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制度创新研究(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2:5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制度创新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第一篇: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而土地流转又与农村金融支持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农村金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制度缺失,这些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良性发展,制约了土地流转效应的发挥。因此,创新新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支持土地流转改革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农村金融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讨论越来越多,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农民最大的财产权,从现实看,它还没有充分发挥增加农民财产收入的重要功能。本文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为出发点,从农村金融制度的层面进行研究,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农村金融对于土地流转的支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最终盘活农村土地市场。

一、土地流转中农村金融的制度设想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收入中有七八成都用来日常消费,农民剩余储蓄较少,生产积累不足,因此贷款就成了农村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我国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制度创新,以满足土地规模化经营对资金的大量和专门需求。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核心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创新将是土地流转发展的重大突破,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制度内涵

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服务于“三农”,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一种新型农村金融制度。得益于这个制度,当农户出现资金需求时,可以用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获得较长期较高额的贷款。如果农户及时还清了贷款,将积累他的信用额度,可以获得下次抵押贷款的适当优惠;如果农户暂时不能偿还或还清贷款,可以申请适当的宽限期,若到时仍无法还清贷款的话,农村金融机构则可以依法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处置。

(二)制度前景

农民“贷款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抵押物,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最大的资产,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无疑将大大缓解农村中的贷款困境,有力地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运行必然对政府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将推动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土地流转是党中央、政府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我国目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土地流转改革已经取得一些喜人成果,但土地流转市场并不活跃。而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就是刺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的一支“强心针”。

二、制度运行的模式

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种创新,因此我国有必要学习国内外相关方面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纵向运行机制

纵向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抵押贷款的程序上,有效的运行机制必须有规范的运行程序来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第一,确定土地经营权。当农户来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时,审查其土地经营权是否由乡镇政府或集体经济组织确认登记,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第二,评估土地价值。通过逐步完善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评估制度,结合土地抵押年限、土地生产力水平现状、预期土地未来收益、土地经营风险等因素,对农户土地价值作出评估。第三,确定授信额度。借助渐趋健全的农民征信信息系统,考虑土地价值、政策支持、自身计划等方面,拟定授信额度。第四,审批抵押贷款。实行审贷分离,要求贷款额度一般不能超过土地经营权价值的七成,期限主要为中短期,利率比一般授信利率略低。审批通过后办理相关手续,确认抵押贷款。第五,跟踪贷款质量。放贷后重视抵押贷款方经营情况,定期进行贷后检查与风险控制。

(二)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横向运行机制

横向运行机制主要以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组成部分之间相辅相成的运行机理为核心,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之间为农户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互竞争和共同促进。

三、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法律保障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一方面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范畴,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法化、规范化,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法可依,降低抵押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制定有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政策,保障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合法、自由的处置权,适当延长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年限,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展。认真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确认工作,对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进。

(二)机制保障

第一,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的专业机构,引进土地评估中介机构,以立法形式赋予其合格的评估资质,规范专业评估机构的运作。第二,培养专业的评估人才,制定有效的评估机制,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信息和农民征信等级信息系统,设立科学、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标准。第三,明确、落实农民对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透明性和公正性;制定严格的评估程序,规范土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行为。第四,建立专门的抵押保障机制,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双管齐下,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专门的保险产品或服务;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担保基金,由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

(三)管理保障

第一,给予农业银行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的政策优惠,吸引农业银行“返乡”,引导农业银行正确定位“市场”。第二,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持土地流转的职能,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为土地流转的资金需求提供优惠,重视土地流转项目的进展,跟踪体现农业流转信息等。第三,加快建设小额、灵活的信贷组织,培育良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通过利率市场化和宣传教育,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控制,推进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有效结合,刺激其“合力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肖艳霞.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3840

[2]崔慧霞.土地流转中的农村金融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9(5):1113

[3]叶剑平,蒋研,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作者简介:

李红英(1988-),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克州中心支行;

王?矗?1988-),男,汉族,山东菏泽人,云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

第二篇: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实证研究

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实证研究

(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必要条件——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但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关键在于发展实体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成都市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强化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利用产业联动带动农民就业,为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提供了必要载体。

