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意画讲稿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六种写意画的各个创始人的生平及其画风。
首先,是开创了我国水墨写意山水画的吴道子。简介:
吴道子(约680~759年),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评价:
五代画家荆浩论评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
宋代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亦尊称吴道子为“百代画圣”。
《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
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故事:
1. 唐玄宗
嘉陵江山水
吴道子
李思训
2. 老和尚
《江海奔腾图》
吴道子
水珠浪花
天河开口 结尾:
可惜吴道子真迹至今已无传本,因他大多数画都是画在墙壁上。
接下来,是开创泼墨写意人物画的梁凯 简介:
梁楷,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梁楷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加以灵活运用。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梁楷是个参禅的画家,属于粗行一派。不拘法度,放浪形骸,与妙峰、智愚和尚交往甚密,虽非僧,却擅禅画。
人物性格:
喜欢自由,桀骜不羁,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飘然而去,不想有所束缚。
画评:
泼墨仙人图: 画中这位仙人的整体几乎是以水墨泼写,写尽了仙人醉步的姿态,简单的笔触却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不拘形似的画法,表露出了画者创意的奔放,也为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境。整幅画,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特立独行,眯着眼笑的仙人诠释的几近完美,李白行吟图:
这幅画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他的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即体现了这种大胆的画风;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称其作为“减笔画”。
布袋和尚图:
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犹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接下来是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徐熙 简介:
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一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但可知其卒于宋灭南唐之前。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赋色。
评价:
他在所著《翠微堂记》中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徐铉记徐熙画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
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梦溪笔谈》)。
米芾说:“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 画评: 石榴图:
在一株树上画着百多个果实,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
玉堂富贵图:
牡丹花常被称为富贵花。它是花中之王。自唐代以来,牡丹就成了民间所爱的、画家常写的花卉了。牡丹与白头翁(鸟名)画在一起,叫做“玊堂富贵”了。图中牡丹、玊兰、海棠、杜鹃,布满全幅,最后还用石青衬地。枝叶花鸟,用墨笔钩出轮廓,然后敷以彩色,湖石下还绘了一只野禽。这种满纸点染,不留隙地的画法,显然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雪竹图:
《雪竹图》似是最能体现其“落墨”风格的,可惜未加色而不得窥其全豹。谢稚柳先生曾著文介绍此图,他是这样阐述“落墨”的:“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来连勾带染的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也就是说,一幅画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笔和墨色来“落定”,着色只是辅助。这体现了徐熙在笔墨上的大胆革新。
接下来,是开创泼墨写意花鸟画的徐渭,由于前面的同学已经详细的讲过了,我这里只是简述
简介: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徐渭一生很不得意,尤其是晚年,贫困交加,生活十分悲惨,曾经九次自杀,七次下狱,73岁时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徐渭一生穷苦潦倒,但艺术成就非常巨大,书法、绘画、诗文、戏曲,无不精通。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人对他的绘画艺术评价最高,称他为中国写意画派的创始人,绘画史上青藤画派的鼻祖。他不仅以卓绝的艺术才华,被当时的文学大师们称之为“旷世奇才”,而且以其诙谐多智的言行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成为绍兴老百姓传诵最多,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接下来,是开创大写意花鸟画的潘天寿
简介: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浙江省宁海县人,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号雷婆头峰寿者等;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后师从吴昌硕;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赋色沉着斑斓;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评价:
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书赠的偈语“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与他的强烈个性气质完全相契。
吴昌硕在晚年成为潘天寿的忘年交,他在惊叹潘天寿“年仅弱冠才斗量”、“天惊地怪见落笔”的天资、气魄之余,曾担心他笔路险绝,易入危途,在赠给他的一首长诗中写道“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吴昌硕这一担心清楚地证实着潘天寿艺术道路的履险入绝特色和他的独特气质。
画评:
山居图:
此幅《山居图》,作于1945 年“ 芙蓉开花” 之时,当为此年九、十月份。其间抗战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胜利指日可待。画家正是怀着一种激动、期盼的心情,为其好友伯兰先生完成了此幅山水作品的创作,可谓“几张好画”之一。
这件《山居图》,便充分地体现出潘天寿山水绘画的典型特质。第一眼看去,此图构图
[并不复杂,甚至有不经心之嫌:画幅下半部绘长城脚下坡岸人家,面积更大的上半幅正中则只录七言诗一首,其余部分全部留白。然而细品之后,才体会出这看似简单的画面背后,却包含着复杂的立意和构思!潘天寿曾言:“构图要先造险,再破险”。此幅《山居图》便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灵岩涧一角:
1955年,潘天寿与吴茀之带学生到雁荡山写生,回杭州后于盛暑中创作了《灵岩涧一角》。此作融山水、花鸟画的意趣于一体,作品刚健雄厚,磅礴有力又充满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他以斜势行书题识:“画事以积墨为难,兹试写之,仍未得雁山厚重之致”,右上钤“强其骨”印,足见他创作此画的美学追求。潘天寿曾言:“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历乱,其姿致之天然得势,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想象中得之。”
故事:
吴昌硕对潘天寿格外关照,有一次特地画了一幅五尺大中堂,让儿媳赠潘天寿。媳妇对此画爱不释手,悄悄给扣下了。后来吴翁知道后,当面向潘天寿道歉,又重画了一幅相赠。潘天寿因常有机会观赏吴氏画作,耳濡目染,画艺大进,但他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地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最后,是开创泼彩山水写意画的张大千 简介: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yuán),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1]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位老翁送一只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精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成就原因: 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
