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樊富珉)讲稿

时间:2019-05-14 20:1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稿]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樊富珉)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稿]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樊富珉)讲稿》。

第一篇:[讲稿]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樊富珉)讲稿

[讲稿]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樊富珉)讲稿

心理问题的早期发展是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我也研究了北京市十年以来大学生自杀的问题。大学生自杀时有发生,但并不像宣传的那么严重。当然,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生命。

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心理危机的一般常识;第二,如何识别心理危机;第三,遇到有心理危机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心理危机及其影响

讲心理危机首先得明白危机是什么。危机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突发事件,一种指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感受。这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但这两个含义又是密切相关的。

危机的第一个含义是突发事件。地震、空难、恐怖袭击等危机来了,人们就会处在一种紧急的状态下,这时内心的平衡被破坏了,会出现心理的紊乱,比如焦虑、紧张、恐惧、压抑、痛苦等一些负面情绪,这种失调状态我们就叫做危机。

从危机事件来看,一般危机事件的分类,简单讲不外乎就是两类:天灾和人祸。天灾挡也挡不住,比如泥石流、地震、海啸、冰雪灾害等,这些是没有办法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可以预防的。恐怖事件应该是属于人祸,这个我不多讲了,大家知道从9·11以来恐怖事件就没断过。

现在媒体不时报道校园危机事件,美国经常发生,我们也有。校园危机事件的共同点有三:一是突发和不可预知。能预知的话,我们就会做好预防工作,就不会发生危机;二是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阴影。紧张、恐惧、担忧、不安,肯定会影响校园的正常秩序;三是惯常处事方法无法解决。

危机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一些危险性的刺激引发人的心理失衡,我们叫做心理危机。美国心理学家凯普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系统研究心理危机,他提出了危机干预的好几个理论,如平衡论、认知论、心理社会平衡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以使自己和环境能够和谐。我想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而且能够被人肯定、接受、尊重、欣赏。当一些重大的问题或者小压力事件不断积累,直到积重难返,就会让人感到难以面对和把握,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而导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都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这就是失衡,这就叫做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不是病,是情感危机的一种反映。

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心理的危机呢?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很大的事件对他来讲也扛得起来。有些人很脆弱,一点点小事也能把他摧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恋爱失败、学业受挫等,平时的应对方法不能解决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严重的话很可能出现自杀。我研究自杀已经二十年了,后面我会讲到自杀是心理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事先会有一些征兆。当我们了解这样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特征,就可以提前预防。当然不是所有的自杀都是这样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不属于我们说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存在一些重大的影响心理的事件;二是有急剧的情绪、认知,包括身体行为上的一些改变;三是个人原有的一些方法无法去应对或者应对无效。

危机没有什么可怕的,心理危机人人都会有。大家可以想一想,从你记事到现在,有没有过不知所措、心里困扰、混乱慌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当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面临大大小小的压力,承受的能力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出现危机。一般来讲,大部分人的危机在四周到六周内可以解决,但有一些人的危机就很难解决,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可能引发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可能实施自杀的行为。人人都可能出现危机,因此我们要互相关心。如果真的发生危机的时候,自己个人难以应对,最好找同学、朋友倾诉。作为同学、朋友、同事发现了这种情况,要主动热情接近这些人,这才是好朋友、好同事。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危机经常发生的阶段,因为青年期是从稳定的儿童期走向稳定的成年期的过渡。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会面临很多危机。一是发展性危机。因为我们在发展的转变、过渡阶段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比如第一次被别人追求,当你看到第一封情书的时候是不是吓得不知道塞哪儿好,不敢对任何人说。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会有很多新的经验,面对这些发展性的危机,我们出现适应不良。二是境遇性危机。比如学业不良,考试不及格,研究生没考上,恋爱失败等大学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事件。三是存在性危机。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思考过死的人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人。生和死是人生的基本课题,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会去考虑生命、死亡:我什么时候死,我应该怎么样去过自己的一生。探索人生,探索自己发展,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思考肯定会有很多的困扰。很多青年人有这样的想法:我存在的意义到底何在?按照佛语说,生命就是走向死亡的迂回曲折的过程。有人说,人终极的目的地就是死亡,反正我是死亡,我干吗还活?这些存在性的困扰,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探索自我、探索人生时会遇到。

我们看看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危机具体是什么?一是自我统一性和自我混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认知、了解、接纳得很好,就是有明确的自我概念,他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没有很好地度过危机,人就会变得混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失。心情好的时候,觉得自己了不起,天下没有干不了的事;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自己笨得不得了,身边谁都比自己聪明,自己什么事都干不了,糟透了,完全地否定自己。

人在青年期以及成年初期会遭遇亲密和孤独,如果发展得好,那么他就能够和别人相处,并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是异性,可能成为恋人,进而成为配偶;如果是同性,就可能成为知己、密友。人需要有亲密的关系,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家人,可以是配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孤单、疏离、寂寞,没有办法跟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的甚至发展为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症,这样的人将来走到社会上怎么办?怎么谈恋爱?怎么担负家庭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问题,会发展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

清华大学给新生开一门特别的课,每个课堂15个人,上课的都是资深的教授。这些课其实并不是要传达传授某种固定的知识,是要让学生们对做学问感兴趣,让学生们和大学者、大专家、老教授们接触一下。大家知道,越年轻越容易受到影响,做出改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我给大一的学生开生涯发展规划课,这些课都属于个人成长的课程。我让他们每个人都说一下,进入清华以后满意什么、担心什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是什么。所有同学讲到担心时不约而同地说到挂科,我的课堂常常有一些省状元,他们的担心也是如此。别的同学本来认为那些状元担心的肯定跟普通同学担心的不一样,结果说来说去大家都差不多。很多同学担心成绩不理想,很害怕失败,尤其对那些尖子来讲,考一个80分简直觉得无地自容。

