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讲:桑新平
第一节 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 的范畴。▪它回答了“是什么 ? 有什么用 ? 有没有效率”的问题、效 用性问题
2、价值的特点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二、什么是价值观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 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 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 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他社会环 境也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 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3、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 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 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 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 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 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 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 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 “ 什么是社会 主义 ” 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特有的 ,是国家的、社 会的、民众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 德的所有层面;体现在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的所有规 范中。
▪普世价值是指富强、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公 正、正义、效率,等等所有共有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包含,而决不排斥普世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 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 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2、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
3、崇高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 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而且 这种价值观包含着非常高尚和值得人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 的内在合理性。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 构成完整的 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马克思主义是我 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在当代中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 就是要把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作为党和 国家的指导思想长期坚持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 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 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 发展的规律, 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 才能在错 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反观俄罗斯, 1917年列宁靠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得出资本主义 发展不平衡的结论, 从而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的薄 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所以断然发动了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 利。1917年 — 1957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号大国。1991年 8.19事件之后, 苏联解体, 俄罗斯一落千丈, 由世界第二号超级大国
滑落到世界第九。
▪苏联的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放弃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一条真理: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谁就能找到正确之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28字: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28字: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对 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十三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 性跨越 ▪我国社会整体是和谐稳定的
▪按照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的 国际标准 城乡家庭生活达到很富裕水平的占 34.7%(恩格尔系数 30%以 下
城 乡 家 庭 生 活 达 到 比 较 富 裕 水平的 占 22.1%(恩 格 尔 系 数 30%-39% 城乡家庭生活达到宽裕水平的占 18.5%(恩格尔系数 40-49%以 下 表明 :有 3/4的家庭已达到宽裕及以上水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力前行的向导。在现阶段, 建 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 同理想, 既实在具体, 又鼓舞人心, 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上, 在本世纪头 20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再继续奋斗几十年,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 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 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 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由做了不屈不饶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遭遇了许多困难都挺过来了, 靠的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合力。这个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 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 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 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战胜了各种风险考验,谱写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卷,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动力,靠的就是弘扬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必须大力 弘扬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 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精神充分迸 发。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的特有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其中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 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 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 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相互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 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和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 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恩格斯: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以 “ 八耻八荣 ”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和谐社会确 立了一个人们共同予以遵守的道德价值尺度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 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 明辨善 恶美丑, 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 好的道德风尚。
那么何谓 “ 荣 ” ?何谓 “ 耻 ” 呢?
▪所谓 “ 荣 ” ,指荣誉、光荣、名誉等,还可以引申为尊严。就荣誉而言, 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 见荣誉就让 ”。这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人做出了榜样,如 粟裕、许光达让衔等等。当荣誉表现为尊严时,这就要去 争取,去维护,决不可轻易丧失。
▪所谓 “ 耻 ” 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
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得罪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他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康有为也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恶感的丧失。可见知耻对人来说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颠倒了的荣辱观念▪损公肥私,荣耻错位
