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 开国大典(共)
开国大典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后张庄完全小学五年级(2)班的学生张梦桓,今天我讲的故事题目是《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一个空前统一的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通过流血牺牲换来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开创新时代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诞生了,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共同庆祝属于自己的盛大节日。
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北京30万军民欢聚在天安门广场。欢呼雀跃的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海洋。“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大幅标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下午3时整,毛主席走上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顿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映照着整个天安门广场。54门礼炮同时鸣响。礼炮共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
当天晚上,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游行晚会。广场上华灯齐放,焰火腾空,处处五彩缤纷,光彩耀眼。游行的人群举着彩旗,提着灯笼,欢呼跳跃,放声高歌,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创一个“和谐中国、美丽大方、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吧!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
(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研读交流第二段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1、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⑴ 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__年__月__日在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会场在____。主席台设在____。
⑶ 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2、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5、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而___;为___而___;为___而___。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第三篇:开国大典观后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听,多么嘹亮的歌声;看,多么雄伟的气势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祖国大地从此焕然一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看到这里,我的热血沸腾了。
那个时候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新中国是在炮火中建立的。当毛主席庄严地宣布在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荡,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至今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底震颤,那震颤的力量就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阴郁的天空,随之而来的光明洒满大地。
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之上,那红色在清澈的碧空的映衬下更加鲜明。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前进的旗帜,他们的躯体筑就了新中国永不倒塌的万里长城!
随着新中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血与火背后的光明。
已经六十多周年了,我们的新生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已经六十多年了,这足足经历了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前辈们马上就要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下一个就是我们。我们将继续着先辈未完的事业,用双肩担起未来的企望。
你如果知道秦始皇、康熙、乾隆,那么你一定知道他——毛泽东。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了革命,他先后失去了七位亲人,包括妻子、儿子以及侄子。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学校组织我们看了这部令人感受颇深的影片——《开国大典》
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摆放着一套桌椅,还有一张单人床,及其简陋。你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的办公室兼卧室。在这里,毛主席拟定作战计划;在这里,毛主席指挥了无数战役;在这里,中央领导人为中国人民迎来了光明,驱走了黑暗。
“ 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从此更加和平安定,繁荣昌盛!”
高修0901班 黄 宁
第四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9月12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
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
篇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王永政
《开国大典》本课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以及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入场、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等四个场面。在这四个场面的记叙中,作者重点地描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典礼”和“阅兵式”。这片文章的篇幅较长,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根本行不通。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朗读体验。如在对入场式进行学习时,我采用了师生引读的形式,通过教师富有感染性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朗读的情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最后通过学生声情并茂 的朗读,把当时参加入场人员之多(有各界领导和群众代表),以及他们参加典礼前的心情之急切体现出来。工人们、农民们的急切地心情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请小朋友圈划有关词句。”经过我的引导小朋友一下子意会到需要关注的重点词句。“我从‘直奔’可以看出工人们心情很急,因为工人们下了火车之后,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就直接去了会场。”“我从‘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公里路赶来的’看出农民们害怕耽误了参加开国大典的时间,所以起早摸黑,‘赶’说明他们走路走的很快!”“好,那就带着你们的体会,读出他们的俄急切心情。”此时的小朋友的感受,不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有了现实地依据,朗读的效果一下就到位了。
紧接着我们进入学习会场布置。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我出示一张惟妙惟肖的画片,引导学生,随着我的指引读出书上讲的方位和相应的位置以及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直观的了解。小朋友借助图片,能够流畅地完成复述。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典礼和阅兵式学习环节,我也是通过师生合作读的形式,来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主席那句庄严、雄伟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小朋友朗读总是把握不了这句话的感情基调。课后景校长和听课的老师,也帮助我一起分析了原因。这主要因为我把“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资料,放在了回顾环节,从而失去了最佳创设情境的实效。具体的朗读情境没有创设好,势必会影响小朋友情感的迸发。
篇三:《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
篇四: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
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
篇五: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或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这次“欢呼”是在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时候发出的欢呼,这里的“一齐”可以说大家都一起欢呼,说明大家的心是一致的,无比激动。还可引申问,是不是只有在场的人才欢呼呢?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欢呼,这里表达出全国各族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人们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2.30万人激动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个“欢呼”,是在毛主席宣读“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公告时,人们发出的欢呼。
这个“欢呼”是人们观看阅兵式的一个个雄伟的场面而发出的。“不断”是指一阵接一阵,也体现出阅兵式的场面一个比一个壮观。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群众游行。
