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晓星:商法学讲稿
第一章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法律界定
(一)商的含义 1.辞义学上的商 《说文解字》:商最初是用于度量衡的一种单位。
《汉书》:“通财鬻货曰商”。《韦氏新国际辞典》:商指商品交换行为或买卖行为
《布莱克法律词典》:商指货物、生产品或任何种类财物的交换。
2.经济学上的商
指以营利为目的之直接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媒介性财货交易经营活动,一般称为“买卖商”。
3.法学上的商
泛指一切营利性营业活动和事业的总称。包括固有商、辅助商、第三种商、第四种商。
“固有商”指直接媒介财货交易的行为,包括商品交易、证券交易、票据交易、海商活动等。“辅助商”,亦称“第二种商”,
第二篇:陈晓星:商法学讲稿
第一章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法律界定
(一)商的含义 1.辞义学上的商
《说文解字》:商最初是用于度量衡的一种单位。《汉书》:“通财鬻货曰商”。
《韦氏新国际辞典》:商指商品交换行为或买卖行为
《布莱克法律词典》:商指货物、生产品或任何种类财物的交换。2.经济学上的商
指以营利为目的之直接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媒介性财货交易经营活动,一般称为“买卖商”。3.法学上的商
泛指一切营利性营业活动和事业的总称。包括固有商、辅助商、第三种商、第四种商。“固有商”指直接媒介财货交易的行为,包括商品交易、证券交易、票据交易、海商活动等。“辅助商”,亦称“第二种商”,指间接以媒介货物交易为目的之营业活动,它实际上是某种辅助固有商营业得以实现的商事行为,如货物运送、仓储、居间、代理、行纪、包装等。“第三种商”是虽不具有直接或间接媒介货物交易之行为目的;但其行为性质与固有商和辅助商有密切联系或者为其提供有商业条件的营业活动,如银行、融资、信托、承揽、运送、制造、加工、出版、印刷、摄影营业。“第四种商”是仅与辅助商或第三种商有牵连关系的营业、如广告宣传、人身与财产保险、旅馆营业、饭店酒楼、戏院舞厅、旅游服务、娱乐营业、信息咨询等。4.文化意义上的商
是将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进行综合的、本质性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商及商法的内涵和本质。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文明。” 经商致富到底是荣耀还是罪恶?我们应倡导崇尚商业的文化观念。
(二)商法的概念
1.商法的定义
一般而言,商法是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各国,商法是一个很不一致的概念,甚至是一个内涵很不确定的概念,与民法不同,没有一个国家的商法典对商法作出定义。
法国学者:商法是关于商行为的特别法。德国学者:商法是适用于商人的特别私法。英国学者:商法是指与商业有关的法律。
商法有形式意义上的商法和实质意义上的商法之分。前者一般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专门以“商法典”命名(目前国际上有60多个国家)而言。后者指在民商合一的国家,虽然没有形式意义的商法典,但存在大量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几乎每个国家都有)。
实质意义的商法又包括:(1)广义的商法,即调整各种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国际商法和国内商法。国内商法又包括是商公法和商私法。(2)狭义的商法,仅指调整国内商事关系的商事私法。
2.商法与商事法、商业法、商人法的比较
(三)商法的特征
1.具有一定公法因素的私法
商法在西方传统法体系上属于商人自治法,是典型的私法。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商法的商人自治的私法机制已无法满足现实,商法必然对自身作出合适的调整,将国家公权引入商法领域,通过国家干预的形式来弥补商人自治的不足。
中国历史上公法发达而私法不发达。政府公权力对商事活动的介入应适度,不应插手属于商人自行判断的事务。2.营利性
所谓营利,指为了谋取超出资本的利益并将其分配给投资者。从本质上说,商法实为促进商人营利法。逐利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商人利润最大化、纳税就是最大的奉献、爱国。
我国93年《公司法》第14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3.技术性
商法规范中含有大量技术性规范,更强调可操作性,与民法等一般私法偏重伦理性形成鲜明对照。如股东会召开程序、破产清算程序、票据规则、海事碰撞规则等。
中国商法的立法技术有待提高,如企业形态的划分、公司诉讼等。4.国际性
由于商法多为技术性规范,具有同源性和共通性,因此,商法比任何一个部门法都易
于统一。
中国商法应借鉴国外商法的经验,尽可能与国际通行的商事规则相一致。如我国所谓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在国外就没有。
(四)商法的调整对象
商法有无独立的调整对象?如果有,它应该是何种性质的社会关系?目前在学界并没有取得共识。
一般认为,商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但何为商事关系?应该是平等主体基于营利动机从事营业行为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有学者概括,其具有目的营利性、主体商人性和行为的交易性特点。
二、商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1.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1)从调整对象看,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法调整营利性的营业行为(平等主体间),这实为财产关系的一种。营利性营业行为仅是经济生活中的一部分。
(2)商法与民法发生着天然的关系,无法独立于民法而存在。商法的总则总是蕴含在民法之中。商法着重规定财产的移转,民法特别是债权制度是关于流通领域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商事主体制度以民法的法人制度为基础;民法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同样适用于商法;商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也基本同一。
(3)商法独立于民法存在的社会基础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欧洲中世纪商人法,背景总体是农业社会,商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差别很大,在等级森严下,商人的特定身份易于辨认。反观现代社会,各业皆商,各人皆商,商人已是中性,认定其身份的必要性大减。更重要的是,人人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营业权、营业自由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4)从国外商法发展的趋势看,民商统一是一个大的趋势。从商法产生的历史看,西方传统民商分立体制的形成,并非出于理性的认识与选择,而是由于历史传统的既成事实。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时,正是考虑法国已有商事单行法100多年这一因素,既不将其废除,也不并入民法内,而是将其合并成商法典。但事实上,自法国民法典问世之日,对商的调整就难以纳入商法典,呈现出不断脱离商法典的倾向。
在实行民商分立体制的国家,商法也很难脱离民法而独立存在。日本《商法典》第一
条:“关于商业,本法无规定的,适用民法。”西班牙是实行民商分立体制的国家,但起商法典第二条规定表明:民法是基本法,商法是特别法,缺乏专门商法规范时适用民法。显然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只是一种立法体制,并不能断言商法独立于民法而存在。
2.商法与民法的差异性
(1)民法以公平作为其最高价值取向,而商法中最高的价值取向则是效益。在民法的诸项价值目标中,最基本的是公平,即当公平原则与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则发生冲突与矛盾时民法首先会选择公平,在处理效益与其他民法原则的关系时采取的是公平至上兼顾效益与其他。商法在处理效益与其他法律原则的关系时其基本原则和要求是效益至上兼顾公平与其他。
民法的公平与商法的效益在目的追求上有相互交融的一面,并且有较强的趋同性。现代社会公平的满足也应是建立在对效益的追求和效益实现基础上的公平;而效益的实现也越来越有赖于公平原则的制约。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有句名言:“或许这正是说什么它们互相需要的道理—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实现以最小的不公平换取最大的效益,或者是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2)民法是典型的私法,而商法为具有一定公法因素的私法。(3)民法为国内法,而商法具有国际性。
(4)商法上有些制度是民法所没有的,如商号、商业账簿、共同海损规则等。3.商法与民法的法律适用(1)民法的一般适用和补充适用(2)商法的适用优先于民法(3)商法的效力优于民法
(二)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1.代表性主张(1)商经分离说
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法通过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规范和保护,丰富并活跃了市场投资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而体现国家意志及其对经济活动进行介入的经济法,则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及商法不足,两者是交叉相异的关系,不能互相代替。
(2)商经合一说
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商法和经济法都是以企业为对象的,对两者应合一或总合
把握。
2.共性
(1)都是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
(2)经济法具公法性质,商法有一定的公法因素。3.差异
(1)追求的利益不同(个体和整体);
(2)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主要调整经济管理关系);
(3)调节机制不同(商法为自我调节,自愿、平等;经济法为社会整体调节,强制、不平等)。
(三)商法的立法模式
1.国外商法的立法模式(1)民商分立模式(2)民商合一模式
(3)示范性质的统一商法典模式(4)单行商事法规模式 2.我国商法的立法模式选择
国内学界对于商事立法的形式,大致存在以下几种主张:(1)主张制定商法典(徐学鹿)
(2)主张制定商事通则(江平、王保树等)
(3)主张商法仍然以商事特别法的形式存在(梁慧星、王利明等民法学者)商法的内容:公司法、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海商法等。
三、商法的历史发展
(一)商法起源于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习惯法,表明商法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成文商事法典最早出现于大陆法系国家
(三)从英美法系商法来看,商事判例法是其主要渊源
(四)我国历史上缺乏商法发展的土壤,但现在是我国商法发展的最好时期
四、商法的基本原则
商法的基本原则,指能够反映商事关系的本质特点,体现商法的基本内容,统辖商法的具体制度,并贯穿商法规范的共同准则。
意义:是构建商法理念和商法精神的基础;是商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和商事纠纷的裁判准则;是构建商法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的基础。
(一)促进交易迅捷原则
商事交易以营利为目的,为实现营利目的,必须力求交易便捷,从而缩短交易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商法为营利法,促进交易迅捷原则为商法的首要原则。
1. 简化手续,尊重当事人的商事契约自由 2. 短期时效主义
商法采短期时效,使交易行为所生之债权的时效期间缩短,迅速确定其行为之效果,从而以牺牲债权人的时效利益为代价换取了交易迅捷的社会效益。
3. 交易定型化
指通过交易形式及交易客体的固定化,提高交易效率。
(二)商事主体法定原则
所谓商事主体法定原则,是指商事主体的资格必须严格依法取得并维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或者是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不能取得商事主体资格。
商事主体法定原则包括商事主体类型法定、商事主体标准法定和商事主体程序法定三项内容。商事主体类型法定是指可以进行商事活动的商事主体的种类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法律未规定的主体形式,当事人不得创设。商事主体标准法定是指商法对商事主体的实质性条件作了规定,投资者只能在完全具备这些实质性条件时,才能成立相应的商事主体。商事主体程序法定是指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和终止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履行登记程序,未经商业登记的,不得从事商事活动。
(三)保障交易安全原则
这一原则指商法通过减少和消除交易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调动人们从事商事活动的积极性,并增强可预见性。
要示主义
商法通过对公司章程、票据、提单等的格式化和法定化,既提高了效率,又维护了安全。 公示主义
指商法要求交易当事人对涉及利害关系人的客观事实必须公告周知。
外观主义
指商法以交易当事人的行为外观为标准而认定其行为的法律后果。 严格责任主义
指商法对商事交易当事人规定了严格的义务和责任。
(四)维护交易公平原则
指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协调商事交易活动,确定商事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要求。
1. 商事主体地位平等 2. 商事交易应诚实守信
第二章 商事主体
一、商事主体的法律界定
(一)商事主体的概念
指具有商事权利能力,依法独立享有商事权利和承担商事义务的个人和组织。国外称为“商人”。
《法国商法典》第1条:“以实施商行为作为其经常职业的人是商人。”
《德国商法典》第1条:“本法所称商人指经营营业的人。营业指任何营利事业,除非该企业在种类和规模上,不需要以商人方式为业务经营。”
