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16: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地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地理论文》。

第一篇:中国地理论文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上海市地面沉降

[摘要]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近年来有加速趋势,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安全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地面沉降也通过洪涝、潮汛等显性灾害的成灾风险与致灾频率的增加,而体现出缓变型灾害的本质。本文对上海地面沉降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现状的概况,以及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防治上海地面沉降的对策,并对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管理与法制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城市安全;沉降防治

上海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最早、影响最大的城市,对地面沉降的研究与监测控制在国内也是最为系统和最具成效的。近几年随着上海市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地下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在地下水开采、城市建设双重因素作用下,上海地面沉降所率开始不断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运行、防汛等方面的影响明显,已引起了管理层、学术界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上海地面沉降概述

1.1上海地面沉降历史回顾

地面沉降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层压密、固结产生的,多见于大城市,沿海城市沉降尤为严重。上海地面沉降是在重复的水准测量中发现的。上海地面沉降始于1921年,已得到公认和广泛采用。上海市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1922年12月,北洋政府工部局通过测量就发现地面存在明显下沉,一年的沉降量达0.46英尺(0.14m)。1921年一1948年,市区平均沉降639mm,最大累积沉降量达1136mm,沉降量超过500mm的面积达19.3km2。1965年,调查表明以市区为中心的300 km2地区,已沉降形成蝶形洼地,在45年内平均下沉了1.6m,最严重处下沉2.63m(北京路、西藏路),地面标高已低于黄浦江高潮位2m左右。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现象,如:潮水上岸,马路积水,桥下净空减少,沿江仓库、码头被破坏等。上海地面沉降是伴随工业化兴起,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日益普遍而引起的。1860年上海开凿了第一口深井,至1921年有深井22口,其中在用井8口,年开采量30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万m2左右。至1949年,深井数量增至708口,年开采量达8750万m2。自6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实施限制地下水开采、调整开采层次和开展人工回灌等措施,市区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城市发展大规模城市建设、地下水资源需求的增加,90年代以来上海地面出现明显加速下沉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地面沉降已使上海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目前中心城区高程普遍小于3.5m;同时使市区河床相对抬高,部分地区高潮位时已形成了“地上河”。1.2上海地面沉降划分阶段

上海地面沉降的发展历程,可以1965年为界分为两大时期,1921一1965年为沉降发展时期,1966至今为沉降控制时期。期间根据沉降速率的变化,为8个阶段。(l)沉降发展时期

1921一1965年是上海市区地面沉降发展时期,45年内市区地面平均下沉1.76m,年均沉降量约为39mm,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63m。初始沉降阶段(1921一1948年):1948年之前的工业并不算发达,但是在当时地下水开采规模不大的状况下就已经出现相对较大的地面沉降,说明地面沉降很容易会被诱发的。加速沉降阶段(1949一1956年):1949年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伴随工业生产的加速发展,工厂区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也迅速增加,市区地面沉降范围随之也不断扩大,沉降速率也明显加大。严重沉降阶段(1957一1961年)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迅猛增长,市区地面沉降日趋严重。缓和沉降阶段(1962一1965年):在市区,由于采取了限制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这阶段地面沉降逐年有所缓和。(2)沉降控制时期

由于市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对经济活动以及城市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措施来防止地面沉降现象愈演愈烈。自1966年初起全面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并对主要开采含水层进行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与布局,最终使上海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微量回弹阶段(1966一1971年):上海三项控制地面沉降措施全面实施后,除郊区工业区外,市区地面转入微量回升状态。微量沉降阶段(1972一1989年):属于市区地面相对稳定阶段,是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地面下沉最少的年份。沉降增长阶段(1990一2002):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上海进入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城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建设,地下水资源需求也逐年增长。从1990年开始,地面沉降速率较前期明显增长。沉降减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弱阶段(2003一2013):随着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特别是地面沉降控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沉降速率得到抑制并逐年持续减缓。

