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张爱玲十八春的评析演讲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的题目是“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在二十世纪中期,我国有一位才女名叫张爱玲,说到她,大家更熟悉的是她的经典语,其中有句语录是”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之间的事,而对于三十岁以前的年轻人,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句话出自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开头。这句话用过来人的语气清婉的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美好时光,做最好的自己。
张爱玲很出名的一句话是“出名要趁早”,在她的一些作品中也多次表达过这种观点。所以在她的观念里,年轻人就应该趁着自己大好年华做出一番成就,抓住年少时的分分秒秒,去打拼、去奋斗,去赢得自己一片天地。
畅销海外的中外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正能量革命主义好青年,当生活的残酷摧残她,当病魔折磨着他的身体。她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他崇高的理想指引着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挤还是有的。这句话出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一次因为帮父亲抓药,而耽误了上学的时间,收到老师严厉的批评,之后的他在桌角上刻下了个小小的早字,从此更加抓紧时间,再也没有迟到过,留下了一段值得传颂的佳话。
活在当下不仅仅代表着一味的利用时间,在今年的11月18日,我国首届“发呆大赛”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这次的“发呆大赛”参赛者达200名。这场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瓜起大赛”参赛的200人同时发呆,众多参赛者坐在地上不动不笑,保持放空,期间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也不能接。这个另类的比赛饱受争议,在现场,各种年龄,各种经历的人们开始了自己的发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呆理由:缅怀着,幸福着,天真着,孤独着。专家称,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发呆可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大赛目的是为了缓解现代社会压力,让大家放慢脚步。我们的暂时沉潜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冲刺。
在我国自古就有许许多多的珍惜时间,刻苦奋进的例子。凿壁偷光的匡衡,聚萤读书的车胤,闻鸡起舞的祖逖,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等等,当代也有厕所灯光下读书童第周,客厅不放座椅的居里夫人,付出百分之九十九汗水的爱迪生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公平的享有时间,时间的长短快慢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你是百万富翁而多给你一秒,也不会因为你的迟缓耽搁而等待一分。就像民谚所说:“时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古人还用“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的飞逝,又用“寸金难抵寸光阴”形容时间的宝贵。
时间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如何善用时间,让自己的一生更精彩,却取决于每个人对时间的珍视,对生命的珍视。古人曾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毛主席曾霸气的说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恢弘诗词,他也曾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朴实的大字,字字珠玑。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要每日唱着明日歌来度日。我们大学生在宝贵的大学期间更应该抓紧时间,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天,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活在当下,过好眼前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莫让时间白白流逝。
我的演讲到此正式结束,谢谢大家。
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正文
写完内容之后,另起一行空两个格,再写: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不知看了几篇。电视连续剧也零零星星的看过,总觉得不如小说来得更扣人心弦,每读一遍她的小说,都让我有新的发现。
二十一岁就出名的张爱玲曾是上海滩红的发紫的“传奇”女作家,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除了小说、散文、剧本、琴、画、诗书无所不能,还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这是一个千娇百媚、柔情蜜意的女子,可她笔下的文章中却处处透着苍凉冷峻.透视人性的阴暗却又是如此犀利深刻,真是个神奇的女子。她活色生香的文字,读来令人余香满口。生动的景色描写,令人如同身临其境。风土人情、心理活动、矛盾冲突的描写,简直纤毫毕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少女曼桢和同事沈世均相爱了。而姐姐曼璐因父早逝而下海做了舞女养活一家人,在风尘中拣上了投机金融的祝鸿才而企图托以中身。曼璐以前的的未婚夫张慕馑来到上海后对清纯善良的曼桢倾倒。而对曼璐很冷漠。曼璐伤心之余归咎于曼桢,对她产生了误会。
早就对曼桢有非分之想的祝鸿才发财后更加放肆地玩女人。而色衰爱弛的曼璐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不择手段地牺牲曼桢。希望借此栓住鸿才的心。曼桢被关后。曼璐对我上门来的世均说,曼桢嫁给了张慕瑾,以此绝了世均的念头。
悲剧牵动着我的心,是我为曼桢洒下了同情之泪。但是曼桢的结局并不是很悲惨。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曼桢生下小孩后,逃离了祝家。而世均以与富家小姐结婚,曼桢在曼璐死后几年,得知孩子在祝家受罪。而祝鸿才生意又走下坡路。曼桢却为孩子嫁给了鸿才。