《日本商法典》第4条:“本法所谓商人,指用自己的名义,以从事商行为为业者。”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104条:“商人是指从事某类货物交易业务或因职业关系以其他方式表明其对交易所涉及的货物或作法具有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人,也指雇佣因职业关系表明其有此种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代理人、经纪人或其他中介人的人。”
(二)商事主体的特征 1.为商法所确认和规定
2.具有商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从事商事活动(即以商行为为业)
(三)商事主体与民事主体的区别
1.商事主体主要是企业,民事主体范围广于商事主体 2.商事主体具营利性,民事主体不一定以营利为目的
3.商事主体一般须依法登记取得,民事主体只须符合法律规定
4.商事主体同时具备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民事主体不完全以行为能力为要件 总结: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是成为商事主体的前提,但并非所有主体都能成为商事主体。
二、商事主体的分类
(一)按照商主体的组织机构特征,分为商个人、商合伙与商法人
1.商个人。又称“商自然人”、“个体商人”。它是指按照法定程序取得了特定的商事能力,独立从事营业性商行为,依法承担商法上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或自然人。
2.商合伙。又称为“商业合伙”或“合伙企业”,它是指数个合伙人为实现营利性经营目的而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担责任所形成的人身信任和财产相结合的集合体。
3.商法人。在大陆法各国民商法实践中又称“营利性法人”,在我国法中则称之为“企业法人”。它是指基于营利性营业目的而设立的,具有特定的商事能力和资格,依法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以其经营资产独立承担责任的社团组织。(二)按商事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不同划分为: 1.全民所有制企业 2.集体所有制企业 3.私营企业 4.外商投资企业
(三)按商事主体资格的取得是否需要履行相应的注册要求,可分为法定商人、注册商人与任意商人
1. 法定商人。是指以法律规定的特定商行为为营业内容,即使没有在商事登记薄上登记注册,也当然获得商人资格。
2.注册商人。指法定商人以外的商事活动经营者,如果需要一种以商人方式建立起来的经营活动,即有义务在商事登记薄上登记注册,称为注册商人或应登记商人。
3.自由登记商人。指依法由其自主决定是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商人。
(四)按经营规模不同,可分为大商人和小商人
1.大商人。又称为“完全商人”。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商行为为经营范围,完全符合法定标准的商人。
2.小商人。又称为“不完全商人”。是指经营种类和范围小,经营活动可以不按照不按照商法中的严格规定来进行的商人。
三、商个人
(一)我国商个人的分类及其法律调整
1.个体工商户(国务院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2.农村承包经营户(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
3.个人独资企业(1988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99年《个人独资企业法》)独资企业,也称个体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独资商人等。我国的法定名称为个人独资企业,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二)对我国商个人立法的评价与展望 1.我国个体工商户和独资企业应一并适用
2.应降低我国独资企业的设立门槛,以鼓励投资兴业 我国规定的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条件为:
(1)投资人资格:法律、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
(2)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3)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4)必要的从业人员
四、商合伙
指合伙企业。我国由1997年颁布、2006年修订的《合伙企业法》调整。
(一)普通合伙企业
指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企业。1.设立条件
(1)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合伙人为自然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2.合伙企业的财产
(1)构成: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2)性质:共同共有。
(3)管理和处分: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合伙人在企业清算前不得请求分割。(4)转让: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如转让在合伙人之间,仅须通知其他合伙人。
(5)出质:合伙人以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其行为无效,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3.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与监督
(1)执行:各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也可以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
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有关事项作出决议,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表决办法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
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2011年司考题】
29.甲、乙、丙、丁打算设立一家普通合伙企业。对此,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各合伙人不得以劳务作为出资
B.如乙仅以其房屋使用权作为出资,则不必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
C.该合伙企业名称中不得以任何一个合伙人的名字作为商号或字号
D.合伙协议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并经登记后生效
30.赵、钱、孙、李设立一家普通合伙企业。经全体合伙人会议决定,委托赵与钱执行合伙事务,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对此,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孙、李仍享有执行合伙事务的权限
B.孙、李有权监督赵、钱执行合伙事务的情况
C.如赵单独执行某一合伙事务,钱可以对赵执行的事务提出异议
D.如赵执行事务违反合伙协议,孙、李有权决定撤销对赵的委托(2)监督:不参加执行事务的合伙人有权监督执行事务的合伙人。
• 查阅帐簿; • 提出异议; • 撤消委托;
• 要求依约报告工作。
(3)合伙人的义务:禁止竞业与自我交易。
第三十二条 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
4.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与亏损分担
(1)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
(2)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
5.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
(1)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
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2)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3)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合伙人不得将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全部或部分转让 11
给第三人。(4)合伙人发生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相关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也不得代位行使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5)合伙人的自有财产不足清偿其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的,该合伙人可以以其从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6.入伙与退伙(1)入伙
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
订立书面合伙协议,原合伙人应当向新合伙人告知原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2)退伙
• 申明退伙:也称任意退伙,指依合伙人自己的意思表示而决定的退伙行为。第四十五条 合伙协议约定合伙期限的,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伙人可以退伙:
(一)合伙协议约定的退伙事由出现;
(二)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三)发生合伙人难以继续参加合伙的事由;
(四)其他合伙人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
第四十六条 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期限的,合伙人在不给合伙企业事务执行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退伙,但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第四十七条 合伙人违反本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退伙的,应当赔偿由此给合伙企业造成的损失。
• 法定退伙:指基于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定事由而当然退伙的情况。第四十八条 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然退伙:
(一)作为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
(二)个人丧失偿债能力;
(三)作为合伙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
(四)法律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合伙人必须具有相关资格而丧失该资格;
(五)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 开除退伙:指基于合伙人的共同意志将严重违反合伙协议或严重损害合伙企业利益的人开除出合伙的行为。
第四十九条 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决议将其除名:
(一)未履行出资义务;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
(三)执行合伙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
(四)发生合伙协议约定的事由。【2011年司考题(不定项选择)】
张、王、李、赵各出资四分之一,设立通程酒吧(普通合伙企业)。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期限。现围绕合伙份额转让、酒吧管理等事项,回答第92—94题。
92.酒吧开业半年后,张某在经营理念上与其他合伙人冲突,遂产生退出想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将其份额转让给王某,且不必事先告知赵某、李某
B.可经王某、赵某同意后,将其份额转让给李某的朋友刘某
C.可主张发生其难以继续参加合伙的事由,向其他人要求立即退伙
D.可在不给合伙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要求退伙
93.酒吧开业1年后,经营环境急剧变化,全体合伙人开会,协商对策。按照《合伙企业法》规定,下列事项的表决属于有效表决的是:
A.张某认为“通程”二字没有吸引力,提议改为“同升酒吧”。王某、赵某同意,但李某反对
B.鉴于生意清淡,王某提议暂停业1个月,装修整顿。张某、赵某同意,但李某反对
C.鉴于酒吧之急需,赵某提议将其一批咖啡机卖给酒吧。张某、王某同意,但李某反对
D.鉴于4人缺乏酒吧经营之道,李某提议聘任其友汪某为合伙经营管理人。张某、王某同意,但赵某反对
94.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林某被聘任为酒吧经营管理人,在其受聘期间自主决定采取的下列管理措施符合《合伙企业法》规定的是:
A.为改变经营结构扩大影响力,将经营范围扩展至法国红酒代理销售业务
B.为改变资金流量不足情况,以酒吧不动产为抵押,向某银行借款50万元
C.为营造气氛,以酒吧名义与某音乐师签约,约定音乐师每晚在酒吧表演 2小时
D.为整顿员工工作纪律,开除2名经常被顾客投诉的员工,招聘3名新员工
7.合伙人的继承
合伙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的,对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享有合法继承权的继承人,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从继承开始之日起,取得该合伙企业的合伙人资格。
合伙人的继承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依法成为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企业依法转为有限合伙企业。全体合伙人未能一致同意的,合伙企业应当将被继承合伙人的财产份额退还该继承人。【2011年司考题】
71.2009年3月,周、吴、郑、王以普通合伙企业形式开办一家湘菜馆。2010年7月,吴某因车祸死亡,其妻欧某为唯一继承人。在下列哪些情形中,欧某不能通过继承的方式取得该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资格?
