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一)校办副主任张扬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最好的体现。儒家弟子白圭却向老师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遥远的海边,为什么不就近引到邻国去呢?这样岂不是更省事”.孟子很坚定地给出了答案:”你错了,你现在把邻国作为泄洪的地方,将来邻国泄洪的水只会倒流。”这就是”以邻为壑”的典
故。
人生在世,虽然放荡不羁爱自由,但这世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六十亿个人有六十亿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样,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将视野放开,将头抬起,将别人纳入你的胸怀,学会去体贴他人,你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令你快乐的就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便多了一份理解,一份关爱,便少了一份争执,一份悲伤。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便施于人”的现象并不少,食堂里,因为不愿落到最后一个,便想着法子去插队;教室里,同学们都不愿上台发言,便在底下你推我推地让别人做替罪羔羊;校园里,因为不愿多走几步,便把垃圾随地乱扔,甚至为了掩饰故意丢进花坛——人是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更有人打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幌子任由自己的自私欲望膨胀。然而,我们所排斥的东西别人会喜欢吗?人是为自己
而活的,但一个人如果仅为自己而不顾他人,就是将自己孤立起来了,那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不妨换位思考一下,食堂中,你前面有人插队,你会作何感受?你想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去,别人却将问题又转向你,你又如何?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但做人做事不能没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便说出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
君子坦荡荡,便是用豁达的胸襟去活着,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与认可,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已写在了联合国总部大厅的墙上,这说明优秀的品德会获得全世界的认可的。
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建设一个和谐校园
共同奋斗,让文明之花四季绽放!
最后,在这里祝愿所有高三的同学,保持良好心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实现辉煌!
谢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演讲稿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见于《论语》,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习主席也多次在讲话中引用。
传统意义
《论语》中的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意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给别人。
孔夫子在告诉我们自己讨厌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而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也是完善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现代人给出了下半句”己之所
欲,慎施于人”,对上半句进行了扩展: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事,也要考虑考虑再推荐给别人,不要轻易的就强加给别人。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多个学科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而《论语》作为国学的经典,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我们必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学会知仁爱,会交际,会做人。
国际意义
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前外长李肇星在署名文章写道:”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
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 “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英文版。
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这具有普世文化原则的话,指导着世界上的政治家们处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和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仍具有现实意义!
哲学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这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愈益显出它的哲学智慧。
智商决定起点,情商决定成功!特别是高三的同学即将步入大学,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至关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以下八种人际交往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学会分享
一个笑话,一段警句,一张美丽的风景画,一篇好文章,一首动听的音乐,一则激荡人心的好人美事……都可以像一盘糕点般的拿出来,与人共赏。分享快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豁达,与人分享快乐,能使你的心胸更开阔,使自己变得更睿智。
2、学会等待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雄心的一半是忍耐,成功的一半是等待。大千世界每一位成功的人,或者成功的的事业,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劳作,都是付出了百倍的努力,持之以恒的”等待”.3、学会守规
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形成的范围内活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规矩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4、学会沟通
沟通是感情的桥梁,能缩短心灵的距离;沟通是情感的火焰,能够融化心灵的冰块;沟通是情感的纽带,能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沟通体现了人的一种气度,一种宽容,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和老师、家长、同学、异性、陌生人之间的沟通,能增进团结,形成共识,消除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
5、学会赞赏
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就是赞美,最好的礼物也是赞美。成功的赞美能给他人带来愉悦,能使他人受到鼓舞。赞美是我们乐观面对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是我们自信、自我肯定的力量源泉。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还可以约束人的行动,使人主动自觉地克服缺点,积极向上。学会赞美会感到温暖,自己也会收获快乐,从而会生活得更精彩。
6、学会自信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人的成功之路必须踏着自信的台阶步步登高。
有了自信,人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达到的境界,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坚持自己所追求的信仰。
7、学会友善
友善是人类相处的秘密,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是都需要用友善去维系的。友善即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般的友好往来,它将维系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应,会唤起人类心灵共有的美好弦律。友善的最大秘密在于不知不觉中你将造福世界上的每一人。它所散发出的热量足以融化冰雪山川,启开人类的心扉。
8、学会学习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一名优秀的学生,一名会学习的学生首先是一名自主学习的学生,一名能够严格自律、自我管理的学生!
