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论文
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汽车服务工程
组长:
邓腾飞
201001030026
组员:
陈泽众
201001030063
李伟成201001030006
楚亚兵
201001030027
支攀科
201001030042
张国亮
201001030039
王红帅
201001030043
李
朋
201001030029
李
焕
201001030048
指导教师:刘会平
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摘要: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建设结束了林县十年久旱,水贵如油的苦难日子,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虽然孕育于上个世纪,但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修建背景、建设历程、青年洞、社会反响、价值导向
一、修建背景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景,就有5次。民国初年,任村桑儿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几十里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旦水。而在昨日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看到老公公担着空水桶而回。天黑山路不好走,一不小心脚一滑,一桶水就全洒在地上,那也就意味着这家将会至少一天没水吃。看着满身大汗的老公公,新媳妇羞愧难当,难于面对家人,于是在除夕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天吃人的真实故事。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州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务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红旗渠。
二、修建历程
据当年红旗渠工程的除险队长任羊城老人回忆,当年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他平时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有一次他的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差当逃兵。任羊城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四两套子,王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洲,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都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下大雨,里边下小雨。由于长期睡在石级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的了关节炎,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工地上。(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被逼的脸1960年的大年都没过就进入了太行山。此时,正是年轻的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国家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施工没有任何的大型机械设备,更没有任何的现代化运输设备,并且此时也正是我们的祖国最饥馑的年代,修渠民工们每天只有6两粮食,唯一可以补充的就是糠麦和几十种野菜。但林县人硬是咬着牙,鼓着劲,凭着自己的一双手,靠着一锤一杆,逢山破山,遇沟架桥。终于把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从根本上改变了祖祖辈辈靠天等雨的生存状况。林县的历史由此重写,林县的地图也由此重绘。
当年修建红旗渠,林县共动员了31万群众参加,投工4126万多个,开挖土石方222
5万立方米,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1个,凿通隧洞211个。如果把开挖的土石筑城高2米,宽3米的高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连接到北疆的哈尔滨。而修渠的投资却只用了6800多万元,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其实里面还有许多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成分,而这些都是不能用常规来衡量也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千军万马战太行,杨贵是主要的决策着。那个时候他是林县的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他最了解广大农民世世代代的痛苦以及愿意为解除痛苦所付出的代价。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然而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我国经济工作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犯了急躁冒进,高指标的错误,加上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残余趁机进行反攻大陆的煽动宣传。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暂时的困难,各项重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1年1月,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夯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在黄河省一些地方提出了白日休整,停止农村一切农业基本建设,水利工程一律下马,学校停止体育课这种不实事求是的“一刀切”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被动。常言说得好,有人打喷气,就有人得感冒。在红旗渠工程动工之初就持有不同的意见的人,一看温度适宜马上跳了出来,抓住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比如,修去民工吃住条件恶劣,每人每天只有一斤粮食标准,住在山崖河滩,加之缺乏经验,出现过战线拉的过长,运输跟不上,技术力量薄弱,以及发生过几次伤亡事故等大做文章,说什么红旗渠是死人渠。如果把修红旗渠的工钱用来打井,早就把林县淹了,修建红旗渠劳民伤财,穆易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是想捞政治资本,修建红旗渠是县委头脑发热膨胀。但是杨贵仍然一直坚持带领全县人民修渠不动摇。
三、青年洞是怎样炼成的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6米,高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秒立方米,总投工13万余个。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也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当领导来检查时,他们就躲起来,领导走了就继续施工。当时每个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经月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终于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
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专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四、社会反响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