还有很多同学担心就业,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压力的来源。我给大一的学生上课,喜欢问学生最关心什么?以前学生们比较关心的是怎样能够充实丰富地度过大学生活、怎么样既做社会工作又不耽误学业、怎么样在大学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等。可是现在的学生想的最多的是将来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

所以我常说,心理危机不是哪一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能遭遇心理危机,可能是某些方面的丧失而极度痛苦,可能是某一种角色没有了,某一种关系丧失了,某一种经验上的一种失败。比如说考试不及格、遭受拒绝。当我们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困扰的时候,每个人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心理危机常常是比较严重的状态。从心理困扰一直到精神障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病,可以分很多层次。有一些轻的困扰,调解一下,或者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可以化解,但如果不去寻求帮助,这些问题又不能解决,久而久之可能会酿成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到自杀意念的时候就算比较严重了。

当我们遭遇这些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感。我们应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当然也就有不一样的后果。应对压力有两个纬度:一是指向谁,指向自己还是指向别人;二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可以去做些什么呢?可以去助人,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有一些人只是对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困扰,他只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弄明白了就好了。如果再积极一点的话可以使自己的烦恼得到升华,像《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作者失恋后升华的结果,他把自己失恋的痛苦转移到写小说,写出来刻骨铭心。过完了再去写,再追诉那段感受,过去的东西很难再去重现。在一个人最有感受的时候写东西,语言从心里流淌出来,感人至极。如果对自己消极,轻则自卑,重则自我毁灭。如果对别人消极,轻则嫉妒,重则他杀。

有些人能够度过危机,而且还学会了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经历了灾难、磨难以后抗灾难的能力更强。正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农村插队,现在回头看,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一笔丰富的财富,否则我根本不知道中国大部分人是怎么生活的,吃了那个苦以后我觉得自己特别坚强,什么苦都能吃。

但有些人度过危机后留下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大家都在关心所谓的PTSD,就是压力或创伤后应激反应心理障碍。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园慢慢重建,生活慢慢回归正轨,但是心理的创伤挥之不去,有很多人现在还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比如一个老太太68岁,三个女儿死了两个。有人对这个老太太说,忘了她们吧。她说,我活多久就能记多久,我怎么忘得了?这种在生命中打下如此深刻烙印的事情是绝对忘不了的。我去给她做心理辅导时,没有叫她去忘掉,而是让她带着对女儿的思念继续往前走,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我没有过多地关注她的创伤有多深,我关心她现在还存在的能力、潜能,强化她拥有的积极的资源。

谁能保证人生道路是一片坦途呢?有人说,真倒霉,刚刚学了一点投资吧,金融海啸全都砸进去了;有人说,我怎么那么倒霉,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赶上现在大学生一堆一堆地都找不到工作了。谁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人生就是很多很多的未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怎样去应对这些未知以及由未知带来的危机。

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接下来我讲一下怎样识别心理危机。当我们知道心理危机的表现特征就能知道哪些人需要帮助,哪些人可以自己抗过去。

当一个人处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状态,他会有一些言语、情绪、行为的表现。

一是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觉得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我那么倒霉?用语言表达出活得没有意思,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

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流泪、抑郁,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被激怒或者过分依赖。从人际交往方面可以看到,明显不愿意和别人交往,有点逃避别人,显得孤僻、孤单,无缘无故地生气、跟人作对,酒精和毒品的食用量增加,所谓借酒消愁。还可能会用一些药物,过度依赖这些药物,行为紊乱或者古怪。

三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出来。比如睡眠是人身心健康的第一关口。如果睡眠出现问题,早起或者入睡困难,或者睡眠表浅,睡着的时候梦很多,虽然睡着了可是身心并没有得到放松。如果一个人处在心理危机状态,只要能踏踏实实地睡觉,问题就不会太大。如果他一个礼拜以上翻来复去睡不着觉,白天没有精神,就要引起特别注意了。

比如吃东西没有胃口,吃不下东西,没有吃的欲望或者吃什么东西都味同嚼蜡,体重明显增加或者明显减低,时常感觉疲劳、疲惫。一个人内心痛苦可能不愿意跟别人说,但他的一日三餐是否正常是可以看见的,要学会观察他的饮食,以此为依据去判断。

比如在日记中或者其他一些作品中会透露出一些信息,如感觉生活无望,活着太痛苦,不如死了算了。甚至在口头上也会有类似的表达,比如说这样的话:我离开的话可能别人能过的更好等。

再有就是可能出现一些自伤、自我虐待行为。

危机有那么多症状或者表现,是不是非得等这些现象出来才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处于心理危机当中呢?并不是这样的,没有上述现象并不等于说一个人肯定不处于心理危机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个人心理危机程度有以下几种方法:行为观察法,面谈诊断法,心理测量法,心理健康普查法。

所谓观察,就是直接在一个自然情境中看他的行为跟平时有什么不同。如果跟平时差不多,就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一些行为发生的频率出现异常,就可能是心理出现问题。比如一个人一天去几次厕所基本上是有一些规律的,突然有一段时间,一个人老往厕所跑,夜里要去五六次,那么他的睡眠肯定有问题。一般来讲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都是非常敏感的,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尿频、拉肚子。

所谓面谈,就是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同事、亲友最近好象情绪比较低落,可以主动关心他:最近你不怎么爱说话了,挺不开心的,能否告诉我一下是咋回事?不知道你遇到什么事情了,我不知道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请大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受助者的感受。比如我们在帮助贫困生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我帮你。这样会让别人很不舒服。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说最近我看你好像挺沉闷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样说让他感觉到你很关心他,如果你不关心就观察不到他的变化,于是传递了一种关心和陪伴。不过要注意,一般人都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帮助,有时候过了头的热情和帮助,反而让当事人觉得自己很无能。我们帮助别人不是要代替他做什么,而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去彰显他的能力。另外我建议,大家在关心别人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肯定的语气,要用虚拟的语气,要给人家和自己一个台阶,这样可以让人感觉舒服一些。