2上海市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1地面沉降特征

上海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城市地质灾害,其发生发展过程不易察觉,并常被忽视;长期积累最终会诱发或加剧其它城市灾害,对城市的安全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威胁。由于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和发展速率在不同空间、时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随着上海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地面沉降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海地面沉降动态经历了发生—不断加速—回弹—微量下沉—再次增速的演变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变化的规律。另外一个特征是地面沉降发展呈现不断累积和空间上扩展的趋势,中心城及近郊区地面沉降不均匀现象显著,在空间上也不断扩展,已从中心城区为主演变成区域性的地面沉降。2.2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虽然有多种自然原因可以导致地面沉降,但是引起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还是人文因素。上海地面沉降主要与超量抽取地下水有关。上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基本属于消耗型,除人工回灌外,主要靠消耗本区和周边地区含水层储存资源获得。由于周边江浙地区也在大量开采地下水,使上海地下水得不到充分地补充,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进而引起含水砂层的释水压密而产生的。另外,随着近年来上海市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导致了局部地区产生较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上海长期的监测研究表明,开采地下水、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是地面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建筑荷载、工程建设活动对地面沉降具有长期影响。在地表不断增大的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上海地区浅部广泛分布的高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强度的软土层,其变形速率逐渐增大,并处于持续流变的状态。即建筑密度越大,沉降量越大。城市建设,尤其是基坑工程建设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浅部含水层降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土层固结沉降。地面沉降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具有易发性、缓变性、累进性及不可逆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交互性及对洪涝潮汛等自然灾害的叠加性。,其所造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成的破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高程永久性损失,加剧洪涝灾害,使自身潜伏性和隐性的灾害特点通过其它显性灾害的成灾风险与致灾频率的加大而体现,故具有催化及增效性。地面沉降速率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对穿越不同地面沉降速率空间的线性城市基础设施影响也日益显现。不均匀地面沉降对工程安全运营影响是严重的、长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面沉降对城市防汛设施以及防汛能力的影响

地面沉降严重降低上海市区地面标高,使黄浦江潮位大幅相对抬升, 持续损失的 地面标高,对防汛墙等防汛设施有明显影响, 直接降低了黄浦江防御设施的设防标准并增加工程的建设投入,降低了防汛墙等防汛设施的防御能力,加重了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危险。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了上海原始地貌形态,也改变了中心城自然的径、排流状况以及自然的泄洪条件,加剧了遭受洪涝灾害的频率。地面沉降使中心城地面高程大幅降低,中心城区已形成了地面沉降的洼地。甚至部分地区处于黄浦江平均潮位之下,大大加剧了上海遭受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受灾程度。上海所处的太湖流域,在每年春夏之际的梅雨与台风季节,雨势猛、雨量大,暴雨积水成灾现象普遍。由于区内持续的地面沉降,造成地面高程永久性损失,使洪涝灾害频发,灾情也日渐突出和严峻。而区内除城区有一定防汛设施以 外,大部分城镇与农村地区防汛标准偏低,受淹几率与影响范围日增。对于滨海 地区,因受风暴潮汛的影响,潮水倒灌与上岸也易形成涝灾,并加剧防汛压力。(2)地面沉降对城市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地面沉降导致桥下净空减少,影响通航与水上运输,使原本便利优越的水运条件面临挑战。一旦水上运输的出现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陆路上道路交通的流量与拥堵。

地面沉降导致码头下沉、仓库进水,使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物流中转与集散 中心的功能与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地面沉降影响重大工程正常营运,例如对地铁的影响。地铁一、二号线隧道总体处于沉降状态,并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变形的特点,隧道不均匀沉降将严重威胁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

地面沉降同时导致建筑物基础受损,各种市政管线与设施遭受破坏,增加检修、维护费用,缩短使用寿命。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3)地面沉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面沉降形成的沉降洼地,使受渍害威胁的农田大面积扩展,原有渍害田治理难度加大,农作物产量下降,从而造成对环境和农业的影响。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

