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设礼教子路

时间:2019-05-14 20:3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设礼教子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设礼教子路》。

第一篇:孔子设礼教子路

孔子设礼教子路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孔子途经鲁国卞邑,在这里遇上了一个有趣的少年。这少年十八九岁,不但生得虎背熊腰,身材健硕,打扮得也非常奇特:他头上插着公鸡华丽的尾羽,腰间佩着野猪獠牙穿制的挂饰,审美十分的非主流。这个少年,就是子路。子路出身乡野,性格粗鄙,行事冲动,时常挎着长剑,耀武扬威走在街市上,众人对他都是惟恐避之而不及。

孔子与子路的初次见面,气氛并不融洽。也许在别人看来,未及而立之年的孔子,举止有度,神态谦和,是个让人一见之下便觉亲近喜欢的年轻人,但在子路看来,只觉得眼前这个家伙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很讨人厌,心想着我该找个什么借口,好上前去刁难羞辱一下他!要知道,孔子可不是后世戏文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换算成现在的度量衡,他身高超过一米九,腰围一米一,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而且还身佩宝剑,武力值相当不弱。想要欺凌这样的孔子,子路的鲁莽好斗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子路的无礼挑衅,孔子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宽容,他想要缓和气氛,打开话题,便问子路说,“这位小兄弟,你有什么喜好呢?”面对孔子的礼貌与温和,子路撇撇嘴,懒洋洋的拖长声音答道“我喜欢宝剑!”,孔子听了摇摇头,“我不是问这方面,而是想知道你的天赋所在,如果再辅以后天的修养学习,必然能有所成就啊。” 子路听了眯着眼上下打量孔子,心想你算哪根葱,也来教训我!“外乡人,那边南山上有一种竹子,生来笔直坚硬,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皮革。”子路言下之意就是说,小爷我是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哦?是吗!那倒是难得天生的好材料啊。但是,如果我们在竹条的尾部安上羽毛,把竹头磨得锐利,这样再把它射出去,是不是能射更远,飞的更快,扎的更深呢?”听了孔子的话,子路稍加思索,不由得对眼前这个外乡人有了新的认识,“这小子,看起来并不比我年长多少,说出话倒是有些见识!” 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与交往,子路对孔子的人品与学识心悦诚服,最终决定拜入孔子门下开始系统的学习。被收为弟子之后,只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自告奋勇担任老师的侍从与护卫。当孔子在朝堂上提出隳三都,与三桓针锋相对,子路坚定的支持;孔子被排挤,无奈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子路辞官跟随。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子路忠于孔子,敬爱孔子,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孔子身边,是学生,更像是朋友和亲人。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孔悝大夫家里作家臣,恰逢卫国内乱,有人劝子路明哲保身,走为上策,当时已经63岁的子路却说:“食其食不避其难”,坚持留下来履行身为家臣应尽的义务,英勇作战,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临死之前,子路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在激战中被打脱的发冠戴正,“君子死而冠不免”,我的老师孔子曾经教导我:即便是面对死亡,身为君子也要整整齐齐、堂堂正正。从一个粗野好斗的乡村少年,到舍身取义的仁人君子,我们看到了教育对人的改变和塑造,子路的正直和勇气,也折射出孔子作为老师的成功和伟大。

老师,不仅传播智慧和技能,更应该陶铸美好的人格。能够培养出子路一样的学生,想必是所有老师的梦想!而现在,我们的很多学生也好像当初的子路,也许不够懂礼、不够好学、不够完美,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为人师者的我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身立教,诲人不倦,让学生“亲其身”进而“信其道”。让梦想成为现实,培养子路一样的学生,做孔子一样的老师。因为“老师”,是最崇高的称呼,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第二篇:孔子学生子路写作提示习案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简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

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

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相关资料: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初仕鲁,后事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卫国人,小孔子31岁。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探究思考: 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思考二:子路的性格对他救人以及接受奖赏的影响。根据资料,可知子路是勇敢的,直率的。他救人可能不是为了得到那头牛,他接受那头牛时可能也没想到别人的评价,只是率性而为。这才是真实的子路。

思考三:子贡“赎人”而不去报账的背后。《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中引用了另一个故事:子贡到国外去,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回了他。回国以后他既没有张扬,也没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思考四:子贡的性格和个人经济状况对其做事的影响。和子路比较起来,子贡更注重“礼”。他不会像子路那样鲁莽,也没有子路的直率,他懂得内敛和谦虚,做了好事不但不会去宣传,甚至会隐瞒。所以,从动机上看,他并没有想利用这件事得到人们赞扬的意图。再从经济情况看,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他根本不会在乎赎回奴隶的钱。

