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乡在桐城
我的家乡在桐城
我的家乡在桐城,一个已经被世人遗忘的小地方,她寂寞而又静静地卧在安徽。家乡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一直是家乡人的骄傲,一曲
《天仙配》响遍寰宇,但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滞后影响了文化的继续繁荣。一
独特的风格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城市无论大小,大者如北京,贵为一国之都,庄严崇高;上海,名副其实的东方大都市,开放活跃;小者如江南姑苏,水声欸乃,委婉之极;再如张家港,虽无丰厚的文化遗存,但文明美丽,也算独标一帜。我的家乡桐城,同上述城市相比,虽缺乏北京紫禁城的大气,也没有上海的繁华;虽难比姑苏的温润,也不曾如张家港般精雕细琢,但也一样在一千三百年的历史风雨中,静静地立着,并活了下来,并且不断地在扩大、在拓展、在延续、在创造和拥有辉煌。
桐城的灵魂就是书,就是文,就是雅,就是实。我常在心灵上暗暗用两个字来概括这座小城的风格,那就是“清香”。
二
唐至德二年,桐城设城。地处皖中,“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的龙眠山恰给这小城做了青翠的屏依。何以名桐城?或曰:春秋时桐国公邑于此,城内桐溪至今仍蜿蜓清流,足以证之。而我偏不信。我宁愿相信桐城是万桐之城的传说。自小时,在乡间山前田后,随处可见一棵棵青桐。或虬或曲,或舒或拢,其上所结桐子,黄时则扑之,聊可补贴家用。“桐子青,桐子黄,桐子树下望婆娘”,童谣腆腆,至今犹在耳际。稍长,我便信了桐城之名得之于万桐,当初建城之时,城郭内外,青桐遍野;桐花香里,城墙巍然。那桐花的素朴、典雅之中,或可正预示了这座城市的将来。而在桐花的素朴、典雅之中,隐隐透出的淡淡的清香,是否正开启了这座城市书香不绝的源头? 三
清晨或者黄昏,小城泊在朝霞或夕晖中,将一千多年来的风云际会,都悄悄藏在文庙的大殿里。风铎鸣响,则使人禁不住抬头,想听听小城到底要诉说些什么?是它的光荣,还
是它的耻辱?是它的悲哀,还是它的欢欣?
都有,又都不全是。小城的倾诉,同满城樟树所散发出的清香一道,深邃恬雅。你得屏息静听,且要细细地想,细细地咀嚼,细细地回味。这样,你听到了宋画第一李公麟笔下马蹄的嗒嗒声,“马蹄嗒嗒是个美丽的错误”,这马蹄却雄健、激越,它掀开了有宋桐城的漫漫长卷。许多的人物过去了,许多的人物又鲜活起来。白描的桐城,因为这马蹄,在大宋的史册上响亮地点了一脚。以至于今日,龙眠山的媚笔泉和李公麟隐居的龙眠山庄,还时时可听见马鸣萧萧,使人想起苏辙的《龙眠山二十咏》,也使人觉得,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城,还永远在期待和希望、昂扬和奋进着。
四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宋时白衣卿相柳永,可谓风光已极。其词缠绵悱恻,其声哀婉幽绝,然其深入民间,采词民间,故人皆歌其词。这座小城,在有清三百余年的王朝历史中,它的名字也如“柳永”这个名字一样,在神州大地上传诵,以至有人叹曰“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确实,清初甫定,文坛凋谢。一部分文人守亡明贞,不肯出来;另一部分人虽降清,却时时有失节之虞。及至五十年后,方苞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罹祸,不死却以布衣值南书房,一方面其心中对亡明不无遗老之念,另一方面又感皇恩浩荡,所以殚精竭虑,入值之余,则会二、三文友论诸时文。一个文学流派就这样诞生了,后来刘大魁又稍事总结,及至姚鼐,则体 系备矣。煌煌大清文坛,唯桐城独尊,斯时其气势,该是何等的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光荏苒,桐城先贤除了名字就只剩下了文章。后人朗朗读之,亦不胜感慨。儿时乡间,一灯如豆,我随家父读《左忠毅公轶事》,叹公节烈;读《登泰山记》,心向往之。一个文学流派绵延二百余年,恒久不绝,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桐城”二字毕竟藉这些文人的笔,驰聘汗青,甚至,“桐城”二字已超越了简单地理意义上的一县之地,弥漫到了江南、江北白山黑水。对于有清,桐城已不仅仅是桐城,桐城已成为中国散文艺术发展的不可逾越的巅峰。
五
明月之夜,木樨飘香。桂影斑驳,兰舟依然。紫来桥下水,撷着龙眠山的钟灵气韵,在月色里静静流过小城的心襟。这时,设若独自走上车辙深深的古桥,你一定能看见有小舟缓缓溯来,俄顷,便有三、五青衫士子系缆泊舟,沿河边石级悠然而上,踏上麻石条铺就的老街。老街上应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茶楼,士子们进楼坐定,一壶清茶便端了上来。不需品,茶的清香已经漾过来,真的龙眠山上茶,含着天地云雾之精华,也撷着二八少女唇边的幽香,直让士子们个个神清气爽。于是,论道谈文开始了,文字如珠玑般在茶楼里滚动,俯拾一颗,也许就是一篇传世佳作。这里面,一定有被腰斩的戴名世,《南山集》犹在,先生之痛尤烈。品茶时,他更多地想到的应是他的《忧庵集》,故里槐花,儿时课读,民谣俚俗,怨妇征夫,一座城,完完整整地装在他的心里。当他赴死的那一刻,以指蘸血所写下的,也许正是“桐城”二字。茶香清心,也可疗疾,但怎能疗救一颗悲忿凄凉的士子之心?
