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性恋是否道德,反方四辩辩词
四辩辩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来看一下对方辩友的思维逻辑,对方辩友认为同性恋是个人的问题,对社会没有丝毫的影响,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方已经从社会,集体,艾滋病传播,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论证了同性恋对群众生活的不良影响,对方辩友却始终视而不见。对方辩友说存在即合理,那么请论证一下,抢劫强奸为什么会合理,跳楼自杀为什么会合理,出轨一夜情又为什么会合理。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要讲人权,但是,尊重人权的前提就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如果没有任何限制,那么吸毒可以是人权,走私可以是人权,纵火投毒也可以是人权。那么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道德观念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是的,那么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就可以改成百善淫为先,万恶孝为首了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可以改成少壮不努力,老大笑开怀了呢?这样的观点是否成立,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而我方认为,同性恋不符合道德。
首先:人类的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异性结合才是上千年来,人类得以传承的客观基础,而同性恋这一因人类欲望而畸形发展的恶果,是完全不符合道德的。对方辩友说他们在一起是为了真爱,那么我想请问,如果你爱上了你的亲人那你能摆脱一切去追求所谓的真爱吗?这种追求是道德的吗?
第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同性恋是文化多元化的一部分,但可知“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男女相恋这才是世界多彩的因,若同性恋现象扩大恰恰是在抹杀多元化,这又怎能符合道德呢?如果世界处处是基情,每个人都成为断背山下的俘虏,那么何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第三:“同志”、“有爱”、“基情”、“腐女”、等等,这些流行词汇都是由同性恋群体所衍生出来的,他们被描绘成有钱、英俊、才华横溢的一群人,然而,这也仅仅是描绘而已,这个特殊的群体正遭遇着罕见的危机,艾滋病在他们中极为迅速的蔓延。当灾难铺天盖地的袭来,原本就脆弱的同性恋情又如何抵挡。始终处于道德底线的他们,不是被更多人同情,而是被道德视为异类,究其原因,同性恋本不符合道德,而这些人却始终逆向而为。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方的发言:除了基情,我们还有很多,明明知道会伤害,又何必开始”,谢谢大家。
第二篇:同性恋是否道德,反方三辩辩词
三辩辩词:
我想请问女同胞们:当你的寝室里住着一个甚至几个女同,当她打着同性恋符合道德的旗号,每天深情款款的凝视你,用男人对女人的方式对待你,你能像住在普通宿舍里一样省心吗?你晚上裸睡的时候会不会担心突然有人扑向你呢?你洗澡的时候,会不会害怕有人在偷窥你呢?对不起,想到这里,我有点淡淡的哀伤。
男同胞们也请试想一下吧:当男同以符合道德为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席卷而来,你们面临的,就不仅是女性受辱的不幸了,还有男性被玷污的悲剧啊!也许某一天,“弱男子下班途中被强暴,施暴者为两名男性”这种新闻将铺天盖地。唉,对不起,说到这里,我又有点哀伤了。
爱情里最大的悲剧是什么,不是你爱我我不爱你,也不是我不爱你你还死皮赖脸的跟在后面,而是我的男朋友终于成为了别人的女朋友。说到这里,我真的受伤了。
综合来看,同性恋符合道德,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说不通的。
三辩问题:
中国著名伦理学专家罗国杰教授说过:同性恋是有碍社会道德的现象,请问对方辩友,既然是有碍,又怎么会是符合道德的呢,请你解释给大家听吧。
第三篇:同性恋是否应该合法化 结辩
感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们就当今中国同性恋婚姻是否应该合法化一题展开整场辩论。比赛进行到这一阶段,我或许是最后代表本方强调我方立场:对于同性恋群体,我们决不歧视,但对于同性恋婚姻,在当今中国,我方坚持认为它不应合法化。