▪见利忘义,当耻不耻 ▪善恶不分,不耻反荣 ▪爱憎不明,耻感麻木
▪荣:势荣和义荣耻:势耻和利耻不以荣为荣——《人民日报》 ▪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 ▪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 ▪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 ▪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 ▪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 ▪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 ▪遵纪守法被视为“不开窍” ▪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 不以耻为耻——《人民日报》 ▪危害祖国成了“斗士” ▪背离人民成了“本事” ▪愚昧无知成了“时尚”
▪好逸恶劳成了“潇洒” ▪损人利己成了“能耐” ▪见利忘义成了“聪明” ▪违法乱纪成了“勇敢” ▪骄奢淫逸成了“荣耀”
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作为开放的社会,各种思想的交锋,利益的冲突,日益复杂。就国内来说,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也日益复杂,这引发了种种矛盾和问题。
我国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 ▪从人均1000到3000美元 是”黄金机遇期” 也是“矛盾凸现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群众认为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因素 ▪35.5%的人认为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21.2%的人认为是城乡面貌反差过大
▪11.4%的人认为是社会各阶层关系不和谐▪11%的人认为是干群关系不和谐 ▪ 5.9%的人认为是贫困问题严重 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 ▪不平等的七大方面: 收入不平等财产不平等 就业机会不平等教育不平等 卫生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平等 公共财政不平等 大学学费
▪从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 1995:800元;2005:5000元▪加住宿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4万元.▪05年全国农村 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 13年的收入供一名大学生 ▪西部地区
▪一个大学生平均每年支出7000元 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
▪一个本科生四年最少花费2.8万元 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 ▪《人民日报》指出:--“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
--情色的暗示,物欲的追求,低俗的描写,无聊的调侃。
▪在此情况下,如何凝聚党心、民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重大而又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我们党在现阶段适时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之引领社会思潮,其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不言而喻。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这对于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社会发展运动规律,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 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为全面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国际国内形势变 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我们党在复杂多变的 形势下带领人民开拓前进树立了精神旗帜。
(二)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 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 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 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 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
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 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 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 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16 第四节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是一个需要 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体系。需要不断地研究,长期地坚持,不 可能一劳永逸。全社会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舆 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环境。要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 为本。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要认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才能牢牢把 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 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 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 思想道德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转化为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认同和共同追求的集中表现。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认识世界,用马克主义武装自己,为实现共 同理想而奋斗。
3、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7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做出贡献,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遵纪守 法、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要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唯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光耀千古,引领后人。
4、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今天,我们正在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 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造和谐社 会的基石。我们要“八荣八耻”为标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提高自 己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各种精神危机和不良诱惑,要讲正气、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5.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而思想 观念向物质方面的转化以及对它的检验,都离不开人们在一定条 件下的实践活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自觉地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尤其要积极投身到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18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自己 的价值观念认识,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树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正 确的价值观。6.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以各种形式,践
你的荣辱分明,是为我和
我的荣辱行“八荣八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荣辱格言 他的环境激浊扬清;
他的荣辱分明,是为你和我的环境去芜存菁;
分明,是为他和你的环境荡污涤垢。同的丽日蓝天。19
我们所有人的荣辱分明,撑起我们头顶共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讲解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面的内容,因为在上学期的时候陈校长就交待德育上要围绕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开展德育活动,而我们在上学期组织的开学第一课中虽然组织了全校师生学习了基本内容但是说实话我当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不清楚。有了这个压力,这两天才认认真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有讲解不到的地方还请各位谅解。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鲜明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同的社会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价值观例如:奴隶主阶级大肆宣扬人天生就是不平等,人的富贵命运由上天决定,人人都要服从上天安排,奴隶制是天然和列的等价值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里面就提出过,世界上有些人有天赋自幼的本性,另一些人则天然成为奴隶的价值观念。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为成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我们新中国初期:《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我过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价值观念,也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纯粹的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与后来的个人崇拜相结合从而转变成一种个人信仰。这种经历对于在做的40岁以上的年龄的老师来说有点印象,而真正经历的是我们的父辈。他们那时每个人随时口袋里装一本毛主席语录,吃饭、开会,睡觉之前都要先背毛主席语录,也就是说当时的价值观念极重表现为个人崇拜,而且在这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后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邓小平的执政地位,大家也都熟悉,邓小平对于中国来说最伟大的贡献是明确中国的发展思路,进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打开国门迎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有了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当时对于价值观念非常纯粹的我们的父辈来说,他们当时是突然蒙了的,他们当时是不知所措的,在他们认为是对的突然在一夕之间变成不对的,他们之前一直坚信的这个东西姓共,现在姓私,而且是堂而皇之,他们的价值观念突然混乱了,他们不知道什么事对的什么事不对,而70年代80年代出生我们这一代人,更没有办法传承正确的价值观念,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混乱的,也就在这一时期我们价值观念出现了断层。也在这一时期我们打开国门