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来临红旗渠视察。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工期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五、红旗渠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从主流上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处事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他们高度支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严格遵守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了信心,然而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理念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必然也难逃一些落后的、负面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的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极力遏制各种落后思想,落后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蔓延。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对当代的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引领大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当代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首先,由于有些大学生从小下比较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家长过分 宠爱 使得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钱家里拿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是享受大学轻松时光,因害怕辛苦很少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出了大学他们也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想法,金寄存希望与家人帮忙找到工作。其次,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滋生了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攀比的心理,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与其艰苦奋斗,不如投机取巧,这些生活态度无疑将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他们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矛盾,成为社会负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力量。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不断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宣传,能对有上述不良思想的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红旗渠的开凿更是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学生详实地了解红旗渠修建时的艰苦背景和取得的光辉成绩,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认识到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认识到在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只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创造者。
(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某些学生因为从小就是独生子,就自认为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以致于在生活中极易过后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平等地与人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此外,受一切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从注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转向过分注重实用价值和物质享受,从而致使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缺失,无组织无纪律的那个现象屡见不鲜,红旗渠精神是以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团主义精神为向导的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竞争下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在大学中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既讲价值规律又讲无私奉献;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的局面,从而最终增强我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和创造力,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下,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甚至在毕业之后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他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精
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展拳脚,将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传给边远、贫困地区的社会建设者,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扎实的办事作风,社会发展速度的过于迅猛使得很多人患有易浮躁、易冲动的毛病。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又急于求成,想迅速的融入社会,他们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比较完善的工作蓝图就可以轻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然而回归现实,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稳扎稳打的习惯,大学生们的工作计划很快会遭遇滑铁卢。所有的宏伟蓝图都成了泡影,于是他们就开始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怀疑,以致再没有激情兑现自己的承诺。红旗渠精神映出: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是相辅相成的,坚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反映出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这种理想抱负要成为现实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灵活用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
总之,通过本次课外实践教育,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彻底被红旗渠精神折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一红旗渠精神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红旗渠传》
刘法修著 【2】 《行走中原》
【3】 《红旗渠纪念馆》展馆资料
第二篇: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
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我为教育事业添贡献
太行山是不屈的山,彪炳着傅说“武丁中兴”的史册;
红旗渠是英雄的渠,更新着林州人守望精神家园的血液。
唱着《敢叫日月换新天》,林县人推起小车推出了地球上的蓝飘带,推出了自力更生创奇迹的人工天河;
捧读《红旗渠当代传奇》,洹水两岸荡激着重整家园的气吞山河,荡激着教育搭台经济唱戏的鸿篇巨帙。
初读这篇政论通讯,我的血在激荡着;再读这篇感人之作,我的心在翻腾着。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进行曲,这是一支热血沸腾的高亢歌,这是再次敲响的抖擞精神的振气鼓,这是几度威震中原的冲锋号。多少个日子,多少个岁月,一个从事教育的平凡教师,我却在为红旗渠壮行,我却在为红旗渠添彩,在平凡中彰显着灵魂工程师难而不惧的伟大追求。
不懈的追求成长着我的专业。当我初遇李运昌局长举办的“河大地理大专班”教师培训后,我就热衷上了地理课,钟情于了地理教学,倾力于地理课的“容量大,时间少,高质量”的研究,摒弃“满堂灌”,创新使用自己探究的“自学——辅导——训练”均衡十五分的“三一五”教学法,教学质量得到空前提升,同时也为我带来极好的奖项,1992年、1999年被评为县级优质课,1994年被评为安阳市级优质课。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在教法上不断改进,在远程教育进入校园后,我又大胆把电化教学引进教学,拔高了 “三一五”的档次,提升了我教改的知名度,1997年执教于地处深山区的三类初中——横水三中的我,特别受到林州市的直接推荐,安阳电教中心亲赴三中拍摄课堂实录,我再次走进安阳讲授电教优质课并获大奖,我的伟大追求在太阳的喷射下熠熠闪着多彩的光。
