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 -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雨霖铃》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雨霖铃》。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整感)《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无语凝噎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设宴送别,难分难舍。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美是什么样的景?人是什么样的人?情是什么样的情?
好,带上我们的疑惑和感情,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重点探究
师: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读)师:(巡视点拨)好!大家读得很认真。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板书)师: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凄凉、沉寂。
师: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师: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生:诵读。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生1(预设):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这句最能体现作者的离别情绪。生2(预设):我认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生3(预设):我认为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师:非常有文采的见解啊!谢谢你和大家分享!生4(预设):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相思苦和离别情。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生1(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师:很切题,好!生2(预设):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师: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生3(预设):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师:不错。我给你改一个字,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拓展应用
师:词还有个别名,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生:“诗余”
师:对,“诗余”。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试试看吧!(幻灯9:【拓展应用】 “词改诗”)
示例1: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示例2: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生:(创作,展示)师:(交流,评点)师:(总结)时间到,我们先不急着展示各位的精彩回答,首先让我们带着自己心中那一份感悟重新把词读一遍,好,相信这次朗读让你的体会更加深刻了。(提升)
有一位名师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幻灯10:【总结】“《忆柳永》”)
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你怎么认为?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象——意境——情感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
{
第二篇:雨霖铃教学讲稿(范文模版)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同学们,大家好。在翻开课本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佛家有云人生有七苦,有没有同学站起来告诉大家究竟是哪七苦呢? ——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之作,宋朝词人柳永依着自己的人生一苦,而写下的名篇词作《雨霖铃》。
关于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知道它是从何而来,带有怎样的故事吗?
《雨霖铃》词派名来由: 一作《雨淋铃》。唐教坊取名。后用于词牌。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杨贵妃,便制曲一阕,名为《雨淋铃》。
接下来,大家就一起齐声地朗读一下这首《雨霖铃》,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概要:
大家读完这首词,知道作者柳永他主要写的是人生七苦中哪一苦吗?——爱别离。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或多或少都对“别离”这一苦有着不同经历和感触,大家就带着这一丝的苦味,一起来细细学习一下这首《雨霖铃》,去体会作者柳永究竟是“爱别离”还是“恨别离”好吗?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大家想想一下这开篇三句所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同学回答
“寒蝉凄切”,寒蝉是什么呢?(放图片)这就是寒蝉。寒蝉是蝉的一种,学名叫做寒蜩,比我们平时见到的知了要小一些。《礼记月令》中说它在孟月之际出现鸣叫,叫声呜咽凄凉,它常出现诗词之中,大家熟知的欧阳修就有一句“山鸟啭成歌,寒蜩嘒如哽”。
“长亭”——离别之所,“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骤雨初歇”——忽一阵雨来,淅淅沥沥下过,这会儿才刚刚停歇,空气会是怎么样的呢?眼前的景色又会因为它而带上什么呢?
起首三句他就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即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时间——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景物——雨后阴冷的黄昏。
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第一二句借的是外物、外事,主角虽在这场分别中,但词面上却似电影镜头一般,镜头辗转他处,久未现出这离别的男女主角来,叫看的“观众”也就是我们这些读者看得心伤,作者在下一句就很恰当地写出了男女人物,再为这场离别添上愁哀。但是作者柳永,他是如何来写他自己和那位美丽女子的呢?
