苗的选择、使用、保藏上不加注意,往往造成免疫失败,更加重了疫病的流行。诸多疫病的广泛流行以及农村养鸡户自身知识所限,导致治疗及时,使中国肉鸡业经济损失巨大。此外,也为中国鸡肉的出口造成障碍
第三篇:对宁国肉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对宁国肉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对宁国市肉鸡产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一些认识。
关键词:肉鸡;发展;建议
宁国市位于皖东南,东临苏浙,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全市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全市辖13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万,面积248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是“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宁国市是家禽养殖大市,畜禽养殖是我市农业三大骨干产业之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关键性作用。
1.我市肉鸡产业发展情况
养禽历来为我市农家主要副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农村零星散养为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家禽规模养殖逐渐发展起来。据统计1993年全县养鸡专业户36户,存栏6万多只。1994年119户共养39.9万只鸡,1995年全县155户养鸡196万只,1996年养鸡310户共养330万只鸡。1997年养鸡千只以上860户共养165万只鸡。1998年养鸡千只以上850户共养250万只鸡。199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优粮扩经,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 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2007年,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
市委、政府的政策对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以五星养殖公司为龙头,养鸡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经纪人带动,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社员”等模式,促进了肉鸡养殖的快速发展。五星养殖集团成为以饲养肉鸡为主的集种鸡育种、饲料加工、肉鸡屠宰、加工、销售等综合开发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市及周边邻县乡镇农民1000多户,发展肉鸡养殖。五星鸡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五星鸡”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五星集团通过省级无公害鸡认证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10年全市家禽饲养量近4000万羽,占宣城市25%,规模养殖比重达90%,存栏种禽80万套,年供苗禽8000万只;目前,全市拥有禽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规模养殖农户2000多户,标准化养殖小区50多个,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30个,规模不等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6家,其中2家家禽年屠宰加工能力达1000万只。我市《2011—2015宁国市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围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现代畜牧业,通过推进畜牧业升级计划和5年的发展,实现把我市建成皖南地区畜禽良种繁育中心、优质畜产品加工中心、家禽深加工研发中心(3大中心),苏浙沪畜产品供应基地、苗畜禽供应基地、饲料供应基地(3大基地),规模养殖户达到5千户,肉蛋总产达到10万吨的总体目标。
2.我市在发展肉鸡产业上的做法
2.1政策和资金扶持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先
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等多项扶持政策,对肉鸡产业快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市委、市政府从2009年起对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五星养殖集团公司董事长毛传平连续两年获此殊荣。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市实施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争取资金2610万元,用于扶持家禽业生产,市政府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场也给予10元/平方米的奖励,近年来已有12个养殖场共享受到近200万元的奖励。2010年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资金500万元,用于五星养殖集团公司孵化场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市家禽养殖标准化水平。
2.2.加强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
2004年周边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给我市家禽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减少疫病发生,促进家禽业健康发展势在必行。我市强化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不折不扣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其次抓技术培训,每年都要组织养殖大户开展各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防疫基础知识、重大疫病防控、标准化养殖、牧业法律法规等。2010年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0场,培训养殖户5000多人次。三是抓免疫注射。防疫工作实行集中免疫与分散免疫相结合,规模养禽场实行专业防疫队免疫。对禽流感免疫统一疫苗供应、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质量评价,坚决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四是抓免疫监测,积极开展畜禽抗体检测工作,所有肉禽凭禽流感抗体监测合格证出具
产地检疫证明,及时查堵防控漏洞,对于极少数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我们及时通知要求补免。全市免疫抗体水平常年保持在80%以上。
2.3.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我市肉鸡产品主要销往苏浙沪地区,2010年世博会期间安徽五星养殖集团公司是经过备案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供沪企业,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至关重要。为确保我市肉鸡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开展了送法进企业活动,加强对养殖企业的动物防疫、用药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要求全面建立休药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并对所有的养殖基地建立完整的用药记录。市畜牧局制定了《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抽检计划》、《2010年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对五星公司肉鸡产品按供沪要求抽样送检。对所有的养殖基地建立完整的用药记录,全面建立休药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加强了对养殖企业(户)强化监管,养殖基地均要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建有动物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检疫等管理制度,有完善的养殖档案和用药记录,有专职的动物防疫人员。家禽养殖基地每批均开展禽流感抗体检测,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和屠宰检疫规程实施肉鸡及产品检疫。为解决肉鸡养殖环节的粪污处理,我市建设两家有机肥厂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的问题。