对于地面沉降等缓变型地质灾害的防治、减灾即是增效。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管理,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1)针对地下水开采仍然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上海市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同时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根据地面沉降控制目标,确定全市地下水年度采灌总量,进行平面上及层次上的合理分配。地下水人工回灌能迅速恢复地下水位,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2)加强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的地面沉降监督管理。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还将持续一段较长时间。1991~1996年,工程施工导致的沉降约占地面总沉降量的12%左右,但各工程施工引起的局部地面沉降却十分惊人,累计沉降可达100mm之多。因此应增强规划、设计、施工部门自行职责,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3)加强城市用水计划管理、科学管理和法制化管理,实行长江三角洲地下水统一管理。制定全市每年用水计划,在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基础上压缩工业用水;研究地下水抽取和回灌的优化方案,实现用水科学管理;制定地下水管理和地面沉降控制的法规条例,实施城市用水法制化管理。长江三角洲的地下水属同一系统,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也急骤增加,年沉降量110~120mm,加剧了上海地面下沉。为此应实行长江三角洲地下水统一管理,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利用。

(4)应用高新技术,做好地面沉降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GPS地面沉降监测网,发挥GPS的快速监测功能。进一步强化地面沉降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好地面沉降地理信息系统。

(5)结合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综合研究,为今后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拓展服务领域。深入开展浅部软土层和深部硬土层的变形特征与规律的研究。加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研究,开展地面沉降与重大工程、城市规划的关系及地面沉降经济损失评估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凸显地面沉降防治在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6)上海地面沉降是一种潜伏性的城市地质灾害,因而贯彻的基本原则应是以监控、预防为主,对于已形成的灾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遏制其发展并采取对策减缓或减弱其负面影响。发挥和加大高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程度。地面沉降的防治要立足于防灾与减灾,对于已发生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应强化监控与减灾对策措施的落实。

(7)通过立法来保证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全面、明确的法制保障。结语

上海地面沉降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地面沉降的防治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积极协调水土资源利用与地质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需要多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地面沉降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加强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协调统一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严礼川.上海地面沉降历史追述[M]上海地质,1980(1),40一50.[2] 钱寿易,顾小芸.上海地面沉降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1981,3(3):1~9.[3] 陈西庆,陈吉余.上海跨世纪的挑战[J].上海水利,1997,(2):35~38.[4] 刘 毅.地面沉降控制论初论———以上海地面沉降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4):32~35.[5]魏子新、杨桂芳、俞俊英,上海市承压含水层系统应力-应变特征及地面沉降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01 [6]魏子新、曾正强,上海洪涝灾害的地面沉降因素及其长期影响[J],上海地质,2001,02 [7]李勤奋、王寒梅,上海地面沉降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6,02 [8]张阿根,魏子新.2002.上海地面沉降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5):7275.

第二篇:中国地理结业论文1

结合本专业谈谈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

这学期我之所以选读中国地理这门课,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我在高中是一名文科生,对地理是再熟悉不过的,而且我高中时对地理也是非常热爱的所以在大学里即使学的是英语也对地理这门课也有着别样的偏爱。虽然没有选择地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但个人依旧特别的喜欢上地理课,因此在选课时看到有中国地理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个学期下来,我也是每节课都去从不缺勤,因为我觉得蒋老师讲中国地理确实有一套,讲课也十分的幽默风趣,很合我的口味,我觉得能做到这样是十分十分成功的。蒋老师是一位慈祥谦虚而且特别诚实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面对他的时候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即使蒋老师不一定叫得出我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台下默默的欣赏他、崇敬他。本学期快结束了,老师布置了一些结课作业,其中一个便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所学专业讲述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废话不多说,那我就直奔主题了。

要说明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我认为首先需要知道中国地理是什么,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地理是我们认识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一个指向标,那么中国地理就是中国学习世界的指向标了。

我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本专业学的是英语。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英语跟地理是没有多大相关性的,但是,自我学了中国地理起我逐渐认识到英语跟中国地理也是密切相关的。接下来我就结合我所学专业谈谈学习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第一,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地理对我们学习本专业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我们英语单词中有些中国地理地域名称事物有专门的术语,那么我们在背单词过程中可以结合地理概况把所学单词映入脑中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第二,对于英语绿游者来说,学好了中国地理可以为我们在陆游时更好的为外国游客讲解中国各个地方风俗民情,名胜古迹。从而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而且我英语专业的方向是跨文化交际方向,那么我学习中国地理可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时提供素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地域广泛,几乎区域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学习中国地理可以在听蒋老师分析中国人文地理时更多的了解到中国文化区域间的差异,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做跨文化交流,了解中国文化区别,然后才能让我在后期更好的为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准备,也才能更好的分析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了解跨文化间有什么障碍,才能让我们以此为案例分析了解,也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有些国际问题上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引起国际争端。

