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演讲稿

时间:2019-05-14 20:3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地理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地理演讲稿》。

第一篇:中国地理演讲稿

篇一:地理演讲稿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头饰

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而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艺,蒙古族喜欢红色,喜欢鲜亮的颜色,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一习俗 蒙古族食品

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篇二:地理演讲稿 地理演讲稿

请不要透支世界的眼泪---水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时常赞叹,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莫过于上世纪人类终于飞入太空回眸地球,欣赏到这颗镶嵌在宇宙黑幕中的“蓝宝石”。正是水赋予了地球柔和的蓝光,这片蓝色跨越地理界线,令共同蛰居在地球上的人类得以共享它孕育的生机,共享它造就的希望。恰如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依靠水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水是工业的基础,人类的工业生产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用水;水是农业的命脉,人类的农业耕作更加离不开水;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放眼历史,几乎所有文明发源地都傍水而生。

地球上似乎并不缺水,因为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约14亿立方公里,正是水的映射,才让地球在宇宙黑幕中湛蓝晶莹。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生存的基础。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三天不喝水。有些人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这有谁知道,在一百条城市河流中,只有十八条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我们的地球有百分之70到百分之75的地方被水覆盖。虽然,空气中、土壤里也存在着水。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格凌兰岛的冰川水,湖泊,河流等的储备量只有6万立方英里。但是非所有的淡水都适合人类开采河利,事实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只占地球的百分之0.3。

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拿着水枪在花坛中奔来跑去,追逐打闹。再食堂门口,有些同学把自来水打开,把水堵在水龙头上,让水从自己手的缝隙中喷出,喷在别人身上。他们在幸灾乐祸时,有没有想过,从他们的水枪中,手缝中喷出的水,就可能救回好几个人的生命。

醒醒吧!人类!不要再浪费水资源。否则,在世界上的一滴水讲是我们的眼泪,世界上最后一丝声音将是我们的后悔的哀嚎!

继续追问: 现在改4分钟的了 帮忙改改吧o(︶︿︶)o 唉 补充回答:

请不要透支世界的眼泪---水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时常赞叹,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莫过于上世纪人类终于飞入太空回眸地球,欣赏到这颗镶嵌在宇宙黑幕中的“蓝宝石”。正是水赋予了地球柔和的蓝光,这片蓝色跨越地理界线,令共同蛰居在地球上的人类得以共享它孕育的生机,共享它造就的希望。恰如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依靠水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水是工业的基础,人类的工业生产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用水;水是农业的命脉,人类的农业耕作更加离不开水;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放眼历史,几乎所有文明发源地都傍水而生。

地球上似乎并不缺水,因为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约14亿立方公里,正是水的映射,才让地球在宇宙黑幕中湛蓝晶莹。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生存的基础。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三天不喝水。有些人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这有谁知道,在一百条城市河流中,只有十八条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我们的地球有百分之71的地方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只占水体总量的百分之2.53.并且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格陵兰岛的冰川里,而淡水湖泊水,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水等动态水资源的储备量只有6万立方英里,仅占淡水总量的百分之0.03。事实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只占地球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拿着水枪在花坛中奔来跑去,追逐打闹。再食堂门口,有些同学把自来水打开,把水堵在水龙头上,让水从自己手的缝隙中喷出,喷在别人身上。他们在幸灾乐祸时,有没有想过,从他们的水枪中,手缝中喷出的水,就可能救回好几个人的生命。

醒醒吧!人类!不要再浪费水资源。否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篇三:地理演讲稿word 地理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北方明珠:大连 大连旧称“青泥洼”,100多年前,俄国人开建了这个城市,给它起名为“达里尼”,意为“遥远的城市”,因为它是一个远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地方。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占领了这里,把“达里尼”音译过来就成了汉语的“大连”。今天的大连,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600多万人口的副省级城市,这里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是一个宜居城市。

碧海,蓝天,沙滩,广场,绿地,白鸽„„大连,正以它绚丽的海滨风光,千姿百态的都市建筑,多姿多彩的广场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地理演讲稿

地理演讲稿

请不要透支世界的眼泪---水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时常赞叹,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莫过于上世纪人类终于飞入太空回眸地球,欣赏到这颗镶嵌在宇宙黑幕中的“蓝宝石”。正是水赋予了地球柔和的蓝光,这片蓝色跨越地理界线,令共同蛰居在地球上的人类得以共享它孕育的生机,共享它造就的希望。恰如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依靠水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水是工业的基础,人类的工业生产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用水;水是农业的命脉,人类的农业耕作更加离不开水;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放眼历史,几乎所有文明发源地都傍水而生。

地球上似乎并不缺水,因为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约14亿立方公里,正是水的映射,才让地球在宇宙黑幕中湛蓝晶莹。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生存的基础。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三天不喝水。有些人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这有谁知道,在一百条城市河流中,只有十八条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我们的地球有百分之70到百分之75的地方被水覆盖。虽然,空气中、土壤里也存在着水。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格凌兰岛的冰川水,湖泊,河流等的储备量只有6万立方英里。但是非所有的淡水都适合人类开采河利,事实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只占地球的百分之0.3。

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拿着水枪在花坛中奔来跑去,追逐打闹。再食堂门口,有些同学把自来水打开,把水堵在水龙头上,让水从自己手的缝隙中喷出,喷在别人身上。他们在幸灾乐祸时,有没有想过,从他们的水枪中,手缝中喷出的水,就可能救回好几个人的生命。

醒醒吧!人类!不要再浪费水资源。否则,在世界上的一滴水讲是我们的眼泪,世界上最后一丝声音将是我们的后悔的哀嚎!

继续追问: 现在改4分钟的了 帮忙改改吧o(︶︿︶)o 唉

补充回答:

请不要透支世界的眼泪---水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时常赞叹,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莫过于上世纪人类终于飞入太空回眸地球,欣赏到这颗镶嵌在宇宙黑幕中的“蓝宝石”。正是水赋予了地球柔和的蓝光,这片蓝色跨越地理界线,令共同蛰居在地球上的人类得以共享它孕育的生机,共享它造就的希望。恰如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依靠水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水是工业的基础,人类的工业生产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用水;水是农业的命脉,人类的农业耕作更加离不开水;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放眼历史,几乎所有文明发源地都傍水而生。

地球上似乎并不缺水,因为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全

世界水资源总量约14亿立方公里,正是水的映射,才让地球在宇宙黑幕中湛蓝晶莹。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生存的基础。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三天不喝水。有些人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这有谁知道,在一百条城市河流中,只有十八条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我们的地球有百分之71的地方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只占水体总量的百分之2.53.并且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格陵兰岛的冰川里,而淡水湖泊水,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水等动态水资源的储备量只有6万立方英里,仅占淡水总量的百分之0.03。事实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只占地球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拿着水枪在花坛中奔来跑去,追逐打闹。再食堂门口,有些同学把自来水打开,把水堵在水龙头上,让水从自己手的缝隙中喷出,喷在别人身上。他们在幸灾乐祸时,有没有想过,从他们的水枪中,手缝中喷出的水,就可能救回好几个人的生命。

醒醒吧!人类!不要再浪费水资源。否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第三篇:地理演讲稿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蒙古族头饰

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而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艺,蒙古族喜欢红色,喜欢鲜亮的颜色,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一习俗

蒙古族食品

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第四篇: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半球位置 经纬位置

海陆位置 板块位置 自然带位置

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并处于北半球的东部。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地,远离海洋。(其他的自己的讲述)

2.中国在世界上的地理区位。

中国位于亚洲中东部,属于东亚国家,与14个国家相接邻。

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做的地缘优势。

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3.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世界人口大国

世界资源大国

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4.中国的地理特征。

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之间差异显著;也可以从维度差异性和经度差异性来分析)

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季节降水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地表起伏显著,易侵蚀地表物质分布广泛。从这四点分开论述)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可以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治理等方面来论述)5.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的影响。大地构造特点:

一、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排列具有一定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具有一定得几何形态。

三、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梯状分布。影响:

一、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二、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西北地区形成高山冰雪资源库与山前绿洲的对应冰雪资源库与山前绿洲的对应,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地势藏高原,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使得中国西北干旱化加剧,东部大陆性季风显著,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西南横断山区,南北走向山脉对交通形成了东西向的阻隔作用和通道效应;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而且因其占地的规模也比较大,形成景观空间递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说其形成的地形地貌及其影响,这里可能叙述不准确)6.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特征、成因、影响。

季风气候的特征:一是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季,有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由于海洋、陆地热容量不同,陆地热容量比海洋小。

所以,夏季,温度回升温时,陆地升温快,温度较高,形成热低压,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偏南风;冬季降温时,陆地降温快,陆地寒冷,形成冷高压,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盛行偏北风。(需自己详细补充)

影响: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可对病虫害的减少起一定作用.但是由于降水量

1/6 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又常常造成农业减产。水热结构特征:

成因:

影响:(水热结构需自己论述,跟上述大致一样)7.水热结构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8.土壤——植被地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山地垂直带谱以其所在的维度水平地带为基带

二、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到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到低的趋势。

三、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植被——土壤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见书上P-51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模式和P-53规律)9.青藏高原在地理景观格局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见书上P76--P77)

一、在第四纪新构造活动十分活跃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是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最为重要的区域性事件,它与现在季风形成——西北干旱化趋向为一个前后承接的过程。

二、在古近纪和新近纪(高原达2000M以来),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呈现阶段性断块上升的方式。使得青藏高原至今保存着两级夷面。

三、当巨大的青藏高原海拔达到3000m的临界高度时,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东部称为世界著名的深林、深林草原景观区;西北地区深具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截,加剧了干旱化,称为拥有世界最大的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同时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断,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称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地区。

10.第三纪以来的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见书上p-74)11.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成因、影响。

特征:

一、人口总量特征,人口总量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二、结构特征:性别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人口老龄化加剧。

三、人口社会构成,增长较快的少数名族人口,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并且地域发展不均衡。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成因:

一、自然原因

二、社会经济原因以及人口素质原因。

三、国家人口政策等(请参照特征论述原因)影响:

12.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成因及其影响。

特征:

一、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二、平原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三、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四、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成因: 影响:

13.中国最新的城市群发展战略是什么,为什么?

发展战略:新城应为城镇化转型探路,推进生态文明的城市化字号,三线城市成未来发展重点,城市群承载城镇化,2/6

14.中国自然资源储存和分布的整体特点。储存特点:

一、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二、总量大、人均少

三、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四、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五、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低,影响生态环境 分布特点:

一、分布不均匀,与经济发展匹配性差

二、区域自然资源组合差异明显,与经济区关系密切。

15.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影响。

时空特点: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多暴雨。从空间上看,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原因:与夏季风的进退有关。(结合气候类型进行讲述)

影响:

一、由于中国水资源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别不均,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

二、农村与城市用水不均,尤其城市、城市群的水资源需求矛盾突出。

三、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也加剧导致西北地区的干旱和荒漠化,季节分配不均匀则容易引起旱涝灾害。

四、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变化。

16.主要能源的分布特征,储存及影响。(石油 天然气 煤)

一、石油分布特征、储存及影响。(石油天然气基本是共生的,但是天然气也可以独立储存)

特征:我国油气分布总体特征是分布广,产量不高,品质不高。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渤海湾、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华北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从品质上来看,我国石油可采集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品质较低。从地理位置上来看,73%分布于平原、浅海、戈壁、沙漠。开采条件相对较差。储存:石油储量100010t多,居世界第十位。石油品质不高。影响:

一、开采难度较大,开采花费高。

二、煤的分布特征、储存、及影响。

1、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

2、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

3、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

4、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周期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储存: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

影响:

一、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80%以上,污染情况严重。但是与经济发展区域的匹配性差。

3/6 8

二、富煤区域大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恰当的开采导致生态破坏严重。17.矿产资源的组合特点及其对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

18.总体的交通运输大格局。(七纵六横)(见书上p-186)19.高铁运输的格局(四纵四横)(需要自己解决)

2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意义、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见书上P-205)

21.自然区域和农业区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见书上P-216)22.水土流失的分布、成因、治理(284页)

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其中青藏高原以东、阴山以南的耳机阶梯区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也最为严重。(284页图6-2)

原因:

自然原因:不稳定的地质地貌,不稳定的季风降水和较低的森林覆盖度。

阶梯状地势和多山的地貌,通过坡度、坡长、沟壑密度、倾斜侵蚀面等对水土流失产生作用;土壤与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厚层黄土沉积物、紫色页岩风化物和花岗岩风化物,及其发育的黑垆土、娄土、紫色土、红壤等。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土壤抗侵蚀特性很差,极易受外营力的侵蚀而被搬运;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内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多暴雨,常造成流水侵蚀和洪水灾害。

人为原因:脆弱的自然环境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土地开发压力加大

开发利用森林草原过程中的滥砍、滥伐、滥垦、滥牧和滥樵 区域开发政策失误加剧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的治理方针,走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治理水土流失的路子。

植物措施1.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在造林过程中,施有机肥料和钼肥为基肥,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同时还定位观测防风林网的防护效果、范围、近地层水热平衡的影响和生态效益。2.封禁措施。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制定乡规民约,雇用管护人员,严格防止人畜进入治理区残害树木、草被,借以利用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促其自然恢复。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则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和提高经济效益。3.强化造林治理。主要用于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植被稀疏,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其治理技术要点是:适地、适树、营养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层次造林,争取快速成林、快速覆盖。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4.开发性治理。在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裕,25°以下的缓坡侵蚀地,为提高治理措施的经济效益,激发群众的治理积极性,采用开发性治理,具体措施是在坡面修筑等高水平台地或水平梯田。5.种草治理。在大面积强度水土流失的地点种植 草种马唐、金色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棕叶狗尾草、圆果雀稗、宽叶雀稗、鸡眼草种类牧草。播后3~5个月便能将裸露的坡面土壤完全覆盖,既治理水土流失,又建立起大面积人工草场。

工程措施 :较大规模应用工程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1.筑鱼鳞坑。即在侵蚀坡面的浅沟中或石头山的空隙地,挖长约2米、宽1.3~1.4米、深70厘米的半园形土坑,坑内挖出的土用于筑坑的外缘埂之用,坑在坡面的分布呈品字形排列。鱼鳞坑的作用主要是蓄水拦土。

2.水平沟。适用于土层较深、石头少的山头。即在坡面沿水平等高方向挖沟,挖出的土填在沟的外沿,筑成土埂,植物即种于埂上或内坡上;沟内每隔1.7米左右横筑一小土埂,成为竹节沟,可以防止因沟不等高而使沟内所蓄的水向一头汇集而冲毁土埂,沟在坡面分布,一般上下沟距离约3~5米。水平沟能拦住全部雨水和泥沙,湿润山坡土壤,促进树木生长。

3.水平台地与水平梯田。这是最常用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水平台地适用于山顶和山腰,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之处;水平梯田则适用于山脚的平缓地带。水平台地,即是在坡面沿水平方向修筑水平等高平台,水平台的台面供种植各种经济林木之用。水平梯田的修筑方法与水平台地大体相同,不同的是修筑在20°以下的坡度较平缓、土层较深厚的地带。

4/6 4.谷坊工程。在侵蚀沟的沟床或崩岗场的适当位置节节筑坝拦泥蓄水,缓和水流,提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及岸壁崩塌,是稳定冲沟或崩岗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还可以调节迳流,提高地下水位,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促进崩岗迅速绿化,减少洪水挟带泥沙压盖下游农田、淤塞河道。

5.坡耕地改造。在坡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坡耕地,田面倾斜,起伏不平,无地埂和排、灌沟渠,一遇大雨或水库放水灌溉,便造成大量水、土、肥流失,致使土层变薄,地力逐渐下降,所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极低。改造坡耕地具体做法是:就地势平整田块地面,整修地埂和排灌系统,做到小丘合并,地面平整,隔土平整,地缘有埂,地块基本方整顺直,过大分丘,保持大小1~3亩为宜,每丘地块应有灌、排设施,做到有水能灌,要排能干,不冲刷,不崩坍。

23.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314页)

一、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二、自然灾害灾情严重(灾害危害严重,影响面广,损失巨大;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自然灾害的危害仍十分严重;灾害损失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316页图7-2)

24.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构造成因(可能填图、说明原因325页)

中国地震多发地带327页图7-16。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界处,构造活动频繁,因此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新疆和华北等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构造原因。(详细:326页第三段)25.水灾的时空演化趋势以及成因(328页)

水灾格局及变化图331页7-21

主要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向低湿地扩展,特别是东北低湿地开垦和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过度开垦丘陵和砍伐林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尤其是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水源地植被破坏,直接加剧了山洪强度及其影响范围。

26.沙尘暴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工程措施(337页)

中国西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沙地、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特别是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裸露,多细沙土,狂风刮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地带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高频区: 以和田为中心,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于田—和田—皮山一线; 以吐鲁番为中心,主要集中在吐鲁番盆地地区;以甘肃民勤为中心,包括甘肃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腾格里沙漠和宁夏黄灌区;鄂尔多斯高原,包括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北部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包括后山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沙尘暴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出现在雨季以前。

中国沙尘暴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强与特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这一季节,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

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在亚洲地区出现最早,4月份沙尘暴出现频率最高,但近些年有提前的趋势,9月和10月出现频率最低。

27.三北防护林工程(401页)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8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目前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这项工程,根据我国国情,采取民办国助形式,实行群众投工,多方集资,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为辅的建设方针,走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建设之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造林中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在„流动沙地飞播种造林‟、„旱作林业丰产‟、„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网‟、„宽林网、大网格式的草牧场防护林网‟和„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难题的研究及其有关新技术大面积推广,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05%提高到8.2%,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边成森海。三北地区有1/3的县农业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28.京津风沙源保护工程(402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为固土防沙,减少京津沙尘天气而出台的一项针对京津周边地区土地沙化的治理措施。

