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审计机关的表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审计机关的表
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涉及国家审计机关职能履行的有关表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涉及国家审计机关 履行职能的部分表述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分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中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中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中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
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
生服务。……加强农村三级卫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部分中 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
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第二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表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观点(摘编)
一、“两个没有变”——观察国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解读:“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都会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会给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新的挑战。二、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表述
1、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解读: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解读: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解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并要求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
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解读:“总量”GDP变为“人均”GDP,这是对过去29年发展的经验总结得来的。虽然从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4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4年内连续赶超法、英,跃居第四,但一旦除以人口总量,人均GDP仍然排在靠后位次;而且一味追求GDP总量,容易导致“GDP崇拜”、甚至助长不科学发展。
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解读: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解读: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7、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解读: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8、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解读: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9、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此前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的变化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解读: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形势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三、四个新名词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用一批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新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新名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已由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向和谐发展转变。
2、“人文关怀”
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原文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一提法透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起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以人为本”。胡锦涛的表述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3、“票决制”
报告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此举意味着中共有意将这种党内民主形式用一种制度予以固定,这是中共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成果。
“党员主体地位”是本次报告的一个新提法。这个名词包含了三重含义。“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说明中央开始着力理顺党内关系。
4、“软实力”
报告中,“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 四、十大亮点
亮点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
十六大报告表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亮点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六大报告表述:基本实现工业化。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亮点三: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十六大报告表述: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亮点四:新农村建设 十六大报告表述: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亮点五:社会公平正义
十六大报告表述: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亮点六:文化建设
十六大报告表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亮点七: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十六大报告表述: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亮点八: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十六大报告表述: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亮点九:人人病有所医
十六大报告表述: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亮点十:生态文明
十六大报告表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五、五个首次
1、人均
·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解读: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确定的。”
2、生态文明
·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解读: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
3、财产性收入
·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解读:作为一个专业经济术语,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4、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解读: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央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这些年中国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低收入者比例太大,他们的消费能力不足。“在收入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5、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廉政文化”
·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廉政文化”首次出现在了报告中
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铿锵之词,首次出现在了报告中。胡锦涛说:“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与以前不同的是,“廉政文化”的表述出现在了党代会报告中。
解读:中国共产党对于扩大党内民主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加强,越来越具体。党内监督的渠道更加畅通。十七大召开前,国家级预防腐败的专门机构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揭牌。“加强监督、关口前移,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 六、十七大报告十大关键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解读: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因为当今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加上改革开放也进行了近30年的时间,一些需要作出回答的重大问题不容回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最可宝贵的探索成就。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乃至中国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进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深化改革开放,意义十分重大。
2、改革开放
十七大报告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读: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实践中形成的,就其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构成的意义来说,的确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找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所在,找到了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世界走向振兴更加自信的光明坦途。但是,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是挑战重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重新回答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给予科学解答。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就是对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的科学回答。
3、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摘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解读: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4、四位一体
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解读:这正是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始终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伴随。
5、和谐
十七大报告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解读:和谐思想深藏于中华文明的宝库之中,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要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根本要求完全一致。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相伴随,又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大特征。
6、民生
十七大报告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解读:民心民意不可违。这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光明的前景,需要时刻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予以高度关切。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又要注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民群众才能由衷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格外突出的时代条件下,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决意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7、和平协议
十七大报告摘要: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解读:这一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的真诚意愿和务实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8、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报告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解读: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战略思考。
9、惩治腐败
