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当前教育制度对各阶段学生的创造力的不利影响,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从而寻求有效解决中国式教育束缚学生创造力发挥这一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制度,学生,创造力
创造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现代社会,谁都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新的应用领域,成了人们的新追求。国民的创造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也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
可是,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一、学前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家长教育观念对儿童创造力发展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家长对儿童发展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倾向。
(一)、中美两国家长对培养儿童独立意识的观念对比
1、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
中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家长制”的作风,这有其历史渊源。孟子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长幼有序”就是针对儿童而来的,它的存在就决定了我国父母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父辈和子辈的绝对服从和被服从的依附关系。这种“长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获得了新的“释义”,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包办”行为——父母的选择便是孩子的决定。在物质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银行”。这样以来,儿童从小到大始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附性。从决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负责,是一种独立地、主动地思考和自我负责的过程,它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探究;而对父母的服从只是一种被动的顺应,它极易养成儿童被动接受、懒于探索的不良习惯,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毫无疑问会直接束缚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美国家长的教育观念
美国家庭在儿童独立意识培养问题上持积极的态度。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地负担起这一责任。“美国儿童的父母认为包括人格、自尊在内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美国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首先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预儿童在生活中所做的决定,让他们自我分析、选择,并在儿童作出决定后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做,让儿童在所做事情的后果中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在不自觉中适用了卢梭“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则。其次,美国的父母还认识到,儿童的独立意识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还体现在物质的独立上。因而美国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培养其独立的经济意识,让他们通过诸如洗碗、送报等方式自己赚钱,并独立支配这笔“财富”。这样,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渐发展起儿童依靠自我、自我决策、自我努力的独立意识。而独立意识的建立为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二)、中美两国家长对儿童探索行为的态度对比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中美两国父母对儿童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行为”的不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美国父母对儿童所作的种种探索行为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究,即使父母认为儿童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心中的“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而把儿童自己所进行的“探索活动”视做“胡闹”而加以制止。这样,中美儿童在童年时的活动数量和种类上就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那种富有冒险性和探索性的活动,中国儿童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与之“失之交臂”。某些创造性的思想也就被残忍地扼杀了。
二、学校教育理念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一方面,在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学生的头脑充满了知识,已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如果教育是以应试作为一种助推器,或者用高考指挥基础教育那么后果就一定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学校制度方面,人为地将学校划为“重点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一切都在客观上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的积极性,渐渐地熄灭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也非智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人的智慧的开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并把考试作为最终的评价手段。
另一方面,我国现代教育思想是以统一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制度是统一的制度,理论上和逻辑上不因人而异。但创造力是个体性的,不是群体性的。因此,制度化的现代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在理念上并不一致。尼采在十九世纪末就鼓励我们要做超人、不做末人。超人是有创造力的人,而末人是毫无创造力,毫无个性的人,是一种群体,一个抽象的只有共性的人。尼采哲学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哲学。
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实质是权力科层制,即权力金字塔构成一个权力系统。由于权力的强制性和意识形态化,教育中创造性的发挥与孕育都不可能超越教育科层制的制约,不可能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原则。也就是说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受到一个外在于教育本身的力量所制约和制衡,有一个主管他的人和制度,他必须听从于他。
现代教育重视了物质的创造但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创造与心灵的孕育成长,强调了统一性忽视多样性与差异性,强调了必然性忽视了偶然性与复杂性。这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来说,已经给予了新的方向与启示,它预示着一个教育范式的转换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