5/6 一期工程于2002年启动至今,二期工程正在筹划当中。

工程区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区、市)的75个县(旗)。工程区总人口1958万人,总面积45.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0.12万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区分为四个治理区,即北部干旱草原沙化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治理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治理总任务为222292万亩,初步匡算投资558亿元。

工程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具体有:林业措施,包括退耕还林394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13万亩,匹配荒山荒地荒沙造林1931万亩;营造林741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2万亩,飞播造林2788万亩,封山育林2666万亩。农业措施,包括人工种草2224万亩,飞播牧草428万亩,围栏封育4190万亩,基本草场建设515万亩,草种基地59万亩,禁牧8527万亩,建暖棚286万平方米,购买饲料机械23100套。水利措施,包括水源工程66059处,节水灌溉47830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3445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到2010年,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9.天然林保护工程(403页)

工程范围初步确定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含大兴安岭)、海南省、河南省等18个省(区、市)的重点国有森工企业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业、采育场和以采伐天然林为经济支柱的国有林业局(场)、集体林场。实施步骤:

1.编制工程实施规划,搞好森林分类区划工作按照自下而上、专家论证、部门审批、自上而下的程序,做好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国有林业局)三级工程规划,并将森林分类区划落实到山头地块,为保证工程实施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和统一地开展做好准备。

2.调减和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发展营造林全面停止对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划定为生态公益林内的森林进行采伐,调减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的采伐量,严格控制木材消耗,杜绝超限额采伐。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建设,促进天然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3.选择建立转产项目,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为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和促进林区经济发展,要选择建立一批转产项目。通过转向营造林建设和再就业培训等形式,妥善安置好富余人员。

4.加强基础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工程实施质量通过科技教育、种苗繁育、基础设施、森林保护和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各级管理和实施人员都要端正态度,认真负责地采取科学办法,提高工程实施质量。

6/6

第五篇: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这一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小的连阴雨。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

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部分。

一次能源: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包括化石燃料(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等)、核燃料、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包括电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氢能等。常规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核裂变能,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主要能源。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有色金属:狭义的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

广义的有色金属还包括有色合金。

风景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大陆坡:大陆架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

大陆岛: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临的大陆基本相似,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等。

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诸岛。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屿。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主要发育于南海。

冲积岛: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最大崇明岛(面积1 083 km2),为我国第3大岛。

黑潮: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

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范围和特定时期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体。

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年龄结构: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绘成年龄金字塔。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人口城镇化:农村人口不断移向城镇,使城镇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南水北调工程:我国水利部门对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调提出西线、中线和东线引水方案的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是全职工中高科技人员所占比重高,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歌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国道: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高速公路: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

旅游业: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行者、游览者提供服务的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

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巴蜀文化: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土地利用:人类为社会和经济的目的,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生物、技术活动的经营。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 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 hm2,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 km。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景观: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自然景观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季雨林:是生长在有周期性显著干季和湿季相更迭的热带区域内的植物群落,普遍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以印度、缅甸中部以及巽他群岛的东部岛屿为典型。

行政区: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

经济区: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3省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这一地区居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东北、华北经济核心区之所在,是首都经济圈之所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

土壤盐渍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又称干燥指数。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TYIs战略: TY结构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如东北各地经大连出海,内蒙古和晋北经秦皇岛出海,山西、北京和河北经天津出海,山东经青岛出海,江西经福州和厦门出海,广西和贵州经湛江出海,云南经南宁至防城和北海出海等。所有这些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与TY两个主要结构相结合,就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TY多I战略。

绿洲农业:绿洲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干旱荒漠地区通过兴修水利开垦宜农地,形成新绿洲。多呈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分布较普遍。简答与论述

1、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答:A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B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

C 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98%的疆土位于20°—50°N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领土最北位于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多千米,跨纬度近50°。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03′E),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22′E),东西跨度约62°,延伸约5200km,东西时差四个多小时。

与中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接,南部相邻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

2、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影响?

答:A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B中纬度四季更替典型,季变明显。C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季风气候显著。

D沿海到内陆由海洋性湿润气候向大陆性干旱水平变化。

(影响自然地带形成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位置,中国的纬度大约从北回归线到北纬50度左右,纬度跨度很大,因此夏季南北温差小,而冬季南北温差大,因此长江以南地区多为亚热带,长江以北地区多为温带。经度位置,也就是海陆位置影响降水,中国有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期,冬季干燥寒冷,中国的纬度跨度也很大,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因此沿海地区多为阔叶林带,而内陆地区多为草原,沙漠地带。)

3、中国国土包括哪些基本方面。答;A国土包括陆地、海域、领空

B国土面积为陆地面积与海域面积之和

C陆地面积广阔,为960 ×104 km2的土地大国,一个多山的国家 D海洋大国,海域面积:300 ×10

4km2(四大海域)。

国土面积:960×104 +300×104 =1 260 ×104(km2)

4、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答:A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B 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格局。

5、为什么中国的旱涝灾害发生濒率高,灾情严重?

答:A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B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C降水分配不均、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6、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答:(一)耕地资源。

(二)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三)林地资源。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四)草地资源。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五)内陆水域与沼泽。中国内陆水域总面积为2660×104hm2。

7、中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及矿产的匹配关系怎样?

答:A、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点:北方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 127 m3,仅为南方片人均量的1/3。

B、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点,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平均每公顷水量只有9 465 m3;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平均每公顷水量为28 695 m3。每公顷耕地水量不足1500m³的15个省区中,北方占13个。

C、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点: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如果按照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仅占4.7%;江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42.6%,而矿产资源仅占全国的10.2%。

8、评述中国矿产资源结构特点,煤炭形成时间——石炭、二叠、侏罗,石油、铁矿基地{纬度}分布规律)

答:(一)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二)成矿时空跨度大

(三)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四)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五)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煤炭主要成煤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总的分布为北多南少,东欠西丰。华北地区以晚石炭—二叠系煤田分布最广,其次为侏罗系煤田,主要分布在中朝准地台边缘地区,如大同。东北以晚侏罗系煤田为主,其次是早第三系煤田,如鹤岗、抚顺。西北地区以早、中侏罗系煤田为主,广泛分布与准格尔,塔里木、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青藏以石炭二叠煤田为主。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东南各省,石炭、二叠,侏罗,第三系的煤田均占有一定的地位。

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攀枝花、冀东—北京、五台—岚县、宁芜—庐枞、白云鄂博6个地区,集中分布在辽、冀、晋、川4省,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

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珠江口油田。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等。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9、试述中国风景旅游的空间结构

答:(一)中原历史文化区

(二)华东山水园林区

(三)东北林海雪原区

(四)华中名山峡谷区

(五)华南热带景观区

六)西北“丝路”文化区(七)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

(八)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

(九)青藏高原区

(十)港澳台区

10、概括中国自然结构的基本特征。

A、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①季风气候明显。②大陆性气候强。③气候类型多样。⑷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B、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C、水资源的特点。

11、试述我国地貌轮廓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主要特征:A、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形成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B、山地高原为主题的地表结构。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

影响:第一,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富的降水。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呈现出多样化。尤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

(一)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D、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一)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二)成矿时空跨度大

(三)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四)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五)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E、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特点。(一)类型多,分布广

(二)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四)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

(五)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国气候影响很大,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第二,我国著名的江河如长江黄河,大都发源于第一、第二阶梯上,使我国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于沿海和内地的联系,在阶梯交介处,河流落差大,易产生巨大的水能,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阶梯开发。雨带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12、根据我国戈壁、沙漠和黄土的分布状况,分析他们在成因上的联系。

我国黄土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原生黄土成因是借助风力,将西北戈壁、沙漠及其外缘地表的细颗粒物质,搬运到黄土高原及其以东的地区堆积,再经黄土化作用,成为现在的原生黄土。风成黄土堆积以后再经其他地质营力作用,如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等而形成为次生黄土。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

13、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A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B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C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D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14、影响我国气候有哪些因素?

地理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15、简述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季节变化。

答:A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

B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C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有所增多。

D、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

季节变化:一般来说,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全国各地的的干湿季节变化可以归纳为七个类型:华北“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的“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的“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全年多于型”,东北东部地区的“夏秋雨型”,西北内陆的“全年干旱型”。

16、夏季我国高温中心为何不出现在低纬度粤、桂、海南等省而出现在西北内陆的吐鲁番、四川盆地、长江中游湖区和云南南部的元江谷地也成为高温中心。

A、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川北广大地区地势向南倾斜,易于接受大量阳光.白天,地面接受了大量太阳的光和热,增温较快;夜间,盆地地形又限制了热量的散失.B、盆地内地形复杂,山峦,丘陵,峡谷,平川交错分布.多样的地形减弱了风速,也减少了热的散失.C、空气在运动中有一个特点,凡是从高处急剧向低处流动的空气,气温会增高,这种沿山坡向低处吹的风叫做焚风.四川盆地正好位于云贵高原的北面,高度相差一千多米,夏季,东南季风越过云贵高原而下沉,形成焚风.这也是使四川盆地夏季气温增高的原因之一.17、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性且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的体法有何根据?