2.关于孔子与人们(评价者):思考五:寻找孔子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孔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孔子预想这种做法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肯定子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鼓励人们向善;批评子贡的行为,因为他为鲁国人们树立了太高的道德标准,导致人们因权衡利弊不做或少做善事。

点拨二:孔子认为评价好事的标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只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才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良性循环。就子路的事情来看,它告诉人们只要做了好事就可以接受奖赏,在“利他”的同时完全可以“利己”。这样做的意义更在于社会对“做好事”的认可。

点拨三:孔子认为,“高尚”的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孔子批评子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奴隶,“报账”和“不报账”都是错误的。“报账”就损失了“名声”;“不报帐”就损失了“金钱”。做了好事而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就不会有人去做了。

思考六:寻找“人们”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点拨一: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事论事。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贪心”,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其思想核心是“利”与“德”的关系。

点拨二: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子路不该接受“那头牛”,否则就是“贪心”。由此“人们”就会认为,以后做好事也必须拒绝别人的奖励,这样做才合乎“高尚”的标准。

3.关于小孩的父亲和鲁国政府(相关人物):

思考七:鲁国社会的经济状况。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第三篇中谈到鲁国的社会现实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依据记载,鲁国在经历战乱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不好且国内人口数量大减。因此,小孩的父亲奖给子路一头牛,奖品有点大,才招致了人们的抱怨;而子贡则被看成是“品格高尚”。

思考八:感谢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感恩心理。能够出得起“一头牛”的奖赏,小孩的家经济条件一定比较好。如果这个奖品许诺在救人之前,那么这头牛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如果这头牛作为事后的感谢而送给子路,那就说明小孩的父亲懂得感恩。

思考九:鲁国政府的错误。春秋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特别对于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这条规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能做好事。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政府只知道一个子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鲁国百姓因此就不能奉献了。政府是规定的制定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想之“果”】在对上述人物解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1.动机说。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明白,通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是通晓“义”的,小人才把做事的目的放在“利”上。子路跳进湍急的河里之时,一没和小孩的父亲要钱,二没想到自身的安全,可称为“义举”。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对子路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2.影响说。明代袁了凡先生在论述这两件事情的好坏时说:“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在这段话中,他肯定了“善”的标准,不在“现行、一时和一身”上,而在“流弊、久远和天下”。这和孔子的思想一致。因此,他并不以是否收受奖赏和个人的无偿付出来评价“善”行,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为标准去评价。这就是孔子表扬子路而批评子贡的原因。

3.名利说。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义”和“利”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只不过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要“名”就不能要“利”,“做了好事不能留姓名”。因此,人们才会评价子路受牛“贪心”,子贡不报账“品格高尚”。

4.道德说。鲁迅说:“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即只有那些普遍,且又于自己和他人两利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因此,道德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奉献。子路的做法没有错,他告诉人们,做了好事是可以接受奖赏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这种做法可以调动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然而,子贡则错在“当时鲁国社会的穷人多而富人少,穷人赎人而报账则品德不如子贡高,不报账则损失了金钱,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子贡为人们树立的是道德的高标,在贫穷的鲁国社会,人们只能仰望这样的道德。

5.法律说。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说法律执行力量的强弱是影响国家强弱的基础。鲁国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却不能保障执法的严格性,这是导致这条法律不能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再从子贡的角度来看,牺牲了金钱赎回了鲁国的奴隶,这本来是该得赞扬的,可是他却触犯了鲁国的法律。不同的是,一般人谈到触犯法律的时候,都是因为做了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而子贡却因为奉献而犯法,这似乎让人觉得荒谬。

6.感恩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小孩子的父亲因为子路救了他的孩子而报之以“一头牛”,是感恩的表现。感恩必须是自愿的,且是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这样当成为社会的一种美德。

【想之“准”】面对一段特别复杂的材料,写作前必须确定主题。确定主题的诀窍在于抓住两段材料的中心和把握材料的倾向性。抓中心和倾向性最直接的方法是结合文字的多寡进行分析。材料中写“评价者”所用的文字相对

较多,在评价者中,写“孔子”的文字又是较多的。因此,可以确定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在宣扬孔子的思想,而孔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由此,可以“影响说”作为作文的主题。