A.吴某之父对欧某取得合伙人资格表示异议
B.合伙协议规定合伙人须具有国家一级厨师资格证,欧某不具有
C.郑某不愿意接纳欧某为合伙人
D.欧某因夫亡突遭打击,精神失常,经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8.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1)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可以设立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2)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特殊普通合伙”字样。
(3)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
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有限合伙企业
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共同组成,普通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的合伙企业。
1.有限合伙企业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合伙人设立;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有限合伙企业至少应当有一个普通合伙人。
2.有限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有限合伙”字样。3.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
4.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
5.(1)有限合伙人可以同本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交易;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2)有限合伙企业不得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3)有限合伙人可以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4)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5)有限合伙人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但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伙人。(6)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在有限合伙企业存续期间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合伙人不得因此要求其退伙。
(三)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1.解散事由
(1)合伙期限届满,合伙人决定不再经营;
(2)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3)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
(4)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满三十天;
(5)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已经实现或者无法实现;(6)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原因。2.清算人
清算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可以自合伙企业解散事由出现后十五日内指定一个或数个合伙人,或者委托第三人,担任清算人。自合伙企业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未确定清算人的,合伙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
单项选择题:
1.甲、乙因合伙经商向丙借款3万元,甲于约定时间携带3万元现金前往丙家还款,丙因忘却此事而外出,甲还款未果。甲返回途中,将装有现金的布袋夹放在自行车后座,路经闹市时被人抢夺,不知所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丙仍有权请求甲、乙偿还3万元借款 B.丙丧失请求甲、乙偿还3万元借款权利 C.丙无权请求乙偿还3万元借款
D.甲、乙有权要求丙承担此款被抢夺的损失
2.甲、乙、丙、丁成立一普通合伙企业,一年后甲转为有限合伙人。此前,合伙企业欠银行债务30万元,该债务直至合伙企业因严重资不抵债被宣告破产仍未偿还。对该30万元银行债务的偿还,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乙、丙、丁应按合伙份额对该笔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甲无须承担责任
B.各合伙人均应对该笔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C.乙、丙、丁应对该笔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甲无须承担责任 D.合伙企业已宣告破产,债务归于消灭,各合伙人无须偿还该笔债务
3.2007年1月,甲、乙、丙设立一普通合伙企业。2008年2月,甲与戊结婚。2008年7月,甲因车祸去世。甲除戊外没有其他亲人,合伙协议对合伙人资格取得或丧失未作约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合伙企业中甲的财产份额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B.戊依法自动取得合伙人地位
C.经乙、丙一致同意,戊取得合伙人资格
D.只能由合伙企业向戊退还甲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 多项选择题:
1.甲、乙、丙、丁欲设立一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协议中约定了如下内容,其中哪些符合法律规定?
A.甲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同时被推举为合伙事务执行人
B.丙以其劳务出资,为普通合伙人,其出资份额经各合伙人商定为5万元
C.合伙企业的利润由甲、乙、丁三人分配,丙仅按营业额提取一定比例的劳务报酬
D.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有限合伙人可以全部转为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也可以全部转为有限合伙人
2.贾某是一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若贾某被法院判决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他合伙人可以因此要求其退伙
B.若贾某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取得贾某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资格
C.若贾某转为普通合伙人,其必须对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D.如果合伙协议没有限制,贾某可以不经过其他合伙人同意而将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
第三章 商事行为
一、商事行为的概念
商事行为,简称商行为,又称商业行为,是大陆法系国家商法中特有的概念,一般是指以营利性营业作为行为的目的而从事的行为。但由于各国确定商行为的标准不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表述并不相同。
(一)客观主义
以法国为代表,主张按法律行为的客观性质认定商行为,而不问是否由商人实施。法国商法典:商行为是任何主体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
(二)主观主义
以意大利和德国为代表,主张只有商人双方或一方参加的法律行为才是商行为。德国商法典:凡商人为了经营自己的商业企业而作出的一切法律行为都是商行为。
(三)折衷主义
以日本为代表,主张确定商行为的标准应当兼采主观和客观。根据日本商法典的规定,商行为不仅包括任何主体基于任何目的而从事的“绝对性商行为”,也包括商事主体基于营利性营业目的而从事的“营业性商行为”,还包括商人为其营业所进行的“附属性商行为”。
二、商事行为的特征
(一)营利性
(二)营业性
(三)技术性
三、商事行为的分类
(一)依商行为确认的标准不同
1.绝对商行为:也称客观商行为,是指商法规定的当然属于商行为的行为。
2.相对商行为:也称主观商行为或营业商行为,是指在法律列举的范围内,由商人实施或由非商人基于营利性营业目的而实施的行为。
(二)依行为人双方是否具有商事主体资格
1.双方商行为:指双方当事人都具有商事主体资格所从事的商行为。
2.单方商行为:指行为人中一方是商事主体,而另一方为非商事主体时所从事的交易行为,又称“混合交易行为”。
(三)依据同一商事营业内商行为的内容不同
1.基本商行为:指在同一商事营业内直接以营利性交易为内容的商行为。
2.附属商行为:指在同一商事营业内虽不具有直接营利性的内容,但却能起到协助基本商行为实现作用的辅助行为。
四、商事代理行为
(一)商事代理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商事代理行为,一般是指商事代理人以营利为目的,接受被代理人(委托人)的委托,在一定的区域或处所代替被代理人同相对人(第三人)建立商事法律关系,其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商行为。
1.商事代理行为源于被代理人的委托 2.商事代理行为具有商人性 3.商事代理行为均属有偿代理 4.商事代理行为不以显名为必要
(二)商事代理行为的特殊规则
1.商行为的代理人虽未表明为被代理人所为,其行为对被代理人仍发生效力。如果相对人不知道代理人的行为是为被代理人所为的,也可以请求其代理人履行。
2.商行为的代理人,在不违背被代理人授权本意的范围内,可以实施未被直接授权的行为。
3.被代理人的死亡,不影响代理权的存续。
第四章 商业登记、商业名称与商业账薄
一、商业登记
(一)商业登记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指依照商法或商业登记法或其他特别法的规定,商业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及实体要求,将应行登记的事项,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主管机关予以核准后登记注册并公之于众的法律行为。
2.意义:
(1)实施国家监督的需要(2)重要的统计资料(3)征税依据
(4)确认商人资格,提供商人重要的法律和经济信息 德国商法典第9条:
(1)许可任何人查阅商业登记薄以及提交商业登记的文件。(2)对于登记和提交商业登记的文件,可以请求给予誊本。、、、、、、(3)可以通过法院出具的关于登记的证书向机关证明,何人为登入商业登记簿的独资商人商号的所有人。对于代表独资商人或公司的权利的证明,适用相同规定。
(4)法院应依请求给予证明书,证明关于一项登记的内容不存在其他登记,或证明未进行一定的登记。
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57条:“公司登记机关应当将核准登记的公司登记事项记载于公司登记薄上,供社会公众查阅、复制。”第66条:“借阅、抄录、携带、复制公司登记档案资料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
(二)商业登记的原则
1.强制登记主义与任意登记主义 2.准则登记主义与核准登记主义 3.形式审查主义与实质审查主义
(三)商业登记主管机关
1.国外:政府、法院、警察部、商会等。2.我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二章 登记管辖
第六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下列公司的登记: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公司以及该公司投资设立并持有50%以上股份的公司;
(2)外商投资的公司;
(3)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的规定,应当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的公司;
(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应当由其登记的其他公司。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本辖区内下列公司的登记: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公司以及该公司投资设立并持有50%以上股份的公司;
(2)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由其登记的自然人投资设立的公司;
(3)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的规定,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公司;
(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登记的其他公司。
第八条 设区的市(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直辖市的工商行政管理分局、设区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区分局,负责本辖区内下列公司的登记:
(1)本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所列公司以外的其他公司;
(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权登记的公司。
前款规定的具体登记管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但是,其中的股份有限公司由设区的市(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登记。
(四)商业登记的种类
1.开业登记 2.变更登记 3.注销登记
(五)商业登记的事项
商业登记的事项是指法律规定的在申请商人登记时应当登记注册的事项。
1.《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金、从业人数、经营期限、分支机构。
2.《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企业名称、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合伙人的
姓名及住所、出资额及出资方式。
3.《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企业名称、企业住所、投资人姓名和居所、出资额和出资方式、经营范围及方式。
4.《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公司类型;经营范围;营业期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以及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