(七)创新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体制——完善土地流转工作流程和机制,创建土地流转业主投资激励机制、农户利益保障机制和政府管理服务机制,形成了”农民自主、政府协调、社会服务“的综合体系,为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提供了有效的协调机制。

(八)创新农地流转形式——成都市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与农村生产力相适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利益”博弈“能力,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由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提供新形式。

(九)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方式——率先实行“就业实名制”,实施“分类”培训,即“转移”培训与“增收”培训有机结合,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技能;同时首次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农民工综合保险”,为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激励”的原则,积极探索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下,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三、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总结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鲜经验和具体做法,并不意味着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尽善尽美,无可挑剔。我们在肯定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不回避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认为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观念障碍。这些观念障碍主要表现在:

1、不少农民存在着认识误区、小农意识强、恋地情节浓。一是将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误认为土地经营权也是“长久不变,准变也不能动”,对自己承包的土地,即不愿耕作又不肯转让,使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难度加大;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口粮田和纯农户对责任田依然十分留恋,难以割舍。因此,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将处于“既不愿意放弃田,又不愿意多种田、种好田”的状态,这必然会严重制约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调研数据显示(第(五)、1题),21.3%的人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

2、不少农民的科技意识还比较淡薄,客观上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无从淡起。目前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3、部分乡村干部服务意识、引导组织意识较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之所以土地流转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领导干部思想解放,有超前意识、服务引导意识;而不少基层干部存在无所作为的思想,对土地如何有效流转、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农户的困难如何解决等,缺乏深入研究和政策调节。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定位偏差。少数基层政府借调整结构或搞现代农业之名,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给工商企业搞农业开发,借土地流转之名将土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搞工业区,擅自在耕地上建造永久性固定建筑物,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导致农民失地和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者作为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损害农民利益。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权益损害。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农民拥有了土地,社会保障和就业就有了着落。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就拥有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的权利及其流转的相关利益。而现实中,由于一些外来企业不愿与村及众多农户打交道,乡镇政府急于招商引资,不经农户同意擅自与业主签订土地包租合同,并代企业先行垫付土地租金;还有一些地方以集体的名义随意终止承包合同,无偿收回或强迫农民转让、出租承包地,从而使承包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无形中被基层政府剥夺。同时,农民的经济利益也缺乏可靠保障。如一些外来业主开发、租赁农民和集体的土地,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预期,他们对农户和集体土地收益的补偿绝大多数都采取一年一给付的办法。由于农业的自然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大,业主一旦经营失利,多数情况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无法兑现农民的承包和补偿费用。并且,许多地方在转让、租赁土地时价格偏低,而且一订就是20、30年,甚至50年。虽然农民眼前得到了实惠,但从长远看,在业主经营收益大幅度增长时,农民的土地租金却只能维持原来的水平,必然影响农民的长远利益。调查数据显示(第(五)3题),43.3%的农民不愿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原因是“流转效果不确定,收益无保障”。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保障落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无法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因此,当土地流转的费用(租金)低于农户的预期时,许多农户,尤其是普通的小规模经营散户,就有可能放弃土地流转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第(五)3题),将近半数的农民(47.4%)不愿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不健全,未来生活无着”。另一组数据(第(七)3题)显示,有高达76.8%的农民认为如果政府能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住房,就愿意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配套服务落后。目前,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缺乏土地流转的政策空间。一是流转行为不规范。一些乡村组织利用手中的土地所有权,违背农民意愿,强行反租倒包,集中土地搞开发。有的借流转名义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侵害了农民经营自主权,损害了农民经济利益。二是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育缓慢。许多地方由于缺乏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农地流转信息得不到沟通,导致有的地方大面积的撂荒地无人承包开发,有的地方涉农企业和承包商需要农地却找不到可用资源,流转地资源紧缺与相对过剩并存,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由于行政因素的影响,这些中介组织在实践中按照市场经济法则来运作土地流转的组织并不多。用行政手段来调整土地资源,影响了规范化土地市场的建立。三是缺乏流转监督机制。对于违规流转农地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四是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农地流转大多以口头约定为主,即便签订合同也只是简单协议,对双方利权义务及违约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且大多数流转也没有登记并进行公示。同时,流转的服务也没跟上,流转程序复杂,信息不畅通,也阻碍了流转的积极性。