抓中心和倾向性的第二个方法是抓冲突。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发现“两件事情在性质上获得了一致性”,即都是好事。所不同的是一个人“受牛”,一个人“不报账”。这是争论的焦点。人们认为,好事不能和“利”挂钩,或者不能“受人之大礼”。而孔子则认为,“利”和“礼”都不重要,只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才是好事,从这一认识上的冲突着手,可以“名利观”及由此引申的“道德观”作为作文的主题。

【写作提示】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想之“深”“新”】“连线现实”可增加认识问题的深度,“逆向思维”可提高认识问题的新意。

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当人们要求打捞队去打捞英雄的遗体时,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5000元,另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1000元,还说这是“看在英雄救人的份上”。还有在上海黄埔江畔,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竟然问:“给多少钱?”还说,不说好价钱就不下水。

这些人救人讨价,和子路的奋不顾身形成鲜明对比,你是否感觉到子路的高尚了呢?

关于评价者“价值观”的思考。“人们”和“大家”在材料中作为评价者站在孔子的对立面。他们对于子路“救人受牛”的评价是“贪心”,对于“子贡赎人不报账”的行为则大加赞赏,其思想根源在于他们仅认同“中国式的奉献”,即只能付出不能索取。连线现实:“雷锋”“焦裕禄”“李素丽”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他们只奉献不索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只奉献不索取。相反,德国克里斯托小镇镇长却强迫中国青年杨立奉献之后必须“索取”。事情是这样的:中国青年杨立在经过克里斯托小镇时捡到一个皮夹,他把皮夹交到市政厅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小镇镇长为了奖励他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寻找他。这在杨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克里斯托镇的镇长知道杨立的想法后,用英语说了句“东方式思维”,然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例文】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

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朋友,让我们用社会公德去审视个人的品行,用民族利益去维护社会公德吧!

“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步进,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守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评论:“道德回报”也需要制度表达

七旬老人15年资助13名贫困学子,晚景生病无人助。75岁老人沈兆骅,自1992年以来,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2006年,他被评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但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如今,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

《吕氏春秋》里有个“子贡赎人”的故事,这个逻辑很简单:子贡是大款,绝大多数鲁国人根本没法像他那么“大方”,子贡这么做只会逼得大伙不敢再有行善之举。换句话说,古人早就给正常道德行为确立了经济学的价值准则:即任何道德行为、向善之举都离不开一定的“补偿机制”,道德选择也有一个“成本核算”或者“边际效用”的考量。我们要反对“道德行为制度化”、倡导“道德回报制度化”。好在沈兆骅老人的遭遇是个例,也好在我们终究可以发现并弥补这种道德回报缺失后的酸涩。道德行为是无法制度化的,它更多地出于一种内心自觉,这个世界可以宣扬“在巨富中死去上一种耻辱”,但我们永远没办法制订一套“行善制度”来归置任何人的社会生活,善行是权利、而不是义务。黑格尔曾提及一种社会现象:有道德的人常常遭受不幸,而不道德的人往往万幸。正因如此,“道德回报”尤需要制度化表达,“制度化道德回报”就是以利他主义的价值理性来纠偏道德行为失衡的成本收益预期——若想使真善美的价值信念被信奉,就得设法让真善美与利益相统一:我们无法强迫他人行善,但我们起码应做到让行善者不吃亏。

政府需要成为“道德回报”制度化表达的主导,这也是“以德治国”的基本要义。沈兆骅老人所资助的,不正是推

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进程的劳动者吗?道德一旦要求直接受益人必须如何,就可能异化为一种值得警惕的道德暴力;但道德若不能从间接受益人(政府、社会)处谋求到基本保障与尊崇,则道德选择的成本必将日益高昂、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必将凌空高蹈而丧失生命力。给“道德回报”一个制度化的出口,就是放“道德行为”一条生路。

拾金有奖真君子——“伦理制度化”一议

与这个故事类似,我在多年前曾在报上看到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老外在宁波乘坐出租车时,不慎丢了一个软件包,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到电台与报社求助,发布了一则寻物启事:声明谁捡到并归还软件包,他将重金报答。启事见报后,捡到失物的出租车司机果然通过媒体向失主归还了软件包,并接受了老外的酬金。本来,这事到此为止有了个比较完满的结局,双方皆大欢喜。但是宁波的媒体却对司机的表现颇不满意,认为出租车司机不该拿这笔报酬,于是对他们口诛笔伐。在宁波的媒体看来,拾金不昧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司机事先不主动向公安机关交还失物,却要等到外国人许诺丰厚的报酬才肯归还,这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而且此事关国际友人,司机的行为简直是大大破坏了宁波人的形象。