(六)商业登记的效力
1.创设商事主体的效力(有的国家仅规定公示效力)2.就登记事项对抗善意第三人(公示功能)
日本《商法典》:已登记事项,必须在登记所及时公示;登记与公告不同时,视为未进行公告;应登记事项,非经登记及公告,不得以其对抗善意第三人;虽于登记及公告后,第三人有正当理由未能得知,也不能对抗该第三人。
3.产生商业登记事项的请求权:如证明书发给请求权、登记薄及附属件抄阅请求权 4.产生商号、商业名称的专用保护
(七)我国商业登记立法存在的问题
1.商业登记立法形式的极度分散性妨碍了商业登记制度有机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商业活动主体的守法和执法主体的监督和管理
(1)《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2)《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3)《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4)《公司登记管理条例》(5)《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6)《企业法人登记公告管理办法》
2.商业登记立法在价值取向上过于向交易安全倾斜,忽视了效率 3.有关商业登记的法律文件的内容存在重叠、冲突和疏漏 4.立法未给申请人保护其合法权益构筑合理而有效的机制
二、商业名称
(一)概念:商业名称是商事主体在从事商事行为时用以署名的称谓。
1.是商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商人之间及商人与其他主体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是商人信用的载体
(二)商业名称相关概念比较
1.商业名称与商号:商号是商业名称的核心部分,两者为属种关系
2.商号与商标:两者都属绝对权,都具有财产性,都可以有偿转让,有时是重叠的。区别:
(1)属性不同:商号体现商事主体在营业上的名称,而商标则是表示特定商品的标志。(2)年限不同:商号权无年限限制,商标权则有。
(3)效力不同:商号权一般仅限于某个地区,而商标权及于全国。
(4)形式不同:商号只能用文字表示,而商标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形表示。(5)注册要求不同:商号为强制,商标则分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
(6)取得程序不同:商号经工商登记取得,商标则由国家商标局经特别程序取得。(7)使用数量不同:一个商人一般只能有一个商号,但可拥有多个商标。
(三)商业名称的规范
根据国家工商局《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1.一般应由行政区划、字号(商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几个部分构成。经国家工商局核准,下列企业可不冠区划:
(1)经申请并获同意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中国”、“中华”或“国际”字样的;(2)历史悠久、字号驰名的企业;(3)外商投资企业。
2.只能有一个名称,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
3.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与文字:(1)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2)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3)外国国家(地区)名称、国际组织名称;
(4)政党、党政军机关、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名称及部队番号;(5)汉语拼音字母(外语名称中使用除外)、数字;(6)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
4.经登记后未满一年,无特殊原因不得变更,不得使用被撤销、被吊销执照未满三年、注销登记未满一年的企业名称。
(四)商业名称的预先核准制度
三、商业账薄
(一)概念:是商人用以记载其营业活动和财产状况,根据会计准则,依法制作的书面薄册。
(二)意义:
1.对商人本人来说,商业账薄是为记载和反映自己的营业状况的基本依据
2.对其他商人来说,通过商业账薄可以了解设立账薄人的经营状况,以便作出是否与之进行交易的决定
3.对主管机关来说,商业账薄是主管机关对商人进行财务、物价、审计、税收检查的基本依据
4.对债权人来说,商业账薄在商人破产时清理债权债务的主要依据 5.对股东来说,商业账薄是股东行使权利的重要依据
(三)种类
1.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会计账薄:包括序时帐、分类账、备查账
3.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财务情况说明书、利润分配表
(四)商业账薄的保存、查阅与披露
第五章
一、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一)公司的概念
1. 大陆法系的公司概念
1965年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条规定:(1)股份有限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对于公司的债务,只以公司的财产向债权人负责任。(2)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分割成等额股份的资本。
日本《商法典》第5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指以实施商行为为目的而设立的
公司与公司法概述
社团。
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司,谓以营利为目的依照公司法组织登记成立之社团法人。2. 英美法系的公司概念
美国《标准公司法》规定:公司是指受本法令管辖的营利公司。英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是依公司法的规定而设立的经济组织。
我国香港地区《公司条例》将公司解释为“指依本条例组织及登记之公司或现已存在之公司”。3. 我国的公司概念
中国《公司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3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定义一:公司是指股东依照公司法的规定,以出资方式设立,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定义二: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思考】 公司概念与企业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二)公司的特征
【思考】 张
三、李四二人各出资10万元设立一有限责任公司,两年后公司资产50万元,但欠债80万元,现公司倒闭。对公司的债权人应如何清偿?
【例题】 李某与“大木采石场”各出资了50万元组建了一家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木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建筑材料,聘请营销专家陈某为经理。这里谁负“有限责任”? A、“大木采石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B、大木有限公司对公司的债务
C、李某和“大木采石场”对大木有限公司的债务 D、陈某对大木有限公司的债务
1. 适法性
即设立公司应当符合公司法等法律规定的公司种类、设立条件及设立程序等,遵守一系列强制性法律规范,这与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有明显的差异。2. 营利性
公司的营利性,不仅指公司本身在经营目的和经营内容上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还包括公司向其成员分配利润的特定内涵,这是营利性法人与公益性法人的根本区别。3. 法人性
(1)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2)公司设有法定的组织机构。(3)公司独立承担财产责任。讨论:公司是否具有社团性? 二.公司的种类
(一)以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大陆法国家采用)
1. 无限公司:指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全体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的公司。
2. 两合公司:指由无限责任股东与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公司。3. 有限责任公司:指依公司法设立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4. 股份有限公司: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5. 股份两合公司:指由一人或一人以上的无限责任股东与一人或一人以上的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资本分为等额股份的公司。
(二)依公司股份是否允许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为标准进行分类(英美法国家采用)1. 封闭式公司:又称不上市公司、私公司或非公开招股公司,其特点是公司的股份仅由特定的股东持有,不能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向社会发行;股东的股份可以有条件的转让,但不能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
2. 开放式公司:又称上市公司、公众公司或公开招股公司,其特点是公司可以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三)依公司信用基础为标准进行分类(大陆法国家的学理分类)
1. 人合公司:指以股东个人条件作为公司信用基础而组成的公司(典型如无限公司)。2. 资合公司:指以公司资本和资产条件作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公司(典型如股份有限公司)。
3. 人合兼资合公司:指信用基础兼具股东个人信用及公司资本和资产信用的公司(典型如两合公司)。
(四)依公司之间的控制关系为标准进行分类
1. 母公司:指拥有另一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或通过协议方式能够对另一公司的经营实行实际控制的公司。
2. 子公司:指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所拥有或通过协议受到另一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
母子公司之间法律关系的特点是:
(1)母公司能够实际控制子公司,因而能够影响子公司董事会的组成及重大事项的决定。
(2)母子公司之间的控制关系主要是基于股权的占有,也包括通过协议控制。(3)母子公司各为独立的法人。
(五)依公司内部组织管辖系统为标准进行分类 1. 总公司:指管辖全部公司组织的总机构。2. 分公司:指总公司所管辖的分支机构。分公司的法律地位:
(1)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其所属公司承担。
(2)分公司应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因而其具有一定的人格,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外从事经济活动,并可起诉和应诉,不同于公司的职能部门。
(3)理论上一般认为公司属于非法人组织。
此外,按公司的国籍标准,公司可分为本国公司、外国公司和跨国公司;按公司资本的构成标准,公司可分为国营公司和民营公司;等等。三.公司法的概念与特征(一)公司法的概念
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及其他与公司组织有关的对内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司法指所有规范公司组织和行
为(与组织特点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总称,狭义的公司法则仅指冠以“公司法”名称的公司法典。
(二)公司法的特征 1. 属于私法中的商事法
2. 集组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于一体 3. 表现为成文法
4. 强制性和任意性的结合 5. 一定的国际性
四.中国《公司法》的制定与修改
(一)中国《公司法》的制定
中国最早的成文公司立法是清政府于1904年公布的公司律。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公司法》,这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现代中国公司立法。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显带有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痕迹,是国企改革的急就章。该法分别于1999年和2004年对个别条文进行了修订。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公司法修正案,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中国《公司法》的修改
(一)理念突破
1.从侧重国有企业改革到方便普通投资者 2.从防止滥设公司到鼓励公司设立(效率)3.从强调事前规制到加强事后救济 4.从公司管制到公司自治
(二)制度完善
1.公司设立制度方面(1)降低公司设立条件
(2)普遍采用准则主义设立原则(3)解禁一人有限公司设立的限制(4)缓和了公司经营范围的规制 2.公司资本制度方面
(1)大幅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2)部分采用分期缴纳出资制(3)缓和了现物出资的限制(4)公司回购股份的缓和(5)缓和了转投资的限制 3.公司治理结构方面(1)健全了董事会制度
A.完善了董事辞职的规定
B.完善了董事长不能或不履行职务时的补救措施 C.健全了董事会的决议机制 D.改革了法定代表人制度(2)加强了监事会
A.充实了监事会的职权 B.规定了监事会的调查权
C.规定了监事会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 D.规定了监事会的例会制度
(3)充实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义务的规定(4)增设股东义务
(5)上市公司治理的特别规定
A.独立董事 B.董事会秘书
C.特别决议事项与关联交易 4.中小股东权利保护方面 5.利益相关者保护方面(1)完善职工利益保护
A.职工参加董事会扩大到所有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可以设职工董事 B.监事会的职工比例正式确定为不低于三分之一 C.征询意见和建议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公司(2)强化了债权人利益保护 A.会计信息的真实
B.公司合并、分立中的债权人保护
C.揭开公司面纱措施的引进
(一)中国《公司法》的基本原则
1. 公司社会责任原则(?)
