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吴江区工业转型升级产业基金扶持政策
苏州市吴江区工业转型升级产业基金扶持政策(试 行)
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先进制造业立区、现代服务业兴区”目标战略,重点针对智能工业、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信用体系、绿色经济、创新驱动、国际化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特制定本专项扶持政策。
一、智能工业类
(一)智能设计类
1.新认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15万元、5万元。
2.经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家、省相关行业协会)鉴定为企业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以上的新技术新产品,一次性奖励5万元/支;新认定为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支。
(二)智能生产类
1.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购置工业机器人、机器人集成系统或成套设备用于提高生产制造效率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其中工业机器人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台,机器人集成系统或成套设备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套。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改造现有生产流程且设备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元(新兴产业企业200万元)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当年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同时不超过企业当年对吴江的实际贡献)。
2.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30万元。
(三)智能装备类
1.经省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2.企业采购我区首台(套)装备和工业智能装备总额超过100万元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年开票销售首次超过2000万元、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
(四)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类 1.新评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5万元;新评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万元(递增式补差额)。
2.新认定为国家和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新获评“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奖”(金慧奖)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双软企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省级“双软企业”(或注册成立三年以内的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新通过省级认定的,每项给予不超过2万元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限报5项);新获准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每项一次性奖励3000元(单个企业限报10项);软件企业软件产品年开票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50万元。
3.采用智能软件技术提升生产、管理且当年度投资额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当年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新兴产业类
本条“新兴产业”是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类门类。
1.经认定为新引进的新兴产业企业租赁厂房,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下同)的,连续两年给予每月3元/平方米租金补助;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连续三年给予每月3元/平方米租金补助。
2.新兴产业企业依法收购其他企业土地资产,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的(下同),每亩一次性补助2万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3万元;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亿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4万元。
3.新兴产业企业依法取得新征工业用地,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的(下同),每亩一次性补助3万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5万元;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亿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8万元。
4.以上1-3项补助额度,在企业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实现达产后,兑现政策的50%;三年内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的,兑现政策的100%;未达到的,不予兑现。
5.以上补助资金,按照区级财政40%、镇级财政60%的比例分级承担。
三、专精特新类
(一)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1.经认定的区级及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给予不超过30%的扶持;新认定的省、市级1-5星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40万元、50万元(复评升级则补差额)。上述两项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企业参加境内外智能制造及省市区经信部门组团展会的,按其参展规模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担保公司持有省融资性担保许可证,且规范管理、配合监管的,按其实际担保业绩考核,给予风险补偿。经法律有效认定,担保公司在持证经营期间发生融资性代偿损失的,按不超过其代偿额净损失10%标准给予代偿补偿。上述两项最高补偿额分别不超过200万元。
4.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开展中小企业运行数据监测分析和协会进行行业调研分析。
(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新认定为区级管理提升类中小微企业的,按其规模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2万元、10万元。
2.新认定为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新获评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30万元;新入选全国、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试点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新获评省自主工业品牌50强、苏州市十大自主品牌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发展专精特新项目
根据《苏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规范》规定和我区“专精特新”项目申报要点,新评定为区级及以上“专精特新”类项目的,按其“中小微”不同企业规模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2万元、10万元(当年度已获得省、市级“专精特新”类项目奖励的,不重复享受)。
其中,“特”项基金重点支持全区纺织产业破解印染瓶颈、补齐真丝绸发展短板、淘汰低端织机产能。
1.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在其区下达指标限下,淘汰落后高浴比印染设备,使用低浴比汽流染色设备、印花设备和自动染色配色设备等特种设备的,根据其设备投资实际额,按一年期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2.真丝绸企业申报技术改造且其产品、商标获评省级以上品牌和商标的,根据其设备投资实际额,按一年期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
3.真丝绸企业真丝绸产品年开票销售额(含丝棉被)首次超过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
4.织造企业按等量淘汰等量增加原则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设备,且新增设备单价超过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2000元/台(套)。
四、信用体系类
