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信仰,是一个很富有诗意、深远的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都需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生理想的生命灵魂,信仰是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信仰是人生航程的指路明灯。一个人没有信仰无异于行尸走肉,一支部队没有信仰无异于乌合之众。
2012年,央视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记录片《信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不止一次提问,是什么力量,使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人的政党,发展到现在的近8800万党员;是什么力量,使一支南昌起义失利后仅剩800多人的军队,22年之后竟能百万雄师过大江,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是什么力量使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同志有信仰吗?他有,他的信仰就是团结并领导工农阶级翻身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人王进喜同志有信仰吗?他有,他的信仰就是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身边的王家元同志有信仰吗?他有,他的信仰就是巧干实干,带领村民过好幸福的好日子!
在当下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信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你有信仰吗?你的信仰坚定不移吗?
对于这个既有历史烙印又有时代特色的“信仰”,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这是检验每名共产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
信仰并非凭一堂课、一席话就能自动生成,而需要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打磨。确立了信仰之后,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就不算真正的信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我们要把每一次经受的考验都视为磨砺党性的“磨刀石”,不忘入党时的誓言,不忘党员的政治底色,做到靠本领吃饭、靠奋斗立业、靠品德立身、靠精神立命。要在实践中反思信仰信念动摇了没有、本质本色退化了没有,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钻研,去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漂亮点、拿得出手、含金量要高;需要我们去删除对工作倦怠的情绪、对自己单位发展的漠不关心、对集体中他人积极工作的冷观;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去思考怎样完善自己的工作细节;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能以积极充满激情的阳光心态,去创新思路,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解决工作上的难点;需要我们能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经得起无数诱惑而不动摇,并始终如一地朝向目标的彼岸;需要我们胼手胝足地埋头劳作,并能承担失败、辛劳、孤独与痛苦;需要我们牺牲自己的一些生活、娱乐甚至是兴趣爱好;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单位的人。
对每一个普通党员来说,信仰之灯需常擦拭,信仰之问当常自省。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性更纯洁、心灵更明净;只
有这样,才会有轻舟必过万重山的坚强自信,才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动力源泉,才会离那个激动人心的梦想越来越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名字写在信仰的旗帜上,始终坚信:“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所以,请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并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奋斗吧!
第二篇: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
新沂市实验学校 谭长存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可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去读,直到今年5月份,我因要写一份材料才胡乱地翻了一通。这一翻不要紧,书中的文字、思想、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用一周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它。读罢,我有一种强烈地要向老师们推荐的冲动。现在,我把它放在了案头,一有机会,我就翻翻,或浏览,或咀嚼。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肖川教授主编的一本助力名师成长的书籍,共七章,51篇,即:“理想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教师与知识分子”“师生之间”“读书、作文、修身”“快乐的工作”“诗意的生活”。所编选的这51篇文章,既有先贤大儒的黄钟大吕之作,亦有后起新秀的振聋发聩之言。其间,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大学教授等均以自己深邃的思想,睿智的语言给读者以启迪和深思,使得肤浅者读之深刻,深刻者读之智慧,智慧者读之通达。
本书以朱自清《教育的信仰》一文开篇,从教育者的“信仰”谈起,他说:“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我曾多次问过我熟悉的做教师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选择做教师,你的信仰是什么。说是因为喜爱的仅占0.37%,有个人信仰的仅占1.23%。这个惊人的数字,让我想到了徐平利在《教师是知识分子吗》一文中的一段话,他说:“当今中国谁做教师?据我观察,进入教师队伍的一般都是保守求稳者,因循守旧者和怯懦胆小者,这些人对外界信息缺乏敏感度,并对未来缺乏想象力,至少是对生命缺乏激情。总之,如今在中国做教师的大都是不敢或不愿意接受风险挑战的人。”或许,他的评价大大损伤了我们做教师者的尊严。但仔细想来,事实就是如此。回忆我们身边的同仁,选择做教师,有几个是出于喜爱;当上了教师,又有几个有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大都喜欢安于现状,都被“作秀”这两个字束缚住了,都被“枪打出头鸟”吓住了,都被“现实一点吧!”给蒙蔽
住了。为此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工作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没有突破。
而被誉为“全美教授”的里哈尔大学英语教授彼得·基·贝德勒在《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中这样阐述自己的想法:“我当然不想当教师,因为教书对我来说简直太难了。在我妄想赖以谋生的所有职业中,像推土机手,木匠,大学管理人员,作家——当教师是最难的了。对我来说,教书意味着‘熬红的双眼’,因为我从未对自己的备课满意过,上课的前一天我总是准备到深夜;‘汗湿的手心’,因为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永远是紧张的,生怕又会被发现犯了傻;‘沉重的心情’,因为当我一小时后走出教室时,可能又被认为上了一堂比以前更令人乏味的课。我不想当教师,因为我认为我总是知道答案,或者我总想把我所知道的那些知识强让我的学生去接受。”
这是怎样的敬畏和敬业啊!这又是怎样的信念和信仰啊!我们每个教师有过这样的敬畏和敬业、信念和信仰吗?除了刚登讲台的前三年,可能因为不熟悉而勤奋外,又有几人每天都怀着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去对待自己的每一节课,每一名学生呢?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专一而执著,他们才会为孩子们的成长和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鞠躬尽瘁。
写到这里,我不禁自问,我有信仰吗?我的信仰又是什么?