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
画评:
爱痕湖:
画面前景为青翠的山峦,后景则一泓湖水,掩映其间;湖的后岸,又有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作品采用的手法,为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清晰、谨饬的房舍,则静处于“波涛”间。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晰,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张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水乳交融之作,也是以现代的语言,对北宋雄伟山水的现代性翻译,不仅是张大千的艺术臻于化境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成功的“现代性突围”。
长江万里图:
背景:南宋的夏圭曾画过《长江万里图》长卷,原作已失落,有不少摹本流传。自古以来,长江就是令绘画家们激动不已的题材,张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乡愈切。祖国的山山水水因此经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他就通过自己的画“卧游”祖国山河,聊解乡愁。《长江万里图》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心情下。
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义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张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篇:《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
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
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
[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 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课件—图一)
二、(本文来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讲授新课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课件—框架图三)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图四)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图六)
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第三篇:写意画——竹子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
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留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画之写意画教学案例分析
《中国画之写意画》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基本思路:
写意国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历史久远,并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欣赏者。我以为,写意国画最重笔法,重墨法,根据这一特征,最好的写意国画的教学方法是把笔法、墨法分开来教,在教学活动中,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强调中国画的创作技法,组织学生练习各种长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摩,进一步体会写意画中笔法与墨法的应用,加强笔法这间相互关系,分析欣赏名画,加以示范,加深对写意画技法的理解,沿这条线索层层深入,贯彻到探究活动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现行普通高中实验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绘画》第三单元不同绘画种类的学习与实践第一课《中国画》中的第二小节《中国画之写意画》。本章节重在研究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了解中国画在画理、画论、画法上,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解这一融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中国的传统画种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可能对本课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实践创作中去。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从学生对不同画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想象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练习,理解中国画的创作技巧与主题思想。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突出中国画教学的基本要点与技法,讲解画论画理,深入浅出,引导同学加以表现,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韵味,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图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创作、发表看法等互动式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创作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的陶冶和情感的交流,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艺术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写意画的笔墨技法的特点及要求,难点:通过实践体会其笔墨技法的用笔方法及特点,并能有一定的掌握。
六、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毛笔、墨汁、调色盘、画毯、生宣纸、范画等 学生材料准备:简单的绘画工具
七、教学环节及结构说明
八、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写意画的临画步骤教学光碟
2、不同时期的名家写意画作品
3、教师自己的习作练习
1、简单的绘画工具
2、阅读课本和上网查阅资料、收集了解写意画创作的技巧理论知识。
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主动参与相关信息的收集活动与思考。
体验引入
1、展示工笔画作品
提问: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
2、欣赏同学们自己的作品(工笔画习作)
3、展示作品《墨葡萄》(比较、分析与工笔画的区别)板书本课主题: 中国画之写意画
思考并回答
小组讨论讲评习作中优缺点 观察、理解和创作 学生讨论、分析
放映图片 展示学生作品
对比工笔与写意两幅作品
了解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技法及表现形式的掌握程度。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究,导入新课。
基础 知识 讲解(一)
1、写意画的概念
2、写意画的历史渊源与艺术魅力
3、写意画中的“笔墨”(教师简单讲解)
看书结合课前了解知识探讨学习
展示内容:
写意画主张神似。写意画注重用墨。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让学生对中国写意画的历史渊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有一个交互搜集资料的平台,强调协作精神。
探究 活动
(一)思考:写意画的手法有哪些?(教师播放教学光碟)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演示)
学生阅读课文,欣赏光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
放映影片:
写意画的临画步骤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感性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基础 知识 讲解(二)
写意画的笔墨情趣
1、用笔豪放、洗练
2、用墨丰富、微妙
3、用色淡雅,强调气势与意境
观察、比较、理解
播放幻灯片
讨论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探究 活动
(二)笔法教学
1、组织学生画各种的长线,曲线、弧线。
2、取出画中的局部用笔进行讲解,欣赏,临摩。
3、进一步分析欣赏名画,加以示范,临摩全图。
学生习作练习
