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时间:2019-05-14 02:4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第一篇: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二、职能职责

(一)护理管理部门

负责全院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科研、预防管理工作;制定全院中医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理质量要求,并组织实施和考核;制定各级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二)护理管理人员 1.主管院长(专职副院长)

在院长直接领导下,负责医院中医护理管理工作。指导护理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中医护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督促其组织实施和落实;组织护理管理部门提出并实施中医护理人员培养计划,指导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等。2.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

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中医护理行政与业务管理。拟定全院中医护理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总结;组织制定并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定期组织对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组织研究讨论,制定改进措施;负责拟定全院各级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教育工作计划,并开展培训和考核;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建立健全护理信息系统,开展中医护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等。3.科护士长

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科中医护理的行政、业务管理。制定本科中医护理工作计划,报护理部审批后组织实施;组织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对本科的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参加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指导危重患者中医护理,解决本科中医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制定并落实本科中医护理的培训计划等。4.护士长

在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或科护士长、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病区中医护理工作。根据护理部及病区内工作计划,制定本病区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病区护士或亲自操作复杂中医护理技术;定期组织护理查房,参加科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全面掌握本病区中医护理工作情况与患者动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指导并做好危重患者的中医护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理论,实施辨证施护;负责病区的护理安全,对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组织并监督本病区护士完成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任务等。第二章 人员管理

一、人员配备

(一)配备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2008年5月12日施行)。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规定。

(二)配备要求

1.从事护理工作岗位的人员达到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

2.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指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小时)的护士,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

3.护理管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4.病区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并逐步达到1:0.5。5.重症监护室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2.5~3。

二、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医医院应切实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一)培训目标

1.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 熟练掌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熟悉中医护理科研方法,具备组织申报护理科研课题、指导护理人员撰写护理论文的能力;具备开展专题讲座(课)和专科教学能力。

2.主管护师 掌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临床辨证护理措施;能够参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指导下级护士实施中医临床护理;具备中医临床护理理论与技能的教学能力。

3.护师及护士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熟悉并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二)培训内容与学时要求 1.培训内容

(1)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

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中医护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工作进展;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概况;中医护理科研方法等。(2)主管护师

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科研基本方法(如科研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中医护理教学基本方法与技能。(3)护师及护士

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2.学时(分)要求

(1)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每两年参加继续教育获得的Ⅰ类学分中,中医护理项目不少于6学分。

(2)主管护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获得的学分中,中医护理项目不少于6学分。

(3)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可参照以下要求分配学时:中医理论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15学时,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培训每年不少于15学时,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和护理记录书写培训每年不少于5学时。

(三)培训计划制定

1.护理部(总护士长)负责制定医院的总体培训计划。科护士长、护士长按照总体计划,结合本科、本护理单元的实际制定具体培训计划。2.培训应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相结合。

3.培训内容应体现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并符合各自的培训目标。4.培训形式应注重多样性和针对性,强调可行性、实效性。5.应对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评估,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

(四)培训形式

1.院内培训 是护理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全院培训和科室培训,主要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中医基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方法主要包括集中授课、模拟演示、实操训练、小组讨论、参观交流等。

2.脱产或半脱产培训 选派不同层次的护理骨干(以主管护师为主),集中时间参加学习培训,包括参加学习班、培训班、学术交流会等。

3.在职学历培训 中医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高等学历在职继续教育,包括网络教育等。

(五)考核评价 1.内容方法

(1)培训的管理工作。

医院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全面监督和考核护理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方式,评价培训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2)培训效果。

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技能操作、现场答辩等方式,考核评价不同层级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2.结果应用

(1)反馈。采用书面反馈和沟通反馈两种形式,将考核评价结果反馈给考核评价对象。(2)建档。医院应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并将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考核记录及时记录在技术档案中。

技术档案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学历资料;一般专业资料;技术操作及理论考试情况;科研、教学情况;与业务技术相关的情况,如护理科研项目、护理论文、参加学习或培训、获得奖励情况等。第三章 临床护理实施

一、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循医嘱。药物使用和技术操作等护理实施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二)执行标准规范。认真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遵循和贯彻中医学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护,全面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

(三)加强协调配合。在医院统一领导下,明确护理、医疗、药剂、后勤保障等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完善机制,相互配合,整体推进。

(四)强化检查评估。加强对医院各相关部门及临床护理岗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评估,分析问题,落实措施,坚持持续改进。

二、内容与要点

(一)工作内容

1.生活起居护理 主要包括病室及环境、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2.饮食护理 主要包括普通膳食、治疗膳食护理和饮食健康养生指导等。

3.用药护理 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灌肠、熏洗、足浴、贴敷、静脉给药等用药护理,药食作用指导及不良反应护理等。

4.情志护理 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

5.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如太极拳、八段锦)、音乐疗法等。

6.专科护理 主要包括疾病护理、症状(体征)护理等。

(二)工作要点

1.临床护理的实施应尊重患者。充分考虑患者习惯、喜好等。

2.临床护理应符合患者疾病证型的护理要求,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3.饮食护理特别是对患者膳食的具体指导应加强与医师和营养师的沟通。

4.中药用药护理应正确执行给药方法、时间、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5.情志护理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注意与患者家人的密切配合。

6.专科护理应注重解决某种(类)疾病、症状(体征)在临床护理中的突出问题(专科护理常规制定见附件)。

7.临床护理中遵循医嘱积极开展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灸法、熨法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三、职责任务

(一)护理部门和护理人员 1.护理部

(1)负责组织全院各科(病区)规范地实施临床护理。

(2)负责组织、指导各科(病区)研究制定专科护理常规并督促实施。(3)负责制定临床护理检查评估办法、标准、细则等,并组织实施。(4)定期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保障临床护理的实施。2.科护士长、护士长

(1)负责组织本科(病区)全面、规范地实施临床护理。(2)负责组织研究制定并实施本科(病区)相关专科护理常规。(3)负责组织开展本科(病区)临床护理工作检查。3.病区护士

规范实施各项临床护理。

(二)医疗部门及医师 1.医务管理部门

(1)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医疗方面的相关保障和指导。(2)加强对医师开具医嘱的规范化管理。2.医师

(1)应当开具中医护理技术相关医嘱。(2)加强对医嘱执行的指导、督促、检查。

(三)药剂部门

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必要的药学服务和专业指导。

(四)后勤保障部门

为临床护理的实施提供后勤服务,特别是膳食等方面的保障和指导。附:专科护理常规制定

专科护理常规是指针对某种(类)疾病、症状(体征)在临床护理中的突出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专科护理常规的制定,应在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组织指导下,由科护士长或护士长组织护理骨干具体负责。

一、制定的过程

(一)明确问题

1.应针对本科(病区)常见的疾病、症状(体征)。

2.应明确这些疾病、症状(体征)在护理中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针对这些疾病、症状(体征)所采取的中医护理措施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二)拟定草案

1.回顾采取的中医护理措施并进行疏理。

2.将汇总的资料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明显中医特色并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措施。3.按照常规的框架,与本专科及相关专业的医生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形成草案。

(三)征求意见

1.由护理部(总护士长)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对草案的意见。

2.根据常规草案的内容,全面征求所涉及部门、专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3.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对草案进行修改后定稿。4.由护理部(总护士长)将定稿报送医院审定。

(四)公布实施

1.专科护理常规经医院审定后发布实施。

2.护理部负责实施的具体组织工作,加强对护士长、护理技术骨干的培训是做好实施的基础。

(五)评价改进

1.护理部负责组织定期对专科护理常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2.在实施时应同时制定实施评价方案。3.根据实施评价情况,应对常规及时进行修订。

二、常规框架

(一)疾病护理常规框架 1.疾病名称

疾病名称应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2.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4.饮食护理 5.用药护理 6.并发症护理 7.健康指导

