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2:4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都梁的《亮剑》

20.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入思考。

21.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22.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23.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2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 28.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31.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 37.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田间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41.《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42.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45.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4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4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50.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51.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52.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53.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5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55.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56.王安忆的“三恋”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5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60.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右派的故事。62.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的《玫瑰门》。63.《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64.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6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6.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67.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68.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再到《思想汇报》,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69.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70.“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71.“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72.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阿城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73.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74.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75.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81.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82.魏巍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84.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被散文界称作是新时期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85.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86.杨绛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89.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92.张中行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与《负暄三话》被誉为“负暄三书”。94.《山南水北》记录了韩少功离开城市来到他曾经插过队的湖南汨罗县八溪峒乡,过起农民生活的种种经历与见闻。

95.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97.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不肖生”之称誉。

100.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震惊文坛,也标志着金庸的出世。114.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王金生)。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5.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A.王玉生

B.马有翼 C.王金生

D.满喜 7.《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B)等。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龚子元

11.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A.《英雄无语》

B.《亮剑》 C.《历史的天空》

D.《激情燃烧的岁月》 12.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C)。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17.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D)。A.《雾月牛栏》

B.《岸上的美奴》 C.《亲亲土豆》

D.《北极村童话》 18.莫言的成名作是(A)。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23.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D)。A.《小城之恋》

B.《长恨歌》 C.《荒山之恋》

D.《小鲍庄》

27.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 29.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A.《妻妾成群》

B.《罂粟之家》 C.《访问梦境》

D.《褐色鸟群》 30.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A.《拉萨河的女神》

B.《上下都很平坦》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32.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A.《十八岁出门远行》

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

D.《一九八六年》 33.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A.《一九八六年》

B.《难逃劫数》 C.《四月三日事件》

D.《鲜血梅花》

41.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A)。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43.被誉为鼻祖的武侠小说是由唐人杜光庭创作的传奇(D)。A.《红线传》

B.《昆仑奴》 C.《聂隐娘》

D.《虬髯客传》 44.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武侠小说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出现在(D)。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46.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D)。A.《倚天屠龙记》

B.《天龙八部》 C.《书剑恩仇录》

D.《射雕英雄传》

D.洛夫

三、多项选择题 9.“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古华的《芙蓉镇》

B.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C.张炜的《古船》

D.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D.张默

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 《 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宋宝琦和谢惠敏。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 食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 白洋淀诗群,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

残雪的小说 《山上的小屋》 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北岛的诗歌 《 回答 》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高晓声 被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的女作家是铁凝 以下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红岩》的 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十八章“归来者”的诗歌

一、“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在诗的战斗性和表达人民心声的层面,诗歌受到主流文学界的肯定。

(一)“政治诗”(政治抒情诗),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得到继续发展。

(一)“政治诗”(政治抒情诗),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得到继续发展。“政治诗”的写作者:复出的诗人;一部分青年诗人

在诗歌主题上:对文革的批判;对老一辈革命家功绩的赞颂;表达重获解放的快感;对现代化的呼唤。代表作品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叶延滨《干妈》

(二)“朦胧诗”

(三)第三代诗歌

• “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新整体主义”、“野牛诗派”、“新传统主义”、“他们派”、“撒娇派”、“三脚猫”、“病房意识”、“男性独白”、“莫名其妙派”等等。

二“归来者”的诗

• 这个期间,“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被称为“归来”的诗人主要有:

(1)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邵燕祥、流沙河等;(2)胡风集团事件的罹难者,牛汉、罗洛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辛笛、穆旦、等。• “归来”者的诗的共同点:(1)某种“自叙传”的性质;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具体诗人: 艾青

• 艾青归来的诗歌创作:

(一)具有哲理的短诗:显示了饱经忧患而洞察人情世态的意识,透露出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悟。《鱼化石》、《酒》、《蛇》等。

(二)概括激荡的时代,对历史给予评说的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公刘(刘仁勇)

公牛归来后,放弃了50年代天真的幻想,一出手便显得凝重深厚。曾被批评家概括为从:

“带着旭日光彩的‘云’到 “喷射着至爱大憎的炽烈感情的‘火’的转变。邵燕祥

(1)复出后的大多数作品,承续的是他50年代的青春的诗情,尤其是《贾桂香》那样的社会批判立场。历史和现实的取材倾向,尖锐的论辩色彩。《愤怒的蟋蟀》

(2)对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追求的抒写。《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

⑶ 80年代后期开始,着力于杂文、随笔的写作。流沙河

• 重新写作的最初作品,多表达对这段岁月的伤感,青春年华无法追回的失落。• 一些诗写得委婉、细密,情感上混合着苦涩、凄清和甜蜜,《情诗六首》;

• 另一些作品,则是诙谐的谣曲体制,以调侃、揶揄、自嘲的语调表达,《故园九咏》。蔡其矫 .他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山水诗和表现故乡人文 地理、历史习俗的风物诗。《川江号子》悲剧性 .和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是人一样,他的部分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感知和政治意 3. 人道主义是贯穿其诗歌的精神线索。4. 艺术方法上,处在传统与创新的中途。昌耀

1诗歌主题:对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的描述和对生命、爱与苦难的深刻体验,是昌耀创作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2.艺术风格:昌耀的语言是充分散文化的;常有意采用奇崛的语汇、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汇、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七月诗派: 1曾卓

2绿原 代表作:《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

3牛汉: “复出”后发表的的诗,他所经历的人生体验,在 “大自然”的创伤中找到诗歌构型的方式。《半棵树》《华南虎》《悼念一棵树》 九叶诗社:

1穆旦:对现代生存境遇中个体生命,对现代知识者心理悲剧的质询和揭示。《秋》《智慧之歌》《演出》《冥想》《自己》《停电之后》《秋》《冬》

2郑敏:《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郑敏诗选》。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今天》与朦胧诗:

朦胧诗的崛起,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曲折经历,到了1978年底,朦胧诗人开始由地下转入地上,其中1978年《今天》创刊号出版(北岛和芒克是主要创办人),是朦胧诗诗歌运动的重要标志。朦胧诗的“三个崛起”:

1、最早对朦胧诗进行评论的是:1980年5月7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 2、1981年《诗刊》发表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3、1983年《当代文学思潮》发表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定义(名词解释):

朦胧诗是新时期新诗潮运动的产物(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它对整个新时期的影响,在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确立。它用新的艺术实践,对沿袭已久、固定不变的诗歌模式和审美情性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在内容上,朦胧诗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艺术品格上,它既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又采用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手法,如隐喻、通感、错觉、幻觉等,诗歌结构多是意象群的多层构建,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诗歌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朦胧诗”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

1一个是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后朦胧”诗人 2一是所谓的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后朦胧”诗: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第三代对朦胧诗的背叛与反动:

1、反对的就是朦胧诗的意象化写作。对第三代诗歌来说,回到“在”本身,也就是回到诗本身。

2、反对对主体性的构造,写普通人,反英雄,反崇高。

3、反对语言—书面语言的反抗。用地道的中国口语,朴素,有力,有一种孩子气的口语。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特征的比较

朦胧诗 第三代诗歌 精英化平民化 理想化 世俗化 意识形态化倾向 个人化

意象、象征、隐喻 反讽、调侃和黑色幽默

“新生代”的局限

1、反文化,反语言,反崇高,导致诗歌品质的全面下降

2、理论的夸大与实践的渺小

3、新生代发育极不充分。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

• 食指

1998文友文学奖授给了当代朦胧诗人、《相信未来》的作者食指(郭路生),因为“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1948年11月21日,郭路生生于山东朝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北岛: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北岛诗歌艺术世界:

一 北岛的诗具有一种深沉而冷峻的理性批判精神.二 悲剧英雄形象:

北岛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常常显示出一种“横眉冷对”的风骨,没有欢歌笑语,没有天真烂漫,只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凝眉苦思和随时准备慷慨赴死的悲壮。

三 北岛的诗往往由一些生僻、奇崛的意象组合,构成一种“悖论性情境”以此来表现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冲突。

舒婷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石码镇(漳州龙海)。1969年下乡插队落户于山西,1972年返城当工人。当过泥水工、浆洗工、挡纱工、焊锡工。插队期间开始试笔,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一 舒婷诗歌的主题内涵:

(一)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青年一代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思索。包括三个层面:(1)从关心个人命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出发;上升为(2)“同情别人的泪”;上升为(3)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关切。

(二)舒婷诗歌的另一主题内涵:就是对爱的咏赞和歌唱(1)爱情诗:《致橡树》、《神女峰》、《无题》„

(2)对母亲的爱:《呵,母亲》 《读给妈妈听的诗》、《献给母亲的方尖碑》„(3)对朋友的爱: 《这也是一切》 《童话诗人》《秋夜送友》„ 二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古典与现代主义诗歌的结合

(二)甜柔深谧、温婉端丽的女性气质和风采

(三)创造了一套她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推动了新时期诗歌语言的变革。顾城: 童话世界的追寻与建构

 顾城:(1956-1993)

