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主持人演讲稿(5篇)

时间:2019-05-14 20:1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字的起源主持人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字的起源主持人演讲稿》。

第一篇:汉字的起源主持人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汉字的演变。包括演变阶段和方式两大部分。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但是渐渐地,人们就发现这种记事方法的模糊性和有限性,黄帝更是因此在与蚩尤的战争中连连失利,就命仓颉解决此事,一开始,仓颉用雪地上的脚印来表示各种动物,后来,他上观日月行程,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也就慢慢成形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文字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之力所能胜任。甲骨文之后,中国文字大致又经历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几个阶段,合称为“汉字七体”,下面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它们。首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其主要特点为图画性强,比如“人”字,还有有很多合成性文字,人靠在树上即为“休”。其次是大篆,许多的文献资料把大篆和金文归为一体,比如《华夏五千年美术文化史》中就数次提到“金文(亦称大篆)”类似的话,那么金文就是大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大篆和金文是种属关系,金文只是大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字体。大篆相对于甲骨文来说变得比较线条画和规范化,后期则是与小篆相似。小篆,又称“秦篆”,它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外,还使汉字变成美观的方块字体。但是因为小篆是上下的长方形字体,书写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之后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使用我们现在称为的草书,“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

直到汉末出现了楷书,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它彻底的摆脱了篆书形态单一的影响,横竖撇捺,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故称“楷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有一种字体,行书,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现在被大多数人喜爱。

说道汉字的来源,就要提到汉字的六书,也就是六种造字方法。分别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象形和

会意较好理解,就不在此多说。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无法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这样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凶险”的“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中间的“一撇一捺”象征掉下坑时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俗话说秀才识字读半边,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只读半边字,这利用的就是形声字。

转注字和假借字使用的较少,但也是重要的造字方法,转注指的是完全同义,有三个条件,为同部首,音相近和可以互相解释。如“考”和“老”,两者都属“老”部,所谓“考,老也”。

“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这充分说明了假借于古书的重要意义,假借是指用已有的汉字去记录新词,比如“长”本为“长发”,在古文中常为“长久”之意。

以上就是汉字的演变阶段和方式,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篇二:关于汉字的起源

组长:大家好,我们是起源小组,主要给大家展示汉字的起源。我们分头找资料,发现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除了课本上提到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还有八卦说、河图洛书说、图画说.“书契说等。古书上普遍记载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请大家看幻灯片,我们会在展示的同时,让组员简要地介绍。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远古时候,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要把事情记录下来很不方便。传说有一次,仓颉的母亲出外采桑,仓额一人在家编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来告诉他,山上的一只猛虎将本村一头黄牛咬死吃掉了。仓颉十分气愤,约了伙伴去除害。临行前,他在西墙上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点了一点,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阳落山才能回来。仓颉的母亲归来,见墙上画了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以为自己的儿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气得晕了过去。傍晚,仓颉打猎归来,见娘脸色蜡黄,气息奄奄,忙问有何伤心事,娘说明了原委,由于过度惊吓,不久便去世了。仓颉既后悔又难过。从此,他便骑着驴,离开家门,体察各地风土人情,记录方言土语,立志要造出字来。

那时没有纸,仓颉便把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树皮和苇叶上。驴骡驮得过重,行到今岐山县境内仓颉庙村时累死了。仓颉不能继续前行,便寻了座茅草房住下,从早到晚写写画画,忙着造字不停。当时,他正琢磨着“出”和“重”两个字,山上架山本该为“重”,远行千里本该为出门在外的“出”,但由于青蛙的聒噪扰乱了他的思绪,把这两个字给弄颠倒了。他一气之下,饱蘸了浓墨,狠劲向旁边的池塘中甩去。墨点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这才不叫了。至今,这里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诗云:“仓颉造字思绪浓,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笔轻点墨封嘴,从此闭口永无声”。据说,仓颉在这儿造的字非常多,民间有诗为证:“仓颉造字一石粟,孔子读了七斗七,剩下二斗无用处,撒到邻邦赠外夷。” 汉字的来历 1.组长:大家好,我们是象形小组,我们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造字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主要给大家展示的是象形文字。大家知道,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做成幻灯片,让大家来猜一猜

(三)猜字谜

1、猜字谜的方法介绍。猜字谜主要的三种方法。有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加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猜谜的时候,常常要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主要三种,其他方法也很多,有兴趣可以看《字谜大全》这本书)

2、热身练习。(让学生猜几条字谜)

3、我们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字谜,请同学们上来猜一猜吧!