(二)症状(体征)护理常规框架 1.症状(体征)名称 2.临床表现 3.症状(体征)护理

通过中医护理方法,能够减轻或缓解的专科疾病症状(体征)。4.专科用药护理

5.特殊饮食护理 6.情志护理 7.并发症护理 8.健康指导 第四章 质量评价

一、评价依据

(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二)其他中医护理工作的相关规定。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制定的中医护理质量标准。

二、评价组织

成立以主管护理副院长为组长、由护理部及护士长(主管护师以上人员)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护理质量专项考核小组,如护理安全管理考核小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小组等,负责组织开展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三、评价对象

包括各护理单元和护理人员。

四、评价内容

(一)涉及中医护理工作落实的要素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

(二)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的落实。

(三)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包括生活起居、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的护理实施情况。

(四)中医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情况。

(五)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程记录中的手术清点记录和病危、病重患者护理记录。

五、评价方法

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重点环节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考核、查看患者、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持续改进

(一)护理部应及时汇总,分析中医护理实施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二)可以通过发放不合格报告、护士长例会、全院护士大会等形式及时反馈检查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可召开专题分析会,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四)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中医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修订,不断完善。

七、部分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

(二)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0%

(三)每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不少于2项

第二篇: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试行)

2010年7月— 2 —

目录

前言……………………………………………………………4 第一章

管理体系及职责……………………………………5 第二章

人员管理……………………………………………8 第三章

临床护理实施………………………………………12 第四章

质量评价……………………………………………17

前 言

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推动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扎实开展,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医护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编写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

《指南》适用于各级中医医院,围绕突出中医特点,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提出要求,常规性的、西医护理的内容以及对中医特色优势发挥影响不大,关系不密切的在本《指南》中不涉及。

《指南》主要针对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从管理体系与职责、人员管理、临床护理实施、质量评价等四方面,在总结全国中医医院经验基础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制定,以指导各中医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

第一章 管理体系及职责

中医医院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是医院组织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目标全面实现和工作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管理体系

(一)设置原则

1.因地制宜 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合理设置护理组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2.精简高效 护理组织管理体系的设置应层级简明清晰,工作流程合理,运行顺畅高效。

3.协调统一 护理组织管理体系的各层级的职责任务明确,协调配合,权责统一。

(二)基本结构

根据中医医院的不同规模,护理组织管理体系主要有两种结构形态。

1.三级结构 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结构。2.二级结构 实行护理部(总护士长)、护士长二级结构。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应确定分管护理工作的院领导,床位在500张以上的医院可配备护理专职副院长。

医院床位在300张以上,或不足300张但医疗、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应设护理部;300张床位以下的,可设总护士长。

医院床位在100张以上或设有三个以上护理单元的,可根据医院具体任务情况设科护士长。

每个护理单元或有5名以上护理人员时,应设护士长。

二、职能职责

(一)护理管理部门

负责全院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科研、预防管理工作;制定全院中医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理质量要求,并组织实施和考核;制定各级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二)护理管理人员 1.主管院长(专职副院长)

在院长直接领导下,负责医院中医护理管理工作。指导护理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中医护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督促其组织实施和落实;组织护理管理部门提出并实施中医护理人员培养计划,指导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等。

2.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

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中医护理行政与业务管理。拟定全院中医护理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总结;组织制定并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定期组织对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组织研究讨论,制定改进措施;负责拟定全院各— 6 —

级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教育工作计划,并开展培训和考核;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建立健全护理信息系统,开展中医护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等。

3.科护士长

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科中医护理的行政、业务管理。制定本科中医护理工作计划,报护理部审批后组织实施;组织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对本科的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参加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指导危重患者中医护理,解决本科中医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制定并落实本科中医护理的培训计划等。

4.护士长

在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或科护士长、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病区中医护理工作。根据护理部及病区内工作计划,制定本病区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病区护士或亲自操作复杂中医护理技术;定期组织护理查房,参加科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全面掌握本病区中医护理工作情况与患者动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指导并做好危重患者的中医护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理论,实施辨证施护;负责病区的护理安全,对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组织并监督本病区护士完成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任务等。

第二章 人员管理

一、人员配备

(一)配备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2008年5月12日施行)。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规定。

(二)配备要求

1.从事护理工作岗位的人员达到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2.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指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小时)的护士,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

3.护理管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4.病区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并逐步达到1:0.5。

5.重症监护室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2.5~3。

二、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医医院应切实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一)培训目标

1.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 熟练掌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专科专— 8 —

病中医护理常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熟悉中医护理科研方法,具备组织申报护理科研课题、指导护理人员撰写护理论文的能力;具备开展专题讲座(课)和专科教学能力。

2.主管护师 掌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临床辨证护理措施;能够参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指导下级护士实施中医临床护理;具备中医临床护理理论与技能的教学能力。

3.护师及护士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熟悉并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二)培训内容与学时要求 1.培训内容

(1)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

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中医护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工作进展;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概况;中医护理科研方法等。

(2)主管护师

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中医护理科研基本方法(如科研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中医护理教学基本方法与技能。

(3)护师及护士

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中医基础

理论、基本技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

2.学时(分)要求

(1)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每两年参加继续教育获得的Ⅰ类学分中,中医护理项目不少于6学分。

(2)主管护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获得的学分中,中医护理项目不少于6学分。

(3)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可参照以下要求分配学时:中医理论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15学时,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培训每年不少于15学时,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和护理记录书写培训每年不少于5学时。

(三)培训计划制定

1.护理部(总护士长)负责制定医院的总体培训计划。科护士长、护士长按照总体计划,结合本科、本护理单元的实际制定具体培训计划。

2.培训应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相结合。

3.培训内容应体现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并符合各自的培训目标。4.培训形式应注重多样性和针对性,强调可行性、实效性。5.应对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评估,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

(四)培训形式

1.院内培训 是护理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全院培训和科室培训,— 10 —

主要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中医基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方法主要包括集中授课、模拟演示、实操训练、小组讨论、参观交流等。

2.脱产或半脱产培训 选派不同层次的护理骨干(以主管护师为主),集中时间参加学习培训,包括参加学习班、培训班、学术交流会等。

3.在职学历培训 中医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高等学历在职继续教育,包括网络教育等。

(五)考核评价 1.内容方法

(1)培训的管理工作。

医院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全面监督和考核护理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方式,评价培训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

(2)培训效果。

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技能操作、现场答辩等方式,考核评价不同层级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2.结果应用

(1)反馈。采用书面反馈和沟通反馈两种形式,将考核评价结果反馈给考核评价对象。

(2)建档。医院应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并将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考核记录及时记录在技术档案中。

技术档案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学历资料;一般专业资料;

技术操作及理论考试情况;科研、教学情况;与业务技术相关的情况,如护理科研项目、护理论文、参加学习或培训、获得奖励情况等。

第三章 临床护理实施

一、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循医嘱。药物使用和技术操作等护理实施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二)执行标准规范。认真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遵循和贯彻中医学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护,全面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

(三)加强协调配合。在医院统一领导下,明确护理、医疗、药剂、后勤保障等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完善机制,相互配合,整体推进。

(四)强化检查评估。加强对医院各相关部门及临床护理岗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评估,分析问题,落实措施,坚持持续改进。

二、内容与要点

(一)工作内容

1.生活起居护理 主要包括病室及环境、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2.饮食护理 主要包括普通膳食、治疗膳食护理和饮食健康养生指导等。

3.用药护理 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灌肠、熏洗、足浴、贴敷、静脉给药等用药护理,药食作用指导及不良反应护理等。

4.情志护理 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

5.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如太极拳、八段锦)、音乐疗法等。

6.专科护理 主要包括疾病护理、症状(体征)护理等。

(二)工作要点

1.临床护理的实施应尊重患者。充分考虑患者习惯、喜好等。2.临床护理应符合患者疾病证型的护理要求,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3.饮食护理特别是对患者膳食的具体指导应加强与医师和营养师的沟通。