从气候分类或区划中可以看出,我国绝大多数领土属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域,而热带气候仅在南海诸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少数地区。雷州半岛以北至秦岭-淮河的广阔的亚热带气候区域,在世界气候上颇具特性。因为地球上大约与此相同的纬度带内,多为干燥的沙漠带,而我国这一地带却是终年湿润、四季常青的鱼米之乡,其范围也大于北美洲东岸类同气候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气候区域,自南而北因气温递减而分成3个气候带,自东而西因水分的递减而分成4个气候区。(应从气候类型的种类、数量以及类型组合占全国面积的比重等方面加以说明。)

18、我国旅游资源在结构上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类型多,分布广,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二)地方民族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

(四)风景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观赏内容丰富。

(五)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 补充:我国海区的划分。

根据地形和水文特征,通常把中国近海划分为五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东测的太平洋海区。

四大海区的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分界线:老铁山角与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分界线:启东角与济州岛的连线(成山角至长山串一线分南、北黄海)东海与南海分界线:福建东山岛南端经台湾浅滩至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一线。台湾以东海区位于菲律宾海盆西北部。

19、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

答: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为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

A渤海、黄海、东海海盆,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南海海盆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

B大陆架,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范围宽广,坡度平缓,沉溺地形多,成因上属于堆积型,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C大陆坡,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D海槽与陆缘海盆,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陆缘海盆分布在南海中部,北部海底平坦,向南缓倾斜,中部向西南倾斜,南部有一系列近东西向或北东向的海山、海丘群。20、中国海洋水文对海岸人类活动有什么主要影响?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自然灾害中,那些源于海洋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风暴潮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可杀死海洋动物,危害甚大。海啸对沿海地区的人、畜、树木房屋建筑、港湾。

21、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

答:A区位优越。环太平洋经济圈、北部湾、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B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C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

D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E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厚。

22、中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A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方沿海水资源短缺全国沿海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以及近海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将成为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B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海岸带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体的健康。

C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D由于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E人口的趋向海岸带移动,以及沿海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造成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对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占用岸线、土地的面积成倍增加,沿海城市链的逐步形成,将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程度。

23、试述我国海岸的类型、分布、成因及主要特征。

答:(一)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分布较广,特别是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由于岩性和动力条件不同可细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类型。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

(二)平原海岸,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分布稍多,以台湾的海岸最为典型。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岸。①三角洲海岸,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②淤泥质海岸,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③砂砾质海岸,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三)生物海岸:珊瑚礁海岸分布北回归线以南,澎湖列岛海岸、台湾东南海岸,红树林分布在广西的钦州湾,雷州半岛、海南岛、电白、阳江到台湾的部分等地到台湾的部分岸段,北部大约可到北纬27°左右的福建福鼎一带。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海滩上,主要是在背风浪而且正在向海延伸的淤泥质海滩上。组成红树林的植物大部分是红树科树种,涨潮时成为“海底森林”,退潮时成为海岸绿洲。

24、试述我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

答: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海域水温的年均值,渤海约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分布,自高纬向低纬增加,但是受冷暖洋流的影响分布亦不均匀。其中,渤海水温受大陆影响大,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沿岸线有短期结冰现象。

黄海冬季水温垂直分布均匀,黄海暖流自南向北伸如,使等温线呈舌状分布,自南而北、自中部沿岸递减,夏季,中下层为冷水团占据,表层水升温。

东海东部深水区终年受黑潮影响,冬季水温高,西部水温低,夏季沿岸水温急剧上升,西北部有黄海冷水团向东南延伸,水平梯度大。

南海位于热带,水温高,年变化小,夏季可达29°C,冬季大部分达23°C,北部也在16°C以上。

25、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A、(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四)不平衡的人口分布。

(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七)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八)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几个方面分析:

(1)地形 中国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区稠密,随着海拔高程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下降,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分布范围比平原广泛得多。首先,平地少,坡地多,既限制了耕地的扩展,生产水平也不易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而言,不如平原有利,这就影响了它的人口容量。其次,地形复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大大超过平原。一般说来,山间盆地和山谷人口最密,它们是山中平原,但面积小,分布不集中。除了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外,山地的坡向对人口分布影响也不小。一般说来,迎风坡比背风坡湿润,阳坡比阴坡温暖,均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布局,人口分布也受到间接的影响。气候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机体,而且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2)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间接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光热条件与水分条件的配合。中国国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和高原等几大类型。中国亚热带范围很广,北至秦岭、淮河线,西迄横断山脉,其气候具有水热条件适中、四季分明的显著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但因丘陵、山地和高原占有较大比重,故平均人口密度低于以平原占绝对优势的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带人口密度同干燥度可以说是完全成反比例的。在中国广大的干旱地区,由于河流不多,水量有限,地下水与冰川雪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影响很大。其中条件最优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许多山麓冲积、洪积扇地带或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地带,这里潜水埋藏浅(一般为几米至十几米),水质好,水量大,甚至溢出地面为泉水,而形成浩瀚荒漠中的片片绿洲。(3)水文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或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或者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自古代起就深刻地影响着人口的分布。中国的古代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的中下游,一切大城市、中等城市,以至部分小城镇,几乎都是沿着河湖发展起来的,这些均非出自偶然。

(4)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各类自然土壤具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作用下,不能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开发利用,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看,某些地质条件或地球化学环境也值得注意。地质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还表现在矿产资源的吸引力上。

26、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答:A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

B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

C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D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

E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高山带,海拔高程一般在4000m以上。

27、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相关问题:水电、凌汛等)长江要抓住水能、水运、防洪,黄河要抓住防洪、凌汛、水能、泥沙和地上河。黄河灾害及治理

问题:土地荒漠化,含沙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上河”,凌汛。

措施:种草,合理放牧,植树造林、建造水库,修建大坝、减轻河床淤泥 治理与开发:

长江灾害及治理

1.问题:水土流失,水道不畅;川江急流险滩,荆江九曲回肠,洪水泛滥。

措施:疏通航道,修水库,裁弯曲直,退田还湖、修

建大坝

黄河: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库拦沙、蓄水调节水沙运行过程及增水冲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淤为冲。通过多种途径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逐步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治黄的长远目标。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综台利用为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可减轻大堤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

长江:①完善防洪体系建设②发展节水灌溉抵御干旱,治理水土流失

3、开始建设上中游防护林,并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环境恶化。

4、水能的开发利用,改善长江的航运。

5、加快近、远距离供水发展速度 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长江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广大地区缺水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著名的有6座

1、位于长江中游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峡工程;

2、三峡工程往下一点,湖北宜昌的葛洲坝;

3、位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境内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4、河南洛阳附近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

5、黄河中上游的宁夏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6、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的龙羊峡水电站。

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工程

龙滩水电站

28、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答:(1)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A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B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C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依据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黄河中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2/3。D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晋陕蒙(西)供煤区带、东部煤炭调入区带、西部煤炭后备区带。

(2)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布局特征:A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B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东北松辽油气产区:包括大庆、吉林油田。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包括胜利、冀东、辽河、中原、大港油田。四川天然气基地:包括四川和湖北西部部分地区。C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

(3)电力工业。A火电布局 在燃料基地建设电站群,有条件地实行煤电联营,向电力负荷中心送电的宏观格局。B水电布局 动力源指向极强,高度集中在西南、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地区。C核电及其他新能源 因地制宜利用多种资源,解决大电网达不到或能源短缺地区用电问题的需要。不同区域建成地热电站、潮汐电站、风力电站以及沼气电站。

29、试述东北农业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经济特征)

答:(1)东北区,平原宽广、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数量大质量好,但但大部分地区热量资源不足、低温冷害频率高,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春旱、洪捞威胁大;工业、交通发达,农村人口比例低,农业经营规模大。

今后东北区的农业发展,应以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深度开发为主,增加投入提高单产,同时有计划地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料资源,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抚育,保护和更新造林,使之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利用城市多的优势,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开发的重点类型区为:A、松嫩平原基地的巩固与提高B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C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

(3)大农业的发展方向:A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B 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E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0、试述我国水利建设成就及存在主要问题。

答:(1)成就:A 主要江河得到初步治理。B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C灌排工程取得明显效益。D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1×104 km2,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2)存在问题:A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B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C旱涝灾害频繁。D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E水土流失依然严重。F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G工程设计标准偏低。

31、从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论述我国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南水北调工程规划