十七大报告摘要: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解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效,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赏。十七大报告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五年来反腐败斗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形成了更加系统的工作思路和理论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10、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解读:最近这些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所以,国家这些年来开始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而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七、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
1、扩大民主成为全面小康新目标
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五项新要求之一,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2、扩大人民民主 提出多项举措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把人民当家作主界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
3、人民将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十七大报告的这一提法,让人眼睛一亮。
4、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步伐加快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报告就全面落实这一基本方略进行了部署,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信念。
5、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
“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和20个字的改革目标。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突出强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目标并作出具体部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权力运行上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坚强决心。
7、一条主线、五大建设 执政党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明晰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相配套,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这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使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路径更加明晰完整。
报告强调了 “五大建设”的各自重点:思想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作风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制度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反腐倡廉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在新时期以来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重大问题。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十七大报告的这一导向性论述,发展了此前的相关认识,指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
十七大报告对发展党内民主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等。
引人关注的是,报告还突出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党员主体地位”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未来的党内民主、党内生活充满期待。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群工作部汇编 2007年10月22日
上传者:总公司党群部
返回 发布日期:2007-10-25
第三篇:中共十七大报告最新权威表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四大开始使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间的“的”字去掉,表明我党在理论上不再把“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是作为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去掉“有”字,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5条中国特色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形成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2.进一步肯定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了崭新的总结和评价。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新评价有力回应了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做出了理论铺垫。
3.丰富统筹兼顾内容——中央和地方、三对利益、国内国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在5个统筹的基础上,对统筹兼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指出“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精炼的概括。
5.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正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消除GDP崇拜,改变过去某些方面“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治理腐败经验的新概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五大以前在反腐方面强调“标本兼治、侧重遏制”;十五大开始加大治本力度,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十六大以来,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阳光”是治理腐败最好的武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和形象总结。
7.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举措的应用,势必扭转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也是首次出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8.民生愿景新描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单独的部分对社会民生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词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实际上是对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愿景的精炼概括和形象描绘。
9.有关分配制度的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在党的报告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十六大坚持了这个说法;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新论述,有利于消除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认识和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常见名词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含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
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转变城乡经济发展和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开发西部资源、振兴东北部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加大对外开放 政府改革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十八个新亮点
《半月谈》2007年10月26日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通览十七大报告,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的新提法、新表述、新举措有很多。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半月谈》记者采访了部分党内权威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
亮点之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专家认为,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大亮点。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坚定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它不仅为十七大确立了主基调,而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七大把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之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霞认为,这不仅是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回答了党内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争论。蔡霞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因中国国情的不同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是振兴民族,走向现代化。”蔡霞说,同样是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内部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尊重最广大人民利益基础上进行的共建共享的现代化,非常注重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代价和改革痛苦,赢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亮点之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这一凝练概括,在党的指导理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十七大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蔡霞认为:“这一表述有为后世‘立规’的意味。未来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亮点之三:对“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高度评价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
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分析认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包含的三层含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还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以及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新的总结和概括,前者是要坚持“十个结合”,后者是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蔡霞认为,十七大报告用如此厚重的笔墨,对改革开放作出如此高度的评价,实际上是在通过实践来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结改革开放,归根结底是以实践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正确。蔡霞说,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也向世界彰显了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亮点之四:全面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用重要篇幅,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指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理论框架清晰,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比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这些都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苏荣说,上述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基本标志。实践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亮点之五:经济发展贯穿两条“红线”
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认为,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的来说贯穿了“两条红线”: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统筹兼顾”;二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两条红线”在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中都有所体现,而最新颖的是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提法。王东京说,过去我们为了经济发展,一窝蜂地上项目、搞工业化,结果出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这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各地区如何协调发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新思路,具体说来,就是“统筹兼顾”与“发挥市场机制”两条思路:一是“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去国家对东部投入很大,现在要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二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王东京认为,这要遵从市场规律,有新思路、新举措,比如成立全国统一的工业用地占用指标拍卖中心,西部指标可以通过拍卖流转到东部,拍卖来的资金用来投资东部企业,西部不用占用耕地、破坏环境,实现异地办工业,分享工业化成果。