1.支持“吴江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综合开发、系统升级及运行维护经费每年80万元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2.支持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在吴江区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省级信用管理贯标认定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其中,通过苏州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认定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通过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认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上述三项按就高原则执行,不重复计算(如果递增式认定则给予差额奖励)。
五、绿色经济类
1.支持节能改造:节能项目节能量大于等于300吨标煤的,按其审定节能量,一次性奖励240元/吨标煤,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80万元;属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按其审定节能量,一次性奖励300元/吨标煤,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40万元;节能产品规模化项目社会节能量不低于5万吨标煤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2.支持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改造的,按其技术和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支持清洁生产:在清洁生产高费方案中,技术和设备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3万元;10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5万元。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的,按上级文件精神和标准给予相应支持。
4.支持体系创建:新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的,一次性奖励2.5万元;新获评“能效之星”的,按其能效星级(3-5星级),一次性奖励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升级补差额);新通过国家、省、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验收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入选国家、省、市其他各类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项目的,按照上级规定给予相应支持。
5.支持淘汰落后:《吴江区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吴政办〔2014〕55号)规定的行业(除印染、涂层、低端喷水织机外)以及酿造、皮革、绢纺等行业企业,自愿(不包括违法、破产)关停或者自行转产为我区鼓励类发展产业的,一次性补助其拆除设备评估价的35%(除化工、水泥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补助总额不超过其前三年对地方的贡献)。
6.支持转产升级:关闭的化工、水泥企业利用原有土地,转产为新兴产业的,按其转产后对地方的贡献,给予为期三年的转产升级奖励。
六、创新驱动类
(一)名牌战略奖励
1.新获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新获评省、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 3.新获评江苏省区域名牌、江苏名牌产品、苏州名牌产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万元。
(二)质量强企奖励
1.新获评中国质量奖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2.新获评江苏省质量奖、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3.新获评苏州市市长质量奖、苏州市质量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
(三)技术标准奖励
1.新承担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
2.新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企业(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
3.新批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并发布实施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
4.新组织制定联盟标准、团体标准并发布实施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5.新获评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 6.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单位)通过确认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
7.被新批准为省级地方标准、市级地方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并发布实施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万元; 8.新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每通过采标验收一项,分别一次性奖励1万元。
(四)商标战略奖励
1.在境外新获核准注册的商标:通过境外单一国家注册的,以一份注册证(或证明文件)为一件,一次性奖励2000元/件;当年度注册多件商标的,单个企业限报10件;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注册的,以国际局核发的注册证上载明的被指定缔约国的累计数量为标准,每个国别分别一次性奖励500元,当年度累计奖励不超过5万元。
2.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市知名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件、10万元/件、3万元/件。
3.新认定为江苏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苏州市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
4.新认定为苏州市实施商标战略示范乡镇(街道)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5.新获核准注册为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件。
(五)企业诚信奖励
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5万元。2.新获评省级3A、2A质量信用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凡入选吴江区智能化工业示范企业或试点企业的,上述
(一)至
(五)奖励标准均上浮10%。
(六)加强科技创新
1.加快科技企业培育:首次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首次认定为苏州市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首次认定为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
2.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新获批的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15万元、5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特色产业基地)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新认定为江苏省创新型乡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入选上级科技部门计划项目的,按上级规定匹配相应的科技经费;新入选上级科技部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但未获经费支持的,按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新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重点新产品的,一次性奖励8万元、5万元;新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新入选本级农业和社发科技计划项目的,实行后补助政策(其中区级医疗卫生项目给予2万元/个补助;支出小于2万元的,按实际补助);新入选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一次补助20万元/个补助(两年一评);新获评本级一、二、三等科技奖励项目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新获评上级科技奖励项目的,按上级奖励金额的50%予以支持。
4.专利专项资金:专利权为企业所有的,在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后每件资助2000元,授权后每件再资助1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1500元;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600元;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申请的,进入国际阶段后每件资助1万元,授权后每个国别分别资助2万元,同一件PCT专利最高资助6万元。专利权为个人所有的,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6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1000元,当年度累计资助额度不超过3万元。