有酒更好,紫来桥下的溪水,酿出的桐城米酒,醇厚绵润。古往今来的桐城人都喝了,喝得诗意盎然,喝得淋漓尽致,喝得文心如春韭,才思如流水。这酒,竟也溢出缕缕清香。酒香从老街飘过,从木格窗与小阁楼飘过,一直飘到今天。从来诗酒伴年华,也从来诗酒伴桐城。
六
桐城倚山,桐城中学则倚城北隅,园内银杏,传为姚鼐当年亲手所植。如今荫荫庞巨,巍然冠绝也。银杏古称公孙树,数百年来,这株树,不仅汲日月之光灿,更多地汲取了一代代学子们的书声诗语。因之,我看它,已不仅仅是一棵古树,它的每一片叶子仿佛都写着一个名字,一个勤勉好学、不懈文章的名字,这些名字又都在银杏叶的清香中,紧紧连系着它的根、它的在桐城沃土上深深扎下去的尚书重教的根。
古徽州以徽商名世,古扬州以美女闻名,古桐城却以其文、其识、其雅、其达名满天下。多少人从这块热土上,从这座江北小城走出?或至紫禁城,捧笏授印,清名如水,如父子宰相;或设帐授业,门者云集,使桐城文章更加光大,如姚惜抱;或东渡重洋,考察新学,继尔躬身实践,如吴挚甫;更有吴樾,一腔热血,炸五大臣,堪称仁人志士。而我最看重的还是那些无名学子,桐中内有石柱,上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者,当如上述诸辈;清流者,亦可钦可嘉。园内半山阁,被建筑学家誉为“凝固的音乐”;阁旁古滕,斜仰疏简,一园风景,尽在清幽。凡百十年桐城,亦浓缩其中,恰如联曰:忆往昔,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七
最好是秋雨之夕,一个人走在潇洒园中。园已偏废,然诗书精华凝于其中,即使落叶,也幽然怀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常常为此而来,为一个多舛、多才、卓越、不羁的桐城学者的灵魂而来,他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大学者”的方以智。
方者,桐城望族也。城中方姓,至今仍十有二、三。或曰桂林方、鲁洪方不一,但令方姓自珍、自豪的先贤,也实在太多了。方苞其一,近代亦有古汉语学家方孝岳。而我独钟于方以智,数年前,即有为先生作传之思。然资料搜集殊难,学识亦不逮,只好暂寄来日了。为此,潇洒园,这城中先生当年读书之所,便让我牵心。园固为物,三百年风雨犹不倾颓;先生文 章,纵是今日读来,亦是宏文卓见。于哲学,“合二为一”之说一出,事理明矣;于数学,于地理,于天文学,先生震聋发愦之见,亦难以尽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之认为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我还尤为钦羡先生的人格。当明亡之时,他不惜削发为僧;及至“粤难”,虞投江水,诚可谓正人君人。我叹惜其效屈子而逝,同时更震惊于其坦荡胸襟、不阿情怀。这又使我想起,稍年轻于方以智的桐城人孙临。一介书生,风流倜傥,不然何以得秦淮名妓葛嫩娘青睐?及至明亡,孙临与嫩娘双双殉难,其壮烈已载史册,实桐城一邑之幸,万民之荣。潇洒园在,先生当年青灯古卷,芭蕉夜雨、忧国怀民之万般萦念,也一定还在。我默立园中,常作如是想。
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时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泱泱桐城,该走出了多少兼济天下的豪杰俊士,其风光荣辱自不逮言。而我漫步城中,清香萦怀;触目云天,清朗舒卷。忝列读书人,便常想见那些在民间的布衣先贤。从来布衣皆自由,剃头诗人吴鳌,一生贫苦,却以诗自娱;诗在民间,今日读来,尤然亲切。龙眠河水穿城而过,曾洗过多少布衣士子们的隐隐心忧?徘徊老街,或许还能看见他们临窗苦读,秉烛夜思,恍惚之间,也许还会碰见他们,象诗经年代的采诗官一样,手持木铎,走街穿巷,青桐照影,榴花送情。一生一世,斯得与这座文泽丰蕴的古城相伴,亦是读书人的一大幸事。不然何以父子宰相,还有更多走出去的先贤,晚年俱归故里?桐花开时,纵京城万般繁华,又何能抵挡?