关于今天这个辩题,我们已经辩了好久,可能某一个或是某一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场下各位的心声,也有可能有些观点或数据突破了传统的认知,甚至有些问题在感性与理性间不好权衡,因为这个辩题体现了太多特殊性,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一个极大的特殊性就是在同性恋婚姻在一些国家已经合法化,而这对于中国处理这一问题有没有影响、有哪些影响。我们知道由于各国间基本国情的不同,这里包括立法程序、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信仰、教育程度等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在此问题上,中国民众表现出了极大的抵触,1998年我国在法律上认可同性恋的非罪化,2001年,我国承认同性恋非病化,但是至今为止,社会上、或者说就在我们身边仍有大部分人不认可同性恋者,对于同性恋者间性行为的后果、甚至对于艾滋病的传播介质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大家又了解多少,包括我国目前对于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对于社会接收程度的调查真的少之又少,使得中国在同性婚姻立法上的讨论显得过于简单,支持也好反对也好翻来覆去就那几点,受个人的主观影响尤为明显而非真正考虑到这一问题与社会的融合程度,所以在立法底子太薄,舆论环境不同,所以不适合盲目跟从其他国家的做法,但是其他国家的合法化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也体现了第二个特殊性,即合法化行为的特殊性,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于法律本身的权威性,使得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如荷兰,在容许同性结合以后,现在更进一步容许三人的结合,如 瑞典于1994年接纳同性结合,现在更容许同一家庭内兄弟姊妹合法结婚。如葡萄牙于2001年接受同性恋结合,现在连多人结合亦合法化,而结婚年龄限制则下降至14岁。如丹麦于1989年接纳同性结合,现在不仅同性之间有性行为被视为正常,学校甚至教导孩子接受异常性行为。2006年有报告指,丹麦已成为欧洲人进行人兽交的圣地。当年同性婚姻倡导者口号说:「二人相爱,为所欲为」。现在相爱者也可换成动物。这里重点不在于,同性婚姻必然引致多夫多妻,近亲结婚,性交限制打破,问题在于这令公众混乱,不明婚姻的本质与意义。法律可以教导或不成功教导文化。而同性婚姻令公众对婚姻的概念愈含糊。这是我们所应注意的。
所以第三个特殊性就在于婚姻的特殊性,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立场,支持同性恋恋爱但不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在世界主流社会中,婚姻是人类关系的基石,婚姻自由不是说随意结合都叫自由。因为婚姻制度本身并不是一个“私人的东西”,它涉及到公共制度、社会文明甚至社会法则。如今很多夫妻结婚后可以申请一些住房的优惠但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作为社会组成中的小单位,婚姻维系社会稳定,延续社会发展,一夫一妻制也体现自然法则中的阴阳平衡关系。阴阳结合繁衍子嗣这一缺陷是同性恋婚姻的禁区却是家庭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同性恋没有走出结婚这一步,关键不在法律,法律可以主观制定一个准则、永远不能改变客观规律甚至在一些传统认知面前都略显苍白。
(所以)同性恋婚姻的社会性不只体现在它自身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的执行上,还体现在它作为一种社会中的家庭模式不可能脱离社会舆论的存在,社会的舆论在任何程度上都对其造成影响。当大众认知与合法化的问题发生冲突时,先得到大众认可后立法还是先立法后争取大众认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件事情上法律不能强行改变大众的看法,如果强行立法只会适得其反更不能达到保障同性恋家庭权益的目的。
最后,我们说下同性恋群体的特殊性,同性恋群体和那些由于智力、体力等问题而丧失某种生活能力或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势单力薄的弱势群体不同,它特殊在它属于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一部分,因而对于这部分群体与对残疾人士、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不同,我们不能歧视,但不等于无限度的包容,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努力,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好、为解决问题作出的努力也好都是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兼顾大群体与小群体的利益,而非只保障某一部分的权益。在合法化问题的考虑上更要如此,同性恋婚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的产物,我们不应通过合法化确认这种行为并作为一种社会导向,综合以上种种特殊性加之之前从立法各个环节的论述,我方认为当今中国同性恋婚姻不应合法化。
第四篇:辩论赛四辩辩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互联网交流难道真的忽略了人面交流吗?不,今天大家都在家或者寝室上网,难道能凭此论断说我从此不与人当面交流了嘛?我一样和身边的同学,朋友直面交往,但同时我也会在互联网上和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
对方提到,互联网上较有都是匿名,资料不详,不值得信任。那么,在初中,高中时老师鼓励我们交笔友不适合现在的网络交际一样么?
可是大家注意,那毕竟是少数。今天飞机失事,我们就认为它不会使我们快捷舒适的到达目的地,因为它会失事,那我们再也不要乘飞机了吗?因为吃饭会噎到,就再也不吃饭了吗?这样的逻辑推论能够成立吗?