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优秀专利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获得江苏省专利金奖、优秀专利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2万元。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新通过省级绩效评价验收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通过第三方认证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企业专利数据库通过验收的,给予不超过3万元一次性奖励。获评专利示范企业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户。
发明专利年费按当年度实际缴纳的费用予以资助;列入上级部门各类知识产权计划项目的按上级文件规定匹配;对非企业自主研发、与企业经营范围无关的专利不予资助。
5.科技金融
由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纳入省市区三级联动科技信贷风险池,用于促进合作银行给予放大10倍以上科技贷款。
6.风险补偿资金
由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省级天使基金项目风险补偿地方配套。
七、国际化类
(一)鼓励企业增资项目
外商投资企业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500万美元(含)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且增资部分在颁发批准证书之日起一年内全部到帐并完成验资手续(下同)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人民币(下同,除特别注明外)1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含)以上3000万美元以下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2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含)以上5000万美元以下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3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5000万美元(含)以上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40万元。
(二)外贸稳增长项目 1.企业全年累计进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且年增幅超过50%、30%、15%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80万元、20万元。
2.企业全年累计进出口额进入吴江区前1-5强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6-10强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自主品牌培育与发展项目
1.获评省级出口名牌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评苏州市出口名牌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
2.企业出口额超过200万美元并新设出口研发中心和开发新产品的,按其当年相关投入费用标准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的,按其当年实际品牌产品出口业绩,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5元,最高不超过40万元。
4.企业出口额超过50万美元并在境外完成相关产品商标注册的,按其注册费用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
5.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并开展相关品牌推广活动的,按其实际发生费用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四)开拓国际市场项目
1.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的,按其实际发生摊位费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2.企业参加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环球资源等国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并有直接境外销售业绩的,每个平台一次性补助1万元。
3.企业设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全年累计海外成交实绩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在1亿美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40万元。
4.企业投保进出口信用险的,按其当年实际支付保费的40%标准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80万元。
5.出口基地行业协会组织基地内企业抱团参加“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境外展会,或开展促进市场开拓商务交流活动的,按相关费用的90%标准给予补助,全年最高不超过40万元。
(五)出口优化项目
企业开展文化服务及教育服务出口的,按其当年度出口实绩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2元;开展农产品出口的,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3元。
(六)公平贸易项目
1.企业参加境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纠纷调查、应诉、抗诉等活动,按其律师费实际支出的10%标准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
2.企业对进口商品提出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申请并被商务部立案调查的,按其律师费实际支出的10%标准给予支持,同一案件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七)境外投资项目
企业境外项目投资额全年累计超过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的,按其实际投资额的3%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50万元。
(八)境外销售网点
企业在境外租房建立展示中心、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的,按不超过其当年年租金的3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九)对外承包工程
企业具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按其实际完成的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3元;属对外总承包工程的,按其营业额每1美元追加奖励人民币0.01元。单个企业年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十)承接境外总承包工程
具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承接对外总承包工程的,按不超过其工程项下已付信用证(相关)费用的5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40万元;按不超过其已付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费用的2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十一)服务外包项目
1.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经认定,按区外汇管理部门确认的收汇额,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2元,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同一项目上级部门有资金下拨并要求配套的,配套资金与该项奖励额按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2.企业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按认定投资额的30%标准给予支持,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八、企业兼并重组
1.企业为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合并方式兼并重组与主体企业股权结构相同企业的,其涉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所发生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2.年开票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的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形式实施做大做强且收购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的,因房屋、土地(用地性质不变)资产过户应征收的土地交易费、房屋交易费全额免收;同时按企业资产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地方贡献为依据,给予全额补助。