教育要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理念。由于科学的观念源于西方,科学精神的教育与领会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学习。特别是要区分科学与自然科学、科学与技术。我们说是认同科学,实际是被技术的魅力所吸引。这表明科学精神并没有被真正理解和接受,需要进一步学习与传播。同时,教育范式的转换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过去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对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发思,看到它的局限,新的理念也不是否定旧的理念,而是不同思想时代的标志,它们在各自时代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要在教育理念的多样性中寻求创造性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中国的课堂教学形式属于重知识、重灌输的形式,在中国的学校里,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后作业,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塑造为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创造一词在他们身上显得有些异端的色彩。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堂的教学完全瞄向了应试。教师教的内容完全以“大纲”为依据,里面充满了需要死记硬背知识模块,苦涩而繁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脱离社会实际、古板的知识,却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医学家访美时,和美国的同行讨论起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同行回答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虽然有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相当高,对教材知识的把握非常到位,因此在教学中能让许多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是积极的,但这仍然不能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从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开始。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整个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虽然国外也有应试,国外的教育没有陷入应试教育中。美国的教育强调发展人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中必然产生一种现象:学生问题意识淡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而中国目前教育制度中这种忽视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显然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四、考试评价制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评价的目的一是评定与诊断,二是改善与提高。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作出评定,而且应通过分析诊断,向学生提供改进与提高的措施,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评价多重视对学生的评定而忽视对教师及学校教育情境的评定,这似乎是一种本末倒置。没有创造性的教育情境和创造型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中国教育的评价制度基本属于传统型。教育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有两种积极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发展功能。一个人在评价中取得好成绩,而且这种评价结果又与自己的能力基本相符,他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愉快体验,这种体验可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激励他去争取更好的成绩。同时,一种客观而又切实的教育评价结果,也能使要求上进的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制订措施,力求改进,从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教育评价结果的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手段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这方面,原苏联合作教育学专家们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分数对学生的精神压力,沙塔洛夫曾大声呼吁教师应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惊恐状态。他曾深刻地指出,一成不变的评分制度是一种精神桎梏,不好的分数是学生学习中的阴影。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评定分数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使分数成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对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应予以适当加分,以示鼓励,使分数由压力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后进生,教师更应注意教育评价结果对他们的影响,慎重使用否定评价,密切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积极鼓励他们上进,这在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准确而又灵活地使用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育机智。通过教育评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创造教育的一条基本原理。
五、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家庭教育的观念,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2、改变学校教育理念,树立个性教育意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理念。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发展人文教育,而个性教育与人性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点。人文教育是对狭隘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崇拜的克服,它能引导人走向完满的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个性教育、人性教育都是人文教育,从科学精神的培养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从科学教育到人文教育,从同一教育到个性教育,这是一个社会精神境界提升了的标志,是教育观念从片面走向全面的标志,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起点。
3、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其次,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造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构筑民主平台,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4、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单纯以考试为目的而学习。把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标准,应该成为现代教育规律的反映。以创造力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可以扭转死记硬背的传统考试局面,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可以改变传统教育评价中的形式主义,而注重对学生真才实学的评定。同时,还可以改善单一的答卷式应试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策略,如可以进行综合能力的评定,也可以对单一能力进行分析,从而使评价工作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改善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评价方法死板生硬的僵化模式,不仅设置一定的基础知识测验,而且应增设能力发挥题目;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要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要评判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而且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类比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从而使教育评价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使考试成为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结语:在这样一个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校教育义不容辞。而如何才能教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个历史性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似乎还很难,因为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本文从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国当代教育制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影响,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改善中国的教育制度、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资料:
1、《创造力与教育观念的变革》
2、《以兴趣为动力 开启创造的大门》
3、《非智力因素与创新人才培养》
4、《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详细内容》
5、《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对教育改革有什么意义》
6、《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7、《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8、《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
9、《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深化自然科学的创新教育》
10、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
第二篇: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对幼儿创造力的认识
1、幼儿创造力与生俱来
2、案例
二、激发幼儿在绘画中的想象力、创造力
1、接触自然、观察生活
2、注重学生绘画中情感诉求培养
三、鼓励学生的天性发展
1、针对个体间的差异量体裁衣
2、表扬在创造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四、美术教育对于创造力培养的价值体现
1、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创造力的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趋势
第三篇: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
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
中国教育制度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企业中苦苦最求人才,二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这不得不使人们想起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本属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教育产业化”本来就是莫名其妙的提法。目前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包含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重大错误。理论方面,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并改进教育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的效率,是正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施研究成果,但在理论上把不管什么教育机构都当普通的以赢利为目的企业,把绝大多数理应属于非营利机构的学校与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混为一谈则纯粹是理论上的错误。实践方面,民众交纳了税款,即应当获得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一定程度的服务,而且这些服务要安排得尽量公正合理、有效率,民众不应当为这些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服务重复交费,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承担部分成本,却毫无疑问不应当承担公立大学党政后勤等非教学研究机构极其臃肿等问题导致的额外成本。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从思想、理论到实践,全面混乱。
因此,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必须废除,改之为“教育公正合理化”政策。所谓教育公正合理化,即政府承担必须承担的提高教育投入等责任,保证并实现个人的自由选择等权利,依据公正的规则同等对待个人或机构,并依靠有关各方运用知识智慧在互动中达到实质的公正,依靠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和信息公开化来保证拥有权力者执行公正的规则,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高效、优质化。当然,首先政府要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服务,并首先保证贫困学生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公正合理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的公正合理化,适合教育机构自行决定的事项如人员招聘、专业设置、学生招收等由教育机构自行决定。二是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即实现公立教育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教育机构的公平竞争,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提前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各类教育机构,包括教会大学,而且平等对待,但必须区别是非营利机构与还是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三是要实现教育机构内部的公平合理化,教育机构内部必须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实行民主自治,如教授治校、终身聘用等,并全面实现信息公开化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保证权力的拥有者执行公正合理的规则。
当然,中国教育必须有资金作为后盾,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很大一部分也跟资金有很大关系。
现在,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高等教育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但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许多的教育问题,实在是各种社会问题,如政治体制、人口、经济等等问题导致的,实际上是社会问题,教育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这个问题这么受关注,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等级社会,贫苦人家的孩子改变社会等级、以及国家选拔人才几乎全依靠在中国相对最公正最不坏的高考,考取大学意味着登上了一个高台阶,还可能登上更高的等级,如果因为缺钱导致这一切不能够实现,毫无疑问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损失,但损失更大、更不公正、未被特别关注的是贫穷的孩子们连义务教育都不能够得到。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 社会的问题,借用一位网友的话是:社会问题的大象踩在教育的图钉上。对中国教育情况熟悉一些的人都知道,教育等级越高,知识性的教育就更加次要,研究性的教育就更加重要,对教师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中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其次大学教育,最差的是研究生教育。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目前中国教育中是相对效率最高的。
一个孩子获得义务教育乃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权利,但贫穷的农村,孩子们仅仅因为缺几百元钱就不能够受到义务教育,缺乏教育会导致孩子们一生甚至下一代贫穷的延续,这对那些孩子是明显的不公正,因此必须在义务教育上实现公正,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分贫富,都能够在教育上得到起点的公正和基本的程序的公正。而且,一个国家,教育的资源始终都是有限的,必须首先集中教育资源在中国教育最有效率和最能够实现公正的地方,另外大学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所以,政府应首先在资金投入上确保义务教育,至少保证贫穷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最好是实行“学券制”改革以提高效率,但政治体制不改革,这是无法实施的。
虽然中国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但也问题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小学教育做了太多无用功,知识性的教育太多,意义不大的重复性练习太多,学生自己太缺乏必要的自学时间,太缺乏研究性的教育,已经大退步到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地步了,几乎就是分数教育。学生的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某些教师在课堂、考场上公然教学生作弊的现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样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这样下去中国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线全部要被打穿,师道尊严和教育都会全面崩溃。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劣化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或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学生考试成绩高则在提升、职称、工资奖金等方面得到好处,把复杂的多因素的教育效果的评价简单化到了只看学生考分。这样断送了很多孩子的前程。