一些西方国家的腐朽的价值观念开始侵蚀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
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 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具体表现如下。
(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例如
1、“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2、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例如郭美美怎么出名就是在网上炫富。还有 “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各种假药,不仅骗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
(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例如
1、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2、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
3、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
4、大家也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例如
1、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
2、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
3、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
4、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骗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
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
(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例如
1、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在此背景下,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
2、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
3、“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无端受到大肆追捧。
4、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
5、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橫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
6、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需要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必须要重塑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而且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争做文明优秀中学生
(高中学生)
授课人:沈启旺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24字核心价值观简明而厚重
虽然仅有短短24字,但稍微品味一下,就觉得看似简单明了的12个词汇,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甚至有些深奥的内涵,看似垂手可得,又似乎遥不可及,人人似乎都能做到,但却很难始终如一,笔者大致分类了一下,认为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其一是国家社会方面,国家和社会自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富民强国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位居首位,既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从政者指出了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前8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各级政府同时又是公民个人应当保持和恪守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国为执政理念,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新的现代文明,政府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城市文明发展、文明进步,公民做文明人、行文明事,进而实现社会文明和谐。而在“文明”这一核心价值观中,更是包罗万象,不只是对于具体事务的价值判断,更包括发展观念,执政理念,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增长,同样属于文明发展的范畴。
其二是法律保障方面,其实,自由、平等、公平最终都需要由健全完善的法治来实现,既要保证公民依法享有各方面充分的“自由”,又不能超越法律范畴,以牺牲他人利益的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所谓“自由”,将“自由”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依法保障和维护公民合法自由权利的同时,公民个人也应当将遵纪守法作为自己充分享受自由的核心价值。而公平、正义,则更体现在每一司法案件之中,总书记曾说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今年1月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更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律保障方面“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八字”核心价值观,既“相辅相成”,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依法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把平等、公平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必然也能促进真正的法治实现,而实现真正的法治也必然能够保障人人都能享有自由平等和公平,以“法治”来“兜底”,也正体现出这“最后一道防线”的深刻内涵。
其三是道德品质方面,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充分显示出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法规制度都是在这个国家和民族传统道德基础之上发展形成,并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国家的各项法规制度自然也不例外,但某些够不上法律制约的行为仍需要人们以最基本的道德价值来进行衡量,尤其是这其中的“爱国”,抵御外来侵略,金戈铁马战死沙场是英雄史诗般的爱国,但在和平时期,有爱国的情感和理念支撑,爱国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在消费选择中,性价比一致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民族品牌是爱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人友善同样也是爱国,将“爱国”放在道德核心价值之首,足以显示在爱国理念的支撑下,所形成的凝聚力,足以让每个人更敬业、更诚信,与人更友善,现实中所出现的某些敬业指数下降,诚信缺失,人与人彼此“戒备”,其实与爱国无关,而是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是市场经济成长阶段的“烦恼”.但在涉及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国人所表现的爱国热情,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所拥有的万众一心更是“兴邦”之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字面简明,内容却异常厚重,从三个方面,十二个具体层面给出了最精准的浓缩,既是我们国家社会、法制保障、道德文化方面所追求和实现的最高目标,又是作为具体人而需要恪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表面看起来都非常简单,甚至从某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出符合这种核心价值观在诸多具体行为上有所表现,但要每个人都完全以这24字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并能始终保持却绝非易事,尽管如此,只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出行、处事等言行中,时刻铭记这24个字,相信我们的心里都会豁然开朗,目标都会异常明确。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也必然会对我们现实社会产生非常积极的重要影响,这一点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怀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国家空有力量、没有思想,犹如一具行尸走肉,最终慢慢泯灭于无尽的时间海洋。一个国家只有蒂就思想之花,才能凝聚千万黎民的力量,去浇得繁荣富强。老子无为而治、诸子百家齐鸣、孔子“论语治天下”,总会有阳光不洒的角落,却没有思想走不到的地方。骨子里的灵魂仅靠法律制度来约束显然力量不足,只有思想可以向空气一样蔓延,当全社会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十三亿人振臂一呼,世界也会为之震撼鼓荡。回溯五百多年的历史,每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与精神有关,象《大国崛起》里讲到的,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大国的兴衰绝不仅仅奠基于物质上,一定要有精神的支撑。