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子之心 燃尽一生 毛概演讲稿
赤子之心 燃尽一生
——纪念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70周年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作了一篇演讲,名字正是日后响彻中华的--《为人民服务》。
文章里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这段话的意义,道出了人的生死观,说明了做人就必须做一些有益于人民利益的事。这篇著作文字不多,却充分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博大精深,却又通俗易懂,说起来非常容易,而真正做到,就很艰难了。回望历史长河,多少中华儿女又何尝不是抱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燃尽一生,在文明史上画下辉煌的一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对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号召,而总理用一生实践了这一诺言。周总理一生无私无畏、廉洁奉公,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理想艰苦奋斗。
总理经历国家动荡,凭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远赴重洋,去各国留学。值国家危难时刻,回国参加革命,辗转各地。建国后,他在中国新生而强国环肆的境地中,凭借他独特的的人格魅力,为中国争得一份尊严。文革中,他顾全大局,费尽心血保护党内外干部。1972年患病,依然坚持工作,直至离世,一生无子女,与妻子邓颖超相携相伴。周恩来总理以他毕生的经历诠释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楷模,做到了作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忍辱负重 高瞻远瞩——邓小平
邓小平是中国最优秀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经历“三起三落”,忍辱负重,历久弥坚,愈挫愈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把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解救出来,1977年毅然恢复高考,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希望的曙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总是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这作为思考一切问题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并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评判改革成功失败的重要标准。邓小平的理论思想,是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情深伉俪 醉心学术——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的优雅与才华,梁思成的智慧与执着,成就了这样一对情深伉俪,但他们更多的是作为学者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特别是在中国的建筑史和中国建筑教育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为了实现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的夙愿,毅然踏上了古建筑考察这条艰辛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亲手绘制出了一张张精美图稿,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的稀世珍宝。即使在抗战时期炮声隆隆的逃难中,他们也没有停止对西南古建筑的考察。险象环生、命运多舛,他们却坚忍不拔,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他们却笔耕不辍。就连他们的儿子梁从诫的名字,都是因北宋伟大的建筑学家李诫而起。他们把西方建筑理念与艺术融合在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南海与怀仁堂等等,皆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梁思成还参与设计了联合国总部大厦„„
北京旧城改建中,对于文物建筑的粗暴无情,让梁思成非常痛心。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挖去他一块肉,剥去外城的一块砖就像剥掉他一层皮。可见,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痴爱。这一对建筑伉俪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实话实说 犀利执着——崔永元
《为人民服务》中有这么两句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让我想起了崔永元。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实话实说》节目使他崭露头角,大受欢迎。他无疑是能力非凡的,但比起他的能力我更欣赏他另一面。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副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从话费题案到新锐导演计划;从公益基金到转基因纪录片,无一不诠释着他的真与诚。他真实和坦诚地做人,以自己饱含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职业精神,勇敢为群众说真话,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作斗争,尽管仍引发了部分争议和不满,但他无愧于心。无论是离开央视,还是选择转做口述历史,他都走在孤独却真实地道路上,不曾后悔。
回望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周总理的日理万机,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倾尽一生的保护和研究。着眼于当下,有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有在千万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工作者。纵观古今,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是因为有这么多为人民服务的华夏子孙的不懈努力。60年后的今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回顾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诞生的始末,思考着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身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赤子之心 燃尽一生毛概演讲稿
赤子之心 燃尽一生
——纪念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70周年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作了一篇演讲,名字
正是日后响彻中华的--《为人民服务》。
文章里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
这段话的意义,道出了人的生死观,说明了做人就必须做一些有益于人民利益的事。这篇著作文字不多,却充分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人民军队的历史使
命。“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博大精深,却又通俗易懂,说起来非常容易,而真
正做到,就很艰难了。回望历史长河,多少中华儿女又何尝不是抱着一颗为人民
服务的赤子之心,燃尽一生,在文明史上画下辉煌的一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对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号召,而总理用一生实践了这
一诺言。周总理一生无私无畏、廉洁奉公,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