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的辉煌结晶,有效地满足了人类更多相互交流的渴求,从而极大地了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我方认为互联网使人越来越亲近
第一,互联网拓展了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广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决定感情亲疏远近的客观因素包括2个方面:空间距离、交往的次数与频率。互联网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亲情、爱情、友情不再受时空的熬煎。无论是一片汪洋中的岛国还是崇山峻岭上的古堡,也无论是至亲好友还是素不相识,只要登上互联网轻点鼠标,就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二,互联网加深了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深度。网络突破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社会地位的限制,向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网上聊天比面对面的促膝谈心更容易做到坦诚相对,直面真心。抛弃了世俗的枷锁,打破了心理的束缚,人们的感情更可以得到飞扬。第三,互联网提升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层次。今天的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彼此联系日益加强,已不可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突破了传统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层次。从科索沃战争中我国驻南使馆被炸,到印尼排华事件;从帮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到海峡两岸骨髓移植捐献;互联网跨越了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的阻隔,将人类之爱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
互联网交际使人们打破了国界,不管你身在亚洲,美洲,你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人交往。在网络上可以与网友无话不谈,即使身在异国,也可以通过视频天天见面。
第五,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方人为互联网使人更亲近,在没有互联网的日子里,跟远方的朋友想见一面都要跨越万水千山,有了互联网,把我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每天一打开电脑,QQ,msn软件就会提醒我们,我们的哪一位好有今天过生日,一句祝福的话,一份虚拟的礼物都让我们的心暖意融融的。网络让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不再让我们觉得人们之间都很疏远!
第五篇:辩论赛 四辩辩词
四辩辩词
谢谢大会主席,谢谢在座的各位评委,感谢对方辩手的精彩发言和精悍总结。纵观全场辩论,围绕语文教育进步与否,对方辩友与我方,鲁迅与金庸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阿Q走了,大侠来了,到底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进步还是退步?我方坚定的认为,这是语文教育的进步。对方辩友一再强调,阿Q被大侠取代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通俗取代了主流,民族精神何在,传统文化安在?而我方认为,对方辩友将问题进行了不必要的扩大化,难道仅仅因为几篇文章的更换就否定这么多年的语文教育吗?下面请允许我再次对我方的观点进行详细的解释。
进入21世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金庸小说加入语文课本,是一种对过去语文教育过于僵化、呆滞的一统化、脸谱化的纠正。教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我们不应该忘记黑暗的过去,而我们的心也必须向往光明。再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过去时代的产物,我们是应该铭记过去,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忽视现在的优秀文学成果。大侠进入语文课本是一种必需的与时俱进,这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学全貌,接受中国经典文学的熏陶,帮助我们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教材的更新对语文教育是一种积极的促进,通过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阅读,学生可以生出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技巧,进而提高语文素养。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应只局限于他的考试分数,而是体现在大量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中,金庸与鲁迅,不同风格的更迭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从所谓的通俗小说中读出不俗的见解,说明这个学生真的动了脑筋来思考,这也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所需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生在信息社会,对于文化,我们不可以过分绝对的看待,鲁迅的杂文影射了一个吃人的社会,而金庸的小说也反映了一个侠义的世界。时代在变,它既选择了鲁迅又选择了金庸,我们不能因为金庸的小说通俗就否定他的思想性,小说中的侠气不正是社会对正义的呼唤吗?如果对方辩友担心金庸的加入会削弱鲁迅的力量,那岂不是看轻了鲁迅先生?相反,金庸的加入会大大丰富语文教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尖锐的,深刻的、厚重的,这也正如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像《阿Q正传》这样的文章,尖锐曲折,就算是成年人读起来都十分吃力,更何况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慢慢成长,金庸的小说具有强大的历史洞察力,这有助于青少年对于文章理解能力的提高。对方辩友若是认为金庸的文章只是打打杀杀情情爱爱,那我们也大可以认为鲁迅的文章骂骂咧咧小肚鸡肠了。所以,身处不同的时代,鲁迅和金庸各有其特点,《阿Q正传》凝重有力,《雪山飞狐》侠骨柔肠,我们不能因为简单的文章替换就妄加评论,而应看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顺应时代潮流,大侠为什么不能使语文教育进步?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阿Q走了,大侠来了,是语文教育的进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