3.其它企业兼并重组金融涉险企业及列入区政府要求淘汰的“二高一低”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篇: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扶持
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扶持
黄金珠宝产业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罗湖区黄金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扶持对象为从事黄金珠宝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展示交易、宣传推广以及行业服务等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区经济促进局是本细则所称扶持的主管部门。
第二章 扶持内容 第一节 智能制造与效益提升
第四条 鼓励企业引进或研发工业4.0、智能化生产制造或产业链系统。对实施地在罗湖辖区,项目投入使用且形成示范效应的,按照实际投入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扶持,最高300万元。
第五条
鼓励企业升级改造传统技术设施。对实施地在罗湖辖区,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500万以下的或总投资在500万以上且入库罗湖区统计系统的规模以上企业,按照实际投入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扶持。本条扶持金额最高200万元。
第六条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 1
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的定额支持。对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且增幅10%以上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的定额支持。
第二节 设计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
第七条
鼓励企业设立设计研发机构。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业,给予最高300万的定额扶持。
第八条
鼓励珠宝设计师发展壮大。
经区产业主管部门审核,对参加国内外展会的设计师,按照展位费的一定比例给予扶持,最高50万元;
经区产业主管部门审核,对举办设计师联展或个人设计展的承办单位,按照活动实际投入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扶持,最高100万元。
第九条
鼓励企业或个人参与设计类行业评比活动。对参加由国际行业协会等国际级机构或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等国家级机构主办的设计类行业评比活动获奖的企业或个人,给予最高40万元的定额支持。
第十条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上一研发投入300万元以上或同比增长20%以上,且新受理1项发明专利或3项以上其它专利的规模以上企业,按照研发投入实际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扶持,最高200万元。
第十一条
鼓励珠宝企业或独立设计师保护知识产权。对提出知识产权诉讼并胜诉的企业或独立设计师,按照司法部门最终判定获赔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扶持,最高100万元。
第三节 品牌建设和产业推广
第十二条 鼓励企业加大品牌投入。对于上一品牌宣传推广投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按实际投入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扶持,最高200万元。
第十三条
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对参加由区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国内外重点展会,且属企业自用展位的,按照参展企业展位费的一定比例给予扶持。单个企业展位费扶持最高100万元。
第十四条 鼓励企业举办设计类或品牌推广类行业活动。对经区产业主管部门审核的,按承办方实际投入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扶持,最高200万元。
第三章 申请材料及申报程序
第十五条
申请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需提供以下基本资料:
(一)登录罗湖区电子政务网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申报系统在线填报申请表,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
(二)企业营业执照;
(三)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原件(按税种);
(四)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企业上一审计报告或企业自身财务报表;
(五)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或者法人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
第十六条 申请专项资金扶持的个人需提供以下基本资料:
(一)罗湖户籍居民需提供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并签名;
(二)非罗湖户籍居民需提供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并签名和社会保障卡或居住证复印件并签名。
第十七条
申请第四条、第五条、第八条第2款、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资金扶持的需由区经济促进局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申报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第十八条
申请第七条资金扶持的需另提供国家、省、市部门认定的证明。
第十九条
申请第八条第1款和第十三条的需另提供以下材料:
(一)签订的参展合同;
(二)缴纳的展位费发票。
第二十条
申请第九条资金扶持的需另提供获奖证明材料。获得由罗湖区政府主办的设计类行业评比活动的获奖者不受注册地或户籍限制。
第二十一条
申请第十一条资金扶持的需另提供生效法院判决书。
第二十二条
受理及审批程序按照《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规模以上企业”是指销售额2000 4
万元以上的珠宝批发企业、零售额500万以上的珠宝零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珠宝工业企业。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第八条的扶持对象不受年最高扶持金额不超过该企业上一在罗湖区的纳税总额限制。
第三篇: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
深圳市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
意产业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2014-08-04
深圳市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
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深圳市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扶持对象为:在罗湖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经营服务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和个人。
第三条 罗湖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是本细则所称扶持的主管部门,区其他部门按《办法》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第二章 扶持内容 第一节 企业引进与培育
第四条 新设立或新迁入的文化创意企业,当年或次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给予1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达到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给予2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达到5亿元以上,给予4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第五条 国内外知名创意设计机构、设计师工作室入驻罗湖并设立企业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运营经费扶持。
第六条 文化创意企业在罗湖实现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税收增长10%以上,按照该企业当年对罗湖区财政贡献增长部分的5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七条 单部原创作品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动漫、游戏企业,给予30万元一次性资金扶持;对单部原创作品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动漫、游戏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资金扶持。
第八条 上一原创研发投入500万元以上,同时创新成果显著的规模以上企业,按原创研发投入实际金额的5%给予一次性扶持,最高不超过50万元。