中国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这不是一句话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配合,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是如果中国教育制度能够改善,那么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
第四篇:浅谈音乐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浅谈音乐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幼儿在身体、智力、品德、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为培养新型的、符合未来需求的人才打好基础。音乐作为精神产品,它以乐音构成声音形象,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情绪。它以节奏和旋律来展示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并由此传递人的情感。
音乐是最自然、最原始、最容易与幼儿接近的表现形式,更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唱歌、打击乐等活动引导幼儿走进声音的全新世界,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往的音乐活动同其它的艺术活动一样,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教师以教幼儿学会几首歌曲为目标,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幼儿只是被动的去学习,学会节奏和歌词,只此而已,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单调和索然无味的学和教的过程,其活动本身已经使音乐的魅力变的模糊了,优美的歌声也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当今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树立为幼儿终身的发展进行教育的观念,社会需要人才,更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发挥教育的功能,音乐的特有作用和优势,可以使幼儿的能力得以显现出来。我国新颁布的《指南》中指出:一个看起来纯领域的活动,依靠“幼儿为本”的理念与教育能力,也能整体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而音乐活动虽说被视为艺术领域中“专业性”很强的非综合性活动,有许多值得去挖掘的地方。只有注重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发挥音乐不可恩替代的功能。因而,我们的音乐活动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歌曲,还要让幼儿在学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去积极的参与活动,体现音乐对幼儿的吸引力,体现其多元化的特点。
每一个人,从他是一个婴儿开始往往就被音乐所吸引,他会因音乐而停止哭泣,也会因音乐而手舞足蹈,音乐可以放松人的紧张情绪,陶醉于意境之中。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期,发挥音乐的特殊作用,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音乐的作用尤为重要。未来的发展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引导幼儿从小开始具有一种创新意识,与别人不一样,它来自于幼儿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活动中的创新模式,会为教育活动而服务,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服务。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们考虑到,幼儿教育活动是最大限度的内化人的本质与本质力量,内化人类基本的优秀人性,达到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获得更大的自由与幸福的奠基教育。它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核心,依据创造原理和创造性发展规律,把造就创造性幼儿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以创造性作为活动的核心,在注重启蒙性的同时,要为幼儿提供的知识重“广”不重“深”,在经验方面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创造性为核心的整体发展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情感、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好奇心等。学前教育的活动内容,应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的,能激发创新灵感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创造性的。在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同时选择内容,必须要考虑幼儿的接受水平和能力,同时选择能让幼儿产生强烈兴趣的活动,为幼儿的未来实践与文化创造,做好人格发展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准备,活动内容对幼儿要落在“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之间,有助于幼儿的潜能充分发展。
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易于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音乐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唱和表演,还需要积极思维,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情感和思想。幼儿通过与音乐有关的学习和思考,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增强对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欣赏力,它不仅有助于幼儿良好的个性气质,还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心理上调节自己的状态,创造性的表达内心体验和感受。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对幼儿来讲,音乐活动可以表现在游戏中,在这种愉快的状态下,幼儿的情感和内心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出来,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用音乐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音乐活动无处不在,一受歌曲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动行。升班了,上下楼成了首要问题,老师在教育幼儿有序活动的同时,音乐成为规范孩子们行为的无形语言。我们把《滑滑梯》这首琅琅上口的歌曲,改编成为《上楼梯》,由于歌曲已经被幼儿掌握,所以在创编歌词的时候,只改动了几个字,一首创新的新歌就这样诞生了,让老师提心吊胆的上下楼安全问题——通过歌声就把它化解了。再也用不着老师反复的说教,上下楼时孩子们唱着歌很自然的就注意了自己的行为。老歌新唱对于老师们来讲,它解决了反复的说教,对幼儿来讲,从老歌中获得了新的内容和意义。这个活动也给了我创新的启示,尝到了创造的乐趣。
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近几年关于音乐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的一些实践经验反思总结,不表示所有的园所都会适用,还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取舍,毕竟这只是关于用音乐来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些方面,园立方上还有一些同行的园长老师们在用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工作上的各种经验教训,大家可以一起相互学习,交流分享。
