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讲稿:第四讲 岁时节日民俗

时间:2019-05-14 20:2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华讲稿:第四讲 岁时节日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华讲稿:第四讲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篇:精华讲稿:第四讲 岁时节日民俗

第四讲

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派顶的节气时令。气候是农业的决定因素,历法是农业的直接产物,传统节日日期则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次生产物和发展标志物。

(一)从节气中择定节日

最早被择定的自然也就是被人们较早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

(二)由月之朔、望择 定节日

在一年的节日日期中,有上元、中元、下元和中秋节四个节日。“农历十五之容易成为节日,当是它占了一月之半这个中心的好位置,又有一轮满月悬挂在夜空,既居中又圆满,很合人们的位置。”(吴慧颖《中国数文化》)

(三)选择月日同数之日为节日

在传统节日中,有七个节日即春节、春龙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晒霉节(六月六)、七夕节(又称女儿节)、重阳节,是“月日同数”。“日月同数”节期的出现和确定,反映了以数字顺序纪日法在民间的流行;另一方面,月日同数,重复出现,便于记忆,又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和亲切、愉悦之情,故而这种节期安排的节日日渐增多。而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偏好选择“月日同数”为节期,同样是农业文

明中追求对称和谐、不偏不倚、整齐划一的理性观念和心理的驱使与暗示所致。

二、节日的结构

节日为时空以外的时空(time out of time)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民间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事件和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1)起始仪式(2)净化仪式(3)竞技仪式(4)服饰和饮食的展示(5)祭祀仪式(6)表演仪式(7)结束仪式

三、节日的分类

★从节日的主要内容来考察,粗略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一)农事 节日

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都属这一种。

(二)祭祀 节日

祭祀节日,主要内容以供献天帝、祭礼神灵、祭奠祖先亡灵、祈禳灾邪、驱恶避瘟等信仰习俗为标志的节日,都属于这一类。

(三)纪念 节日

主要内容是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受崇拜人物的活动。尽管节日仪礼中也采取了相当多的祭祀祈祷形式,但都属于纪念人物,不是祈求神佛。

(四)庆贺 节日

这种节日它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福为主题,往往构成喜庆活动的连续性或系列化,时间上也形成一组节日,有一定的阶段性。这种节日在民间属于最大节日,各民族都有。通常各民族的“年”节,就属于这一类。

(五)社交游乐节 日

这类节日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它和年节中不可少的文娱活动虽然不能严格区别,但它却是比较单纯的为社交活动而举行的歌舞节日。这类节日往往以群众集会的形式举行。例如,各民族各地举行的传统歌节、歌会、歌圩活动都属于这一类。

★按节日的规模和影响,又可分为全民性的、民族性的和地区性三种类型。在确定节日类型时,应当注意的是节日活动的民俗方式。通观起来,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构成了两种基本活动方式:一种是分散到户的节日活动方式,另一种是群众集会的节日活动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关联、互为补充,使节日在一年岁时中显示出节奏和韵律来。

四、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征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 伦理观念和淑世情怀(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五、当代中国的节日版图

六、传统节日在当代中国的困境及对策。

第二篇: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由来

(一)节期的最初选择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人们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1、自然崇拜

2、灵魂崇拜

3、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

1、神话传说的嵌入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一)春节(俗成年节,古称元旦)

除旧布新;祭祝祁年;合家团圆、敦亲祀祖;娱乐狂欢

(二)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吃元宵(汤圆);走百病、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等习俗。

(三)清明节(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的节俗)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

(四)端午节(又称“端五”、“重午

(五)”、“沐兰节”,“天中节”、“端阳节”,“五月节”、“女儿节”、“地腊节”等)吃粽子、赛龙舟

(五)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六)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秋节”、”月节”等)秋祀、祭月、拜月等

(七)重阳节(又称“重九”、“女儿节”)

《续齐谐记》“桓景避灾”的传说;登高、赏菊、宴饮、赋诗等。

(八)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七月半、冬月初

一、冬至等)

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三、关于现代节日

现代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如“元旦”新年、“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等。从根本意义上说,现代节日,不能够算作传统岁时节日。

第三篇: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

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

学院:文理基础

班级:12对外汉语

姓名:刘慧慧

学号:20120610127 教师:王淑华

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阜阳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阜阳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

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

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大年三十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

阜阳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陈姓的堂名灯写的是“颍州郡”。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但是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2、扫尘

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通通打扫一遍,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寓意辞旧迎新。