第九条 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上在罗湖缴纳个人所得税10万元以上的,按照该创意、设计人才个人所得税对区财政贡献的50%给予个人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50万元。
第二节 园区(基地)建设
第十条 新设立或新迁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的文化创意企业,当年或次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与园区(基地)签订3年以上租赁合同的,按照房屋实际租金和物业管理费5%的标准,按面积给予一次性12个月的租金支持,并给予一次性12个月的物业管理费支持。
第十一条 入驻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的动漫、游戏企业,按照该企业上一对罗湖区财政贡献的50%给予扶持,同一企业扶持不超过2年。
第十二条 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孵化、内容制作、技术支持与培训、信息咨询与交流等领域提供支持的园区(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经区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备案的,给予平台总投资50%的配套扶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第十三条 经认定的国家级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园区,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经认定的省、市级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园区,给予5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
第三节 市场推广与拓展
第十四条 获得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对分会场及专项活动的认定,根据市、区考评结果对罗湖分会场承办单位实行分级奖励制。其中,获得特等奖的,给予承办单位80万元奖励;获得一等奖的,给予承办单位50万元奖励;获得二等奖的,给予承办单位30万元奖励;获得三等奖的,给予承办单位10万元奖励。获得优秀专项活动承办单位的给予10万元奖励。第十五条 参加由区政府牵头组织或推动的国内外重点展会,给予参展企业自用展位费50%的一次性资金扶持。单个企业展位费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第十六条 参加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行业评比活动并获得荣誉称号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其中,获得国际级奖项的,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
第十七条 获得国家级创意设计中心认定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获得省、市级创意设计中心认定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
第三章 申报材料及申报程序
第十八条 申报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需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一)登录罗湖区电子政务网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申报系统在线填报申请表(包含基本情况介绍),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
(二)企业营业执照;
(三)罗湖区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原件(按税种);
(四)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企业上一审计报告或财务报表;
(五)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或者法人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
申报专项资金扶持的个人需提供:
(一)身份证;
(二)个人纳税证明。
第十九条 申请第八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申报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第二十条 申请第九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创意、设计人才个人作品的图片或文字说明。
第二十一条 申请第十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
(一)经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备案的租赁合同;
(二)有关物业管理费协议书及发票;
(三)企业法人代表签署的承诺书原件。
第二十二条 申请第十二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
(一)项目备案资料;
(二)平台投入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
第二十三条 申请第十三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获得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园区称号的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 申请第十五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参展合同;
(二)展位费发票;
(三)区政府相关部门发动或组织推动参展的相关证明文件。
第二十五条 申请第十六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获奖证明。
第二十六条 申请第十七条资金支持的,另需提供获得创意设计中心认定的有效证明文件。
第二十七条 上述申报材料未要求提供原件的需提供加盖本单位公章的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查验。
第二十八条 受理及审批程序按照《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规定的“以上”,包含本数;本细则规定的“以下”,不包含本数;规定“最高不超过”的,包含本数。币种均为人民币。
第三十条 本细则由罗湖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印发《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的通知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马秘„2011‟6 号
文件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的通知
当涂县、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2011 年1 月29 日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
若干政策(暂行)
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政策。
一、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
1.设立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在本市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
二、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
2.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2000万元以上建设的工业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新增固定资产(补助的范围为设备、多层厂房)投资额的1%予以一次性补助,最高300万元。新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按2%一次性补助,最高400万元。其中,对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建设期最长不超过1年;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期最长不超过2年;对投资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3.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增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在项目竣工后,对前期费用(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评价报告费用)予以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在1亿元—3亿元的补助20万元,投资额在3亿元—10亿元的,补助50万元;投资额在10亿元—50亿元的,补助100万元;50亿元以上的项目补助200万元。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4.对列入国家级高技术工业项目给予补助。对列入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拨款的研发项目,给予项目所获资助经费的50%、最高300 万元配套资助。
三、鼓励工业企业在转型中发展壮大
5.鼓励企业规模化发展。对列入工业企业升级计划的企业,首次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奖励10万元;超过5亿元的,奖励20万元;超过10亿元的,奖励50万元;超过50亿元的,奖励100万元;超过百亿元的,奖励200万元;超过200亿元以上的,由市政府给予特别奖励。对首次达到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万元奖励。