回顾19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我扎根课堂,在理想与现实中拼搏,力求逆境面前不气馁;投身科研,在困惑与摸索中前行,力求困难面前不畏缩;置身书海,在反思与学习中成长,力求成绩面前不止步;播撒智慧,在尊重和关爱中育人,力求教育学生有智慧。19年的经历,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慨:人生在世,需要有“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境界和情怀。
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19年如一日,我始终以“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靓”起来”为心中的“航标”、坚守“三多一少”的工作准则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特色一行”的奋斗目标,站在教研教改的前沿,无私无畏地工作着。慢慢地我把读书学习变成了一种信仰,把反思写作变成了一种信仰,把教书育人变
成了一种信仰,把做一生幸福的教师变成了一种信仰!在我的档案中为“教师”写下了这样的注解:深怀爱生之心,恪守为生之责,善办利生之事。作为一名教师,坚定信念,献身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素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我们无悔的誓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我们高昂的工作热情。
记得人民教育记者李帆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相信某种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种眼光,有一种高度,将整个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怀,而不是蜷缩在教育世界某个狭小的角落,对他人的口号和理念进行神祗般的膜拜。教师是决定教育方向的重要因素,正如《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书中《改变印度教育的乡村女教师》一文所悟,也许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格洛丽亚·德·索萨,但是每个教师都能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信仰和思想,去改变自己,改变教育。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写的《假如我能使一颗心》。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假如我能使痛苦的生命有所慰藉
在酸辛中获得温情
或是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窗中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寥寥数语,表我心声。我常想,我的教育理念亦即如此,只要我能给予孩子多一方空间、多一个机会、多一点自信、多一份宽容,孩子定能多一点自由、多一份希望,多一些成功,多一点快乐。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写于2012-06-03)
第三篇:做一个有信仰的前端开发人员
做一个有信仰的前端开发人员--4/19演讲稿
此文有博看文思(http://)学员提供
做一个有信仰的前端开发人员
1.提问,阐述浏览器用户开发人员的关系(提问—阐述中举例VCD—具体阐述关系)
浏览器为什么有现在这么大?处理速度是现在这样的?
