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加快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
一、我军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
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总战略和策略中,人才培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国情和军情出发,成功地解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人才培养问题,形成了一脉相承又逐级跃进的战略思想,并且独创性地提出了适应我军建设和发展全过程的军事人才培养理论,使之成为我军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硝烟弥漫战火之中创建了我军人才培养理论。自创建军队起,毛泽东就开始探索一条快速、有效地培养实用型军事人才的新路。指出: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为人民军队培养德才兼备的能够统兵打仗、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各级军事人才、政治领导干部和指挥、技术人才,完成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邓小平同志励精图治,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党和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就如何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军事人才培养之路以及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他要求:必须以实现我军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建设一支能够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和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过硬的军事人才队伍。
为适应世界军事革命的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面向新世纪勾画军事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并反复强调,未来的仗能不能打赢,军队会不会变质,关键是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话。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围绕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肩负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深刻把握本世纪头20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世界军事领域的变革特征,面对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要求我军,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全面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并且一再强调要“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我军信息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初见成效
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选择的标准是不同的。我军从半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是一种跨越,人才培养也一定要跟随这种跨越。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
首先,增强了广大官兵的信息化意识。我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关系到军队生存与发展的紧迫任务。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军履行职责的强弱和战斗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信息”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官兵的内心,加速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近年来,军事院校重在培养学员们的信息化意识,增进他们作为社会信息主体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时刻保持对信息的高度敏感和持久关注,随时捕捉和感受信息环境的细微变化,深刻体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军队战斗力构成的关键要素;同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外部的未知世界,将所学到的抽象信息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激发自觉接受信息素质培养的兴趣。
其次,加大了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军事院校是培养各级各类军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军队信息化人才的院校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素质教育深入展开的基础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观念和新模式,逐步得到军队院校积极的响应,信息化的大潮迅速席卷军队院校。从1994年起,全军建成了各院校校园网和覆盖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实现了全军院校的互联互通;全军院校图书馆统一了资源建设平台,提出了“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口号,并配发了现代化设备,实施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集成信息资源总量相当于五千万册图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军队院校训练网的联通,全军院校的特色资源、公共资源迅速增长,“十五”期间已实现全军院校网络链接无盲点、电子信息资源覆盖到军事及各专业领域。据统计,近年来,全军院校建设多媒体教室千余个,各院校开始逐步增加信息技术课程,使得官兵们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精通软件编程、病毒防御、网络防护、网络监测、网络修复等基本技能,掌握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科技知识,以信息作战理论为基础的先进军事理论。与此同时,院校集中开发了虚拟实验室系统,随着仿真作战实验室、作战指挥和军种战役学等学科专业实验室的建成,学员有了全新的网上“砺剑”平台。从2003年起,我军在职称考试中,增加了计算机考试的若干模块。总部在全军院校启动了现代化教学工程,全面完善了校园网建设,基本完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了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现代化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应用广泛,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再次,进一步优化了信息化人才资源。积极引进人才是我军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全军采取军地“接力培养”模式,如坚持国防生、定向生、代培生以及征召入伍等制度,加速初级人才培养。同时,采取依托地方信息资源“借池养鱼”模式,如采取选派部分干部到地方院校、科研院所、集团公司等教研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深造,或定期到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考察等方式,加速中高级人才培养,以了解掌握前沿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指挥控制水平。另外,军队还采取“引水浇地”模式,实行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大大拓宽了我军人才引进渠道;为加大区域内军地院校间的师资交流,各院校还积极聘请地方人才做兼职教授、院外导师,在育才的同时育教育研,不断提高军队院校的育才水平。
人才培养是战争准备的基础工程,明天打什么样的仗今天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代战争不断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以变求实,在创新中求发展。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官兵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创新人才勇于突破,敢于超越,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想前人不敢想的事,不迷信权威,不照搬本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装备创新、战法创新、管理创新,更好地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服务。
新时期,信息化是一个知识转化增值过程,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信息化人才培养成为了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应该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把握新时期军事人才的基本内涵、改革和创新教育训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信息化军事人才,实现军队跨越式发展,谱写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篇章。
第二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十个结合”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围绕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来总结和概括的。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以摆脱贫穷落后为出发点、以实现民富国强和共同富裕为归宿,为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可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十几亿人口的发展问题,就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经过29年来的不懈奋斗,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表明,我们党既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又是一个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党。远的不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提出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奋斗目标,同总结各自相对应的那一段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期29年来的十条宝贵经验,并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从十条宝贵经验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中可以看到,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十条经验,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在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重大问题的: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是以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这两手都是不可偏废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我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平等、普惠、共赢。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政治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第三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历史从来没有给予我们今天这样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创业来展示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新一代创业者正在茁壮成长。
自主创业,既充满着艰辛与欢乐,也伴随着求索与成就!