 诗的世界,对顾城来说,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范畴,而且是人的生活范畴。

 1987年出国,旅居新西兰。英儿的到来,让他在激流岛上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一夫二妻的理想生活。他继续在自己自造的童话世界中称王称帝。为了满足自己对这童话世界的绝对想象,他甚至拒绝自己的儿子(木耳)在家生活,而让妻子将儿子送给当地土著喂养。妻子就像母亲一样,为他安排他与英儿的生活。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英儿之后与一个男人私奔,妻子情感的背叛并提出要与之离婚,这让他感到诗歌写作与现实生活的双重困境越发尖锐。为了维护他刻意构造、并已经昭示给世人的那种诗和诗人的不变的姿态,他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并加剧了内心的分裂。1993年9月在新西兰杀死妻子之后自杀身亡。

一、童话世界的追寻与建构:“童话诗人”

二、主观感觉世界的独特显现

《远和近》《弧线》《感觉》《眨眼》《小巷》

三、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代人》《永别了,墓地》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韩东

韩东,1961年生于南京,.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被分配至西安工作, 1984年调回南京,在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至1993年。后辞职专事写作.1985—1995年主编民办刊物《他们》,共出十期。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中的代表诗人之一。1990年代后,主要从事中短篇小说写作。2000年以后,开始长篇小说的写作.1998年,和朱文等发起题为“断裂”的行为.2000—2004年参与文学期刊《芙蓉》的编辑。曾主编“年代诗丛”

一、二辑、“断裂丛书”第一辑。参与“他们”、“橡皮”网站的创建。2007年加盟《今天》,担任小说编辑。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随笔集:《韩东散文》、《爱情力学》。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树杈间的月亮》、《我的柏拉图》、《美元硬过人民币》、《西天上》、《明亮的疤痕》、《此呆已死》。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一平淡而简约的语言 二 庸常而冷漠的诗情

..文化的超越与反叛 :“莽汉”、“非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实践..李亚伟,1963-,著名诗人。出生于重庆市酉阳县。1984年与胡冬,万夏马松,二毛,胡钰,蔡利华等人创立了“莽汉”诗歌流派。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1983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20岁时写出代表性作品《中文系》,在诗界较有影响。为第三代人诗歌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中文系》《 少年与光头》《 异乡的女子》《 风中的美人》《 酒中的窗户》《 秋天的红颜》

 李亚伟的诗集中地表现了莽汉们的反文化倾向。

 他的反文化并不是一般的反文化,而是反对异化的文化规范。他的诗表现了对现存文化秩序和文化状态的困惑、怀疑和绝望。 因此,他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作为文化传播者和负载者的文人的嘲弄。于是以自谑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的亵渎和嘲讽。

海子

 海子(1964-1989.3.26)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4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海子的本质是抒情的

他的诗常有意识地远离表层社会热点,在贫瘠的诗歌语境里寻找神性踪迹,以对生命、爱情、生殖、死亡等基本主题及其存在语境如庄稼、植物等一切自然之象的捕捉,致力于精神世界和艺术本质的探寻

海子:诗歌主题的基本模态

海子从“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注定了他只能遭遇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对抗的痛苦冲突,并以生命外部困境和生命内部激情间的矛盾搏斗结构成诗歌主题的基本模态。

一、爱情的追逐和抗争

海子大约可算作当代先锋诗人中创下了书写爱情诗数量之最的一位。他笔下少女、爱人、新娘、姐姐、妹妹、未婚妻、母亲、女儿等大量女性形象的出现,既是女性崇拜倾向的流露,也是诗人爱情诗数量繁多的明证。

二、土地乌托邦的庆典和幻灭

作为农民的儿子,海子心中先验存在的大地乌托邦想象,使他自然将土地当作生命与艺术激情的源泉、沉思言说的“场”和超离世俗情感社会经验的神性母体,以对童年记忆的诗意抚摸、乡土命运和情感旋律的切入,从“最深的根基”——乡土上催生出缪斯的芽苗。

诗歌也随之呈示出农耕庆典意味,恪守着农业家园的土地乌托邦中的事物,遍布和大地相邻的麦子、麦地、谷物、河流、村庄等呈现着古朴、原始、本真魅力的意象。

三、生命和死亡的真理性揭示

海子在气质上属于灵感型的抒情诗人,促动他诗歌生成的多是天性的灵光,早期抒情短章布满的有关青春和土地恋情的柔软的古典情结也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的诗和哲理思考无缘。但仔细巡视过海子的诗歌世界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他诗的浪漫情感流脉背后还时时蛰伏着想像力对知性的追逐,有种理趣丰盈的品质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的主题内涵

一、对女性悲剧宿命的预感和忧患。翟永明《独白》、《母亲》

二、侧重于表现女性个体生命骚动的体验,为女性正常的人欲正名并在大雅之堂争取地位,使它在诗中获得合法地位。

三、热烈呼唤女性生命逃离规范而表现其反抗意识。唐亚平:《黑色沙漠》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一)“伤痕文学” 对十年浩劫的展示 • 1.“伤痕文学”的概念: “伤痕文学”是文革结束之后最早出现的文学现象,它以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为批判对象。它直面文革这一历史事实,通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的讲述,引发人们对十年**的思考.作家、包括整个社会的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这种文学的主要特征。巧合、误会化手法是这些作品的情节构思方式。伤痕文学为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解放人的思想,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绩。

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成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而伤痕文学之名则来自于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2.“伤痕文学” 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1)写知识分子 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2)写.“知青” 的命运.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 •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 3.“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分析(1)刘心武《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这篇小说以两个基本上还属于“单质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宋宝琦、谢惠敏),最早揭示和呈现了被“四人帮”极左思潮伤害、扭曲的青少年的灵魂,传达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宋宝琦: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已经被扭曲、变形的青少年形象.。外表上是一个小流氓嘴脸,他满身横肉,脸上还有一条长长的刀疤,他随身带着三样物品:扑克牌、弹子锁、一本外国小说《牛虻》.其精神愚昧无知,思想僵化幼稚,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已经被扭曲、变形的形象。宋宝琦被毒害的心灵赤裸裸的暴露在人们面前,如同外伤一样,一眼可见创面,令人震惊,催人疗治。谢惠敏:外表与内心的反差,更让人警醒。与宋宝琦相反,是个好学生,团支书,品行端正,穿着朴素.。然而,其内心世界却与宋宝琦一样的愚昧无知、思想僵化,一切言行举止向左看。譬如:她主持的团组织生活,只能是读报纸,学习文件;凡是报纸上没有推荐的书籍,都不能看.她不穿裙子,不穿露臂的短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谢惠敏的偏执和僵化如同内伤一样不易被人发觉,因此,这个形象的出现,在当时如空谷足音,振聋发聩。(2)卢新华《伤痕》:

《伤痕》采用倒叙的手法,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王晓华乘坐在1979年回上海的火车上,回忆起自己与母亲十年来的感情历程 :文革初,母亲被打成叛徒,作为革命的女儿,毅然决然地同叛徒母亲划清界限,下乡当知青。在乡下,尽管王晓华积极表现,努力劳动,但因为母亲的关系,入团受到影响,爱情受到影响„, 她一直不回家看母亲,心里还怨恨着母亲。8年过去了,母亲的问题得到落实,平反了,昭雪了,母亲再次来信要王晓华回家,并且告诉她,她已经得了重病,希望在临死前能看到她。王晓华这才踏上了归程。然而,当王晓华回到上海时,她的母亲却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她终于没有看到自己女儿的最后一面,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当王晓华看到母亲的遗体,永远半闭着的眼睛,看到母亲写的日记: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她感叹着人生的生离死别,在母亲的亡灵前失声痛哭„„。这是两代人的伤痕,两代人的悲剧。这样的伤痕和悲剧,在**年月的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通过作者充分的艺术概括,在广大读者中产生震动,引起共鸣。

4.伤痕文学的意义和成就

(1)伤痕文学最先揭开了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它以真情表达了人民的悲愤。因此,伤痕文学的成就是第一位的,划时代的,作家的情绪是人道主义的,在人道主义的张扬上,它取得了同五四相类似的历史境遇。

(2)伤痕文学具有悲剧的美学特征,作家通过悲剧的构思和悲剧所特有的情感功能,来揭示极左路线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及其所导致的不幸命运。它产生于历史的破晓,现实主义正在复苏,因而保持了悲而不伤,哀而不绝的基本品格。

(3)由于作家们急于吐露长期郁积在胸中的悲痛和愤怒,有一种报复性的宣泄,还来不及在艺术上作深思熟虑的精细打磨,作品一般都写得较为急促和粗放,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还缺少些深刻和老到。