第三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柳永在此处同他的情人所带的泪眼,应该是怎样的泪眼呢?是这样的么?(播放图片1),还是这样的呢?(图片2)。
我相信同学们还是会选择第二章图片,这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和露丝在船沉后即将分别的画面,男女主之间的爱之浓烈、别情之哀戚,就在分离那一瞬。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修辞·白描:
1.“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2.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真是力敌千钧!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第四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是越去越远的意思,作者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别后之路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爱·恨:
我们刚刚已经学习完了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作者与情人离别之景。而他内心的主要感触的表达,还需我们接着学习词的下阕,才能全面地了解作者是爱别离,还是恨别离,还是说爱恨兼有,爱什么?恨什么?——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第五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虚实结合:
1.《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第六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景语即情语”:
1.“清秋节”——“今宵”
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
2.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这是写酒醒后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景语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第七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 第八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总结: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再次总起朗读《雨霖铃》,强化之前的情感感受和文字运用。
作业:抄写并背诵这首词,写五百字左右的离别之文,在但求情真的基础上,再追求文美——下课~
宋金十大名曲:
1.司马槱《蝶恋花》 2.苏轼《念奴娇》 3.晏几道《鹧鸪天》 4.柳永《雨霖铃》 5.辛弃疾《摸鱼儿》 6.吴激《春草碧》 7.蔡伯坚《石州慢》 8.张先《天仙子 9.朱淑真《生查子》 10.邓千江《望海潮》
第三篇:诗词类《声声慢》试讲稿 -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声声慢》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声声慢》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
师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异口同声)李清照!
师 对!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
生 我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众生鼓掌)
师(含笑)很好!还有吗?
生 我只记得她的《一剪梅》里的几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 也不错。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课件,简介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如此详尽的材料!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
(整感)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学生回答加点字注音。
戚戚(qī)乍暖还寒(zhà huán)将息(jiāng xī)憔悴(qiáo cuì)
请大家自由朗诵整首词,要求结合注释能够翻译整首词。和同桌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讨论一下。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写凄景抒愁情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景是什么样的景?人是什么样的人?情是什么样的情?
好,带上我们的疑惑和感情,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
在节奏和重读两方面多注意一点,就更加完美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体会以下的朗读节奏提示。
教师提问:这首词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 学生:低沉、缓慢、哀伤。
教师:对。下面大家用低沉缓慢语调诵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压住韵脚。想词人所想,思词人所思,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怨。
教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示范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点评准备。学生:范读课文。
教师:谁能点评一下她读得怎样? 学生:语速太快,没有把握住作者情感。
教师诵读指导:前三句读出悲痛、哀伤,要读得跌宕起伏。“怎敌他/晚来风急!”应读得急切快速。“点点滴滴”: 字字血泪,读得一字一顿。“愁”字重读,“了得”轻声读出,读得哽咽。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掌声)
教师:大家再次诵读诗歌,把握词人情感。哪位同学能再为大家示范一下?(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酝酿感情。
学生再次范读,教师带头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提问: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抓词眼)学生:愁。教师板书:愁。
五、合作探究
教师过渡语:纵观全词,满是愁情,下面我们深入研读文本,讨论探究两个问题。
1、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愁情的句子。(析手法+细描述+谈效果)
2、作者还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愁情?结合原句进行赏析。
教师要求:先自己思考,写出要点,小组交流讨论。请小组代表分享探究结果。
教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第一小组同学来分享探究结果。
学生甲:“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话直接抒情。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教师点评:说得很好,此句的作用归纳很完整。还有谁要补充? 学生乙:“雁过也,正伤心”这句中的“正伤心”也是直接抒发作者内心伤感
哀愁的句子。
教师点评:读得很仔细,说得很好。还有谁要补充? 学生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凄苦的感情,还运用了叠词。作者苦苦寻找逝去的美好生活,深爱的恋人,空无一人,只留下失落伤痛。增强节奏感、音乐美。更 加突出作者内心凄凉愁苦心情。
教师补充:找的很准,但是总结不够完整,下面我来补充几点。“寻寻觅觅”,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她四处寻找曾经的美好家园,找到没有?
学生:没有.教师引导:对,周围什么也没有。那她心情如何? 学生:失望、伤心、难过。
教师:说得很好。所以“冷冷清清” 即指环境冷清也指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即指心情凄凉,也是她一生凄惨命运的总结。此句用在开头,还奠定全 文 哀婉凄凉基调。
教师出示幻灯片归纳:
本句从精神到处境,再到内心,感情层层递进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作者身心所受到摧残。大家大声读读,补充笔记。
2、教师过渡语:除了直接抒情,作者还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愁情?结合原句进行赏析。※※方法指导:抓意象+析手法+细描述+谈效果
学生:意象: 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秋雨。学生甲: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写作者正对酒伤神,看到一群从家乡飞来南方的大雁,感觉好像故人重逢,是“旧时相识”。托“大雁”寄思乡之情。
教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补充一下对大雁的理解?