拉起字谜条幅,学生上来尽情地猜。1.书法对联

组长: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很有来历,说是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见他是卖豆芽的,于是就写下这样一幅对联:

出示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

请同学读出正确的读音,并说出其中的意思。2.有趣的歇后语(1)相声:

甲:(跟乙打招呼)咦,半月不见,瘦啦?

乙:我废寝忘食研究歇后语,能不瘦吗?

甲:歇后语?

乙:就是一句话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像生动的谜面,由后一部分回答才是本意。甲:啊,是这样。想来一定有不少收获。

乙:收获可大啦!这歇后语简练、生动、幽默、有趣,真是说不尽的好哇。甲:啊!我来考考你,咋样?

乙:你就考吧!甲:孔夫子搬家——

乙: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组长:我们小组不仅给大家带来了相声,还搜集了很多有趣的歇后语来让大家猜一猜,大家想猜吗?猜对有奖哦!(2)歇后语竞猜。

组长:好了,大家如果想进一步地了解歇后语,可以买这本《歇后语大全》,上面有趣的歇后语一定会让你笑口常开的。3.我们这组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有关谐音的小笑话。

小品:竹竿与猪肝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组长:主持人,我们虽然不是谐音俱乐部的成员,但是我们也准备了有关汉字读音的内容。能让我们展示吗?

三位同学说绕口令。1.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硬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2.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3.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附:

1.女子又多心(打一字谜)怒 2.口出悲声,缝在衣中。(打一字谜)哀 3.中字夹在衣当中。(打一字谜)衷 4.免加点,草里钻。(打一字谜)兔 5.女子口说要齐心。(打一字谜)恕 1.字谜:皇帝新衣——袭 2.字谜:一流水准 ——淮 3.字谜:石达开 ——研 4.字谜:拱猪入门——阂 5.字谜:格外大方——回

6.字谜: 走出深闺人结识——佳 7.字谜:一千零一夜——歼 8.字谜:七十二小时——晶

9.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10.字谜(打一字)黄昏前后----昔 11.字谜(打一字)一箭穿心----必 12.字谜: 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点——器 13.字谜: 贪前稍变就成穷——贫 14.字谜: 半布春秋——秦 15.字谜: 银川——泉 16.字谜: 一来再来——冉

17.字谜: 守门员——闪 18.字谜: 有人偷车——输 19.字谜: 酿酒之后隔日香 20.字谜: 半青半紫——素 21.字谜: 自己——体

22.字谜: 秀才翘尾巴——秃 23.字谜: 重点支援大西北——头 24.字谜: 身残心不残.--息 25.字谜:十八乘六——校 26.字谜:一勾心月伴三星——心 27.字谜:一撇一竖一点——压 28.字谜:八字头——学

海水潮潮潮潮潮潮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haishuichao zhaozhaochao zhaochaochaoluo fuyunzhang changchangzhang changzhangchangxiao 海水在早上的时候就会涨潮,到晚上的时候落潮。

天上飘的云会越来越长,但它有时会变的很长有时就会被风吹散了!

有趣的汉字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篇三:汉字的起源

浅论汉字的起源

【摘 要】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如结绳说、八卦说、图

画说等。根据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材料,汉字起源是多元的,汉字符

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原始记事方

式中分离、转化而来的,是我们华夏大地的劳动先民生产劳动实践

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汉字;起源;多元;必然趋势

一、有关汉字起源的三种学说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脊梁,是基于思想交流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汉

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的选择。关于汉字起源这个问题,影响较大的有三种,下面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一)汉字始于结绳说

所谓“结绳”,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帮助人们记忆,处理日常

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大大小小的绳子用不同的搭配方式表示不同的意思。《北史·魏本纪》中就有所记载,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

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就记录了

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选举、庆典、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

下来。并且,结绳之说在我国古籍记载中并不少见,如:《周易·系

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

察。”

可见在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的风俗。但结绳的作用只在于帮助

记忆,它本身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事件,也不能表示词的读音,因此

结绳在原始社会的人群活动范围还不是很大,对记事符号的交际功

能要求不高, 因此它是一种合适的记事方法。并且,结绳的一些形

象也可能与某些汉字的构形有着直接的联系,如《说文解字》云:

“世,三十年为一世。”似乎与数目相关。可见,结绳方法对汉字 的产生有过一定影响,但如果因此断定“文字之作,肇始结绳”则

又过于绝对,不能使人信服。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结绳“不是书

契的祖宗”(《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也决不是语言的前身,但

从结绳到文字,“在用符合帮助记忆的思路上却是相似的。”可见

“结绳说”对于解释汉字起源来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二)汉字始于八卦说

所谓“八卦”,就是古代用于占筮的八种符号,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

八种符号两两相叠,又可演绎出六十四卦的符号,都是由阴阳两爻

组合而成。阴阳符号的形成,是古人仰观俯察,对自然万物基本形

态进行抽象的结果。《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既如此,单从“观物取象”的角度来看,汉字的产生与八卦的形

成,其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是可以肯定的。但文字的萌芽在仰韶文

化期间,而八卦占卜的流行则在后来的龙山文化期间,因此八卦的产生和汉字的创造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并不能说明汉字是由八卦

而来的。再者,汉字的“观物取象”基本上是一种形象的再现,而

八卦的“观物取象”则是一种抽象;前者用于记录语言,后者用于

占卜吉凶,两者性质功用各不相同,不宜混为一谈,更无所谓源流的关系。诚然,八卦作为远古文化的符号系统,在汉字创造的整个

过程中,对一些汉字的构形有过渗透和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个别的现象,不能据此认为八卦是源,汉字是流。

(三)汉字始于图画说

许慎《说文解字·叙》:“书者,如也。”《段注》:“谓如其事物之

状也。”

此“书”字,其意犹今言“依样画葫芦”,实与绘画无别。从这里 我们便可看出汉字与绘画的密切关系,即所谓“书画同源”。比较

明确地从汉字起源的角度阐明“书画同源”观点的人是宋代的郑樵。

他在《六数略·象形第一》中说:“书与画同出??凡象形者,皆

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后来,孙治让、沈兼士、唐兰、蒋善国等人都曾明确指出图画和象形文字的源流关系。如唐兰先生在《古文学导论》说“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在后来的《中国文字学》中,他又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

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这句话说明了文字和

图画的联系与区别。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文字。因为

大部分的象形字都是照着它所表现的物体形状画出来的,即所谓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太阳、月亮的图画文字等。现在,“图

画说”已是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一种主要的汉字起源因素了。

二、汉字的起源多元论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材料。这些材料对于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颇有启发意义。1.象形符号

象形符号主要发现于黄河下游,以山东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距今 4500年。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陶器上

有4个象形符号,在同时期的诸城前寨遗址发现了一例残缺的图形

符号,显然就是其中一种象形符合的残文。对于这些符号,汪宁生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一文认为这还不是文字,而是“属于图

画记事性质”的符号。但大多数学者则主张它们是早期的汉字,并

对它们进行了考释:第一例象钺之形,第二例象斤之形,第三例象

日在云气之上,为“旦”字(有人认为“日”下为“火”字,故释

“炅”,义为日光,也可备一说),第四例应该就是第三例的繁体,下面是山峰并立,山之上是云气,云气之上是太阳,意即一轮红日

冉冉升起,高出云山之上。这些符号决不是随意刻画的,很可能是

东方民族中一些氏族的徽号,而且它们与古汉字的形成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从符号本身的结构来看,1、2两例为独体象形符号,3、4两例是合体会意符号,也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此外,这些符号

如第3例还出现在大汶口文化的大玉琮和良渚文化的玉璧上,说明

这些符号已在一定范围类流行,具备了交流信息的可能性,起到了

文字符号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这些象形符号与古汉字颇为接

近,是古汉字的前身,应属于原始文字的范畴。2.图形族徽

图形祖徽指出现在铜器铭文中的象形符号。对这些符号,人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明朗化的过程。宋代吕大临在《考古图》“木副已 卣”的释文就曾指出:“木者,恐氏族也。”郭沫若可能受此启发,在他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中提出了