6.鼓励企业多产多销。以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两项指标各按50%加权作为计算奖励的依据。凡增幅达30%以上,规模在2000万元—1亿元企业奖励10万元,1亿—5亿元企业奖励20万元,5亿—10亿元企业奖励30万元,10亿—50亿元企业奖励50万元,50亿元以上企业奖励100万元。
7.鼓励企业快速成长。新办或从外地整体搬迁来我市的中小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后,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为20万元。
四、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8.支持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对企业提升装备水平,购置单机设备价款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其设备购置价的2%给予补助,每户企业设备补助累计最高200万元。已按本政策第2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不重复补助。
9.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列入《马鞍山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库》的“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10%的补助。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两化融合”项目,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新列为国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省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0.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
11.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并经国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其新增研发试验设施、仪器设备等给予投资额10%的补助,最高补助20万元。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12.支持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科研院所工业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100万元—3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奖励;300万元—500万元的,给予30万元奖励;超过5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奖励。购买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从项目获利起3年内,将其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13.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或(重点)新产品的,分别给予管理团队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14.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管理进步奖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管理团队30万元、10万元奖励。
五、促进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15.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和节能技改项目,除按本政策第2条规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外,另根据项目节能量给予奖励。年节能量达到500吨标煤,奖励10万元,同一项目每增加节能量500吨标煤,增加奖励10万元,单个项目奖励最高100万元。对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的重大节能改造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16.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对列入《马鞍山市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除按本政策第2条进行支持外,项目投产并形成稳定产能后,另给予管理团队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凡通过市级以上清洁生产认定的企业(非安徽省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给予管理团队10万元一次性奖励。
17.鼓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对在本市实施年节能量达到3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每吨标煤100元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8.鼓励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支持所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最高200万元专项用于基地建设。对被新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中心镇新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的,给予50万元奖励。
19.鼓励延伸产业链条。工业企业从市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实际所得部分,30%奖励给主导企业,20%奖励给配套企业。
20.鼓励园区和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对开发区、产业园区兴建多层标准化厂房,按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的10%补助给产权单位。对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改,利用老厂房翻建多层厂房和利用厂内空地建造多层厂房的,补助标准为15%,最高均补助300万元。
七、其它
21.本政策意见中,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鼓励企业多产多销奖励资金、企业升级奖励资金、奖励政策涉及地方税收留成部分,市与县(区)、开发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其余条款所涉及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
22.申请上述政策的企业或单位,均在行政服务中心市经信委窗口统一申报受理。属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按季申报,其它各类奖励按申报。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在2周内一次性审结,并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无异议,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23.本政策意见中奖励、补助形式、资金筹措方式、申报程序、评估办法、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制定具体细则并负责解释。
本政策意见自2011年1月1日起试行。本市已出台的有关规定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政策意见执行。
第五篇:打造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的思考
打造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政策、资源、地理交通和劳动力优势,承接了国际制造业,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凉州开发区经过建区20多年改革发展,构建起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特色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并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集约化发展的新城区。新时期,开发区发展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因素困扰,这些无不制约着开发区赶超发展。“十三五”期间,对开发区而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再造产业优势平台,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赶超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凉州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从产业基础、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看,凉州开发区打造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发区紧紧围绕“一流园区、美丽新城”建设目标,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260.54亿元,同比增加11.3%,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46:34.69:63.85,第三产业占比明显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显著优化。201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 204.01亿元,同比增长25.87%。“十二五”以来积极推进邦健医疗、联东U谷、微宏动力电池等一批“大好高”项目,发展后劲充足。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数80个,实到外资总额1.88亿美元,是“浙江省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在全国所有国家级开发区的综合实力考核中,凉州开发区列第48位,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综合分值位列第7位。