有人要自杀,都站在楼顶边儿上了,马上就要跳了。如果你说,不要自杀,最蠢、最自私、最不负责的人才自杀;或者说要想想对不对得起爸妈啊等。这样说会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可以理解他。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候,通常是受到了责备、指责或者是被人喋喋不休地讲道理。

在一个人要自杀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希望。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站在那儿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很痛苦。要不谁想走这一步啊?这在专业心理咨询中叫同理心。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当一个人要自杀的时候,你去跟他说理,其实是在说他自私、没良心、不懂得父母、不体恤别人,这是责备、批评、挖苦。这只能加重他的危机。

所谓心理测验,就是可以用诊断心理问题、评估心理健康的一些量表。有一些自杀危险性比较高的学生是要特别关注的,比如有明显外部刺激,突然失恋、亲人死亡。汶川地震后,我到四川灾区给一组大学生做过危机干预,他们都是北川和什邡的学生,家里有亲人死亡,我发现他们的压力非常大,情绪低落,比较悲观、自卑、抑郁,性格比较孤僻,跟周围的人都不交流。由于他们不怎么跟人交流,别人也不了解他,他的心理出现问题,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帮他抗过去,就容易出问题。

讲了如何识别心理危机,接下来讲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就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他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目的,一是努力保护他的生命,绝对不要伤害生命;二是慢慢恢复他的心理平衡。

危机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使人失去了控制感、安全感、价值感、方向感。如果我们对危机有系统地研究,能够早发现,并用学习到的一些应对方法就可以预防危机。

危机之所以能够预防,是因为危机心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般讲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感到惊慌、害怕。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部分人都是惊慌失措,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冷静。第二个阶段是逐渐安定。慢慢我们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有所改变,无论我们多么痛苦,只能接受现实。第三个阶段是解决问题,寻求改变。这个阶段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认真面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自己解决还是寻求救助。

心理治疗专业进行危机干预的目的是:第一,扩展求助者的应变能力,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能产生应对危机的意识的话就容易抗过危机。第二,要减轻求助者的后续压力,帮他重建对人、对事的信心。

危机干预的对象首先是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还有次级受害者,不仅要干预当事人,还要干预当事人周围的人。比如目击别人自杀的人、目击爆炸现场的人,还有警察、军人等参与救人的人,他们可能遭受二次创伤。汶川地震灾区就专门设置了一个针对援助者的心理咨询服务点。我听到一个军人说,他那些天根本没有办法睡觉,脑子里面全都是倒塌的房屋和死去的百姓。我还直接参与了对一个医生的心理干预,这个医生一直奋战在手术台前,困了就睡一睡,起来接着做手术。他一直在救人,没有时间思考。回到北京之后,他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讲到跟地震有关的事情,他就会跳起来。他说他没有办法入睡,他的脑子里面到处都是残肢、断臂。他根本不能看水,看到水滴就觉得那是血。这就是典型的二级受害者。

我在做危机干预时提出了一个预防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危机干预的工作往两头拉,也就是说在危机发生前我们就做心理教育、人格健康教育,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温暖的班级环境。通过一些方法让这些人、这些学生提高应对能力。一旦危机发生,有过教育和没有过教育的人的应对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了心理准备,不怕它,积极应对它,而且知道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同时,危机结束不等于一切随之结束,还应总结我们可以从灾难中获得什么样的成长,通过总结经验就能够使自己的情绪从失去当中走出来,看到自己获得的,朝着自己期望的生活去努力。

面对危机怎么办

危机发生后,作为个体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按照预防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鉴别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心理调试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第二,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一点不可怕,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心理问题。当我们发生心理困扰时,能够主动求助的是聪明人。我常常夸奖那些来咨询的同学,我很欣赏他们能够走到这里来,我知道是因为他们想改变,才有这样的动力。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应该被鼓励。

不要认为求助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求助是虚心,是开放,也是一种幸福。我要让我的学生知道求助是一件非常积极的、幸福的事情时,先不跟他们讲求助是很幸福、很幸运的,而是让他们做一个练习,就是闭上眼睛像盲人一样走路,通过这样一个练习让他们体会被别人帮助的时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事。使他们知道人是要互相帮助的,今天别人帮助我,明天我也帮助别人。别人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别人的帮助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让我们很快能够走出困境。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万事不求人,求人显得自己能力不够,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我们要积极地利用资源,要懂得求助。当然,也要懂得助人。

第三,改变是需要持续的,不是说你跟别人说了你的困扰,别人给你出了主意,困境就消除了,有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病去如抽丝。如果一个人真的得了抑郁症,医生开的药该吃还是要吃,一定要听医生的,不要自己随便停药,以免复发。尽量避免食用一些让自己麻痹的东西,比如说酒精、毒品,还有一些麻醉剂、咖啡因等。

如果遇到一个人处在危机状态,该怎么帮助他?

第一,向他表达你的关心。刚才我已经示范了,询问他目前的困难,以及困难带来的影响。

第二,多听少说,尤其不要教导。更多地让当事人说,他说是一种倾诉,他说是一个自我整理的过程。如果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你说再多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只能让他觉得你跟他距离很远,所以少说多听。

第三,提问时要用开放式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他不容易与你交谈就轻言放弃。有时沉默以后会出现重要的信息,有时当事人很伤心、痛苦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用说,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支持,陪伴是有力量的。

第四,要允许他流泪,允许他表达,不要担心他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反而是好事。如果是大哭也没关系,释放完了以后就会感到痛快和轻松,所以你不要担心。这时千万不要跟他说不要哭,哭是一种治疗手段,哭能减轻压力。第五,发现一个人有自杀的念头时,不要先批判他,要先接纳他。这时候不要试图改变他内心的感受,不要试图改变他的观点,千万不要跟他辩论。

第六,给予希望,让他知道面临的困境能够有所改变,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第七,可以跟他谈论自杀。可以问他,你有没有想过死。他如果说想过,就接着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你可以多了解他心里的想法。不要怕问这个问题,有时刻意回避反而可能错过一些机会。