亮点之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
王东京认为,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我们理解新型工业化主要是信息化。其实,新型工业化不止信息化一条路,根据国际分工格局,美国的新型工业化主要是IT业,英国主要是金融服务业,日本主要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德国主要是制造业,都具有本国特色。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模式。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应该是“三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第三,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过去提出扩大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继续提出扩大内需,重点已经转变,主要扩大消费需求。报告提出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富有新意。
亮点之七: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目标特别鼓舞人心。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所勾画蓝图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一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甄小英认为,人均GDP反映的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
甄小英分析说,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
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要求,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
亮点之八:“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
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与十六大相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全面。蔡霞认为,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具有广泛的党内民意基础,必将极大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庞元正告诉记者,2006年底由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课题,对全国20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全面发展的内涵应主要包括什么”一项问题下,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远远高于其他组合。
亮点之九:“政治体制改革”增添新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以往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程序化”的内容;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方面,增加了“表达权”的内容;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民主政治方面,十七大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举措有很多。
甄小英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以前的提法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十七大报告则变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表述的变化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甄小英认为,十七大报告明确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
甄小英指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把人民民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同时,民主政治制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这样,我国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的实现形式由此进一步丰富,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亮点之十: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认为,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
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于幼军认为,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指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亮点之十一: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蔡霞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一词,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她说,在党的大会报告中,过去我们一直是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问题的一部分来写的,单独列出来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亮点之十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专门阐述,许多提法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出现。
对于分配制度改革中的新举措,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其用意在于遏制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新表述,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将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这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亮点之十三: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专门提及住房保障制度,更是第一次谈到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重点强调教育、医疗问题的同时,也将住房保障写入其中,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同时,这一表述也表明,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经有了重大调整。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说,党和政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健全廉租房制度,就是要从整个制度的层面逐步解决问题。据介绍,今
后廉租房的覆盖范围将逐步从解决最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逐步过渡到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建设部将采取措施保证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抓好落实工作。
亮点之十四:正式纳入“和平协议”新提法
为了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迅速成为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孙升亮指出,此次十七大报告中正式纳入“和平协议”的提法,一方面显示出中共重信守诺、认真落实胡锦涛会见连战“新闻公报”、尊重台湾民众意愿的诚意,另一方面也表明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将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陆方面在政治层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如果两岸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有可能逐步构建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亮点之十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是一个有独特优势、辐射集聚的经济区域。
2004年福建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作用。亮点之十六:全面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有关外交思想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宣示。
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说:“十七大报告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明确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郑启荣指出,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五个“相互”、十个“共同”特别引人注目。五个“相互”(“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十个“共同”(“共同分享”、“共同应对”、“共同心愿”、“共同繁荣”、“共同推进”、“共同推动”、“共同促进”、“共同维护”、“共同呵护”、“共同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郑启荣说,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发展同周边国家、世界主要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开展多边外交、区域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和
谐世界”主张的提出,更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此向世界进一步昭示,表明了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针和决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必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亮点之十七:党建突出强调“改革创新精神”
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上明确提出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甄小英指出,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但是这个要求是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提出来的。而十七大报告是将之作为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提出来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认识进一步深化,对领导这一改革创新事业的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意味着,在党的建设中,今后将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新的总体布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个布局贯穿一条主线,形成了“五大建设”为内容的框架,使得中共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路径更加清晰完整。
甄小英强调,党的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单列出来,这意味着,我们党将把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甄小英说,当前,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已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报告以相当的篇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比如,报告提出,党的各级干部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亮点之十八:“党内民主”新举颇多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发挥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新措施很多。
甄小英认为,这些举措非常具体而且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十分重要。比如,在全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就意味着党代表将有任期的限制,同时,在闭会期间将继续履行党代表的职责和继续发挥党代表的作用。而突出发挥党的全委会的作用以及实行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制度和票决制,则是把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吸收进来。这样就进一步理顺了党内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为党内民主的前进创造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条件。
学习胡锦涛“6 25”讲话喜迎党的十七大召开
2008/07/02
编者的话: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
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的精
神,本报约请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陈尧明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问:胡锦涛总书记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发表重要讲话?