四、促进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措施

针对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改进和完善成都经验:

(一)严禁擅自改变耕地用途,加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成都市要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不允许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不允许出现土地使用的粗放和闲置现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在现有耕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破坏耕地用途,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快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这样,既能为农民流转的土地找到合适的客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又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方向不变,保护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二)严格依法办事,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障农民权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遵循《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严格约束集体权力的肆意扩大,严禁采用任何行政命令的方式去促使土地流转。土地的市场化运作中,农民要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自主权和流转土地的收益权;依法保障农民享受到原土地的国家补助、直接补贴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扣缴。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合理确定土地流转补偿金额。既要防止权力的存在对土地流转价格的扭曲,又要顾及物价的上涨对农民实际收益的影响。因此,在流转土地的补偿上,可以考虑采用入股分红和实物计数的办法,实现土地收益的合理再分配,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害。

(三)积极引导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是核心工作,各级涉农部门必须实施相应的多种农村改革配套措施,下大力气抓好失地劳动力的内转外输,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广开农民增收的门路。一方面,要适时引导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广泛挖掘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适合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确保实现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加工企业、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政府相关部门要在财政、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激情创业。这样,农民就可以到本地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中去就业,避免由被动就业给社会带来的过多压力,顺利实现政府引导下农民广泛就业的目标。[5]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农民不再依附于土地,这是实现土地顺利流转的前提条件。这种转移既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又能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因此,这项工作应当加快。当前,成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我们应该积极扶持并稳妥大量地发展小城镇,推动成都城市化进程。小城镇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贴近农村,能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应采取措施,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合理规划,积极建设一批小城镇。

(四)重视政府作用,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尤其是农村的土地市场还很落后。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一是政府要对土地流转有宏观上的调控。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建立科学的农地资产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逐渐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的管理。二是要建立约束政府行为过度干预的机制。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而不是运用行政手段去调整土地资源,与民争利。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有关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使土地流转由自发逐步转向自觉。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村集体组织信誉度高,谈判能力强的作用。

(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土地流转周期和流转进程。合理的土地流转周期能够保障农民和业主双方的利益,合理的进程能够使土地流转符合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土地流转的个例来说,一方面专业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希望能将土地长期稳定下来,形成稳定的规模经营,同时,承包经营的项目也会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农民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以较低价格将土地长期转租给了经营客体,损害到自身的土地收益。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兼顾双方利益,灵活确定流转周期,合理确定流转价格,尽量避免土地一次流转定终身的现象。从土地流转的整体情势来说,成都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合理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切忌盲目求快、贪多,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6]

(六)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土地不仅是农民吃、穿的生活来源,而且土地被赋予了更多的保障功能。当前农地流转机制的种种缺陷和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很多都与目前农地所具有的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有关,要真正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使农地实现适度集中的规模经营,实现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彻底消除土地所拥有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可以考虑从农地流转收益中抽出一定比例,国家和地方政府再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基金、农村居民失业保险基金和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基金。

加快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两种户口类型,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切断社会福利与户籍之间的联系,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逐步淡化城市偏向,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七)培育农村土地金融市场,畅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融资渠道。农村土地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能够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通畅的融资渠道。为构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利率机制,增加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投资来源,必须尽快构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融市场。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专门的农村土地金融机构,进行专门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资金运作。只有建立了这样的统一机构,才能保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上金融产品供给,农地金融市场才可能形成,市场利率才可能发挥作用。

(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准入制度和监督机制。当前,土地流转市场亟需健全、规范、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监督机制。准入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能够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第一,完善农地市场的准入制度。《土地承包法》第33条和第37条关于农用地使用权准入的条件规定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对进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资格规定过于笼统。从农地流转的制度目标出发,应该

对进入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转入方(特别是农外企业)在流转规模、经营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防止部分经济实体在农地需求严重不足、农地流转价格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低价转入农地囤积,进行土地投机;二是采取转让方式流转时需经发包方同意的规定可能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增加了农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环节和费用,使流转的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还可能带来农地流转的暗箱操作和隐形流转。因而需要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予以修正,完善农地市场的准入制度。第二,对土地流转过程实施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档案,提供规范的合同文本,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为被征土地农民无偿提供法律援助,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进行。