初读这篇政论通讯,我豪情满怀;再读这篇感人之作,我心潮澎湃。这是一桌精神大餐,激发着林州人难而不惧;这是一部史诗,诉说着林州人的富而不惑;这是一次思想大宴,催化着林州人的自强不已;这是一种昭示,引发了林州人的奋斗不息。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日落月升,一个耕耘着希望的教师,我在为红旗渠弘扬着,我在为红旗渠传承着,在平静中倾注着满腔自强不已的热血。
改革开放的春风依然冲击着教育教学,一场新的课改在全国轰然涌动。善于勇立船头弄大潮的我,不耻下问做调研,受鹤壁实验中学校长田贵仓的启发,我逐步在摸索创新着教学模式,在深研广讨的基础上,我将我的“三一五教学法”完善为《教有“定”法,学有学法》三段九步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心血不会白付,1999年《教有定法,学有学法》被河南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编的《河南教研》刊用,论文《三一五自学辅导法》荣获《河南教育》“课堂教学新探”二等奖,《林州教育教学论坛》以《课堂教学改革与三一五教学法》为题再次推荐。教学在成长着我,2001——2007年,我光荣地先后成为林州市级、安阳市级骨干教师;教研在塑造着我,1994——2003年,我光荣地连续被选为教育行列的林州市政协委员,走进政协大堂参政议事。
初读这篇政论通讯,我青春焕发;再读这篇感人之作,我踌躇满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岁月染花了头发,年华催深了皱纹,但我依然心是年轻的,49岁的我依旧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用余光来装点璀璨的蓝天,在平常之中付诸着极强烈责任感,咏唱着一支奋斗不息的战歌。
常规的地理教学,我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秉承着“继承 + 创新 = 发展”的教育理念,让红旗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讲地形,我重点描述太行独秀;讲河流,我特例阐述红旗渠的可贵;讲自然,我高调引述林州人的斗志;讲人文,我巧妙插入红旗渠畔儿女的难而不惧,扬红旗渠精神,做红旗渠传人在我的学生中形成了潮流。尤其是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将代代林州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图片收集于我的U盘,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融入,凭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延续着争先不屈的红旗渠精神,传承着自主创新的红旗渠传统,拓宽着勤俭吃苦的红旗渠斗志,把“三一五”三段九步教学法归纳升华,形成了《高效课堂“3510模式”导学法的研究》课题,并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于2011年立项(豫基教研字【2011】9号文件)。历时多年的研究终于结出硕果,我的以“导入——导学——导演”为航线,把“我阅读我了解、我训练咱讨论、我整理咱展示、他质疑咱对照、我识记你检测”当过程,让“三环节,五步导,一板书,0作业”为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体验“超市自选,网上购物”的快乐,真正体验“无课前,无课后”的高效减负。
课题的轰动带来的是我工作的重负,除了做好课题的成果整理,还得实践见证课题的有效,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2011年,我得到横水中心校的首肯,推向林州市展示,又作为林州市的唯一代表到安阳市作优质课,再次得到评审小组的认可。
读着《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我激情飞跃,诵着《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我感慨万千。红旗渠养育了我们的生命,拨动了我们的血脉,填饱了肚子难而不惧;挣了票子富而不惑,换了脑子自强不已,有了点子奋斗不息,扬正气把红旗渠当作了传家宝,聚人气一碗糊涂面也气壮,振精神人生没有休止符,创佳绩践行当代红旗渠精神,提品位立于本职放眼未来,我有决心,有信心,当用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为教育事业添光彩;我有目标,有措施,当把红旗渠精神入课堂,入教材,入头脑,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让红旗渠精神后继有人。
山做碑,我在践行着诺言,从最苦最累的地方干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可以做的事情做起,争取修出自己心里的红旗渠。
碑做山,我在付诸着行动,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一步一个台阶,让 “及时雨”滋润红旗渠精神这颗思想火种,永驻心房,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专业成长中的巨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不断争创一流的骄人业绩。
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受着红旗渠精神的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的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表述一下我的心声,我要争做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向太行要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水贵如油”的困惑,引来了“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梯田绿油油,荒山变成米粮川。”
一条蓝飘带缠绕着太行,一条清流浇灌着林县人的心田。红旗渠像播种机,它散布着难而不惧的种子在中原,在华夏,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了“红旗渠杯”大修水利的热潮;结出了“红旗渠精神展”的震撼国人;结出了“红旗渠儿女”继往开来的光辉史册,结出了“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的壮美诗篇;红旗渠像宣传队。它歌唱着“推出那蓝图一张,奔呀么奔小康”在河南,在中国,饱肚子、挣票子、换脑子、有点子、走致富的路子,唱响了“富而不惑”,唱出了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红旗渠像宣言书。它向世人宣告,太行山是英雄的山,红旗渠是英雄的渠,林州人是自强不已的英雄好汉,红旗渠畔是奋斗不息的凯歌。
林县人修渠在山上,林州人重修在田园,红旗渠儿女修渠在心中。父辈的传统不能丢,红旗渠的精神要弘扬。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林州的新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理想之光照现实,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良师益友,勤学苦炼,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红旗渠精神进课堂,感知文化内涵,激扬团结精神,我的课堂我做主,师导生,生帮生,重参与,善合作,共探究,乐互动,与同学一道修身,和课程共同成长;红旗渠精神进心房,成就了性格,成就了品质,更新了血脉,净化了灵魂,克难攻坚,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发奋努力,张扬起父辈的智慧、胸怀和意志,让红旗渠水融入血液,我就是红旗渠人;让红旗渠水沐浴全身,我就是红旗渠一滴水。
读着《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我热血澎湃,感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张福根的“百姓福根”,激情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申兰英的“桃花嫂子”故事,冲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郑中华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蓝图,憧憬于红旗渠精神老将杨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仰慕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郭变花再现当年的铁姑娘,他们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他们是林州人实现梦想的太阳。
诵着《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我壮志冲天,重修红旗渠,修一条心里的红旗渠,不被困难所吓倒,励精图治,奋追直赶,超越自我,敢为人先,实现我的价值取向;不被利欲所诱惑,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洁身自好,不骄不躁,不为优秀而炫耀,不为失落而懊丧,工作向前看,学习比先进,生活追小康,品位上一流,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一曲红旗渠嘹亮着,一代红旗渠人继承着。
红旗渠精神如潮涌,前仆后继跟党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青春赌明天,我用真情说天河,我是红旗渠一滴水,滴水映蓝一方土;我是红旗渠的传人,传奇故事不断头。