3、年夜饭

华灯初上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饺子。老一辈人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包入硬币或糖之类的特殊的东西,钱代表来年走好运、发财,糖代表来年生活幸福甜蜜。吃了年夜饭,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晚辈给长辈拜年。拜年时头是一定要叩的,叫辞岁。长辈拿出准备好的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赏给晚辈。一家人欢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叫守岁。娱乐方式有斗纸牌、推牌

九、打麻将等。

大年初一

年初一清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接门神。就此,拜年的大戏就上演了。

男主人带着妻子儿女去给爷爷奶奶、爹娘拜年。因是至亲,拜年不来虚的,磕头是真磕。

给自家人拜过后,男主人就要去给左邻右舍拜年。一进门,双手作揖,口中说道:“XX,来给您拜年啦!”主人这时拿出早准备好的瓜子、糖果或是烟送给登门拜年者,好一番热闹!

另有初一不劳动的说法。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不“动刀”,也就是不做饭,一天的饭食则是年三十包好的饺子。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初二至初六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初二到干爹干娘家,初三到姑姑家,初四到姥姥家,初五开始,就开始去一些其他亲戚家,哪天去都没有讲究了。

初三早上,要放鞭炮,叫送年,把年送走。

正月初六之后,村里的小孩子们就开始聚在一起,晚上拿着自己做的火把,有的是干柴,有的是自己家的笤帚,一起到田野里,生一堆火,把火把点燃,开始用力抡起火把拼命摇;火把是用绳子拴起来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具体喊什么忘记了;谁的火把亮、时间久,而且抡的圆圈大,谁就很有面子,会一直玩到正月十五晚上。

这里还有一个 关于初五的“破五传说”。

初五又称破五,又称小年,说明初五是春节期间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点。相传 明朝年间,生活贫困捕鱼为业的沈万山冒风雪捕鱼,一连几网网里都是同一个瓦盆。他不再往水里扔,拿回了家。妻子告诉他,邻人送给他家一只鸭子过年,夫妻俩把仅有的一点米倒盆里喂鸭子。第二天早晨一看,盆里竟盛满了白米。用家里唯一一枚铜钱放盆里一试,竟是一盆铜钱。又用铜钱换了银子,换了金子珠宝放盆里,沈万山因此成了首富。

明太祖听说此事,将盆据为己有。他找了一颗夜明珠放进去,便有了一盆夜明珠!明太祖抱着聚宝盆想告诉皇后,不料过门槛时跌了一跤,摔碎了聚宝盆。

这天是初五,故称为“破五”。这天,商店开门做生意,大放鞭炮庆开市。年,到这天真走了。

正月十五

1、回门

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回门。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老辈子忌讳,恐媳妇不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在女儿回门的时候,有一样礼物是必不可少的——“大雁馍”!

民间有一个传说:大雁叫声刺耳,民间认为不甚吉利。大雁一叫,定是阎王要将老年人收去,老年人就会病故。为了趋吉避凶,送什么呢?借这个因由,女儿回娘家在家里预先蒸好大雁馍。父母把女儿送来的大雁馍吃掉,那就能逢凶化吉了。

2、放烟花

天还没黑下来,村村庄庄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小孩拥在门前放烟花,烟花有泥筒的,也有纸筒的,喷出来的烟花由低到高,可达两丈多,就像一棵银花树一样。

3、送灶王爷

饭后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打发老灶爷上天。

锅碗涮洗好后,先把灶台打扫干净,男主人就焚香点纸,先把过年时贴的老灶爷和两边对联撕下来烧掉,然后磕头说:“老灶爷,年过完了,今个就打发你上天了,上去后好话多说,孬话别提,再下来时保佑我一家人财两旺,一年里平平安安。”

二、饮食

1、香菇炖老母鸡鸡是自家养的土鸡。大火攻,文火煨,香气四溢。炖到提着鸡腿一抖肉即掉为好。每次待客撕些做汤,加上原汤汁,味特美!

2、猪肉炖萝卜、海带、黄花菜黄花菜是从自家地头屋后不老不嫩摘下晒成的。

3、米粉肉肉是五花肉,米是糯米烘焙焦黄碾碎。加上八角、葱段、自家酿的甜酱、冰糖,蒸到一定火候出了油,吃时一馏扣放在碟子里,特解馋!