总之英语是一门国际化语言他联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用英语可以传播中国相关地名及历史典故,传播中国文化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地理中区域地理也是对英语相关的行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说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外国人(主要是英语国家人)或者华侨主要都集中在沿海经商或者长期定居,越往内陆学英语的人员就变的越来越少,很显然这与中国地理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沿海交通更便利,外国友人自然更偏向于交通好的地方。所以在研究英语国家人员居住情况,那么就可以很简单的了解到他们一般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然后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这大概就是英语国家人员的大致分布情况了。

最后,随着中国加入WTO ,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英语的用途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他不仅只局限于语言表达、交流的工具。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迫切的需求英语人才。不同的地区,英语的用途不同。比如说我们要和别的地区做生意,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地区,有什么风俗习惯,什么是忌讳的;该地区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如何;该地区以生产什么为主;最发达的资源是什么。诸如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想要发展自己的企业,增加商业活动,就必须对各个地区都有所了解。向英语导游这样的工作,也应该对中国的地理有所了解。因此说地理与英语专业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学习中国地理对我也是意义重大的,最后谢谢蒋老师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论文,虽然写的不好,但这是我自己对中国地理意义的一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见解,绝无抄袭,感谢老师!

第三篇:地理论文

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陈欣祥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 周一10光信3班)

内容摘要:通过调查和了解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认识聚落的形态及其演变,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白聚落地理学的含义,并能够就聚落环境来谈出对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看法。

关键词:雷州聚落、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发展

一、雷州简介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C。

全市总人口141万,辖20个镇,镜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雷州城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二、雷州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O°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相距67公里,南北最大相距83公里。2.土地资源

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3.地形地貌

雷州市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沟谷一般南北起向。地貌以台地、阶地、低丘陵为主,坡度相对比较平缓。

4.土壤类别

雷州市自然土壤总面积360万亩,占总土壤的68%,可分为五大类型:砖红壤土,滨海盐渍沼泽土, 滨海沙土,滨海盐土,沼泽土 5.海洋资源

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06公里。全市海洋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不但海洋捕捞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养殖业也迅速发展,全市30万亩沿海滩涂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现已有16万多亩养殖对虾、石斑鱼、鰡鱼、黄脚鲩、膏蟹、泥蚶螺、东风螺等。水产养殖总产量8765吨。,其中,珍珠养殖业更为突出。雷州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自汉代至今,一直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雷州人民从60年代开始,人工海底采珠转上了人工养殖珍珠,办起了一批珍珠养殖场。1967年,在南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流沙珍珠场人工孵化珍珠贝苗喜获成功。进一步促进了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珍珠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珍珠工艺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现有珍珠贝末加工厂25家,珍珠项链、珍珠手铜加工厂共56家,产品畅销香港、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雷州聚落的起源

历史上,雷州地处天涯海角,为蛮烟瘴雨之乡,但是丰富的海洋资源,平坦的地势,良好的气候环境,吸引了先民们的聚集,渐渐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南海地区最早的聚落。

考古学家发现,距今约有5000年已发现的有7处的聚落遗址。其中,英楼岭山岗遗址:位于海康港对岸海田镇英楼村东北平台坡上,面积为1O多平方米,遗物有石斧、石喯、砺石、石网坠、敲砸器、穿孔器以及夹沙陶片等2O0多件。此外,还有石头堰山岗遗址、芝园岭遗址、卜袍山岗遗址等。

在随后的几千年的聚落发展,伴随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雷州聚落所出现的手工产品,更令人瞩目。

在唐宋元时期,专家们发现窑址 60多座。其中,茂胆村窑址:位于雷城北通明河畔,属唐代斜坡势龙窑,藏有碗、盘、碟、罐等产品。公益圩窑群:位于南渡河上游,包括招板、湾仔、罩道等村古窑和公益圩窑,届宋元时期的龙窑,发掘公益圩窑所发现的器物有碗、碟、盘、炉、瓶、壶、枕等10多种。这些器物胎质灰白,釉色光润,并饰以印花,或绘以人物,或书以吉语,既有磁州窑名品的特点,又有当地独特的风格。