夜夜入梦,虽千万种理由又何以排遣?
布衣让人崇敬,民间因为有了他们的身影,变得灵气四溢。回归亦让人崇敬,皈依家园,人心所系。一川河水,满城清香,正是林憩人生的绝妙之处。何况晨起便有投子晓钟,至晚则闻文庙风铎,生在这城中是有福的了。只是可惜,如今投子寺已毁,晓钟不闻;空留文庙风铎,不免让人心生惆怅。
九
相对于浩浩历史,一千年何其短暂?与不朽的时空相比,这只是座年轻又年轻的城。然而,相对于“生年不满百”的人生,这座城已由然古老,每一块城墙砖,都或许送走过一个灵魂,无论他是幸福,还是痛苦,他毕竟在这城里生长、生活和生存过。我们有理由对这些
逝去和正在逝去的灵魂予以崇敬,甚至包括你、包括我。
死者长已矣,城却仍在。铁打桐城,到底能抗几千年风雨?回眸沧海桑田,谁能识得其中造化?
我每于黄昏和月夜,独步城中。油壁纸窗,似听见喁喁小儿女声。这让我想起这座城里,千百年来一代代的女子们。活是一样的活,只是这座城里,从明季开始,就有一些女子聚会“清芬阁”吟诗结社,杜兰芳若,佳句天成。今天读来,先是清香温馨的闺中气息,轻捻诗句,便想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然后是裙衩难掩的英雄气慨。“绝漠烽烟起戍楼,暮笳吹彻海风秋。关西老将披头看,尚是燕云十六洲”。鉴湖女侠秋瑾,当年遇害**亭,敢于站出来为其殓葬的,不是别人,正在桐城名媛“万柳夫人”吴芝瑛,可以想见,吴芝瑛当年是何等的侠义、勇敢和风流。如今,桐中校园内,著名女雕刻家王紫瑛所镌桐城公园碑文仍在,读之凛凛然、肃肃然,桐城女子之大义,尽在其中。谁说女子不如男?只是历史、礼教使之然。桐城清名,哪一件能脱女子干系?女子们就如同那桐花,素朴这小城千百年历史;桐花的桐城,亦是女子的桐城,母亲的桐城。
十
《燕子笺》真是个好听的名字,这名字背后的故事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而谁又能想到,这名字又同另外一个让人唾弃的名字相连?阮大钺,桐城士子中的复杂而颇具争议的人 物。他生于明末,也许就是一个上天安排的错误;而他又做出了诸如投靠阉党和为清兵作怅的种种丑行,更是他人生无法洗脱的罪恶。这样的人物,如何集《燕子笺》的清纯和降清的暴虐一身?又如何在晚明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构思和写下了那一页页令人叹绝的戏文?
三百年后,阮大钺葬身仙霞关的坟莹已了然无痕。但他的《燕子笺》仍在。许多年来,这座城市曾一次次拒绝过他,最后又以母亲般的宽容,接纳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的灵魂应是两面的,一面是故乡清香所润洗的《燕子笺》的荡气回肠,一面又是名利和耻辱所铸就的无限的丑行与忏悔。桐城接纳了他,在他的哭泣与喘息声中,聆听他的美好的戏文;故里年年的燕子,也一定一次次飞过了他穿越时空的目光。这是这座城的宽容,也是这座城的大气,更是这座城海纳百川的勇敢。
《孔雀东南飞》中的连理之树,使这座城在传说中悠然生动。《燕子笺》也一样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发出一个灵魂孤独而怆然的灵光。
十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什么样的水照什么样的影子,什么样的土栽什么样的种子。桐城,这块民风淳朴的沃土,发的是黄梅戏的种子,照的是一代代严凤英的影子。小龙山恰似卧在龙眠山边的一条小龙,引颈而望,林美石幽,不尽小儿女情态。其真纯、质朴令人扼腕。黄梅戏也就在这小儿女情态中,悄然而出,仿佛山泉,又仿佛野花,永远地出自心扉,又永远地渴望和歌唱真、善、美。
秦腔高亢,故西北多旷远苍凉;越剧清婉,故苏沪多明丽多情。黄梅清新,故桐城多可爱率真。我一直相信,黄梅戏是女子们的戏,是乡间女子走在田塍上轻轻哼出的戏。不然,何以寄托那么多年轻女子的期望?又蕴含了那么多女子的哀怨?男人们读书去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青青爱情却在女子们不经意的一瞥,甚至独自的幻想中萌生了。只有唱,只有唱给蓝天白云听,唱给山泉野花听,唱给无数的痴男痴女听,直听得人沉入泥土,醉在那里,为之叹息,为之击节,为之倾倒,为之萦念。
可惜,严凤英过早地去了,但黄梅戏仍在。一城风雨近黄昏,黄昏却听落梅声。黄梅时节,黄梅小城,到处都是严凤英的影子,永远挎着竹篮,调皮而美丽地走向阡陌……
十二
一城清香,清香之城。早些年读过一篇关于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访问记,其中有一句话,一直让我铭记在心。那句话是:先生操着浓重口音的桐城话,缓缓地说……真赤子情怀,真令人崇敬。朱先生青年时代即负笈离乡,凡五十年,乡音未改,而鬓毛已衰。这座城和桐城这个永恒意义上的故乡,在他的心头,“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就像故乡五
月夜晚不断闪烁的星光。
光荣和梦想毕竟都要阖上。漫步城中,一城清香。我是否过多注视了这座城的过去,而忽略了这座城的现在和将来?我用梦幻的手指,抚过一天天贴近现代化的城市的额头,我想,小城的现在,本来就源自过去,何况现在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至于将来,我只能说:留给来者吧,只要世上有路,只要地球上有这座城,将来一定会有人走,有人注视,千
百年后,我辈已成古人,能否又会被另一个桐城人来阅读、思索和评判?