第八,在谈话结束的时候,要鼓励他再次讨论、交流,也就是说跟他形成一定的契约。比如你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话都谈完,就跟他说,今天我们谈到这里,下个礼拜或者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们俩再见面,可以吗?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可以”,这样可以让他知道你的关怀是持续的。做人都要讲信用的,当一个人做出了承诺之后,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履行承诺。

第九,有的人不想让你帮助,你不要伤心。人在困难和危机中的时候可能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需要。

第十,如果你认为他需要专业的帮助,要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第十一,如果发现一个人有自杀倾向,不要承诺你会对此保守秘密。你可以跟他说,在你看来他的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你无法做出不跟别人说的承诺。

第十二,如果你发现一个人马上要自杀,一定不能让他独处。我们学校有过这样的教训,一个想要自杀的学生承诺了不自杀,老师放心离开后,结果一不留神自杀了。如果发现有自杀的行为,马上要把他监管起来,这个监管并不是说要剥夺他的自由,而是一种保护。

对有自杀倾向的人有一个“三要原则”:第一要倾听,第二要建立关系,第三要针对自杀求助者寻找他实施自杀的各种可能性,他计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自杀,这些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

此外,还有一个“九不原则”:不要说不能自杀,不能认为要自杀很幼稚,不要说其实自杀者并不敢真的自杀,不要说自杀者的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不要跟自杀者讨价还价,不要对自杀者所说的事情表示震惊,不要答应自杀者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讨论死得值不值得这样的问题,不要让自杀者感到孤单,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欣赏、称赞、支持、关怀,因为这是人性最根本的需要。

(作者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第二篇:危机干预理论讲稿

近年来,新闻中报道过很多有关于危机事件的新闻,远一点的比如说,像我们小时候经历的非典啊,禽流感。很多很多这样的新闻,到后来经历过的H1N1。除了这些医疗卫生问题引发人们的恐慌,还有社会新闻方面的,比如说前段时间的马航事件,他们一定程度是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些突发危机事件,就是让人事发之前是预料不到的并且,有恐慌和危机感的。【停顿】但是,我们来想一想当时我们获得这类消息之后,我们在想些什么? 我们也许会想,这个事件严重不严重啊,或者发生在哪里,同时快速想想有没有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在那个威胁之中,或者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要不要捐款和被迫去捐款,对不对?但是我们其实可以还有另一种思路,就社工专业来说,以一个社工的专业视角来看,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怎么进行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

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 危机干预理论【板】

面对一个我们不是很熟悉的理论或者领域,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买手机)首先了解下它的初步框架,【了解】,然后深层次的探寻下这个理论下的概念和内容【深入】。熟悉概念后去看看理论是怎么被实践的【实务】。最后看看的实践后的结果,也就是评价【评价】

好。那现在来看,了解,首先要了解他的什么呢?【顿】我们可以了解下的他的发展脉络?了解形成与发展,大家来看看第一节的标题,需要我们最先了解什么?就是西方干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下面深入了解什么呢?那就是他的主要模式和观点。第三个,实践,理论在社会工作中间的运用。最后的评价也是就是最后一节危机干预理论的主要影响和评价。

下面,危机干预理论我们就分为四块着手,一起来看看它的,【板书】 【形成、发展过程】 【理论基础、特征】 【主要实务方法】【主要影响和评价】

首先,我们要看危机干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直说危机干预 干预危机,那么到底什么是危机,首先我们来看危机的定义: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就比如说,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这是危机

【读稿】危机有点三点评判标准,大家听听听看看是什么样的标准就算是出现危机了。(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 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3)当事人或病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讲稿】危机由个体无力处理内心压力或外在事件引起。危机虽然以听上去,不自觉地想避开,但是还是要对危机有正确的认识。

就比如说某人遭受重大打击,精神突然不堪重负,崩溃了,他这个就是自己的认知出现问题,而非病态。而且危机是暂时性的,而且有特定发展阶段,但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人受到精神挫折,给可能需要点时间,慢慢就能抚平创伤,有些人就一直沉浸在阴影里,走不出来,都是因人而异的。另外,危机也提供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当人遇到危机的时候,个体本身的压力就会增大,紧张感也会增加,但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有可能会将体内的潜能激发,之后可能心里承受感也会增加。

针对于危机的这些认识,很能说明的一点就是,危机,危,危险,机,机遇 危机做好了就是机会,做不好就是危险。如果他严重威胁到了一个人的生活或者家庭,往往会产生自杀或者精神崩溃的可能。这种危机就是危险的,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性干预或帮助,则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帮助他学会信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者转折点。

危机干预理论,概念最早来源于两个人,林德门和开普朗。【板】希望应用较好的方法来处理未来的应激事件,国内外也有很多学者赞同林和开的概念界定,就是危机干预就是及时帮助处在危机中人们恢复心里平衡。

大家把书翻到79页,中间一段最后一句:综上所述,概念。大家把他画下来,这是危机干预的概念。

其实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将处于危机干预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下面我们来看危机干预理论的发展历程,1906年美国全国救生联盟在纽约设立了第一所自杀防止中心,之后,社会工作就开始运用危机干预理论来协助面对危机的危机者,但是这个不是是危机干预理论壮大的促因。,促因是什么?虽然1918已经率先提出来了这个理论,但是知道20世界40年代之后,危机理论和相关实务,得以发展。1942年椰树林俱乐部的一场大火,造成了439人丧生,林德门和 的同事在救助大火后的幸存者和丧失至亲的人们,首先提出了危机干预一词。他对幸存者,和丧失至亲的人们的心理反应进行了研究。他强调当事人经历痛苦,感受痛苦、发泄情感,正视事实,最终经历悲伤着几个阶段,这也成为了之后的日后悲伤心理处置过程理论中的经典论述。之后我们会讲到与这个有关的悲伤辅导模式 也就是从此之后,危机干预理论逐渐适用于灾难、强奸啊,亲人去世或者是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或者说,个体,面临困境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或者抑郁。