见到雨就是泪,见到蝴蝶就是姊妹,一顿不吃饭就是绝食,走了100里就是流浪,割破手指就是自杀未遂„„。(二)“反思文学” 对左倾错误的深刻审视 1.“ 反思文学” 的概念: 反思文学略晚于伤痕文学,但很快就取代了伤痕文学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反思文学的产生与伤痕文学有着相同的社会条件,当伤痕文学把十年**这场悲剧再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清醒的、理性的、深刻的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道路怎样走?反思文学就是反映了这个社会主题,使它具有明显的对历史道路反顾思考的特点。所以,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反思文学在创作上更具有理性思考的冲击力与穿透力,作家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沉,1979年反思文学大量涌现,一直持续到1983年。(1)王蒙及其反思小说: • 王蒙: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思文学 •(一)基本主题: • 知识个体----理想社会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 小说主人公一开始都具有独特年代所赋予的理想化信念,并且积极参与创造新社会.但理想社会总是让主人公受到伤害,从而陷入精神的迷误.(二)艺术方法:“东方意识流”

这些作品打破了时空顺序,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中国小说传统的叙述方式,加进了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派小说因子。因此,被称为:“东方意识流”。

(2)张贤亮及其反思小说

• 复出后的创作,题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主要部分是以作者近二十年的苦难生活经历为素材的“大墙文学” :(“大墙文学” 之叔)《土牢情话》、《灵与肉》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二、表现80年代农村、工厂的改革的小说.《男人的风格》、《河的子孙》、《龙钟》 • 小说的艺术贡献:(1)细致、逼真地展示了他在作品中展开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2)爱情线索:男女主人公的个性气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华《芙蓉镇》

古华:(1942—)电影编剧、作家。湖南嘉禾人。原名罗鸿玉。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当过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1962年发表作品,1980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82年)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1981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

2、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构成乡土风俗画卷骨骼血肉的毕竟是人。

(三)改革文学的嬗变轨迹

1.改革文学的概念:

• 新时期以来,凡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变化、人物心理、情感、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都应属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一出现就表现出一种雄壮、磅礴和奔放不羁的气概。它既是现实改革浪潮波澜壮阔发展的审美反映,也是民族变革意识觉醒的集中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可以体味历史新旧交替中的痛苦和欢欣,可以领悟崇高悲壮的美和内涵丰厚的人生哲理。

• 1979年夏《人民文学》第7期上发表了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由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改革文学的序幕。

2.改革文学的发展历程:

(1)自1979年夏《乔厂长上任记》的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它的发韧期。

(2)1981年底,张洁《沉重的翅膀》问世,使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作品大都剖示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带给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3)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改革文学从发韧期的社会小说向文化小说演进。作品在题材的拓展上更 趋生活化,多视角,写改革与人心世态,风俗习尚变化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的内蕴上寻求参照,开掘民族精神的历史活动。作家不再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法则,而是在现实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一些非现实主义的技巧,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表现方法,使现实主义得到了开放性的发展。3.改革文学作家作品介绍

(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和他的“开拓者家族”(2)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 “陈奂生系列”小说:

• 高晓声从历史纵向上对农民命运的历程进行了剖析,表现了作家对中国当代历史、政治运动的深刻反思。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文革等政治事件都成为反思的对象。同时,揭示出长期小农经济方式和封建残余的影响造成了农民巨大的性格缺陷。关注当代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 高晓声继承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鲁迅到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 • 《陈奂生上城》 • 陈奂生形象: •(1)勤劳、坚韧、质朴:新时期分了土地之后,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还利用空闲时间到城里卖油绳。

• 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2)同时,揭示了新时期农民生命主体的觉醒和精神心理的勃发。

• 陈奂生对当前的生活相当满意,对共产党的信任,他坚信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希望有骄人的谈资;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 3)作者没有回避陈奂生这类农民身上的局限:他肩负的因袭重负,血液里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自我安慰、封建等级观念等劣根性。(3)贾平凹 “商州系列”小说

1、首先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2、对古典文学(明清文学)的借鉴与仿制

(四)“知青小说”的演变 1.知青文学的概念:

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历时十年牵动数万个家庭和千万知青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序幕。2 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

(1)青春、理想、生命的失落与寻找:早期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念被埋葬,心灵被扭曲的过程。(2)“边缘人”的困惑:

这一时期,知青运动事实已经结束,大批知青返城后的生活、思想、情感成为作家关注表现的内容。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他们成为城市与社会的“边缘人”。(3)借知青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探讨人类的一些重大问题,知青小说走向了自我消解。梁晓声及其知青文学

• 其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具有浓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知青小说:

•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 第二类是以近乎纪实的手法写的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其中包括写亲友、师长的亲情小说和描摹人生百态的世相小说:

• 《父亲》、《母亲》、《老师》、和《钳工王》、《司马敦》、《喋血》、等; • 第三类是他的90年代以来以荒诞、象征的手法创作的讽喻小说: • 《浮城》、《泯灭》、《恐惧》、《尾巴》、《失聪》等。• 另外,他还创作了《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京华见闻录》等纪实体小说,出版了《九三断想》、《九五随想》、《凝视九七》、《自白》等散文随笔以及长篇纪实随感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梁晓声被称为:中国的巴尔扎克。史铁生及其创作

• 史铁生早期小说的意义 : 一 故事与寓言:

• 史铁生喜欢讲故事,他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显示了这一点.(一)第一类故事,大多以白描的手法,描写生活的真实:作者力图准确地表现当年知青们的经历,揭示同代人的境遇与心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1.陕北自然景象、民俗风情的描绘与呈现: 作者调动出他对那片土地所有的情感,凸现出一幅色彩明丽、优美的画面: • 那秋山的色彩、红的小灌木,黄的杜梨树,那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蓝蒙蒙的野山花,还有在黄土高坡上回荡的信天游„„

• 2.表现了普通老百姓质朴美好的情感以及在苦难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坚韧的人生态度.• 3.具有一种亲切温馨的艺术氛围。

• 作者以“追忆”的手法拉开了与对象之间的时空距离,这种距离感所产生的和谐的气氛、情调是作品美感的重要保证.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健康,透现出生命的欢悦和质朴

(二)史铁生的另一类故事,则带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其总体的艺术特征,是寓言或准寓言。他借助这类寓言,讲述自己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命若琴弦》、《毒药》、《礼拜日》

二 生存与死亡:或许是由于残疾的不幸,史铁生的作品对生与死倾注着格外多的思考。• 生存:生存困境

•(一)残疾者的生存困境: • 首先,如何面对和解释残疾事实,残疾者对自身的生命意识的证实与肯定;• 其次,残疾者对于人格的尊严、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即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价值的平等。•(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三种根本的困境

• 1.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就意味着孤独。• 2.痛苦: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欲望无边,能力有限.这意味着痛苦。

• 3.恐惧: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向死而生,这意味着恐惧.• 所以,史铁生认为生存困境不是某些人的,而是全人类的,不仅是偶然的,而且是必然的.三 哲学与宗教: • 哲学:生存、死亡、困境、超越,这些话语无疑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当它们构成史铁生小说文本话语的基本建构时,当然是他精神建构的一部分。

张承志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中“诗”始终是一鲜明的标志,诗歌精神、诗歌情绪深刻地融入小说当中,形成“诗体小说”的美学风格。从张承志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心路历程: 由对草原母亲的歌唱走向对黄河父亲的崇拜,进而走向男人的挺立和承担;由赞美丰富的内心走向宗教的情怀,最后皈依回教的:哲合忍耶;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

(一)• 一 文学的“寻根”

第三篇: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9、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10、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11、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10、“七月”派:“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23、“新生代”诗人: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加上“朦胧诗”的讨论和新潮诗歌长时间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些“归来”诗人的创作渐趋沉寂。与此同时,推动新潮诗歌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后期创作,也更加热衷于艺术实验,迷恋抽象观念,因而也愈来愈远离现实生活和读者的感性经验。加上其中的一些骨干力量先后脱离国内诗坛,或转向其他体裁的文学写作,“朦胧诗”的创作和讨论的浪潮也开始消歇。在这期间,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

填空题型:如:宋宝琦和(谢惠敏)是刘心武伤痕小说《班主任》中刻划的两个社会畸形儿形象。/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的命名来自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邢老汉是张贤亮的伤痕小说(《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中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经苦难、晚年与狗为伴的农民形象。/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中的女主人公是(胡玉音)。/周克芹长篇小说《许茂与他的女儿们》的女

3、试析《班主任》中的宋宝琦、谢惠敏形象

答:《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作品,这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宋宝琦、谢惠敏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小说中描写的两个畸形儿形象。宋宝琦:愚昧无知的中学生典型。谢惠敏: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

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

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代表作家王蒙。

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张贤亮、谌容(《人到

中年》)。

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

4、农民意味着愚昧与落后。(2)人们对丙崽的敬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表明现代精神声。

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3)丙崽历经劫

3、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却特点

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化的顽固性。答: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早餐改革

1、先锋小说的三大特点:(1)话语的叛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冬天的话题》:(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体试验。(3)形态的多样性,即现代派小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长篇: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静珍:守寡与性压义小说(苏童)等。