当前,成都市进行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的重要举措。可以说,“确权”的目的并不是流转,而是在法律上确定农民的财产权益。但是,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角度看,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前提是“确权”,土地流转必须在“确权”的基础上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推进,而且土地流转是基于“尊重农民的土地物权”优先于“让利于农民” 的价值取向。

第三篇:农村土地流转各项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

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土地流转方针政策、管理、监督和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第一条

负责贯彻落实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指导各村土地流转,负责工作计划、总结、统计汇总必报表。

第二条

负责提供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政策。

第三条 主要负责建立50亩(含5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及进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建立土地流转储备库。

第四条 负责办理有关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变更手续,审核流转报告,指导签订流转合同及其鉴证,管理农村土地流转档案资料。

第五条

定期召开月报会,及时总结经验,负责各村推广,做好各村土地纠纷的调解。

第六条

负责调查核实奖励扶持申报材料。

二、信息发布制度

第一条 建立5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信息储备库; 第二条 定点收集、定期发布,定时上报土地流转信息;

第三条 及时更新土地流转的信息发布内容;

第四条 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市、镇两级土地流转信息联网;

第五条 指导培训镇、村两级信息员,及时采集信息资源,增强信息服务功能。

三、备案审查制度

第一条 加强对土地流转内容、程序、用途的合法性、规范性、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

第二条 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流转程序和内容真实、完整、合法有效;

第三条 依法审查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期限、流转费用的合理性;

第四条 对申请合同鉴证的,依法进行鉴证; 第五条 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备案登记,为土地流转纠纷处理提供依据。

四、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业土地流转资料的管理,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使用有序、保管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档案柜要合理放置,统一编号,档案资料排放做到科学、整齐、统一。

第三条 档案管理人员变动,应及时办理移交、接交手续,防止档案遗失。

第四条 档案管理人员对土地流转资料应做到妥善保管,强化责任;

第五条 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整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相关资料,并按规定装订归档。

第六条 加强治安保卫工作,严防档案资料被盗,确保档案资料安全。

第七条 室内要经常清扫和通风,保持整齐、整洁、干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强光辐射和鼠咬虫蛀档案资料。

第八条 非本单位工作人员查阅档案资料,须经单位主管领导同意批准,外借资料须履行登记归还制度。

五、调解仲裁制度

第一条

为了及时公正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特定本法。第二条

凡因订立、履行、变理、解除和终止土地流转合同发生的争议;因双方不积极履行合同义务,造成合同违约;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合同违约等均属调解仲裁范围。

第三条

解决土地流转纠纷,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进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土地流转发生纠纷,流转双方可自愿协调解决,也可与第三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

发生土地流转纠纷当事人不愿协商,可以申请调解再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

发生土地纠纷双方当事人应积极主动地提供和搜集证据,交仲裁机构核查。

第七条

调解土地流转纠纷,办案人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达成协议。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第八条

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不成或一方申请仲裁的,应组成仲裁庭进行裁决,并制作裁决书。

第九条

仲裁人员资质以及仲裁庭组成、庭裁决等事项,严格遵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法》。

六、风险预警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的稳定性,防止流转纠纷发生,特制定制度。

第二条 加强对流转双方诚信履约意识教育,督促流转双方严格依照合同规定履行各自职责。

第三条 帮助解决生产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条

宣传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帮助协调支农惠农资金、项目等措施落实。

第五条

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产业开发,搞好协调服务工作。

第六条

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跟踪管理,防止改变土地用途,摞荒等现象的发生;随时掌握土地流转后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合同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妥善处理,避免纠纷发生,降低流转风险。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肖黎明

山西师范大学吕世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社会保障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9BSH03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2012年6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项目组主要成员:肖黎明、王小平、王新中、樊增强、李华、程慧栋、高文军、王嵘、李娟、郭嘉等。