“族徽说”,认为“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盖所谓‘图

腾’之孑遗或转变”。解放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这类图画

性很强的符号作为文字来研究,用研究文字的方法来解救它们,并

把它们改称为“族氏文字”。

尽管学者们在给铜器铭文中的象形符号定名时各不相同,但有一

点却都是一致的,即都把它们看成是与汉字形成有关的原始材料。

“族徽说”或“族氏文字说”,把这些符号看成氏族的徽号,而象

形符号表示族名,应该就是原始表意字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汉字起源的多元论已经代替单元论并逐步走向成熟,无论

是从原始记事方法方面还是从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方面都揭示着

这样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汉字这种符号体系的产生已经不再以

某一个单一的学说为宗而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等原始记篇四:汉字起源与中国的汉字文化

汉字起源与中国的汉字文化

【摘要】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但有文字的语言却不到其中的一半。在有相应文字的语言中,汉语、汉字却又是历史最悠久的。

汉字是现今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文字。汉字之

所以能成为世界之最,是因为它与汉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本

文参考了历代典籍文献、神话传说、古文字以考古学成果对汉字的起源及其与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紧密关系作了论述,以彰显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汉字;起源;考古;神话;文化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起交际作用的工 具”[1]。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则是中华文明和历史的载体。

可以说,语言文字是记载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而汉字的象形表意本质,决定了它比英语、俄语等表音文字更能有效地承载

历史和文化。

汉字与古埃及文字的圣字书、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一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至今却只有汉字保存了下来,并一直为

汉民族所使用,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即是汉字的优越性。

一、汉字考古与中华文明

谈到中国的文化,是不能不谈汉语和汉字的,语言文字是历史和

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说“中华文明五千

年”,主要是指汉民族使用汉字的历史以及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历

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经

发现过刻划在陶器上的记号,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类型遗址出

土的陶器上的符号,年代早,资料丰富,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其中

有一些横竖的刻划,像一、二、三等数字,“很多人认为这类符号

就是这些数字的前身,这是有道理的。不过这并不能证明原始社会

使用的记数符号是文字。”[2] 建国后,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发现了以下五个象形符号,这几个符号都刻在同型的大口陶缸上。

据估计,大汶口晚期距今约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左右。关于大汶口

文化象形符号的性质,虽然存在不同意见,但是,正如裘锡圭先生

所说:“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的作风跟古汉字很相似,二者之间似

乎不会一点没有关系。”[3]因此他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

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二、汉字起源与神话传说

(一)汉字神授说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又见于《论

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己矣夫’”等记载。

河图洛书是什么?孔安国《尚书传》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

下,??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筹。”(九筹,治天下之九类法则。)

《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五十年秋七月,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这一记载可能是说渔猎时代初民在黄河、洛水某处山崖边发现过或猎取过巨型的爬虫和大龟,于是刻画在石

崖上,告诉后人这里有过龙或龟猎获物。多年之后,被人们发现了,附会为天赐圣王以创造文字的蓝本。”[4]

(二)仓颉造字说

这一说法,较早产生于战国晚期,流行于汉代,许多典籍中都有

记载。《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

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又《说文

解字·卷十五》“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5]后来,人们把

仓颉造字“神化”,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粟

雨,鬼夜哭。”实际上,汉字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创自一人。

(三)汉字起源于记事的传说 远古人民为了帮助记忆,发明了不少记事的方法,如结绳记事,八卦记事等。结绳记事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又“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说 文解字·序》:“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但是,结绳

不具备文字的性质,把结绳视为文字的起源,是不可取的。

三、甲骨文与商代文化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其中许

多字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使用着的。甲骨文以其象形性,深刻反映

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甲骨卜辞中有天象、地理、方位、时间、农业生产、等级、官职、军事、刑法、人体、称谓、物质文化、祭

祀迷信、动作行为、状态性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考查商周及以前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甲骨文主要发现地在河南安阳小屯

村,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为“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它上乘原始刻划符号,下启青铜

器铭文。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已经包括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里所概括的“六书”——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以象形字居多,如:

(人)、(弓)、(夕)、(木)、(日)、(鱼)、(目)等。

甲骨文字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与天象有关的,卜

辞中就有“日、月、云、风、雨、雷、雾、霾、每(晦)、晵、虹”

等字。甲骨卜辞的“月有食”一篇是我国最早关于日食的记载,这

在天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卜辞内容为:”癸未卜,争贞:旬无祸?