2.4.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
发展标准化养殖是畜牧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保证,我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积极推进畜禽标准
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市政府每年拿出200多万元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建设,5年来共新建肉鸡养殖小区50多个,基本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2010年五星养殖公司山门种鸡场被评为农业部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还有5家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场。
2.5.制定行业标准,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升级
我市依托五星养殖集团公司,制订了《三黄鸡饲养标准》、《无公害肉鸡养殖技术规程》等肉鸡养殖规范,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肉鸡产业。同时加强与高校等科研部门合作,科技创新,农业部在安徽确定了四家肉鸡产业体系实验站,五星公司为安徽肉鸡产业体系四个实验站之一,加入以安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的动物营养战略联盟、家禽产业体系战略联盟,通过这个平台上和其他成员单位一起共同就动物营养、疫病防控、兽药的研发等技术进行交流和攻关。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原种及祖代鸡的繁育体系建设,培育出优良的三黄鸡品种,五星三黄鸡被评为安徽省优良品种。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在饲料生产领域寻找绿色、价廉物美的添加剂替代品,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2008年,我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肉鸡养殖监测点之一,为加强畜禽生产动态监测和分析预警,我市按时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上报,并通过畜牧局信息平台向养殖户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农户发展生产。
3.肉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重
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通过摸索,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养殖模式,拓展并延伸了家禽业产业链条,全市肉鸡养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肉鸡新品种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培育生长性能、抗病能力强的肉鸡品种受到资金技术的限制;二是目前国家没有对家禽养殖采取政策性保险,规模养殖户对自然灾害、动物疫病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三是肉鸡疫病越来越复杂,养殖成本增加,对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四是缺少养殖土地,发展标准化养殖受阻。
4.对肉鸡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4.1提高对标准化养殖的资金政策扶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是养鸡业的必然之路。国家不仅要从资金上、也要从用地上和其它配套政策上支持肉鸡养殖发展。只有规模化企业才能提供优质、安全、足量的肉鸡产品,平抑物价,减少市场波动,保障肉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2.国家和企业必须重视肉鸡的育种工作;目前我们国内的育种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几十年,白羽肉鸡全部被洋品种垄断,国内没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品种;国家现有黄羽肉鸡品种和配套系虽然有30多个,但真正能用于推广应用的并不多,国家应该加大对育种企业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国家核心育种场和基因库,保障肉鸡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顺利进行。
第四篇:对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蔬菜产业大有可为
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步伐,最近,我们专门深入到**街、新洲、白衣等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发展的优势
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气温低于10℃,夏季高
于22℃,春秋两季多在10℃—22℃之间,非常适合蔬菜的种植与生长。同时,我市原为一隅洪荒之地,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积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种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种植技术。我市阳由垸历年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闻名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当地的农民大多是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本市市场需求来看,我市50%以上的市场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调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满足需求,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从澧县购菜7.5万公斤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年人均蔬菜占有量102公斤,日消费量为0.28公斤,远未达到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别是目前人们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正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热潮。“绿色食品”的主要对象蔬菜蕴涵着巨大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农产品将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贸易,迫使各国将按比较利益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化国家因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等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较低,因此,我国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市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离金罗火车站仅30公里,水运直通洞庭湖和长江,便于蔬菜的外运外销。