4、腊肉霉干菜腊肉是自家腊制的,皮红得发亮,肥瘦合宜;霉干菜更将油吸走并多了干菜味,咬一口,香在心里。

5、凉调菠菜细粉、凉调蒜苗大白菜心细粉是自家红芋粉下的;菠菜、蒜苗、大白菜是自己地里长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淋上香油,色香味俱全。

6、油焖梅豆干梅豆干是自家晒的,一点丝也没有。泡好裹着粉面子炸一下,用鸡汤一焖,滑滑的,特好吃。

7、正月十五吃元宵,以白糖或黑芝麻为馅。

三、节日活动

庙会

时间:初

五、初八

地点:麦田

人物:邻近各村村民

初五的庙会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庙会,没有庙,没有神,只是在初五这天在一个固定地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集市。起源无从可考。但初八的庙会较初五盛大。庙是村子里一个姓牛的富商捐建的,里面供奉着不少神仙。庙不大,但香火特别旺盛,早饭过后,从四面八方上会的人像潮水一般,拉车的,骑车、挑挑的、担担的,一眼看不到尽头。会上更是人山人海,会上有说书的、算命打卦的、唱大戏的、玩杂技的、演歌舞的;牛行、猪行、羊行、农副产品行、生产用品行、烟花炮竹行、衣布行等,会上最多的就卖小孩吃的喝的玩的。一家之主在会上买春耕用品,女的买家用的物件,男孩买晚上放的花炮,女孩买衣物。

春节结束,外出打工者、上学的学生陆续离开,热闹的村庄又恢复了平静。其实,家乡现在的春节,年味儿在慢慢淡去。如炸蒸馍、馓子之类的,已经很少有人家亲自做了。因嫌麻烦,往往都是到集市上买一些。再如贴春联的旧时讲究,是与居住建筑紧密相连的。但因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那些旧式的房屋都改建成了现代的楼房。中堂消失了,哪里再有中堂字画和堂明灯呢?就连“祭灶”一事都被简之又简。因此,有些习俗便是调查自网络。

写此调查报告,免不了要向家里的长辈“求救”。一番交谈过后,长辈们纷纷对过去表示怀念,都说那时候的“年”才像是“过年”。我不禁想起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年”,仍记得那红红绿绿的馍花,那向左邻右舍拜年的热闹,那明亮的火把„„

第四篇:定襄县岁时节日民俗考

定襄县岁时节日民俗考.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历法的制定,是岁时节日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现在的农村,也往往以这样历法计算时间和安排农事。定襄县位于晋北地区,世代以农为本,所以其节日民俗也以农业为本,农忙时节日较少,农闲时较多。历史上,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自然灾害及各种疾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人类采取各种方式与之抗衡,形成了节日民俗“驱邪”的特点。而现在,这种特色逐渐消退,“娱乐”的氛围逐渐增加。旧时的节日民俗中有许多惰性因素和迷信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内容也逐渐淡化。相应的,有些不太重要的节日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笔者写作此文,算是对旧时的岁时节日民俗做一番回顾吧。

一、春季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本地俗称“过年”和“过大年”。“年”字的本来含义是万物成熟,现在已引申为主要表示时间了,也指辞旧迎新,庆贺岁首。

自古民谣说,老百姓一般讲的过年,从头一年腊八节就算开始了。春节前为准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段,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二月二龙抬头”(1)本地有民谣说: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期间节中套节日,节日不断,但不管日子拖多长,最隆重和重要的还是春节。

历史上的许多典籍都记载有春节庆贺的活动。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正是年终岁首,终始交替,充满生气和希望的民俗风情。

按照普遍传统,从农历初一零点开始,便算是正式进入了春节。每到那一时刻,正在看央视春节晚会的人们会跑出院子响大炮或鞭炮以示祝贺。

本地明间庆贺春节的第一项内容称为“接神”。据说,诸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业绩。然后在大年初一的凌晨重返人间再享香火。所以灶王神前的对联常常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定襄县志》记载:“元旦,夙兴烧旺火,柏柴,放花炮。”旺火垒在当院(2),要由家长来亲自点燃。意为能够在新的一年中旺盛、红火、发财。旺火点燃后家庭主妇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及列祖列宗的供品。“接神”其实主要是安排祭祀,主要对象有天地位、皂君位、土地位、门神等神灵和自己的曾祖、祖父、父辈的灵位,这是春节民俗中最隆重的活动。祭祀的供品也很有讲究,整个祭祀过程是先摆好供品点上红烛;然后上香,要由街门往里住逐一上;然后是烧纸,也是由外向里;最后是放炮。现在由于各地经济都相对发达,放炮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耗资也不少,每家请神的时间迟早略有不同。响完炮便代表这一程序结束,每到那时,从凌晨四点后到天亮,炮声不断,空中焰火此起彼伏,煞有意思,这也是小孩盼过年的一项因素。在接神时有许多禁忌,如不准大声说话和说不吉利的话,天亮前不准开箱开柜,干每件事都需与神灵打招呼等。例如有小孩上厕所,便说“爷爷家(3)我要尿尿,”这当然是笑话了。接神当中,会有“响器”(4)来吹奏。赶上正在祭祀,会给他们不少喜钱,若已经祭祀完了,给的喜钱要少一些。所以,本地稍微会吹奏一点的人便有好多赶这个地方到外村赚钱,收入颇丰。每家都把“响器”能来自家当作一种荣兴,是不计较花钱的。