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是指,公司除了应对股东利益保护之外,对于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利益各方和公共利益也负有一定责任,如雇员、用户、社区居民、环保、政府方代表的税收利益等。要求公司承担营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对公司的重新定位,是公司法均衡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果。
新《公司法》第5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新《公司法》第19条:“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93年《公司法》第17条:“公司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活动,依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办理。”
讨论:公司法中规定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法院是否能够直接引用裁判案件? 2. 保护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权益原则 3. 股东平等原则
指股东在基于股东资格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中,原则上应按照其持有的股份性质和股份数额享受平等待遇。
依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可以由公司章程规定不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时可实行累积投票制,等等,目的是为了遏制大股东权利的滥用,实现真正的股东平等。4. 有限责任原则
指股东仅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原则是我国公司法的基石,但其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司法所确立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有限责任原则的例外情况,但并非对该原则的动摇和否定,而是对该原则的补充和完善。
第六章 公司设立制度
一、公司设立的概念
公司设立是指发起人为了使公司得以成立并取得法人资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
公司设立与公司成立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公司设立是公司成立的法定必经程序,公司成立则是公司设立的法律后果或直接目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性质不同。公司设立是一种法律行为,而公司成立则是公司设立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2)所处阶段不同。公司设立行为存在于公司营业执照颁发之前,而公司成立则开始于公司营业执照的签发之时。但公司设立行为并不必然导致公司成立,公司设立如果不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就不可能为法律所承认,公司也就无法成立。(3)效力不同。在公司设立阶段,公司还没有成立,发起人不能以公司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因设立行为所负费用和债务由发起人承担责任。公司一旦成立,即成为独立于其股东的法人实体,能够以公司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民事活动,而其活动的后果也由公司承担。
二、公司设立的性质
(一)契约说
该学说认为,公司设立是一种契约行为。
(二)单独行为说
该学说认为,公司的设立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股东以组织公司为目的的个别单独行为。
(三)合并行为说
该学说认为,设立公司是契约行为和单独行为的有机结合。
(四)共同行为说
这种学说认为,公司的设立行为是若干股东或发起人共同所为的法律行为。
三、公司设立的立法原则
所谓公司设立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在立法上对公司设立方式的基本态度,即以怎样的程序限制来规范公司的设立。
(一)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又称放任主义,是指国家对公司的设立不加任何限制,公司是否设立,设立何中公司,怎样设立,完全由设立人自行决定,法律不加任何干预,勿需办理任何手续,公司就可成立。
(二)特许主义
特许主义是指公司的设立要经过国家元首的特别许可或者要经过国家立法机关颁发特别法令以示许可
(三)核准主义
核准主义也称行政许可主义,是指公司的设立除符合一般法律所规定的条件外,还须经过行政主管机关的审核批准才能成立
(四)单纯准则主义
单纯准则主义是指公司的设立只要符合国家公司立法所规定的条件,就可成立公司并取得法律上之独立人格。
(五)严格准则主义
所谓严格准则主义,一是严格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二是加重设立人的法律责任,三是加强司法机关、行政主管机关对公司的监督。
四、公司设立的条件
公司设立条件,是指法律规定的公司要获准国家登记机关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应当具备的条件。公司的设立条件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条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一般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相适应的必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等。我国传统的企业组织立法中,多将“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列为企业的设立条件,大大抬高了企业的设立门槛,不利于企业的创设。
公司设立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发起人或股东符合法定条件
公司是由设立人申请创设的,但设立人应当具备法定条件。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公司的设立人为公司的发起人,而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公司的设立人即为公司的股东。
1.发起人或股东的人数
发起人或股东的人数应当符合法律的要求。由于公司种类的不同,法律规定的发起人或股东的人数要求并不相同。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而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2.发起人或股东的资格
发起人或股东既可以为自然人,也可以为法人,还可以为国家。我国《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发起人或股东的资格要件。一般认为,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若为自然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若为法人,则应是法律上不受限制的法人。
依据我国国务院1988年发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有权申请开办私营企业的人员仅包括:农村村民;城镇待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经营者;辞职、退职人员;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离休、退休和其他人员。
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理》第4条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二)公司资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三)制定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是公司设立、运营过程中处理内外关系的重要文件。
关于公司章程的记载内容,在学理上一般分为绝对记载事项、相对记载事项和任意记载事项。绝对记载事项是指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章程必须记载的事项,相对记载事项是指法律列举的由公司决定是否记载的事项,任意记载事项则是指在公司法规定的绝对记载事项及相对记载事项之外,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行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公司章程制定人认为需要规定的事项。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章程由股东共同制定,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章程由发起人制订,如果采用募集方式设立,公司章程须经创立大会表决通过。
(四)符合公司组织体的要求
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体,公司必须具备以下要求:(1)有公司名称。(2)有公司住所。(3)建立符合公司法要求的组织机构。
五、公司设立的效力
(一)公司设立失败
公司设立失败,是指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公司最终没有完成设立登记。常见的原因包括:资本未能足额募集、创立大会未按期召开、发起人和认股人作出不设立公司的决议等。
在公司设立失败的情况下,公司法人地位没有确立,此时设立中的公司等同于发起人之合伙团体,因设立行为产生的全部债权债务由发起人承受,也即因设立行为产生的债权等权利由发起人共同享有和承继,而因设立行为产生的费用和债务则由发起人共同承担连带责
任。
(二)公司成立
公司的成立是指设立中的公司因符合公司立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而被法律认可后的法律后果或法律事实状态。
我国公司成立的外在表现是公司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第7条第1款)。公司登记机关吊销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只是吊销了公司的营业资格,公司的法人资格并没有丧失,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司法的规定,此时的公司是为清算之目的而存在的“清算法人”,只有当公司清算完结并办理了注销登记后,其法人资格才告消灭。
在公司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法人地位已经确立,此时设立中的公司已演变为已成立之公司。依同一体说,设立中公司为即将成立之公司的前身,设立中公司与成立后的公司属于同一体。因此,随着公司成立,原发起人或认股人成为公司股东,因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权债务由成立后的公司享有和承继。
(三)公司设立无效
公司设立无效,指已经注册成立的公司,因公司设立违法以致设立不具有法律效力。广义的公司设立无效,包括设立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两种情形。
导致公司设立无效的原因是公司设立存在瑕疵,主要是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欠缺公司设立的基本要件。
国外公司法对公司设立瑕疵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即使公司设立存在瑕疵,所设立的公司也是完全有效的,无论是公司股东还是债权人均不得以公司设立瑕疵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宣告公司设立行为无效。此种规则为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的日本所实行。另一种认为,如果公司设立存在瑕疵,则公司的设立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公司股东或董事等可以提起公司设立无效之诉。此种规则为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法所实行。
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公司被确认无效的制度,仅有公司设立撤销的规定(第199条)。
有学者建议我国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在公司法中确立公司设立无效制度,具体法律措施包括:(1)明确规定公司设立无效的原因。如发起人或股东无行为能力,或其意思表示有缺陷;公司章程绝对记载事项欠缺或记载违法;公司设立程序违反法律规定等。(2)公司设立无效的补正。如对于欠缺公司章程绝对记载事项的,可通过补正而免于被宣告无效。(3)公司无效诉讼的提起。对公司设立无效的主张,在公司成立后的法定期限内,由股东、董事、监事或公司债权人等相关当事人通过诉讼方式提出,经法院判决确定。(4)对公司设
立无效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被确认无效后,应立即进入解散清算程序,清算完结,公司即告消灭;二是公司因设立无效被撤销的效力也及于第三人,但无溯及力,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维护交易安全。【案例】
2000年1月初,汤某、张某协议合伙从事服装加工经营,拟设立金坛市红花制衣有限公司。同年1月26日,经双方约定,当地镇企管站将闲置厂房1600平方米出租给红花公司,租期3年,年租金3万元。汤某代表红花公司在协议上签字,并以红花公司的名义交纳租金3万元。同年2月17日,汤某、张某对部分厂房装修后进行生产经营。期间,因缺乏法定的设立条件,红花公司未能成功设立。8月4日,汤某领取名称为“金坛市红花制衣厂”的个体工商户执照后即以红花厂名义继续使用上述厂房继续生产经营。8月9日,企管站以红花公司未获登记为由,向红花厂业主汤某发出协议终止通知书,遭汤某拒绝。10月27日,企管站采用锁门方式阻止红花厂工人上班,导致红花厂停产、设备丢失等。11月28日,汤某向金坛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终止双方租赁协议,企管站赔偿损失及返还租金共计60余万元。
第七章 公司资本制度
一、公司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公司资本是指由公司章程确定并载明的股东出资总额。
(一)公司资本是公司自有的独立财产
(二)公司资本来源于股东出资
(三)公司资本表现为一定的数额
(四)公司资本由章程确定并载明
(五)公司资本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数额
可见,不能将公司资本与公司资产、公司资金、公司净资产、公司财产、公司投资总额等概念混为一谈。
二、公司资本的意义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江平教授语)。从性质上看,公司是典型的股权式企业。公司资本搭建了公司的基本框架,它既是公司能够成立并开始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条件,又体现了公司股东对公司的责任界限,而拥有公司资本额的多寡,还决定了公司股东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但不应夸大公司资本的意义。有观点认为:公司资本是公司对其债务的总担保,也是债权人衡量公司对外信用程度的基本依据。显然,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以赵旭东教授为代表的一部分公司法学者提出,强调资本信用及构造“资本的神话”,是中国民商法制度建立以来整个社会所陷入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其主要观点有:(1)决定公司信用的并不只是公司的资本,相反,公司资产对公司的信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公司资产的数额就是公司财产责任和清偿能力的范围,公司的资本再大,不能扩大公司的责任范围,公司的资本再小,也不能缩小公司的责任范围;(3)公司的信用以公司的资产为基础,它决定了公司的责任能力,因而维护公司资产的稳定和安全对公司债权人就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4)从静态不变的资本转向动态变化的资产,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将意味着整个公司立法、司法和理论的战略性调整。
