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日撞船事件下难忘的九月
我写下此文时,2010年即将过去。回想我从2003年来中国的历程,不得不感慨,环境改变人,时代造就人。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混”至关重要。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寻找自我,享受青春,让我觉得万分幸运。而与我有关的成长与挫折,很多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日关系的折腾息息相关。
我走过的7年中,没有一年像2010年让我备感艰难,让我体会到卷入一个环境会如此之痛。在这里,我与读者,一起分享我难忘的九月。
2010年9月7日,在日本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海域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接下来中日关系陷入僵局,政治关系恶化,国民感情退步。9日下午,我从东京回到北京后,飞往我的新书《中国,我误解你了吗?》全国巡讲的首站――重庆。10日上午前往重庆大学演讲。当时原以为很敏感,门口聚集着大量保安以防不测,结果倒是平安。下午接受了几家当地媒体专访,期间我也没回避这次事件。期间我谈到,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分歧,两国体制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事情的解决。此次事件与以往东海上巡逻船、调查船之间的对峙不同,毕竟相撞了,日方已经采取法律措施了,中方现在通过政治手段或外交压力去要求日方放人,日方肯定会第一考虑国内依法治国的程序的。
当时我想,船长被拘留的10天内,双方能否发挥智慧,寻找出超常规的办法是关键。不过要突破困境,寻找“软着陆”相当困难。
接下来,13日凌晨才回到北京,匆匆收拾后一大早继续赶去新浪网做视频访谈,下午4时多飞往澳大利亚,参加19日悉尼国际马拉松比赛。15时整到达北京机场,本打算迅速登记飞往悉尼。后来发现,原来日本人去澳洲也需要签证!一时整个人感到彻底崩溃,后来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在网上申请,并用信用卡交20澳元即可。最终在起飞的20分钟前勉强登记成功,全速冲过安检,最后大汗淋漓地登机。
次日早上6时多到达悉尼机场,机场内人特别拥挤,入境又不顺利,好不容易到了出口,接待人员记错了时间。一个人徘徊良久,换货币,打的到市内,终于安宁。
到达酒店后,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关注中日撞船事件的后续。撞船事件与其说是外交案件,不如说是内政冲突。两国外交部谈判已一个星期以上,深受着内政的复杂影响。刚上任的营直人能向中方被动妥协的空间不大,还是按部就班。
9月18日,在这个对中国充满纪念性的日子里,北京发生了反日游行。听说中国年轻人将到位于北京日坛路的日本驻华大使馆进行抗议。非常遗憾自己无法到现场去观察那时的情景。我一直觉得,那种民众自发、官方默认的游行,是我们海外中国观察者了解中国大众心情、表情、民情的绝佳机会。记得2005年反日游行发生时,中日民族主义情绪很严重。时隔5年将在北京发生反日游行。我想双方应该把它当作教训,尽量避免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19日上午,跑完了马拉松,特别疲倦。上网发现许多网友给我发邮件问,“中日关系都这样了,撞船事件发生,你都跑到国外,避开讨论此事,真没胆子,”当时心里多少觉得委屈,于是在微博上回复:
一、我的悉尼行是三个月前已经定好的;二,我没有能力三个月以前猜测撞船事件发生;三,我根本没理由回避,即使在准备马拉松,我也适当发表了言论。
19日,日本法院决定再扣留中国船长10多天,中方表示抗议说“采取强烈反制措施”。肯定的是,日方不会因遭到中方压力而否定法治国家的地位。中国政府必须自己想办法,使它在内政上软着陆。因为在此事上政府真正对手不是日本,而是本国民众。
21日,我跟参与澳洲对外决策过程的核心人士们吃饭,聊天。从安全政策角度看,他们最关注中国的不确定性和非透明性,对中国崛起的怀疑和警惕超出我的意料。他们很担心在反日舆论下我能否平安回北京,会不会被中国人民围堵,我笑着说“没事”。
说实话,回北京不害怕是骗人的,我深知大环境对生存的影响。尤其这件事情发生后,我的许多活动、讲座等都被取消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不少朋友长辈不断安慰,鼓励我。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观察中日关系,参与世界政治,从而感恩这个时代。
第二篇:中日撞船事件全记录.doc
中日撞船事件全记录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9月21日08:48 浙江日报
据新华社、央视
截至9月21日,中国船长因中日撞船事件,已被日本非法扣留达15天之久。这期间,中方多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强烈抗议,中国驻日大使紧急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正交涉,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在记者会上强调,中国政府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和决心坚定不移。
日方非法扣船扣人
中国提出严正交涉
9月7日10时15分许,一艘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赶到现场,并冲撞渔船。随后,日方又派出两艘巡逻船跟踪渔船。13时左右,日本巡逻船上的22名海上保安官登上航行中的中国渔船,命令渔船停止航行,并宣称违反日本“渔业法”,对渔船进行检查。随后,中国渔民渔船被扣押至日本冲绳县石垣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当天表示,中方对事件表示严重关切,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我们要求日本巡逻船不得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所谓“执法”活动,更不
得采取任何危及中国渔船和人员安全的行为。中方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留做出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当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奉命约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停止非法拦截行动。