同学们,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和素质,那么,”己之所欲,慎施于人”便是一个
文明人的高级修养。这一儒家道德的信条,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实践考验,既是传统文化的魄宝,也是世界和平的宣言,更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指南!希望同学们永远铭记在心,并做到终身奉行!
第二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教学重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入
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
2、小组交流名言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环节二:生活在线
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探究:
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
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 生活在线(续)
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环节三:生活剧场
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特别是妈妈。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探究:
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环节四:生活感悟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
环节五:情感升华
展示两组图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
第三篇:《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课型:多媒体授课
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解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自己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和吴家,六尺巷由此得名)
二、整体感知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
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一)诵读:师范读+生读
注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谓仁之方也矣。(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二)翻译文本 第一则: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第二则: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第三则: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第三则: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这个人的爱心基本上就形成了。反过来,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我们就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仁爱之本,没有人相信他再会去爱别人。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很多例子的。譬如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齐桓公就曾经问过管仲,易牙、开方、竖刀这三个人谁可以当未来的宰相?管仲说,为了讨好君主,易牙杀了自己的孩子,开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竖刀挥刀自宫,这都不是正常的人做得出来的事情,所以他们三个人都不合适。齐桓公不听,后来果然死于这三人之手。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人对其家人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别人态度的,要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我们就不相信他这个人会对别人好,更不可能相信他会有好的个人品质。第四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
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菜克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马克吐温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黎巴嫩)纪伯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甚于水。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
第五则:
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吧?”
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啊。”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了。”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啊!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说:“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啊,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又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幸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 第六则:
翻译: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第七则: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第八则:
翻译: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 第九则:
翻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三:(1)讨论什么是仁?
• 克己复礼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爱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法的规定。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2)怎样实施仁? • • •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3)施仁后会如何? • • • • 天下归仁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总结: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作业:说说身边的仁:
国策中的“人本”思想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08年抗击暴风雪、“5·12”抗震救灾、“人文”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
第四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文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拜访他的上司,过去他们曾是朋友。
因为过去是朋友,他对我们非常热情,又因为现在是上司,这热情中又多了几分矜持。父亲大概感觉出来了,和他聊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
他客气地挽留我们,见我们执意要走,就转身对老伴说:“把家里的苹果给他们带点儿。”父亲客气地谢绝,但是他们执意要给。
回到家,我和父亲把苹果拿进屋里,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鹅蛋大一圈儿的小苹果。
我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意儿!扔了都没人要!”
父亲指着地上的苹果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
我看也不看那些苹果,哼了一声:“哼,什么破玩意儿!”
父亲看着我,说:“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什么破玩意儿!”我看着父亲,一时没明白他的意思。
“对!什么破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我想起以前送给朋友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不要的饰物,当他们回家打开时,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父亲看着我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们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适当的东西送给别人。”
第五篇:《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二.重点难点
1.整理文言知识。
2.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三.导学过程
(一)课堂热身
学生自由诵读选文1、2、4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樊.迟_______ 皋陶.._.
______
(提示:fán、gāo、yáo)
(二)诵读课文 教师示范 学生注意节奏语气再次领悟
(三)课文梳理
(1)自我学习
熟读课文,请将选文1、2、4译为现代文并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交流
【译文】
1、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4、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3)成果验收
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
共2页第1页
(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
(4)回虽不敏
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
(提示:(1)赞许(2)靠(3)详情(4)资质愚钝(5)实行(6)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提示:(1)'知'通'智'(2)'错'通'措'(3)'乡'通'向')
(四)自学选文3
译文:
3、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五.作业
熟读所学选文并预习其余几篇选段
共2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