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演讲稿

时间:2019-05-14 20:3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十二章经 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十二章经 演讲稿》。

第一篇:四十二章经 演讲稿

讲经典《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与和谐思想》

演讲稿

佛法经典,辉弘浩瀚,在历史的演变中,开出朵朵智慧的花朵,结出累累和谐的果实。智慧与和谐是佛法不变的主题,在人类进程发展当中,佛法的智慧千变万化,但始终都是在为和谐作铺垫,为和睦作铺垫,为融合作铺垫……《四十二章经》同样也是如此,将佛陀原始和谐思想延续了下来。

下面我就讲一下佛教原始经典《四十二章经》当中的智慧与和谐思想,以及作用。概述:

(内容纯属大纲,依据大纲讲说)

1、四十二章经翻译的兼容与和谐

1、佛教传入中国伊始代表则是《四十二章经》,由竺法兰与迦叶摩腾所翻译,东汉明帝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中国,佛教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难题,因此佛教僧侣在翻译上迎合了当时的文化,2、《四十二章经》为了不丢失佛陀的本意与迎合中国本土文化,初期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也在佛教传入伊始时期萌芽解无为法,明曰沙门。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3、译经法师们本有的和谐思想对《四十二章经》兼容中国文化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汉代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高僧的智慧使得和谐的思想形成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延续下去

2、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与《四十二章经》

1、孔子沿袭周礼的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和”的思想也影响着其他学说自平王东迁,周室衰弱,礼崩乐坏,在春秋战乱的时期的孔子则对“和谐”产生向往与对周朝的怀念,因此他的一生便是在宣扬礼乐与和谐当中度过的,他的付出没有付诸东流,而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主导性的文化思想---儒家,儒家把孔子的和谐思想继承了下去并影响着其他学说

2、儒家对佛教《四十二章经》的影响在根本问题上儒家保持一定的反驳,而在和谐等思想上是在不断的相互汲取与深化

3、传统文化的“和”与佛教“和”的有机结合礼之用,和为贵,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如佛教的和合共住、要想佛法兴需的僧赞僧、四摄法、3、原始佛教 “和”的思想

1、原始佛教的和合共住佛陀在世时期,跟随佛陀修行的人数甚多,但是却能有条不紊的集会、讲经、说法,例如经典里常出现的“千二百五十人聚”,2、原始佛教的管理规约“六和敬”僧团里不是规约的规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

3、和的思想在僧团的作用和谐的思想为僧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为集体修行提供了一个畅通的道路,为佛法的传播形成了良好的机制

4、《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1、简约直接的四十二章经实事求是的经典,没有玄学以及其他的枝叶,简约的实事求是提供了稳健的智慧,例如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2、《四十二章经》的为人处世智慧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冷静面对世界,例如第二十章,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四十二章经》的修身智慧断爱去欲,修身明心,例如二十五章,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第三十二章,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又如第三十四章修行做事要急缓相当

4、《四十二章经》的出世智慧出世乃是入世最深,乃是觉悟最高的智慧,例如第四十

讲经典《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与和谐思想》

演讲稿

二章,佛言:吾视侯王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5、《四十二章经》的和谐

1、忍辱的和谐价值忍辱并非懦弱,是升华人格的阶梯,星云大师的“以忍为力”,退“一”步与忍“一”时的意义,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这样的忍辱能给和谐很大的空间,和谐就会给忍辱很大的价值,例如第六章,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2、宽恕的和谐价值斗争与不和谐一方面来源于相互不理解不宽恕,如果宽恕能给和谐一些空间,则和谐就会给宽恕一定的价值,例如第五章,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3、知足的和谐价值知足常乐,反向思维,知足能给和谐一定的空间,则和谐必定给知足一定的价值,例如第三章,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4、和谐在心中的思想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不诚心发起的和谐只是作秀,而作秀的和谐经不起考验

6、和谐寺观教堂与《四十二章经》

1、寺观教堂和谐的价值与意义寺观教堂是善、和等存在的其中重要的地方,和谐寺观教堂势必会影响信教群众与一些社会人士

2、寺观教堂和谐的作用与影响和谐的寺观教堂所倡导的各自的思想会给社会传递一种良好的和气作用,这种作用势必导致浮躁的气氛得以分化以及消散

3、《四十二章经》在寺院和谐应得到重视原始佛教六和敬的成功机制与最初翻译的《四十二章经》的佛教原始思想,这是继承和传播原始佛教思想的捷径,所以合理的开发其中的资源必定能起到很好的功效