之后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危机干预为主的短期干预工作模式就已普遍融入到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直到现在。

这是危机干预理论的的发展历程。与刚刚我们说到这危机干预理论他第一个目标是通过非那些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和群体,采取一些措施,使他们适应新生活,第二节讲危机干预主要模式和观点。除了刚提到的理论奠基人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也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贝尔金【板书】。贝尔金认为当前的心理咨询中危机干预理论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除此之外还有折中危机干预模式,悲伤辅导模式,社会资源模式。

大家首先来看第一个平衡模式,顾名思义,意思是处在危机之下的人们是处在一个不平衡的之中的,具体来说,案主处在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的情况中,通俗一点来讲,咱们平时说的“亚历山大,”对不对,而且在危机理论里认为,这个人一旦陷入了危机那么他还不仅仅是压力山大,而是可能还有点背 不住的意思。那么如何解决出现的这个情况呢?重点来了。按照平衡模式的观点,危机干预的工作应该是放在稳定案主的情绪,让他们,重新获得危机之前的平衡。,(大家看课本81页,找见了吗)这句话就包括了平衡模式的工作重点,适用对象和时期。

(这是平衡模式。,好接下来,我们来看认知模式,这个应该是更加偏向于个人内在的感受,具体他们是怎么认为的,翻过页,最底下一段,第二行,大家画下来)。他们分析这都在于错误思维,而不是在与事件本身。认知模式认为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内在原因比较多,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人们就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再往下看,看看认知模式适应的对象,刚刚的平衡模式对象是早期,现在看看这个是不是一样。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既然是心理社会模式,我们就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看,心理和社会一个内在一个是外在,心理大家都很明白,包括心理、情感,各种心理活动,而社会呢,社会包括案主的朋友家庭,达到社区、学校,有些还有些宗教信仰。,而在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中间,需要的是内外的结合,具体书上怎么说的,第三行,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资源环境充分的结合起来,从而使案主能够在更多的解决方式中进行最佳的选择,也算是将内外两部分结合了。

下一个折中主义危机干预模式。首先来看看折中的意思,这个经常说某某思想是折中主义,在哲学中出现的比较多,简单来说就是两个选项中选取适中的的一个概念我认为这个应该是比较综合的一个模式,有意识的系统的,选择有效的概念进行帮助案主,正因为如此,他很少有系统的理论的框架,这一点和文学上一种文学现象很类似,就是杂糅,而折中危机干预模式的理论是一种混合,根据任务来决定操作。但不同的是,折中危机干预理在论将各种理论方法结合在一起。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符合案主的需求,那么怎么样整合才是合适,或者他有没有什么标准,现在看一下书上,(四)折中主义始终遵循两点: 一是所有人和所有危机都是独特的,二是所有人和所有危机都是类似的。之所以说是类似的,是因为在各种特殊的危机中都存在一定的共性的成分。

例 如亲人死亡的时候所产生危机是普遍的,有其危机干预的一般原则。但具体到每一个丧失亲人的求助者则又是特别的,需要的是特殊的干预技术,对于有5个小孩的家庭来说,患病夭折一个小孩都他们的父母来说是一种丧失。但如果是一个中年得子,且三代单传的家庭。小孩的夭折对父母的打击和危机程度可能要明显大于前者。尽管两者都是丧失子女。干预政策可能不完全相同,下一个悲伤辅导模式,也是危机干预理论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就比如说人们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大家都会安慰都会说,哭吧哭吧,哭出来就好了,而悲伤辅导模式就是强调在强烈悲痛的面前,人不能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中,让自己感受和 经历痛苦合资后,发泄他们。而目标,就是让案主克服压力。

社会资源模式,次模式是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时候,可以利用训练团体的领导,提供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痛苦的服务,从而使团体内部的心理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这一模式也适用于那些,人员的专项培训,比如教师、警察等职业。

危机干预的处置原则,有七个。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84页第一点,工作者尽快与案主建立信任与委托关系,以协助案主降低负面情绪。这个建立信任关系,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应该更早一点,原始人,两个人见面首先要摸对方的手掌,为了给对方一种安全感,就是我没啥什么石头或者工具准备袭击你。表示的就是没有攻击性,后面逐渐演变成握手,所以说社工想进行下一步的交流,那么社工首先要给案主表现出信任感,完全接纳。并且还应该让案主意识到自己也是被关注的。

那实务之中包括关键事件应激管理法,关键事件报告管理法,ACT干预模式,危机干预六步法、危机干预七步模型等。

首先来看关键事件应激管理法。首先明白这个危机干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什么是应激。我下面来念几个应激表现的词语,大家看看自己曾经有没有过应激反应。能不能从中间体会到什么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坐立不安 易激惹 过度疲乏 睡眠障碍 焦虑 惊跳反应 抑郁 喜怒无常 肌肉震颤 注意力不集中 梦魇 呕吐 腹泻 疑心 晕厥 Ps:但是这些标准的前提都是基本假设人们都是处在一种稳定的生活状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做为应激反应的一部分,躯体及情绪症状在任何方面都是正常的。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没有人能够获得免疫。关键事件应激管理法,看重的就是家庭,把家庭看做全面干预的重要成分之一。所以很重视家庭的服务。因时因地提出不同的策略。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样。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感状态。提出不同干预策略。当时有学者就运用应激管理理论,去研究科威特士兵在伊拉克入侵后的应激反应,之后发现,如果给予一个正面的认知,那么会有正面的应激反应,反过来如果给予一个消极的认知,那么他就会一些不好的应激反应,因此也就证明了积极地认知解释倾向与更加健康和有效的的应激反应联系在一起,而消极的认知解释则与更无助无效的应激翻译联系在一起。运用这个理论可以适用于个案、团体甚至是社区工作。