农地流转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农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农地曾是我国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依托,农民社会保障是中国农民的多年期盼,通过构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鼓励农民流转承包地,将农地从社会保障的功能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其稀缺生产要素的作用,使土地流转和农民社保事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现代意义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已在中国全面展开,需要指导和推动。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这项成果围绕农地流转和农民社保这一主线展开,将农地流转与农民社保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农民社会保障也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对农地流转情况作了全面探讨。过去,农地的重要功能是社会保障。现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如何使农地从社保的功能中逐步解脱出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其稀缺生产要素的作用,使农地流转和农民社会保障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这项成果探析了农地流转的理论和实践。这项成果认为,发达国家农地流转经历了公平取向、效率取向和安全取向三个发展阶段,现阶段其农地流转的定位在安全取向上。而我国农地的公平取向已经实现,现在应定位在生产效率和粮食安全上。同时,这项成果通过研究中国农地流转的意义和历史过程及对中国农地流转现状进行调研,提出了农地流转中实现农民利益诉求的建议。

2.这项成果对农民社会保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农民社会保险主要指新农合和新农保,新农合实质上具有社会医疗保险的性质。这项成果研究了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党和政府对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事业认识的深化过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对未加入和中途退出新农合农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新农合和传统农合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新农合的创新之处,探析了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新农合向社会医疗保险迈进的构想,探索了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农民医疗扶贫和救助工作,研究了国内外实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现状,并且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新农保制度的思考。

3.这项成果综合性地研究了农民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农民社会救助实质是反贫困,目标是让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样早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的社会救助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但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不是养懒汉,而是激励和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目前,中国特色的农民社会救助体系已初步形成。农民的社会福利主要指农村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福利事业。这项成果不仅指出了我国社会福利的二元结构状况,论述了发展农民社会福利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探析了我国农民社会福利的管理体制、运作和资金筹措、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等问题,并且提出了发展我国农民社会福利事业的对策建议。

4.这项成果对农村特殊群体和特殊产业保障制度构建作了深入研究。探究了农民工社保问题,论述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等内容。同时也研究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分析了农业社会保险问题。

5.这项成果提出了中国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的对策建议。这项成果认为,大社保是中国特色农村社保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有利于增强我国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促进我国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中国社保一体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依照一定的原则,有序推进。

二、成果的重要观点

1.农地流转与农民社保制度构建有内在的联系。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地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农民和农场主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健全。在中国,越是富裕地区,相应地农业规模经营的程度越高,农民的社会保障越充分。而且,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农地流转和农民社会保障挂钩的措施,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和农民社会保障良性互动,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好。可见,农地流转同农民社保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中国的农地流转正式开始不久,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地需要流转,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将有更多的农地需要流转。已经流转的农地多不规范,流转的时间短、流转手续不健全、流转的纠纷多,需要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实施不久,需要完善和发展。

在农地流转方面,这项成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实现农地流转中农民利益诉求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个基本保障。两个基本前提是:明确集体土地的性质,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让农民完全拥有土地自由处分的权能;逐步消除地域差异导致的土地流转效益差别,用一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情况。两个基本保障是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同时,这项成果也提出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承包地流转法》和中国农地流转应走社会主义的“普鲁士式”农业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道路等思想。制定农地流转法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特殊性和农地流转的任务艰巨,必须要有比较权威的法律制度调整。所谓社会主义的“普鲁士式”农业发展道路的内容是,通过农地的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分化出“大农”,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2.在农民社会医疗卫生保障研究方面,一是通过对新农合和传统农合的比较研究,全面阐述了新农合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和实施方法创新等方面。二是提出了新农合向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思想,指出新农合向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有利于克服新农合的制度缺陷和解决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合向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如通过逐步增加新农合中社会医疗保险的因素实现新农合向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变。三是探究了未参加或中途退出新农合的农民的情况,提出了实现新农合全覆盖的思想;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中,探析了新农保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分析了我国中东西三个地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探究了不同年龄段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通过精算,得出了农民社会养老综合替代率为40%-50%的科学结论。提出了尽快实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针对中国社会保障碎片化状况,提出了在基层建立“全科”社保员的主张,即在基层建立综合落实民政部、人社部、卫生部等有关社保部门工作的“全科”社保员制度。