(1)东线工程: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途经苏、皖、鲁、冀,终点到天津。

(2)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3)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必要性:从江河来说,是“三江水富、四河紧缺”。中国水资源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南北相差悬殊,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加之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导致中国城乡供水能力与需求相比缺口很大,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在水量较充足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工程型缺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枯水季存在水量型缺水;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区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许多城市出现混合型缺水现象;水量短缺和水质恶化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变化。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与人类社会需水不均衡性,使得调水成为必然。

可能性:长江位于我国心腹地区,年均径流量9600*108m³,年产水模数50*104m³,可解决黄淮海平原用水的严重不足问题,而且长江中下游都有向北方引水的条件。东线方案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进行改造,可以大大减少干渠工程,工期短,大部渠道可沿用原有大运河河道,比较容易施工,对解决苏鲁两省和天津的供水有很大效益。中线方案全程自流,运行费较低,水源地水质好,采用地下管道输水能避开沿线的污染源,易于保持良好水质。西线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为主,并增加黄河水量。东、中、西线三个方案的优点,都增加了南水北调的可能性。

跨流域调水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流域系统之间,通过调剂水量余缺所进行的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它是改善水土资源组合的现有格局,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32、简述引松济辽“北水南调”工程。

答: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及输水工程,反调节水库工程、航运工程四部分。A 蓄水工程,修建尼尔基水库、哈达山水库、文得来水库。

B 引水工程,包括大赉抽水站和哈达山渠首。输水工程由西干线和动干线组成。

C 反调节水库工程,包括引水渠附近的花敖泡、道宇泡,三王泡以及位于沈阳市北侧的石佛寺水库。D 航运工程,松辽运河北水南调主航道全长约799千米。

33、简述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产地及冶炼加工中心。

答:(1)重点矿业的分布看,石油高度集中在东北和环渤海区以及西北区,天燃气高度集中在西南、东北和华北环渤海区。

(2)从矿业的产值看,A 从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主要的矿业生产地。B从大区布局看,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中南、华北。C从省、市、区看,矿业产值超亿元的省区依次为: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南、辽宁、河北、新疆、广东等。

(3)从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看,矿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偏集在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带。

34、分析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建设的意义。

答:(一(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

(2)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

(3)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依据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黄河中游的陕西山西、内蒙古,其中陕西煤炭工业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4)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A、陕蒙(西)供煤区带: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B、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C、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八个省。

经济建设的意义:煤炭的保有储量中:华北占59%;西北占19%;西南占10%;华东占6%;中南占2%;东北占4%。长江以北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山西、陕西、内蒙古3省区的储量占全国64%。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可持续开采500年。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的分布为:北多南少,东欠西丰。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能源需求量越大的地区,煤炭资源越少。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我国煤炭资源多集中在山西、陕西及内蒙古西部,而用煤“大户”则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重要。

35、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利弊如何?

答:利: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如气候复杂多样,光热条件好,生物资源种类多。土地资源绝对量大,土地类型多样,而且农村劳动力富裕。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对农业一直实行倾斜政策,保障农业发展的举措连年出台,举国上下重视农业,扶持农业走向市场。

弊:(1)粮食人均产量不高,40多年来人均占有量增长不多。(2)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波动。(3)农业结构还不合理,林业、渔业比重偏低。(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4个问题中,核心问题是第一点。因为人多粮少、劳动生产率低,势必要多开荒地。基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山地多、平原少的条件,在开荒中很容易出现滥垦、滥伐、破坏生态环境等情况;因为人多粮少、劳动生产率低,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争地争资金争劳力的矛盾非常普遍。

36、概述中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布局特点。

答:A、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传统部门,航天、航空、核工业、计算机等新兴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覆盖工业生产各个行业的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一些工业品如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B、①冶金工业布局,接近原料基地,同时也考虑燃料和能源的供应条件以及运输条件、消费中心等。②化学工业布局,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③建材工业布局,传统建材工业一般在资源和消费地布局。现在,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

37、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工业基地的特点。

答:(1)环渤海

A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B雄厚的工业基础。C明显的人才优势。D交通优势明显。矿

产资源丰富、品种多样。

(2)长江三角洲

A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交通运输条件好,B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上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C全国最大的经济技术核心区。D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①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使上海在长江流域的地位进一步提高。②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③工业已形成区域性的成片分布,并有明显的产业轴线。

(3)珠江三角洲

A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B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C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D城乡协调均衡发展。E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

38、我国交通运输业现状布局与结构有何特点。

答:(一)“横六竖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6条近东西向的交通干线,7条近南北向的交通干线。

(二)综合交通运输网结构。

39、我国的铁路干线网格的基本格局怎样?p233 答:中国铁路网由相互连接的铁路干线、支线、联络线和铁路枢纽组成。以北京为中心,京广线和陇海—兰新线为主干。京广线以东有京沪—沪杭—鹰厦和京九两条纵贯线;以西有集二—同蒲—太焦—焦柳—黎湛组成的第4条纵贯线。陇海线以北有京包—包兰、京石—石太—石德—胶济等横贯线;以南有浙赣—湘黔—湘桂—贵昆等斜贯东西,构成了中国大陆铁路网的基本骨架。40、建国以来我国市、镇设置标准如何调整?

①建国初期,中央原则规定:人口在5万以上的城市可以准予设市。1951年底政务院在《关于调整机构和紧缩编制的决定》中,从精简机构的目的出发,提高了设市的标准,规定“凡人口在9万以下,一般不设市。”1955年6月9日,国务院第一次颁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属重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需时,可以设市。镇的设置人口需在2000人以上。这一规定使城镇人口统计有了依据。当时市和镇的郊区较小,城镇人口中包含的非农业人口仅有15%左右,因此以行政建制统计城镇人口还是较为合理的。

②1963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总的指导思想是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就业压力。严格掌握10万人口指标从严设市。强调市的郊区应尽量缩小,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将设镇的人口下限提高到3000人。由于门槛的提高,按行政建制统计的城镇人口开始偏小,国家统计部门也开始以城镇非农业人口表示城镇人口,并将这一标准一直延用了18年。③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放宽了建镇标准。

④198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第一次在市镇建制中加入经济指标。规定总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在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4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3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总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驻地非农业人口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镇的辖区范围迅速膨胀,按行政建制统计的城镇人口以不能反应城乡人口状况,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停止公布我国1982年以后的城镇人口统计资料。

⑤1993年5月17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为较均衡地布局城镇体系,按人口密度确立了三个市镇设置标准,对中西部地区适当降低了要求。按行政建制进行的城市人口统计也采取两个统计范围的双轨制,一个是反应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市区人口,另一个是反应整个行政区域内的地区人口。前者更接近人口城市化水平。

41、试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A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

B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

C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

D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

42、“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既要保护耕地,又要搞城市化,如何解决土地有限问题? ㈠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做好规划控制的计划安排。

㈡积极开展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①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实施集镇土地国有化。②建立农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③建立规范、合理的土地置换制度。㈢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管地

4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四个文化区域的形成:阴山南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闽江流域(1)齐鲁文化:农工商业发达,有一大批文化巨人,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2)燕赵文化:农牧商业发达,有强烈的胡族风格(3)三秦文化:文化包罗万象,兼容性强,商业很发达

(4)三晋文化:四通八达,人口流动性大,使区域文化特点不明显(5)楚文化: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6)吴越文化:商业贸易发达,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的风格(7)巴蜀文化:农业发达,丝织业著名,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8)岭南文化:语言复杂,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9)东北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

44、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征。

答:A层次性,物质文化是表层、制度文化是中层、精神文化是核心。

B开放性和变化性。

C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统一。

45、论述中华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A、根据中国地理学界的传统习惯,常常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将我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为主,盛行季风气候,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农业区;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性气候,是我国主要的游牧区。正是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与这种差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农耕和游牧———导致了生活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文化风格的迥然相殊,这正是我们划分中国一级文化地理区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东、西两大文化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东部农业文化区中,例如在我国东北与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从事狩猎和游牧的。

B、造成文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1)自然的因素(2)人种的因素(3)人为的因素

46、论述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

答:A、东部汉族为主的区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由于齐国地处沿海,有鱼盐之利,工商业发达,以临淄为代表的的城市经济非常繁荣,思想开放而自由。到战国时期,鲁文化逐渐融入齐文化之中,鲁国的原始儒学在齐国多种思想的影响下,向新的形态转化。因此,鲁的文化、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等一大批生于并主要活动于齐鲁大地的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今山东。

(二)燕赵文化,勇武好搏击、悠久的武术传统,与三晋文化有所重叠,并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燕赵处于农牧分界线,畜牧业占相当地位,带有相近的文化风格,而与占据中州之地的韩、魏文化有所区别,故从“三晋文化”中游离出来。今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三)三秦文化,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地理位置便于北

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四)三晋文化,北接燕赵,南临汉江,西连三秦,东临齐鲁,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地处平原,四通八达,因此区域文化的特点不如其他地区明显。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