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在太阳出山之前,一般比较丰盛,本地不兴过除夕,所以“年饭”一般指早饭或午饭,大都要煮水饺吃,有些人家还要喝根“长寿面”(5)。饭后,便主要是拜年了,这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项主要内容。

乡下人称拜年为“磕头”,在旧时是真正下跪的。磕头时面对灶王爷,边磕边喊着长辈的称呼,如“**爷爷,**伯伯”等。长辈要给磕头钱(压岁钱)或糖果,核桃之类。现在不兴磕头了,但拜年还是有的,去长辈家坐一坐,问个好。孩子们身穿新衣,总是惦记着赚了多少压岁钱,这也是他们盼过年的又一个原因。

在旧时,拜完年后,还要去“拜云”,所谓的“云“也就是在一张大大的家谱,到大年这一天在指定位置添上旧的一年出世的男孩的名字,取添丁进口之意。没有增加人口的人家也往往去拜祭,那上面可有自己的祖先,有些家庭大年初一还去上坟拜祖。

从大年初一至初三,每天早上饭个上一回香。初一晚上又要重新垒起旺火来,准备在大年初二接财神。

初二早晨可以起得稍迟一点,点着旺火后主要是接财神,俗称“明财神”,也要认真拜祭,与大年初一相仿。吃过早饭后,人们大都会去走亲戚,带着好多礼物,这时小孩们可以得到许多压岁钱了。在初二至初四这几天,各村之间的路上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都是去走亲戚的。

2、送穷节

农历正月初五,称送穷节,意思是将贫穷痛苦远远地赶走。本地俗称“破五”,破即破烂,破五,就是初五这一天要清除破烂,旧说春节后院中不动扫帚,直到初五,才拆除旺火架子,清扫院落,也清扫室内。本地还讲究初五不洗锅,每顿都不能吃尽。所以有“懒老婆盼正月”一说,当然绝非仅此而已。这一天,有些地方还习惯到五道庙烧香,正月的“破五”也算一个小节日,照样要上香烧纸,而且这一天一般不出村。

3、石止节

农历正月初十日,为石止节。人们称这一天为老鼠娶媳妇的日子。石止节,民间忌动石器,不般石头,旧俗除夕日在石碾、石磨、石锥臼等物上贴对联后,石止节以前忌使用。过了石止节,便不再禁用了。

正月初十,人们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鱼,即用手在案板上撮面条。晚上民间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烧香、烧纸,以此对老鼠恭贺,但也有一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防惊扰了老鼠娶亲,一年为害。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扒在“磨眼窟窿”里,听老鼠们敲锣打鼓娶媳妇的声音,看老鼠娶媳妇的热烈场面。这样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当然不会干,也就只好睡了。

4、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一般称为元宵节。它是中华民族年节中最大的集体性娱乐节日,外国人看作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最早根源于中华先民对火的崇拜。正月十五闹元宵,扭秧歌,耍社火,万民同乐,其原因又与古代庆丰收有关。《定襄县志》记载:“元宵节乡村稍有灯火,城市灯山火海,秧歌、社火、跑船、舞龙等游艺喧闹街巷,亲友过从游观焉,十五日出门游白病皆除。”

如今的元宵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观灯仍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城市的灯展大为多彩状观。农村过灯节,家家门口悬挂灯笼。妇女们习惯用面绣制成灯盏,蒸熟后加油点燃,置放在土地,门神等处,盼望得着新媳妇,讲究正月十五日黑夜偷灯,俗称“端灯”传说偷回燃着的灯,必定会生孩子。

正月十五闹红火,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秧歌社火队伍,形式多为龙灯、狮子、高跷、挠阁、旱船、大头娃娃、扑地秧歌、凤秧歌等。如今还流行民间歌舞班,小戏班和腰鼓队,威风锣鼓队等。