3.在农民社会救助方面:指出社会救助近期主要是反贫困问题,中国农民的社会救助正在全面展开。在有关五保户的供养中,这项成果提出了加强对五保户人文关怀的思想。在低保户的扶持中,提出了增强低保户自我发展的能力,畅通低保户退出机制思想。这项成果认为社会救助是防范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实现社会救助由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指出扶贫工作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保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扶贫标准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扶贫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要让贫困人口迈向小康水平。在农民社会福利方面:这项成果指出我国社会福利方面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现象,这种二元社会福利结构是历史地形成的,要通过发展的方式去解决。近年农村应主要发展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妇女的社会福利事业。农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要坚持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运行机制,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在农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中要注重发挥乡镇企业的作用。

4.在分群体分行业的涉农社保研究方面:这项成果在对农民工社保体系构建的研究中,从农民工的年龄结构、从业企业性质、户口类型和婚姻状况入手,分析农民工土地换社保的意愿,提出以土地租金为切入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并建立相对独立、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为最终目标的农民工社保体系的思想,并就建立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有关失地农民社保制度构建方面,提出了政府主张和主导,依法有序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城镇居民安排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思想。构建失地农民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根据失地农民年龄段和其他具体情况分别实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由农民社保平滑地向城镇社保过度;在农业保险方面提出了农地流转制度下农业保险的路径和模式:路径为用激励相容机制把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发展利益和价值取向融为一体。在设计组织体系、增强内生动力和出台服务举措时通盘考虑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实现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政府服务和市场运作、自治组织和公司治理的有效合力;模式为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为纽带,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组织形式多样化,组织体系合理化的多元化经营,多主体共济的组织制度模式。

5.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方面:提出了大社保的思想。大社保是中国特色的农民社保模式,包括发展保障和生活保障两个方面。发展保障主要指三农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村扶贫等,是全面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保障措施。生活保障是一般的社会保障。二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中国农民积极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发展保障激活农民的发展动力,使其迅速脱贫致富,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状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在实现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中,要从中国的社保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国民待遇和均等化要求,做到公平和效率并举。政府通过计划实现社保的保基本、广覆盖和可持续;国民借助市场增加活力,实现保障逐步上档次。逐步实现土地换社保,平衡城乡居民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保法律制度建设,进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经办模式、资金筹措方式的改革,改革中国社保制度碎片化的状况。先实现社保制度的统一,逐步实现社保待遇的统一。

鉴定专家点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付诚研究员:该成果调研比较充分。作者依据研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重点调研,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了重点访谈,由此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研究需要的基础性信息,在此基础上的相关分析有理有据。

成果注重理论创新。作者将参与土地流转农民的社会保障置于权益保障的基础之上,对流转后形成的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形式进行了基于实践的理论思考。关于流转主体缺失对农民造成的利益侵害的分析,关于新农合向社会保险迈进的思想,关于从基本保障、补充保障、附加保障三个层次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以明晰的筹资方式与资金分担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制度长效机制的说法,关于以土地租金为切入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都很有学术价值。

成果研究的切入点符合实际需要。成果将农民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全部纳入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构建农村大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安排,符合现实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作者在研究中注重从实际出发,研究不同保障形式与土地流转的关系机理,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先后照应,互相印证,既保证了科学性,同时又达到了直观有效的研究目的,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重要启示。

这项成果尚需改进的地方:一是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表达有些欠缺;二是对于土地流转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复杂性的总体把握不够;三是研究方法不够丰富。

第五篇: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

九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A0812班 吴敦旭

内容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其中土地流转存在着急迫性,特别是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客观与主观的影响因素使的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度较慢,针对诸多问题我们也要想出一些相关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急迫性;突出问题;解决办法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巨轮从农村开始破冰,从此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 三十年后的2008年,金秋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农村改革的重大决定,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让、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达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是中华大地尤其是农民朋友一次难得的创造历史、创造奇迹的又一重大机遇。将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启中国农村发展又一个崭新的时代。”①

在2008年12月31日发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

那么为什么我国要反复强调土地流转,其急迫性又体现在哪里?