学生乙:大雁能返回北方,自己却漂泊异乡。作者还托“大雁”寄沦落之愁。
教师点评:补充得非常好。
教师引导:作者早年在《一剪梅》曾吟诵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大雁依旧,爱人呢?
学生:爱人已经去世。教师引导: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看到当年为自己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心情怎样?谁能再补充一下大雁的含义。学生:作者触景生情,思念丈夫,心情更加悲痛。
教师出示幻灯片归纳大雁含义:
托“大雁”寄沦落之愁、故国之思、丧夫之痛、悼亡之悲。手法:托物寄情。(提示学生大声读读,及时补充笔记。)
学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枯萎凋落,堆积了一地,无人愿意采摘。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凋零的“黄花”比喻自己衰老憔悴的容颜和孤苦伶仃的晚年。
教师纠正:黄花含义说得很好。但有一点需要纠正,“黄花”花期已过,只会枯在枝头,不会堆积一地。我们要注意细心观察生活。
教师引导:秋天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满地黄花堆积”如果指菊花盛开,后面句子该怎样理解?谁能来点奇思妙想?
学生补充:如今菊花盛开,爱人已经去世,还有谁为自己自己摘花、簪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再没有人来怜爱。作者想到这儿,更加哀伤。
教师:精辟!谁能总结一下此句的手法? 学生: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教师引导:修辞也是手法,这句话还用了哪些修辞?
学生:“憔悴损”,一语双关。既指花枯萎憔悴,也指自己衰老憔悴。
教师出示幻灯片归纳黄花含义:
“黄花”比喻自己衰老憔悴的容颜和孤苦伶仃的晚境。此句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修辞:比喻、双关。学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打梧桐,秋雨滴答,缠缠绵绵,暗示词人内心的痛苦郁闷。梧桐细雨象征作者痛苦的心情。
教师引导: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的打击之后,只有痛苦吗?谁能补充? 学生:还有凄凉、哀愁、孤寂。
教师引导:补充很好。“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者能听到雨打梧桐的点滴声,说明周围环境怎样?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寂静。以动衬静。
教师出示幻灯片归纳梧桐细雨含义:象征凄凉、哀伤、愁丝。手法:以动衬静。
教师:还有谁补充一下对其他意象的理解?
学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因为作者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淡酒”无力,如何抵挡阵阵秋风?用“淡酒”反衬愁浓。
教师补充:“反衬”,总结很到位。“淡”还写出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梳理所有意象含义。
教师:作者反复渲染自己愁情,那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学生:国破家亡夫死孀居愁苦,有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颠沛之苦、丧夫之痛。教师板书:愁: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颠沛之苦、丧夫之痛。
教师归纳:瑟瑟秋风,声声雁鸣,片片落花,滴滴秋雨,千古才女的万古愁心尽在此重现。写法: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教师:她一生的悲愁怨恨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我们再读诗歌,感受本词的凄美意境。
读到这里,你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刻了吧,拿起笔,任选角度,写下来,题材不限。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我们先不急着展示各位的精彩回答,首先让我们带着自己心中那一份感悟重新把词读一遍,好,相信这次朗读让你的体会更加深刻了。(提升)
教师:我们自读《醉花阴》,比较它和《声声慢》抒发的愁情有 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谈一谈。
学生:《醉花阴》写于作者新婚不久,重阳佳节,丈夫赵明诚外出做官。“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作者对丈夫的相思。
学生:《声声慢》写于晚年,国家破灭,丈夫已死,她没有人怜爱。一人流落江南,四处漂泊。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家破国亡丈夫离开后孤独寂寞、凄凉愁苦感伤的感情。
教师引导:总结的很好。那作者晚年苦难是谁造成的? 学生:不思进取的南宋政府。
教师补充:对。所以本词还具有更广阔社会意义,控诉了昏庸的南宋政府给无数妇女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
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
《醉花阴》抒发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死孀居愁苦,有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颠沛之苦、丧夫之痛。
六、结语
你怎么认为?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我们在课前面曾经介绍过,李清照这两首词属于闺怨词诗。郑振铎曾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看得出他对李清照极为推崇。但他的话也有些绝对。一些男性词人所作闺怨词也有不少佳作。今天给大家先列出一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共同研究探讨,看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王昌龄《玉阶怨》
李白
《望江南》温庭筠《蝶恋花》(庭院深深)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晏殊 苦难越重,她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让我们再读诗歌,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愁境,向她孤傲的诗魂致敬!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