元宵节时,县城等地习惯放烟火。而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街街巷巷都要搭牌楼,垒旺火。晚上放炮、观灯,白天祭瘟神,以往还要放电影以示庆贺。人们拿着蒸的面食(6)轮流在旺火上烤,待烤够9个旺火才能吃,传说吃了后可以久久顺旺。俗语说“吃了烤馍馍,一年神来帮。”元宵节一共庆贺三天,每天都有彩灯,旺火,都有放炮或进行起它娱乐。青年人更是不愿早早回家,要等旺火快熄灭才回,传说正月十四为庆贺“天下太平”;十五庆贺“人口平安”;十六是“五谷丰登”。

元宵节饮食,旧时多吃糕,取意步步高升。如今多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始于南方,因其为元宵节时应时食品,后被称为元宵。

5、添仓节

添仓节,是民间祭祀仓神,预祝粮食丰收,填满仓库的时节。本地民间有两个添仓节,正月二十称“小添仓节”,正月二十五称老“添仓节”。

《定襄县志》记载:正月二十日,于庭院用灰作圆形如窖,中以麦少许实之,名小添仓。二十五日,灰形如前,中实以各,名老添仓,现在,添仓节打灰窖的习俗仍在民间流传。是日,用簸箕盛草木灰或炭灰,拿一棍棒均匀敲打,在院上,撒出三环套或者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两囤。小添仓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侧放着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等秋粮。然后用砖或者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去取意粮食饱满仓。

添仓节,有的地放习惯蒸荞面窝窝,取其形如粮囤。也有的地方用羔面蒸成花卷,俗称金裹银,是为添仓。过添仓节,民间讲究喜进忌出,囤里要添粮,翁里要添水,门口放快煤炭以镇宅。过了老添仓,民间一般不再忌针。

6、青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历史上在黄河流域被视作青龙节,民间俗称“龙抬头”。《定襄县补志》记载“二月初二日,相传龙抬头”。旧时,每到这一天要到龙王庙摆供祭祀。这一天,民间习惯吃油糕,灶王爷面前摆的枣山(7)也要在这一天分食,俗称“开山”,最上边部分要归家长享用。青龙节,民间讲究在这一天理发剃头,去掉蓬头垢面,换来光滑头。

7、寒食节

寒食节一般指清明节前一天。是为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而定的节日,这一天不准生火一律吃寒食,节名由此而来。

今天民间过寒食节,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捏寒燕”,即用白面捏成拇指大小的飞禽走兽瓜果,等蒸熟后插在酸枣树上。现在人们往往将寒食节划入清明节的范畴。

8、清明节

清明节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本地民间多在清明节祭祀祖宗,因此这一节日又称“鬼节”。这一时期又处春夏之交,常刮风。民间便说要连续刮七天风,前三天是“放鬼”,后四天是“收鬼”。清明节上坟,旧俗称是男子汉的事情还有折树条花枝的传统。有的地方还有一些游艺活动,如打秋千,放风筝等。

二、夏季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的端,是开始的意思,午,指正中午的太阳。端午最开始的含义,就是夏季到来,天气炎热。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据说,端午节吃粽子,以黍米和粘大米为原料,还以红枣,外加芦叶。也有人家配的各种豆类,麦类或国脯肉类。凡属敬神专用的粽子要寄五色线。英雄蒸酒,是晋北民间端午节日又一饮食民俗,民情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说法,旧时端午节还有辟邪的习俗,小孩子是重点保护对象。《定襄县志》记载“五月端午儿童既五色线”。现在,凡即将新婚的男子在前一天要往女方家送许多粽子,还有一定的礼钱,各家各户往往都要提前几天就包好粽子,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以往小孩子竟不知过 什么节,知道是“吃粽子节”

三、秋季节日

1、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中元节,道教诞生后,把天,地,水 尊为三官,又称三元。正月十五是元官生日,称上元节,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称中元节,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称下元节,《定襄县志》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校籍之辰,致祭先莹。所以每到这天,家家要祭祖上坟。

七月十五,晋北民间最进的风俗是蒸面人,面羊,民情说: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相传元代,十户老百姓养活一个鞑子,受进了鞑子的欺凌。约定八月十五一齐动手,推翻元朝统治。在以往一般是各家各户自己动手捏面人、面羊、面鱼等,而现在,礼节上要送,但大都买来送,不自己蒸了。