4.中药用药护理应正确执行给药方法、时间、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5.情志护理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注意与患者家人的密切配合。

6.专科护理应注重解决某种(类)疾病、症状(体征)在临床护理中的突出问题(专科护理常规制定见附件)。

7.临床护理中遵循医嘱积极开展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灸法、熨法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三、职责任务

(一)护理部门和护理人员 1.护理部

(1)负责组织全院各科(病区)规范地实施临床护理。(2)负责组织、指导各科(病区)研究制定专科护理常规并督促实施。

(3)负责制定临床护理检查评估办法、标准、细则等,并组织实施。

(4)定期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保障临床护理的实施。2.科护士长、护士长

(1)负责组织本科(病区)全面、规范地实施临床护理。(2)负责组织研究制定并实施本科(病区)相关专科护理常规。(3)负责组织开展本科(病区)临床护理工作检查。3.病区护士

规范实施各项临床护理。

(二)医疗部门及医师 1.医务管理部门

(1)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医疗方面的相关保障和指导。(2)加强对医师开具医嘱的规范化管理。2.医师

(1)应当开具中医护理技术相关医嘱。

(2)加强对医嘱执行的指导、督促、检查。

(三)药剂部门

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必要的药学服务和专业指导。

(四)后勤保障部门

为临床护理的实施提供后勤服务,特别是膳食等方面的保障和指导。

附:专科护理常规制定

专科护理常规是指针对某种(类)疾病、症状(体征)在临床护理中的突出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专科护理常规的制定,应在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组织指导下,由科护士长或护士长组织护理骨干具体负责。

一、制定的过程

(一)明确问题

1.应针对本科(病区)常见的疾病、症状(体征)。

2.应明确这些疾病、症状(体征)在护理中需解决的突出问题。3.针对这些疾病、症状(体征)所采取的中医护理措施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二)拟定草案

1.回顾采取的中医护理措施并进行疏理。

2.将汇总的资料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明显中医特色并能改善

临床症状(体征)的措施。

3.按照常规的框架,与本专科及相关专业的医生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形成草案。

(三)征求意见

1.由护理部(总护士长)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对草案的意见。

2.根据常规草案的内容,全面征求所涉及部门、专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

3.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对草案进行修改后定稿。

4.由护理部(总护士长)将定稿报送医院审定。

(四)公布实施

1.专科护理常规经医院审定后发布实施。

2.护理部负责实施的具体组织工作,加强对护士长、护理技术骨干的培训是做好实施的基础。

(五)评价改进

1.护理部负责组织定期对专科护理常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2.在实施时应同时制定实施评价方案。

3.根据实施评价情况,应对常规及时进行修订。

二、常规框架

(一)疾病护理常规框架 1.疾病名称

疾病名称应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

2.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4.饮食护理 5.用药护理 6.并发症护理 7.健康指导

(二)症状(体征)护理常规框架 1.症状(体征)名称 2.临床表现 3.症状(体征)护理

通过中医护理方法,能够减轻或缓解的专科疾病症状(体征)。4.专科用药护理

5.特殊饮食护理 6.情志护理 7.并发症护理 8.健康指导

第四章 质量评价

一、评价依据

(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二)其他中医护理工作的相关规定。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制定的中医护理质量标准。

二、评价组织

成立以主管护理副院长为组长、由护理部及护士长(主管护师以上人员)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护理质量专项考核小组,如护理安全管理考核小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小组等,负责组织开展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三、评价对象

包括各护理单元和护理人员。

四、评价内容

(一)涉及中医护理工作落实的要素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

(二)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的落实。

(三)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包括生活起居、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的护理实施情况。

(四)中医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情况。

(五)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程记录中的手术清点记录和病危、病重患者护理记录。

五、评价方法

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重点环节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考核、查看患者、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持续改进

(一)护理部应及时汇总,分析中医护理实施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二)可以通过发放不合格报告、护士长例会、全院护士大会等形式及时反馈检查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可召开专题分析会,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四)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中医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修订,不断完善。

七、部分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

(二)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0%

(三)每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不少于2项

第三篇:护理管理工作指南目录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目 录

第一章 护理规章制度

第一节

一般工作制度

一、护理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

二、护理部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

三、护理会议制度

四、护士素质要求

附 护理人员仪容、仪表、劳动纪律及行为规范

五、护理人员准入制度

(一)护士执业准入及资质审核制度

(二)护士注册管理制度

六、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调配制度

七、紧急状态下的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八、未注册护士(实习护生)管理制度

附 未注册护士工作要求

九、护士分层使用管理

十、护士轮转制度及报到流程

十一、护士初中级职称聘任评分标准

十五、护理人员请、休假制度

十六、参加护理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

十七、护工管理制度 „„

第二节

临床护理工作制度

一、新入院患者的告知程序及内容

二、患者出院的告知程序及内容

三、陪护、探视制度

四、病人转运管理制度

(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制度

(二)住院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五、病人外出检查制度

六、交接班制度

七、晨会制度

八、护理排班原则及要求

九、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分级护理制度

十二、危急值报告制度

十三、输血管理制度

十四、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十五、医嘱执行及处理制度

十六、各项护理操作前告知制度

十七、输液巡视制度

十八、输液管理制度

十九、引流管、袋(瓶)的管理制度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二十、保留尿管的管理规定 二

十一、治疗室工作制度 二

十二、换药室工作制度 二

十三、手术患者交接制度 二

十四、病房管理制度 二

十五、健康教育制度 二

十六、护理会诊制度 二

十七、护理查房制度 二

十八、护理病历讨论制度 二

十九、工休会制度 三

十、住院病历管理制度 三

十一、消毒隔离制度 三

十二、医疗废物管理规定 三

十三、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三

十四、加床管理规定

十五、陪伴床的使用及管理 三

十六、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规定 三

十七、护理沟通协调规定 三

十八、医护沟通制度 三

十九、护患沟通制度

十、医疗设备及病房设施的安全使用 四

十一、门禁系统管理规定 四

十二、开水房的使用管理 四

十三、废物处置间的使用管理 四

十四、护理标识管理规定 四

十五、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四

十六、物品损坏赔偿制度

十七、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四

十八、科室护理工作制度的修订规定 „„

第三节

物资、药品管理制度

一、物品设备管理制度

二、药品管理制度

三、毒麻药管理规定 附 毒麻药登记本

四、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

附 抢救车封闭管理规定

五、静脉输注药物配伍管理规范

六、对光敏感药物管理规定

七、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高危药品目录

八、医用冰箱管理制度

附 医用冰箱管理登记本

九、无菌物品保管及使用规定

十、体温计检查校对制度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十一、体温计消毒管理

十二、冰袋的使用管理

十一、应急灯管理规定 „„

第四节

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一、护理记录书写制度

二、电子体温单书写规范

三、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四、一般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五、手术患者书写规范

六、护理病历首页书写规范

七、普通科室手术患者书写规范

八、手术室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九、重症监护室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十、交班报告书写规范

十一、压疮评估单书写规范

十二、跌倒/坠床评估单书写规范

十三、医嘱执行及记录制度

十四、医嘱单打印规范

十五、护士长记录管理规范 „„

第五节

护理安全及不良事件管理

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四、关键流程病人识别与交接管理规范

五、安全用药管理制度

六、输血安全制度

七、病室安全制度

八、保护性约束管理制度

九、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报告制度 附 不良事件报告单

十、特殊事件报告制度

十一、护理相关投诉/纠纷管理制度

十二、输血、输液、用药不良反应管理制度

十三、患者管理滑脱的预防及报告制度

十四、患者跌倒/坠床防范管理制度

十五、患者烫伤防范管理制度

十六、压疮的预防及管理制度

十七、患者意外伤害预防及报告制度

十八、医疗护理纠纷或事故处理程序

十九、纠纷病历管理制度

二十、护理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二

十一、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 二

十二、预警报告制度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二十三、护理告知制度 „„

第六节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附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分类及要求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三、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四、艾滋病(AIDS)防护管理

