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课堂观察》演讲稿
读《有效课堂观察》所思所想
(宁津镇中心小学 满艳玲)通过学习林高明老师的《有效课堂观察》一书,领悟颇深,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一、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思想,应是根植于课堂的思想。课堂观察,能让所有在课堂中相互敞开的生命共同走向更丰富,更深刻,更辽阔的教育世界。在自我课堂的观察中,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他人课堂的观察中,学会与他人的观点碰撞,课堂观察,能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生活惯性保持一种省察的态度。林高明老师,始终出入于课堂,从他的书中,我看到了他对课堂心细如发的观察,对师生洞若观火的描述,对课堂心里细致入微的感受,对课堂复杂微妙关系的理性透视。
二、有效观察课堂的技巧
一是诊断性听课,他从一些教学效率不高的课堂中发现,教师的语言含糊不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也总是会在听课之后分析一些课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但是也许我的听课仅限于此。
二是专题性听课,他在听课中发掘出许多问题,并提炼成课题进行跟踪研究雨指导。如对于教师语言素养这一课题,他坚持研究了25年。三是个案观察式听课,就是锁定某些特定的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他会在课堂中敏锐的捕捉后进生的学习行为细节。专题性听课和个案观察式听课,打开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的兴趣,我也将制定听课的计划,调整自己的观察视点,安静而细微的倾听课堂。
倾听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思想,善于倾听,可以于细微处听惊雷,于寻常处见奇崛,于忽然间显意趣。然而,事实上,受教育时间的限制及教学进度的左右,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很好的倾听意料之外的学生的发言。因此,打击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丢失了不少学生思维的创意,也因此错失了不少美丽的风景。在教学上,只有关注了孩子独特的思考方式,尊重孩子的思维差异,才有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在教学上,只有关注了孩子独特的思考方式,尊重孩子的思维差异,才有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因此,教师真实的倾听,不是仅耳朵工作,更多的是心的敞开与接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林老师的书,打开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想象,也坚定了我的理想。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作为自己教学目标的定位。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二篇: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第三篇:课堂观察材料(本站推荐)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子课题与主课题的关系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是当前我国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决定本次新课改成功的关键。通过课堂观察这个平台,深入掌握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本子课题借助课堂观察,从校本研修层面帮助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本子课题从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力图探索出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学校的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校本研修既是实践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更是教师专业化和构筑学习型学校的有效途径。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
在学习专业理论、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农村完中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运用特定的观察程序和观察记录工具,收集、分析课堂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从而探索出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努力提炼并形成一种充满实践张力的学校教研文化。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内外专家非常关注课堂观察这一话题。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提出并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柳夕浪先生是国内较早关注课堂观察问题的专家之一,所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有关章节介绍了一些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技术。傅道春所著《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有较少篇幅论及教师观察自己课堂的技术。陈瑶所著《课堂观察指导》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课堂观察研究的理论专著。书中大量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有关课堂观察的方法技术,并专列章节论及“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教科院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等,用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国内首次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实践。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所著《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重新审视沿用已久的传统听、评课手段和量化工具。
从这一领域的文献研究来看,国内外比较一致的做法是:一是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二是国外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2.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已在国内生根开花。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实践性的职业。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重要理念。我国古典书籍中的“相观而善之谓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语句,都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指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途径。校本研修是指在校长领导下,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紧密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为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在职教师培训活动。从国内校本研修的实践成果来看,研修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综合的校本研修主题,表现形式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再备课等,它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一类是在课改的背景下,以本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校本研修主题,这种研修课题比较单一的。这两种研修主题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虽然形成了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了校本研修的一些有效策略,但针对农村高中的特点形成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而将课堂观察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很少。身处农村高中的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分析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增强校本研修的实效?本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农村高中校本研修策略研究》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对校本研修领域的研究有实践价值
在目前的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课堂观察方法的运用一直以来受到充分重视,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没有真真进入课堂;二是将课堂观察与校本研修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基于课堂的校本研修策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课题研究,比以往的研究更整合、更系统、有发展。既重视课堂观察,又努力探索校本研修的策略,希望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丰富校本研修的方式和内容,实现农村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我校自身发展有价值