2、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节。本地又名拜月节。拜月主要以月饼为供品,现在也成了人们喜欢实用的食品和赠送亲友的礼品。月饼往往四个一近,以前许多人家自己做,现在都是靠购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天上月圆,底下饼圆,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出嫁的姑娘忌在娘家过中秋节。除月饼外,西瓜、毛豆、苹果、葡萄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

傍晚,等月中圆时,要在院里摆上供桌,上置月饼,西瓜,毛豆,梨果等物,便可以开始祭月拜月了。拜月时有人还会念拜月歌。如“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有吃有喝还有穿,全家团圆都平安,”等拜月活动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赏月时,小孩子一面饱餐瓜果月饼,一面观望月亮,提出种种问题。爷爷,奶奶便会讲起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

3、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民间特别注重菊花,又称为菊花节,还有重阳登高的特点,旧俗这一天又是盛情招待先生的 日子,现在,本地对这一节日已不在重视,基本上不过了。

四、冬季节日

1、冬至日,是晋北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古人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很早以前,冬至便是重要的民俗节日。《定襄县志》记载“冬至族党亲友拜贺,略同年节,谓之新冬”。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旧时,冬至节有赠送鞋袜的习俗,就有祭祀财神的习惯。这一天民间习惯吃饺子。俗语说;冬至不吃饺子,嘴上开个口子,有时还很灵验。

2、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晋北民间称为腊八节。腊八节有吃粥的风俗,这一习俗来源于佛教。《定襄县志》记载:“腊八节,煮白粥,加枣,栗,棒杏人为磨,日腊八粥。”有讲究的人家,做腊八粥要用八种配料,八种作料,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另外,有的地方还有打冰的传说习俗。即从河里取大量冰块,打为拳头大小,除供奉诸神外,还要塞满街巷院落,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已经进入了年节,要为过大年做大量准备工作。

3、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晋北民间祭灶节的日子,称祭灶节,要送神上天。祭灶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古俗。作为定襄的进邻原平的《崞县志》(7)说:“二十三日夜,用粘糖祭灶神,谓其明日升天,诉人家之善恶之。”此风俗与定襄相同。祭灶的主要供品是汤或糖,尤其是甜粘糖,灶君喜食,吃了嘴唇会被粘住,上天后免生是非,这当然是迷信说法了。但祭灶吃麻糖(8),风俗一直保留至今。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清神上天,白天禁忌。要媳妇,聘闺女不用选择日子,俗称“赶乱水”。民谣道:“岁宴乡村嫁娶忙,宜春贴子逗春光。灯前妹妹和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另外一过腊月二十三,离春节仅剩六七天了,家家户户蒸花馍,年货写春联,打酒,烧肉,忙得不可开交。

4、除夕节

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节。除者,岁时逝也,夕者,夜晚也。原意讲“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过了一刻便是新的一年开始,更显珍贵,尤需留恋。后来除夕指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本地民间习惯称为年三十。

除夕,民间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第二天的“过大年”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主要有:

(1)、清扫卫生。除夕要切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即使平时很少顾的特角旮旯,也要物别认真打扫干净。

(2)、安置神寝。民俗认为,春节凌晨上天诸神要降临人间与民同乐。出除夕,要为诸神安排宫寝,其中一准备天地神和灶君神的宫侵最为隆重。天地神的宫侵设在院里,靠近正面上方。

(3)、安置神主。就是邀请列祖列宗及一切工故亲人灵魂,回家与生者共度佳节,存有家谱的人家,要将家谱恭恭敬敬地悬挂起来。没有家谱的人家,要设置亡人灵牌。

(4)、垒旺火,扎草把,糊灯笼。

(5)、贴对联,贴门神,也是属于除夕必须进行的工作。除夕,每顿饭都要敬神孝祖,烧香烧纸,饭前还要鸣炮。傍晚,灯火通明,要集中放一阵炮,并烧香进纸,民俗称为”安神”犹如人间宴会前发散请柬,邀请天地诸神。俗语”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

除夕夜,是一年中最后的时刻,人们很少睡觉。《定襄县志》说”除夕都列祖父膝下,夜深不去,谓守之岁。不过民间有一种传说;有一种叫做祟的怪物,专门在年三十晚上出来祸害,吞食小孩。守岁,既是守祟,防止祟来作害。除夕夜一家人围坐,或玩牌,或闹谈,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目前大部分人家有了电视机,都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文艺节目。钟声敲响十二点。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新春佳节,春节的一切庆贺活动便接着开始了。