一.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一)中国农村土地结构不完备,体制不完善,导致土地的浪费。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农村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农用土地结构,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①

② 参考《中国农地》,2009-3。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①。但是这些农用土地的比例在各地都存在着差异,很大一部分地方都存在着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的农村用地使用模式下,有很多的土地没有办法充分利用甚至没有办法使。

其次,政府对于具体问题没有很好的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协调,管理体制出现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农村都选择将那些比较难以种植的土地不种或者随便种一些作物。我国的农用地本来就很少,在加上这样的不充分利用土地,大量的浪费土地资源,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局势。

再次,随着形势的改变,农村劳力不断向大城市输出,农村出现田地荒芜现象严重。本来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却闲置在那里,没有发挥出它本应有的作用。2001年江西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为5534.7千公顷,2002年为5355.1千公顷,2003年为4997.4千公顷,到2007年稍有回升为5215.0千公顷②。总的来看,波动不是很大,尽管有些地区出台罚款措施,但是这一因素的影响还在逐步加大,这将会导致土地的大量浪费,势必会加剧我国用地紧张的形势。

(二)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农民增收的需要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收是关键,增收包括增加经济收入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首先,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卖给国家,丛中来获得一定的收入。那么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作物的价格受到市场的影响很大,尽管国家大力保障粮食的收购价格的稳定,但是有很多地方主要不是生产水稻,比如2007年江西省的棉花总种植面积为68334千公顷,而九江地区的种植面积就达48573千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1.08%,③是棉花主产区,然而近五年来,市场收购价波动很大,质量较好的棉花最高达3.3元/斤,最底时只有0.9元/斤(都昌地区),特别是在2008年,农民在增收的路上跌了一个大跟头,2007年的棉花价格很好,2008年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受到9月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纺织企业破产,而此时正是棉花的收获期,很多厂家不需要大量棉花,供过于求,结果只有低价卖出。从而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最新数据表明,自2004年开始,江西省的水稻产量从1803.40万吨上升至2007年的1904.21万吨,期间的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增幅不大,加上江西水稻的种植面积不稳定,很难推动产量继续上升。如果说实行土地流转,第一,就能够建立很好的农作物的销售通道,《土地管理法》。

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

③参考在线江西统计年鉴2008,经过计算而得。①②

也就能够更好的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增收。第二,能够达到一体化管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上稳定的种植面积,我们的粮食产量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会受益。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农村人口为7.37亿,占全国人口的56%左右,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首先我们知道农村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如果继续像以前一样的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那若干年后,势必会有人分不到土地,所以进行土地流转体现了对未来问题的预见和解决办法。流转后,大部分农民将从角色上开始转变,逐渐的向城镇化转变。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加,库存量持续下降。2007年到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快速上涨,30多个国家粮荒引发社

①会动荡。

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状况不佳,自1998-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下滑,2004年开始稍有回升,但总产量暂时不及1998年。

通过土地流转,能够稳定生产规模,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也就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二.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

(一)农民总体收入不高,难以应对流转后的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单一,一般情况下没办法将仅有的土地流转出去。流转之后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主要是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很底,没有技术作为生计保障。

第二,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在今天贫富差距较大的时刻,农民需要土地作为保证,以应对物价不断上涨及消费所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就更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使用权。

第三,自古以来,农民都将读书作为出头和光宗耀祖的的唯一道路,现在也一样,农村家庭大多都指望能够通过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来摆脱贫穷的生活,而相关费用却很高,只有充分利用已有土地来提高收入,供养大学生。

(二)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引发一些问题

首先,在土地流转中,政府错位行为严重,一些乡村组织直截充当了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土地的承包关系,强制土地进行流转②。这使得农民产生了反抗心理,土地流转受①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阻。

其次是基层政权在以往管理过程中的失信和失职。“绝大数村民对干部的意见很大,不指望干部能够为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89.7%

①的村民认为干部都是用国家资源谋私利的”明显的表明村民对干部的不信任态度。这使得农民不能够抗拒心里的恐惧,自然土地流转受阻。

再次,农村社会转型不彻底,引发信任危机。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开始在推动村庄合并,基层政府正着力推行乡村合并,大大减少了行政村乃至乡镇的数量。“目前,中国农村有3.75万个乡镇,②村级组织有64.5万个。”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给很多农民带来

了情感上的伤害,几个村虽然合并,但没有在情感上合并,当处理一些事关农民利益的事时,那些领导原来属于哪个村的就会尽可能的让那个部分得到最大的利益。像那些没有人在村委会的那个部分的利益连连受到损害,从而导致村民对上面传达下来的安排产生置疑。