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今译为:“癸未日占卜,名为‘争’的占卜人问:未来十天内有没有灾祸?第三天乙酉晚上,发生了月

食,是闻报机构报告的,时间是在八月。”[7]

四、从原始汉字看文化遗迹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等都

会汉字的形体或音读上打下烙印,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和社会面貌。比如,“安”,《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

在宀下。”把女性关在家里,便可以“天下太平”,“奴”字,从女,从又(手)表示手抓女为奴;“妾”字,从女,从辛(古代一种刑

具),有罪之女虏为妾。这些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系氏族社

会以后,女性权利的低下。又如,“姓”字,从女,从生。所生从

母姓,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

汉语中一些表示色彩的字词同样也包含文化的积淀。刘云泉《语

言的色彩美》[8]一书第七章《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中

说:“色彩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哲学思想

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外,从色彩词语的丰富发展,也

可以窥见我国纺织业、陶瓷业的发展状况。”

五、通过汉字考证民族的迁徙和兴衰 人类学的研究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的文化借字残余在征服者的语

言里,有一大部分是地名,因此通过地名字词研究可以考证民族的历史。李荣在《民族与语言》第三节《从壮语地名考证壮人古代地 理分布》中,引用了广东、广西两省中所含有“那、都、古、六”

等字样的壮语地名,如:“都那、那伏、都会”,“古镇、古阳”,“六 合、六田”等,证明了壮族以前在两广的分布领域要比现在大得多,现在居住地域缩小了,但是,地名却留下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9]汉字的出现是汉民族走向文明的标志,同时,汉字本身又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承载着数千

年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华文篇五: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最早的文字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表意字是中国汉语形成历史中最早的一种文字,汉字经历了经历了里表意字,表音兼表意,变音字,三个历程。其中表意字是指根据所概括内容的意义 所

创造的字,在汉字的初始阶段,没有笔画,没有字母,从画图和实物记事慢慢发展,很自然的把依靠最多的意义首先融入字体。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最初的甲骨文,已经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意义。而埃及等文明古国均无此程度,这是为什么呢?

许多科学家认为:1.还有更早的文字没有被发现;2.甲骨文一开始就是有抽象意义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为什么埃及等文明古国均无此高度?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将文字统一。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小篆除 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称之为——“汉隶。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其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goshikku-tai(直译即“哥特体”)。

第二篇:汉字起源

试论汉字的起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当我们的祖先用原始工具在树枝上刻下历史性的一笔时,这便是文化最初的足迹,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记录了原始人类的生活起居及从事的社会活动,例如打猎,祭祀,很好地传承了古国文明,可以说文字的产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虽然是夸张的描述,但也可见文字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关于文字的起源,历年来各家众说纷纭,据《易•系辞》、《老子•八十》、《庄子•胠箧》、《说文解字•序》,在仓颉造字之前我们的祖先曾用结绳记事。此后,“太昊 ,伏羲氏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然后是“仓颉作书”,即有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图画说,原始意象说等,且各说法具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图画说以其形式上的象形和内容上的丰富含义得到文字学家们的普遍认可,并命名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裘锡圭先生赞同“文字画”),唐兰先生用“文字等于图画加上语言”支持图画说。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文字画”说包含的信息量明显大于其他表现手段。著名的人射鹿图是个强有力的证据。图画给人的直观感受即是弯弓搭射箭去射,这是显性的信息量;隐性的信息量是该图以直观形式作用于人的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联想与想象,得出“射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不论是射人,射马,还是射虎,”,这是结绳,契刻所不能做到的。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图画是原始文字的“源”,而忽略了其他的史前文字的存在形态。我认为,图画是作为汉字的主要起源的,结绳,契刻,八卦可认为是次要起源,为研究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古代社会,原始记事主要可以归纳为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三种方式各施其职,实物记事与符号记事可以说是原始人类为帮助记忆的最初尝试。郭沫若先生的“文字的发生和发展 ,在结构上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刻划系统 ,另一个是图形系统。”“刻划系统应在图形系统之前 ,“因为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 ,即描画客观形象而要能象 ,那还需要一段发展过程。” 等系列观点的提出和史前刻划符号的发掘极大地震撼了“人类文字起源于图画”的理论。首先,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刻划,记号,图画等视觉符号形式的存在状态都是以“原始人类”的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客体,它们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之所以使用不同的表达工具,都是满足使用主体不同的需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次,从主体行为的主动性来说,远古人类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很简单的,更不带政治色彩——将主流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人之上,也就是说,选择结绳,刻划或图画是有相对自由的,虽然有些学者根据汪宁生先生的《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一文的调查得出了“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只是一种“随意的刻划记号”的结论 ,认为它们既“没有社会性”、“本身也没有自我说明的作用”、“任何信息也传达不了”,这种说法未免太绝对化和武断了,图画以其象事物的型和表意得到认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结绳记号同样也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远古人类用随意的结绳动作有意识地保存记忆,避免遗忘。我们说“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结绳也是作为原始交际工具在帮助记忆的同时,也作为相互交际往来的凭证,“工具”性质是可以肯定的,从这点上足以说明结绳与文字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排斥结绳起源说可以说是否定结绳记事的这段历史。结绳的方式虽然简单,但足以表达简单的意思,例如记忆与盟约,而且在后代结绳方式亦有遗迹,如朱熹记述的苗民不知文字,仍以结绳记事,并父子相传,林胜邦亦考证过硫球结绳法分指事会意两类,凡物品交换,租税赋纳,用以记数者,则为指事类;结绳记事也成为后来有些汉字的取象之源,如汉字中的、、等字即取象于结绳,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认为,在声符文字未发生以前,图画文字里只有极少数的象形,此外,就完全是象意字了。即图画文字演化为象形字和象意字,而据上所证,象形字与会意也可以在结绳记事上找到一点证据,可见,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前奏和预演,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准备。