7、现时代《四十二章经》的辩证理解与新作用

1、如何辩证理解《四十二章经》从时代角度理解,用方便法门觉悟,四十二章经的字不会变动,而理解他的人可以变动,例如第十章,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又第二十二章,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2、《四十二章经》的新时代作用在浮躁的社会,四十二章经就如同论语一样,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品格,增长人的学识,拓展人的思路

3、《四十二章经》的思想在和谐社会当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牵着民族感情,而民族感情需要进一步深化,这就是党和政府同统一战线的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了沧桑的岁月,迈向了辉煌的今天,而辉煌的明天更是需要各个阶层统一战线,佛教传入中国后已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也根深蒂固在这个国土,所以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为社会发展每个成员都需要努力,佛教的《四十二章经》思想在为和谐社会当中必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篇:佛说四十二章经喜施获福原文及翻译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这一章说明看到人家发心布施,我们能够生欢喜心,同样地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与功德。

施,就是布施;用物质帮助人家,或者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布施这一个修持的法门,是修菩萨道的六度之一。六度,行菩萨道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只把六度的第一个布施提出来。

讲到布施,佛经中有的讲得非常圆融,布施一度,就圆满具足了六度。现在我把它各别简略说明如下:

一、当布施财物的时候,内心毫无贪惜,就是布施。

二、当布施的时候,会远离悭吝心,所以也等于持戒;因为持戒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调伏我们的贪爱和憎恨等烦恼。

三、布施的时候,能够忍受所有受施者的唠叨,以及旁人的闲言闲语和风凉话,不起憎恨等烦恼,这就是忍辱。

四、布施的时候,能够亲手不断地把财物施舍给需要的人;同时也不会考虑到财物快完了,也不会起退却心,这就是精进。

五、布施的时候,能坚定意志,专心系念,施舍的心念绝不改变,这就是禅定。

六、布施的时候,绝不贪求果报,也不选择对象,分别亲疏,大家一视同仁地平等施舍,这就是智慧。

以上这些道理,在《优婆塞戒经》(第二卷),以及《十住毗婆沙论》等佛教的经论中,阐释得很详细,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参考。

平常我们说,修行要修六波罗密,什么叫波罗密?《心经》一开始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波罗密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到彼岸」,好象我们人生这个苦海,六道轮回是此岸,到了觉悟的那一边,称为彼岸。我们修持六度法门,就可以到达彼岸。因此,称为六波罗密。

我们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表面上看起来,是行布施,但真正要做到布施波罗密,能够到彼岸,应该还要具备好几个重要的条件,才可以称为波罗密,这儿,我举出五点来说明:

一、了知实相:实相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就是要了知我们修持的实实在在的本相,称为实相。实相,本来是真如理体,是佛性。布施也有它真正的意义,譬如说,我这条手帕要布施给你,我是能施的人;你接受我的手帕,是所受施的人;还有,我所布施的手帕(东西),是施物。能施、所施、施物,三者都不是实在的,都不要去执着,称为三轮体空。说明白一点,我们救济人家、帮助人家,事情过后就算了,不要认为我送了一条手帕给你,你接受了,就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中,希望有一天,人家来报答。这样就不叫布施,更谈不上是波罗密了。所以,我们要到彼岸,布施时,就必须三轮体空,不执着所行的善举,这样才能够成为布施波罗密,才能够到彼岸。

二、起慈悲心:我们布施时,人家对我们有所要求,希望能得到吃的、穿的,或者希望布施他几块钱,我们生起了慈悲心,满足他的要求,而且不要居功;人家有痛苦时,我们为他解除了,也不要老是记着曾经有过这件事。总而言之,能够怀着慈悲心,无所求地施舍、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

三、发施济愿:我们帮助人家,必须出于内心,不要等到人家来要求,而能自动发心,以怜悯心、不带丝毫的条件去助他,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发这样的愿,就是实现佛陀的本怀。好象在我们讲堂前面供奉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的本愿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们帮助人家,只是代佛行化,实现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所以,布施济世的作法,是不需要有所执着的。

四、回向法界:我们无论诵经,做任何善事,都要回向。当我们布施,做了一件好事,应该回自己向他人,把我们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希望藉着这功德,大家将来共同的完成佛果,这就是发愿回向,回向是很重要的。

五、具足方便:我们布施也要看机缘,要具足善巧方便。你所要布施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布施要有权巧方便。经中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你要度化众生,想接引人家来信佛,必须先用一种方便,就着他所喜欢的,把他诱导过来,而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入佛门,成为我们的同志,一起修学佛道,这是一种方便,是很重要的。