当日晚,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紧急向日本外务省负责人提出严正交涉,指出中方对日本巡逻船非法扣留中方渔民渔船表示强烈抗议,要求日方立即放人放船,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日方继续恣意妄为
戴秉国警告日勿误判形势
9月8日,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奉命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对日方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日方立即放人放船,并确保我方人船安全。当日,中国驻日本使馆派员赶赴冲绳县石垣岛探视中方渔民。
9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日方对待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适用日本国内法是荒唐的、非法的和无效的,中方绝不接受。当务之急,是日方应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避免使事态进一步升级。姜瑜在回答日本记者问“此事件对中日关系会有影响吗”时说,领土主权争议高度敏感,处理不当将对中日关系的大局造成严重的冲击,日方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9月10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强调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主权和本国公民权益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回包括船长在内的全体中国渔民和渔船。
当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日方拘留中国渔船船长事答记者问。她说,日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和坚决反对,执意决定对中国船长履行所谓司法程序,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严重抗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上述举动违反国际法和基本的国际常识,是荒唐、非法和无效的。日方如继续恣意妄为,必将自食其果。她说,中方已决定推迟原定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
9月12日凌晨,国务委员戴秉国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郑重表明中国政府的重大关切和严正立场,敦促日方不要误判形势,作出明智的政治决断,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
日方挑起严重事态
我推迟人大代表团访问
9月13日,中国政府包机安全接回被日方非法抓扣的14名中国渔民。被日方非法抓扣的渔船也于当日上午启程返航。外交部、农业部和福建省政府派员随机照料和慰问。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日方非法抓扣中国渔民渔船事件发生以来,中方多次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内外同胞同声谴责日方非法行径,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本国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姜瑜说,目前日方仍非法扣押中国渔船的船长。中方再次强烈敦促日方立即予以放还。
9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中方决定推迟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近日访日。姜瑜还就当前中日关系表示,这是日方挑起的严重事态,日方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姜瑜表示,近日中国各地民众对日方非法抓扣中国的渔民渔船表达极大愤慨,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的意志和决心。姜瑜说,中国是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且行使有效管辖的国家。她建议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读一下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所写的《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一书。
当日,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约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立即放回中方船长。刘振民重申了我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9月15日8时30分,被日方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安全返抵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深沪渔港。
日方续押中国船长
王光亚:一切后果日方承担
9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也是坚定不移的。但是我相信中国的民众会以理性和合法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9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就中方加强在相关海域执法活动等回答了记者有关提问。有记者问,中国海监船近日在相关海域要求日方停止海洋调查活动,中国渔政执法船也加强了在相关海域的活动。请证实。姜瑜说,近日,中方派遣海监船在我相关海域加强了执法活动,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她说,中方有关部门还派遣渔政执法船赴我相关海域巡航护渔。还有记者问,据报道,中方已向春晓油气田运送了一些器材,有可能进行维修作业。请证实。姜瑜说,中方对春晓油气田拥有完全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方在春晓的活动完全合理合法。