第四篇:雨霖铃(范文模版)
《雨霖铃》教案
原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 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虚写)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2.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
“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
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 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这里通过“兰舟催 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
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全句写景,又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
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5、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明确: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总结,作业布置
2、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第五篇:雨霖铃专题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著名词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小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永”),在家中排行第七,故而人称“柳七”。出身儒宦之世家,其祖父柳崇,为五代时著名儒学家;其父柳宜,曾仕于南唐,为宋初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柳永弟兄三人均中进士第;其本人曾为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因其科考、仕途屡屡受挫,不被朝廷所用而常年浪迹市井、柳巷;才华横溢;但终身坎坷、潦倒;为人放荡不羁。柳永是宋朝第一个专致写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词家。柳词在内容上主要涉及烟柳情怨、羁旅行役和市井风情三个方面;亦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以及咏物、咏史和仙游的作品。柳词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音律谐婉,平缓轻约;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常以口语填词;因而词风自成一体;为“婉约派”宗师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特别是,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柳词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宋词都有重大的突破和拓展,推动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词作广为流传和被推崇;“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之说。著有《乐章集》,其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乐章集》存词210多首(据学界分析推断,柳永应编入《乐章集》的词作还不止210多首,许多俗词已被删除);按宫调编次,共16个宫调150个词调,其中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的或自度的新调,且多为长调慢曲;《乐章集》收录的不仅仅是柳永的词作,而且常常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唱本。
注:(1)、《雨霖铃》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在逃避“安史之乱”进入四川时,正逢霖雨连日,在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而谕令宫中采集此曲;后来柳永首先把它用作词调。(2)、《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本词牌为一百零三字慢词,双调,十八句,上下片各五仄韵,均叶入声,常用拗句。(3)、此调以柳永词为正体;另有黄筌、王安石两个变体,句读稍有区别。
词语注释:
(1)骤雨:急促的阵雨
(2)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3)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一作“留恋处”。
(5)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6)去去:离别后越来越远。
(7)沉沉:一作“沈沈”。指“深厚、低沉”的样子。(8)楚天:南天、南方;古代时的长江下游属于楚国;故称“楚天”。
(9)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赏析一: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近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其兄、其侄及本人均为进士出身。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倜傥不羁,工于词章。年轻时即入京参加科考,常留恋于歌坊柳巷,写了很多流传于社会的“俗词”,为崇尚“雅词”的仁宗皇帝所不喜。在一次贡院科考落第时,柳永又写了一首《鹤冲天》来发牢骚,不想惹祸上身,招致了日后的不幸。当时已是举人的柳永,善为歌辞,性情风流,“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首词很快就被宋仁宗知道。词中的“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文字使仁宗大为光火。仁宗在发榜谕批时说“此人好作‘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柳永连续五次科考都不被录用。直到景佑元年,柳永将名字“柳景庄”改为“柳永”,才被赐为进士身;当时已经47岁。其后在定海、睦洲、余杭等地做过小官。