以上两个故事耐人寻味,它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那就是“伦理的制度化”。

伦理与制度是不同的两种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软约束,而制度是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是一种硬约束。它们各司其职,在社会行为规范中有着不同的功用。伦理规范要求每个人都像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行为做事,是一种高要求。而制度规定了每个人不能像品德恶劣的人一样胡作非为,它是社会最起码的约束。“做好人好事”是一种道德要求,但如果通过立法来奖励“好人好事”,这就变成了一种硬性约束。本来是伦理规范的内容就成了一项制度,这就是“伦理制度化”。所谓伦理的制度化是指把相对抽象的伦理要求、道德命令具体化为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它是为倡导特定的伦理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所制订的鼓励与惩罚的规则,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和促进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奖励好人好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我们许多地方设有“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在西方,许多国家还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

第三篇: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

(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

论证)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引、析、提)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步进,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导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议论文写作

新材料作文

1、故事:子路拯溺(孔子态度:赞)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危险中的人。

2、故事:子贡赎人(孔子态度:愤)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即教材P73的第五题新材料作文中的两则材料)

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关键在于审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

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同样是善举,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

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

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

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

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

五步成文

第四篇: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

(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新材料作文

1、故事:子路拯溺(孔子态度:赞)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危险中的人。

2、故事:子贡赎人(孔子态度:愤)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即教材P73的第五题新材料作文中的两则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关键在于审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

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同样是善举,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好人应得好报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2.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2.我怀着一种敬畏之情,观看了2013《梦圆中国,德耀中华》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收看整场颁奖仪式,我用心聆听着道德模范的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有的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有的是用一生的爱来诠释的,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震撼。他们这样做,傻吗?有人说是,有人竖起大拇指,直夸“好样的”。我却情不自禁地向他们敬礼,这是一种敬重,更是一种钦佩,钦佩他们的勇气、钦佩他们的大爱无疆,钦佩他们的无私无畏。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种傻劲了,这种傻劲就是时代的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前进的动力。总书记的评价、贺词朴实感人,让人深受鼓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事迹,让我对助人为乐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捐助别人,带给别人希望和实现梦想的力量,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助人的意义。

学习道德模范不是一句口号,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在我们当今的这个社会中,许多人早已忘记了奉献,有时候我碰到一个因家庭出现困难而出来乞讨的人,我总会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去帮助她,可是事后,总会有同学或朋友说我傻,说他们是骗子。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与其说是一场颁奖晚会,不如说是一次心灵道德之流的碰撞。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固然当今社会关于“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言论此起彼伏,但我们还是坚信,社会中向善的力量是占绝大多数的。

我始终相信,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流与约束作用。道德作为一种至柔至刚的力量,必然可以化解所有猜疑与矛盾,融合冷漠的坚冰,成为指导人们行为与行动准则的心中的标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信道德之流将会继续涓涓流淌,道德模范为什么能感动人?因为坚守道德这块阵地,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和时代所需,是一个民族在信仰和诚信上的制高点,弘扬时代主旋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道德模范,让人们看到了良知的希望,点亮了人们追寻美德的灯塔。薪火相传,让道德火炬永不熄灭,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让人生的价值之花常开不败,生生不息!

4.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2012年人民日报社论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4.成功第一要素: 积极主动的心态——是所有神奇的创造者 当有人观望时,我埋头做事,心忧天下,执行为先; 当有人扯皮时,我关注目标,远离是非,心胸开阔; 当有人退避时,我勇往直前,困难越多,机遇越多; 当有人恭维时,我专心工作,做出成绩,报答老板; 当有人埋怨时,我沉默寡言,改变境遇,唯有行动; 当有人娱乐时,我一心为学,光阴如梭,只争朝夕; 当有人虚荣时,我实事求是,不图虚名,只要效益; 当有人冷漠时,我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善良天使; 当有人消极时,我逆水行舟,关键时刻,更显本色; 当有人赞美时,我冷静思考,三省吾身,精益求精; 当有人嘲笑时,我笨鸟先飞,苦练内功,只问耕耘; 当有人争抢时,我退避三舍,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最优秀员工的基本要素:

荣誉感

“多加责任感

一盎司”

全力以赴

没有任何借口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 5.