为了帮助创业者了解相关创业政策,获得创业行业信息,提高发现和应对创业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创业者认识不同创业行业的特点,理顺经营管理的思路,我们精心组织编写了开业指导系列手册。
指导手册立足于向您提供进入各创业行业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并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介绍和指导。如果你已经选定您的创业投资项目,并且该投资项目属于系列指导手册范畴,那么,我们相信,指导手册将成为您在创业路上不可多得的参考读本。
指导手册所罗列的事实和具体数据采自一些创业者的个案,仅供参考。
系列指导手册由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编写,读者可通过登录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网(http://kaiye.12333sh.gov.cn)查询。开业指导服务网也可查询本市有关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信息。
我们十分感谢在百忙之中对本手册编写提供建议和意见的各位专家、老师和同仁。我们也期待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和案例,以帮助我们不断的完善指导手册。在此,呈上我们真诚的祝愿,祝您成功创业!
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
二○○九年六月
第四篇:党的十七大提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
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
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模大会上强调,要切实实施积
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切
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
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温家宝总理2011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中,对“加
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作出部署,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
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合理调整分配关系既是一项
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的紧迫工作。
王兆国同志2011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讲话指
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
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
趋势。”
2010年7月召开的全总十五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王兆国同志
在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
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即“两个普遍”。
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推动《甘肃省集体协商条例》实施,建立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履约监督检查制度。
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大力开展集中建会统一行动。
开展要约行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维护职工权益,全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传递党和政府温暖。
坚定信心,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推动经济发展作贡献。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小康社会。
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振兴。
当好主力军,推动新跨越,和谐奔小康。
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新局面。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挥职代会作用,提高民主决策水平。
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真心实意为职工负责。
《工会法》第六条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劳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
《劳动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工会应当“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党的十七大提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近年来,眉县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组织城乡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城乡共建”活动,通过“城帮乡、乡促城”构建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共同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一、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新平台
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课题。从目前现状看,农村党建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在党建资源、手段、制度,以及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方面还存在联而不紧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建设必须及时跟进,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基于此认识,县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安排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城乡共建”活动,探索建立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新途径。
在活动设计上,按照“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思路,在组织、团委、妇联、政法、纪检、民政、财政、城建、交通、农业、科技、水利、公安等31个县级部门中筛选出123个党支部,与全县10个乡镇的123个农村党支部结成“一对一”帮扶共建对子,并一结三年不变。
在工作理念上,突出“城帮乡、乡促城、城乡共建”这一主题,大力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充分发挥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工作优势,推动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深入挖掘农村基层特色资源,积极向机关事业单位推介,做到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困难群众共帮、干部人才共育、党建资源共享、科学发展共赢,实现优势互补、以城带乡、共同发展。