看一下中国,满清王朝以两代人的时间入主中原,四代人的时间把一个凋敝的中国推向繁盛,182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占到了全世界的29.3%,相当于美国目前的水平。这还是衰弱的过程中,1790年的时候还要高。然而,到了高原现象以后,失去了方向感,最后走向了衰弱。并且一衰弱,整个中华民族(就衰弱了)上百年。为什么丘吉尔讲,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那是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整个改变了这个民族。为什么法国人在门壁上刻上“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是他们支撑了法兰西的文化和精神。有人质疑中国的崛起,就像撒切尔夫人就认为,中国出口了电视机,但中国没有出口文化。他还没有注意征服西方的文化和价值方式。不要以为经济增长几个GDP就崛起了,那只是一种表现。就像股市,大家都热情的都在买,“呼啦”一下就上去了,如果一下来个金融危机,倒退二十年很简单。没有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不可能强大,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一点,我想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疾苦固然可悲,但总归不是可叹,从清朝闭关锁国的那一刻,一些守旧人士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就注定了失败。当世界格局发生变动,当坚船利炮打到我们家门口时,清朝的兵将们还是扎束着一根根大辫子,拿着长矛坐着几艘小船去维护所谓的尊严,一片散沙,兵败城下;卖国条约一条条飞出天外,面对着国民孱弱无助的眼神,犹如饱食鸦片后的废人,我们心底暗自哀怨。五四运动掀起了国民思想革新篇章,虽然弱小,却犹如坚韧之草的冒芽,终于几经磨难,把腐朽掀翻;国民政府依靠列强利益勾连暂时掌政,最终因立场不对,经过日掳厮杀抢掠,八年时间里,换来了普罗大众的觉醒,也让广大贫苦下层农民工人阶级认清了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新希望,党带领最广大人民赶走了日侵者,又打跑了蒋伪军,在一篇焦土废墟中建设了新中国。靠的什么?就是一个真心真意解除劳苦大众枷锁的信仰。改革开放,大门面向世界的同时,一些污浊也乘势伪装进入中国地,糖衣炮弹一个个奔向意志不坚的官员,金钱开路奔向一个个心术不正的投机分子,连普通百姓也是因为三瓜两枣的小事就举拳相抡,经济富足了,国民生活水平提升了,但精神却空虚了,我们追求的动力一下失却了方向?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犹如脱缰的野马,不知奔向何方?国富还须民强来寄托,只有人民有信仰,我们才能有力量。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和长远考虑,从广大群众对此的热衷程度,让我们找到了凝聚合力、共创中国梦的新希望。“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梦想要走进现实,无论开花结果,还是要落地生根,离不开看得见、摸的着的力量支撑。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成就,这当中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他们爱国,将爱国主义传统融入集体和各人的意识、性格之中,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恢宏、最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他们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力,仅仅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心存敬畏、行己知耻,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个角落;他们敬业奉献,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始于点滴、行在当前,“最美教师”、“最美村官”等等彰显出平凡的岗位上的不平凡业绩。
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精神之纲
24个字核心价值观,浓缩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提供了理想信念上的精神支撑。有什么样的价值认知,就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积极的价值认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价值认同,不管是道德至上,还是群体至上,无不显示出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强烈作用力和影响力,左右着社会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追求。正是这样的社会价值观,指引着中华民族不管是在何种境况下都能战胜危难,不断前行,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塑造、社会力量的凝聚、个人价值的实现,都需要社会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做引领。这样的价值观,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良好形象,是全社会共同的追求、根本的目标。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走到今天,面对社会转型、利益调整、认知分化的新格局,面对实现梦想、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新诉求,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进一步凝聚力量、赢得共识、产生认同具有积极作用。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所产生的强烈共鸣已可见一斑。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的国度,无以立国。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人无信而无立,信就是符合道德的精神追求,就是符合主导的价值判断,一个失信之人就不会被社会认同,不会被群体认可,不会被亲友接受,又怎能立业、立人?由此,从国家层面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个体精神价值需求,这对于树立价值追求,强化精神认同,纾解内心焦虑,排遣精神空虚,可以有效起到规范群体和个人行为的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中国力量。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的能力,有效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充分展示了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共有价值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形成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追求的纽带与文化基础。英国著名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说:“从政治文化上看,中国未来面临的中心问题是,怎样做到一方面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个性,一方面充分吸收西方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佳养分;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类似于西方在走向充分现代的过程中遭遇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凝聚的问题:何种因素能将一个文明团结成整体?”且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不容否定的是,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的确出现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失范现象”。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构建能够比较集中反映和体现绝大多数人利益与追求、协调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最大程度地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共有价值,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战略任务,也是保证国家和民族团结凝聚的文化和制度基础。这样的共有价值的形成,需要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知与自觉,对现代全球文明及其发展趋势、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及其需求的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为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凝心聚力的文化力量。
当前确实存在着一些党员信仰动摇、丧失,有些人悲观失望,信仰动摇,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疑虑和困惑,有的党员被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所迷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最终成为了理想的迷失者、信念的动摇者、道德堕落者、观念的扭曲者。这些严重侵蚀着共产主义大厦的根本基础,严重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我们当前社会的道德现象究竟怎么样?我相信每一位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评价。据说,有一个教授在大学做报告,首先提出问题:当今社会缺什么?大家紧接着回答:缺“德”。道德是我们现在最缺的东西。有人讲,现在除了母亲不是假的,其他的都是假的;有些人反过来说,现在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骗子才是真的。我注意过一个测试,非常有意思。测试人找了一千个钱包,每一个钱包里放五十美元,再放上各个国家的货币,钱包里还放了主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公共场所扔掉,看会有多少钱包会物归原主。结果是,挪威和丹麦归还率是100%,新加坡90%,澳大利亚和日本70%,美国67%,英国65%,法国60%,荷兰50%,德国45%,俄罗斯43%,菲律宾40%,意大利35%,墨西哥21%。假如到中国来,归还率是多少呢?我做了一个调查,问了几十个人,假如你拣到钱包会怎么样。回答比较一致:假如我捡到钱包,丢钱包的人就在旁边,没办法,只好还给人家;但只要不是这个情况,我肯定不还。人家还幽默地讲,假如这个钱包(人们)都看见了,都不拣,我也不敢拣,我拣了不是入套了吗;如果是在晚上,都看见了,都不拣,小偷也不敢拣。那就幽默了,中华民族讲道德讲了几千年,学雷锋学了几十年,为什么道德建设那么困难?我们是不是精神世界缺了点什么?这一现象是需要我们深刻反省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根源,对那些艰苦岁月精神价值追求的深刻重温,要时刻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时刻争当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和中坚力量,做坚定的发展推动者和和谐的塑造者。