由于其生性放荡不羁,官场屡屡失意,不被朝廷所重用;他在任满进京后,又因出言不逊,得罪朝官,被罢免了“屯田员外郎”;曾有人向宋仁宗举荐柳永,仁宗却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这无疑宣判了柳永的仕途死刑。之后,柳永干脆“奉旨作词”,浪迹市井,行于秦楼楚馆之中。此后,他对社会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以及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成了其词作的重要内容。柳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秦楼楚馆亲热唱和,其词作多半产生于笙歌艳舞、锦塌秀被之中。由于他的坎坷、潦倒,在与那些遭遇不幸的歌妓们相处时,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切感受,因而能以同情之心,体察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歌妓,为她们写词,深得其共鸣,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柳永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扬州),终身未婚;死时一贫如洗;歌妓姐妹们为他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时节,歌妓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其生前,与谢玉英、陈师师、赵香香等名妓交往甚深。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感性的男女情感体验,加之本身出色的文才,方能写就如此经典的《雨霖铃》。
这首词以凄清冷落的秋景作衬托,首先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情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伤恨,层层铺述,情景相生,委婉凄楚地诉说了词人离愁别绪。全词以“别情”为线索,来表达“伤离别”的主题。就时间而言,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从“今宵”设想到“经年”;但不管时间怎样变化,都处处在写“别情”。就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楚天”,到“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而空间变换,仍始终离不开抒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层层推进,突出主题。在表现形式上,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均用白描手法,情景相交,虚景实景相融。“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都是写景词语;情态描写的词语有如:“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句,则将景物描写虚实相融,很好地寄情于景中。在情景交融方面,前片把黯然离别的心情溶入沉沉暮霭之中,绵绵离恨,犹如空阔无际的楚天;后片把酒醒后的清冷之感,溶入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之中,秋水伊人,天各一方,情中带景,景中寓情。词人使用高超的白描手法,抓住典型的景物,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线条”,勾画出一幅幅凄美的别情图景,使全词犹如层层转化的剧情场景,依次展现给读者。我们看到了“汴京城外的长亭里,一对爱人难舍难分的饯别”,看到了“悠悠的江水绿波上,船夫紧紧地催促着行人”,也看到了“晓风吹拂的杨柳岸边,离别之人正在痛苦地徘徊”,而在“烟波浩渺的江河上,词人越去越远,直到暮霭沉沉的远方”。这一幅幅凄美的图景,无不展现出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同时,词人在描绘这些图景时,善于“点染”,反复涂抹,使得“离愁别绪”更加曲婉深沉,着色浓重。“多情”已伤离别,“冷落清秋”使其更堪;而染以“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和“晓风残雪”,则使“离愁别绪”更为伤心、凄凉。此外,在句式修辞上,亦有独到之处。例如,“念去去”的使用,既示意后面的写景是虚、实交错的寓情句子,有能起到字简意深、美化音律的作用。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又一气流贯。“念”字后的“去去”两字连用,则愈显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幽远。再如,词尾四句中的“此去”、“应是”、“便纵有”、“更”几处文字,均用在每句的前面,既使语义连贯,语气加强,又将“离愁别绪”艺术地推上高潮;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柳永作词,常用市井俚语,其内容多反映男欢女爱、歌妓生活,如《定**》(自春来)、《凤归云》(平康巷里)、《玉蝴蝶》(珊瑚筵上)、《西江月》(师师)等。柳永此类词作,常被归为“俗”。关于柳词的俗,时过境迁,现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尽管他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最本质的生活,深得民间喜爱;但这在当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士大夫”和“文人雅士”所不齿;其作品亦有“俚俗”之异议,甚至后人还指责他为“屯田轻薄子”。而这首《雨霖铃》则是雅俗共赏,经久不衰,与其《八声甘州》、《观海潮》同为高古。人们常常把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提并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中含情,委婉寻味;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雄浑旷远,豪迈深沉;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乎分别被看成是宋词婉约派、豪放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赏析二: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艺术特点: 《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别的情感。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然晓畅,情事俱显。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