下一个是关键事件应急报告法,他和关键事件应激管理法也仅是两字之差。他是关键事件应激管理法的延伸是综合的,多要素的危机反应技术,他的目标是防止或者降低创伤性时间激烈度或者是持久度,迅速使个体恢复常态,一般来说这个应激报告发分为两种,一个是正式的援助,那么另一个就是非正式的援助。两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干预的时间不相同,非正式的一般来说会短一点,直接在现场进行急性应急干预,整个过程大概一个小时,而正式的就显得复杂一点,分为七个步骤进行,通常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了24小时内,也是发生的一天之内,一般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值得说的一点是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援助,他们都是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的。

在具体步骤之中,首先要介绍小组成员和干预过程,与案主之间相互信任,要求案中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去出发,提供一些危机事件中间的一些具体事实,鼓励案主解释与自己有关的最初和最痛苦的经历,让情绪表露出来。挖掘案主在危机事件最痛苦的一部分经历,鼓励他们承认自己的情感;然后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理论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外部突发事件下,个人的情感反应。他的目的主要在于排解案主的不良情绪和调试心理情况 意思就是调试的不但是心理情况,也包括行为反应。这个最重要的是就是,注重改善和提升案主应对危机的能力,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很好的应对未来人生道路上面的种种困境。这应该是这个危机理论的价值

第三篇:心理危机干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汇报自己参加培训后不成熟的感悟与思考。这次的培训是在华中师范大学,以讲座学习为主,参观了华师大的心理发展服务中心并于其他院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由于时间所限,我仅就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和交流中引发的一点思考做一个简要汇报: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

1.辅导员应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

辅导员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心理危机苗头的发现与辨别等;工作内容主要是关注发展性危机,协同专业心理健康助人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如做好心理普查、危机排查等工作。根据心理危机各阶段的特点,辅导员应偏重于进行全程性、动态性管理,定期访谈,定期排查,及时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共同研判状态。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危机预防中,应更偏向于价值观的引导,解决心理危机的思想根源。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做好陪伴和与各方的协调以及学生相关情况的及时提供。觉得我们也应该效仿一些高校,细化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一方面明确各部门权责,另一方面提供指导型工作流程和范例式处理办法,使指导员拿来能用,用之有效,事后无责。

2.辅导员不应扮演“庇护者”的角色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简单粗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导向下,我们容易产生同情心理,犯过渡保护的错误,最终错误的扮演了“庇护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做思想问题谈心谈话了事,而是需要提高我们的敏感性,自己迷惑和无法把握时及时转介。

3.辅导员不应当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业务上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要求其代替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工作。这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会引起角色冲突。心理危机干预或者辅导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面临着相当大的专业受限性,所以真的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三是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法律只赋予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说明教育的权利,并且明令禁止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心理障碍的诊断。此外,现阶段关于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方面的管控制度局限于如何从源头来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心理干预的指导员法律途径的保护以及进行不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所造成的后果的法律责任的认定,这也导致了我们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问题问题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当对二级学院的生活辅导室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作用定位,从宏观制度上细化明确指导员的权责义务,促使指导员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交流中引发的思考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应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是取得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一致认可的有效办法。大家总会听说这个官员那个老板不堪重负自杀了,娱乐明星今天吸毒明天抑郁后天离婚了,但你很少听说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我想可能算做是一种证明吧。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组织大量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在培训、资金、场地、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尝试建立学生工作与体育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让学生工作部门与体育工作部形成合力,大力提升校园的运动氛围,让体商建设工程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体育场对网络游戏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再如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大型赛事,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伴随着比赛的无限激情与跌宕起伏的是观众们的呐喊、鼓掌和感动,可以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如果你去过辽宁主场,喊过辽宁,削他这样的口号。就一定能感受到这种作用的真实存在。此外,我们也应当强化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寻求传统课堂理论性质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力提倡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努力实现在活动中教育,在笑声中学习,在快乐中思考。

以上即为我此次学习的一点感悟和一点思考,由于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以上感悟和思考会存在大量不科学的结论和内容,也希望大家给与理解和原谅。最后,再次感谢学生工作部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出外参观学习提高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的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认识到了自己业务上的巨大短板与显著差距,让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

谢谢大家!

第四篇: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

为进一步有效干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时疏导、避免或减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保障公安民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各项公安工作,省厅专门制定了《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该预案为我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工作提供了细致周密、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安民警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工作、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造成或可能造成当事人陷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以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以人为本、预警及时;预防为主、教育先行;重点突出、干预到位;支持系统、多方结合;科学规范、严格保密这六项工作原则为指导。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民警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民警承受重压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措施,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重塑信心和正确评价自我,顺利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预案中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部门的职责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市公安局政治部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本市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合省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组做好本地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县公安局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情报站,负责建立以政工部门工作人员、科所队长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民警的工作、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民警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尽快向市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报告相关情况,采取必要的看护措施和妥善的援助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事件。《预案》还根据事件的性质将心理危机事件分为A、B、C三级,对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杨博

第五篇:心理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心理健康老师王晓玲,自从心理咨询室开通以来,我收到很多同学的来信,在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大部分,其中初三同学的问题几乎都与考试有关。下面老师简单讲一讲同学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有的同学说突然感觉自己的知识有很多漏洞,觉得不会的知识特别多,心里很着急,却不知应该从哪里下手。