抑;受虐与施虐。倪吾诚形象。《恋爱的1、新时期历史小说的繁荣与特点 季节》: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所谓少女情怀。《失态的季节》:反右斗争中知识答:1、历史书写的多重视角:(1)农民分子的人生塌陷。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起义:黄巾大起义——杨书案《九月菊》。子)等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变李自成起义——姚雪垠《李自成》。捻军奏。《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续篇。起义——凌力《星星草》。太平天国起写62年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钱文等的人义——顾汶光《天国恨》。(2)重大历史生经历或国家形势。《狂欢的季节》:文事件:戊戌变法——鲍昌《戊戌喋血记》革叙事。对文革的书写,钱文远走新疆。(3)重要历史人物:明代改革家张居改革类:《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

正——熊召政《张居正》。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

1、自叙传色 3、史铁生小说的艺术特点

彩。

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史铁生小说的艺术特点:(1)散文的风味。(2)

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

4、语言的雅洁。(3)哲理倾向或形而上意味。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邓晓芒:“史铁生在当代作家中是哲学素养最高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的作家,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务虚笔比中国的圆主义”。记》之中。”

2、《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

3、新生代诗人主要特征

答:丙崽是韩少功(民族文化的理发答:新生代诗人的总体特征:

1、告别宏大审视者)小说《爸爸爸》中的主人公。丙叙事,回到生活本身。

2、告别意识形态诗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生下来歌语言,坚持口语写作。只会说“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说“爸爸爸”,如果别人朝

1、巴金《随想录》的主题内涵

他瞪一眼,他就翻个白眼,咕噜一声“X妈一,史的深刻反思——呼吁建立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在鸡头寨人与鸡“„文革‟博物馆”。

尾寨人打仗之时,丙崽却被鸡头寨人奉为神灵,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鸡头寨“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人要杀丙崽祭谷神,天却响起炸雷,丙崽楚楚,最好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躲过一劫。当鸡头寨人要进行民族迁徙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时,丙崽属于弱智者,要毒汁,但丙崽又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一次大难不死。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牢牢记住„文革‟ 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二,真诚的心灵忏悔——心灵剖析,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1)承认落井下石的罪过。(2)奴性人格的剖析。(3)变异人格的剖析:“为了保全自己,我只好不说真话,我只好多说假话。昧着良心说,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可悲、可耻的事了。”

2、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

1、以文化遗址为依托。对文化遗址的描写成为余秋雨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他寻访中国各地历史文化遗迹,也寻访了欧洲、北非、西亚等地的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写都江堰。《道士塔》写敦煌莫高窟。《苏东坡突围》写黄州东坡赤壁等。

2、以文化反思为旨归。《道士塔》写王道士的愚昧与对民族文化的不知爱惜,也写了清朝吏治造成文物的大量外流,进而对民族文化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苏东坡突围》实际上是写苏东坡被围困,即被一群文化小人所污陷。表现了“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的社会历史主题。《千年一叹》则广泛地对欧洲历史文化与文化名人进行了文化反思与人性追问。等。

3、以情感叹喟为动力。散文寻求作者自身与历史的对话,同时也表达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有这样情感,散文因此显得空灵,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有时未免有些矫情。《陈毅市长》中的陈毅形象

答: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陈毅市长形象的成功塑造——走出神化领袖人物的怪圈。

(1)政治家远大胸怀和气度。团结、争取资本家傅一乐,与其交朋友,使其不拆走资金到香港,保证了工人的就业。与化学家齐仰之谈心,激励其爱国热情,为其创造条件,使之成功研制了国产青霉素。(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谋私利。送岳父返乡,不给安排工作。不给妹妹考学找关系,弄特权。(3)人情味。对童军长既严又保。(4)风趣、诙谐。

第四篇:《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民歌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山西的作家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主要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

3、伤痕小说得名于卢新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伤痕》,而伤痕小说潮流的开山之作则是刘心武创作的《班主任》,小说通过宋宝琪和谢惠敏这两个畸形儿形象的塑造,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4、陆文婷、李双双、林道静这三个女性形象分别出自小说《人到中年》、《李双双小传》、《青春之歌》,这些小说的作者分别是谌容、李准、杨沫。

5、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上去很美》。

6、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150篇作品。

7、“三个崛起”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8、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9、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10、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

11、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

12、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13、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14、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是指:《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一)十七年文学

1、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和思想斗争

(1)第一届文代会1949.7.2——1949.7.19在北平召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和文艺组织文联。

*第一届文代会意义:首先根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方向和道路;其次,这次文代会是我国各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大团结的一次空前盛会。(2)第二届文代会1953.9.23——1953.10.6在北京召开。

*第一届文代会意义:第二届文代会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它确定了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而且在于它对“左”倾教条主义在文艺上的影响,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的批判。

(3)建国初期,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①电影《武训传》的导演是孙瑜,主演是赵丹。

②《红楼梦研究》的作者是俞平伯,修改后重新出版《红楼梦简论》,对此首先提出批判的是山东大学的李希凡,字蓝翎。

③胡风的五把理论刀子: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深入工农兵生活、改造思想、民族形式、写重大题材。

2、十七年的诗歌

(1)十七年的诗歌浪潮有:颂歌浪潮——干预生活诗歌浪潮——大跃进民歌浪潮——政治抒情诗创作浪潮。(2)颂歌浪潮主要分为祖国颂、英雄颂、“建设之歌”和“新生活颂歌”。

①祖国颂: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田间《天安门》 ②英雄颂:未央《祖国,我回来了》、《枪,给我吧》、《驰过燃烧的村庄》

③“建设之歌”和“新生活颂歌”:田间《马头琴歌集》、闻 捷《天山牧歌》、《河边》

(2)政治抒情诗的主要代表有郭小川和贺敬之,代表作品有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桂林山水歌》。

①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概况:A、第一阶段1955~1956组诗《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B、第二阶段1957~1959《将军三部曲》、《一个和八个》、《望星空》和“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C、第三阶段60年代《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D、第四阶段文革后期《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②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概况:A、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梳妆台》等。B、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3)闻捷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诗人,1956年出版的第一部抒情诗集《天山牧歌》是代表他的诗歌风格并产生影响的诗集。这部诗集收入了《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克牧民夜送“千里驹”》。其中,最受好评的是两组爱情诗《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除此以外,闻捷还有叙述长诗《复仇的火焰》

3、十七年散文

(1)十七年时期散文的作家作品。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冰心——《樱花赞》 巴人——《况钟的笔》 碧野——《天山景物记》 川岛——《记重印游仙窟》 邓拓——《燕山夜话》 何为——《第二次考试》 峻青——《欧行书简》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养花》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 陶承——《我的一家》、唐弢——《“言论老生”》 钦文——《鉴湖风景如画》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 万全——《搪瓷茶缸》 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 曹靖华——《花》、《好似春燕第一枝》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2)十七年时期散文三大家是刘白羽、杨朔、秦牧。

①杨 朔:诗化散文(自我置换型)——《香山红叶》、《茶花赋》、《荔枝蜜》、《亚洲日出》、《海市》

②刘白羽:政论性散文(自我膨胀型)——《长江三日》、《红玛瑙》、《日出》、《樱花漫记》、《平明小札》、《冬日草》

③秦 牧:知识散文(自我替代型)——《社稷坛抒情》、《土地》

(3)①秦牧,原名林觉夫,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

②秦牧知识小品的风格是幽默的笔锋和对人生的体悟

(4)吴伯箫,当代教育家、散文家,出版有散文集《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他的散文中写得最好的是一组延安生活“回忆”之作,如《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四篇作品就分别从衣、食、住和精神生活方面对延安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回忆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南颖访问记》、《庐山面目》、《上天都》

方令孺——《在山阴道上》 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窑洞风景》、《歌声》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魏钢焰——《船夫曲》 徐开垒——《竞赛》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端木蕻良——《传说》

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王石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

4、十七年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的作家作品 冯 志——《敌后武工队》 胡 正——《汾水长流》 菡 子——《万妞》 浩 然——《艳阳天》

峻 青——《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海燕》、《胶东纪事》、《党员登记表》 柳 青——《铜墙铁壁》、《创业史》 刘 流——《烈火金钢》 梁 斌——《红旗谱》

马 烽——《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 孙 犁——《山地回忆》、《风云初记》

曲 波——《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桥隆飙》 吴 强——《红日》 萧平——《三月雪》 雪 克——《战斗的青春》

西 戎——《宋老大进城》、《赖大嫂》

湾》等。(3)李准1953年创作的《不能走那条路》发表在人民日报,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小说,他还有代表作《李双双小传》。

(4)柳青《创业史》里有社会主义新人物形象是梁生宝,“中间人物”形象是梁三老汉。

(5)杨沫的《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它与《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一起被称为“青春三部曲”。

杨 沫——《青春之歌》(林道静)、《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知侠——《铁道游击队》 杜鹏程——《保卫延安》 冯德英——《苦菜花》 高云览——《小城春秋》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欧阳山——《三家巷》

茹志娟——《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静静的产院》

王愿坚——《党费》、《星火燎原》、《粮食的故事》、《三人行》、《妈妈》、《三根火柴》 周立波——《山乡巨变》

赵树理——《“锻炼锻炼”》、《登记》、《三里湾》 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百炼成钢》、短篇集《夜归》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十七年期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村巨变》、赵树理的《三里