契刻是远古人类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创造的用于帮助记忆数字的一种方法,契字做动词,《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由于数目记忆的困难,所以刻木来作为一种信约,由于古代文献的大量记载,如《管子•轻重甲》、《列子说符》、《易林》、《曲礼》等,文字家们对契刻说给予了适当肯定,认为契刻的“约定俗成”的性质已经十分接近文字,已经带有书写的性质,然而仍不承认它是文字的起源,虽然有人推测汉字的一到八数目字来源于契刻,但不能作为有力证据。我认为,契刻的符号与汉字是相当接近的,服从于交际需要,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服务于小地区,小范围人们的交际圈,从认知学的角度,远古人类的简单思维已经创造了奇迹。刻划符号与人类思维具有直接的关系。为使对事物的直观认识能够保存,于是借助一定的形式(刻划)来实现,刻划的符号即代表现实中的事物,若我们把远古人类为保存原始记忆的意图叫做“意”的话,通过心理加工,其生成的图象即刻划的符号可以叫做“象”,即原始心理图式,可见远古人类有了“我手写我口”的可能,虽然这些刻划符号并没有语音形式,但无语音并不妨碍小范围的交流,并不影响突破时空限制的记忆,虽然所记忆的内容十分有限,只限于简单的具体的事物,但“约定俗成”的性质和工具的职能足以证明它在文字产生之前的重要性,作为次要来源来说,并不过分。由于各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赞同一种起源说而排斥另一种起源说显得太主观化,还有学者折衷一说,认为结绳和象形汉字之间有个中间环节,即是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原始“数字卦”,阐述思路是结绳主要是用以记数的,实际上结绳是原始的数字形式,先民用这种原始的结绳数字进行占卜,“河图洛书”正是这种原始结绳数字排列而成的数字卦图式,这些图式可以排演出众多的数字卦,不同的数字卦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说数字卦粗略地具备了文字的功能,但这些数字卦所代表的内容毕竟让人难以把握,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记录数字卦所蕴含的内容,掌管卜筮的巫师们才逐步地发明、创造了象形汉字。实际上,各种起源说法都有其理论基础,然而我要说的是,人们在重视事实考证的同时,忽视了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文字学家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审视中国古文字时,怀的是探求“文字”的目的,何谓文字成为衡量的标准,裘锡圭认为,语言文字学者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派。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叫做文字。裘先生认为这种分歧只是使用术语的不同,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绝对的是非。然而实际上,文字的定义却成为探索文字起源的关键。也就是说文字学家对文字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由此导致了探求文字起源时的理论基础不同,验证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才会有各种文字起源说。狭义派的观点是:“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这句话道出文字的性质。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中国的文字是方块汉字,自然,狭义派文字学家以这定义做衡量标准,以古推今,进行严格的一一对照的研究,文字和非文字的符号界限分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很容易找到不符合的条件,如不代表语音,只是远古人类随意做的记号,一个个绳结并没有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建立起固定的联系,认为汉字是高级的符号体系,其复杂的构形是不可能从简单的契刻演变而来的。从固有的文字构形来判断史前符号,根据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距汉字发生的源头较近,绝大多数文字个体是通过象形的诱导产生的图形式文字,文字符号与它所代表的词之间的联系,很明确地表现了汉字与图画的渊源关系,“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广义派文字学家在“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的理论指导下,支持图画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从宏观角度来说,只要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本身具有一定意义,都可以作为探索文字起源的材料和证据。根据目前考古工作的进展,我们没有有力的证据非常肯定地说图画说就是文字的唯一起源,恰当的说,这是主流观点,也有人持否定意见,认为以指示性的图案作叙事型的描绘的“图画文字”在中国尚未发现任何痕迹,而古埃及前王朝时代的象形字,其文字本身就是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示的。不能因为甲骨文中象形字数量众多而断定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大部分文字学家如唐兰,裘锡圭还是持肯定意见,我认为,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可以像广义派的做法,认为图画说是主要起源,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丰富文字起源说的理论,形成多元化的观点,但其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在文字定义做广义和狭义区分的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对文字起源说也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在远古人类时代,结绳,契刻,八卦,图画作为符号形式,依表达者的需要来选择,处于一个较自由选择的阶段。图画符号以其整体的优势(象形,象意)奠定了起源说的基础,但从广义上来说,可以把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和发展汉字起源的理论。