共产主义理想艰苦奋斗。
总理经历国家动荡,凭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远赴重洋,去各国留学。值国家危难时刻,回国参加革命,辗转各地。建国后,他在中国新
生而强国环肆的境地中,凭借他独特的的人格魅力,为中国争得一份尊严。文革
中,他顾全大局,费尽心血保护党内外干部。1972年患病,依然坚持工作,直
至离世,一生无子女,与妻子邓颖超相携相伴。周恩来总理以他毕生的经历诠释
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楷模,做到了作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忍辱负重 高瞻远瞩——邓小平
邓小平是中国最优秀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经历“三起三落”,忍辱负重,历久弥坚,愈挫愈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把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
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解救出来,1977年毅然恢复高考,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希望的曙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
践活动中总是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这作为思考一切问题制定各项
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并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评判改革成功失败的重要标准。邓小平的理论思想,是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
富。
情深伉俪 醉心学术——林徽因与梁思成林徽因的优雅与才华,梁思成的智慧与执着,成就了这样一对情深伉俪,但他们更多的是作为学者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特别是在中国的建筑史和中国建筑教育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为了实现创建中国建筑学体系的夙愿,毅然踏上了古建筑考察这条艰辛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亲手绘制出了一张张精美图稿,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的稀世珍宝。即使在抗战时期炮声隆隆的逃难中,他们也没有停止对西南古建筑的考察。险象环生、命运多舛,他们却坚忍不拔,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他们却笔耕不辍。就连他们的儿子梁从诫的名字,都是因北宋伟大的建筑学家李诫而起。他们把西方建筑理念与艺术融合在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南海与怀仁堂等等,皆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梁思成还参与设计了联合国总部大厦„„
北京旧城改建中,对于文物建筑的粗暴无情,让梁思成非常痛心。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挖去他一块肉,剥去外城的一块砖就像剥掉他一层皮。可见,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痴爱。这一对建筑伉俪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实话实说 犀利执着——崔永元
《为人民服务》中有这么两句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让我想起了崔永元。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实话实说》节目使他崭露头角,大受欢迎。他无疑是能力非凡的,但比起他的能力我更欣赏他另一面。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副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从话费题案到新锐导演计划;从公益基金到转基因纪录片,无一不诠释着他的真与诚。他真实和坦诚地做人,以自己饱含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职业精神,勇敢为群众说真话,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作斗争,尽管仍引发了部分争议和不满,但他无愧于心。无论是离开央视,还是选择转做口述历史,他都走在孤独却真实地道路上,不曾后悔。
回望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周总理的日理万机,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倾尽一生的保护和研究。着眼于当下,有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有在千万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工作者。纵观古今,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是因为有这么多为人民服务的华夏子孙的不懈努力。60年后的今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回顾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诞生的始末,思考着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身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毛概演讲稿
谈四有文化之—有纪律
没有纪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纪律是针对不遵守纪律的人而设。
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
一、我们为什么要遵守纪律
纪律和法律是人类得以有序生存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社会规则缺失、纪律涣散、法律松弛,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1、天堂与地狱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天堂之所以成为天堂,地狱之所以成为地狱主要区别除下爱心、奉献之外。关键就在于天堂是有序的,地狱是无序的。遵守规则,重要的是人们应该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即心中要有规则,让规则看守自己的心灵。近年来,从报刊上,互联网上看到的人类的灾难大多是因为违反规则,不执行纪律,不遵守法律所造成的。可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工厂,一个学校都必须有他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规还得守规,守规需要人的主动和自觉,他律不如自律,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问为什么要遵守课堂纪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说:“没有好的纪律,学习就难以进行。”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其实,纪律本身也是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两个问题:在人的未来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成为一个有纪律意识并遵守纪律——进而成为有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制度的人?而纪律意识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是不是天生的?
2、一个留学生谈恋爱的故事: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和美国姑娘谈恋爱因为过公路的斑马线而告吹;谁知回国后和本国姑娘谈恋爱还是因为过公路斑马线而告吹!遵守规则有时所表现的是一种品德、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教养!