(五)楚文化,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的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构成了楚文化。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

(六)吴越文化,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巴蜀文化,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文化共同构成。

(八)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这里是中外文化交汇的首要地区,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东北文化。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一地区的移民文化)。

(九)东北文化,东北地区,由于长时期处在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下,同时汉族在此活动的时间较晚,所以作为汉族文化系统内的区域文化形成更晚,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交融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B、少数民族区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区主要有东北北部的渔猎民族文化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化区、甘宁新农牧交错名族文化区、青藏游牧民族文化区、西南农耕民族文化区及渔猎民族文化区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北部和西部长期形成的干燥多风的荒凉条件、大面积的草原,促使这一地区的居民居民多实行游牧经济,形成游牧民族,性格刚毅而剽悍,音乐高亢而苍凉,这些成为高原民族地区居民的共同特征。但有一些民族是半游牧半农耕民族或绿洲农业民族,如维吾尔族处于定居状态,文学艺术风格活泼而诙谐。由于人种的不同,造成各民族不同的体貌特征、语言等,从而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人为的,天然的阻隔,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长期居于某一文化落后,或相对阻绝的地区,更容易形成聚居。

东部文化区内的九种区域文化,加上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文化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整体。

47、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答:特点:A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B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影响:C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造新文化

D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以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48、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答:A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①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

②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B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①“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

②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

③“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49、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

答:A地理环境特殊,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B致灾因子多,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所发生。

C资源与经济分布不均匀又很集中的地区,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50、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工业固体废物。D汽车噪声污染。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A森林资源减少--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B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与草场的生产能力不适应,草原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造成的。另外,草场的病、虫、草、鼠害加重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退化又进一步导致这些灾害的加剧,形成恶性循环。C土地沙化最严重—人口压力导致盲目开荒,过度樵柴,开矿与城乡建设。D水土流失

51、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答:A、水土流失在各省区均有发生,但分布发育上有很大差别。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尤以黄土高原、华南山地丘陵最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年均侵蚀模数约8000t/km.a,长江中下游、珠江、辽河流域相对较轻,但也有加剧。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B、中国沙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东部等地的半干旱草原地带,新疆、甘肃和内蒙西部的沙漠地带的外围,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地带。其中沙漠化现象较严重的是:西北的乌鞘岭、贺兰山以东,中蒙国界线以南地区;华北的长城以北地区;东北的嫩江下游和白城以西地区。

由于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外部环境的作用强度很大,超过系统的承受范围而导致系统崩溃。由于全球变化导致气候格局发生变化,中纬度地区趋于干暖化,另上我国境内地形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季风强度,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并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份,土地风化淋蚀作用强烈,使得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而人类过度活动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

52、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22答:①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 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 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的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 km2。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195个县(市),总面积25×104 km2。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 km。

④太行山绿化工程:绿化工程涉及4省(市)110县(市),总面积12×104 km2。规划造林面积356×104 hm2。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

⑤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45%和12%,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53、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一是提供食物来源。人类的主要食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

二是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三是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五是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54、试述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及对策。

答:成就:(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对策:(1)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3)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4)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5)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6)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7)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

55、试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布规律(纬度、经度、垂直)

答: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表现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分布着以海洋性针叶为主的针

阔叶混交林,如红松、枫桦,紫椴等。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山的山地丘陵。其建种群主要是由各种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的地带性森林植被,还有温性针叶林。土壤是棕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为主。土壤为黄棕壤,呈微酸性反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等地。植被由常绿青冈、茶科、樟科等种为主组成。土壤主要有地带性红壤、黄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分布于滇、粤、桂三省区南部,闽东南及台湾中南部。天然植被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上层以樟科、壳斗科为主,下层种类丰富以大戟科和芸香科最多,并有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赤红壤兼有砖红壤与红壤特点。

5、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包括广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南部,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典型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珊瑚岛热带常绿林和红树林。

(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颈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

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以及东北平原的黑土,黑钙土区,主要由禾本科草类和杂类草组成。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乔木以东辽栎、杨、桦为代表,土壤系列包括褐土、黑垆土、娄土、绵土。

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典型高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西北部。建群植物主要是乔本科草类,地带性植被是几种针茅。栗钙土是典型干草原下的土壤类型。

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荒漠草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西部,以及荒漠区的山地下部。典型植被为旱生性较强的小针茅,超旱生矮灌木与灌木。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棕钙土,灰钙土。

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包括阿拉善高平原、河西走廊、准格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土壤有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它是由于海拔的不同,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自然景观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约束,另一方面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度、坡向等的影响。我国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

1、西北干旱内陆型:影响自然景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常见的植被带谱有荒漠、荒漠草原、草甸草原、森林、亚高山草甸,土壤则从山地灰漠土以此递变为山地棕钙土、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森林土、山地草甸土。

2、东部湿润地区的山地,热量条件是是影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带中,以各种类型的森林植被、土壤为主。自上而下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类型。

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纬度地带和经度地带,垂直带谱的结构是不同的。垂直带谱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植被、土壤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征的水平分布规律。

56、试述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景观带优点与缺点。

答:(一)东部经济景观地带。包括直接滨海的桂、琼、粤、闽、浙、沪、苏、鲁、冀、京、津、辽、等省市区。

优点: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方便,特别是海运独具优势,极有利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现代国际分工;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大;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

对充裕;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

缺点:谈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北部城市,城市用水缺口大;能源紧缺,缺煤少电;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物耗能耗产业占优势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工业布局集中程度高,大城市的“膨胀病”相当严重。

(二)中部经济景观地带。包括晋、豫、鄂、湘、皖、赣、吉、黑和内蒙古9个省区。

优点:处于全国的腹地,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待进一步开发地带的结合部,优势的地理位置;兼有两者之长,取长补短;丰富多样的地表资源与地下资源;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开发潜力;地带内生产力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缺点:地形多山地、丘陵,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交通较东部闭塞。

(三)西部经济景观地带。包括川、渝、滇、藏、陕、甘、青、宁、新10省,本地带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突出,反差对比鲜明。优点:地域辽阔,发展大农业的潜力大于其他地带;能源资源丰富,地质构造多样。

缺点:人口稀少,经济技术落后,是全国欠发达地带;经济总规模小,效益差。自然资源虽丰富,但自然资源的贡献度还比较低,因而,自我增长的能力也低。

57、试述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布规律。

答:人文景观的内涵,简单地说,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社会文化综合体。包括人口地域综合体、聚落景观、旅游景观、地域政治系统、社会景观、民族共同体、文化景观等组成成分。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是在中国这一特定范围内,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在一定的地理坐标上所分成的相互更替的各级人文单元的现象。反应这一分异现象的客观表现规律,就是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影响人文景观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长期历史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地域差异,中国人文景观的最高级的地域分异,首先表现在东西两半壁的鲜明对比上。

(一)东部人文景观大区。包括除青海省意以外的22省和4个直辖市。人口组成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比重小,且分散分布在某些边远山区;儒学文化影响深刻历史悠久,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城市聚落景观不仅表现在城市规模宏大,而且城市密度也远比西部人文景观大区要大得多乡村聚落景观则遍布城市景观外的各个角落,未开垦的土地很少;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大区且生产方式走在西部大区的前面;在政治上,本景观大区是中国历代王朝建都之地也是受控制最严密的地域,保存了大量的人文风景名胜;宗教方面,历史上汉民族主要信仰道教为主,现在多不信仰宗教。

(二)西部文化景观大区。包括五大自治区和青海省。以少数民族为主,且集中分布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不同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汉民族杂居期间;儒学文化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如东部大区大;城市聚落规模小,分布稀疏,人口密度很小;乡村景观除广西外,其它分布稀疏且存在游牧群体;生产力水平较低,未开发和待利用的土地数量大;历代王朝把这些地区作为自己的领土范围,控制程度大不如东部大区高;拥有大量的不同于汉文化的人文风景名胜;在宗教信仰方面以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间或受道教影响,教民众多。

58、试述中国行政区划分原则。

答:A政治原则、B经济原则、C民族原则、D历史原则E自然原则

59、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概念、划分范围。

答:经济区是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空间组合单元。按照各地区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现有生产力水平、地理位置特点,并适当考虑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作为决策全国生产力分布的宏观地域单元。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的客观反映;从总体上指出了我国建设由沿海到内地形成了东、中、西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职能。“七五”计划将全国经济地区明确分为东部(包括京、津、沪、辽、冀、鲁、苏、浙、闽、粤、桂、琼12省、市、区)、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省、市、区)和西部(包括

其他10省、市、区)三大经济地带。但是东西部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地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差悬 殊,西部的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滞后。60、评述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分歧。