主导产业不断加速集聚。围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汽配机电等主导产业强化集聚效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高增长性、高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以特瑞思药业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细胞治疗领域中协和(凉州)干细胞基因库成为亚洲最大的干细胞基因库,总投资超过65亿元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及归国博士创办的特瑞思药业将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首个符合国际cGMP规范的单抗药物研发生产基地,成为浙江省符合cGMP国际规范医药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以陶氏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膜法水处理设备产量占全国的19%,在国内细分行业领域的品牌影响力持续上升,形成了国内知名的“凉州板块”;以永兴特钢为核心的国内一流的不锈钢棒线材产业集群、以微宏动力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人本为核心的汽配机电产业集群以及以科创中心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等特色集群。逐步打造了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山环保新能源产业园、南太湖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南太湖金融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产城融合不断深化开放。在大力发展产业、提升产业层级的同时,开发区重视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凤凰片区是开发区开发最早的区块,目前已形成商住办公一体的新型商务综合区。西南新城正积极打造重要的现代服务平台,已形成亿丰国际建材城、国际小商品城、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嘉年华综合商务广场、赛格数码城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群,同时西南城市综合体、国际软件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未来将发展成为凉州商贸服务业发展新高地。重点产业平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已达到供电、电信、供水、排污、道路、供热、供气等“九通”条件。公共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开发区城市品质,对吸引资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开发区产城互动的必要条件。
创新体系不断深化完善。以南太湖科创中心为主平台,着力构筑以“研发——中试及转移转化——产业化”为纵向轴,“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为横向轴的区域创新体系。引进了中科院凉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凉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等一批著名的科技产业化研发机构,创新孵化体系加快完善。截止2014年,累计获得省以上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39家、省以上科技立项项目近百项、省以上新产品立项约25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46.3%,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区不断创新人才招引机制,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40余名,集中了全市近50%的省“千人计划”团队和70%的国家“千人计划”团队,被认定为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留学人员“春晖杯”创业基地等。
循环经济不断加快推进。坚持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统领,项目高标准引进,深入实施“三大清洁”行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工业节能减排不断推进,实施微宏动力二期、德诺沃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大批循环经济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指标均达到标准,推动生态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凉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区积极探索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突出的环境承载力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对环境高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吸引力,也为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环境基础。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及制约因素
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与全省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开发区综合排名全省前四,而经济规模得分排名第7位。其中,柯桥开发区规划面积67.1平方公里、与凉州开发区规划面积相当,2011年该区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089.6亿元。从全市来看,开发区经济规模占比有所下降。2014年开发区GDP占全市比重为7.2%,与2010年相比下降0.2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7.46%,低于2010年的7.54%,也低于2007年的8.0%。
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够。开发区各大区块产业布局尽管相对集中,但未完全做到合理优化布局,未能依托园区集聚来发展壮大,打造区域品牌,以形成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态。2006年全区产业结构由9个产业组成,2010年优化为“4+2”主导特色产业,2012年发展为7个产业,2014年形成8个主要领域,3大主导产业占规上的比重为28.99%。2015年特别是以微宏动力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呈现了爆发式增长。2015年前三季度,微宏动力实现产值800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4.9%;实现销售收入7010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7.0%;实现利税1896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2.5%。但是区内类似微宏动力的企业不多,缺乏有效的产业链延伸,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态势。
平台空间布局不优。开发区开发建设地块主要集中在西南分区、凤凰分区和杨家埠片区这三大区块,由于受规划、土地等条件限制,各片区面积偏小,又相对独立连接性差,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战线长,资金投入大,难以承载投资规模大的龙头项目落地。部分工业发展平台在开发之初对中长期规划重视不够,或缺乏系统规划,或规划不到位,以致空间布局不当,留下后遗症。随着城市扩张,一些原在近郊的工业发展平台已陷入城市中心区,将面临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和企业外迁。不少工业发展平台尤其是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工厂与工厂之间混杂较多的农舍和民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土地资源利用不高。开发区土地功能区块规划性不强,不同类型企业边界模糊,上下游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配套,造成资源要素和中间产品在区内的流动性不强。区内企业参差不齐,亩均效益低、排放量大的生产类企业依旧存在,阻碍了开发区产出指标和环保指标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多年的开发利用,开发区土地已经渐趋稀缺,受到各方面限制,区内可供连片制造的土地开发空间较少,具有较强溢出的新项目、新企业无法落地,预留土地空间不足严重制约了开发区提升和集聚工程的实施。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目前,凉州开发区的职能已从“特区性质”的单一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应顺应开发区的功能转变,立足国字号,从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进行统筹规划,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