最后讲了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
篇六: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还地桥镇小学 胡红梅
1、由六十周年国庆庆典节目导入,让学生自由谈观后感,激发学生自豪感。
3、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这也是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对这一环节教学处理可说是水到渠成,默读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坚持以读为本,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效果较明显:
1、齐读课题时,学生开始读得响亮,但没有读出那种气势。
2、品读重点句时,我同样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并有感情朗读。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反复使用的特点,然后引读:你能读出你的强调吗?引导学生感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时,引读:谁能通过读把声音传得更远点?相信大家的齐读声音传得更远。
立了!”时,学生不能体会这声宣告伟大的意义,因此读不到位。于是教师播放革命志士如何舍生取义才换来新中国成立的视频课件,教师实时进行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听得热泪盈眶,教师相机引读:多少革命志士用自己的鲜血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换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
整节课读的方式很多:有浏览课文,有精读课文,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合读,有教师读,有个别读。总之,这节课,“读占鳌头”,学生读得充分,读出了感情。
篇七:《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两种教法的反思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
从单元导读导入新课,然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出示以下问题: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学生围绕着这几个思考题自学课文,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法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ppt 设计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图上有谁,在哪里,在干什么?
2、走近毛泽东
(二)预习检测
3、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三)引导自主学习
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
(四)合作学习
三件事中毛主席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让你感动?感受到他是一位怎样的 主席?
4、你体会到这是怎样的一位主席?
(五)导学重点
①三号同学汇报(读句子,说感受)。②小结:毛主席您是一位__________的主席,我们______您。
(六)小结提升
有效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二种教法我的反思:
第一种教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的是教师的教,而第二种突出的是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重点引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疑难问题。我从预习题入手,了解学生课前对课文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先解决一部分问题,理出疑难之处。再让学生讨论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老师再稍作引导,归纳。
多管齐下,尽享诗歌韵味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后写下的一首诗。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多管齐下,让学生尽享诗歌的韵味: 1.资源整合 情境体验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2.注重朗读 读中悟情
开课不久,我播放了朗诵范读,用范读的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巧用资料 解疑释惑
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我看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一幕:学生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神情是那么专注,情到深处,我还看到了许多双噙着泪光的眼睛,听到了他们深情的声音?? 《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之我见
什么是场面描写?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进行描写。在记述活动的文章中,常常要遇到场面描写。
一、动静结合,写好场面
二、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三、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场面描写要言之有序,可以按空间顺序一步一步地描写,先分说,后总说。才能做到言之有序。
四、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要抓住特点来进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里写出场面的特点,做到点面结合。对全局的描写要干净利索,不可拖泥带水,对典型的、生动的细节要精心描写,不可一笔带过。《开国大典》一文中毛主席怎样宣布立国,怎样宣读公告,怎样向空军招手,怎样向人民群众呼号,等等都是典型描写。平凡的父爱,超人的胸怀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学习《七律·长征》时,我们认识了一个诗人毛泽东,感受了他诗歌的大气磅礴;《开国大典》中认识了伟人毛泽东,感受到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热爱;《青山处处埋忠骨》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父亲平凡的一面。所以,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如“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我组织学生想象、讨论:接到长子毛岸英殉职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神态,你见过类似的情景吗?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
篇八: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范磊琴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这是很好的资源,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收看“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
课文第二段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会场布置,这是一个极好的写作训练的题材。我思考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个场景。刚开始,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场地来写,心想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可是当学生把作业交上来后,我才发觉我这样的布置无疑是给自己出了难题。学生的描写五花八门,有好多我根本不知道,也就不能判定学生的叙述是否符合要求,这实在是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看来必须选择一个既要是学生都熟悉的,又是学生有东西可以写的。
十分熟悉了,绝对有物可写。而且在讲评时,因为是学生最熟悉的,所以人人可以参与,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我当初设计此题的初衷,何乐而不为。
篇九: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本篇文章的重点是了解开国大典的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难点则是要学会缩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篇文章尽可能的缩到最小篇幅。所以在授课中我会侧重于熟读课文,并让学生总结每段段义并根据段义划分部分,总结每部分的主要意思。诵重要仔细阅读、一句一句的读、边读边记,直到完全背诵下来。
篇十:《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烧杠小学 王丽红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我自认为在解题这个环节做得比较好。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的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检查了自学情况,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本课时的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既整体把握了文章,也紧扣重点。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但由于是借班上课,老师与学生之间不熟悉,缺乏默契,而且一下子走进许多陌生的
老师一起听课,学生表现得比较紧张。
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时,必须要充分地让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才能使教学别样精彩。
第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
09021230徐丽红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发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图片:旧中国的状况)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课件出示图片:新中国的气象)但是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开国大典》
(板书“开国大典”)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题,谁能告诉我“开国”是什么意思?