第五篇:子路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 案

(435300)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 李怡安 ***/ liyian1142@163.com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二.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四弟子述志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教学时数】 45ⅹ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突破重点

一.导入

《论语•先进》上所记载了一位教育家与他的弟子们的一个故事:这个教育家诱导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并点评他们的理想。这位教育家是谁呢?(孔子)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春秋时代,走进这位教育家的课堂,来感受圣人的教育,来欣赏他的“贤”弟子们的精神风貌。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具

《侍坐》人物表

(人物年龄,来源于相关资料)

孔 子:名“丘”、字“仲尼”,60岁 公西华:名“赤”,18岁

子 路:名“由”,51岁 曾 皙:名“点”,年龄可能 冉 有:名“求“,31岁 不会超过子路

四.课文结构

【明确】1。孔子问志 2。弟子述志 3。孔子评志

五.突破重点

四弟子述志 1.四弟子述志

子 路(由):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

冉 有(求):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已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

公西华(赤):“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从政,重视礼治,态度恭谦)

曾 皙(点):莫春者,率“冠者”、“童子”,“浴—”,“风—”,“咏—”

(当教师,重视礼教,既不谦虚又不自傲)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与评价

【明确】“哂由”,“与点”,肯定求、赤。

3.“礼乐”解释

【明确】儒家教育感化人的两种手段。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行为的规范等;乐,指音乐,它是实行“礼”的手段,指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知“礼”,其内容与本质都离不开“礼”。

4.《侍坐》主题 【明确】《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难点/文言基训

六.解决难点:

1.孔子为何“与点”?

【明确】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孔子济世不成之后产生的这种避世思想,其“消极”中含有“明智”。2. 孔子“哂”由,你觉得是否应该?

(孔子“哂”由的结果,造成以后逐个点名发言。/在当今社会,如无自信表现,过分自谦很难将自己“推销”出处。董建华曾在竞选香港行政长官演讲时,自称“当仁不让”,类似子路,并未受到世人讥笑,也不应遭受讥笑。/读一篇作文:《要敢于表现自己》)

3. 师生对话时,曾点鼓瑟,这是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为当时风俗)七.写作特点

【明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志趣、风度、教养、思想与性格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深刻而生动。八.文言基础知识训练 1.字词正音

哂(shěn)之 端章甫(fù)小相(xiàng)比(bì)及 舞雩(yú)2. 通假字 鼓瑟希(稀)莫(暮)春者 3.古今异义词

比:古义是“等到”,今义是“比较”。

端:古义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今义是“一端”、“极端”、“端正”等义。

与:古义是“赞成”,今常用作关联词。

或:古义是“有的人”,今常用作选择连词。

安:古是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全”、“安静”等义。4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则何以哉(用,做)

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撰写(写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5. 词类活用

鼓瑟希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端章甫 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风乎舞雩 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乘凉。6. 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吾与点也:“也”表判断。句意是我赞成曾点啊。倒装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则何以哉: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何”。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是我的志向才能和他们三位所谈的不同。7. 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附:作文

要敢于表现自己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载孔子设礼教子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设礼教子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子路。读后感(5篇)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 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写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中写了学生们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学生们志向所作的评价。通过学习文章,我看到作者写初了......

    子路教案(精选5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冠县职业教育中心曹春东 教学目标:(一)掌握“摄”“比”“哂”“俟”“与”等实词的意义以及“以”“乎”“尔”“焉”等虚词的意义和用......

    传承礼教的家训家风(修改稿)

    讲求礼教的家训家风 ------在拓展中传承 宜昌市六中902 韩紫东 中国素以礼教之邦著称,孔子于千年前诸多关于‚礼‛的论述,极大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我们家的家训,就是要讲求......

    子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孝敬父母的子路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他更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

    《论语》子路第十三教案

    《论语》子路第十三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吟诵《论语》子路十三篇—学以致用”的内容; 2、 理解《论语》“子路十三篇—学以致用”所讲的意思;3、学以致用,懂得如何客观公正......

    子路篇教案(五篇)

    《论语》子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子路好勇的性格特点 二、授课内容: 1、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让孩子们......

    子路借米.孝敬故事doc

    子路借米 ——中华经典孝敬小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

    三星电子路演主持词

    现场的朋友们,大家好!俗话说的好,一年有365个日出,三星电子陪你过;一年有365个日落,三星电子别错过。欢迎大家来到三星平板“星动邂逅,三星领‘秀”的活动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持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