4.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蔬菜与稻谷比,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两者的成本核算来看,稻谷每亩的生产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亩稻谷净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谷的近9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我市澧阳社区菜农宋进宜,一年种蔬菜3亩,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种植蔬菜的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取得的成绩
1.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种植蔬菜5万多亩,占全市农作物的9%,占经济作物的16%,成为仅次于水稻、油菜的第三大农作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可达1.5亿公斤,总产值将超过2亿元, 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与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一倍,总产量将扩大一倍,产值将增加1.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类,10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产基地。如白衣的藠头、新洲的辣椒、**街的萝卜等已声名远扬,成为我市蔬菜产业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当前,蔬菜设施栽培、无公害病虫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体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瓜果蔬菜嫁接、组织无土培育、野生蔬菜立体栽培等新技术示范成功。从2006年起,先后引进、推广了春帅丝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种40多个;50%以上的蔬菜品种实现了升级换代,蔬菜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同时,我市现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通过验收的达到了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现端倪。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进发展了绿康食品、大沥环球食品、丰莲食品、金宏菜业、金达食品、蓝筹食品、平和食品、广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菜6万吨,年加工产品1.1万吨,出口产品0.4万吨,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
4.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逐步形成。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071多个,培养营销大户10多户,年交易量达2万吨,年成交额5000万元左右。今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达120多人,外销蔬菜0.5万多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
第五篇:对水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对水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市发展水果产业的五大优势
1.地形气候优势:极易形成独特小气候,温暖湿润的川道小盆地可种植柑桔,丘陵缓坡地可种植甜石榴、梨、桃。
2.交通优势:东可经316国道、襄渝干线直达湖北、河南,南可经襄渝线直达四川,西可经阳平关达甘肃,北可经316、208国道直达关中,果品销售市场广阔。
3.作业优势:水果生产主要依靠人力操作。我市多山地形复杂,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人力所为。
4.市场优势:实施西部退耕还林,加之原部分粮食种植区实施开发,全国粮食出现匮乏,为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国家实行了暂时性粮食生产补贴,粮价上涨,这就刺激了如平原、中原等原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区果农可能毁果种粮,必将导致果品产量下降,加之人民生活质量的日渐提高,对果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
5.效益优势:我市是典型山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山地亩产一般不足200公斤。而果树根深叶茂,旱不怕缺水, 涝不怕久雨,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农作物强,而且产量和收入比较稳定,据引种试验,大樱桃栽后3年挂果,6年进入盛产期,亩产1000-1500公斤。桃、李、梨等栽植2—3 年后进入挂果期,4—5 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在3000公斤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成倍增长。
二、存在问题
一是规模小。目前本区各地的水果种植是农户自主发展,大多自产自用,只有少量商业种植,种类多样,产出时间不集中,难以形成销售规模。二是管理水平低。没有形成商业意识,不敢大胆发展。没有进行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种植状态。三是品种繁杂,良莠不齐。目前我地区的水果,大多数是外出务工引种的,不论品种适应、优劣程度,盲目引种,导致品种繁杂,良莠不齐,效益低下。
三.对策建议:
1.科学管理,强化指导。一是有条件的乡镇应把水果生产作为一项产业纳入工作日程,充分发挥农、林部门的职能作用,进行科学引种,积极开展示范园建设,以实际经济效益刺激群众主动发展。二是组织群众到全国主要水果产地参观学习,以事实来刺激他们开拓创新意识。三是加强学习市场经济,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干部和当地能人志士带头务果,开拓市场,以“协会+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为水果规模化生产,销售,加工搭建平台。
2.选用良种,适地适树。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果树品种更新较快,品质,产量都在不断提高。在选择发展品种时,应选择最新最优质的品种,在调苗前,对苗木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然后统一调运,确保品种的真实可靠,品质优良。在果树生长环境上,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统一规划,规范建园,以免造成小环境不适应导致效益低下。
3.合理规划,重点示范。应在果树建园前进行合理规划,利用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大好机遇,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统一选择地块,规模种植,规范管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建一户富一户。
4.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农林站的作用,组建果树管理服务队,指导果树栽培技术,督促果农规范管理;成立农资专业配送中心,确保农药器械品种齐全,质优价廉;组织地方能人,成立果业协会,疏通果品加工、贮藏及销售渠道,确保果农所产水果及时投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