五、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六、个人防护箱使用规范

七、手卫生执行规范与质量管理监管制度 „„

第七节

特殊科室工作制度

一、门诊护理工作制度

二、门诊治疗室工作制度

三、门诊换药室工作制度

四、急诊护理工作制度

五、急诊分诊工作制度

六、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

七、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

八、手术室患者查对制度

九、手术患者交接制度

十、手术室标本留送制度

十一、手术室物品清点制度

十二、手术室术中用药管理制度

十三、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

十四、手术访视制度

十五、感染手术管理制度

十六、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十七、重症监护室探视制度

十八、中央运输工作制度

十九、供应室工作制度

二十、布类站工作制度

二十一、内镜中心护理工作制度 二

十二、放射科护理工作制度 二

十三、层流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

第八节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一、护理部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二、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制度

三、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二)压疮护理管理委员会

四、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五、护理质量管理总体原则及要求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六、护理质量检查考核办法

七、护理质量月报表的上报及管理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压疮月报表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护理质量月报表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绩效考核月报表

八、护理质量常规检查要求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表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优质护理暨责任制整替护理考核评分表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护理管理考核评分表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护理文件书写

附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调查表 附 科护士长护理质控指南

九、护理工作综合检查要求

附 护士长护理质控指南

十、护士长五项检查内容及要求

十一、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反馈及处理

十二、节前、节中查房制度

十三、夜班督导制度

十四、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

十五、加强对压疮、投诉、纠纷、差错事故等不良事件的管理

十六、护理持续质量改进

十七、医疗投诉/纠纷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护理应急预案及流程

第一节 常见护理工作应急预案与流程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输液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患者用错药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四、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五、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六、出血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七、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生肺水肿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八、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九、呼吸心脏骤停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患者发生静脉空气栓塞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一、发生导管脱落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二、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导管脱管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三、晕厥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四、住院患者发生窒息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五、误吸/噎呛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六、患者发生躁动时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七、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八、患者发生烫伤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九、患者发生压疮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二十、患者突然猝死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

十一、患者自杀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十二、患者外出或外出未归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

十三、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十四、医院院内感染爆发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

十五、封存反应标本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

十六、封存病历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十七、收治“三无”患者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

第二节 常见部分专科应急预案与流程

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时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住院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四、自发性气胸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急预案与流程

六、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应急预案与流程

七、手术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八、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急预案与流程

九、创伤性休克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一、腹部切口裂口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二、急性喉阻塞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三、脑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四、脑疝患者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五、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六、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急预案与流程 „„

第三节 常用仪器、设备使用中应急预案与流程

一、监护仪故障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输液泵、注射泵故障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使用呼吸机突然断电或故障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四、中心供氧装置故障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五、除颤仪故障应急预案与流程

六、心电图机故障应急预案与流程

七、中心负压、吸引器故障应急预案与流程

八、洗胃机故障应急预案与流程 „„

第四节 其他应急预案与流程

一、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与流程

二、泛水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停电和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四、手术中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五、失窃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六、遭遇暴徒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七、发生火灾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八、发生地震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九、发生化学药剂喷溅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十、发生化学气体泄漏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

第三章 护理人员培训考核及绩效管理制度

第一节

护理人员培训及考核总体制度

一、新进护士培训制度

二、专业及专科护理岗位护士培训制度

三、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四、临床护理人员分层次能力培训及使用管理制度

五、护理人员外出培训、参会制度

六、“三基”考核制度

七、护理人员业务培训考评规定 „„

第二节

护理人员绩效管理

一、护理部绩效管理工作方案

二、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三、护理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四、护理人员奖惩制度

„„

第四章 临床教学及科研管理

第一节

临床教学管理制度

一、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制度

二、临床护理教学小组工作职责

三、护理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四、临床护理教学老师培训制度

五、临床护理教学老师任职条件

六、优秀临床教学老师评选条件

七、临床带教护士条件

八、继续教育工作制度

九、在职护士教学教育管理规定

十、临床科室护士教学教育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十一、护理查房制度

十二、新聘护士转正考核制度

十三、临床实习护生管理制度

十四、护理本、专科临床实习目标

十五、我校实习护生种植实习规定

十六、护理进修人员管理制度

十七、护理进修人员招生要求及申请办法

十八、护理进修人员职业资格审核管理办法 „„

第二节

护理科研管理

一、护理科研的组织管理 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

二、护理科研小组工作制度

三、护理科研人才培养制度

四、护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五、护理科研档案管理

六、护理稿件投递和报销流程 „„

第五章 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及标准

第一节 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

一、护理部主任(副主任)职责

二、科护士长职责

三、护理部专职质控干事工作职责

四、夜间督导工作职责

五、病房护士长工作职责

六、责任组长/指导老师工作职责

七、责任护士工作职责

八、辅助护士工作职责

九、办公室护士工作职责

十、总务护士工作职责

十一、夜班加强班护士工作职责

十二、夜班护士工作职责 „„

第二节 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标准

一、护理部主任/副主任工作标准

二、科护士长工作标准

三、夜间督导工作质量标准

四、病房护士长工作标准

五、责任护士组长工作标准

六、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工作标准

七、办公室护士工作标准

八、总务护士工作标准

九、夜班加强班护士工作标准

十、夜班护士工作标准 „„

第六章 专科护理操作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管理

第一节 专科护理操作规范

„„

第二节

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管理

„„

第四篇: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

(试行)

目 录

言……………………………………………………………5 组织

措施……………………………………………6 中医临

设臵…………………………………8 中医专病(专科)建设………………………………………11 中

建设……………………………………………………14 中医

培养…………………………………………………17 中医

研究…………………………………………………21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24 中医药

建设…………………………………26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进一步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水平,在总结军地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制定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用于指导各级各类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的中医药工作。

《指南》编制分为资料收集、素材整理、实地调研、分类编写、修改完善、专家论证等几个阶段,历经2年左右的时间。其间,广泛听取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综合医院、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指南》分为前言、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臵、中医专病(专科)建设、中药房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共9个方面,对综合医院如何开展中医药工作做了详尽的介绍,力争在内容上适应需求、突出重点,体现《指南》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本次《指南》编写工作属于首次尝试。受水平所限,《指南》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地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综合医院和有关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对《指南》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应有熟悉中医药政策和知识的院长或副院长分管中医药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医院中医药发展的措施与办法,协调解决中医药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中医药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医院在业务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全院中医药业务管理,或在业务管理部门中按照分工安排人员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中医药业务管理,并指导和检查相关临床医技科室的中医药工作。

(三)中医临床科室应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制定本科室中医药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组织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与方法,开发中医服务项目与特色中药制剂;在医院统一安排下,负责组织全院中医药业务指导和培训,参与医院中药用药规范的制定工作等。

(四)其他

医院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将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的负责人、业务管理部门分管中医药人员作为医院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等相关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参加会议和活动。

二、管理措施

(一)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并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统筹规划中医药工作。

(二)保证对中医药科室建设的投入,在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改善中医药科室的工作条件,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他科室同步发展。

(三)制定鼓励和支持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开展业务合作的措施,建立有效协作机制,为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制度保障。

(四)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医药人员创造条件,保证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对中医药人员技术职称的评聘要实行同行评议;对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药人员,聘任指标要实行单列。

(五)制定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六)加强中药质量的控制与监测,规范中成药、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建立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七)制定鼓励各临床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措施和办法,积极支持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服务。

(八)建立中医药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纳入医院各临床科室及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要注重从中医药服务的数量、质量和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各临床科室进行绩效考核,避免以单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考核依据。要将中医病案书写甲级率、中药处方书写合格率、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药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本科室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相应科室和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置

一、功能定位

(一)中医临床科室是综合医院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体,应该发展成为带有全科性质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能够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

(二)紧密结合医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专病,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形成特色和专长,并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