5、十七年戏剧

(1)十七年戏剧的作家作品 曹禺——《胆剑篇》

老 舍——《茶馆》、《龙须沟》 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朱祖贻、李恍——《甲午海战》

(2)十七年戏剧最突出的表现是历史剧的勃兴,其主要分为四类①对历史人物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翻案;②挖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的;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已敬后人;④歌颂历史上的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3)《茶馆》生动而精炼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它们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末、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爆发前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通过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将这三个时代联系起来,这三个人物分别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二)文革时期文学

6、(1)林彪委托江青于1966.2.2.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2)文革出现的8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3)文革期间帮派文学有三个主要反动理论观点: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论。

①根本任务论:文学作品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②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③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4)文革时的手抄本小说分两种:①一种是有一定的政治性,其中一部分手抄文学与地上文学距离并不远,只是与文革特定时期的政治相冲突,粉碎“四人帮”后,很快得以出版。这些作品主要是歌颂周恩来的歌颂知识分子,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②一种是离政治较远,只关心年轻人的命运、生活状态,如赵振开的《波动》。

(三)新时期文学

7、(1)北京一九七九年十月,第四次文代会(1979.10.30——11.6)召开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全面解冻的重要事件。此次会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确立了下来。

(2)新时期文学与之前文学相比较:

①文学功能:单一的政治宣谕——政治、艺术、娱乐多元并存 ②文学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兼顾通俗、精英文学 ③文学内容:政治性强的重大题材——事无巨细 ④艺术取向:写实纪实——荒诞、变形、寓言、象征

8、新时期的诗歌

(1)新时期诗歌的作家作品 ①现实主义诗歌

艾 青——《礁石》、《鱼化石》、《光明的赞歌》 斟卓——《有赠》、《悬岩边的树》

绿 原——《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 ②朦胧诗

北 岛——《回答》

顾 城——《一代人》、《远与近》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黑眼睛》

江 河——组诗《纪念碑》、《太阳和他的反光》 ③新生代诗歌

海 子——《麦地》、《春天,十个海子》

韩 东——《山民》、《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2)新时期诗歌有浪潮,即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兴、朦胧诗的崛起、新生代诗歌的涌现。①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兴,以“归来的诗人”为代表。

②新生代诗歌是相对于朦胧诗而言的,包括寻根诗、先锋派诗歌和女性诗歌。其中“先锋派诗歌”与朦胧诗背道而驰。

舒 婷——《致像树》、《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

杨 炼——《大雁塔》、《诺日朗》 牛汉——《半棵树》、《华南虎》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食 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

9、新时期散文

(1)新时期散文的作家作品 ①忆悼念散文

巴 金——《怀念萧珊》、《小狗包弟》、《解剖自己》、《随想录》《再思录》

杨 绛——《干校六记》 ②艺术散文

唐 敏——《女孩子的花》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挖荠菜》、《拣麦穗》、《盯梢》 贾平凹——《秦腔》、《一棵小桃树》

孙 梨——《晚年集》、《春露集》、《无为集》 丁 铃——《“牛棚”小品》 陈白甘——《云梦断忆》

③学者散文

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

散文《道士塔》、《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上海人》

张中兴——《负暄琐话》

(2)新时期散文的类型有:忆悼念散文、艺术散文和学者散文。

10、新时期小说

(1)新时期小说的作家作品 ①伤痕文学

古 华——《爬满青藤的木屋》、《芙蓉镇》 辛 北——《走出迷惘》 宗 璞——《我是谁》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陈建功——《飘逝的花头巾》 冯骥才——《啊!》 刘心武——《班主任》 ②反思文学

A、农村题材: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古 华——《芙蓉镇》

B、婚恋题材:路遥《人生》、谌 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浩《爱是不能被忘记的》 C、右派小说:王蒙《活动变形记》、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灵与肉》 D、知青小说:孙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③改革小说

张 洁——《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腊月•正月》

张贤亮——《男人们的风格》、《绿化树》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④文化寻根小说 阿城——《棋王》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③新写实小说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方方——《风景》、《大篷车上》 刘恒——《狗日的粮食》 刘震云——《塔铺》

(2)新时期小说以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改革小说、文化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3)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小说开山之作”。

(4)①文化寻根小说的纲领性文件是1985年韩少功的论文《文学的“根”》,其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②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作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③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等。④阿城的《棋王》被誉为是“寻根文学”的杠鼎之作。

(5)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卢新华——《伤痕》 莫应丰——《将军吟》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袭巧明——《思念你,桦林!》 张贤亮——《灵与肉》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四)新时期的戏剧与报告文学

11、新时期初期重要的戏剧作品《陈毅市长》的作者是沙叶新,该剧打破了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戏剧结构,而成功地采用了一人多事的冰糖葫芦式结构。

12、新时期,徐迟成功地创作了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二、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文艺界、科学界人士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这一方针作了系统的解释,即“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并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的提出与贯彻有力的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的活跃和解放:在这一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文艺界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社会的阴暗面和社会生活的问题及矛盾开始为一些作家所关注,迅速出现了新局面。

2、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时期,有一些诗人如有郭小川、贺敬之,他们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由于这些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被人们称为“政治抒情诗”。思辨性、政论性和鼓动性是其最基本的抒情风格;主要代表作品有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贺敬之《回延安》、《雷锋之歌》等。

*政治抒情诗具体特点为:(1)抒情主体的转变:从过去的小我彻彻底地实现了向大我的转变,作品中的我完全成了阶级代言人;(2)选材上直接面对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思潮;(3)在诗的形态上,政治抒情诗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4)从诗的艺术结构上看,其主要分苏俄式的阶梯体和中国式的铺排体两种模式;(5)从声音特征来看,抒情的基调则体现为一种洪亮而阔大的放歌性。

3、杨朔体散文:杨朔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的散文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是新时代新生活的颂歌,也是普通劳动者的赞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作品往往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与人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颂歌这一抒情主体;风格清新隽永,深沉明朗,具有独特的诗化散文的艺术特点。这种散文被成为“杨朔体散文”,即使诗化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点具体而言:(1)在选材上,力图选取各种体裁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风貌;(2)在立意上,注重描写普通劳动住的美好,高尚的情操,挖掘生活中存在的诗意,表现他们的精神美;(3)在构思上,讲究艺术的构思,使作品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4)在写作手法上,注重创作诗的意境,很多散文用诗的中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言微旨远、物我交融、意境相托,具有诗情美的特点;(5)在文章结构上,采用曲径通幽、云遮雾障、虚实相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等手法,“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具有结构美;(6)除此以外,他还善于筛字炼句,绘影传神,音韵节奏刻意经营富于语言美。

4、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又称“山西派”,是指在赵树理的影响下,文坛出现了一个以山西作家为主体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是我国当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小说流派。其主要创作特色是:他们都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大多比较注意反映人民的内部矛盾,较多的描写了中间人物,十分讲究民族和地方特色;语言大众化、群众化,都有朴素、幽默的风格。十七年期间主要以赵树理马烽、西戎为代表。

5、“三红一创,山青保林”:“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8部长篇小说: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杨沫的《青春之歌》、杜鹏城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它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现的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其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

6、三突出原则:“三突出”原则最早是于会泳在1968年5月23日《文汇报》上提出,后来经姚文元审订加工,其内容主要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是一种结构原则和叙事方法,一种人物安排规则,是一个反动的理论观点;它搞乱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四人帮炮制“瞒”与“骗”的文艺及与“走资派”作斗争的文艺,提供理论依据;被“四人帮”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必须遵循的坚定不移的原则“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而大加宣扬。

7、样板戏:又称作“革命样板戏”,出现于文革前期,但经过不断的修改到文革后期定型。(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大样板戏”,它们代表了文革文学的最高成就。

8、“重放的鲜花”:《重放的鲜花》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景象,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他们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得到了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写和小说;这些作品在1956年春至1957年上半年相继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和欢迎。但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不少较好的作品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这些作家也遭到严厉的批判,有些被划为“反右派分子”,他们的作品被彻底否定。经过20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这两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其收录了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陆文夫《小巷深处》等人的作品。

9、归来的诗: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粱南野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里成为“归来”的诗人的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主要是“九叶诗派”的诗人。“归来的诗人”这期间的诗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诸如个人心里情绪的“自由”性质,从“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水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抒发的诗歌表达方式。艾青的《鱼化石》和斟卓《悬崖边的树》是这批诗人这一诗歌的选本。

10、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它不仅仅是指某类诗歌创作或诗人集团,而是由一批出生于中国,成长于十年**中的年轻诗人,以他们独特的体验、自由的艺术形式、充满创新精神的诗作,给文坛带来冲击,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新诗潮。它建立在对“文化大革命”的质疑或批判上,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重新确认,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对人的自由奥秘进行探险;意象化、象征化和主体化,是其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因其在艺术上多用象征的艺术手法,诗歌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因此被称为朦胧诗。在当时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代表作品有北岛的《高尚》、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远和近》《裴湖》等。