(1)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基础。在课堂研究方面,我校建立了“学科指导与督导研修共同体”,它由各学科蹲点行政人员、教研组长、教学骨干及外聘校外专家组成,通过指导备课、随堂听课等形式定期开展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有:研究教材与教法、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科指导与督导机制等。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研修环节,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2)能促进我校校本研修策略的进一步提炼。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我校青年教师占很高的比例,他们对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强烈,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较高,但基于课堂的校本研修没有真正从教师自身需求出发的不多,研究课堂教学时重视的是如何上课,却往往忽视了如何观察课堂。即使是课堂观察,也往往面面俱到,评课也是“全堂点评”,“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观察者“哄评”现象,这些瓶颈成为我们农村高中许多一线教师们的“科研焦虑”,亟待我们去研究。本课题研究,希望能提升教师对课堂观察在农村高中校本研修中的理解与认识,在前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明确提炼出我校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推动学校研修文化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堂观察在农村高中校本研修中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研究,提炼出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 3.通过研究,形成校本化的研修主题,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研究内容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
在课堂观察、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研究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的改进策略、行为跟进策略等。找到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的主题,形成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本课题预设了几方面的研修主题,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建立课堂观察资源平台等,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会作出调整、发展。研究重点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具体围绕课堂观察的理念、课堂观察的框架、课堂观察的程序等方面开展具体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课堂观察和校本研修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课堂观察,寻找教学中的问题,形成研修主题——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通过总结与提炼,形成有效的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从而总结与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研究过程
计划用两年半时间,于2011年5月~2013年12月完成 1.第一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1)调研课堂教学活动现状,制定好开题报告。(2)了解国内关于课堂观察的发展情况,印发关于课堂观察方面的相关理论资料。(3)研讨、制定和修改《基于课堂观察的农村高中校本研修策略研究》课题方案。2.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1)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重集体研讨。(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就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研究。(3)课题组成员根据本阶段的研究情况认真进行总结,积极进行论文撰写。(4)认真进行总结反思。积累材料,准备迎接课题的中期评估工作。3.第三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突出研究重点,完善研究成果。(2)开展课题组现场观摩活动,交流基于课堂观察的实施策略。(3)形成一批新的研究论文、研究心得。(4)重视课题研究初步成果的推广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的后期管理,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4.第四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1)进行课题研究的后测并形成分析报告。(2)整理、汇总课题研究材料,形成案例集、教学设计集、论文集。(3)召开结题研讨会、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学习和研究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
2.课堂观察法。应用课堂观察技术,观察、分析成功课堂与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3.案例研究法。一是进行课堂观察研究,二是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策略研究。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课堂观察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课,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观察,不断反思教学行为背后潜藏的观念,检视日常教学习惯,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2.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变革。在农村高中的校本研修中,没有课堂观察任务的听评课活动常常收效甚微。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变革:同组观察者(即教师和学生)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对话、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共同理清课堂教学思路,及时纠正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可以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课题既重视课堂观察,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努力探索校本研修的策略,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更整合、更系统、有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之处
1.可以进一步丰富校本研修的方式和内容。2.努力形成农村高中校本化的研修模式。3.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
4、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第四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课堂观察研究随笔
一、课堂观察与听课
以往的听课,带着学习和了解的想法去看看别人是怎样上课的,没有倾向性,没有很具体的目标取向,只是很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有时也有一定的目的,或赏识他的问题设计,或赏识他的朗读指导,或赏识他的组织教学等等。有时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去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相同的问题的。
而课堂观察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有一定的思想,在全面观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还要有一定的观察方法,将收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与属性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它可以是一种教学研究的前提,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可以是一个手段,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一个活动,人人参与进来。它还可以具备以上各种特点。课堂观察可以借助一个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课例诶载体来研究一个课题。通过观察,产生问题,产生案例,产生需要探究的东西。提出问题后,再去课堂观察,再获取,再发现,再研究,如此良性循环。
课堂观察的内容
■自我观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
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观察他人(听课):
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
课堂研究的问题
教师课堂研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它们并不一定能吸收较大的研究课题的注意,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来说就显得很重要,比如说在课堂中有如下的问题可以研究:
教师和学生在课题哪个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度过课堂的时间? 课堂中发生了哪种互动,谁跟谁说话,说些什么?