张爱玲为小说加了“光明”的尾巴,全国解放后,曼桢与鸿才离婚,和世均夫妇一起去东北支援祖国建设,和丧妻的慕瑾不期而遇。整篇小说笼罩在淡淡的伤感氛围中。曼璐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而曼桢的结局虽不是很悲惨,但她辗转零落的命运让人读来却是满心悲凉。隐隐之中不由得令人发出许多对命运的慨叹。
总之《十八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佳品,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不时有警言妙语散布其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我乐意向每一位朋友推荐《十八春》这部小说。
第三篇: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他们在沉默中听着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
他终于微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脑 子里空得像洗过了一样,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
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倚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
走出这家店铺,在马路上茫然地走着,淡淡的斜阳照在地上,他觉得世界之大,他竟没有一个地方可去似的。
曼桢看着她那孩子的傻相,不由得要笑,但是一面笑着,眼眶里的泪水已经滴下来了。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世钧看到最后几句,就好像她正对着他说话似的。隔着那悠悠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他想着:"她难道还在那里等着我吗?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使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十八春》by 张爱玲
张爱玲是我接触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女作家,非常奇妙也是我唯一完全没有感情色彩的作家。不偏不倚,无喜无恶,平静至极,连半分微微的感情倾向都没有。如我这般感觉用事的人,这种情况是少见的。
读书是看缘份的。同一作家的作品,同一时代读到的作品,却会有天壤之别的感受差异。
张爱玲的四部长篇《十八春》、《怨女》、《连环套》和《小艾》。有的很喜欢,有的完全没感觉。
最先接触的是《十八春》和《怨女》。高中时候。某巨蟹女生借我的合订本。《十八春》我一见如故。《怨女》则看了两三遍只记得开头结尾处有人拍门叫大姑娘,中间好像有人在吸鸦片烟。。其余的完全没了印象。
《连环套》也是不错的。写过读书笔记。不赘述。《小艾》则又没多大印象,连好句子都没有记,好像是个可怜生生的女子的故事,后期是解放以后的事,张爱玲努力想写出她解放翻身以后的幸福生活,但是无奈她骨子里对*******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信任,因而显得造作而怀疑,狗尾续貂。
《十八春》,又名《半生缘》,典型的文艺小说。平淡却惆怅的口吻,像河水一般缓缓流淌。含蓄的主角,鲜明的人物,悲情的故事,无奈的错过,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是第一部打开我认识张爱玲世界窗口的书。也是迄今为止我感情最深的她的作品。
《十八春》有这样一段话:“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当年借给我书的女生用笔划出来,旁边做了笔记,大意说很少见很奇怪的思维。不过我却非常非常认同,从小到大就是这样,不爱我的我不爱,不是我的我不要,只有真正属于我的,我才想去认真。敝帚自珍,阿q到家。所以当时,我对曼桢这个角色就平添了许多许多好感。
97年许鞍华导演携黎明、吴倩莲把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很经典的片子。黎明的玉面很符合沈世钧斯文儒雅的气质,而吴倩莲也映合了我心中的曼桢——我喜爱的女性形象,虽然朴素不惊艳,但是坚强、温柔、重感情。葛优扮演的祝鸿才,也真的是“不笑像老鼠,笑起来像猫。”
电影里多加了一个镜头,我记忆犹新。曼桢被囚禁在阁楼的时候,握着世钧的手套思念爱人;她背后的窗户里,世均从一层大门走出,遭到曼璐欺骗以为曼桢嫁作他人,寥落孤寂的背影。就这样错过了。这一段原著没有。但真算神来之笔。也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如此婉转细腻的感觉。
后期《半生缘》的电视剧,林心如扮相的曼桢太漂亮了,缺少了曼桢敦厚粗糙的气质。蒋勤勤扮演的曼璐倒是很出彩,艳丽又精明;电影中这角色是由梅艳芳扮演,扮相略老,塑造其无奈、艰辛和悲苦的一面,侧重点不同。
不过两个版本的结局我都不喜欢。就像《神雕侠侣》里,两人十六年后的重逢,没有一个版本让我满意。这么多年的再见,绝对不该是狂喜或者狂悲的,只是平静,麻木,茫然,一丝丝隐约的伤痛,无际的怅惘。我更不喜欢《半生缘》中世钧问是否可以重新开始的情节。那一定不是世钧。有些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无缘”二字,把什么都解释得很圆满,人类能做到的,只是“认命”。
这是相当惆怅的故事。张爱玲把她荒凉冷漠的文风发展到极致,以至于出现过温暖 http://down.diyifanwen.com幸福片断,都如此恍惚不真实。她的惆怅不浓烈,淡淡的,却揉碎在字里行间。如果说悲虐成性的文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张爱玲的文就是一声叹息。空洞。孤寂。渺茫。
如此含蓄斯文的爱情固然美丽,但是会无端酿造一生遗恨。两人最终还是对彼此信任不够坚定。所以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发誓,以后的每段关系,分分合合都要当面说清楚,千万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思乱想,不要遗留容易造成误会的空间。
人世沧桑。世事无常。
第四篇:[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不知看了几篇。电视连续剧也零零星星的看过,总觉得不如小说来得更扣人心弦,每读一遍她的小说,都让我有新的发现。
二十一岁就出名的张爱玲曾是上海滩红的发紫的“传奇”女作家,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除了小说、散文、剧本、琴、画、诗书无所不能,还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这是一个千娇百媚、柔情蜜意的女子,可她笔下的文章中却处处透着苍凉冷峻.透视人性的阴暗却又是如此犀利深刻,真是个神奇的女子。她活色生香的文字,读来令人余香满口。生动的景色描写,令人如同身临其境。风土人情、心理活动、矛盾冲突的描写,简直纤毫毕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少女曼桢和同事沈世均相爱了。而姐姐曼璐因父早逝而下海做了舞女养活一家人,在风尘中拣上了投机金融的祝鸿才而企图托以中身。曼璐以前的的未婚夫张慕馑来到上海后对清纯善良的曼桢倾倒。而对曼璐很冷漠。曼璐伤心之余归咎于曼桢,对她产生了误会。