11、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80年代中期以来,“朦胧诗”后的探索者,这一代诗人将自己称为“第三代诗人”(或“朦胧后诗潮”),又被称为“新生代诗人”。他们的口号是:“随着新中国兴起的第一代,十年铸造了第二代,在广阔的大时代背景下诞生了我们第三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向和诗人群体有三类:其一是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立场,执着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后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等;其二是自称站在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走向寻根的“第三代诗人”,如韩东、余坚等;其三是抒写女性诗歌,表达女性意识的新一代女性诗人,如伊蕾、瞿永明等。

12、艺术散文:是指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写法,真实、自由的个性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裸露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文体篇章。一些中青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常会通过儿童的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又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的朴素、感人的一面。

13、学者散文:也叫“文化散文”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在散文创作时,他们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学者散文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为代表。

14、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出现于1977年末,1978年形成一股创作潮流,一直延续到1980年以后。它是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以描写人的伤痕开始的,通过描写不同任务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来揭示造成的悲剧的原因,从而挖掘深刻的思想意义。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等知青创作。

15、反思文学:本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的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16、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17、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代表作家有莫言、马原、残雪、余华。它的主要艺术特征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三、问答

1、闻捷爱情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闻捷最为读者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以清新的格调、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反映了维吾尔、蒙古等兄弟民族新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边疆各族人民的无限深情。其思想内容为:

(1)首先,他笔下的爱情生活是健康的、明朗的、欢乐的、丝毫没有旧时代爱情诗里那种忧郁的阴影,闻捷的诗歌抒写了新生活的美好、明天的欢乐,体现了颂歌柔和、轻快、明媚的感情基调。

(2)其次,他的爱情诗里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爱情观。爱情应该依附于共同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他的爱情诗歌描写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是和劳动紧密结合的爱情,是服从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标准得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

(3)闻捷的爱情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很强的特色:①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有色彩和深意的片段以及细小的情结,并用多种诗歌艺术手法描绘出鲜明动人的画面、创造出新的意境;②诗人还善于洞察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心理剖析;③诗人善于用洗炼的笔触创造出一幅幅色彩绚烂的天山景画;④诗体多样,诗歌的语言新鲜、活泼、洗练、风趣,其表现手法多受新疆一些少数民族民歌和甘肃回族歌谣“花儿”的影响。

2、为什么说郭小川既是诗人又是战士?

答:郭小川是“一个当之无愧可兼有战士和诗人两种称号的人”,他既是诗人又是战士。这主要表现在:

(1)他不是英雄业绩的一般歌者、更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以其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参与时代前进的战斗者。

(2)这个人是对党、对人民和对革命赤胆忠心的战士。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总是毫无保留的袒露自己的胸怀,进行自我剖析,表现了可贵的不断革命散文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3)战士以服从为天职,其诗歌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声筒,而作为诗人必须坚持其独立的思考,郭小川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深厚的民族意识。

①从人生追求方面看:“一·二九”运动后他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期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是他“一颗心红似火,三寸坐如抢”不畏强暴,坚持斗争和写作,所以他是一名战士。

②从他发表的作品来看:他从大学时代开始写诗歌,发表了《毛泽东之歌》、《老雇工》到1954年他被调回文艺战线时,1955至1956他以《致青年人民》为题发表了一组感情炽烈、气势磅礴的政治抒情诗,他先后出版了《致青 8

年公民》、《将军三部曲》等九本诗集。他把诗看成是属于人民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的文学”,异常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形成独特的风格,诗歌充满着强烈真挚而又深邃的革命热情,富于哲理性;同时又闪耀着鲜明时代精神的光彩。从1961年起他进入创作成熟期,发表了《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作品,这些作品以深邃的思想融合独特的艺术形式,这表明诗人所追求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在中国大地上、在崭新的世纪里从一位毕生为祖国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阐发出来的,充满热烈、真挚而深邃的革命热情、洋溢着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深情。因而说郭小川既是诗人又是战士。

3、结合具体作品,评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思想艺术性。

答:“陈奂生系列”小说是指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组成的系列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突出了“陈奂生系列”小说的思想艺术性:

(1)表现的深切:再现了建国后三十年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农民命运的变迁。通过陈奂生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农村改革全过程中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内涵的农民的心理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①从内容上来看,从作品《漏斗户主》到《陈奂生上城》就真实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作者忠于现实,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农民的生活命运。高晓生看到了国民性并非完美,在陈奂生的性格里多少留着阿Q精神的遗传因子,同时在陈奂生身上也可以找到数千年历史积淀的民族劣根性。比如在作品中陈奂生说:“干部比爹娘还大”就反映了陈奂生陈腐落后的思想观点。因而这几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深刻的揭示了造成辛酸 命运的政治、经济、历史、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刻的根源。

②系列小说塑造了中国农民的灵魂,记叙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作者以冷峻清醒的态度揭示了农民身上因袭的自欺、自我安慰和政治软弱的特点。作者善于对农民的灵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表现。如“精神胜利法”的某些东西从陈奂生身上的性格深层被挖掘出来。例如:《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一夜睡掉五块钱令他十分懊恼不已。在对招待所进行了一系列的“抱负”之后,他倾斜的灵魂才得到平衡。

③在《陈奂生包产》作品描述中:陈奂生决心包产的时候,用眼泪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位置,作者意在说明农民的本分还在土地。

(2)格式的特别: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和心理描摹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追求语言的幽默感和生活化。具体分析如下:

①笔调幽默深刻。这主要以大词小用的方法来实现。如:陈奂生要“侦察”要没有他想买的帽子。

②在人物刻画上高晓生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如《漏斗户主》的末尾描写陈奂生百感交集的泪水,和《陈奂生上城》之中他在招待所房间里的举动以及付款时的诸多细节。都表现出高晓生擅长通过人物内心的刻画,写出人物性格。

③细节的刻画,其语言带有乡土气息。运用大量口语、俗语,使文章富有轻松的生活气息。如文章中反复多次出现的“一夜天”“困觉”等方言词语。

4、分析茹志娟的创作特色? 答:(1)选材上,不正面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而从中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如以精细挖掘和描绘,放映时代风貌,是茹志娟小说选材上的显著特点。

(2)笔下的任务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儿常常是成长中的普通大众。

(3)茹志娟的短篇创作十分注重构思的精彩。她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5、分析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形象? 答:(1)粱生宝石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①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具有勤劳、朴实,坚忍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②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最可贵的思想品质;③作为一个个体,他拥有谦逊、淳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等性格特征。

(2)梁三老汉是“中间人物”的形象。①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也来。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②作为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他们挨近。”

6、分析杨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

答: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她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

(1)苦闷彷徨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2)追求探索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正确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3)锻炼成长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

7、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

答:朱老忠既是一位农民英雄,又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1)作品首先就解释朱老忠实在农民斗争的丰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受到父辈斗争的影响和熏陶,豪爽正直,刚毅不屈。(2)在党的领导下,他冲破了个人狭隘的界限,将重义气,讲团结提高到了阶级友爱。同党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原有的农民英雄的优秀品质放出了新的无产阶级斗士的光辉,在斗争中他勇往直前,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坚定乐观。(3)这个人物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深刻,他是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的英雄典型,他走的既是旧时代中国农民的反抗道路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8、分析李准《李双双小传》中李双双的形象?

答:李双双是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争得了平等地位和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该形象融合了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作品中凸显了其善良,豪爽泼辣的个性。

9、简析《茶馆》主题。

答:作品选择了“茶馆”这一特定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实体为背景(旧社会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品以茶馆业主王利发为经,以进出茶馆的各色人物为纬,这两者交织起来构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到解放前夕三个时代将近半个世纪的阴暗丑恶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而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必要埋葬的历史规律。

老舍为《茶馆》确立了一个严肃的主题,“葬送三个时代”。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到解放前夕三个时代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二是作品鲜明的表现出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使人们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腐朽进而做出去追求新的生活、热爱新的社会主义生活的判断。

10、简析老舍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答:(1)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深刻的悲剧内容,展示了1898——1945年北京历史的风景画,主要包括: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日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国名党反动派的统治时期。

(2)(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茶馆的结构别具一格,他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结构形式,采用了“图卷戏”和“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而是用富有典型意义的戏剧片段组成一系列社会生活画面,并巧妙地用主题将他们编织在一起汇成一个总的故事。

(3)剧作语言间接传神、诙谐幽默,人物语言性格化,具有浓郁的背景地方特色。《茶馆》里的几十个人物,之所以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原因就在于语言的性格化、个性化。如吴祥子、宋思子敲诈王利发,只说“那点意思”,如果不给“那点意思”,就别怪“把那点意思闹陈不好意思”,表面和合,实际上用软刀子杀人,人物的本质特征跃然纸上,入骨三分。

11、简析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答: 巴金自1978年底陆续在香港的《大众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随想录”,在1978年到1986年八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共计142万字,完成了一部融回忆、思考、议论为一炉的散文著作。按发表时间先后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五个集子又总称为《随想录》。