可见我们让自己在纪律的环境中过有秩序、有纪律的生活多么重要,所以,纪律本身就是目标。由于我们仅仅把纪律当成手段,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观念意识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长大以后,不闯红灯、过马路走斑马线、候车排队等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也就成了问题。
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深刻领悟纪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的涵义。我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我们应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我们应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应有勇气揭露自己的缺点,并勇于改正,逐步完善自我,自觉地受纪律的约束,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古今中外,凡是摔跟斗的人无一不是摔在不守纪律上,可见,纪律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保证。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在纪律的保证之下,否则就会受到纪律的制约。就像打篮球不能违规和出界一样。
二、平凡铸就伟大、细节成就功勋(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艰难的修养)
任何伟大都是从平凡中走出来的,没有人生来就伟大,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在人生旅程中严格地用纪律要求自己、规范自己,从而使自己养成了一种自觉执行规则和纪律的好行为、好习惯,成就了自己高雅的气质、高尚的品德、高贵的人格。
1、伟人们是如何遵守纪律的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纪律的重要性不仅反映在东方,在西方,纪律的重要同样得到人们的重视。
2、巴顿将军率先垂范:(有些人只欣赏西方的自由,却不知道西方的纪律)
在西方,一些有关巴顿的传记中,把巴顿描写成是一个为了自己的荣誉,可以毫不顾忌士兵生命与鲜血的军人,这实际上是不公道、不公正的。有的士兵发牢骚,在背后说坏话,骂他,但是看巴顿满身汗水地钻到坦克里面时,内心确实被感动了。坦克里面非常热,即使在现代化的坦克里面,那也闷得慌。巴顿个子又高又大,钻到那么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其热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巴顿和他们一起在训练,因此牢骚就变成无言的服从,他要求部队必须有铁一般的纪律,不能有一丝含糊的,他认为遵守纪律是一个军人的基本素质。由于巴顿严格、认真,所以,他所带的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艾森豪威尔视察部队时,他对巴顿说:“我接到有人告你的状,但是我不信他们,只相信你”。
很多人羡慕当官的,尤其羡慕那些当大官的,总以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十分自由。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越是伟大人物就越会严格要求自己,就越会严格遵守纪律。因为,他们除下本身所具有的高素质,高教养之外,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地位,他们所肩负的使命都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做!
成功的纪律约束源于自律自觉——“瘦羊博士”与“曹操自刑”。
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觉自律。有了自觉自律,纪律就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瘦羊博士”的故事:西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按惯例年夕必须赏赐每个博士一头羊。这往往让分羊博士犯难,因为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一位叫甄宇的博士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众博士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羊就走。“瘦羊博士”的举动,不仅得到了同僚们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
2、军事家曹操割须代刑: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令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荀况说“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从古到今,无数哲人智者都从历史中得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习生活中,遵守纪律,就需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增强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感。同时,要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论大事小事,凡是纪律要求做到的,就坚决去做;凡是纪律所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在没有人监督和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同样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使遵守纪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变得井然有序。
三、让规则看守自己的心灵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天堂之所以成为天堂,是因为天堂的规则比地狱的规则更详更细。
1、哈佛大学图书馆失火的故事: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2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个学生尤其面色凝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个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悠哉悠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
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嘉奖,然后又把他当众开除出校!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2、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民族:与哈佛人相似,德国人也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人之一。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国学者说,他在德国从未见过一辆闯红灯的车,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无声的街头,德国人依旧沿着横行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他几十年的驾车历史中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也许有人会说:“哈佛人是做作的,书交上来了,人家改过了,还计较什么;德国人是刻板的,能够趁机过马路为什么不过,浪费时间;美国人是固执的,来得早不如站得巧,能早点办事为啥不挤?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缠住„„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惬意?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不是一种真心的自由?德国人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自由必须有所约束,不然,A的某种自由就可能要以B的另种自由为代价。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纪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前苏联著名将领苏沃洛夫有句名言:“纪律是胜利之母。”革命战争要取得胜利依靠铁的纪律,而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强调纪律。这是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安定团结,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人提倡“慎独”,说的就是,尤其是无人的情况下,你能否把持住自己,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中国人其实是很讲究内功修为的:“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就是要人们时时用规则守住自己的灵魂。人们有时埋怨规则太多、太严,其实如果你遵守规则,规则不就形同虚设了吗?反之,无规则就是无序,而无序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第四篇:毛概演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什么呢?它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农民素质的提升。