答: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在特定的时期(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特殊的地方(中央党校,统一高层领导思想的地方),发表的特别重要的讲话(《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八篇评论员文章,十分罕见),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作了政治、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回顾我党近年来的一贯做法,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党代会召开前夕,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出台重大的改革决策,党的总书记都要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例如,十四大前(1992年“6 9”讲话)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十五大前(1997年“5 29”讲话)明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并在所有制问题上有所突破;十六大前(2002年“5 31”讲话)明确建立“三个代表”思想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如今,十七大召开前夕,“6 25”重要讲话中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问:胡锦涛总书记“6 25”讲话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这次讲话属于高层吹风性质,会议期间规定“三不纪律”:不记录、不录音、不传达。讲话的主要内容,通过新闻稿来组织学习宣传。
这次讲话十分重要,它表明我党在高层对治党治国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思想共识,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铺平了道路。
这两年在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两股思潮:一是在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要不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其实质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是改革开放每个历史关头都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的“6 25”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全面深刻地回答了这些问题,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为“三个一”:是一个统一全党思想,鼓舞全国人民,指明前进方向的讲话;是一个奏响十七大序曲、前奏的讲话;是一个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征程的讲话。
问:“6 25”讲话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有人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已有多年,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我们也已学过,没有什么新意。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
首先,确实早在25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直到党的十五大,明确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加以明确。
其次,应该看到,今天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深的寓意。其深刻的寓意,我理解至少有三点:
第一,在思想上,与民主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在国际共运史上,民主社会主义也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民主党组成的第二国际,他们提倡通过“议会斗争”,不经过“暴力革命”,和平进入社会主义,也就是现在的北欧模式。一些同志认为,“第三国际”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弊端很多,“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把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举起来,成为团结全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治国纲领”。民主社会主义一是指导思想提倡多元化;二是提倡三权分立的多党制;三是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否认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四是全盘否定暴力革命的历史价值;五是全盘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些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与此同时,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和吸取民主社会主义一些有益的成分,如“提倡平等,注重权利,强调合作”等等。今年胡锦涛参加“八国首脑峰会”后访问瑞典,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层意思。
第二,在理论上,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揽地位。以前一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并列的,在指导思想上是三个不同的阶段。现在我理解: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小平理论、小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实和完善,是新的亮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是一个常态,它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不断地努力奋斗,加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并没有穷尽其理论,而需要后人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理论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其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三,在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显著成就。
在这里我举两个案例来说明问题。
△有位美国记者认为现在世界上有“两个共识”:一是“华盛顿共识”:前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完全放弃其制度,彻底民主化,彻底自由化,彻底市场化,用美国模式进行彻底改造。十几年下来,用这套模式的国家都发展缓慢,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崩溃;二是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市场化,一步步民主化,在发展中改造自己,最后取得成功。他认为“北京共识”比“华盛顿共识”更有生命力,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模式。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讲:“北京共识”就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传统+国家调控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一国两制”的理论得到了检验。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刊登《香港之死》,十年后,美国《时代》周刊用25页篇幅探讨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从“唱衰香港”到“看好香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我们的创造,是我们的宝贝,什么主义都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有用。
问:“6 25”讲话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的根本性要求,意义何在?