(1)历史价值:它是巴金作为一个有力度的主体对文革这段历史不容质疑的见证,是用真话建立的文革博物馆。(2)精神价值:作品渗透着一个老作家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渗透着作家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作者将自己放入作品,通过真诚的忏悔,暴露了“五四”传统被毁之后,知识分子丧失了自主性而成为“精神奴隶”,甚至堕落成专制体制的“帮凶”的悲剧命运,毫不留情的作了历史的批判和反省,用真诚的笔触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心路历程,可以说《随想录》既是一部民族反思录,又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个人忏悔录。巴金在《随想录》中痛心疾首地呼唤着“五四”精神的真正回归,并且以这部著作的写作,实践了这一回归的努力。

12、简述伤痕文学出现的原因。

答:(1)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2)创作主题有切身的体验和拥有丰富而厚实的生活积累;(3)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伤痕文学的迅速兴起;(4)广大读者对伤痕文学的关注,也推动了伤痕文学的迅速兴起。

13、简述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 答:伤痕小说得名于卢新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伤痕》,而伤痕小说潮流的开山之作则是刘心武创作的《班主任》。它出现于1977年末,1978年形成一股创作潮流,一直延续到1980年以后。它是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以描写人的伤痕开始的,通过描写不同任务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来揭示造成的悲剧的原因,从而挖掘深刻的思想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具体表现为:

(1)从社会意义上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意对普通人的刻画,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4)但是,伤痕文学没有没有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分析伤痕的原因,这点是欠缺的。

14、简述反思文学的历史价值?

答: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

(1)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2)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3)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总而言之,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15、结合具体作品,评述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答:1980年出现的“朦胧诗”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潮的单一格局,被称作“新诗潮”而崛起。新诗潮把艺术变革的焦点对准传统诗潮的艺术成规,强化现代意识,广泛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对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1)在诗作的思想内涵上,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追求心灵的自由,由以往的对于现实或观念的直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现诗人主题意识和心灵感应,将经历劫难之后的忧患同愤激有机合成,使诗的社会功利同公民使命感得到契合,如江河的诗,语句沉稳,感情激越,风格凝重,这与他对“历史感”的重视有关。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从现代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角度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我的自由,对**年代的苦难历史性毁灭,理性沮丧的进行反思与批判,以悲壮的姿态直接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对个人价值回归的呼唤、对人的尊严的确定,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结束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如北岛的《回答》。

②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跟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有一定的反思精神。朦胧诗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情感,其抒情主人公多是文革走来的青年,展示了那一代人由希望到失望、痛苦迷惘再到希望的心路历程。如舒婷的诗歌《土地情结》《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时舒婷笔下的“自我”又多为女性柔情浪漫、伤感的形象和为光明而斗争的坚强女性。如《致橡树》的女性形象。

③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他们重整一套诗歌的价值与信念,改写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释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一种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如顾城的《生命幻想曲》《一代人》。诗歌从现实关怀转向更为深广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生命意识的寻根。如江河的代表作《纪念碑》。

(2)在艺术追求上,追求朦胧之美,以间接的暗示代替过去的直接显现,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成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注重以新奇的想象和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象征、印象、变形等手法,使作品扑朔迷离,具有抽象性和超脱性的特征,有浓郁的西方现代派的色彩。具体而言,大致也分为三个方面:

①意象化:诗歌注重意象的营造,往往采用与作家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如顾城的《感觉》;另外,诗歌的意象结构大多以相对立的意象组合而成,形成一种矛盾的和谐。如舒婷《致橡树》中“木棉”和“树”的形象。

②象征化:清醒的思辨与直觉产生的隐喻、象征的意象相结合,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朦胧诗擅于用象征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用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传递、切换,进行瞬间感伤的捕捉,如北岛的《回答》。③立体化:对内心世界多维立体化的体现。如舒婷的诗歌,她善于在温婉英雄的倾诉和独白中表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

朦胧诗的作者们是一批在十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浓重和怨愤又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沉思和对光明的深沉渴望,他们以新颖的形式构思成诗。

16、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出现的背景和价值?

答: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1)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2)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

文化价值: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17、为什么说王蒙的《春之声》是一部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答:王蒙是当代中国作家中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艺的一个重要流派,但王蒙有意识的追求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又富于民族文学特色的“意识流”文学。因此,他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超越,反映了重大历史问题——革命、理想、人生的意义、历史的教训。具有以下特色:(1)具有鲜明的反思意味;

(2)不拘一格地追求“题材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

(3)充满“诗情词意”。他的“意识流”小说充满了明丽的意象,文风飘逸清新,迥然有别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晦涩风格。

18、以《受戒》为例简述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1)重气氛,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从风俗中寻找人物性格,作品有气氛。(2)还有善于运用制造气氛的语言,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鲜、活,令人感到清新自然;语言还讲究绝、妙、精、洁、雅,韵味悠长,和人物贴近。如《受戒》对小儿女的天真童趣的语言。(3)结构随便、散漫,看似信马由缰、了无拘束。

19、分析刘心武代表作品《班主任》的主题。(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答:《班主任》被公认为新时期小说和“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通过宋宝琪和谢惠敏这两个畸形儿形象的塑造,它率先揭露了“文革”给人们尤其是对青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发出了“救救孩子”的焦灼呐喊,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小说的思想艺术和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对谢惠敏的塑造上,通过她揭示出“左倾”的思想对下一代精神伤害,也深刻揭露了“四人帮”所推行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对青少年的摧残。谢惠敏没有轰轰烈烈的偏激的“革命”行为,但是在极左思想的毒害下,她的思想表现出极端的片面性:为了保护农民的庄稼而不准别的同学带走一束麦子,哪怕是作材料科研标本,坚决抵制“资产阶级作风”到天热也不穿裙子„„《班主任》提出的社会问题是尖锐的、重要的,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0、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作品和特点是什么? 答:(1)80年代初,面向现实人生的广阔世界,其创作作品有《流逝》《归去来兮》《本次列车终点》《庸常之辈》。她特别注意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方式和情感心态,以探求生活的意义所在,对普通人充满爱心的理解、同情和尊重。但是,其深度不够,暴露了创作上的不足。

(2)80年代中后期,由对现实人生的社会性反思伸向 人性和历史文化的反思,如《小鲍庄》;这一阶段的作品还涉及性爱文化、市民文化的思考的探究,著有《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鸠雀一战》《好婆与李同志》等。文化反思小说显示了她思想上的成熟,她从由单纯的感觉和直觉来表现人生,走向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人性的探索。但又常常流离了真实的人生,以个人主观情感和思想体验取代了对社会人生的切实感受和把握,性爱文化小说尤为突出。

(3)90年代初,《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它们来用纪实性与虚构性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向读者叙述了一部部完整的、个人化的家族史。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戏剧性,而代之以叙述过程中显示出的真实感和个人性,其语言奇丽、夸张且多修饰。

21、结合具体作品,评述高行健对新时期戏剧所作的探索。

答:高行健是80年代最著名的探索剧作家。他的每一部剧作的创作都不雷同,各有艺术个性,表现出他在艺术上的多方面探索和尝试。

(1)就题材而言,如《绝对信号》情结结构结合心理结构,既有传统话剧的冲突和悬念又吸收了表现主义戏剧手法而成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剧,同时发挥了民族戏曲艺术中的舞台假定性叙事抒情,使作品在大跨度的时空展现出丰富多变的生活容量。

(2)其作品《车站》则是更多的借鉴现代荒诞派戏剧而进行的新创作,其故事情节趋于淡化,开端到结局的界限已不明显,呈现出散文化的结构状态。同时,不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已成为身份、职业、声音的符号。另外,多声部对话形式和有不同人物心态所构成的复调主题已初见端倪。

(3)《野人》的创作体现作者意于建构一种多媒体的综合的开放型的网状结构形态,一方面对历史进行大跨度的纵向的历时性考察,一方面把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务进行横向的共同时性的并列呈现。其时间跨度近万年,空间纵横数万里,从洪荒时代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各种场景交错联结的浓缩在剧本中,创造出了一种思接千载、视野万里的美学境界和陌生化效果。

(4)载歌载舞,百戏杂陈的多媒体在综合中显现出现代戏剧艺术的无限活力,突破了话剧单一的表现手段,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22、以《哥德巴赫猜想》为文本谈徐迟报告文学特征。答:《哥》用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数学家陈景润形象,也用犀利的笔锋批判了十年**中的不良社会现象。徐迟的是诗人型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报告文学题材科技化、作品讲究艺术构思,追求诗意美感,《哥》标志着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复兴。

(1)徐迟的报告文学是有诗意的,他的诗意既是感情化的又是理性化的。他叙事、状物、议论包含热烈的感情,如写陈景润身居斗室、忘我工作却受到那些“头上长角”的人迫害,“血痕印上他惨白的脸颊”时愤慨之情跃然纸上。他诗意的报告文学也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常常是在娓娓动听的叙述中画龙点睛的对人物事件作出评价。《哥》中陈景润把一叠手稿交给李书记时说:“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了党”,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把这位正直的数学家高尚的精神世界鲜明的揭示出来了。