当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中时弊,特别是对于共产党员坚定信仰、牢记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四、以雷锋精神为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始终焕发着绚丽光彩,为人们称颂、为人们敬仰。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始终是引领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一面旗帜。今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以雷锋精神为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凝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坚定信仰。学习雷锋“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坚持把科学理论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文化,使之融入血脉,落实在工作上,体现在行动中,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保持政治上清醒、思想上纯洁。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常怀一颗锐意进取、追求卓越之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工作当平台,把岗位当舞台,做到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扎实工作、勤勉敬业,始终坚持一流的标准,努力争创一流的业绩。
像雷锋那样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学习雷锋“做人民最忠实的勤务员”.诚实守信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为每个党员,自觉践行宗旨、惠民利民,反对损公肥私、坑民害民;作为每个公民,自觉信守合同、履约践诺,反对背信弃义、坑蒙拐骗。
像雷锋那样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学习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真诚地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关心弱者,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只要别人有所呼,就要有所应,不管份内份外都主动去做。
像雷锋那样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学习雷锋“不乱花一分钱,不乱买一寸布,不掉一粒粮”,“在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自觉培养艰苦朴素、道德高尚的健全人格,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辛勤劳动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以雷锋精神为镜,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必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激扬正气,激励良善,化育天下风气。
飞速发展中的中国正面临着转型期这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让博大的文化不被抛弃,让优秀的道德不被降格,让社会主义的信仰不被侵蚀。党和国家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给全社会、全国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敲响了警钟,指明了方向。内化于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根基,是精神命脉,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从“孔融让梨”到“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优秀传统道德,我们有足够的精神食粮去丰富头脑、净化灵魂、树立信仰,缺少的只是去学习、去思考、去内化。同时时代的进步越来越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外化于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其贯穿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内化的价值观培育,转化为外化的追求高尚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自觉行动,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每一个社会人都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觉承担起这份属于全国人民的责任,自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真心的赞扬,理性的批判,每个人心中都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发自真心的热爱每一寸土地,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份工作,真诚朴实的对待每一个朋友,创造一个和谐有序、公平正义、活跃温馨的美好社会。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
1、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三个层面
根据2013年12月23日晚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分为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
3、概念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背景和重大意义,深入学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是青年大学生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曾历经艰难曲折,出现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我国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十位,到了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底,我国经济总量为568845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56倍。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变迁,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价值观上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在一个多世纪里发生了太多、太快、太剧烈的变化。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急剧变革,经历了辛亥革命结束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三次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这种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急剧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变革和演进的急剧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在我国急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同时并存,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导致我国社会上出现种种价值裂变、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
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加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主导、统领、整合作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是在我国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土壤中确立起来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又要充分反映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诉求。
一方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又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从“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总纲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到新世纪新阶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再到以“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为提炼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雄厚的实践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了法治、人权、公正、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幸福、以人为本等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为提炼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例如,进入新世纪以来,成为一名志愿者,把爱心化为行动,去关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成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一种新价值观。这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形成。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国社会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价值观念。在经济领域,有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效率、公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在政治领域,有自由、民主、平等、权利、人权、正义、法治、德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腐倡廉、安全、稳定、和平、和谐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等价值理念;在文化领域,有文明、科学、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守法、尚荣、知耻、真善美等价值理念;在社会领域,有团结、互助、友爱、公平、诚信、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价值理念。