红旗渠明天更美好,我的明天更壮观。
第三篇: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受着红旗渠精神的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的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表述一下我的心声,我要争做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向太行要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水贵如油”的困惑,引来了“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梯田绿油油,荒山变成米粮川。”
一条蓝飘带缠绕着太行,一条清流浇灌着林县人的心田。红旗渠像播种机,它散布着难而不惧的种子在中原,在华夏,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了“红旗渠杯”大修水利的热潮;结出了“红旗渠精神展”的震撼国人;结出了“红旗渠儿女”继往开来的光辉史册,结出了“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的壮美诗篇;红旗渠像宣传队。它歌唱着“推出那蓝图一张,奔呀么奔小康”在河南,在中国,饱肚子、挣票子、换脑子、有点子、走致富的路子,唱响了“富而不惑”,唱出了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红旗渠像宣言书。它向世人宣告,太行山是英雄的山,红旗渠是英雄的渠,林州人是自强不已的英雄好汉,红旗渠畔是奋斗不息的凯歌。
林县人修渠在山上,林州人重修在田园,红旗渠儿女修渠在心中。父辈的传统不能丢,红旗渠的精神要弘扬。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林州的新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理想之光照现实,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良师益友,勤学苦炼,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红旗渠精神进课堂,感知文化内涵,激扬团结精神,我的课堂我做主,师导生,生帮生,重参与,善合作,共探究,乐互动,与同学一道修身,和课程共同成长;红旗渠精神进心房,成就了性格,成就了品质,更新了血脉,净化了灵魂,克难攻坚,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发奋努力,张扬起父辈的智慧、胸怀和意志,让红旗渠水融入血液,我就是红旗渠人;让红旗渠水沐浴全身,我就是红旗渠一滴水。
读着《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我热血澎湃,感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张福根的“百姓福根”,激情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申兰英的“桃花嫂子”故事,冲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郑中华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蓝图,憧憬于红旗渠精神老将杨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仰慕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郭变花再现当年的铁姑娘,他们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他们是林州人实现梦想的太阳。
诵着《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我壮志冲天,重修红旗渠,修一条心里的红旗渠,不被困难所吓倒,励精图治,奋追直赶,超越自我,敢为人先,实现我的价值取向;不被利欲所诱惑,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洁身自好,不骄不躁,不为优秀而炫耀,不为失落而懊丧,工作向前看,学习比先进,生活追小康,品位上一流,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一曲红旗渠嘹亮着,一代红旗渠人继承着。
红旗渠精神如潮涌,前仆后继跟党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青春赌明天,我用真情说天河,我是红旗渠一滴水,滴水映蓝一方土;我是红旗渠的传人,传奇故事不断头。
红旗渠明天更美好,我的明天更壮观。谢谢大家!
第四篇: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
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在这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促成红旗渠的胜利竣工,这是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敢想敢干来自于实事求是。敢干而不是蛮干,跨省引水、劈山建渠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反复勘测论证、认真调查摸底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越。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要翻越无数道山梁沟坎,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勘测设计不行;引来浊漳河的水,不造成淤积,没有精细的计算和施工同样也不行,整个红旗渠工程相当于修筑一条宽2米、高3米,连接广州与哈尔滨的“万里长城”。所以说,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在1969年7月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十年修渠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参战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了5道人墙,拦住了凶猛的激流,使大坝如期合龙;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半山腰中艰难排险;元金堂在水利建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激励林县人民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光辉榜样。修渠过程中,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贯穿于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在当代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第五篇: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
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在这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促成红旗渠的胜利竣工,这是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敢想敢
干来自于实事求是。敢干而不是蛮干,跨省引水、劈山建渠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反复勘测论证、认真调查摸底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越。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要翻越无数道山梁沟坎,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勘测设计不行;引来浊漳河的水,不造成淤积,没有精细的计算和施工同样也不行,整个红旗渠工程相当于修筑一条宽2米、高3米,连接广州与哈尔滨的“万里长城”。所以说,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在1969年7月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十年修渠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参战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了5道人墙,拦住了凶猛的激流,使大坝如期合龙;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半山腰中艰难排险;元金堂在水利建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激励林县人民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光辉榜样。修渠过程中,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贯穿于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在当代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