第二篇:在我的家乡
普通话说话题目(通用)
我说话的题目是:XXXX 在我的家乡,人们最注重过节了,只要节日一但到来,人们都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做上最好吃的饭菜和小吃,政府部门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我的家乡居住着苗族和彝族人,所以端午节比其他节日更为隆重。
端午节到来的时候,苗族人民会到花坡上表演节目,花坡设在一个叫营仓的小山村里。待到端午节那天,我们约上自己的小伙伴,穿上最漂亮的服装,拿着父母给的几十块钱,吃着爷爷奶奶亲手包的粽子,喝着最甘甜的山泉水,唱着自己最爱唱的歌,蹦蹦跳跳地向着目的地出发!
一路上,只看见向着花坡出发的人,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精神焕发,衣着都是那么的靓丽,赶来这里的人有四川的,贵阳的,毕节的,黔西的,大方的,织金的,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就远远看见前面几座山头站满了人,大概有几万人吧!只要我们看到如此壮观的情形,就会立刻欢呼起来,不一会儿功夫,就飞奔到了花坡上。
花坡上的许多小商贩早已在这里摆好了摊儿,有卖玩具的,有卖工艺品的,有卖苗族首饰和服装的,还有卖水果,粽子,凉粉,糍粑,发粑,烧烤等等。我们会先在商品区转悠一圈儿,买下自己喜欢吃的和玩儿的,再到跑到早已搭建好的舞台旁看表演,苗族姑娘和小伙子最擅长跳芦笙舞了,芦笙舞是用芦笙伴奏来进行舞蹈。他们表演的第一种芦笙舞是群众性芦笙舞,它由芦笙队带领群众围着旗杆形成圆圈舞蹈,这种舞蹈人数不限,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舞蹈动作比较简单,我们随着芦笙吹奏的乐曲跟着他们跳了起来。第二种芦笙舞呢是表演性芦笙舞,这种芦笙舞是男子竞技性的舞蹈,舞曲明快,节奏强烈,技术性比较高,当他们表演到高难度动作时,常常会赢来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第三种是风俗性芦笙舞,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姑娘们把自己秀的花腰带的一头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芦笙上,自己牵着花腰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跳舞,有时,一个男青年身后有好几个姑娘牵着花腰带,队形象孔雀开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非常有趣。
看完芦笙舞,我们又听他们对山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他们唱什么,但是从他们的表情,节奏和声音里,我们也感受到大概是唱些什么。
最后,我们来到山腰上,哪里聚集着十多对新婚夫妇,他们正在准备“穿衣打扮”比赛呢,他们打扮的时候,先从头开始,苗族姑娘个个留着又长又黑的长发,这一缕缕长发是用来挽木梳的,他们的木梳像天上的半月,中间是木梳的齿。先用齿从后脑勺往上梳,接着用自制的假发垫底,再用自制的无限长假发朝着左右两边挽着,当挽好的时候,看上去像水牛头上的角!挽好了木梳,就接着穿短裙,才开始穿第一条的时候,裙子是往下垂的,接下来一直往外增加裙子的数量:一条,两条,三条,四条,五条……..裙子不断向上增高,我数了一下,大约有二十多条呢!那些帮忙穿裙子的人早已汗流浃背了,那穿着裙子,顶着木梳的人也很累,但脸上却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穿好了裙子,还要穿长衫,那长衫也是要穿很多件,每件的颜色都很靓丽,每件长衫前面都有两块长条,这两块长条必须交叉到后面叠起来,以便看到前面的短裙。最外面的一件长衫最漂亮了,它绣着苗族人的各类图腾,周围装饰了许多铜钱,铃铛还有各色的毛线团,真是漂亮极了。当所有的服装穿好了,就只差化妆了:铺上白白的粉底,描上浓浓的眉毛,抹上粉红的腮红,涂上大红的口红。瞧着这一身身的盛装,真的很美丽!为什么苗族人要穿这么多裙子?我带着这个疑问问了身边的一位叔叔,他告诉我,苗族人希望自己像牛一样勤劳,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更希望自己的民族能走向富裕走向成功!