能够具足以上所说的五点,布施才算达到究竟,也才能称为波罗密(到彼岸)。

把布施解释以后,我们再回头来讲经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人家施舍,做好事的时候,能够私底下从内心生起欢喜、赞叹,同样也有福报的。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当时有一个心量比较偏狭的沙门(出家人),听后非常怀疑,问佛:佛陀,是真的吗?如果照佛陀这样的说法,那这个布施的人,他本来所应该得到的福报,岂不被人家分光了吗?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佛说,你这种想法就不对了,我举一个譬喻给你听,就象这里有人拿了一把火,「数千百人」,很多很多的人,「各以炬来分取」,就因为他有火把,于是,你拿木柴,我拿树枝,大家拿着各种不同的燃料,纷纷来这里引火,取回家去,用来「熟食除冥」,熟食,引火去煮饭;除冥,室内没有光亮,黑漆漆的一片,于是,拿火把来照明,称为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大家虽然是来引你的火去,但你本来的这一把火,还是照常存在的,它的光亮丝毫没有减少,并不因人家来引去,火的光亮就有所损失,或者消灭了。施舍的人所得的福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我们为他欢喜、赞叹他,所得的福报,也不会因此把他的福报分光了,没那回事。

本章主要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人家布施、种福,我们的力量虽然不够帮助他,但是我们随喜赞叹,同样的有功德,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的其中一个──随喜功德。

因此,奉劝在座的诸位,人家不论做什么好事,我们都要随喜赞叹,我们的能力做得到,帮他一点忙,要是能力不够,以我们的精神去支持他,同样有功德的。

可是,在现实的社会,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个有这么开阔的胸襟,谁有这样大的慈悲呢?有句俗语叫「猫哭老鼠」,这是句歇后语,你们想想,老鼠是猫的点心,现在猫儿居然为老鼠伤心,哭起来了,这是「假慈悲」呀!因此,希望大家牢记:看到人家做好事,不要随便批评人家,必须先把事实弄清楚了,而随喜赞叹才对。

下面,我再说一个小故事:

佛有一个弟子名叫迦旃延,有一天,他从阿凡提国弘化结束,回到舍卫国,在途中,突然看见一个老婆婆在河边嚎啕大哭,好伤心哦。他心想:不得了,这一下子老婆婆要是跳到河里寻短见的话,怎么得了?于是,赶快上前,一把将老婆婆抓住。

「老婆婆,你身体不舒服吗?有什么困难吗?请你告诉我。」

老婆婆手上拿着水瓶,穿得破破烂烂的,向迦 延看了一眼,叹口气,说:

「我告诉你又有什么用呢?你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不会没有用,我是个出家人,佛陀常常告诫我们,应该慈悲为怀,尽力帮助人家,你有什么问题,告诉我好吗?我会为你解决的。」迦 延恳切又热情地说。

老婆婆犹豫了一会儿,才慢吞吞地告诉迦 延:

「我穷得太苦了,年幼就卖给大富人家,几十年来,主人总是虐待我,我挨打受骂,受尽了苦楚,唉!我真是生不如死,不如早点死掉算啦!」

说着说着,老婆婆又伤心地哭了。迦旃延温柔地对她说:

「这个不算什么,你要知道,你穷苦是因为前生没有修福,你现在可以种福、布施,也会发财呀!」

老婆婆听了,很不以为然。

「你这出家人,只会说风凉话,自己没有遭受到痛苦,那里会了解人家的苦楚,我是从小卖给人家当奴婢的,你要我布施,我两手空空的,连手中拿的这个水瓶,还是主人的,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希望快乐,希望有福报有钱,就必须买『富』,要把『贫穷』卖出去。」迦称延肯定地说。

「怎么买?怎么卖?」老婆婆张大了眼睛,好奇地问。

「你卖啊!你就是买富,你要发财啊!我呢,买贫啊!你就赶快卖来,这样不是很好吗?」

「布施布施,我手中的水瓶还是主人的,我怎么布施啊?」

「可以,你现在拿这个水瓶去装水,把它倒在我的钵里面,就是布施。这样,你就买了『富』,我就把『贫』买回来了。你转个面目来,就富有了。」

大家想想,一个当奴婢,一贫如洗的老婆婆,有迦旃延尊者来帮她的忙,要买她的贫,把富卖给她,结果会是怎样?她照着尊者的指示去做,马上生到忉利天。

这个故事不是我杜撰的,是佛经所记载的,它启示我们要布施,要供养,应当出于我们的一片至诚心。

因此,讲到喜施获福,很欢喜地帮助人家,看到人家做好事,我们心里面随喜赞叹,会得到福报的,「福不唐捐」啊!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殆(dài)