这些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目前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和最强烈的价值诉求,为概括提炼和总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了丰富的价值素材,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现实的价值来源。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追求的现实价值目标;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从基本价值要求到现实价值目标,再到理想价值属性,体现了递进和升华的关系,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联系,体现了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联系,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现实目标,囊括了我国社会生活结构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总体布局和宏伟目标。
富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社会主义应该是经济富足的社会。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排名仍居世界中后列,2012年仅排名第84位。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国之要。
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必须把人民民主当作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而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社会主义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和理想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之魂和价值指南。
自由,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价值本质。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党的最高纲领、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扬“自由”价值理想的旗帜。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要求。平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之一。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平等包括基本权利平等、自由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分配平等、互利平等。
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公正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范畴,是经济、政治、法律、社会、道德等一切社会规范的首要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永恒的价值理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因。
法治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制度化保障。实现法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保障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也是法治的实质内容。现代法治,是一套政治价值体系和政治原则体系,更是一套政治制度体系,是全体公民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参与。这项任务既是法治的任务和目的,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和重要内容。
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经济水平、历史传统、文化结构等紧密相关。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一方面,我们要把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同生产关系变革相适应;另一方面我们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在道德行为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要求和道德规范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系统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公民道德建设,从“以德治国”到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八荣八耻”到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我国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入手,发展到依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确立新的基本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优秀传统,具有基础性、传承性和广泛性。
爱国是国家和民族对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爱国体现为一种对祖国具有强烈和真挚的情感,一种对祖国的基本道德要求,一种对祖国勇于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是一般性要求和时代性特点的有机统一。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
敬业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敬业,即指忠于职业,忠于职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敬业的重要体现是爱岗尽职,崇高境界是奉献。
诚信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规范。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现代诚信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法律诚信,这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友善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友善是和谐、团结与合作的重要基础。有位哲人说过:“友善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友善表现在平等、宽容、博爱,体现在家庭友善、社会友善、天下友善和自然友善。
四、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确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指向和价值标准。
大学生是最具青春活力、最敏感地捕捉时代发展脉搏、最勇于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最具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擎民主、科学的大旗,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忧国忧民、奋发学习、勇于拼搏、热情爱国,大学生一直都是时代价值理念的引领者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率者。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要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一是要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要靠接受灌输和教育,更要靠实践和体验,要努力追求做“有理想的人”。总书记讲“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有深刻道理的。一个人的志向和一个社会的理想追求,总是与一定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有了为之奋斗的志向和理想,就会自觉培育和践行为这个志向和理想而奋斗的价值观。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期间,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革命前辈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榜样,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青年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我们的人生理想,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求职谋业,更需要培育一种改造社会和世界的崇高志向和精神。只有与培育我们的崇高志向、理想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会有肥沃的土壤。
二是为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傲、社会的先锋、祖国的希望和世界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价值建设,密切关注国家、社会价值建设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大方向,深入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要义,并紧密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自觉加强思想、理想、精神、道德等各方面的建设,使自身的价值观教育和价值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互融合,使自身的价值观符合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价值基础,为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榜样。
三是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中,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贡献。作为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做到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把努力学习、锻炼一身过硬本领以报效祖国作为基本要求。这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积极响应“三个倡导”。青年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响应和践行“三个倡导”,做主动倡导者、大力宣传者、积极推动者和坚定践行者。最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