浏览器—开发人员—用户
浏览器需要用户,所以浏览器其实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去做,即使是去做的遵循标准,最初目的也是为了用户。为什么浏览器有纠错性,为什么曾经的一个标准要错误的标签必须报错,不能正常显示页面。浏览器是为了用户好,用户好自己才能活下去;标准也是为了用户好,让用户知道自己技术是对用户有利的。但是为什么浏览器和标准却有如此大的不同。因为这中间插了一层人,就是我们开发人员。因为我们开发人员的不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了浏览器和标准一些截然不同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通过电视连VCD看光盘内容。但是光盘往往有错的时候,许多放这些碟子的VCD机器读到错误就卡死到那里了。刚开始的时候,用户会抱怨碟子不好,慢慢的用户就会放弃VCD机器,因为碟子普遍不好,还要VCD做什么。然后VCD厂家不能坐视不管吧。所以他们就研究出了纠错技术,读到错误的部分,跳过去,不影响大部分的浏览。用户感到爽了,自然就不会放弃VCD机器,至少暂时不会有此想法。但是发明VCD碟子的人们呢,他们希望VCD碟子不会被损害,而不是简简单单跳过去。所以他们可能会考虑改进碟子被损害的几率,因为如果他们不改进技术,那么VCD厂家将放弃这个技术市场,从而投向另外的技术市场,从此VCD的技术就会消失。然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VCD技术升级了,可能成为WCD、XCD等等。但是这时候新的问题就要出现了。你这个技术升级了,我的机器也得跟着升级,但是升级代价多大,用户会不会接受你这个新技术,等等问题。当你这个升级的技术的升级代价很大,或者用户觉得无法适应的时候,厂家就会放弃这项技术。是的,这个技术又要面临完蛋的危险。因此升级的时候,如果升级带来的代价太大,就不得不考虑放慢步伐,让用户和厂家接受以后一部分之后再进行下一步。如此看来技术想要存活下去真的是夹缝中求生存啊。
浏览器就像VCD机,我们写的代码就是光盘。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的web标准它多么想一步到位但是却不能够,看看XHTML2.0的下场。是的,完全语义化很好,img和a的移除很棒,省多少代码哪。但是假如我们是厂商,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问大家。换位思考。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现有解析引擎的全面崩盘,要做一个全新的解析引擎。所有浏览器厂家基本回到了原点……那么我们会接受这个标准么?问大家。如果有的人说会,那么问他,你是做标准的还是做市场的,如果都照你这么做公司就要破产了。一个公司首要的是要存活,然后才考虑信仰(良知不在此范围)。那好,用户看到的页面也是没什么变化的(表面上),现在一个正常的浏览器厂商老板都不会接受这个标准。除了GOOGLE可能会欢迎,因为它们首先是做搜索引擎其次是做浏览器的,标准有利于搜索引擎。然后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厂商不接受这个标准,怎么
办。没有人市场的标准就是一纸空文,没有意义。所以。XHTML2.0完蛋了。尽管它让代码更简洁,让搜索引擎更喜欢。
2.解决文初提到的问题。引申出开发人员的不坚定是整个问题的产生因素。告知大家保持信仰。
我想说的并不是浏览器用户开发人员三者的关系,我想说这三者的关系,只是想告诉大家,浏览器是根据市场来决定web标准的存活的,而用户就是市场的根本。大家想想,老师说过我们这行业里有多少混子,大家大部分也都加前端群里和那些工作前线的人交流过了,他们是什么水平想必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他们写出来的代码能是什么样子的,前阵子郑晗给我看过一个table布局下的问题,全部table加img,背景色都截图到img里。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些代码如果按照标准来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是厂商,再次换位思考,这样的代码泛滥带来是什么结果。问大家。带来的结果就是用户无论用什么浏览器看到的都是不对的页面。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整治那些混蛋开发人员呢?没有办法,他们也不是你的员工,别的办法也不能立即奏效,我们只能保住眼前利益,对吧。此处可以提问大家,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那么我们就只能够增强浏览器的纠错性。那么好吧,浏览器就变大了,处理速度变慢了。
假如我一开始就告诉你们,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这些代码开发人员,可能你们接受不了。但是我这样带着大家换位思考下来,相信你们都能理解了。为什么浏览器厂商会这么做。因为它也是为了活下去。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搜狗里有纠错功能,输入错误的拼音能得到正确的词组。这也是搜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浏览器不断变大,用户体验越来越不好,什么鸟浏览器,或者什么鸟网站,太TM慢了。更有小白会说,擦,升级了浏览器网速就变得这么慢。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怎么解决?作为浏览器厂商,我们想解决这个恶性循环,我们会希望什么发生呢?想想,就是一个新的技术出来,不用过大的更改解析引擎,不用太大的代价。根源上的解决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实际上呢,他们不知道做标准的多么为难,他们有个解决的办法,但是升级代价太大,所以他们不得不忍耐的一步一步的慢慢实现升级。
哦了,讲这么多,想告诉大家,我们就是改变这个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每个代码开发人员都有良知,写好的代码,那么这个升级的过程就会快的很多很多。就像如果世界上每个劳动者都有良知,珍惜时间,在路上发生车祸的时候不停下来看热闹,在旁边发生口角的时候不停下来看热闹,那么整个世界的劳动力的浪费率将会提高多少?劳动成果将会提高多少呢?在经济学家眼里,这些小事,就是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劳动力的浪费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样这些劳动力自己也没有得到最大的回报。
所以我想说,为了所有人,做一个有信仰的前端开发人员。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23:58
很久没演讲了。好激动。但是最近真的很忙很忙。今天晚上十一点赶工了一个小时才写完,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每次演讲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其次才是锻炼自己的思维,总结知识。本来还准备有个话题准备讲最近的实习经验,但是刚写了个部门实施方案,所以暂时不想谈那个话题了。下次有机会吧。希望大家都一起快速成长。
第四篇:《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耕耘在语文的百花园里,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常常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有人问我:“张老师,天天这么忙碌,不累吗?”我笑了!