当然,公司资本毕竟是公司自有资本的原始构成,是公司存续中变化多端的公司资产之基础,因此,强调公司注册资本的真实、充足、到位依然十分重要。应通过事先约束、过程监控和事后救济,构建稳定安全的公司资本制度。
三、公司资本制度的类型
公司资本制度是指由公司法所确认的,规制公司资本运营模式及其管理活动的一种制度
安排。
(一)法定资本制
指在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资本总额,并一次性发行、由股东全部认足,否则公司不得成立的资本制度。此为早期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的公司资本制度。
(二)授权资本制
指在公司设立时,公司章程中载明的资本总额不必一次性全部发行,而只要认购并缴付资本总额的一部分,公司即可成立,其余部分则授权董事会在必要时,一次或分次发行或募集。此为英美法系国家传统的公司资本制度。
(三)折中资本制
又分许可资本制和折中授权资本制两种类型,此为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吸收授权资本制的优点后实行的公司资本制度。
1.许可资本制
是指在公司成立时,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资本总额,并一次性发行、全部认足,同时,公司章程可以授权董事会在公司成立后一定期限内,在授权时公司资本的一定比例范围内,发行新股,增加资本,而无须股东会的特别决议。如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公司资本额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且经发起人全部认购,公司即可成立,但公司章程可授权董事会在公司成立5年内,在授权时公司资本的半数范围内,经监事会同意而发行新股,增加资本。
2.折中授权资本制
是指公司设立时,只须发行和认购公司章程中载明资本总额的法定比例,公司即可成立,未发行部分授权董事会根据需要发行,授权发行的部分不得超过公司资本的一定比例。如日本《公司法》规定,公司设立时发行的股份总数不得低于公司股份总数的1/4。
四、公司资本的立法原则
(一)资本确定原则
指在公司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对公司的资本总额做出明确规定,并须由股东全部认足,否则公司不能成立。
(二)资本维持原则
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指公司在其存续过程中,应当维持与其资本额相应的资产。
(三)资本不变原则
指公司的资本一经确定,即不得随意改变,如需增减,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四、公司股东出资制度
(一)公司股东出资形式
1.现行我国公司法和行政法规关于股东出资形式的基本规定
《公司法》第27条: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2.以货币出资的立法规制
(1)以借贷取得的现金出资的效力(2)以非法获得的现金出资的效力 3.以现物出资的立法规制
现物出资,即股东以现金以外的财产出资。(1)现物出资的构成要件
确定性:指可用作现物出资的标的物必须客观明确,不得随意变动。
价值物的现存性:即用于现物出资的标的物应当是事实上已经存在的价值物。评价的可能性:指用于现物出资的标的物必须能以某种公平的方法评估折价,换算成现金。
可独立转让性:即出资人对于现物出资的标的物应享有独立的可支配的权利。讨论:以他人的财产或有权利负担的财产出资的效力?
具有公司目的框架内的收益能力:指用于出资的现物应与公司的目的范围相适应,能满足公司从事营利性事业的需要。
(2)现物出资标的物的范围讨论
用益物权: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债权:以债权出资又称“以债作股”,是指投资人以其对公司或第三人的债权向公司出资。
商誉:指社会公众对特定的生产者、经营者的资信状况、生产经营能力、经营状况、商品及服务质量等经营素质的综合性评价。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
(二)出资瑕疵股东的法律责任
1.出资瑕疵股东对其他股东的责任:违约责任 2.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的责任: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 3.已足额出资的股东对公司的责任:资本充实责任 4.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 5.股东抽逃出资的责任
与股东抽回出资不同,股东抽逃出资是仍保留股东身份的一种隐蔽的出资瑕疵现象。(1)抽逃股东对公司的侵权责任
(2)抽逃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补充清偿责任(3)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及抽逃出资罪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股权)转让 1.现行公司法关于股东转让股权的基本规则
《公司法》第72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2.股权转让合同效力认定中的若干问题(1)股权转让合同效力认定的基本原则
认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应坚持成立生效主义为原则,批准生效主义或登记生效主义为例外的司法态度。
应慎重对待和处理无效和可撤消的股权转让合同。(2)股权转让合同与股权变动的效力关系
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与股权变动的效力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严格区别的法律概念。生效的股权转让合同仅产生转让方将其股权交付给受让方的合同义务,而非导致股权的自动、当然的变动。股权转让合同并不以股权变动作为合同生效条件。应对股权变动采取公司内部登记生效主义与公司外部登记对抗主义相结合的态度。
(3)出资瑕疵的股东与他人签定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出资瑕疵的股东仍然有权将其有瑕疵的股东资格或股东身份转让给第三人。但转让方向受让方转让的权利不能大于转让方自身拥有的权利。若受让人对瑕疵事实不知情,则可以以欺诈为由请求法院撤消或者变更股权转让合同;若受让人为知情者,则股权转让合同有效,且受让人与转让人应当就出资瑕疵的存在承担连带责任。
(4)以导致公司股东超过50人为其后果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应为有效。理由是:
公司法“50人以下”的规定是就公司的设立而言,并不适用公司存续中出现的问题。公司法并未将股东人数超过50人作为公司法定解散事由。(5)老股东的优先购买权问题
部分老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有无优先购买权 侵害老股东同意权与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老股东坚持只优先受让部分股权,导致非股东放弃购买其余股权的问题(6)公司章程条款对股权转让合同的影响
基于公司自治精神,公司法允许有限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自由予以限制或鼓励。但章程规定不得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不得侵害股东固有权。【案例】石某与梁某夫妇债务纠纷案
1998年10月,深圳梁某及其妻因业务往来而欠下浙江某地个体户石某25万元债务。2000年6月,石某因多次催促债务未果而诉至法院。经法院审理判决该夫妇偿还欠款,并经石某申请执行。在申请执行过程中,该夫妇与另外三位股东共5人,每人出资10万元共计50万元设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该夫妇俩并亲自就任公司董事。因该夫妇其他财产不够执行,石某又向法院诉请取消该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认为其出资付出行为构成诈骗行为,要求取消其资金付出行为,以清偿其债务。
法院经审理确认了石某的诉讼请求,判决取消该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将梁某夫妇所出资金退回以执行对于石某的债务。至于石某关于梁某夫妇出资设立公司属诈骗行为说法则予以驳回。
分析:1.本案中公司的设立是否有效?为什么? 2.石某应如何实现自己的债权? 39
第八章 公司人格制度
一、公司人格的法律特征
公司人格是对公司在法律上主体资格的一种抽象称谓。
(一)(二)
(三)公司人格的法定性 公司人格的独立性 公司人格的平等性
二、公司的名称、住所与法定代表人
(一)公司名称
即公司的称谓,是公司依法专有的与其他公司相区别的一种文字标志。
根据我国《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标明“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样,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标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字样。
(二)公司住所
根据我国《公司法》,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三)公司法定代表人
即法律规定的公司对外全权代表机构。其行为构成公司的代表行为,一般应具备: 1.具有代表人的身份(董事长、执行董事和经理)2.以公司的名义
3.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内部职权限制不得对抗第三人)
三、公司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一)公司的权利能力
即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其范围的主要限制有:
1.性质上的限制 2.法律上的限制(1)(2)(3)(4)对公司借贷资金的限制 公司对外担保的限制 对公司股份回购的限制 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
《公司法》第十五条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公司法》第十六条
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3.目的上的限制
(二)公司的行为能力
即公司以自己的意思或行为独立地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
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中国《公司法》第20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律界定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在英美法国家通常被称为“揭开公司的面纱”或“刺破公司的面罩”,在德国被称为“直索责任”,在日本则被称为“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理论”,是指对于已具独立资格的法人组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基于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使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
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以公司已合法取得法人资格为前提条件
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仅存在于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是典型的个案打破,不及于公司与其他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之评价
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直接后果是直索股东之责任,希望藉此突破股东有限责任的局限,在股东与公司之间进行责任的再分配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理论基础
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是民法中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在法人法领域的扩张和具体化 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是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
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是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具体体现 4.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的发展和补充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
(1)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者
应当是对公司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张者
一般指债权人,有时也包括代表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2.行为要件
公司法人格之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之行为。(1)公司资本显著不足(2)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
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公司仅仅是股东的另一形象,是股东行为的工具。包括财 产混同、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等。(3)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
指受强制性法律规范制约的特定主体,应承担作为或不作为之义务,但其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格,人为地改变了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达到规避法律义务的真正目的。
(4)利用公司回避合同义务 3.结果要件
指公司法人人格利用者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必须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1)必须有损害事实存在
(2)损害的发生与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九章 公司合并、分立与解散清算制度
一、公司合并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订立合并协议,依照法律规定,不经过清算程序,直接合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
(一)公司合并的类型 1.吸收合并
也称兼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2.新设合并
是指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
(二)公司合并的程序
1.董事会协商洽谈,达成合并意向,草签合并协议 2.股东(大)会通过合并协议 3.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4.通知和公告债权人(174条)5.办理公司登记
(三)公司合并的法律后果 1.公司的变更、解散或设立
2.合并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概括承受(175条)
二、公司分立
指一个公司通过签订协议,不经过清算程序,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法律行为。
(一)公司分立的类型 1.分支分立
指一个公司分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原公司存续。2.分解分立
指一个公司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原公司解散。
(二)公司分立与公司转投资的区别
1.分立后的各公司互相无股权,而公司转投资后对新成立的公司享有股权;
