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著人生的面包--读书演讲稿
名著,人生的面包
面包,能填饱人的肚子;书籍,能充实我们的精神。读一本好书,不亚于品尝一块美味的面包。
那么何为好书呢?在这茫茫书海中,怎样才能找到一本适合我们的好书呢?
有一种书叫做名著,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书。
那么什么又叫做名著呢?名著难道就是名人写的书吗?回答是否定的。所谓名著不单纯是名人写的作品。而是一本书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以及他对人们的影响力和影响面。
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经过反复的实践、反复的锤炼,像大浪淘沙般的提炼出来的生活中的精华部分。像徐霞客,花了三十多年时间,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川险崖,历经千难万险,才写成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为了收集《聊斋志异》的创作素材,蒲松龄在路口摆下了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分文不取,只为让路人给他讲一则故事……
作品光写出来还不叫做名著,还得经过广大读者的品味、检验,直到得到人们的认可、传阅、广为流传,才能成为名著。
你比方说,一提起《西游记》,人们就立刻想到了孙悟空。一时间大人小孩都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在人们心中,孙悟空已经成为了正义勇敢的代名词。他释放出来的正能量,让人们对真善美有了一个清晰的标准,激发了人们惩恶扬善的正义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还比方说《三国演义》。它的经典之处不光是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场面描写,它还有很高的军事研究价值。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他的铁马生涯中就沾了不少这本书的光。因为在他随身携带的书中,就有一本是《三国演义》。还有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他策划的许多战役中,都或多或少的借鉴和运用了这本书中的战略和战术。
还有人们根据《红楼梦》中人物喝的汤药所开出的药方,治好了许多疾病。以至于它成为了许多人的必备生活手册。据说,这本书的价值能抵得上整个欧洲!
前辈们呕心沥血,甚至用他们一生的经历为我们打造出了这些香气四溢的面包。难道我们就不想品尝这美味吗?
来吧,同学们。尝一口这美味的面包吧!它能让你心胸开阔、勇气倍增;让你找到道德的准绳、学习的榜样,照出自身的不足。
来吧,同学们!尝一口这诱人的面包吧!它能增长你的智慧,指点你生活学习中的迷津,让你少走弯路,缩短你与成功之间的距离。
来吧,同学们。尝一口这人生的面包吧!它能让你品出人生百味,自然之道,世界的美好。让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名著,助我们成长。名著,人生的面包。
第二篇:经典名著《为了面包》读后感
经典名著《为了面包》读后感
王宪森
在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一个井喷时代,诞生了无数的文豪,那是一个不缺经典的年代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不能不向往那个年代。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在那个年代却是多么的悲惨和无奈啊。
在显克微支的那个时代,有无数经典面世,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也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大师云集的年代里,显克微支能脱颖而出,他凭借的,不是出众的才华,当然,他的才华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在那个时代,有才华的人实在太多。
显克微支之所以成为伟大作家,就是因为他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不同于雨果,雨果也是很有爱心的伟大作家,可是,在雨果的作品中,很难反映那个时代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即便是《悲惨世界》,也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让人很难有代入感,所以也就少了那种震撼力。
《为了面包》,是一种真正的悲天悯人。小说写的是19世纪70年代,波兰农民去美国谋生的故事,再现了波兰和美国的社会状况,以波兰移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那些欺骗外国劳动人民投奔美国的那些资本家。其实,这些故事,我们本不陌生,在中国,清末民初,一船一船的华人,被一串一串的谎言,吸引到了那个据说到处是黄金的美国,可是,等他们上了船,就开始了苦难的旅行。就像是显克微支揭露的,文章主人公华武隆父女忍饥挨饿,挣扎在死亡线上。
作者采用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手法,每当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时候,华武隆父女就沉浸在对祖国的怀念中。相信这样的念头,也在那些华侨心中无数次闪现,可是,孱弱的祖国,并不能给他们一点自豪,他们为了活下去而不远万里来到心中的天堂美国,可是,美国是别人的天堂,不是波兰人的天堂,也不是中国人的天堂,至少,不是波兰或者中国穷人的天堂。
这部作品,之所以在一百多年之后,还能深深打动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于背井离乡的主人公的同情。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已经不必为填饱肚子而东奔西走,可是,和华武隆父女一样,我进入到城市之后,始终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棵没根的浮萍。大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可是,谁也不会关心谁。为了城市更漂亮,更通畅,他们可以冷漠的对那些冒着严寒酷暑的花甲老人拳打脚踢,而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竟然也会成为帮凶,说他们给城市制造了拥堵,就该驱离,是的,为了自己的心情,就可以打碎别人的饭碗,好一个文明、美丽的城市。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花甲老人,此时此刻,或许就像华武隆一样,已经许多天都水米未进,甚至早就拖欠了一个月的房租。
在城市里讨生活的小贩们,会像华武隆那样经常回忆起自己的家乡么?可能会的,也可能不会。是的,在自己的家乡,有热情的乡邻,谁也不会因为谁挡了谁的道而大动干戈,谁也不会因为谁穿得破旧而一脸鄙视,遭遇困难的时候,总有人会伸出援手。可是,事实如此吗?不,那只是华武隆们记忆中的故乡,二十年前的故乡。现在的家乡,早就凄凄凉凉,只有垂危的老人在家里等死,只有贫穷的儿童,倚着门框望眼欲穿,渴望得到父母的宠爱,可是他们等来的总是失望。这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他会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是,仔细读来,它的时代感又很笼统。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以及巴尔扎克的很多作品,读起来就会浮想起那个故事发生的时代,仿佛把我们也带入到那个年代中,可是,你仔细读后,却又发现,这个故事,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发生在那个时代,换作是今天,阿Q也照样会那样做,祥林嫂照样也是唠唠叨叨,只不过,唠叨的内容有些不同罢了。这部《为了面包》也是如此,放到如今社会,作为在外漂泊的我来看,照样能够身同感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为了向往幸福,却一头扎进灾难的华武隆,一样孤独,一样无助。这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和普通作品的区别。
最后,用一段摘自《为了面包》里的话作为结语吧:“在这个城市,老是有什么东西在咆哮着,好像在一架大机器里;每个人都是急急忙忙地向前赶路,眼睛转望着前面,没有一个人看见别人的不幸……人要是不能转进这个轮盘里去,那就只好被甩出在圈子外面砸碎,像一个陶土瓶一样。”
第三篇:《读书点亮人生》演讲稿
《读书点亮人生》演讲稿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古往今来,读书一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与人类不断的学习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而书籍就成了记录知识、传递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记载了人类发展的点点滴滴。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流连于书中不可自拔呢?是的,答案呼之欲出。从百家争鸣的时代说起,我们熟悉的圣人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从这个故事衍生的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明了孔子读书勤奋。