(三)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

二、科室设臵

(一)中医临床科室应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

(二)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病区。

(三)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2个。开设中医专业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皮肤科等任选专业。

(四)中医诊室可以与中医治疗室、中药房一起集中设臵,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三、人员配备

(一)中医病房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

(二)中医门诊根据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和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备一定数量和层次的中医类别医师。承担中医临床带教任务的中医临床科室,可适当增加中医类别医师的数量。

(三)三级医院,至少有1名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二级医院,至少有1名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

(四)三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临床专业10年以上。二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

(五)中医临床科室的护士应当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岗位培训,能够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六)主管中医病房的护士长应当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岗位培训,能够指导护士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四、医疗用房

(一)门诊诊室的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的需求。三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二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积;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每床平均净使用面积。

五、设备配臵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脉枕、针灸器具、火罐、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根据中医药业务工作的需要,可以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中医诊疗设备。

(三)根据专科业务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四)承担中医药临床教学任务的中医临床科室,应配备与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

六、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中医专病(专科)建设

一、专病(专科)的确定

根据综合医院的发展重点、现有中医药工作的基础、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以及当地居民疾病谱等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医院中医专病(专科)建设方向。综合医院重点发展专病,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也可以发展专科。

二、基础条件建设

(一)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中医临床科室开放床位的1/3。

(二)设立中医门诊,专病门诊至少有1个固定的诊室,专科门诊至少有2个固定的诊室。

(三)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诊疗设备,包括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

(四)对中医建设综合医院应按计划投入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五)建立中医数据信息库,内容包括业务工作信息、病人信息、医疗质量监测信息以及本医学文献信息等。

三、临床能力建设

(一)中医专病(专科)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综合医院中医专病应规划并培育出1个以上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优势病种门诊量应占中医临床科室门诊量的1/3以上。中医专科应规划并培育出2个以上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优势病种门诊量应占中医临床科室门诊量的1/3以上,住院病人也应以此类病种为主。

(二)针对优势病种确定特有的诊疗方法。针对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坚持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每个病种应至少有2项有明显疗效的特色治疗方法,同时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重视中医药康复。优势病种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住院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针对优势病种研究制定中医诊疗常规,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定期对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并保证优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全面应用;梳理专病(专科)中医治疗的难点,研究提出中医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医特色护理。开展辨证施护,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病(专科)护理常规,并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四)特色中药制剂。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要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开发并生产用于专病(专科)治疗的医院中药制剂。没有生产条件的,可与有条件和能力的医院或制药企业联合生产院内中药制剂。医院中药制剂品种数量专科应大于2种,专病应大于1种。使用率应占重点病种诊疗人次的50%以上。

(五)认真学习并执行专病(专科)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

四、人员配备

对于综合医院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医专科,应配备3人以上的学术团队,中医专病应配备2人以上的学术团队。团队的职称水平、学历水平应明显高于中医临床科室的平均水平,以突出重点。同时,团队的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必须确立专病(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该是在本院该专病(专科)领域造诣最深者。

五、科学研究

综合医院应制定中医专病(专科)科研的计划,对于已经明确发展的中医专病(专科),要优先保证其科研资金的投入。团队成员均应主持或参加与中医专病(专科)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并努力申报省级、国家级的科研课题。

科研内容主要为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的研究,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疗效观察等。

六、宣传

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宣传对象既包括本院的各科室,也包括社会公众。

(一)面向院内的宣传

主要宣传中医临床科室治疗的重点病种或优势病种或某些病种的优势环节、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和特色中药制剂等内容。

(二)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

主要宣传中医临床科室专病(专科)建设的成果。宣传方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发表与专病(专科)相关的科普文章;参与当地电视台、电台的健康教育类节目;定期组织医师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教育活动等。

中医临床科室应将以上各种宣传方式纳入科室发展计划,有系统地长期开展宣传,以扩大中医专病(专科)的影响力。可以尝试将宣传的各项工作纳入医院考核内容,以保持宣传推广的可持续性。

中药房建设

一、功能要求

能够提供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等服务。中药品种、数量应当与综合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常用中药饮片品种应在400种左右。

二、部门设臵

至少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可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设臵中药制剂室。

三、人员配备

(一)应配备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三级医院不低于5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三)中药房负责人,三级医院应当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二级医院应当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四)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负责人,至少应具备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五)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

(六)中药饮片调剂与复核人员,应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七)煎药室负责人,应为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煎药人员应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八)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应有临床药学人员,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参与中药饮片质量维护。

四、房屋 应。

(二)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三级综合医院不低于100平方米,二级综合医院不低于8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的面积,三级综合医院不低于60平方米,二级综合医院不低于40平方米。

(三)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

五、设备(器具)配臵

中药房的设备(器具)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一)中药储存设备(器具)清晰,无歧义,便于辨明。

(二)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器具)

药斗(架)、调剂台、称量用具(药戥、电子秤等)、粉碎用具(铜缸或小型粉碎机)、冷藏柜、新风除尘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贵重药品柜、毒麻药品柜。

(三)中成药调剂设备(器具)

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贵重药品柜、冷藏柜。

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或冷库。中药架药物名称

(一)中药房的面积应当与综合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

(四)中药煎煮设备(器具)

煎药用具(煎药机或煎药锅)、包装机(与煎药机相匹配)、饮片浸泡用具、冷藏柜、储物柜。煎煮室应备有量杯(筒)、过滤装臵、计时器、贮药容器、药瓶架等。

(五)临方炮制设备(器具)

根据实际情况选配: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小型煅炉烘干机、消毒锅、标准筛。

六、中药药品管理

(一)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应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

(二)按照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和毒性中药饮片的采购、存放、保管、调剂等,必须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这些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和质量。

(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采购以及淘汰,应听取中医临床科室的意见。

七、规章制度

(一)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药品采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执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中药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并成册可用。

中医药人才培养

一、培养对象

主要为综合医院门诊、病房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类别医师、临床类别医师、口腔类别医师、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护理专业人员等。

二、培养方式与内容

(一)学历(学位)教育

采取全脱产或半脱产等方式,参加高等学校中医药专业学历(学位)教育,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与知识水平。

(二)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着重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医院应根据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配备名老中医为指导老师,重点学习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等。

(三)继续教育

采取全脱产或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等形式,主要培养职业道德、传承中医药学术、学习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

(四)其他方式

其他方式包括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外出进修,参加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和特点,开展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学伦理、中医经典理论、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治未病技术、中成药合理应用、中药材辨识、中药饮片调剂、中医辨证施护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三、具体培养要求

(一)中医类别医师 1.住院医师

主要通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掌握所属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和主要病种诊疗方案与基本诊疗技能,熟悉常见病种(病证)的常用方剂和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2.主治医师

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较高的中医诊疗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3.副主任、主任医师

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学习名医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并掌握本学科临床前沿新进展,重点培养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并且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二)临床类别、口腔类别医师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等方式,重点学习《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综合医院临床类别和口腔类别医师熟悉中医药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够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和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使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药材辨识、中药配伍、中药饮片炮制与调剂、中成药临床应用、中药饮片煎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护理专业人员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中医临床科室的护士能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能够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四、制度建设

(一)推行学术带头人制度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应推行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中医临床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中医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二)建立培训考核制度 综合医院应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将各类人员的培训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办法,并将考核情况与医院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医师执业等相结合。承担中医药教学任务的人员,还应将中医药教学情况纳入其考核内容。

(三)建立保障激励制度

综合医院应制定中医药人才配臵、梯队建设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医药人员创造条件,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综合医院的岗位聘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应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在综合医院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科学研究

一、研究定位

(一)综合医院应鼓励和支持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为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二)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进一步丰富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技术,提升中医药临床防病治病能力为重点。

(三)要在坚持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综合医院人才、技术、学术及现代设施设备条件,注重多学科参与,结合医院具有优势的现代医学相关领域,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