2.公司分立具有整体性营业转移的特性,而投资行为更多的则是某些特定财产的转移; 3.公司分立涉及原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及相应股份总数的减少,而公司转投资并不减少公司资产总量,只是资产形态发生变化,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减少,长期投资增加;
4.公司分立须股东会特别决议通过,而公司转投资则无此要求。
(三)公司分立的程序 1.股东(大)会作出分立决议 2.订立分立协议
3.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4.通知和公告债权人 5.办理登记手续
(四)公司分立的法律后果 1.公司的变更、解散或设立 2.股东和股权的变动 3.债权和债务的承受
法177条: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公司解散
(一)公司解散的概念
所谓公司解散,是指公司因发生章程规定或法律规定的解散事由而停止公司的业务活动,并开始处理未了结事务以使公司人格消灭的法律行为。
(二)公司解散的事由(181条)
(三)公司解散的法律后果 1.公司为清算之目的而存续 2.公司积极业务活动的停止 3.公司清算的开始
(四)公司解散登记制度
公司解散登记,是指公司解散时,应在法定期限内将公司解散的事实向公司所在地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并予以公告的制度。
(五)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公司司法解散即指基于法院决定进行的解散,包括命令解散和判决解散。我国《公司法》仅规定了公司僵局时的判决解散。
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44
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2008年5月5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1.股东需要具备的法律条件 2.适格公司需具备的法律要件
如果公司符合以下法律条件之一,并符合《公司法》第183条规定的,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1)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2)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持续两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3)公司董事长期冲突,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4)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如股东以知情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权益受到损害,或者公司亏损、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以及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未进行清算等为由,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司法解散公司诉讼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同时提起解散公司与申请法院清算诉讼。只能在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后由公司自行清算或另行申请法院清算。
(2)在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股东可以请求法院保全公司财产或作相关证据保全。在股东提供担保且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可予以保全。
(3)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应当以公司为被告,其他股东只能被列为第三人。(4)解散公司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后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5)解散公司诉讼案件和公司清算案件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6)人民法院审理解散公司诉讼案件,应当注重调解。
二、公司清算
是指公司解散后,依照一定程序对公司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结算,了结公司事务,使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
(一)公司清算的种类 1.任意清算和法定清算
2.普通清算和特别清算 3.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
(二)公司清算的程序 1.选任清算人
《公司法》184条:公司因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而解散的,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第七条: 公司应当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自行清算。
有下列情形之一,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一)公司解散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二)虽然成立清算组但故意拖延清算的
(三)违法清算可能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股东利益的
具有本条第二款所列情形,而债权人未提起清算申请,公司股东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2.通知和公告债权人并进行债权登记
3.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4.特殊情况下,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5.制定清算方案 6.分配财产
7.制作并确认清算报告 8.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章 有限责任公司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指由一定人数以下的股东组成,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一)公司运行的封闭性
(二)公司组织的灵活性
(三)股东人数的限定性
(四)股东责任的有限性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法23条)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公司住所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程序 1.签订发起人协议 2.确立公司的组织机构 3.制定公司章程 4.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5.缴纳出资并验资 6.申请设立登记 7.登记发照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
(一)公司股东及相关概念
公司股东:指在公司成立时或在公司成立后合法取得公司股份(出资)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即公司的股份(出资)持有人。
发起人:筹办公司设立事务的人,一般在公司成立后成为公司的主要股东。认股人:指在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中,认购公司发行的股份的人。
(二)公司股东的资格 1.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及限制
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是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1)原始取得(2)继受取得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其股东资格的,应当以公司为被告,与案件争议股权有利害关系的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之间对股权归属发生争议,一方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享有股权的,应当证明以下事实之一:
(一)已经依法向公司出资或者认缴出资,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二)已经受让或者以其他形式继受公司股权,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或者依法继受取得股权后,公司未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当事人请求公司履行上述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
【案例】赵根生诉周金星等股东确权纠纷案
1996年10月,赵根生与其女儿赵惠清、女婿周金星登记成立昆山市包装印务有限公司,公司章程明确注册资本为120万元,其中赵根生以现金70万元出资,女儿、女婿各以设备25万元出资。随后,在相关的工商登记、验资报告等材料中均确认了上述股东出资事实。2001年4月,原告赵根生向昆山市人民法院起诉,称:因设立公司时需两名以上股东,故原告借用两被告的名义成立了生力公司,但实际两被告并未出资,为此,起诉要求确认两被告出资的部分为原告所有。被告周金星辩称:我的股东身份已经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及工商登记所确认,且公司成立后,原告从未对我的股东身份提出过异议,现在提出已超过诉讼时效。
法院审理查明:两被告在公司章程上的签名系原告代签,两被告出资的设备系原告所有
之资产。而被告周金星在诉讼中称,这些设备在投入公司前,已由原告赠与被告。
(1)公司法人的成立和存续是股东资格的必要前提条件
(2)不在股东出资和股东资格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是多数国家的立法通例(3)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应根据股东资格认定纷争所涉当事人法律关系的不同,分别以某个证据为优势化证据,结合其他证据综合认定。如股东资格纷争由公司外部第三人提出,应按工商登记材料优先规则处理;如纷争发生在股东与公司之间,按股东名册优先规则处理;如纷争发生在股东之间,按公司章程记载优先规则处理。
(4)隐名股东和挂名股东:隐名股东是指虽未被公司章程等文件记载为公司股东,但实际出资并实际享受股东权利的人。而在公司章程等文件上显名的人,则为挂名股东或显名股东。
第二十五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六条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第一百零六条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49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实际出资人请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七条公司债权人以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其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股东以其仅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出资人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名义股东根据前款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后,向实际出资人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原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受让股东损失,受让股东请求原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有过错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受让股东对于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也有过错的,可以适当减轻上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冒用他人名义出资并将该他人作为股东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冒名登记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以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被冒名登记为股东的承担补足出资责任或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部分的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篇:商法学
商法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司,指依照法律规定,由股东出资设立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2,人合公司,指以股东的个人信用为公司的信用基础的公司。3,联合公司,指以公司的资本和资产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公司。4,股东会,指由公司的全体股东组成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5,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构和日常经营决策机构,是公司的常设机构,对股东会负责。
6,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基本构成单位,体现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是计算股东股权的最小单位。
7,公司债,是公司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产生的债务。
8,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9,公司解散,是指公司终止事由出现后至公司终止前的一种事实状态。
10,合伙企业,是指一发设立,由两个以上的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公担风险、共享收益、由全部或部分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盈利性非法人组织。
11,特殊普通合伙企业责任承担,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最“特殊”之处在于,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行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的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有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
12,有限合伙企业,是指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共同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组织。
13,合同订立,是指当事人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的行为。
14,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15,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的表示。