强调书法中提按顿挫的应用,强调中锋笔法的应用。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摩,进一步体会线条中笔法的应用,懂得各种笔法之间相互关系。加深对笔法的理解 学生习作交流
放映图片:
八大山人的《荷鸟》 吴昌硕的《墨竹》
给学生一个实践、总结、反思得机会。
分三步走,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国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写意国画使用的是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了解并掌握写意国画中的用笔技巧。
探究
活动
(三)作品欣赏:
齐白石《木兰图》 梁楷《泼墨仙人图》 文徵明《兰花图》 吴昌硕《葫芦图》
提问: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笔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1、分组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
放映图片: 《木兰图》 《泼墨仙人图》 《兰花图》 《葫芦图》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
基础 知识 讲解(三)
写意画的墨色韵味 “五墨”、“六彩”
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教师演示讲解)
观察、比较、理解
放映图片: 教师创作的习作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探究
活动
(四)墨法教学
1、教会学生如何调墨,教师从焦墨示范开始。
2、二种墨色乘湿相加的练习。
3、欣赏名作,示范,学生临摩。
4、部分学生作业交流 学生习作练习探讨交流
展示习作要求:
1、墨色练习要控制好水分。
2、二种墨色必须要乘湿进行。
3、是二种墨色必须要拉开距离,如浓墨要和淡墨相加。不可浓加浓,淡加淡,以免墨色无层次,含糊不清。
层层深入、有理论有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墨韵”。
课堂 小结 与 课后 拓展
“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黄宾虹语。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构成中国画技法要素的基础。
尝试:
创作一幅写意画(注明是采用了哪一种墨法)
放映小结:
播放一组采用不同墨法创作的写意画小稿。
培养学生的动手表现能力。
九、反思与研究
(一)课前创意,我想做的尝试 首先,“学会在取舍中显露重点”。美术课程标准中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会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在设计中,如何取舍成为一大难题,“舍”要比“取”更难。一方面,收集素材花费了不少精力,丢弃觉得可惜;另一方面,总想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欣赏和感悟,往往丢不下这个舍不了那个。实践证明欣赏的越多不一定是好事,往往过多之后会使某个环节笼统化,针对性不强,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体验都只停留在表面,一路匆匆走马观花似的,更何谈教学重点在哪里。所有,本节课以让学生动手体验为主。其次,为了让学生在额定的课时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又能充分拓展学生思路的多维性,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作了精心设计,并对教材进行了适度调整。教学设计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强调中国画的创作技法,理论知识以简案形式发给学生,整节课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主动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为主。第三,通过国画临摹,感受用笔用墨技法,学习水墨表现技法,除按照传统绘画程式进行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其他方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兴趣。
(二)设想的实施情况及几点遗憾
1、关于情境——根据我的设想,本节课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了我设计的情景,学生对实践操作比较有极大的兴趣,并且表现的非常积极,这种最初的接触,符合我的设想。但习作的探讨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学生的理论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2、关于探究——根据我的想法,这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有所忽略,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法练习的引导、设疑、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的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体现得不够。另外,把学生对认识的水准估计过高,从而在习作过程中出现浪费时间得现象。
第五篇:对写意画教学的一点想法
对写意画教学的一点想法
写意小品画教学中,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应首先解决“写意”的问题而不是强调技法的熟练,让学生在画面上先做到“有笔有墨”。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工具,那么技法的熟练与否,就可以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体会和揣摩。摒弃过去教学中的旧套路:先学习绘画技法——不断地强化技法训练——最后临摹范画。抛开单纯的技法训练,强调作品“立意”,只为使学生能体会到这一画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表现特点。
针对我校中学生来说,国画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足以使他们躁动的青春变得沉稳。学习时应以感受写意小品画的魅力,传承民族精神为主要任务。初中生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大胆而且勇于创新,往往在创作中表现得思想拘谨,拘泥于常规不敢大胆创作。有时单纯地会因为怕画不好(或怕同学们笑话)而不敢画,总是在“像”还是“不像”的绘画技术方面考虑较多。从而形成错误的归因,学习时感到无助与失败,最终导致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在确立绘画课题时,我注意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让他们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题材内容,大胆运用绘画语言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在成画时只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在画面上具体描绘什么内容的问题,鼓励启发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立意、构思)和画面的形象设计(即准备在画面上描绘什么物象)。
对中学生来说,我认为熟练掌握笔墨技法非一日之功,也非教学的直接目标,而应在教学中重尝试、重体会、重感受。尤其是应注重激发学生尝试以笔和墨为媒介,通过一定的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要让学生在笔墨体验中理解:中国画的艺术观念,既不同于具象的模拟,又不同于抽象的不似,而是结合了画家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写意,强调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和画家精神情感的直接抒发。而且离开学生的特定学习条件,如教学课时时数少、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年龄小,基础差,而过高的去提出一些专业化的要求,也只能是徒劳。
在小学听课,就发现越是年龄小的学生越比年龄大的学生充满自信,或者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画起画来造型夸张、大胆设色、别有一番韵味在画中。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极易感到羞怯、焦虑,自尊心又很强,教学中不正确的引导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叛逆性格(大不了不学了),相反地正确的引导也会使他们沉迷绘画“文思如泉涌”。所以,在教学中我能做到的就是鼓励再鼓励。在写生和临摹时,总有些不敢动笔的学生,我会以白石老人的一段话—“太似媚世,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来告诉他们,这个“似与不似之间”就是神韵所在,也是构成小品画的显著特点,当然 “形神兼备”更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一幅优秀的画并不是单纯的描绘,而是借助于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和意愿。所以被描绘的对象只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