(三)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

首先,农民不能摆脱情感上的依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不甘心让“外人”来使用他们的土地。

③“农民更易受地缘和血缘关系的支配。”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给他人

遇到更大的阻力。

还有,广大农民对政治政策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对上面传达的精神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四)政策上的问题

第一,流转程序的繁琐性与流转限制的不合理性。“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

④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土地流转中的互换、转包、转让的范围,限定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这种“书面协议”、“发包方同意”、“发包方备案”及“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等限制性规定,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交易方式和交易目的,交易成本过大,交易程序繁琐,自然不利于交易,不利于土地的流转,特别是 “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限制性条件,使得跨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泡影。⑤《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40,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证券之星网,http://news.stockstar.com。

③ 《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P104,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④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

⑤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①②

第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当土地流转之后,大批农民将涌入城市,进入了二三产业,但是土地仍然是大部分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和生产保障,也是我国农村稳定的基础。“由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很多农民都不敢放开手去的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①”。

三. 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考虑实际情况,逐步流转。

在实际情况下,有的农民的确是没有能力承担流转之后所带来的影响,那就得根据实际状况来决定流转速度。

针对农民缺乏技术,很难在土地流转之后找到工作,那么我觉得可以先在土地流转之前对有意愿将来去城市找工作的农民进行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在他们有技能之后再开始逐步的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

对于那些在农村生活已经很困难的村民可以采取相关的扶助,比如说建立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可靠的制度,对于那些人实行预先补助,既将本来国家准备每年补助一些资金改为一次性补助,本来分十年下发的改为五年发一次,数目不变,但解决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空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最后就是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对基层政府部门的管理

首先基层政府在进展工作时要作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②”政府部门监督和服务部门,应该是去搞好服务工作的、监控总体的动态平衡,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进行干预。

加强要加强反腐败的力度,尽量避免由于政策上的漏洞给农民带来权益的受损,保障我们农民的根本利益。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树立良好形象的意识,在思想的开放程度上,干部首先要带好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作到公正全面,这样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也更有利于开展相关的工作。

(三)针对传统心理文化的建议

要尽量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要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带来的好处。

由于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排外的思想,在短期内可能也很难发生巨大的转变。但是又要尽快流转,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亲血缘的特点,鼓励本村的成员个人或集体进行承包,这相对来说阻力就小了许多。

②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四)针对政策上的不足的建议

第一,尽量降低流转的烦琐性,将强可靠性。“应该大力培育土

①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纽带,完善中介组织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关键。中介的职责是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划,收集相关信息,办理相关手续。通过中介,农民就避免了那些烦琐的步骤,并且效率也很高。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像前面提到的关于农民的补助问题等也是完善的过程。“要建立起面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多层次保障制度,以促进土地的自由高效流转。②”

总之,农村土地流转意义重大,但是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只有协调好诸多矛盾,把握好农民利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才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地》,2009-3。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3.《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72-73。

4.《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法》。

5.江西统计年鉴2008。

6.证券之星网。

7.《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于毓蓝,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农村土地承包法》

9.《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对策》,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② 《农村经济研究》,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my,2009-1,P57。《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及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孔祥智、袁佩佳,中国人民大学。

下载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制度创新研究(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制度创新研究(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近年来,随着邢台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规模经......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摘要: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农村土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农村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权客体在物权制度的设......

    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中工作汇报

    鼎新镇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2009年3月15日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前农村经营机制改革的一个难点。近年来,......

    商丘市:创新模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今年的麦收和秋收不再那么忙碌了,由于全村的土地去年实行了整合和流转,俺家的6.8亩耕地由十一块变成了一块,农忙季节一个人在家就足够了,其余五口人照样在外打工。”近日,虞城......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剖析[定稿]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剖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剖析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土地互换、出租......

    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5篇材料)

    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内容摘要】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之家庭农业小规模效益低下,导致我国农地利用率存在严重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李瑞刘兴姝(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时间:2009年9月1日星期二下午 地点:宁波鄞州区咸祥镇芦蒲村 采访人:村民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