有这样感觉的同学本身学习的自觉性挺高,对自己要求也较高,但是知识掌握不透彻,同一个知识点,有时可以做对,有时却没有思路,这样的学生临近考试就容易产生自己什么都不会的感觉。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对会得知识,做题时很顺利,所以不觉得自己会,但对不会的知识,因为做不出答案,心理着急,在这个题上停留的时间长,就很敏感,觉得考的都是自己不会的,考试时容易紧张,有时还可能很气愤,怎么自己不会啥就考啥。这种什么都不会的感觉,会让自己很焦虑,这种焦虑情绪被放大,容易出现情绪影响学习的问题--越急越闹心,越学不进去。有这种感觉的同学,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同学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全盘否定,你要明确中考7个科目中,自己哪科学得好,哪科学的弱些,弱项科目中,哪部分内容学得好些,哪部分学得不好。你可以把各科知识列表,数理化可以按章节列表,语文、英语可以按考试题型列表,你再把自己列的知识表分3类:掌握的很明白的部分,掌握的模棱两可的部分和掌握很差的部分。这样你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每科的学习状况,对自己有清楚地认识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对学得很明白的部分,快速浏览一遍,提高答题的反映速度。要重点把模棱两可的部分弄懂、学通了,这部分可以问老师或者同学我个人觉得最好是多做同类型的题,善于总结,集中强化训练。如果你把这部分内容弄懂了,你对这一科的复习也就成功了。对于掌握的很差的部分要回归书本,最起码把基础知识弄懂,然后再做练习,对这部分尽量学,包管简单的题不丢分。最后要记住一点,自己每次复习完一部分内容,一定要在知识列表上做标记。这样做首先可以解决同学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问题。其次,每天看见自己的进步,是调节心态的最有效的法宝。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太焦虑。第二、有同学说晚上睡不好、失眠,第二天上课没精神。

有些同学晚上睡不着觉,心情很急,总担心今晚睡不好,明天就会没精神,没精神学习会受影响。所以躺床上就希望快点睡着,一旦几分钟没睡着就担心,就焦虑,越焦虑就更不容易睡着。前一天没睡好,第二天会产生预期性的没有精神感,而且对没精神很敏感,刻意的关注,一旦有一点困啊、大脑不清醒其实这在别的同学眼里很正常,但他们就能有强烈的不愉快体验。这样第二天晚上又担心睡不着,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有时还会出现自责、内疚的心理,会影响学习效果。

晚上失眠该怎么应对呢?大部分失眠的学生本身情绪就不太稳定,心理波动较大。最开始的失眠应该就是焦虑情绪引起的,反过来,失眠症状又加重焦虑水平。当睡不着时,就静静的躺着,接受睡不着,因为越不接受,你内心的矛盾冲突就越大,一旦心里有冲突,就会引发焦虑情绪,人在焦虑的时候,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大脑兴奋就不容易入睡。安静躺着时情绪稳定很快就能睡着。另外,有的心理学家提出,有一种睡眠叫生理睡眠,闭目养神就是生理睡眠状态,心情平静的躺着,即使睡不着也能达到休息,缓解疲劳的作用,它和睡眠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应对失眠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忽略,不在意,不担心,睡不着就等着,等会就着了。讲座最后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放松的方法--叫肌肉放松训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治疗师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能有效的缓解、消除焦虑情绪。

睡不着时做肌肉放松训练:肌肉放松会带来情绪的放松,有助于睡眠。第三、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担心自己考不上,甚至不想学了,想放弃,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同学,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明确自己担心考不上哪所高中呢?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你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依目前的成绩自己适合考哪所学校。另外,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要灰心,因为你们分数提高的空间比较大。以前很多基础知识你还没学明白,所以你只要稍稍努力把基础知识弄明白了,你的分数就会大幅度提升的。我们以数学150分为例,同学要想在140提高到143分,提3分不太容易,但要想把60分提高到80分,提20分不太难。所以,目前成绩差的同学你很有希望,要利用好剩余的这几十天,也许你就会创造奇迹。每年中、高考后,都有让老师觉得很意外的同学,很多同学平时成绩平平,老师不把他们列入考中名单里,可是他们就能创造意外、创造奇迹,这样的同学就是充分利用了最后的这几十天。另外,现在成绩差的同学,在复习时要讲究策略,最好以基础知识为主,不要花费太多时间抠难题。因为中考试卷是很科学的,它具有很好的区分度,一张成功的中考试卷难题所占的比例不会太大,而容易和中等难度的题占试卷的大部分。所以这样的同学应该力求简单的题不丢分,中等题尽量拿高分,难题能得几分是几分。我们只要把容易和中等难度的题作做对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在考试时,有时间就做一做难题,没时间就跳过。

第四、有的同学说复习时,特别的累,无论是心理和身体都很疲惫。感觉累的同学,我想更多的是心理累。因为体力上的累,可以通过休息或适当的运动来缓解,而心理上的累,如果自己不会调节,就会一直像石头一样压着自己,背着包袱学习怎么能不累呢?学习本身累不坏人,但是过重的心理压力会累坏人。同学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

感觉累有几种:一种有些同学追求完美,这样的同学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失误,力求达到满分,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神经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给自己放松的时间,一旦出现一点失误,就念念不忘,很自责。对自己的要求太高的同学要学会善待自己。感觉太累时,要奖励自己放松放松。

另一种累是担心考试失败,有的同学经常设想万一考不上重点,就怎么怎么样?万一考不上对不起爸妈对不起很多人.,对考试败北的预测性恐惧,是不少考生倍感身心俱疲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将失败扩大化的不良心态。很多学生很焦虑、很浮躁,甚至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就在于这种对考试失败的恐惧,并且是一种放大后果过度恐惧的心态。而且有的学生会把这种预测性的失败与真正的失败混淆起来,会把预测的失败当成真的失败,做出各种假想,降低自己的信心,心情糟糕的不得了。而考前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单一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造成心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相交织的对失败的预测性恐惧,更不可能带来良心态有很大关系,还没考试就先对失败进行种种设想,怎么可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同学们考前不要想太多,不给自己施加压力,现在我们只管静下心来好好的复习,你没有虚度年华,你付出过、拚搏过、努力过,就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家人,至于考什么样,等考完了再作打算。同学们应该摆正心态、努力拼搏、结果顺其自然。第五、五一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一出来,有同学给老师写信,说没考好,心情很糟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模拟考试的分数呢? 模拟考试是对前一段复习成果的一次检验,但是模拟考试不仅仅有这一种功能。它更主要的功能是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你从卷面的得分情况,要知道自己的强项弱项,强项强在哪,差在哪?弱项弱在哪?我想同学们应该从摸考中发现问题,总结考好或没考好的经验,然后有针对性的复习,查缺补漏,而不是,对名次过于在意。当然,考不好心情肯定是不好,你可以难过,但老师希望你难过20分钟就够了,考好的同学,你高兴20分钟也就够了。剩下的就是分析总结,继续复习。理智一点,才对中考有利。第六、在这段时间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喜欢的课? 自己不喜欢的课可能是你成绩比较差的那一门课,会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是一。二希望你能用你的黄金时间来学这一门课,不要用垃圾时间,应该用头脑最清醒相对来说精神最饱满的时候学习这门课。