忙是正常的!但心不累啊!一届学生送走了,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三年来,看着他们长高了,阅历增加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从懵懵懂懂走向成熟,内心常常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应该源于一种使命和责任吧?
在现实的教育生态下,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发现自己生命的最大可能,发掘孩子最大的生命潜能,这些可能和潜能的最大实现,这就是天命吧?
天命是什么?天命应该是至高的创造,绝不是标准化的生产。天命应该是一种教育信仰吧!亦或是对孩子的信仰。《语感论》有曰:“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 所以,作为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一块顽石中都藏着一尊佛,只需要把不必要的去掉就可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还记得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孩子,你没有听懂没关系,我会给你再讲一遍,再讲一遍,讲500遍,一直到你听懂为止。这就是信任,这更是信仰!正是发自内心的对孩子信任,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才铸就了自己对教育使命的一种信仰,一种升华。无论孩子经历多少反复,重犯多少错误,这种信任始终不改,这种信念始终不变。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生命历程中最美的播种,在经历了未来的风风雨雨和岁月沉睡之后,人会突然顿悟和长大,种子也会苏醒和萌生,于是,我们会聆听到一种拔节的声音,会看到一个崭新的生命,于是,一个全新的孩子诞生了!这,就是我的教育信仰,是我们每一个播种者的信仰!
第五篇:做一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
做一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
信仰并非可有可无的虚无缥缈之物,相反,它存在并且拥有巨大的力量。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社会里,坚持信仰更显得弥足珍贵。信仰使人心向善,能让人心稳定,能使行动有了归依和意义,乃至让人的一生产生炫目的价值。平凡的杨善洲身上深深感动我们的,正是他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在此信仰指引下付诸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操
守。
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八小时以外的自处时间,也能做到清廉守身。杨善洲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领导考虑到他年岁已大,出入不方便,专门为他配了车。杨善洲一直坚持公车公用,他认为:“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太不应该了。”杨善洲言出必行,即便家里老伴坐了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也执意清算好上交370元的汽油费。旁人常表示不理解,“一位老领导,偶尔私用一下公车也都是可以理解的,才这么屈指可数几次,需要这么较真付费吗?”殊不知,支撑这种较真的正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贞灵魂,以及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唯有如此,在没有装GPS的公车里,在人民可以理解的情态下,杨善洲依然能够做到廉洁自处,丝毫不懈怠。
23年的林场服务生涯中,杨善洲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就连出差费也坚持自付。林场职工为此大发感慨:“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许多人不理解,这个老实人是遇不着创收机会,还是不懂创收操作?其实,杨善洲曾如实谈起过“捞油水的机会”,他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然而,在“买幢房子”的巨大诱惑前,杨善洲没有动贪念:“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
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永远也退不了休,在任何地方都是服务群众的岗位,任何时候都阻挡不了他发光发热。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政绩斐然。退休后,他放弃了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一心只想兑现自己当初说下的承诺——“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他退休后的余热令人目眩,22年的林场服务生涯里,杨善洲建成了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最终无偿上缴给国家。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曾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值得所有共产党人尊敬和学习,人民将永
远记住他、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