在工作推进上,将“结对帮扶、城乡共建”活动作为基层党建重点工程来抓,每年年初指导123个机关事业单位与123个村逐一制定《结对共建计划》,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由乡镇党委、部门党委审核把关,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加强督促检查,把结对共建活动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年终对照结对共建计划和协议进行考核,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班子、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对活动成效突出的党组织和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和总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在眉县党建网设立“城乡共建”专栏,在县电视台开办“城乡结对手拉手、互帮互助促和谐”电视专栏,集中宣传报道结对共建工作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强力推动“结对帮扶、城乡共建”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二、推行“四五六”工作法,构建城乡共建新机制
开展“结对帮扶、城乡共建”活动,纽带在“结对”,落脚在“共建”,其核心在于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共建共赢。为推动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丰富活动形式,积极推行“四五六”工作法,即实行“四个相互”,开展“五项帮扶”,落实“六个一”工作任务。
坚持“四个相互”。一是组织互助,每个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一个农村党组织结成互助帮扶对子,一结三年不变。二是党员互帮,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农村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三是活动互联,以创“四好”班子、“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引导城乡党组织共同开展党内创争先优活动。四是优势互补,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优势,挖掘农村党建资源,整合力量,实现优势互补。
开展“五项帮扶”。一是政策帮扶。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定期深入村组开展政策讲座、宣传、咨询等活动,把党的基本理论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党员群众中去。同时,认真履行各自职能,落实好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二是科技帮扶。发挥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聚集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群众;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三是信息帮扶。多渠道向农村党员群众提供产业信息、致富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及劳务输出方面的就业信息。四是项目帮扶。积极主动帮助村党组织搜集、筛选“民生八大工程”项目信息,帮助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建设项目,并与村党组织共同抓好项目实施。五是资金帮扶。积极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协调资金,为农村贫困党员、生活困难群众的困难开展扶贫捐助献爱心活动。
落实“六个一”工作任务。每个县级机关党组织每年要高标准完成六项规定动作:一是深入帮扶村为党员群众讲一次党课、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或政策咨询服务。二是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帮扶村党员群众开展一次联谊活动。三是开展一次扶贫捐助或公益支农活动,走访慰问一次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贫困户。四是为帮扶村党组织送一批图书或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五是组织科技人员或聘请农技专家为帮扶村党员群众举办一次科技培训。六是协助帮扶村争取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紧扣“城乡共建”主题,开创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新局面
“结对帮扶、城乡共建”活动的开展,为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提供了新的空间与舞台,为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加强联系与沟通架起了桥梁和纽带,为统筹城乡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措施。
搭建了城乡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的桥梁。通过“城帮乡”,有效整合了城乡党建工作资源,为城乡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平台,123个机关事业单位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304次,组织开展农技培训、创业培训151场35680人次,送医送药下乡义务诊345人次,送文化教育图书和健身器材3739件价值130256元,协调各村争取项目39个680万元,整修村间道路16公里。通过“乡促城”,架起了城乡组织和党员互动的连心桥,在结对村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示范点23个,调研实训基地35个,培养锻炼机关干部300多名,机关干部作风明显转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基本消失,县、乡、村三级联系更加紧密,党建工作更加协调。
建立了城乡党内互帮互助的组织体系。通过“组织互助”,以支部为单位,使全县123个机关事业单位与123个村结成“一帮一”共建对子,实现组织互助全覆盖。通过“党员互帮”,建立“三联三帮”工作机制,采取“1+3”方式,即1名农村困难党员由1名科级党员领导干部、1名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1个农村党组织进行包抓,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发展产业、帮助实现就业,共为困难党员提供致富信息663条,帮助就业126人,送去慰问金22800元,办好事实事400余件,实现了党内帮扶全覆盖。
提升了城乡党建工作水平。通过“联创共建”,整体推进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升级晋档,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县涌现出先进基层党组织28个、优秀共产党员50名,有1个乡镇党委、1个县级涉农部门、7个村级党组织分别被市委命名表彰为“五个好”乡镇党委、“群众满意的涉农部门”和“五个好”村党组织,有94个村实现了升级晋档目标,占总村数76.42%。眉县县委被评为市级升级晋档活动先进县委,金渠镇、齐镇党委分别被评为省、市升级晋档活动先进乡镇党委,红星村等2个村被评为全省升级晋档活动一类示范村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