【预设】建国;建立新国家
【师】恩,在这里是建立我们的新中国,那“典”是什么意思?
【预设】典礼
【师】典礼,也就是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等等,课文的题目是“开国大典”,而不说“开国典礼”,这说明建立新中国的典礼仪式很?
【预设】1.很大;恩,有没有同学用词语来说?
2.郑重;恩,很严肃,郑重其事的,还有其他更好的词语吗?能够着重体现“大”
字的?
3.隆重;隆重这个词语真准确。
【师】这个隆重的典礼,隆重的开国大典是在哪里举行,有哪些人参加,共有多少人呢?翻
开书本第139页,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一起来回答问题,“1949年10
月1日„„”开始。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好,告诉我开国大典发生的时间,一起说。
【预设】1949年10月1日
【师】地点
【预设】北京
【师】人物
【预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
【师】除了这些,还有谁?书上找找,看仔细点。
【预设】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师】对了,观礼台就是观看盛大仪式典礼的看台,那上面还坐满了外宾。那整个会场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三十万人。
【师】三十万人,这是一个多大的场面啊,同学们能想象出三十万人的会场吗?想象一下,一个会场聚集了三十万人,那场面是有多壮观,真的是人挤人,人山人海。大家都来参加这盛大、隆重的开国大典了,我们没有见到现场的壮观景象,但是我们的课文已经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开国大典的程序。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感受这盛大的典礼吧。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读完了整篇文章,我们先来学习下这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典礼委员协商汇集就位诞生庄严雄伟电钮肃立瞻仰飘拂人山人海)
【师】我请同学先来读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叫两位学生起来读)(纠正学生读错的音)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全班朗读词语)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了,本文讲的是开国大典这件事,同学们刚才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浏览一下,思考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事情发展
【师】对,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我们都知道事情的发展是按照开始、过程、结束的顺序,那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别写了哪几个阶段?
【预设】1.大典开始前
2.大典进行中
3.大典结束
【师】恩,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课文的三个阶段,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预设】1.会场会场、主席台、丁字形的广场这些概括起来是会场的布置,主席台以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都是在描写开国大典的入
丁字形的广场场,属于大典前。
(板书“入场”)
2.宣布成立【师】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游
升国旗行,这些都是属于大典开始后的一连串仪式。
宣读公告
阅兵式
游行、“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游行”)
【师】好,我们已经把事件所叙述的场面从头到尾都找了出来,同学们大致了解了开国大典的流程,那谁来说说开国大典总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映象?
【预设】1.很盛大
2.很隆重
【师】是啊,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翻身得解放,叫人怎能不激动万分呢?这样的典礼又怎能不盛大,不隆重呢?
三、学习“会场”部分
【师】同学们都感受的很深刻,从整体上领略了开国大典的隆重。这举国欢庆的日子,到处洋溢着人们无法言语的兴奋与激动,开国大典还没开始,入场就已显得非常隆重了。首先,我们来看看入场前会场的布置。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师】好,都读完了吧?首先,告诉我,会场设置在哪儿?