参观了一切,太阳已渐渐西斜,人们带着满足,带着欢笑,踩着余晖,走在归家的路途上,这一切,真是太美好了。每一年,他们都要回到这里,看看营仓的端午又有了那些新的变化;每一年,他们都要回到这里,体会每一次不同岁月的端午感觉;每一年,那些身在他乡的游子们都会记得家乡端午的快乐与温馨!
第三篇:我的家乡在
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到郊外去玩。在郊外,我发现花儿开了,小草绿了,树木突出点点嫩芽。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小鸟在枝头上高兴地歌唱。农民在田野里忙着播种。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春天真美啊!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
伸出我们的热情双手
星期天的早上,我和爸爸妈妈去吃早餐。刚下雨,路很滑,地上还有积水,我和爸爸妈妈边说边走。这是,我看见一位盲人手拿着一根竹子慢慢地走着。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坑水,眼看就要踩到水里。我连忙大声说:“老爷爷!小心,前面有水。”老爷爷听见我的叫声就停了下来。我走上前对老爷爷:“老爷爷你去哪里?”老爷爷说:“我去前面的茶楼喝茶.”我说::“我也去前面的茶楼吃早餐,我扶你去吧!”老爷爷说:“好呀!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爸爸妈妈看着我笑了,我也笑了。
在生活中遇到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们。例如:盲人要过马路,我会住动去送他,遇到坐轮椅的残疾人,我会帮他推轮椅;不论在校内,校外遇到帮助的人,我都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渡过难关。
夸夸家乡
我的家乡在***的地方,它美丽富饶,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我的家乡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家乡盛产优质稻米和丰富的水产资源,因而有“渔米之乡”的美称。家乡的特产非常丰富,如:茶叶、腐竹、粉葛、等。尤其是腐竹,在广东是有盛誉,所以,家乡的腐竹源源地运向外地。
家乡的街道整洁、宽阔、平坦。各种漂亮的汽车穿梭似的来来往往。街旁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超市和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看得眼花了乱。
我热爱家乡,我赞美家乡,我更希望家乡越变越年轻,越变越美丽。
夸夸家乡
夸夸家乡
我的家乡在…..地方。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我的家乡出产的玉米可有名了。每到夏天,家家户户都收了一大车一大车的玉米。收下来的玉米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玉米厂里制成玉米糖。
以前我家乡是泥泞的小路,现在是又平又直的水泥大道。我的家乡是一个好地方。我爱家乡的山山水
水。欢迎你们到我家乡来玩。
买两本书一本是蛇年生肖运程另一本是饮食改运学(李居明作)
第四篇: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合肥市导游词 ·包公祠导游词 ·七星潭导游词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第五篇:我的家乡在河南
纪晓岚吟诗 纪晓岚吟诗
万福中心小学:肖先珍
张玲玲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字。正确读写“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悠悠”等词语。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背诵文中的研古诗。
3、对照1、2自然段中的古诗,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体会纪晓岚机智的特点。
4、懂得面对突发情况,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学习重点:对照1、2自然段中的古诗,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体会纪晓岚机智的特点。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纪晓岚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板书课题,简介纪晓岚其人其事。
《乾隆戏才子》
有一天,乾隆问纪晓岚:“自古忠臣不怕死,此话可信吗?”纪晓岚说可信。乾隆就盯着他,问他是不是忠臣?纪晓岚回答说是,为效忠皇上,万死不辞。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说不用万死,死一次就行了。纪晓岚大吃一惊,心想今天在劫难逃了,只好回答说:“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乾隆就要他投江。纪晓岚高叫一声“领旨”,磕头谢恩后就朝船头跑去„„
谁知出了怪事,他的身子腾空后却突然向后倾斜,双脚落在船板上时又连连后退,像是被人在前面推着一样倒退十几步,后退时嘴里还咿咿哑哑,好像在和人说话,还不住地点头„„最后仰面朝天倒在船板上大哭起来。乾隆问他哭什么?他爬起身来跪下说:“皇上,臣死不成了,这可如何是好?乾隆说:”一个想死的人还会有人拦得住吗?