(2)构思奇特巧妙。他写人物事件,往往借助于奇特的构思把人物事件巧妙的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3)其语言也是诗化的。如“血痕印上他惨白的脸颊”.23、结合《陈毅》市长说说沙叶新戏剧创作特点。答:(1)直面人生、贴近现实,“寄神情于现实”。从现实生活出发,考虑和处理戏剧题材,使剧作充满时代精神,对现实生活矛盾不回避、不粉饰,针砭时弊直言不讳。(2)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不断的从其他创作方法中吸取营养,实现艺术上的超越和创新。《陈毅市长》的戏剧结构,就是实现艺术超越的一种追求,作者采用“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打破了一人一事的传统结构形式,采用了一人多事的散文体。

(3)恰当的掺糅一些喜剧成分,形成特有的喜剧风格。《陈毅市长》中陈毅妙语如珠,诙谐风趣的谈吐,如同化学家齐仰之大讲“共产党人的仕学”;以“老板”身份同资本家博一乐的夫人谈贝多芬的交响乐、谈生意经,谈政策等,都于轻快笑声中展现出了政治家的胸怀风度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性格

第五篇: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以后发展存在于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思潮、现象。

2、三红一歌一史:《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

3、“文革十年”文学的法典是样板戏原则。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榜样。革命样板戏具有权威性、模仿性。主要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样板戏原则共有三条:其一为“根本任务论”,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任务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其二为“三突出论”,在一切人物中必须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必须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必须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三为“高、大、全论”。

4、离开的作家:胡适、梁实秋、张爱玲、徐訏等 归来的作家:老舍、曹禺、卞之琳等

5、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对文学控制过严,大多数情况下文学批评已不是对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而是体现政治意图的一种手段。当某一作家、作品不符合政治的要求时,对他们的批评就会成为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这集中体现在五十年代文艺界三大批判运动上: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6、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内心的“个人话语”,表明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对于权力中心的疏离。精神权力中心:庐山法会上的慧远和尚;现实政治权力:慕名而来的刺史

7、王安忆的小说创作都市与女性的题材上受到张爱玲的影响,二者都关注都市生活,都将视域放诸于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鲜明的市民立场和女性关怀意识。不同的是,面对世俗人生,张爱玲是以俯视的眼光冷静地审视女性的脆弱与暗淡,体现了一种否定与批判;王安忆则以平视的目光热切地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变化,表现出一种赞赏和祝福。张爱玲看女性,更多地是从悲剧角度来看的,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怵目惊心的民国时期女奴群像。王安忆写女性则更多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但王安忆更侧重于展示她们作为人、作为女性的美。8、80年代小说七大基本思潮:

• 伤痕小说: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最高成就、《如意》、卢新华《伤痕》 • 反思文学: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万年青》、《人到中年》 • 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 寻根小说:韩少功《文学的根》、《爸爸爸》、阿城《棋王》、冯骥才《神鞭》 • 现代派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山上的小屋》《饲养毒蛇的小孩》《阿娥》《苍老的浮云》。

• 先锋小说:马原开启,代表作家有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等。

• 新写实小说: 1987年,池莉的《烦恼人生》和方方的《风景》问世,标志着新写实小说诞生。它是80年代文学的终点,同时也是90年代文学的起点。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桃花灿烂》等

其他思潮:文化风情小说、知青小说(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叶辛《蹉跎岁月》、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新历史小说。

9、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代表人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0、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即根据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来。

11、马原:马原的小说创作以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以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从事小说创作,1982年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从《拉萨河女神》开始,马原发表了一系列以西藏为并且在叙事上极具先锋性的小说,它们主要是《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游神》、《大师》等。

Ⅰ艺术特色:⑴ “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元叙事”手法就是让作家在作品中直接出现,并以此向读者揭露小说的虚构性的手法,常常把构思与写作过程也一起写进小说里。如《虚构》开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⑵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片断,这些片断只是因为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中。《冈底斯的诱惑》: 三个不相关联的故事各自独立却又被交错叙述,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显得莫名其妙。⑶马原小说中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所具备的意义,更关心故事形式。(即重视“怎么写”而轻视“写什么”。)

1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进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当时,沈从文在该校任教授,对汪曾祺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40年代出版了《邂逅集》(1948)。1958年汪曾祺成为右派分子。60年代初任北京京剧团编剧,发表《羊舍一夕》等小说,编写京剧剧本《范进中举》、《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80年代以后进入他的小说创作高潮期。代表作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Ⅰ艺术特色 ⑴内容上多具“回忆性”特点。⑵文体上,大多选择短篇小说形式。⑶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化与诗化特征。这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不刻意追求故事性情节性,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作。⑷浓郁的乡土风俗的描写中渗透作者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哲学意识与审美态度。⑸汪曾祺语言上呈现出诗化特征。总体风格上,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Ⅱ分析《受戒》的艺术特色:⑴对人性善和人性美的讴歌与赞美;⑵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用散文化的手法;⑶大量的风物人情、习俗民风的描绘。⑷清淡优雅而富含内蕴的语言,具有古典的气质。

Ⅲ《大淖纪事》:小说叙述的是民国时期发生在作者故乡高邮大淖的“故事”:大淖东面住着一些做小生意的外来户;西面则住着本地人,大都以挑担为生。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女儿巧云就是这分属大淖东西两边“不同的人”,但他们一个生得一表人才,一个长得一朵花似的,互相倾慕,有了好感。偏偏出现了恶人刘号长,他倚仗水上保安队的势力,这天深夜拨开了巧云的门,奸污了巧云。屡遭恶人的羞辱,巧云却并不想死,她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而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她的爱,以一种无声的行动对抗刘号长的暴力。刘号长不肯善罢甘休,纠集同伙把十一子痛打了一顿。锡匠们在老锡匠的带领下,尽力帮助十一子与巧云。最后,刘号长被驱逐出境。而巧云,也终于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挑夫”,勇敢地用自己的肩膀承担着养活她所爱的两个男人的责任。

13、余华:余华小说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标志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80年代的先锋创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死亡叙述》《鲜血梅花》

二、90年代转型后的创作:《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1、80年代小说主要写世界的非理性和荒诞性,基本主题是“暴力”与“死亡”。(1)关于人的暴力欲望。如《死亡叙述》《古典爱情。(2)对于世界非理性的荒诞性的揭示。如《河边的错误》

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消解了创作与日常生活紧张对立的关系。

创作前期:外部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内心感受和体验才是真实的。余华不否定外部日常生活的真实性

二、对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前期认为人性是动物性的,本能的,暴力的,而90年代以后,挖掘了人的善良、温情的一面。14、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

⑴革命题材:长篇:吴强《红日》、杜鹏程《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短篇:茹志娟《百合花》、王愿坚《党费》

⑵农村题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 ⑶都市题材:

⑷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艾芜《百炼成钢》 ⑸历史题材:郭沫若《蔡文姬》、曹禺《胆剑篇》、姚雪垠《李自成》

15、老舍《茶馆》

剧情:写旧北京一个名叫裕泰的老茶馆的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一生的遭遇,以及进出于这个茶馆的各种人物命运的浮沉,真切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下层民众的苦痛,艺术地概括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的历史。主题:“葬送三个时代”(老舍语)旧世界的葬歌,新时代的序曲 Ⅰ《茶馆》的人物与艺术:

(1)鲜明生动、富有深刻主题内蕴的人物形象:王利发(一个善于经营、不断改良生意手段、为生存而苦苦掐扎的小商人、小业主的典型,他为人善良而又自私,对人热情而又有点“势利”,生动地再现了旧社会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的小商人形象。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一个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旗人形象。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秦仲义(这一形象说明:在旧中国,想走所谓“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是此路不通。)(2)独特的构思和别开生面的戏剧结构

(3)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精炼、简洁而又生动;含蓄、风趣、幽默(4)悲剧故事、喜剧样式和民族风格:带笑的葬歌、含泪的喜剧;富于中国特色的茶馆、数来宝。

名词解释:

1、先锋文学:又名“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创作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创作理念上,都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余华、扎西达娃、格非、叶兆言、孙甘露等。

2、“潜在写作”意指建国后,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与创作的激情,写作了许多当时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沈从文在1949年后绝笔于小说创作,但他的家信却文情并茂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生活与文学的理解、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又如食指的诗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4、“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2. 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3......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十三章 《纪要》:江青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黑八论”。 提出争创样板戏,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的任务,反映了毛泽东对文艺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估计和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形象出处 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官僚主义的典型代表)林震 (主人公,快乐、单纯、富于青春和朝气,正在成长的共产党党员的形象)韩常新(新生官僚主义......

    2013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五篇模版)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史目 录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第二章 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9-31)Ⅲ第三......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一、 填空题 1、 诗歌默写(10首) 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揭开了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第一页。我国文艺队伍的新的团结和统一,我国文艺运动的......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10 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