答:主张“省区划小”这种观点所持的主要依据大致有以下几个:1 从历史角度分析,认为始于元朝的省制,在当时为了满足中央集权统治和防止军阀割据的需要,省界的划分人为地突破了“山川形便”,割裂了经济区域内部的客观经济联系,以后各代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加剧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2 从横向比较看,美国国土面积小于中国却还分成50个州,而中国国土面积大于美国但作为一级政区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却只有32个(含香港、台湾但不含澳门),使得中国大多数省区范围过大;3 从现实角度看,中国地区一级行政建制的存在尤其是市管县体制的实施带来的矛盾较多,为了减少区划层次,必须改革现行“地区”体制,逐步过渡到“省管县分等制” 这种新型体制上,但目前中国省区范围过大所带市县过多,影响了这种新体制的实施,如果省区划小则可以解决这个矛盾;4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普及地方自治是一个历史性潮流,对中国来说,确定适当的地方建制为自治体法人,是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的现实而又迫切的要求,但如果以省为地方自治单位,其规模超过国外大多数中等国家,具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和相当大的风险.61、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p373 答:按照最近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中国可以分成三个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这三大区又可进一步分成七个自然地区和三十三个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总人口的95%,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对于作为中国历史疆域主体部分的东部季风区,古人早就认识到其内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季风区内可以划出三条东西向的分界线,第一条是在东北自然地区和华北自然地区之间,正与战国时期的燕国长城的东段重合。这条界线使得今辽宁省大部地区在自然区划方面属于华北而不属于东北。第二条界线是分开华北与华中两个自然地区的秦岭-----淮河一线。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两侧,无论地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显著不同。比如从气候上来看,此线是最冷月太阳幅射热量收支相等(即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零度),也是全年水份收支相等(即降水与蒸发相等)的标志线。第三条界线是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分界,也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这一界线在地理学家当中争议最大,大致在北纬二十一度至二十五度之间波动。形成文化区域是社会的力量,划定行政区划的是国家的行政权力,而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则是受自然规律所支配。因此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地理区域的关系事实上体现了社会、国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62、试述中国行政区的改革问题。

答:①行政区层次多而乱;

②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 ③行政区划缺乏标准。

63、简述中国经济划分的原则及几种方案

答:原则:A经济原则,B生态原则,C社会原则。

方案:A“三分法”综合经济区

B“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一)

C“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二)E“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二)F“七分法”综合经济区 G“十分法”综合经济区 D“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一)64、怎样认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地域差异及其发展方向

答:(1)东部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

南。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密度大,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经济发达。

(2)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

(3)西部地带,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实力较弱。

东西部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地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差悬 殊,西部的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滞后。

65、简述国土整治工作内容、国土整治区划原则与方法。(概念、内容)

答:(1)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管理。

(2)国土整治工作主要包括:国土调查研究、判定区域开发规划方案(核心),规划相应的政策、进行管理。等四方面内容

(3)国土整治区划原则:一般都应该坚持生态-经济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跨部门合作和多学科协同作战原则。我国的国土整治必须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A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B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形和联系的密切性,可以是一个经济功能区,也可以是一个枢纽吸引区,或者同时两者兼有。C开发、利用、治理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D地域完整性。(4)方法一般包括:国土立法、国土规划、国土开发、国土整理、国土保护与灾害法治、国土综合治理等几个方面。

补充:全国划为8个综合区:

东北区:黑、吉,辽 华北区:津、京、冀、鲁、豫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 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鄂、湘 东南区:闽、粤、琼、港、澳、台 西南区:川、黔、滇、桂 西北区:甘、宁、新 青藏区:青海、西藏 66、试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农业评价。(人文、自然、存在问题)

1.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东北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冻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矿产资源: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问题: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草地资源由于

过度放牧和滥垦退化、沙化、盐碱化;耕地开发已经饱和,有的地方过度开发,珍贵的黑土资源侵蚀严重;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集中饮用水源质量;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治理滞后,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并有逐年加剧的趋势等。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出现相对衰退的迹象

二、国有企业比重高,职工下岗和就业问题突出

三、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缺乏接替产业,亟待产业转型

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67、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问题。

答:A、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继续发展种植业;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如大力发展养殖业等;再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生产链,促使农产品增产增值,促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如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等,走农业综合发展的路子。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有效地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可以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深度开发,提高单产。农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今后应立足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主要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68、华北平原农业开发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答:A灌溉缺水和灌溉不当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导致作物单产不高,大部分耕地为中低产田。

B注意灌溉水的保证和盐碱化的改良。C水资源紧缺,人均水量小。

69、为什么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有何解决途径?

答:原因: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地表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破坏了区域水环境容量。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5.由于气候变化和需水量与年俱增,华北地区许多河流频频断流。

解决途径:A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目前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最有效途径。B南水北调增加可供用水,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水源。C完善现有水利设施,提高供水能力,将工程配套、维修、根治“病显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以充分发挥已有工程的效益,兴建山区控制性水库。D提高储备谈水资源的科技能力,研究利用低质水的新技术,开发利用各类污水。E、大力发展节水农业。70、指出黄土高原的范围、组合以及侵蚀情况,治理黄土高原的意见。

答:(1)范围:内蒙古高原以南与秦岭之间是黄土高原,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组合: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

了黄色。

(3)侵蚀情况:质地疏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河谷深切,水土流失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河流含沙量高。

(4)治理意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71、分析黄淮海平原的洪、涝、旱、碱自然灾害的原因及治理途径。答:

原因:

1、黄淮海平原地处半湿润、湿润气候,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而华北地区大部分处在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起伏和缓,低洼地地下水位较高,防洪能力不足。易出现洪涝灾害。

2、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锋面雨扔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季降水少形成春旱。

3、由于风沙多,蒸发旺盛,湿地盐分易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碱地,易出现春旱和风沙天气,雨季时,这里的洼地易洪、多盐碱,滨海平原受海水浸渍,盐碱化严重。

4、降水集中在7、8两个月,且北方夏季多暴雨,在低洼地易洪涝成灾。

5、片面追求扩大灌溉面积,采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浪费水资源,引起缺水问题。

治理:在这种平原地区,单独解决旱、涝或碱的问题,不仅难以解决其中一种灾害,还有可能引起另一种灾害的加剧。因此,对旱涝碱问题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理旱涝碱的关键在于控制地面与地下水位,调节土壤水盐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所以需要水利与农、林、牧业措施密切结合,既改良又利用,既治标又治本。同时,要适当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因水种植、因土种植,合理利用水、土、气候及生物资源,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改变农业低产面貌。

措施:

1、兴修水利,防洪减灾。在淮河,海河各支流上流修水库,中游洼地修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新入海河道。

2、南水北调,完善水利工程提高储备淡水资源的能力。

3、通过科学技术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减少盐碱化的程度。

治理旱涝碱应注意:①统一规划,分区治理。②加强水管理,治水与用水并重,灌溉与排水并重,有条件地区可以适当蓄水、蓄泄兼施。黄淮海平原水源并不丰富,需要开源节流,推广节水型农业。引黄灌区要推广井渠结合灌溉。③改土培肥,防止土壤盐碱化。同时,有计划地开垦利用滨海盐碱荒地。72、为什么说防洪涝、整治江河湖泊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整治重点?

答:因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城市花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1)洪涝灾害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减弱,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

(2)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108 t,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31%。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3)水土流失。属于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范围广。(4)生物生境恶化,物种濒危。73、评价东南区的资源环境特点。

答:

一、以热带、南亚热带气候为主体,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

1、夏长冬暖,热量丰富

2、雨量充沛,降水强度大

3、台风频繁

二、山地多、平地少,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

三、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1、起源古老,种类繁多

2、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之首。

四、水资源丰富

1、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居全国之首

2、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小

3、径流的年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降水年内分配完全受季风的控制

4、河流含沙量小,山区河道坡陡流急

5、水资源的空间

分布不均衡

五、海洋资源: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

六、能源、原材料矿短缺

74、简述闽粤琼三省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及其发展趋势 答:(1)特点:A经济发展速度快,外向型经济发达

B开放时间早,开放范围大,形成了各种层次的开放区 C工业结构轻型化,第三产业比重大

(2)发展趋势: 75、香港和澳门的组成。

答:香港,简称港,由香港岛(即港岛)、九龙半岛(即九龙)、新界及周围235个小岛组成。北以深圳河和深圳市为界。行政区域: 共十八个,例如港岛的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及南区,九龙的油尖旺区等等。

澳门,简称澳,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76、香港与澳门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对策是什么?