三、希望在打开这门功课之前你自我提醒,不要有畏惧情绪,可以默默地提醒自己,只要我认真去学,我可以学得很好,只要反复说三次的话,信心就大有提高。之后你再做题,感到疲劳了,再学你学得比较好的课。(你之所以不喜欢某一门课,是因为你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没尝到甜头,什么是甜头,就是你没有获得成就感,学了,没效果,所以你越不爱学,你不爱学,就更没效果,这样形成了不爱学--没效果--更不爱学的结果,所以成了瘸腿科。另外,你在学习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不喜欢的感情,潜意识认为自己学不会,这是对这一学科的消极的暗示,情绪不高,有时会焦虑,因为你学不会,心里着急啊,所以学习效果差,你要快速提高瘸腿科的成绩,首先要改变你学习时的心态,要用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坚信能学好,会学好,消除畏惧的情绪,要放松,心情要愉快,这样才有可能学的有效率,你才会尝到甜头。

第七、有同学说,有时大脑一片空白,有时觉得眼睛看不清东西,感觉脑袋发胀,这些都表明学生情绪紧张,怎么样能够迅速调节呢? 复习或者考场紧张,学生可操作的方法就是深呼吸或者做小程序的肌肉放松训练,在做的时候最好配合使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就是做2、3个深呼吸或者放松后,握紧拳头,微笑的告诉自己,心情不错,加油!

深呼吸时,体内气体交换充分,供给大脑的氧气多,脑细胞激活的程度深,瞬间会有头脑清晰地感觉。深呼吸时,胸腹部的肌肉以及肺部肌肉能得到放松,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同学们可以做一下体验体验)。你不用怀疑深呼吸好用吗?肌肉放松有效果吗?行为主义心理学有100年的历史,它研究出来的东西供人们可以用的,可以操作的最简单的就是这些,这些技术可以治愈多种心理问题。这些技术是经过心理治疗临床实践证明的有效的缓解紧张、焦虑的方法。

再说一下积极的自我暗示,有没有效,很多同学产生考试焦虑,考试怯场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影响学习行为,你说积极的暗示会不会影响学习行为。肯定会。有些同学的考试焦虑较重,其原因往往就在于钻进了消极的自我暗示的怪圈。所以,应把消极的自我暗示转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以上老师说的是同学们问的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回过头看一看,这几个问题中,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存在着消极情绪--有紧张、焦虑、担心、恐惧、畏惧。所以说心态对于考前复习以及考试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学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消除不良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轻松乐观的迎战中考。这里的轻松是指放下压力,心里轻松。怎样保持积极心态呢? 第一,在紧张的备考中,要学会放松。

实在学不下去了也要硬着头皮学,这是很多同学的复习状态,这样容易造成心理疲劳,如果感觉学不下去,就休息一会儿。下课和同学聊聊天,到教室外走走,到操场上活动活动。在家学习累了,可以和爸妈聊聊天,把心理的担心,不愉快和他们说说,这样不仅缓解疲劳,还能释放压力。还可以替爸妈做点家务,拖拖地、洗洗碗,活动活动筋骨。休息好了在学习,正所谓磨刀不废砍柴功。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与效率赛跑,而不是与时间赛跑,合理调整作息,才能使身心感觉不那么紧张。

第二,一定要记得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积极暗示的可以增强自信,振奋精神,情绪高涨等等,它的好处老师就不多说了。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经常给自己加油、给自己鼓劲。别人不鼓励自己再不鼓励,那能有动力吗?对自己说好听的话就大方点,没事就来几句,多说也不上税。经常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固定下来,积极的思维方式对一个人的成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三、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首先,要清楚认识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分出强项弱项。强项中那块强那块弱,若项中也能区分出相对好一些,差一些的部分,通过列知识表的方式,根据掌握程度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复习,有效利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

有的同学感觉在强项上加强复习效果显著,有的同学认为在弱项上收获更大,这个因人而异,中考临近,在复习收获大--即分数提高多的科目上多下功夫,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文科尤其是政治、历史同学们不要都等到最后集中记忆,那样增加大脑负担,也容易引起焦虑情绪。现在,每天摆设几个题或者1、2课复习,等到考前很轻松的就记住了,这样分散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要轻松很多,而且记得更牢固。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摆正心态、努力拼搏、顺其自然。剩下的时间,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个肌肉放松训练,同学们要仔细体会肌肉绷紧后再放松的感觉。他的主要原理是情绪是对人身体状态的反应,当身体放松的时候,也会带来情绪上的放松。下面请认真听老师的指导语: 祝愿同学们学习轻松、愉快又有效率!辽阳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 2011.5.12

下载[讲稿]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樊富珉)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稿]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樊富珉)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根据《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实施方案》的精神,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

    危机干预--心理培训总结

    危机干预--心理培训总结 ——李志芳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

    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了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1 今天我有幸听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的讲座,攸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的......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本次学习的收获: 1、通过这次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学习,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技术,学到了更为详实的干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危机干......

    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1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为了帮助全校师生在心理上有效应对此次疫情,积极预防,减缓和控制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我校制订了......

    心理讲座讲稿

    做健康快乐的人 一、引入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咱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康老师,初一年级和高中的同学们咱们已经在课堂上见过面了,初二和初三的同学们在下半学年也将在课堂上接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