我是来自英雄城四平的 都说四平最有名的 那必须是精神病院啦 但是呢在这里不禁要说 在四平英雄城黑土地著有“神州第一屯”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红旗四平红嘴集团也许提起红嘴集团 大家会很陌生 但是要是说宏宝莱 金士百 大家没人不知啦
搜狐曾经报导:
四平红嘴集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红旗。现在红嘴集团也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
其实红嘴集团不仅有汽水 雪糕 啤酒 还涉及冶金建材、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有机化工、包装印刷、商贸服务等七个行业,是中国的500强企业。
回首红嘴集团创业史:在卢志民董事长的带领下 一群农民从750人的生产小队到风光无限的“神州第一屯”,家产43个亿,离不开祖国的好政策,新农村建设。
为什么说红嘴集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呢?因为红嘴集团 一直想着农民带着农民 共同奋斗还是集体所有制 解决农民吃饭住房民生问题
红嘴集团的金士百啤酒与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英国巴斯集团合资采用最先进技术 生产啤酒 这么多年 在沈阳雪花啤酒和 哈尔滨哈啤夹缝求生存 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依然屹立不倒 热销大卖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金士百啤酒 宏宝莱花生露 O(∩_∩)O谢谢
第五篇:毛概演讲稿
近代史
1、近代的中美关系(公元1804年——1949年)
(1)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
(2)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3)1899年,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美国是其中之一,《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在北京创立了“燕京大学”即清华大学,主观上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5)国民政府——国民党统治期间,中美关系较为和睦,为了阻止、防范日本独霸中国,曾劝说张学良东北易帜,协助蒋介石统一中国。在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8年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曾向中国提供大量军用物资以抗战,并派陈纳德将军带领航空飞行大队赴华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6)抗战胜利后,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给钱给枪炮,协助其占领战略要地,送其战略物资,派谴军事顾问团。同时,还以国共内战调停者自居,为国民党赢得主动和时间。
建国后
在建国之后的50多年来,在国际舞台的大背景和两国自身现实的影响下,中美关系起伏跌宕、阴晴变幻,走过了极不平常的道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这是中美战略对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是中美两国战略对抗的标志性事件。这期间中国先是一边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抗击美国后对美苏“两面出击”,美国则对中国进行封锁、包围和直接干涉,中美关系经历了残酷的“热战”和尖锐的“冷战”,是全面对抗的敌对关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即,美国第7舰队侵驻中国台湾。之后,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美军伤亡39万人,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中的其他国家军人死亡逾70万人,美国经济损失830亿美元,而中国军队牺牲也超过10万人。即使如此,中美两国也没有全面宣战。同时,也没有把战争的区域扩大并升级为对彼此国内目标攻击的全面战争。中美在第三国交手,只管埋头打,谁也不出声,打了三年,结果是中国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尊严与地位,其成果便是《朝鲜停战协定》。之所以说是中国赢了,是因为中国是个刚刚获得独立的弱国、穷国,而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第一军事强国,又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了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共同侵略朝鲜,所以,双方又回到了战争的起始点,便是中国的胜利,便是中朝人民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朝鲜战场的失利,令美国并不甘心。1964——1973年,美国又出兵越南,企图从西南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被迫进行抗美援越,美国出兵55万,中国出
兵32万,双方又打了10年。不过与朝鲜战争不同的是,中国军队一般没有直接参与对美军的打击,而是做一些后勤物资保障、培训越南军官或者是工兵等方面的工作,使中国成为越南人民可靠的大后方。经过一次又一次交手,美国在损失数千亿美元、死亡58209人、受伤30余万人之后,于1973年仓皇逃离越南。而越南也于1976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又一片土地成了赤旗的天下。
第二个时期,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是中美战略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关系的特点是: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对付苏联扩张的战略需要,终于走上了和平对话、求同存异的轨道。在这一阶段中,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文件。美国在完成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后,基本上遵守了三个公报的原则和精神,使中美关系保持正常、良性发展势头,中美双方是战略合作的准伙伴、朋友关系。