四、历史上雷州聚落的发展

如前所述,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治所在海康(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半岛大部地区。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为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府。1913年废。

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五、雷州聚落建筑的特色

1.雷州地区即将消亡的建筑——茅草屋。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居住在邻近河水、溪流边的阶地,过着采集野果、捕渔、狩猎的生活,并根据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红土”的土壤特点,结茅草为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最早期建筑。最原始的茅草屋是用竹条、禾草、红土混合粘建墙体建起来的。它们的特点: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很好住,就是怕火。但由于当地的茅草屋改造工程,它们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说“雷州半岛即将消亡的建筑”。2.邦塘村古建筑群。被誉为“雷州第一村”的白沙镇邦塘村位于207国道旁,清朝时该村高中及第者达1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任过六品以上官职,留下100多座古民居。最具规模的是李光祖家的“五龙九宅”,拥有4条巷道10多座屋宇。全村堪称古民居“博物馆”。3.三元塔。原名启秀塔,耸立于雷城东南三元塔公园内,东拥平畴,南拱擎雷,西扶罗湖,北枕英灵,为古雷阳人景之一“雁塔题名”。属我省著名砖塔,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奠基时发现3颗蛇蛋,以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名。塔为平面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砌成,底层 和最顶层的壁厚分别为3.48米、1.90米,高57米,塔腔为穿壁式绕平座结构,以棱角牙子砖和线砖相叠涩出檐;塔身逐层递减,比例匀称,环以栏杆;内楼17层,木板铺就,每层对开拱券门。东入西上,南进北出,绕廊而行,可达板项,登塔远眺,雷城盛景尽收眼底,远处良田万顷,呼陌纵横,无边无际,塔基镶嵌浮雕,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线条粗扩,神态逼真,“铺将南国长空卷,写就雷阳不朽文,„雁塔题名‟光一叶,青春永伴我三元!”。的确,几经劫难之后,于 1983年,三元塔又得修聋,雄风重振,青春无限

4.雷祖寺。座落于雷城西南风景秀丽的英榜山,为纪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陈文玉所建。古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届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开始以雷祖庙在唐贞观十二年(628年)立于雷城北三里的英山,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迁徒改置雷祖沉于今址,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992年,投巨资作了大规模的拓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调堂之一。调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北构南趋,居高临下,气势磅确,雄伟壮观。词内珍藏丰富:有寇准诗、东坡赋、丁谓记、李纲碑,有乾隆御书匾额,有千年石人,有历朝碑刻,还有历代游客的名诗,堪称祖国文物瑰宝。正是:“英山巍巍挺名词,一任辉煌万世师!碑刻石雕存浩气,掀开潮涌又鸿基。”

六、雷州风俗文化—粤西文化精髓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1.古时人们祈求出海平安—人龙舞

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 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元宵佳节隆重的—摊舞

又称“走成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大约在唐宋时期从中原流传到雷州。在雷州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都举行一次“大摊”活动。是日,滩队轮流到各家各户的庭院中跳滩舞,演员6-8人,手足系上小银铃,清脆悦耳,锣鼓伴奏,鞭炮齐鸣,场面非常热闹。3广为人知的—雷州歌剧

雷剧源自雷州歌,由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

姑娘歌产生于清康熙年间,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劝世歌于清道光至清本逐步衍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雷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4.神秘的文化“”南方的兵马俑““—雷州石狗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七、雷州聚落现今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雷州经济发展并不迅速,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危机中调整,在竞争中奋进,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新时期新目标:(1)工农互动催生发展活力

(2)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3)建设有特色资源型加工业基地

(4)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

(5)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

八、对雷州聚落的个人总结和感受.