“是呀是呀„„皇上!”纪晓岚泪流潢面地说:“臣遵旨往江里跳时,忽然看见屈原从水府里冲出来,他推着臣的胸膛怒斥道:”想当年,楚怀王昏君,偏信小人奸臣,不纳忠言,致使朝纲败坏,楚国被秦国所灭。听到噩耗,我痛不欲生,才投江而死。而今,你的皇上是个圣主,万民乐业。你投江而死,不是说当今皇上也像楚怀一样是个昏君吗?这不是陷害皇上不义!还不快快回去奏明皇上,就说是我屈原不让你死。
听了纪晓岚的一番话,乾隆心里十分舒服,忙扶纪晓岚起来说:“爱卿,朕只不过想同你开个玩笑而已。”乾隆说的也是实话,打算等纪晓岚跳到江后再命水手救上来。没料到纪晓岚聪明盖世,竟然在装作跳水那一时,脚尖用力将身子向后蹬,后退时又装疯卖傻搬出了个屈原来,借忠臣之口说自已的话,把皇上哄着舒舒服服的。
板书:纪晓岚吟诗
二、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1、出示课件1,让学生看图想象画中所描述的情景,指名口述,师生评议。
生:江面上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老渔翁,正在静静地钓鱼,周围非常安静。不一会儿,老渔翁钓着了一条大大的鱼,高兴得拍起大腿,哈哈大笑,这时把芦苇里的小鸟都吓跑了。这潢江的秋色他一个人独享了。生:我说的跟他相似。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图所对应的段落。
师:哪个同学找出来啦? 生: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准确地说是课文中的1、2两个自然段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师:刚才同学口述的情景和书上描述的情景哪个写得最美?
生:书上描写的最美。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这美丽的画面吧!
6、你想象的画面美吗?你能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吗?
三、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1、师述:这么美丽的景色,真让人赞叹啊!不由得让人诗兴大发。乾隆皇帝正在纪晓岚的陪同下,在这美丽的江边散步,他看了这美景,也很高兴,想考考身边的这位才子,他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纪晓岚难住了吗?他是怎么向乾隆皇帝交卷的呢?快快翻开课文,去文中找答案吧!
2、学生自学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3、小组讨论交流,同学间互相倾听、纠正、补充。
4、抓紧时间,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
四、交流理解,品读课文。
1、(出示课件2)纪晓岚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诗吗?他是怎样完成的?指名学生动作解释“悠然”并念出诗。
生:纪晓岚没难住。
生:他来回走了几步,就完成了。
生补充:是悠然地完成的。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
生:悠闲自得的样子。
师:谁能表演一下“悠然”的样子?
生上台表演。
师评价。
2、面对皇帝的刁难,纪晓岚为什么还如此悠然?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呢?纪晓岚做的诗符合皇帝的要求吗?
生:符合皇上要求。
4、你能根据纪晓岚的诗意找出文中所描写的片断吗?指导朗读诗并背诵。
5、(出示课件3)你能看着这幅图背诵诗吗?
生:背诵诗。
6、乾隆皇帝对纪晓岚的诗、满意吗?他是怎样评价这首诗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这里出现了几个“好”字,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生:四个“好”字。
生:前面三个“好”是说纪晓岚的诗好,景色好,后一个“好”字是皇上夸纪晓岚的聪明机智。
师:你说得真好,太棒了!
五、拓展,彰显个性
师:自古以来,祖国的美好山河就是文人们歌颂的对象,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你能写出一首优美的小诗吗?
上一篇:鄂教版五年级下册24课《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设计 下一篇:主动探究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易家墩小学语文课堂作业最优化研究成果资料
(二)三续(2009-09-26 11:44:21)
转载
第三次教学设计:再次试教、教师评课后的案例及反思 22 纪晓岚吟诗 罗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其中的8个生字会写,能理解“目不转睛、悠然”等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古诗,并能将文中的古诗与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想象“秋江读钓图”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前后文对照,读中想象,想象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美丽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纪小岚才思敏捷,诙谐不羁的作诗技巧。同时懂得面对突发情 况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教学重点: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纪哓岚的机智。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秋江独钓图”的美。教学重点:通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秋江独钓图”的美。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吗?你知道纪晓岚是一个什么人吗?
(乾隆重臣纪晓岚,晓岚是他的字。据史书记载,他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从4岁识字开始,从此卷轴笔砚,一生都没有离身。博览群书,无所不通。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小说家。)
2、今天,我们就走进22课,去领略纪晓岚的风采。
3、点出吟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篙 橹(读完后提问:你们能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吗?)
纪晓岚(姓氏的时候读3声)老渔翁 江畔 嵌入(字音容易读错的字)
辨析:(字义辨析)
芒:草本植物;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无所知。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生字读正确了,带入文中读一读,边读边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主要人物有谁?他们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1)指名反馈:人物: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 2)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结:像这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扩充课题,抓住人物,事件,结果三要素来简洁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秋江独钓图”的美景。
1、一天,乾隆皇帝和纪晓岚来到江畔散步。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怎样一幅美景呢?请大家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整体感知,说说初步感受。)
2、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指名说。
2)指导情感朗读,读出美景。
3)沉浸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或者这时你最想做什么?