早就对曼桢有非分之想的祝鸿才发财后更加放肆地玩女人。而色衰爱弛的曼璐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不择手段地牺牲曼桢。希望借此栓住鸿才的心。曼桢被关后。曼璐对我上门来的世均说,曼桢嫁给了张慕瑾,以此绝了世均的念头。
悲剧牵动着我的心,是我为曼桢洒下了同情之泪。但是曼桢的结局并不是很悲惨。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曼桢生下小孩后,逃离了祝家。而世均以与富家小姐结婚,曼桢在曼璐死后几年,得知孩子在祝家受罪。而祝鸿才生意又走下坡路。曼桢却为孩子嫁给了鸿才。
张爱玲为小说加了“光明”的尾巴,全国解放后,曼桢与鸿才离婚,和世均夫妇一起去东北支援祖国建设,和丧妻的慕瑾不期而遇。整篇小说笼罩在淡淡的伤感氛围中。曼璐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而曼桢的结局虽不是很悲惨,但她辗转零落的命运让人读来却是满心悲凉。隐隐之中不由得令人发出许多对命运的慨叹。
总之《十八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佳品,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不时有警言妙语散布其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我乐意向每一位朋友推荐《十八春》这部小说。
第五篇: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读后感
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读后感。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均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强奸,沈世均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在一起。沈世均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我并不喜欢沈世均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如果沈世均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均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顾曼璐曾经也是和顾曼桢一样的人,单纯、善良的女性。她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张豫谨结婚,但为了弟弟妹妹和母亲,她甘愿放弃这一切,能有这种牺牲精神的人本性又会坏到哪里去呢?顾曼桢是被这个社会,被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扭曲的丧失了人性,顾曼璐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但社会上不会有一个人同情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有点瞧不起她,只有顾曼桢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读后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读后感》。顾曼璐的牺牲换来了什么?就换来了别人的轻视和蔑视,我相信任何人碰到这样的境遇都会心里失衡吧!顾曼璐开始知道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时,她是想保护自己妹妹的,所以她还有意识的和家人疏远,让顾曼桢不要像自己那样落在祝鸿才这个流氓的手中。但是后来顾曼璐和祝鸿才的关系越来越来差,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本身就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鸿才,如果祝鸿才这种人都不要她了,还会有谁要她呢?再加上她误认为自己的妹妹也像别人一样看不起她,还抢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张豫谨,所以产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没有一点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卖”给了祝鸿才,但最终顾曼璐也受到了惩罚,悲惨的死去。
在小说中顾曼桢的坚强、独立、勇敢的和命运做斗争的精神是那样让人为之动容,特别是小说中顾曼桢千方设法逃出祝鸿才和顾曼璐魔爪的描写,感动的可以让人流下眼泪,顾曼桢在被他们俩囚禁的那段时间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是她一直对沈世均是抱着希望的,她盼望着沈世均会来救她或者自己逃出去还是能继续和沈世均结婚,过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的生活,虽然被祝鸿才强奸有了孩子,她觉得这算不了什么,她始终相信沈世均是爱她的,沈世均在知道她的遭遇后会更加的爱她、保护她,但她的幻想从始至终也没有实现,当顾曼桢费劲千辛万苦逃出来时,得到的却是沈世均已经结婚的消息,这对于顾曼桢绝对是致命性的打击,但顾曼桢依然坚强的生活着,靠自己的双手,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堕落。顾曼桢为了自己孩子不受虐待,也选择了牺牲自己,嫁给了祝鸿才。她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呢?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去死。
虽然《半生缘》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张爱玲还是给顾曼桢设置了能看得到希望和光明的结局,最后顾曼桢成功的和祝鸿才离了婚,也得到了儿子,她又可以重新开启一段新的生活,或者在今后她还会遇到自己很想和他结婚的那个男人,但这个人绝对不会是沈世均,沈世均的家庭和性格已经决定这段爱情会是悲剧,顾曼桢被姐姐出卖,被祝鸿才强奸这只是他们之间的小插曲,也就把他们俩拆散,但顾曼桢的心中和沈世均这段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爱从始至终都是美好的,她也没有去憎恨沈世均,这一切并不能全怪他,顾曼桢就留守着这份爱独自的坚强的生活下去,况且爱一个人并不是要得到对方,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只要知道对方过得幸福这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