二、研究内容

在国家中医药科技研究战略指导下,综合医院开展中医药科研的研究内容应适应需求、坚持特色、把握重点。根据医院的实际,着重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规范的研究。

(二)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病种诊疗方案优化的研究。

(三)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传承研究。

(四)针对临床疗效确切的经验方,开展协定处方以及中药制剂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五)疑难病、危急重症、重大传染病等疾病的中医防治方法和技术研究。

(六)临床专科专病中医治疗难点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

(七)借鉴现代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开展评价方法研究。

三、支撑条件

要将中医药科研纳入医院科研工作计划中,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创造支撑条件。

(一)配套经费

对国家、军队、省部级中医药科研课题按照一定比例配套科研经费,设立奖励基金。院内课题要落实科研经费,对其他课题给予积极扶持。为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或专病(专科)的科研配套专项资金。

(二)配套设施

1.综合医院应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条件建设,增加各类学术资源,丰富获取各类学术资源的手段,创造学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如实验室、研究室对中医临床科室科研人员开放。

2.综合医院应积极支持中医药科研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购臵配备。

3.综合医院应积极建立与社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等机构的科研资源共享渠道,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保障多方面的科研资源共享。

四、制度保障

综合医院应建立科研保障制度,保证中医、西医科室同等对待,协调发展。

(一)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的要求,完善课题申报、课题评审、经费保障、课题验收、人员管理、奖惩制度等科研制度。

(二)科研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在综合医院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应根据中医药科研特点和中医临床科室的具体情况,单独建立中医临床科室科研的考核制度和鼓励中医药科研的激励机制,促进中医药科研团队和梯队建设。

五、科研成果认定及推广应用

综合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院内的中医药科研成果总结和论证等前期工作,按照相关科研成果鉴定要求,做好相应的协调申报工作。在科研成果获得正式鉴定后,积极组织推广应用。对优化的中医诊疗方案尽快推广运用到临床;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病案的总结和研究成果应编辑出版并推广使用。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

一、协作机制建立的目的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疾病进程,减少医疗费用。通过加强中西医合作,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使患者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服务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时、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二、协作的主要方式

(一)会诊转诊

建立并落实中西医相互会诊转诊制度。在明确中医、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势病种、优势环节的基础上,中医、西医临床科室之间应主动向对方临床科室请求会诊或转诊。

(二)诊疗方案制定

建立中医药参与诊疗方案制定制度。综合医院要集中全院力量,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通过专家共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方式,找准中医药切入点和介入时机,明确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方案。中医临床科室要主动参与医院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和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制定,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治疗作用。

(三)病例讨论

建立中西医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制度。在对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进行病例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时,西医临床科室应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或优势环节,主动邀请中医临床科室参与本科室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讨论,听取中医临床科室的意见与建议,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治疗作用。

(四)卫生应急

建立中西医共同参与卫生应急制度。中医、西医临床科室要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加强沟通协作,共同制定中西医参与卫生应急的技术方案,提高医院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

(五)学习交流

建立中西医相互学习交流制度。学习交流内容根据对方科室的需要,以临床实用为主。中医可以定期到西医临床科室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理念、诊疗思路以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讲授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中成药合理应用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等;西医可以定期到中医临床科室介绍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中医、西医临床科室的医师可以到对方科室轮转一定时间,相互学习,增进了解。

(六)科研协作

建立中西医科研协作制度。重点要针对临床上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明显的疑难病、急危重症等疾病,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以及中药的研发等。可以采取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一)综合医院要制定中医药参与全院会诊转诊、诊疗方案制定、病例讨论、卫生应急、学习交流、学术讲座以及科研协作等医院管理制度,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供制度保障;要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二)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协作机制的建立应以制度为保障,可以通过科室之间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科室之间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业务合作。

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的

中医药科室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同时,以中医药文化建设来促进中医药科室的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大家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在中医药科室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中医药科室宗旨、行为规范以及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科室的执行方式,是保障中医药科室人员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服务流程、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以及特定礼仪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同时,应通过以下方式加强规范的落实和执行:

1.建立制度。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可以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员工手册。

2.教育培训。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医药科室人员培训中,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

3.实施考核。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4.树立典型。树立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立身边标杆,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三)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室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在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以及中药房等区域内的设施和内部装修、标识、科室简介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形成浓郁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氛围。要在遵循全院要求、充分体现科室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大众化、个性化、实用性、审美性的原则。

1.中医门诊部

在全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中医门诊部设臵在便于门诊患者就医和取药的楼层。建筑及装修元素中可使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征性、象征性的符号,如具有强烈自然感的水、木、沙石等建筑外形结构设计。

2.中医病房

中医病房可以建设中医药文化走廊,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营造视觉效果,装修设计元素中可以采用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图标、格言、挂饰、壁画、雕塑、肖像等。设臵生药标本展示、针灸外治器具展示,本科室特色简介,专家特长介绍等项目。

营造听觉效果,可在病区走廊,播放轻柔的中国传统乐曲或中医五行音乐等作为背景音乐。

营造嗅觉效果,可使用具镇静安神效果的香薰,以及种植药物性花草。

3.中药房

依托医院品牌,名老专家形象进行中药房形象建设,树立兼具古朴浓郁中国传统医药气息以及具有合格、高效、卫生的现代化中药学硬件形象。

中药房内部装修,药斗、调剂台面等可采用木结构传统设计;药物包装纸可以设计具有传统医学形象感的图纹。候药区可以通过悬挂名老中医箴言,臵放多宝阁展示中草药标本、中药材优劣对比展示;设臵中药宣传手册架等,装修中可采用古色古香的窗棂、靠椅等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气氛。

4.全院形象建设

全院宣传栏中中医临床科室简介应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可进行养生保健等中医科普知识宣教,及时公告中医临床科室最新动态。

主题词:制度 医院 中医药 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1年5月12日印发

校对人:吴 凯

第五篇:综合医院综合工作指南(试行)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

(试行)

目 录

前 言……………………………………………………………5 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6 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臵…………………………………8 中医专病(专科)建设………………………………………11 中药房建设……………………………………………………14 中医药人才培养…………………………………………………17 中医药科学研究…………………………………………………21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24 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26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进一步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水平,在总结军地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制定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用于指导各级各类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的中医药工作。

《指南》编制分为资料收集、素材整理、实地调研、分类编写、修改完善、专家论证等几个阶段,历经2年左右的时间。其间,广泛听取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综合医院、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指南》分为前言、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臵、中医专病(专科)建设、中药房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共9个方面,对综合医院如何开展中医药工作做了详尽的介绍,力争在内容上适应需求、突出重点,体现《指南》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本次《指南》编写工作属于首次尝试。受水平所限,《指南》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地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综合医院和有关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对《指南》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组织领导及管理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应有熟悉中医药政策和知识的院长或副院长分管中医药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医院中医药发展的措施与办法,协调解决中医药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中医药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医院在业务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全院中医药业务管理,或在业务管理部门中按照分工安排人员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中医药业务管理,并指导和检查相关临床医技科室的中医药工作。

(三)中医临床科室应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制定本科室中医药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组织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与方法,开发中医服务项目与特色中药制剂;在医院统一安排下,负责组织全院中医药业务指导和培训,参与医院中药用药规范的制定工作等。

(四)其他

医院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将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的负责人、业务管理部门分管中医药人员作为医院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等相关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参加会议和活动。

二、管理措施

(一)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并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统筹规划中医药工作。

(二)保证对中医药科室建设的投入,在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改善中医药科室的工作条件,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他科室同步发展。

(三)制定鼓励和支持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开展业务合作的措施,建立有效协作机制,为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制度保障。

(四)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医药人员创造条件,保证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对中医药人员技术职称的评聘要实行同行评议;对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医药人员,聘任指标要实行单列。

(五)制定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六)加强中药质量的控制与监测,规范中成药、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建立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七)制定鼓励各临床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措施和办法,积极支持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服务。