第四篇:地理论文

地理新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探究

内容摘要:

地理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其内容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每课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虽然放在每节课的最后,但同旧教材课后“思考和练习”不同。本文将高一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按特点分为七大类:巩固类、巩固实践类、实验类、观察类、调查类、讨论类和成果展示类。并对“活动”内容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认为:“活动”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的开展形式应灵活多样;“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教学新理念“活动”内容特点透析教学策略

面向21世纪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地理新教材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变化。就其内容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每课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活动”。从形式来看,这些“活动”虽然放在每节课的最后,但同旧教材课后“思考和练习”不同,它涉及实验、观测、参观调查、讨论、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多种形式,更重视利用课本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研讨、分析、说明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对这些“活动”内容的教学,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进行消极评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下面就高一地理新教材谈谈“活动”内容的教学。

一.“活动”内容的特点透析

纵观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活动”内容,就其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巩固类:如“2.1课的活动: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3.1课的活动2: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等,这类活动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是对知识的再认,此类题目难度较低。

②巩固实践类:如“2.5课的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4.1课的活动1:简要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并按你自己的理解,画一幅表示地壳物质循环的示意图”等,这类活动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常常因认知能力有限,学生会感到迷惑。教师及时发现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常常会产生春风化雨般的作用。

③实验类:如“1.5课的活动1:用发亮的灯泡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夜半球,„„2.3课的活动1:做一两个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等,借助直观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丰富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推理,提示某种现象的成因,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④观察类:如“1.2课的活动: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等,这类活动通过学生的持续观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⑤调查类:如“2.9课的活动: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8.2课的活动: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试提出你自己的防治设想”等,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要求通过查阅资料、或参观、或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因此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也是课堂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⑥讨论类:如“2.6课的活动:小型研讨会:气候与人类、3.5课的活动:你认为我国走向海洋,首先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说说你的理由。5.7课的活动1:搜集当地或国内某大企业的发展资料,讨论以下问题。„„8.4课的活动:阅读有关材料,你认为应如何避免中国大城市发生的有关问题?”,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让学生有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就一论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阐述自己的论点;或者就有争议的观点,分组讨论,力争以理服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指要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知识和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这种讨论类活动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新理念,使学生能够活泼地、主动的发展。

⑦成果展示类:如“1.1课的活动:小型演讲会、1.3课的活动:办一期关于宇宙探测和开发的墙报或小报、8.1课的活动: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你对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7.4课的活动:请给报社投一篇稿,谈谈你对当地交通状况的看法”等,这类活动通过成果展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启迪新思维,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内容的教学策略

1.“活动”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活动”内容必须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一是将“活动”内容作为新课的导入。把“活动”内容放在导入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学习2.6课《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时,把讨论类活动内容:“气候与人类”,作为新课的导入。根据“活动”内容首先提出:为什么不同地区房屋建筑有不同的特点?为什么我国北方人与南方人饮食习惯不同?这主要与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不同有关,为什么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不同呢?从而引入新课教学。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二是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在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中讲到昼夜更替时,把实验类活动题:“用发亮的灯泡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夜半球,并在地球上标出晨昏线”及时地引进课堂,它是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最直接最具体的方法。又如在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中讲到季风环流时,把讨论类活动题:“采用对比和联系实际的方法,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引进课堂,同时补充讨论:我国夏季风进退强弱对我国南北方的旱涝灾害有何影响,从而加深同学们对季风的理解。

三是将“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把“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功能。如巩固类活动:“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活动: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及巩固实践类:如“2.5课《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等,这类活动在课后及时的完成,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活动”内容的开展形式应灵活多样。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因此,在“活动”内容开展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的欲望。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地理小报、竞赛、讨论交流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如2.5《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巩固实践类“活动”:试做天气预报员。我就采用竞赛形式,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中央气象台播音员的播音录像,3 再让学生模拟,由学生评委团评定并说明理由,评出模拟最像、预报最准确的同学,即最佳播音员,给予精神鼓励。在这样的竞赛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又如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成果展示类“活动”:办一期关于宇宙探测和开发的墙报或小报。在学习该课后,告诉学生要办一期地理小报,而且要评出优秀小报在学校宣传窗内展示。接着让学生明确办报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之后上交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在学校展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生开展此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经过艰苦的劳动后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讨论类活动,小型演讲会:人类与气候。我则采用讨论交流演讲形式。由于此活动完成起来耗时较多,所以在完成此活动时我征得班主任的支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讨论,这样不仅有了充足的活动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活动过程中特别让有生活经验的同学多发表看法,通过同学的讨论活动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3.“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新教材的有些活动内容,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解决,如观察类活动: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的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调查类活动:2.7《气候资源》的调查家乡的积温值和年降水量值,分析作物熟制和作物搭配与气候资源的关系;讨论类活动:5.7《企业的空间发展》的活动1:搜集当地或国内某大企业的发展资料,讨论以下问题„„;成果展示类活动:7.4《城市交通发展》的请给报社投一篇稿,谈谈你对当地交通状况的看法等。因为这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当堂课不能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作充分的准备。一般可以在课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准备,学完本课内容后解决,也可以在本课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准备,在单元小结时解决。这就使“活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真正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技能。