.笃志(dǔ).(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

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 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饭疏.疏 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不愠(yùn)

.逾矩(yú jǔ)

箪(dān)

三省(xǐng).罔(wǎng).曲肱(gōng).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

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

忧这样的人不堪其.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不亦yuè乎()

yú jǔ()

dǔ志()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

不yùn()曲gōng()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3.B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解释加点的词。①诲女知之乎().②是知也().③其恕乎().(2)翻译这两则《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 

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

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



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坚贞守节 

勤于复习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

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 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 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第五篇:演讲稿:经此一时,不过流年

演讲稿:经此一时,不过流年

曾几何时,有个孩子,在他三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的疏忽,没有吃上那几颗花花绿绿的药丸,左腿留下后遗症,落下终身残疾。没错,我就是这个倒霉的孩子,三岁之后,我的世界就开始摇摇晃晃,可以说我这之后所有的选择都基于这歪歪斜斜的现状。幸运的是,除了我左腿有受到儿麻后遗症的影响,需要扶腿走路之外,其它的生活大体正常,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无非就是无法奔跑无法上体育课,无法骑自行车等等。

好在我的爸妈也没有放弃我将我遗弃啥的,在父母家人的爱和鼓励下,我也一样的上学。但也曾为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喊我“跛子、瘸子、拐子”等难听的话语而黯然神伤,为路上那些同情怜悯的眼神而心痛。那些在山顶、操场和阳光下奔跑、呼喊、欢笑的孩子,从来幸运,他们却也无法明白,那些只能在一旁看着的,不能开心欢笑的人,只会默默注视,偶尔也会泪流满面。不光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人似乎也是永远无法理解那些近在眼前的略微不同的人,那些你眼里的习以为常,有时候真的是他人的奢望。

记得有一次,我实在忍受不了别人的冷嘲热讽快哭了的时候,班主任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了她的故事,老师小的时候因为火灾左手的手指全都烧没了,老师和我说过的很多道理如今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可我永远会记得一个老师当着学生的面露出她残缺的左手和讲述她自己的故事带给我的温暖和激励。

十几岁那年我去做了一次矫形手术,希望现代医学能创造奇迹,可奇迹并没有发生,走路依然不便。在休学了两年后,原本成绩就很好的我选择了继续读书,一路跌跌撞撞也读到了大学。二十五岁大学毕业后,经历了求职的痛苦和迷茫,很多公司明明觉得我大学成绩优秀,能力突出要我去面试,可当他们看到我走路的样子还是会露出鄙夷的神色,我不明白公司招残障员工明明可以省很多税,可他们还是不愿意要残疾人?只要岗位合适,任何残疾都不是残疾,并没有什么不同啊!

历经波折好歹也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从第一份最基础的数据录入工作到人事数据信息录入再到人力资源其它模块的工作,一步步跳槽到更好的公司,也同时拥有了更高的工资。目前我是在北京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我们都是走在路上的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只能勇敢的走下去,能坚持走到三十而立的现在,依然是一种幸运。我幸运的拥有了父母无私的爱和支持,老师们的鼓励和朋友们的帮助,让我一样快乐成长,走着属于自己的摇摇晃晃的路。

在很多时候我也并不觉得这样的自己有什么缺少或是遗憾,仿佛生命从来都是这样的形态,没有人去改动更不存在变化。渐渐能明白,去接受很多不能改变的事情,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身体不便并不会阻碍我们一样去活的精彩,我们一样都会在浩瀚的时光里一步一步接近回归,经此一时,不过流年。

下载四十二章经 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十二章经 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演讲稿

    我爱我的祖国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四(2)班的XXX,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爱我的祖国》。 清晨,五星红旗伴着朝阳在校园里冉冉升起,我心里偷偷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要在国......

    论文:《班主任“四”字经》(已发表)

    班主任“四”字经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本身也要有严慈般的父爱。同时也要给学生起码的尊严......

    多经支部演讲稿(20140914)

    漫漫探索路 铸就新辉煌 ——勇于探索的多经人 40年日新月异,40年沧海桑田。40年岁月的脚步,承载着XXXX美好的记忆和燃烧的激情。回眸弓身懒步的老XXXX人,环顾周围两鬓星白的中流砥......

    第二十二章 统计调查(定稿)

    第二十二章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一星) 1.概念: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信息资料......

    第十二章 调查报告

    第十二章 调查报告讲课稿调查报告的撰写是社会调查研究总结阶段最重要的工作。调查报告的完成,是社会调查研究结束的主要标志。本章说明了调查报告的含义、作用及特点,结合实......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

    论语十二章教案范文合集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