(八)建立中医药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纳入医院各临床科室及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要注重从中医药服务的数量、质量和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各临床科室进行绩效考核,避免以单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考核依据。要将中医病案书写甲级率、中药处方书写合格率、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药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本科室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相应科室和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中医临床科室功能定位与设置

一、功能定位

(一)中医临床科室是综合医院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体,应该发展成为带有全科性质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能够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

(二)紧密结合医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专病,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形成特色和专长,并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

(三)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

二、科室设臵

(一)中医临床科室应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

(二)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病区。

(三)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2个。开设中医专业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皮肤科等任选专业。

(四)中医诊室可以与中医治疗室、中药房一起集中设臵,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三、人员配备

(一)中医病房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

(二)中医门诊根据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和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备一定数量和层次的中医类别医师。承担中医临床带教任务的— 8 — 中医临床科室,可适当增加中医类别医师的数量。

(三)三级医院,至少有1名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二级医院,至少有1名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

(四)三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临床专业10年以上。二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

(五)中医临床科室的护士应当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岗位培训,能够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六)主管中医病房的护士长应当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岗位培训,能够指导护士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四、医疗用房

(一)门诊诊室的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的需求。三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二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积;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每床平均净使用面积。

五、设备配臵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脉枕、针灸器具、火罐、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根据中医药业务工作的需要,可以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

— 9 — 备、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中医诊疗设备。

(三)根据专科业务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四)承担中医药临床教学任务的中医临床科室,应配备与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

六、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中医专病(专科)建设

一、专病(专科)的确定

根据综合医院的发展重点、现有中医药工作的基础、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以及当地居民疾病谱等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医院中医专病(专科)建设方向。综合医院重点发展专病,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也可以发展专科。

二、基础条件建设

(一)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中医临床科室开放床位的1/3。

(二)设立中医门诊,专病门诊至少有1个固定的诊室,专科门诊至少有2个固定的诊室。

(三)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诊疗设备,包括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

(四)对中医建设综合医院应按计划投入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五)建立中医数据信息库,内容包括业务工作信息、病人信息、医疗质量监测信息以及本医学文献信息等。

三、临床能力建设

(一)中医专病(专科)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综合医院中医专病应规划并培育出1个以上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优势病种门诊量应占中医临床科室门诊量的1/3以上。中医专科应规划并培育出2个以上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优势病种门诊量应占中医临床科室门诊量的1/3以上,住院病人也应以此类病种为主。

(二)针对优势病种确定特有的诊疗方法。针对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坚持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每个病种应至少有2项有明显疗效的特色治疗方法,同时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重视中医药康复。优势病种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住院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针对优势病种研究制定中医诊疗常规,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定期对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并保证优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全面应用;梳理专病(专科)中医治疗的难点,研究提出中医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医特色护理。开展辨证施护,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病(专科)护理常规,并对中医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四)特色中药制剂。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要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开发并生产用于专病(专科)治疗的医院中药制剂。没有生产条件的,可与有条件和能力的医院或制药企业联合生产院内中药制剂。医院中药制剂品种数量专科应大于2种,专病应大于1种。使用率应占重点病种诊疗人次的50%以上。

(五)认真学习并执行专病(专科)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

四、人员配备

对于综合医院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医专科,应配备3人以上的学术团队,中医专病应配备2人以上的学术团队。团队的职称水平、学历水平应明显高于中医临床科室的平均水平,以突出重点。同时,团队的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必须确立专病(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该是在本院该专病(专科)领域造诣最深者。

五、科学研究

综合医院应制定中医专病(专科)科研的计划,对于已经明确发展的中医专病(专科),要优先保证其科研资金的投入。团队成员均应主持或参加与中医专病(专科)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并努力申报省级、国家级的科研课题。

科研内容主要为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的研究,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疗效观察等。

六、宣传

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宣传对象既包括本院的各科室,也包括社会公众。

(一)面向院内的宣传

主要宣传中医临床科室治疗的重点病种或优势病种或某些病种的优势环节、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和特色中药制剂等内容。

(二)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

主要宣传中医临床科室专病(专科)建设的成果。宣传方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发表与专病(专科)相关的科普文章;参与当地电视台、电台的健康教育类节目;定期组织医师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教育活动等。

中医临床科室应将以上各种宣传方式纳入科室发展计划,有系统地长期开展宣传,以扩大中医专病(专科)的影响力。可以尝试将宣传的各项工作纳入医院考核内容,以保持宣传推广的可持续性。

中药房建设

一、功能要求

能够提供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等服务。中药品种、数量应当与综合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常用中药饮片品种应在400种左右。

二、部门设臵

至少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可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设臵中药制剂室。

三、人员配备

(一)应配备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三级医院不低于5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三)中药房负责人,三级医院应当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二级医院应当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四)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负责人,至少应具备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五)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

(六)中药饮片调剂与复核人员,应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七)煎药室负责人,应为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煎药人员应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八)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应有临床药学人员,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参与中药饮片质量维护。

四、房屋

(一)中药房的面积应当与综合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二)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三级综合医院不低于100平方米,二级综合医院不低于8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的面积,三级综合医院不低于60平方米,二级综合医院不低于40平方米。

(三)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

五、设备(器具)配臵

中药房的设备(器具)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一)中药储存设备(器具)无歧义,便于辨明。

(二)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器具)

药斗(架)、调剂台、称量用具(药戥、电子秤等)、粉碎用具(铜缸或小型粉碎机)、冷藏柜、新风除尘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贵重药品柜、毒麻药品柜。

(三)中成药调剂设备(器具)

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或冷库。中药架药物名称清晰,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贵重药品柜、冷藏柜。

(四)中药煎煮设备(器具)

煎药用具(煎药机或煎药锅)、包装机(与煎药机相匹配)、饮片浸泡用具、冷藏柜、储物柜。煎煮室应备有量杯(筒)、过滤装臵、计时器、贮药容器、药瓶架等。

(五)临方炮制设备(器具)

根据实际情况选配: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小型煅炉烘干机、消毒锅、标准筛。

六、中药药品管理

(一)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应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

(二)按照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和毒性中药饮片的采购、存放、保管、调剂等,必须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这些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和质量。

(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采购以及淘汰,应听取中医临床科室的意见。

七、规章制度

(一)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药品采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执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中药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并成册可用。

中医药人才培养

一、培养对象

主要为综合医院门诊、病房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类别医师、临床类别医师、口腔类别医师、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护理专业人员等。

二、培养方式与内容

(一)学历(学位)教育

采取全脱产或半脱产等方式,参加高等学校中医药专业学历(学位)教育,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与知识水平。

(二)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着重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医院应根据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配备名老中医为指导老师,重点学习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等。

(三)继续教育

采取全脱产或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等形式,主要培养职业道德、传承中医药学术、学习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

(四)其他方式

其他方式包括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外出进修,参加研修班、— 17 — 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和特点,开展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学伦理、中医经典理论、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治未病技术、中成药合理应用、中药材辨识、中药饮片调剂、中医辨证施护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三、具体培养要求

(一)中医类别医师 1.住院医师

主要通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掌握所属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和主要病种诊疗方案与基本诊疗技能,熟悉常见病种(病证)的常用方剂和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2.主治医师

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较高的中医诊疗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3.副主任、主任医师

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学习名医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并掌握本学科临床前沿新进展,重点培养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并且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二)临床类别、口腔类别医师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等方式,重点学习《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综合医院临床类别和口腔类别医师熟悉中医药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够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和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使中药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药材辨识、中药配伍、中药饮片炮制与调剂、中成药临床应用、中药饮片煎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护理专业人员

主要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中医临床科室的护士能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能够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四、制度建设

(一)推行学术带头人制度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应推行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中医临床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中医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二)建立培训考核制度

综合医院应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将各类人员的培训纳入考核指标

— 19 — 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办法,并将考核情况与医院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医师执业等相结合。承担中医药教学任务的人员,还应将中医药教学情况纳入其考核内容。