3、总结:是啊,这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陶醉不已。红红的落日,道道的波浪,白茫茫的芦花,归巢的水鸭,(学生接读)构成了一幅江畔秋天特有的风景画。来,用我们的朗读,把这样的美景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4、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入了这迷人秋江美景中,定睛往湖面上看去,你们又看见了什么?自由的读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说。(整体感知)
2)你看见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A、抓“静静地”、“目不转睛”、“一动也不动”体会老渔翁钓鱼时专注。(静)
B、抓渔翁钓鱼时的动词体会技术的娴熟。
C、抓“活蹦乱跳”“金色”“大”指导朗读,读出鱼的特点。想象一下老渔翁钓上这条大鲤鱼时,心情会怎样?(激动、兴奋)。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读句子)请你带着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再读读这2句话。(动)
5、秋江的美景与渔翁的独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副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画,我们把它叫做——“秋江独钓图”。
四、小结:
以这样的画面为吟诗内容,纪晓岚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诗歌,怎样的惊喜呢?咱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完成“我是识字家”。
2、积累第一、二自然段中优美的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将文中的古诗与一、二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画面。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抓住重点词句、段落体会纪晓岚的机智。教学重点: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难点:将文中的古诗与一、二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画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秋江独钓图”。现在,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呈现在我的面前吗?(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连乾隆皇帝都觉得这个情景诗情画意。于是,要求能文能武的纪晓岚把这生动的情景变为诗歌。纪晓岚的回答又如何呢?我们一起走入文中去看看吧!
二、整体感知,抓机智。
1、自由的读读课文的3—5自然段,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2、抓主线,梳理到第五自然段:(皇上对纪晓岚赞不绝口。)
1)齐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发现?(连用4感叹号,连用4个“好”字。)2)机智在字典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具体指什么呢?咱们一起到文中去找答案。
三、精读课文,悟机智。
1、纪晓岚的机智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3—4自然段,把你认为他机智的地方做上记号,还可以简单的写写批注。
2、悠然“吟”诗显机智。
1)体会皇上的刁难:当场,必须,故意为难。2)如果是你,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3)纪晓岚怎么做的?(望----观察;走----思考;悠然-----轻松)
A、悠然什么意思?你这句话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他的轻松?(抓“吟”体会。)你能学纪晓岚吟一吟吗?
B、用在这儿你体会到什么(纪晓岚有才华)
C、通过情感朗读表现出纪晓岚的机智。
3、八字评价透机智。
1)对于这首诗,乾隆皇帝给出了什么评价?(用字绝妙、生动传神)
2)体会用字绝妙:(为什么说它用字绝妙呢?填填这首诗,你会有所发现哦!)
A、出示诗,学生完成填空。
()篙()橹()渔舟,()丈长竿()寸钩。
()拍()呼复()笑,()人独占()江秋。
B、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C、诗中巧妙地嵌入了十个“一”字,难怪乾隆评价道:用字绝妙!(学生接读)
3)体会生动传神:(为什么还夸赞生动传神呢?还是填填这首诗,你又会有新的发现哦!)A、出示诗,学生完成填空。一()一()一(),一丈()一寸()。一()一()复一(),一()独占一()。
B、你们能联系前文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找找诗中相对应得情景吗? C、学生反馈:古诗的一二行对应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l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静景,老渔翁在安详自在的钓鱼。)古诗的二三行对应第二自然段中的四、五句。
l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景,老渔翁的兴奋与高兴。)
D、合作读:老师读文中句子,指名学生读诗;女生读文中句子,男生读诗。
4)你能结合一、二自然段,把诗中所呈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听吗? A、指名说。
B、是啊!伴着红红的落日,听着古庙的钟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静静垂钓的渔翁。静静的、静静的等待着,一切是那么安静。突然有活碰乱跳的大鲤鱼上钩了,伴着老渔翁欢快的笑声,我们看见了拍翅飞翔的水鸟,扬起的片片芦花。一切,是那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C、此时,你对“一人独占一江秋”有怎样的理解呢?
5、小结:不管是迷人的景色,还是渔翁兴奋,悠然的心情,都被纪晓岚仅仅28字的诗歌表现的淋漓尽致。难怪乾隆皇帝要称赞这首诗:不仅用字绝妙,而且------生动传神!
四、回归整体,赞机智。
1、正是因为这首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乾隆皇帝才会不禁点头笑道(生接读)
2、请你学着乾隆皇帝夸夸纪晓岚。(指多名学生)
1)这首诗好在哪呢?(秋江独钓图用28个字表现了出来)
2)纪晓用他的机智化解了皇上出的难题,得到了乾隆皇帝连番称赞!可你们知道吗?纪晓岚的机智远远不在此!他能厚积薄发,短短时间内巧妙地改动几个字,把一首古诗为他所用,化解了皇上的刁难!不信,咱们来读读这首诗:《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3)读到这,你有什么想对纪晓岚说的呢?