用音乐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一种有意的尝试和探索。音乐活动与其它的幼儿园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音乐无处不在。丰收的秋天到来了,采摘活动是孩子们社会实践的良好时机,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一边亲自尝试自取果实的乐趣,一边唱着优美的歌声,欢声笑语和累累硕果把果园变得更加充满了情趣。活动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与采摘有关的话题成为了主题,而音乐在这个时候也发挥了它的特殊作用。我们组织了授新歌的活动,以创编秋天为歌曲内容,用什么样的节奏型为主旋律,成了活动的焦点。在活动中,孩子们各舒己见,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要用四三拍的节奏,因为秋天是美丽的;有的说,用四四拍的节奏,摘水果的时候心里很高兴;还有的说,可以把学过的歌改一下,把“苹果”改成“鸭梨”......我们借助了采摘活动,有意识的去培养幼儿的创造情感,随活动的主题去挖掘教育内容,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发挥了音乐的感染力,把幼儿的创造潜能提升了出来。音乐成为教育的最佳手段,也成为老师去发挥幼儿创造潜能的好帮手。
用音乐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求教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欣赏古诗是语言活动的内容之一,结合秋天的季节特征,我们欣赏了唐朝诗人张继写的《山行》,并开展了意愿画的活动。在朗诵活动中,由于诗的句子较长,孩子们记得不是特别熟,我设计了一次唱诗的活动,请幼儿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唱一唱,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选择的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唱的还津津有味,我选择的四三拍的却没有受到青睐。能熟练的唱出诗的内容,活动本身的目标已经达到,给我的内心震撼,却远远没有结束,孩子们的天性决定了欢快的活波的年龄特点,这一特点又决定了选择的内容,以成人的眼光似乎歌词与乐曲不搭调,可是孩子却没有丝毫的不舒服,唱的很开心,看来教育的随机性与适时性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理解和学习。正如《指南》中提到的那样: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有时并不按照成人的预想和计划来进行的。这就需要老师灵活的运用它去组织活动,更好地体现和倡导《刚要》和《指南》中的“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用音乐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以灵活的形式为活动所服务。在音乐活动中,采用分唱、领唱、齐唱、对唱等方法可使活动更加新颖和生动。在音乐活动“两只小鸟”中,我请幼儿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采用分唱的形式,巩固对歌词的记忆,再用对唱的形式,加入了游戏的形式,寓教育于音乐中,增强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多变的形式还使好动的孩子安静下来,他的眼神时时被你牵挂,与老师的互动也加深了,几个有名的淘气包,变成音乐的知音,争着来参加活动,连平时爱喊叫的孩子,声音都变得有吸引力了。就连平时不爱讲话胆小的浩浩,也加入到表演的行列,无拘无束展示自己的才能。音乐在改变着每一个孩子,也加深了老师对孩子们的了解,把全新的面孔展示在你面前,有时让你似乎不认识了。
音乐的感染力如同美妙的乐曲一样,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了它的无穷作用,它不仅让幼儿感受到艺术的美,同时也欣赏到了美,不知不觉的被感化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音乐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情感、认知、社会等方方面面,帮助我找到一个又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幼儿的创造力从音乐中也获得了重新展现,找到了新的起点。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离不开音乐这个重要的领域内容,幼儿的创造力也同样离不开音乐,音乐如同它的魅力一样,会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在未来的社会中为幼儿的成材之路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第五篇:浅谈剪纸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剪纸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我以剪纸这个课题,结合在此问题相关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感悟和做法,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剪纸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
关键词: 剪纸美感兴趣激发 创造力 张扬 提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综合实践课中有较多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都需要孩子们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下面我仅以剪纸这个课题,结合我在此问题相关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感悟和做法,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剪纸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
一. 结合佛山剪纸,用艺术的感召力唤醒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美满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讴歌与赞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佛山剪纸表现得重要内容之一,看到美,才会喜欢美。首先,我先布置学生课外观察佛山的地铁及街头或艺术馆里的剪纸,在脑海中有了印象,我通过电脑屏幕显示给学生观赏、感受剪纸作品的美,加强学生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剪纸的美感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认可并喜欢剪纸。然后选取一些简单的图案指导他们一步步完成。学生剪出来的作品比较单一,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于是我改变方式,让学生自己自己摸索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使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和麻烦,但制作过程反映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反思,获得更多更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真正把脑力活动与动手实践结合起
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手部灵活性,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 多角度观察,展开想象,力求创造性的美
剪纸实践需慢工出细活。有些学生在创作时剪出的作品往往与 想象中的设计有差距。“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想象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面对缺乏创造力的作品如何进行修改呢?我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去认真观察实物,了解事物的用途和特点,学生自然就知道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上增加或减去什么。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经过训练。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形象剪刻的基础上,我对学生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剪一位小女孩,我提出要求:如何让小女孩更可爱呢?然后我就给孩子们流出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不一会,他们就有了很多古灵精怪的想法:有的学生把小女孩的发型改变了,有的学生画成卡通形象,有的学生给小女孩“穿”上漂亮的衣服,有的给小女孩“背上”自己喜欢的背包等等,学生的想象力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得到发展。
三. 用创作情感促创作灵感
情感的力量是神奇和强大的,而创造力的养成和维持离不开这一 助推剂。情感产生了兴趣,兴趣产生了激情,激情带来了力量,力量让孩子无所不能。其实,通过剪纸活动最终让孩子们产生幸福的情感,在其感召和引领下进行创造性的创作,让作品更生动形象。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剪纸活动中有目的、有意
识的培养,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张扬、提升。这是我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实践活动最期待的结果。
2013学年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剪纸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段学科:五年级综合实践
论文作者:梁少萍
论文作者单位:南海区桂城街道石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