(三)建立保障激励制度

综合医院应制定中医药人才配臵、梯队建设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医药人员创造条件,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综合医院的岗位聘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应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在综合医院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科学研究

一、研究定位

(一)综合医院应鼓励和支持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为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二)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进一步丰富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技术,提升中医药临床防病治病能力为重点。

(三)要在坚持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综合医院人才、技术、学术及现代设施设备条件,注重多学科参与,结合医院具有优势的现代医学相关领域,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

二、研究内容

在国家中医药科技研究战略指导下,综合医院开展中医药科研的研究内容应适应需求、坚持特色、把握重点。根据医院的实际,着重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规范的研究。

(二)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病种诊疗方案优化的研究。

(三)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传承研究。

(四)针对临床疗效确切的经验方,开展协定处方以及中药制剂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五)疑难病、危急重症、重大传染病等疾病的中医防治方法和技术研究。

(六)临床专科专病中医治疗难点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

(七)借鉴现代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开展评价方法研究。

三、支撑条件

要将中医药科研纳入医院科研工作计划中,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创造支撑条件。

(一)配套经费

对国家、军队、省部级中医药科研课题按照一定比例配套科研经费,设立奖励基金。院内课题要落实科研经费,对其他课题给予积极扶持。为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或专病(专科)的科研配套专项资金。

(二)配套设施

1.综合医院应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条件建设,增加各类学术资源,丰富获取各类学术资源的手段,创造学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如实验室、研究室对中医临床科室科研人员开放。

2.综合医院应积极支持中医药科研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购臵配备。

3.综合医院应积极建立与社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等机构的科研资源共享渠道,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保障多方面的科研资源共享。

四、制度保障

综合医院应建立科研保障制度,保证中医、西医科室同等对待,协调发展。

(一)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的要求,完善课题申报、课题评审、经费保障、课题验收、人员管理、奖惩制度等科研制度。

(二)科研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在综合医院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应根据中医药科研特点和中医— 22 — 临床科室的具体情况,单独建立中医临床科室科研的考核制度和鼓励中医药科研的激励机制,促进中医药科研团队和梯队建设。

五、科研成果认定及推广应用

综合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院内的中医药科研成果总结和论证等前期工作,按照相关科研成果鉴定要求,做好相应的协调申报工作。在科研成果获得正式鉴定后,积极组织推广应用。对优化的中医诊疗方案尽快推广运用到临床;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病案的总结和研究成果应编辑出版并推广使用。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

一、协作机制建立的目的

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疾病进程,减少医疗费用。通过加强中西医合作,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使患者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服务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时、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二、协作的主要方式

(一)会诊转诊

建立并落实中西医相互会诊转诊制度。在明确中医、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势病种、优势环节的基础上,中医、西医临床科室之间应主动向对方临床科室请求会诊或转诊。

(二)诊疗方案制定

建立中医药参与诊疗方案制定制度。综合医院要集中全院力量,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通过专家共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方式,找准中医药切入点和介入时机,明确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方案。中医临床科室要主动参与医院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和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制定,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治疗作用。

(三)病例讨论

建立中西医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制度。在对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进行病例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时,西医临床科室应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或优势环节,主动邀请中医临床科室参与本科室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讨论,听取中医临床科室的意见与建议,发挥中医— 24 — 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治疗作用。

(四)卫生应急

建立中西医共同参与卫生应急制度。中医、西医临床科室要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加强沟通协作,共同制定中西医参与卫生应急的技术方案,提高医院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

(五)学习交流

建立中西医相互学习交流制度。学习交流内容根据对方科室的需要,以临床实用为主。中医可以定期到西医临床科室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理念、诊疗思路以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讲授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中成药合理应用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等;西医可以定期到中医临床科室介绍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中医、西医临床科室的医师可以到对方科室轮转一定时间,相互学习,增进了解。

(六)科研协作

建立中西医科研协作制度。重点要针对临床上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明显的疑难病、急危重症等疾病,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以及中药的研发等。可以采取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一)综合医院要制定中医药参与全院会诊转诊、诊疗方案制定、病例讨论、卫生应急、学习交流、学术讲座以及科研协作等医院管理制度,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供制度保障;要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搭建沟通协作平台。

(二)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协作机制的建立应以制度为保障,可以通过科室之间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科室之间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业务合作。

中医药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的

中医药科室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同时,以中医药文化建设来促进中医药科室的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大家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在中医药科室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中医药科室宗旨、行为规范以及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科室的执行方式,是保障中医药科室人员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诊疗行为、服务方式、服务流程、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以及特定礼仪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同时,— 26 — 应通过以下方式加强规范的落实和执行:

1.建立制度。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可以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员工手册。

2.教育培训。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医药科室人员培训中,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

3.实施考核。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4.树立典型。树立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立身边标杆,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三)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室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在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以及中药房等区域内的设施和内部装修、标识、科室简介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形成浓郁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氛围。要在遵循全院要求、充分体现科室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大众化、个性化、实用性、审美性的原则。

1.中医门诊部

在全院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中医门诊部设臵在便于门诊患者就医和取药的楼层。建筑及装修元素中可使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征性、象征性的符号,如具有强烈自然感的水、木、沙石等建筑外形结构设计。

2.中医病房

中医病房可以建设中医药文化走廊,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27 — 营造视觉效果,装修设计元素中可以采用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图标、格言、挂饰、壁画、雕塑、肖像等。设臵生药标本展示、针灸外治器具展示,本科室特色简介,专家特长介绍等项目。

营造听觉效果,可在病区走廊,播放轻柔的中国传统乐曲或中医五行音乐等作为背景音乐。

营造嗅觉效果,可使用具镇静安神效果的香薰,以及种植药物性花草。

3.中药房

依托医院品牌,名老专家形象进行中药房形象建设,树立兼具古朴浓郁中国传统医药气息以及具有合格、高效、卫生的现代化中药学硬件形象。

中药房内部装修,药斗、调剂台面等可采用木结构传统设计;药物包装纸可以设计具有传统医学形象感的图纹。候药区可以通过悬挂名老中医箴言,臵放多宝阁展示中草药标本、中药材优劣对比展示;设臵中药宣传手册架等,装修中可采用古色古香的窗棂、靠椅等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气氛。

4.全院形象建设

全院宣传栏中中医临床科室简介应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可进行养生保健等中医科普知识宣教,及时公告中医临床科室最新动态。

下载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中心供氧系统工作指南

    医用中心供氧系统项目工作指南 该项目为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开发此项目主要有两大部分工作内容,一是技术上要搞懂......

    蒙医医院蒙医护理工作指南

    蒙医护理工作指南 蒙医医院目录 前言……………………………………………………………4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管理体系及职责……………………………………5 人员管理......

    医院护理年终总结

    医院护理年终总结 医院护理年终总结1 随着优质服务的示范病区开展,我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把优质服务作为护士们的天职和本分,怀有感恩之心,用一种报恩的心态......

    医院护理工作总结

    医院护理工作总结医院护理工作总结 篇1“勇于创新,改善无限”;XX年护理部密切围绕医院工作中心开展工作,力求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实践,循序渐进,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建优质、......

    医院护理工作总结

    医院护理工作总结 1、护理人员情况 本院现有护理人员40人,从事护理岗位29人;非护理岗位11人。学历结构本科3人;大专19人;中专18人。职称结构主管护师20人;护师8人;护士12人。 2......

    年度医院护理工作总结大全

    年度医院护理工作总结 200*年,我院护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重视下,在全院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护理工作计划,同时,积极投身于“创满”建设活动和“医院......

    年度医院护理工作总结

    200*年,我院护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重视下,在全院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护理工作计划,同时,积极投身于“创满”建设活动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对照标准,逐......

    2006年度医院护理工作总结

    2006年,我院护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重视下,在全院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护理工作计划,同时,积极投身于“创满”建设活动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对照标准,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