第三篇:【汉字起源】

【汉字起源】

1、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创造的一种文字符号系统,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系。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其他古老文字,早已失去了记录语言的功能而成为历史陈迹,例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象形符号等,只有汉字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

2、据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已有汉字的萌芽。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简单刻画。

1975年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距今大约有六千年),发现陶器上有一些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简单符号。

同时期的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类似的符号。

这些符号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有某些相似之处,有人认为它们就是古代汉字的前身。

3、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仓颉就是汉字的“原创”发明人。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 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 发明文字的灵感。

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实际情况可能是仓颉曾经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但是,汉字的创造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更不是一人所能够完成。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 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4、文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辅助记忆方式的基础上,经过许多世代的“知识分子”和“准知识分子”们集体创造并逐步成熟起来的。

文字的萌芽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但是经过使用者的加工整理,图形或符号逐渐同语言中的“词儿”对应起来,并能够代表语言用来记事和交际,这样文字符号体系就逐渐形成了。

汉字,其中有象,其中有意。她是一首流动的哲学史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现,人类便找到了开启自然与智慧之灵的钥匙。没有文字,便也就没有今天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 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 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 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 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 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 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 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 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 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几经变异,一脉相承,终于成为现在中国通行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而且记录了中华民族灿烂的5千年文明史。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认识这“千年神甲、文字始祖”,共同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殷代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开始是自然流露,无人注意,1899年王懿荣辨认为商代文字,从事收集。1903年刘鹗拓印《铁云藏龟》。早期的研究者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罗振玉又搜集实物拓印为《殷虚书契》等,并作考释。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连续八九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年夏发掘的第127号坑,得甲骨文1.7万多片。综合先后所得加以拼缀挑选,编印为《殷虚文字·甲编》和《乙编》,共收甲骨13047号。董作宾根据发掘材料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分甲骨文为5期,对文字的文法、字形、书体等的演变有所阐述,其后时有修正。陈梦家在所作《殷虚卜辞综述》中慎审总结,断代说遂基本可信。甲骨文考释方面学者颇多,成绩突出的有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孙海波采集编印为《甲骨文编》,初版在1934年,1964年修正再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汇集1899年以来80年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传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具体指导,编印为《甲骨文合集》,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发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钟少林等5人编著《小屯南地甲骨》,增加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例如:①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②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写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来专指安阳殷墟所出,从发现至今已80多年,经过许多学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绩,在中国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发现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如陕西省西安市沣西张家坡出土三片卜骨,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县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出土292片卜甲,又扶风县齐家村出土1片卜甲,6片卜骨。其中以岐山、扶风所出比较重要,片数既多,不同单字在250字以上。这些资料出土地点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内容简单,字形与殷墟不尽相同,确是中国考古学之新发现,而从中国文字史看,还没解决什么问题。