答: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首先,“四个坚定不移”是新时期我党治国理论的基本方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
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四个坚定不移”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既坚持了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党治国理念,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同时还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并把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上来。这“四个坚定不移”既是继承,也是对新时期治党治国理念的发展,既结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潮流。
其次,“四个坚定不移”是有机的统一,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解放思想”是思想前提,“改革开放”是既定国策,“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正确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其中蕴含着“实事求是”、探索规律;“改革开放”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消除一切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也必须“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颇,如“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是不按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改革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深化改革开放,要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
再次,“四个坚定不移”表明我党要矢志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管国际局势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抱有什么样看法,不管前进道路上有什么艰难险阻,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条路的中心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对外表明:中国主要着眼于解决国内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发展和崛起,对世界是机遇,是共荣,而不是威胁。
对内表明: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问: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在创新理论中科学发展观处在主导的地位。胡温新政以来,在理论创新上有“八大理论要点”。一是科学发展观,二是构建和谐社会,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八是对外谋求和谐世界。在这八大理论要点中,科学发展观处于主导的地位。其次,科学发展观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四层意思: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还是硬道理;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党中央民本主义的思想非常鲜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完整的表达;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再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改革共识”。要求中国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不再是片面追求“效率优先”;要求改革的结果是“共同富裕”,而不再是“少数人先富”;要求改革更加明确“以人为本”的目标,而不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标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将成为十七大的最强音。
问:“6 25”讲话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答: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这是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首先,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这个理论是为当代中国定性定位。性质是社会主义,位置是初级阶段,而且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它是我们想问题、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必须充分认清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小平概括:“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再次,党员干部必须增强三大意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问:如何坚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就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首先,社会和谐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前我们只强调“三大建设”,经济、政治和文化,现在认识到还有社会建设,是“四大建设”。四位一体,在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旗帜上写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个大字,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完整,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社会和谐理念的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更要关注社会问题。因为你是把社会作为主义来做的,这是你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要完善社会制度,健全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强调社会保障,提高社会福利。
再次,要注意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的重点。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政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目标完善和发展;文化建设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建设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问:怎样理解“6 25”讲话提出的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答: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首先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都要做到“三个更加自觉”、“三个真”: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其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十六字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在依法惩治腐败同时,做到“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再次,面对艰巨的使命和繁重的任务向全党同志发出号召。要做到“四个一定”、“三个始终”: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中共十七大报告权威表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四大开始使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间的“的”字去掉,表明我党在理论上不再把“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是作为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去掉“有”字,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5条中国特色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形成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2.进一步肯定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了崭新的总结和评价。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新评价有力回应了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做出了理论铺垫。
3.丰富统筹兼顾内容——中央和地方、三对利益、国内国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在5个统筹的基础上,对统筹兼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指出“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精炼的概括。
5.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正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消除GDP崇拜,改变过去某些方面“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治理腐败经验的新概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五大以前在反腐方面强调“标本兼治、侧重遏制”;十五大开始加大治本力度,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十六大以来,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阳光”是治理腐败最好的武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和形象总结。
7.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举措的应用,势必扭转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也是首次出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8.民生愿景新描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单独的部分对社会民生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词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实际上是对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愿景的精炼概括和形象描绘。
9.有关分配制度的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在党的报告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十六大坚持了这个说法;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新论述,有利于消除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认识和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常见名词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含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转变城乡经济发展和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开发西部资源、振兴东北部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加大对外开放政府改革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第五篇: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推荐)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作者:钟君
来源: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点击数:2052
更新时间:2007-11-6
十七大报告这些天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出现了诸多新名词和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四大开始使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间的“的”字去掉,表明我党在理论上不再把“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是作为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去掉“有”字,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5条中国特色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形成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2.进一步肯定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了崭新的总结和评价。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新评价有力回应了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做出了理论铺垫。
3.丰富统筹兼顾内容——中央和地方、三对利益、国内国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在5个统筹的基础上,对统筹兼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指出“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精炼的概括。
5.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正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消除GDP崇拜,改变过去某些方面“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治理腐败经验的新概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五大以前在反腐方面强调“标本兼治、侧重遏制”;十五大开始加大治本力度,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十六大以来,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阳光”是治理腐败最好的武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和形象总结。
7.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举措的应用,势必扭转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也是首次出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8.民生愿景新描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单独的部分对社会民生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词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实际上是对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愿景的精炼概括和形象描绘。
9.有关分配制度的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在党的报告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十六大坚持了这个说法;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新论述,有利于消除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认识和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