教师如何管理班级,课堂的规则是什么,他们如何管理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学生行为以及他们自己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什么,他们从事什么学习任务,投入的程度和成功的程度如何? 从学生的观点来看,一个学校日或一节课是什么样的,个人或小组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什么相关的学习活动?
对学习能力超常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什么特别的措施? 相同的主题是怎样教给不同年龄的团体?
当教育政策发生变化时,课堂中有什么反应,比如新的课程、新的作息时间表、新的教材或新的评价体系?
课堂决策是如何进行的?由教师?有由学生?还是由双方进行协商? 当学生搅乱可谈个或者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时,教师会采取社么措施? 我可以怎样提高我的教学?
课程有没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从学生的观点来看是不是脱节而不连贯的? 在同一学校或部门的教师有相似的还是不同的时间、信念、期待、报酬和惩罚、习俗,这些学生能否理解?
教师和学生感知同样的事件是相似的还是不同的方式? 当一个学生不理解某事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教师如何给学生解释一个新的主题? 学生的工作在课题那个中如何被监测和评价?
学生怎样在小组中工作,他们从事哪种任务,谁来决定,他们是否相互协作? 学科知识的地位如何,他们可能获得什么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如果教师不知道某一特殊题材的细节时情形会是怎样? 教师如何进行他们的课堂决策?
课堂中像这类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很多问题可以作专门的研究,也可以成为某一研究的焦点,可以作为偶然性的研究,也可作为日常长期的研究。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8个视觉出发,即:内容设计、教学表述、进度安排、资源运用、激发动机、师生湖动、自主学习、鼓励创新。
课堂观察的范围与重点
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
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3.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这方面着重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到黑板练习时是否胆怯、恐惧,对学习活动是否焦虑或不耐烦,与同学能否融洽相处,有无挑衅或攻击性行为,有无退缩、冷漠的行为表现等。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重点观察,教师就可以大致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速度是否适当作出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作到心中有数。据此来调整教学活动,采取管理措施,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五篇: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心得体会
为使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业务能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松山区教研室的姚伟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通过聆听讲座,我对课堂观察,专业的听评课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于“课堂观察”的定义
以前简单以为课堂观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听评课活动,现在明白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我们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二、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程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很重要,这点跟日常的听课有所不同。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同时也给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所以,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每一位成员都要参加,而且要认真对待。
课后会议同样很重要,被观察者要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要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观察者可以以观察信息完成的量表为证据,作必要的推论。会上,形成某些结论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措施。对于像我们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课后会议就是我们求经的平台了。我们可以汲取他人成功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改正。所以课后会议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明白了对于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要注意四个问题:进入现场的时间与任务、观察位置、记录方式以及观察者行为等。第一、观察者要在上课前进入课堂,不可迟到。同时必须明白进入课堂的观察任务以及可用的观察工具。这点很重要。第二、观察者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这个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第三、观察者要如实记录自己看到的与听到的种种现象。不能模糊记录,不能想当然,不能遗漏一些信息。第四、观察者的行为不可影响正常的教学。例如讨论、走动等
四、合作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模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所有成员集思广益.一周二次的会议即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便是倾听、交流、讨论的平台。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创造成更优秀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