【预设】天安门
【师】请说完整。
【预设】天安门广场
【师】好,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又是怎么布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第2自然段。“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边介绍广场的布置边用课件展示)
【师】除了这些,会场上还有哪些布置?
【预设】“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师】8盏大红宫灯,8面红旗,都是中国人喜欢的吉祥数字8,这些布置都是为了大典能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举行。一切准备妥当,四面八方的人们渐渐涌来了,文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预设】
1.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师】恩,起得真早,大家都来等待着这盛大的典礼的开幕了。
2.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师】擎是什么意思?
(预设)举着
【师】擎红旗,提红灯,大家准备充分,为大典的开始增添了不少的热闹。
3.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课件出示句子)
【师】大老远的跑来,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直奔”是怎样的情形?
(预设)直接奔到天安门广场
【师】一下火车就直接先奔到天安门广场,这说明人们怎样的心情?
(预设)①.焦急、着急
【师】急着见到开国大典的开始
②.兴奋、激动
【师】说明人们在等待开国大典开始前的激动万分,希望早点目睹这一盛况。
【师】人们都是直奔会场,为了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参加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直奔”的感情,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心情。
(学生齐读这句话)
4.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过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
【师】五更天是什么时候知道吗?
【预设】不知道
【师】五更天就是大约早晨四五点钟的样子,同学们每天早晨四五点钟的时候在干嘛啊?
【预设】睡觉
【师】是啊,四五点钟天还是黑的,同学们还在睡觉,而农民为了参加这隆重的开国大典摸着黑起床,步行了四五十里路赶过来的,步行就是走,走了四五十里的路他们累吗?
【预设】不累/累
【师】为什么不累?/那么累为什么还要大老远的来?
【预设】因为他们都很期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师】是啊,不管多累,农民还是大老远的步行来到天安门广场,等待着开国大典的开始。那么多的群众,工人、农民等等从祖国的各个地方都赶来参加这开国典礼,真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啊?
【预设】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师】是啊,会场上人山人海,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当时天安门广场群众数量多?
【预设】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师】很好,人群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放眼望去全是什么?
【预设】红旗
人
【师】整个天安门广场红旗翻动,下面是一片人的海洋,(课件出示“典的两笔”)人们无法言语的兴奋和激动,热切盼望着开国大典的开始。整个天安门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也正好反映出了这个盛大而又隆重的典礼。
(课件出示“典”字)
【师】下午三点整,典礼就要开始了,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里去掉“排山倒海”,只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掌声,你觉得好不好?
(课件出示句子)
【预设】不好
【师】为什么?
【预设】1.因为排山倒海表现了人们对于开国大典的重视以及热切期望开始。
【师】人们用排山倒海的掌声来表明心迹,表明对于参加开国大典的热情高涨。
2.说明典礼很隆重。
【师】为了迎接这隆重的开国大典,人们用排山倒海的掌声来欢迎它的开始。
【师】“排山倒海”还能不能替换成其他的词语?
【预设】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铺天盖地
气势磅礴
【师】恩,这些词都和“排山倒海”有一样的效果,都说明了人民群众的高度热情和万分激动。大家都期待典礼的开始,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时候,三十万人的目光怎样投向了主席台?
(课件出示句子)
【预设】一齐
【师】一齐说明很整齐,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目光都一齐都投向了主席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怎样的情感?你能用哪些词语来说说?
【预设】1.尊敬
2.爱戴
【师】尊敬、爱戴,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人民群众对毛主席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同样的,也表现了对祖国怎样的情感?
【预设】1.热爱
2.自豪
【师】古今中外,人们的爱国心是相通的。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人们不能没有面包而生存;人们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祖国是金铸的摇篮,让人依依不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才会如此的热爱祖国。
【总结】会场隆重的布置,群众高度的热情,就等着开国大典的开幕了,具体的仪式我们下节课来学。
【备用环节】
【师】下午三点整,举国欢庆、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了,开国大典正式开始了,现场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板书设计:
大典前:入场
宣布成立
升国旗
大典中:宣读公告
阅兵式
游行
大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