16,缔约过失责任,又称先契约责任,指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合同生效之前,一方因违背其依诚信原则导致订约相对人信赖利益损失所承担的责任。17,格式条款,又称格式合同,标准合同,定式合同,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拟定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18,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未规定先后履行顺序,当事人一方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之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
19,不安抗辩权,又称先履行抗辩权,是指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者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或者丧失商业信誉或者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的,当事人可终止自己的履行,若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终止履行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20,合同变更,合同变更,是指合同订立后至履行完毕之前,对合同内容所作得
变改变,不涉及合同主体变化。
21,合同转让,是指合同的当事人依法将其所享有的合同权利和承受的合同义务
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
22,合同终止,也可称为合同的消灭,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合同效力消灭,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23,违约责任,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所应
承担的法律后果。
24,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我国法定的免责事由。我国《民法通典》第153条、《合同法》第117条规定,“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通常认为自然现象、社会事件和政府行为属于不可抗力。
25,免责条款,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除将来可能发生的违
约责任的条款。
26,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债务人向债权人明确表示或者以
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行为。
27,违约金,是指由当事人通过协商预先确定的、在当事人违约后向守约方给付
一定数额的金钱。
28,无效合同,从合同订立时就不产生任何效力的合同。
二,简答&论述
1,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
①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应由50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股东可以使自然人
或法人。
②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
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从其固定。
③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④有公司的名称以及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⑤有公司住所
2,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
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公司法》第149条规定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禁止性行为,主要有:
①不得挪用公司资金
②不得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③不得擅自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
④不得擅自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⑤不得擅自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⑥不得擅自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公司的商业机会。
⑦不得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并归为己有。
⑧不得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⑨违反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3,股东的权利
①利润分配权
②出息股东会议和表决权
③股权转让权
④知情权
⑤优先认股权
⑥剩余财产分配权
⑦起诉权(直接起诉;代表起诉)
⑧其他权利(建议权;质询权)
4,公司债与股份异同
首先,股份的所有人是公司股东,依其所持股份享有股东权,有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决策,同时承担股东义务。而公司债券的所有人是公司的债权人,与公司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只有人无权对公司事务做出决策。
其次,公司债的利率一般是固定的,而股份的红利有无、多少取决于公司的经营情况
最后,公司债期限届满,公司应向债权人归还本金,而公司股东在公司成立
后不得请求公司归还其出资,只能依法转让其股权。
5,公司解散原因
一,公司任意解散的原因
①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②股东会决定解散
③公司的合并和分立
二,公司强制解散
①法院裁决解散
②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③公司破产
6,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①有两个以上合伙人
②有书面合伙协议
③有合伙人任教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④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经营场所
7,有限合伙企业特点
①有限合伙企业由两类合伙人组成②有限合伙人不参与企业管理
③有限合伙企业仍然是非法人组织
④有限合伙企业的独立性比普通的合伙企业更加明显
8,有限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
①由2个以上50个以下的合伙人设立
②有书面合伙协议
③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④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9,个人独资企业投资的权利
①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
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收益支配权
③对违法行为的拒绝权
④其他权利(招工权、土地使用权)
10,合同法的特征
①合同法调整财产交易关系
②平等性、有偿性
③任意性
④国际性
11,公司法原则
①平等原则
②自愿原则
③公平原则
④诚实信用原则
⑤合法原则
⑥公序良俗原则
12,合同的形式
①口头形式
②书面形式
③其他形式
13,合同终止的原因
①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②合同解除
③债务抵销(法定抵销;协议抵销)
④提存
⑤债权人免除债务
⑥混同
⑦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14,违约责任特征
①违约行为的主体是合同当事人
②违约行为是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
③违约行为侵害的合同债权
15,合同可变更或撤销的法定理由
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②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但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订立的;
④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第四篇:商法学答案 文档
商法学答案
一单选1-10ABCCADBCCA
二1.商事买卖合同是买卖双方均基于经营目的,由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依法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公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3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订立合并契约,依据公司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归并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
4.优先股是公司发行的通常享有优先于普通股分配盈余、剩余资产权利,但表决权往往受到限制,权利或义务与普通股有所差别的股份。有限合伙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普通合伙人负责合伙业务经营,并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则不参加合伙业务经营,对合伙债务仅负有限责任,即仅以其出资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责任。
三简答
1.证券上市条件也称证券上市标准,是由证券交易所制订的、发行申请人获得上市资格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不同证券交易所所确定的证券上市条件不尽相同。但是,随着证券交易的统一化和国际化趋势,各国证券上市条件反映的主要项目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一般来说,上市条件主要包括:(1)上市公司的资本额;(2)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3)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4)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5)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状况;(6)申请上市的证券市场价值;(7)上市公司的开业时间。
2.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公司。特征:
(1)国有独资公司属于国有公司,国家是公司的唯一股东,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代表国家拥有并行使股权。(2)国有独资公司是特殊的一人公司。除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以外,不允许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单独投资设立公司;股东是国家这个特殊的民事主体,公司的经营规模一般都较大。(3)国有独资公司是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对它专门作了特殊规定,其组织制度、股权的行使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4)国有独资公司的出资人须经国家特别授权。代表国家设立国有独资公司的投资人必须是经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经国家授权的部门。
3.票据行为无效和票据无效的区别如下:(1)票据行为无效是指票据行为本身因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要件而不产生票据效力。具体来说,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诸行为中的单个或数个行为无效。根据票据行为独立性原理,此票据行为无效,并不影响其他票据行为的效力,除出票时的形式欠缺情形外,其他票据行为无效,不会影响整个票据的效力。(2)票据无效是指因法定形式要件欠缺而导致整个票据不产生票据效力,此时,所有的票据行为人均自始不承担票据责任,持票人也自始没有票据权利。
4.(1)有符合保险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保险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四案例
(1)合伙企业
(2)有两大问题:第一,不得使用数字作为商主体的名称,该商事名称用“888”作为商事名称是不允许的,第二,不是有限责任公司不得在商事名称中使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字样,该商主体是合伙企业,在商事名称中使用“有限责任公司”字样是违法的。
(3)该商主体没有依法办理设立登记手续,属于非法营业。
第五篇:3.13商法学
(三)公司担保
1、含义:即公司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行为。
2:第十六条 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第一百二十二条 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四)公司贷款
1、含义:即公司将自己拥有的资金借给他人的行为。
2、法律规则:
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职权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
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一节:公司资本
一,公司资本的概念:
(一):概念
1、概念
2、资本和资产的区别
公司资产是公司实际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在会计上,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概念的范围而言,公司资产要大于资本,资本是资产的一部分。
3、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
1)、资本信用理论
2)、资产信用理论
决定公司信用的并不是公司的资本,相反,公司资产对公司的信用也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公司的独立责任恰是以其拥有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范围取决于其拥有的资产,而不取决于其注册的资本。
(二):注册资本
又称名义资本,是指公司在设立时有公司章程明确记载的,经过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公司有权筹集的全部资本。
公司资本制度
1.法定资本制度
2.授权资本制度
3.折衷资本制度
公司法、第二十六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修改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
第八十一条 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在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
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传统公司法资本原则
(一)公司资本三原则的内涵
1、资本确定原则:是指公司在设立时,必要在章程中明确记载公司资本总额,并须有股东全部认足,2、资本维持原则
3、资本不变原则
(三)公司法中体现公司资本三原则的主要规定
1、体现资本确定原则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第八十一条、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
2、体现资本维持原则的规定
(1)股东不得抽逃出资
(2)亏损先行弥补
167第2款
(3)无利润不得分配原则
(5)股票的发行价格不得低于股票的面价
128
(6)143
(7)143
(8)第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