3、最后,让我们一起学着纪晓岚,悠然的吟唱这首诗。
五、总结: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到了一首绝妙的好诗,更认识了一个机智聪明的纪晓岚!关于纪晓岚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起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接下来,我们也学学纪晓岚,做一做小诗人。
六、作业。
1、完成作业:我是小诗人。
2、收集纪晓岚的故事。
板书:
22、纪晓岚吟诗
用字绝妙
好诗 生动传神
机 智
好景 秋江独钓图
作业设计:
一、我是识字家。pò xiǎo hú pàn chuí diào yín shàng()()()()fù xí biàn dì dì wáng yú zhōu()()()()
2、选字填空。芒
茫
光()()然()果 白()()
一、我是小诗人。
秋江晚景 一()一()一(),()落日洒金光,一丈()一寸()。()白浪拍碧江。一()一()复一(),()芦花微荡漾,一()独占一()。
()水鸭没斜阳。()钟声古庙响,秋江美景()人盎。
准 情 趣
——三改教案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纪晓岚吟诗》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古代历史故事。课文围绕“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文章内容,语言浅显易懂,本以为上起来驾轻就熟,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深刻的体会到: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着实践加反思的模式,每一次修改教案都有不同的感悟。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前提下,遵循汉语言的规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明白一个“准”字,抓住一个“情”字,激发一个“趣”字。
一、明白一个“准”字。
“准”就是把握准教材,吃透教材。《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是以纪晓岚吟诗为主线,展开的故事,最后点明纪晓岚这个人物的特点:机智。
在初次备课时,我没有把握好这一中心,片面的认为文中的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把理解“一人独占一江秋”这句诗歌的意境作为文章的难点。这样的理解偏离了编者的、文本的意图。整个教案的设计围绕着让学生理解意境来进行,文本的教学显得散乱而零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下来,到有点顾此失彼,因“小”丢“大”。
在经过一次教学研讨和专家的指导后,我重新确定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我抓准了“机智”一词作为文章的文眼,最后一自然段为文章的主线,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纪晓岚的机智。这样教学下来思路清晰不少,连学生都能感受到:第二遍老师的教学思路更加的清晰,他们学起来也更加的轻松。
二、抓住一个“情”字。
文章本是有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从字里行间透露着它的情感。在《纪晓岚吟诗》这篇文章中,诗由景生,情由诗生。只有读懂了景,读懂了诗,才能读懂情。
在一、二次教学设计中,我都没能悟到这一点。纪晓岚吟诗,吟诗的内容从何而来?就从乾隆皇帝和纪晓岚所见的景中而来啊!从秋江独钓图中而来啊!但由于理解的不全面,在前两次的教案设计中,我人为地把“秋江”和“独钓”分为了两个部分来教学,把一幅完整的画面分割为了两部分,学生对“一人独占一江秋”和整首诗的画面感就不完整,情感就不够统一和完整。
因此,在第三次备课中稍做调整,让学生感受“秋江独钓”的美景,读出情来。把看见美景的心情读出来,把悠然自得的心情写在脸上。为理解纪晓岚的人物特点打下基础。
三、激发一个“趣”字。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课文阅读也一样。因此,在第三次教案设计中,我加入了清代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激发学生对纪晓岚的好奇感,探究感。同时,也用这首诗为纪晓岚的机智画龙点睛。
谈到趣,作业设计也是以去为本。紧扣语言文字,加入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快乐的作业。调整后的“我是小诗人”一题极为学生喜欢,学生做起来兴致勃勃,给我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纪晓岚吟诗》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古代历史故事。它记叙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为难他。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时间里吟唱出绝妙的“秋江独钓”古诗,表现出机智过人的聪明才智。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
课文围绕着“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做到读思结合,读悟结合。
1、把课文中的古诗与1、2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感悟古诗与所见情景的关系,体会古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后,我让学生把课文的1、2自然段读几次,然后把古诗和1、2自然段对照着默读几次,想一想文中的哪些句子与诗中的哪行句子相对应,说说古诗“用字绝妙”表现在哪里,描写“生动传神”表现在哪里,“一人独占一江秋”怎么理解。然后把1、2自然段与古诗对照着多读几遍,边读边浮现诗文表现的形象,参看课文插图,把诗变为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意境。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借乾隆皇帝之口表达出盛赞古诗和诗人的浓厚感情,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到位。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和1、2自然段内容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开头连用四个“好”字和四个感叹号,从中体会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感情朗读,注意把前面两个“好”字读得轻而短,表达肯定之意;后两个“好”字读得重而饱满。
3、教学设计及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师上课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不够流畅、自然,还不能通过自身情感去激发学生;最后一自然段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比较仓促,几个“好”字还没有引导学生去充分的感悟、理解,对这一节的感情朗读的指导还不够;
纪晓岚吟诗》:诗文对照,想象画面——自读自悟,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