答:A水资源不足是制约香港经济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着力解决缺水问题的当务之急。B香港的平地资源不够,理想的建筑用地缺乏,填海造地是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C继续75 77、评述台湾资源环境及经济对东南区的影响。

答:A、地形:台湾的形状、山脉走向、地质构造都是北东东向。平原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1/3,山地占2/3。

植被: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异常明显。自然环境适宜林木生长,林木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海产:四面环海又地处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地,海产资源、海盐资源亦很丰富。

能源资源:①台湾的矿产资源比较贫乏。②煤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基隆、台北、新竹、苗栗等地。③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一带的丘陵区。④台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具有地热潜能,全省有温泉百余处,温泉基本上沿主要断层分布。⑤台湾的河流落差大,山区降水量大,水能资源蕴藏丰富,蕴藏量约530×104 kW。⑥台湾的金属矿产种类不多,储量有限,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金、银、铜、铁等,主要分布在台北县的金瓜石、宜兰的金面山等地。B、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期。

(1)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小、能源消耗大 技术层次高、产品附加值大、能源消耗少的加工工业;(2)传统型服务业 现代型服务业。78、简述晋陕蒙区的地理特征。答:A山地与高原、盆地交错分布 B季风边缘与自然气候地带的南北更替 C土地覆盖变化巨大

79、为什么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类型多,变化大?

答:A 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环境最不稳定而且脆弱、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的地。

B这一地带有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分布有大批大型煤炭、天气资源基地。加剧人水矛盾、人粮矛盾、农林牧用地矛盾。

C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气候演变,即变干、变暖。80、晋陕内蒙古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资源优势。

答:A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特别是炼焦煤、无烟煤均占全国的一半左右。

B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内蒙古是世界上罕见的稀土资源集中地区。

C陕西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陕南山地有色金属、贵金属具有优势。

D各省区优势工业联合起来的优势:以煤炭火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有色金属、稀土和煤化工等为主的重化工业。

81、说明内蒙古草原及其畜牧业地带分异的特点。

答:(1)内蒙古草原从东往西随气候干旱程度的增加,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景观。

(2)牛对水草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马对水草的要求稍低,绵羊一样,主要分布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山羊骆驼耐旱主要分布在荒漠草原和荒漠。

(3)锡林郭勒、科尔沁草原为核心的细毛羊生产基地,以乌兰察布草原为核心的半细毛羊生产基地,以鄂尔多斯草原为核心的绒山羊生产基地,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为核心的商品牛生产基地。82、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特征。答:A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B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C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D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 E矿产资源不够丰富

83、阐述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答:(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84、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特别严重? 答:(1)水量丰富、水量集中。

(2)河道淤塞,排洪不畅,围湖垦田。

(3)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

(4)经济物资,资金集中

85、梅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有何影响?

答:梅雨和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迎梅雨,正好出现在春 耕夏播作物需水之时。但过多易涝,对油菜、三麦造成湿害和赤霉病害;过少又易致旱。典型梅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6月上中旬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对三麦的收割、凉晒和早稻烤田不利。梅雨期过长,雨量过于集中,还会引起洪涝灾害;梅雨期过短,甚至空梅,则江淮干旱。86、海南和台湾在自然地理特征有何异同?

答:异:海南: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气候状况: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海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

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能源资源、矿物能资源:经地质普查勘探证实海南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水力资源:海南岛大小河 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目前尚未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的能源资源还有海洋能、太阳能和生物能。

台湾: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87、试述西北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答:干旱半干旱气候,归纳起来: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干旱少雨、多风沙和辐射强度高。A太阳辐射量大与日照时数长

B高山严寒与盆地温暖形成鲜明对照 C降水偏少的干旱区 D干燥度和大陆度都最大 E多风沙

88、阐述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A地处亚热带地区,但又有别于其他亚热带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构造盆地,位于我国地势变化的第二阶梯。

B气候特点是终年温湿,多云雾,日照少;冬季短而温暖,夏季长而炎热,春早而多春旱,秋雨而降温快。

C四川盆地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但大部分地区的紫色土。D四川盆地地带性植被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

89、什么是形成青藏高原区域特征的主要因素?有何独特的气候特点?

答: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90、试对比东北区和华北区经济地理方面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A都是中国较早开发的地区。B都分布着发达的城市,形成城市群。C都有沿海优势。

不同点:A东北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B华北区经济水平的省市间差异比较大。已形成首都经济圈这般发达的经济圈。

91、概述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

答: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半属西伯利亚板块,半属中国板块之塔里木中朝地块。地质构造从宏观上奠定了西北区的地貌格局。褶皱带、板块俯冲带、缝合线和深断裂带的上升一侧成为高大山系,整体隆升区域

成为高原,沉陷带则成为平原和盆地。

地貌外动力组合与地貌成因类型:兼有流水作用、冰川冰缘作用、风沙作用,并分别在不同地区起主导作用和优势作用。地貌成因类型复杂:冰川冰缘地貌、风沙地貌和大规模洪流地貌。

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地貌等优势地貌类型:北起阿尔泰山,南到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阿尼玛卿山,所有高山都有现代冰川发育。冰原地貌与与冻土关系密切。昆仑山、祁连山、天山有冻土。

风沙地貌广布: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10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占全国面积的47.4%。再加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共占全国沙漠面积的57.2%。

塔里木南缘、甘肃河西走廊、西秦岭和岷山山地中的盆地和谷地都有黄土分布 地貌稳定性差,块体运动和泥石流等灾害地貌过度频繁。干旱半干旱气候。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具有共同性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四周多高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因而形成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境内大部分属于干荒漠。东西两侧边缘地区属于荒漠草原。境内高大山地的迎风坡面可以获得较多的降水,形成荒漠中的“湿岛”,高山上孕育了众多的冰川积雪,山坡上还有绿色的草原和苍翠的森林,发源于高山冰雪区的河流,在山前平原又形成了大片绿洲沃野,改变了荒漠地区的单调景色。92、分析西北地区河流与湖泊的演变特征。

答:河流特征:

1、平均河网密度偏小,2、补给形式多样化和冰雪融水补给比重大

3、河流径流深度值整体偏低且地域差异显著

4、径流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显著

5、除陇南外,河流都有或长或短的结冰期

6、内流河流多以荒漠盆地为最后归宿

主要外流河有嘉陵江、黄河、额尔齐斯河和奇普恰普河4条,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奇普恰普河是印度河的源流段的一支。内流河中,塔里木河以其2137千米的长度居第一位,塔里木河流域囊括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北部。三大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出山径流量多达212.5*108m³,但下游逐渐干涸,流程日益缩短已成定势。20世纪70年代按>5平方米标准统计,西北区只有50余个湖泊,总面积约为9000平方公里,目前估计湖泊数已减至30余个,总面积至多不超过5500平方公里,仅占全区面积的0.2%略多,可以说是数量少且面积小。

A、西北内陆河流域河川径流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由于地质构造、自然条件垂直分带规律,由源头到尾闾一般要流经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径流区,即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要流经几个不同的、有规律的地貌岩相带,即山丘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冲积或冲积湖积平原和沙漠等地貌单元;从而使地下水的埋深分布具有自山前向盆地中心逐渐由深变浅的规律。

B、西北内陆河地区的绝大多数湖泊都是或曾经是河流的尾闾或盆地最低结的部位,进入这类湖泊的径流,除蒸发以外,无其他出路。因此,绝大多数内陆河湖泊,都演化成矿化度较高的咸水湖或矿化度很高的盐湖。荒漠和湖泊区,位于河流下游地段,依靠少量的降水和从上、中游输送来的地表及地下水,形成荒漠植被和湖泊水体。93、为什么西北绿洲受风沙和盐碱威胁? 94、分析西北区作为国家后备能源基础的条件。95、概述西南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96、为什么西南区的能源和有色金属矿产很丰富? 97、为什么西南区植被地带特别多样? 98、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开发的影响。99、概述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00、分析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问题。

101、青藏区的湖群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

东北、东南、西北

补充: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 东部季风区

处于欧亚大陆东缘,地势相对低平,土层深厚,季风影响。显著,风向和降水依季节变化,夏季多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气候湿润,河网纵横,由南而北随温度差异育着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由于人类活动广泛而长期的深刻影响,天然森林大多不复存在,几乎可垦的土地都被辟为农田,区内城镇密度大,农村居住点遍布。这里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青藏高原区

世界最高大的高原,平均高度在4 000 m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寒,辐射强烈,风力强劲;在高原的腹地,由区外进入的水汽不多,但由于气温低,在高山之上有较多的冰川存在。由于生存环境严酷,植物和动物种类较少,植被主要为高寒荒漠与高寒草原。高原的东南部,峡谷深切,植被垂直分布,主要是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区内人口稀少或为无人区,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局限于部分河谷地区。

下载中国地理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地理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1.中国地理位置 (1)中国在地球坐标中的位置 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并处于北半球的东部。 中国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理论文(范文大全)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上海市地面沉降 [摘要]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近年来有加速趋势,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安全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地面沉降也通过洪涝、......

    《地理中国》观后感(范文模版)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

    中国地理常识大全

    中国地理常识大全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

    中国地理之最

    中国地理之最.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1. 面积最大的省......

    中国地理基础知识

    中国 国土面积: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略相当于除前苏联之外的欧洲各国的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肖文浩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

    地理中国观后感

    观《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1210班江雨萱 今年暑假,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看《地理中国》。一开始认为老师布置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