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底,所以对于这些节日是很看重的特别是小孩子门,每到过节,最起码可以进行一顿“改善”现在,人们对节日的看法很多了,只是有娶过来的媳妇或新媳妇的人家都特别注意,这里边有许多礼节问题。旧时的民间节日,有的现在已基本失传,许多人还不知曾有过那样的节日,所以这里便不再做介绍,在乡间,节日伴随着近村落的庙会,构成了生活中的一些小波澜,使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一定的色彩。

本文中有些内容也不太全面和详细,有些说法也许不太妥当,敬请提出保贵意见。

注释:

(1)“二月二”称青龙节,下文有详细介绍。

(2)“当院”意为院中央,本地土话。

(3)指对神灵的尊称,本地土话。

(4)指民间八音会,这里专指三个或两个吹打手组成的民间小乐队。

(5)即长面条,为图吉利称”长寿面”。

(6)主要有花馍,如面鸡,面兔,面鱼等。

(7)面食的一种,有白面和枣做成形如山状,故称”枣山'。

(8)原平原来叫崞县,县城在今原平市崞阳镇。

(9)一种甜食粘度很高,麻糖是野粒水稀板是块水略大。

参考资料

1、《定襄民俗杂说》张福根主编,山西省定襄河边民俗馆及定襄县民俗馆文化会联合编印。

2、《晋北民俗馆文化丛书、岁时节日》,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内 容 提 要

本文主要介绍定襄一带岁时节日民俗,重点节日详细介绍,非重点节日简单介绍,突出新旧社会之异同,引用古籍和谚语,力求达到论述全面,理论确凿。

本文主体内容由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共介绍了春节、送穷节、石止节、元宵节、添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节共16个节日的由来和风俗,其中春节和元宵节介绍较为详细,重阳节等只一笔带过。

第五篇: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1983-2003)

岁时节日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1]岁时节日是民众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岁时节俗一直是民俗的主干。对于岁时节日文化意义的认识在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但都重视岁时节日民俗的社会服务意义。传统的岁时节日是自然时间与社会生活时间谐调的产物,是在一定生态环境下形成的生活节奏体系。岁时节日自汉魏以来形成体系之后,成为民众时间生活的重要段落标志,人们的生产、祭祀、纪念、社交、娱乐等诸项活动大都依傍着岁时节日开展。它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整合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成为民众时间生活的社会依据。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节日“随着人民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它不仅满足了人民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它独特地尽着一种文化功能。”[2]

岁时节日不仅在中国民众传统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与中国岁时节日悠久历史相媲美的是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料积存,自《荆楚岁时记》之后,中国有着基本完整的岁时民俗文献系列,以及大量的笔记类杂史资料,还有丰富的田野资料。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利用这些资料对传统的岁时节日民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拓了不少新领域,发表了不少具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在岁时节日研究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间需要展拓。本文就1983年至2003年近二十年来中国各类杂志与出版社发表刊出的有关岁时节日成果进行了全景扫描与解剖分析,给研究者提供一份学术参考。

一、岁时节日论著刊印发表概述

(一)1983年前的岁时节日民俗论著简述

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对于民间岁时节日的民俗学探讨也始于这一时期。从“五四”前后到1983年间,有关岁时节日的论著以汉族居多,少数民俗岁时节日有所涉及,但数量较少。就笔者所能搜集到的相关论著来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的研究:

(1)岁时节日民俗的调查及其描述

通过一定的田野作业,对具体民俗事象进行相关调查,然后进行描述性的记录,历来是民俗学研究的工作方法之一。岁时节日是民众最能切身感受的民俗

事象,且有相当的趣味性,因此岁时节日民俗的调查活动在民俗学的兴起之初,就受到了较大的关注。从“五四”时期开始到1982年间,有关岁时节俗调查的论著,大约占了岁时节日民俗论著总数的40%左右。在这些文章里尤其多的是对于正月节俗的记录,它们又占了其中的二分之一强,如1927年,叶树坤发表在《燕京学报》上的《福州旧历新年风俗之调查》;1936年,张世文发表在《民间半月刊》上的《定县的新年娱乐》;1978年,严必康等发表在《江苏文物》上的《春节年俗特辑》等等。