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教法,它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它已成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正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异刺激的不断探究反应。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教学,4 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对“活动”内容的教学策略的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朱德全主编《现代教育理论》1999年出版.于漪主编《现代教师学概论》2001年9月出版.

第五篇:地理论文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摘要:长江三峡工程又名三峡水电站,这份工程有利也有弊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特别是对湖北的影响,应该说是利大于弊的。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论坛上,这一观点成为诸多专家的共识。

关键词:长江三峡工程 防洪 发电 破会生态 移民 正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论点:长江三峡工程的利大还是弊大? 论证如下:

一、长江三峡工程的利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三峡的上网电价按照各受电省份的电厂平均上网电价确定,在扣除相应的电网输电费用后,约为0.25元。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由于长江属于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河流,尽管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大于伊泰普水电站,但其发电量却少于后者。

在三峡建设的早期,曾经有人认为三峡建成后,其强大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但现在看来,即使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其装机容量也仅及到那时中国总装机容量的3%,并不会对整个国家的电力供需形势产生多大影响。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煤炭价格飙升,三峡机组适逢其时开始发电,在它运行的头两年里,发电量均超过了预定计划,供不应求。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弊

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首先想到的就是130万移民。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程移民是必须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关系来说,我们国家大部分没有处理好,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是不及格。”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人太多没法安置,只能往山顶上放,本来山就陡,地质灾害也是一个问题。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影响的是珍稀鱼类。我看的一份资料上说,有一种鱼在水温18℃时准备产卵,产的卵会在流水中冲走,如果这时水库进水,卵就会落到库底死掉。”王光谦说,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第四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此外,地方政府还对千年古镇大昌镇和屈原祠等实行了整体搬迁,对原本的三面临水的白帝城实施原址保护,使之成为一座江中岛,而夔州古城(奉节县城)等无法搬迁保护的就只能永埋水底了。

而且巨大的三峡可能会成为敌对国家或恐怖组织的袭击目标。但是针对这些怀疑,支持者就认为,三峡水电站能够疏解中国东部紧张的电力供应问题,而且拥有很强的蓄洪能力,减缓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发生的长江洪涝灾害。另外水电站由于大坝体积浩大,需要威力非常强大的炸药才可能摧毁或损坏大坝,因此单独的恐怖主义活动无法危机大坝安全。而战争中袭击他国民用水利设施则是违反国际法的严重行为,肯定会遭到最严厉的反击。

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有利防洪、发电、运输、调水、抗旱、环境、南水北调、养殖等。实现这个工程是许多工作者的心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大工程,标志着中国人用智慧和力量铸就了又一个奇迹!而且这项工程现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站。

参考文献:

http://、http://baike.baidu.com/view/52889.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5608463.html 3

下载中国地理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地理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论文

    我们身边的地理——青岛地理 青岛是座有山有海的城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山险峰秀的海上仙山——崂山,这里的山灵水秀也酿造了甘醇芬芳的青岛啤酒,正是这几乎与世纪同龄的......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放鞭炮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

    地理论文

    浅谈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滦平县第八中学段桂香 时事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等特点,在当今世界乃至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许多......

    地理论文 文档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地理 实例试探农村中学新课改地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亚妹 电话:*** 重庆市垫江县第二中学校 摘要:我县积极响......

    地理论文(范文模版)

    浅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王丹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 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

    地理论文

    善待环境 低碳生活 我们居住在一个被大气所包围的星球,那就是地球。地球本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可是如今已经虚弱不堪,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 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先让我们回眸二百......

    地理论文

    凉山彝族服饰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浅析 美姑中学(西昌校区) 王国明 摘要: 长期以来对凉山彝族服饰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浅析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自......

    地理jiaoxue论文(精选)

    关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