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一头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也因此而来。如今,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也用这个故事教育
孩子们要勤奋学习。
再说,近代历史上也有许许多多的爱书之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读书之人。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去卖掉,换回来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放个辣椒在嘴里嚼着,辣的额头冒汗,他就用这个方法驱寒读书。也因此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先生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爱读书之人多不胜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中又有谁是不爱读书的呢?例如:李白、杜甫、范仲淹、苏轼„„没有这些爱书之人,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将如何传承呢?没有这些爱书之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华丽篇章又将由谁来书写呢?没有这些爱书之人,我们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又该由谁了实现呢?
中国,一个古老而迷人的国度,这里有最灿烂的文化,这里有最可爱的人民,在这里,能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展翅翱翔,这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能接纳来自不同世界的声音,这里美好、和谐、海纳百川„„
也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梦,是共同富裕的梦,是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
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梦想构成了这绚丽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
就是自我梦想的实现,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唯有读书。书是一束光,能把身处暗夜中的眼睛点亮;书是一团火,能把寂寥寒冬中的心暖化;书是一片云霞,能使人心充满一片美好的向往;书是一阵清风,能驱尽你身上的暑热,使你感到一阵凉爽、舒心。
读书点亮梦想,读书点亮人生,人生之路也因读书而更加绚丽多彩!
第四篇:读书与人生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
我们都学过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读书便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三毛说,我读书,让我多活几度生命。虽然她自杀了,但我们的人生长度和她比起来显然要少了许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对话。一本好书,可以给与我们太多的东西。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
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然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书中即便没有颜如玉,但书中却有真、善、美,书中自有正能量。对一个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是人文素养,而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是文化素养的缺失。而一个缺少阅读的民族势必是一个文化素养缺失的民族,我们时代的精英,早已不再走进图书馆,而只把目光投向网络,投向那热闹却毫无价值的快餐文化,我们关心明星绯闻胜过关心文化事件。
当莫言诺贝尔奖的热潮过去,还有几个人去看他的书?2011鲁迅诞辰130周年,有几个人纪念。而法国是如何纪念雨果诞辰的,德国是如何纪念歌德席勒的。2002年,雨果诞辰200周年,法国将那一年定为“雨果年”,有800多项纪念活动。我们呢?2011年元旦前一天凌晨,史铁生逝世,他的身体器官连夜捐赠,可是又有几个人沉浸在他逝世的哀痛中。
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没有了书籍,我们又该去向何方?
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在他生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起成长?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读书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国民阅读调查:日本的40本,法国的20本, 远低于韩国的11本,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
酷爱读书,使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以色列)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使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
酷爱读书,使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使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
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
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的阅读视野狭窄了。
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一大摞教科书外,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的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荒漠,人生色彩逐渐暗淡。
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国民保持读书习惯的仅占5%。从总趋势看,中国国民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这个状况令人担忧。
不说整个民族,说我们自己。中国人年均读4.3本书,而我们呢,是不是像工资、像假期一样拖了后腿。
就像上次讲的心理健康一样,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下自己的精神境界,关注下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灵魂。
在整天忙碌之余,会不会感到精神空虚。十年之后,我们是否要变成脑袋空空,大腹便便的人。
好,我的演讲完了。
第五篇:《读书点亮人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点亮人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达,都离不开书籍。它像一盏明亮的灯,点燃过去,照亮未来,让世界千变万化,日新月异。让读书之人拓宽眼界,开启心智,给人生之路增光添彩。
书中那一串串文字,似乎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起一支支优美迷人的舞蹈,吸引着你的眼球,指引着你的心灵穿梭时空,行走跳跃在过去与现在,演绎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看屈原宁为玉五碎不为瓦全的爱国精神;看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流芳百世;看苏轼“大浪淘沙”的豪迈气概。
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书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没错,书中的知识仿佛又是碗碗碟碟里盛放着的美味佳肴,有着享受不尽的酥脆口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就像是酸酸甜甜的柠檬甜香滑过鼻尖。《西游记》里本领高强、性急如火的孙悟空就像是一道香辣的川菜,令人香辣入口,回味无穷。《老人与海》中孤独英雄的老人、《绿山墙的安妮》中奇思妙想的安妮、《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机智勇敢的汤姆,等等,如牛奶般醇香、似咖啡样浓郁,都让人咂舌不已,给忙碌的人生中增添丝丝甜美滋味。
读书点亮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因此而多姿多彩、光辉灿烂。
我的演讲完备,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