扩大开放,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一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三大新兴产业“超倍增”工程,重点推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信息经济三大新兴产业的“赶超发展、倍增发展”,积极培育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生命信息、新能源整车、智能互联汽车、北斗导航、干细胞基因大数据等一批经济新增长点,力争经过五年时间,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左右,建成1~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区工业经济新增长极和新支柱;二是以扩大开放为主线,拓宽国际视野。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利用自身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沿长湖申等优势条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国际化招商,加快引进优质外资,突出招智引资,重点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型人才和先进理念。强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端健康医疗、金融、教育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打造一批满足境外人士要求的教育、医疗、研发机构和休闲度假养生设施等,促进开发区服务国际化;三是以走出去为突破口,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鼓励开发区特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跨国经营,支持海外兼并收购企业,引导过剩产能梯度型转移,提升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建立以一站式外贸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物流平台相结合的市场拓展新模式,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全方位帮助企业拓市场、抓订单、促成交。重点做好凉州宁兴云一站式外贸综合外贸服务平台,加快与财政、海关、商检、外管等部门对接,建立集外贸代理、货物通关、结汇、出口退税、信保融资等流程为一体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产业联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及承接方向。全面参与核心发达城市产业创新转型,深化与长三角沪、杭、甬等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城市的要素及产业溢出。面向上海及苏南地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面向杭州地区,突出承接先进装备制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强与沪、甬等地区的河海联动,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二是创新多元招商方式。按照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经济等产业链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推介和洽谈活动。积极引进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网络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以及资产评估、资信评级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全力打造南太湖现代金融产业集聚区。同时,创新以商招商、委托招商、联动招商等方式,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开发区。力争每年引进项目数量25个以上,引进项目到位资金超过100亿元;三是探索创新合作新机制。完善常态化、制度化的产业合作对接机制,建成组织带动、部门联动、考核推动的高效运作体系。联合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凉州集疏运基地”、“上海自贸区凉州保税仓库”、“杭-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拓展产业协作深度。
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政产学研融合。围绕重点领域,积极构建全区以研发—中试及转移转化—产业化价值链为纵轴,以“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为横轴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引进和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二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坚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积极培育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推动小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器等建设,每年挖掘培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规下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引导本地科技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协作配套,壮大创业创新群体;三是加快招才引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优化领军型创业团队引进机制,积极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凉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加快“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强领军型创新团队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券制度,鼓励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以股权奖励、股票期权等方式对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
低碳减排,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使水更“清”,全面推进污染行业整治,淘汰区内市级河道及支流范围内重污染高耗能落后产能;使气更“洁”,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等治理;使城更“净”,全面实施“治乱、复绿、亮化、添景”工程,综合整治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杨家埠工业区、凤凰工业区等园区环境;二是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以“节能、降耗、减排”为方向,制定适合园区发展的单位产值用能、用水、污染排放等最低限定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园区实施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建设和培育企业内部产业生态链和企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和完善园区供热、供气、给排水、废物处置等一体化基础设施,推动流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
制度创新,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加大联审联办、即审即办和中介超市管理等制度,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实行“一个窗口办理、一个章审批”;二是健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决定机制。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建立以综合考评、实绩排序、分类施策为主要内容的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推进开发区资源要素“四破”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资源能源配置综合改革;三是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率先复制和推广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诸多重点领域的改革经验,力争将开发区打造长江经济带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的示范区;四是优化服务机制。完善“一站式”服务模式,推行智能化、专业化服务,健全项目引进审批“一站式”、项目建设“一条龙”和企业投产“店小二”三个服务体系,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