197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毛泽东果断决策,邀请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访华。毛泽东的“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中美两国间的坚冰被打破。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之间开始出现摩擦,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不时挑起边界争端,以武力对中国相威胁,美国此时也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苦不堪言,想赢赢不了,想撤没面子。同时,面对苏联人在全球重要地区的步步紧逼,美国人是步步防守,处于劣势。中美联手制衡苏联!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此瞒天过海秘密访华两次,敲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的大门。终于,打不败的中国人成为美国战略意义上的朋友。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主动和周恩来总理握手,并拜会了毛泽东主席。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到一个没有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正式访问,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联合公报,史称《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承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联手抗苏,是尼克松中国之行的最大收获。当然,中国也有相同的收获,还有另一样收获——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明确表态。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史称“破冰之旅”。在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中,相比较而言,中国处于一种更有利的地位,因此,是尼克松访华,而不是毛泽东访美。
之后,两国也有其余的互动。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1989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华。1985年,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元首第一次出访美国。这个时期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把双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美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展开并向深层次、高级别发展,这不仅表现为双方在体育、文化、艺术、经贸、外交、高校、民间等交往方面,还表现在科技、投资、军事、互派留学生方面,更表现在双方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采取一致行动诸方面。
第三个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这是一个防范性的接触阶段。从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事件开始,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战略合作的原有基础逐渐失去,新的基础尚未巩固,美国对华采取“接触与防范”的双重战略○1。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断、曲折起伏,“六”四”事件后美国宣布对华“全面制裁”,利用“银河号事件”向中国无理挑衅,1995年允许台湾李登辉访美,1996年台海危机时派遣航空母舰向中国示威,阻挠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美国通过“„接触战略‟保持美国和中国的正常联系,推进美国的各种利益和目标”,同时针对中国崛起的“潜在威胁”,“加强对中国的防范”○2。这一时期的战略尚不成熟稳固,既没有明确内容和目标,前后也不连贯,属过渡时期,其
间中美双方敌对关系强于朋友关系。
第四个时期,是1997年至现在,这是中美关系重建阶段。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双方决心“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3可是,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严重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2000年中美之间继中国加入WTO与美国完成双边贸易谈判以后,美国众参两院又分别于5月和9月通过了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议案。然而,新当选的小布什政府又把中国作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来定位,并发生了中美军机在中国南海上空相撞事件和美国大规模售台武器。从2001年“9•11”事件开始,布什总统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重新定位对华关系,对华政策基调的积极面增加。这一时期,尽管双方表达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良好愿望,但其关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有限合作性的竞争对手关系。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国本土遭受了近200年来最严重的打击,美国的国家安全面临国际恐怖主义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迅速调整对华政策,强化了与中国的合作。中美一起努力,在共同反恐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尽管美国这两次危机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中国当时的状况都很不相同,但都导致了中美关系的积极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其一,美国陷于严重危机,其严重程度达到仅仅依靠美国自身或借助美国盟国都难以摆脱的地步,美国必须寻求新的、有力的合作者;其二,中国具有足够的实力和影响,中美合作可以有效促进美国走出危机;其三,中国有改善中美关系、发展中美合作的明确需要和愿望。总之,严重的危机促使美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和中美关系对美国的重要性,美国必须与中国合作。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一点再次得到充分地体现。
到2008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不仅已拥有世界第一位的外汇储备,而且也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必然促使急于走出危机的美国,更加重视和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而且,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影响,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进行有效合作。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美两国都必然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争取实现中美关系的新发展,这是中美共同的战略需要。
几十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但中美关系仍然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惊涛骇浪中向前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战略利益的存在,这是两国开展合作的基础。美国对华采取遏制还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当今世界,在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并存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继续作用于国际舞台,借重合作与牵制防范共同构成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分歧,但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正是这种共同利益才架设了一座联系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关系的桥梁,构成了两国战略关系的基础。扩大和巩固共同利益,减少矛盾对抗,加强对话合作,进行伙伴式积极的竞争,是构筑和发展中美战略关系的有效途径。当今影响中美关系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安全、经济、民主。相信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会有更多的互动,中美关系会日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