(2)岁时节日民俗的考据性研究

早期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学者相当多来自传统的文史学科,因为其学养与兴趣的关系,他们注重对岁时节俗作名物考证与源流考辩的考据性研究。从笔者所搜集的资料看,这段时期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涉及的面并不广,除了一些通论性的论述,如杨宽的《今月令考》(《制言》,1935.5),于省吾的《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4)何联奎的《中国之节序礼俗》(《故宫季刊》,7卷1期,1972)等有关岁时月令的论文,是其中的代表。对于具体节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年、清明、寒食、端午、中秋、除夕等几个大的隆重的节日上。从刊载论文的报刊杂志看,比较分散,但也有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杂志,如《民俗周刊》、《逸经》等,其中谢国桢的《寒食清明考》(《国学月报》,1927.2),劳干《上巳考》(《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9期,1970.),闻一多的《端午考》(见《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1957),黄石的专著《端午礼俗史》(台湾鼎文书局,1979)等,是单一岁时节日民俗考证的力作。

另外岁时和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早期的岁时节日研究中,人们注意将岁时与历法形式进行结合研究。早在1914年,佩三就在《群强报》上发表了《阴历阳历》一文。从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大约占了14%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通用的历法,如农历、公历等,他们的研究还触及了少数民族的特有的历法,如1981年,张旭发表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上的《白族的古老历法》;1982年,刘尧汉等发表在《民族学报》上的《世界天文史上具有特色的彝族太阳历》;同年还有陈久金等发表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上的《论彝族的太阳历》;杨光民发表在《民族文化》上的《傈僳族的自然历法》等等。

综上所述,从五四前后到1982年这段时期,就岁时节日民俗的整体研究看,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视角,以挖掘岁时节日中深刻的历史内涵,为学术的进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二)1983年——2003年岁时节日民俗论著的统计与分类

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钟敬文在《开幕词》中说:“我国是一个领土广阔、历史悠久、人民和民族众多的国家,民俗事象极为丰富多彩。现在它又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民俗正在急剧地发生变化。这正是对它进行搜集、研究大好时机,而这种工作也是客观现实对我们学术界所提出的迫切任务。„„有了全国性民俗学会,就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这个学科的发展,使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科学文化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3]在这样的学术研究的背景和气氛下,岁时节日民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不断地得到开辟与拓展,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地被发现引进与运用。20年来国内学术杂志公开发表了近560篇学术论文,出版了40余部岁时节日方面的著作,其中有一批较高学术质量的研究成果。从中国民俗研究史上看,这一时期是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的全面发展时期。

就这六百余篇论著来看,无论是论述内容,还是杂志、出版社的所在地,以及作者的构成,都涵盖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与国内多个民族,其中有近一半的少数民族有专门的研究论著;从研究讨论的层次看,有专门的学术研究与深度的理论探讨,也有民俗志式的描述记录与一般的材料整理。应该说这560篇论述是有一定代表性,它体现了20年来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的大致状况。

如果要全面掌握近20年来岁时节日民俗成果的分布情况,我们不妨对这些论著进行具体分析,600余篇(本)论著。

四十部岁时节日专著分别由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34家出版社出版。从学术质量看,下列著作值得称道: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陈久金、卢莲蓉著《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0)、宋兆麟,李露露著《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张君著《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

清代东北民俗文化研究(长白丛书)1999版

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

袁丽华

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9;K296

下载精华讲稿:第四讲 岁时节日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华讲稿:第四讲 岁时节日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日民俗

    一,端午节的谚语 1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

    精华讲稿:第一讲 民俗概论

    第一讲 民俗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

    四讲四有讲稿

    勇于担当作为,做合格党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先后提出“20字”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四个铁一般”、忠诚干净担当等一系列重大而明确要求。......

    客家岁时食品

    客家岁时食品除了在春肖、元宵、端午、中秋的应节食品外,客家地区还有下列应时食物,也颇具特色。夏至狗肉古代中原有夏擎杀狗祭门祈安之俗。客家人传承着这,古俗,讲究在夏至焖狗......

    修水节日民俗

    修水节日民俗 作者:修水县文化局 来源: 更新日期:2010年01月18日 浏览次数: 1、传统节日 春节 初一早晨,户户鸣炮开财门(大门),按年利方向出行,邻里互拜新年,先长辈,后平辈。早餐大......

    民俗节日作文

    民俗节日作文 民俗节日作文(一)一月一日星期二,这天是元旦节。我家办了一桌酒席,主要与一年未见面的亲友们聚一聚。这天,妈妈早早的起来准备,到市场上买了很多好吃的,兴致勃勃的准......

    节日民俗活动

    节日民俗活动1.春节一、背景春节,旧历新年,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党课第四讲

    一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一)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