第四篇:汉字起源

汉字起源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第五篇:汉字的起源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又见意的文字, 中国汉字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它独特的读音上, 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独特的形体和寓意上。读音、形体、寓意的独特性, 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20 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 改变了中国学术界在探索中国文字起源课题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传统的研究手法逐渐被摒弃, 全新的手法和全新的思路陆续出台, 由此掀起了利用最新的考古资料进行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由于学者对出土资料的理解、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的不同, 以及对材料的取舍上存在着差异, 所以对中国文字的起源考订还无法形成统一的结论。综合目前的研究现状, 在20 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 至少形成了8000 多年说、6000)7000 年说, 4000多年说和3000 多年说等多种不同的观点。

一、汉字起源八千年说

此说以20 世纪80 年代河南舞阳贾湖考古发现的龟甲、骨、陶、石等刻画符号为依据, 认为贾湖契刻是中国汉字的正源, 是汉字的始祖。1987年光明日报记者侯红光报道了河南舞阳贾湖契刻的发掘情况:“ 出土这批甲骨遗址, 位于河南舞阳城北22 公里的沙河故道旁。经碳14 测定, 这里的文化层异常单纯, 是一处距今八千年且保存完好的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在几片呈灰黄色的龟板浮甲表层, 显而易见的人为契刻符号不容置疑。此外, 还有用锐器画在石具和骨片上较规则的符号可以佐证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 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板上, 是与远古时期人类占卜相联系的佩在身上的饰物”。据王忠恕先生和张居中先生研究认为:“这些符号的刻画、笔势、形态、组合等各方面都与殷墟甲骨文基本一致”,“所以说这些符号应该是八千年前贾湖人使用的文字,„„贾湖契刻才是中国汉字的正源, 才是汉字的始祖”。据此, 研究者认为中国汉字的起源至少已有8000 年以上的历史。

二、汉字起源六七千年说 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先后在山东、西安、河南等地发掘出土大量的原始陶器, 这些陶器上有众多刻划的符号。学术界以西安半坡遗址和全国仰韶文化及大溪文化等遗址发现的大量陶文刻符为依据, 认为这种些刻符已具有文字的功能和性质, 是中国早期的文字或汉字。经考古年代学者研究表明, 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相对年代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

三、汉字起源四千年说

汉字起源四千年多年说, 其中又分为大汶口陶文文字、丁公陶文文字说和王城岗陶文文字说等等。此说认为大汶口刻画符号、丁公龙山文化陶刻符号或王城岗陶文是早于甲骨文并与古汉字有关的文字, 中国汉字的起源据此可上溯距今四千多年。

四、汉字起源3000 年说

汉字起源3000 年说其中又分为夏代文字说和殷代文字说两种。(一)夏代文字说

文献记载夏朝有“夏书”, 结合相当于夏朝的考古学遗址“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较多的陶文符号等迹象分析, 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首先是在夏代初期由居住中原地区的夏人创造的, 这与中国历史中原的夏人首先进入文明,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相一致的。汉字是与中国文明同时产生的,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殷代文字说

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殷墟文化的年代可界定在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年期间, 而殷代的甲骨文则是这一时期内应用的文字系统, 故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此说认为甲骨文字是已成熟的古汉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古汉字系统, 考古发现的前此时期和 史前时期的刻文刻画符号, 还缺乏足够的与甲骨文字相联系的证据, 故这些刻文或符号目前只能认定其可能是古汉字的萌芽或前身。甲骨文说推动了我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发展。甲骨文的研究考释深化了对汉字构造理论的研究。汉字的构造方法, 即“六书”理论, 是许慎在 《说文解字·叙》中总结出来的。由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战国秦汉文字的基础上, 与甲骨文尚有1000 多年的时间差距。这期间, 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用许慎的“六书”理论去解释甲骨文字的结构形体,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

下载汉字的起源主持人演讲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字的起源主持人演讲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汉字的起源(DOC)

    目 录 汉 字 的 起 源..................................................汉 字 的 构 成..................................................象 形 法 .......................

    关于汉字的起源

    组长:大家好,我们是起源小组,主要给大家展示汉字的起源。我们分头找资料,发现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除了课本上提到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还有八卦说、河图洛书说、图画说. “书契......

    汉字的起源

    一、请你谈一谈对汉字起源的认识和理解。 1、结绳(记事)说 关于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这也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方法。《说文解字·叙》:“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