9月19日,外交部表示,日方继续扣押我国渔船船长给中日双边往来造成严重损害,中方已经暂停双边省部级以上交往,终止了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了中日煤炭工作会议,中国公民赴日旅游规模也已经受到严重影响。
当晚,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就日方19日下午决定继续非法扣押中方船长事,向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王光亚指出,日方如不立即无条件放回中方船长,中方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其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王光亚强调,日方制造的这起事件已经
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今后事态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日方做何选择。
第三篇:收集面试题之一中日撞船事件
中日撞船事件
事件回放: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我国渔船被日人事考试教育网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巡逻船部分受损,没有人员伤亡。我国籍渔船和日本巡逻船均未沉没。2010年9月25日,被日方非法抓扣的我国船长詹其雄乘我国政府包机安全返抵福州。
日本日前宣布放回我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今,已演变成中日国家力量的角逐。随着我国总理在纽约高调发表讲话,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感受到了我国强硬的决心,因此态度有所放软,表示将尽寻求一切可能性打开僵局。事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中日双方静下心来思考,置于死地而后生之后,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双边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时候了。
那么,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件事?
【解析】
(1)首先必须指出,此次撞船事件,虽然在“谁撞谁”的问题上尚无一个可信的版本,但日方没有使用外交途径来处理这一争端,而是直接动用国内法的司法程序,是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日方的这一做法,虽然从日本角度看,是其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立场的翻版,但从国际的角度看,却是破坏了三十多年来在中日领导人之间就钓鱼岛问题达成的某些默契和共识,开启了一个恶例。
(2)不论是日方内部还是国际上其他一些大国,如美国,都认为我国对此强烈的反应是在测试日方的底线。如果说,这些“阴谋论”思维是导致日方此次错误研判局势,并采取国内法强硬措施的直接导火线,那么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则是我国崛起背景下,双方安全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双方信任感的日渐下降。毋庸讳言,近年,中日在地区,尤其是在海上的力量博弈日渐增多;双方关系调适的过程本来就错综复杂,安全格局的博弈更增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
因此,现在十分迫切的是,双方必须透过这一事件回归理性,尽量剥离战略博弈,还钓鱼岛问题以主权争议本貌。中日应就钓鱼岛“互信机制”展开探索。
(3)以此次撞船事件为例,日方纵有一万个疑虑和担忧,但人 事 考 试 教 育 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不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此事,而是将之提交日本国内法的司法程序,就是使矛盾激化的主要导火线;而且在我国不断升级的抗议之下,日方依然强硬如故,强调司法独立,并要求我国冷静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将抗议从口头上升到实质性的物理举措,既为无奈之举,也是以强硬迫使日方返回理性的重要环节。
(4)现在的问题是:要求日本放人,显然不是我国此次强烈反制措施的终极目的;日本此次动用国内法,既然开了一个恶例,那么日本放人之后,如何斩断此次恶例的示范效应,才是未来我国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般说来,作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两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私人情谊和沟通管道,往往是决定双方能否达成默契和共识的重要前提。但现在这些前提和管道似乎都不明显,尤其是日本目前缺乏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菅直人内阁对华倾向又较强硬,因此在尝试拓展“水下管道”的同时,以强硬促使日方回归理性,恐怕还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日的基本基调。在这方面,依次设定的目标应有两个:
一、迫日放弃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的立场;
二、迫日放弃动用国内法处理类似争端的做法。
(5)以日方目前的认知和立场而言,显然不可能放弃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的立场,也不可能放弃动用国内法处理类似争端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做好中日关系在短期内大幅倒退的思想准备,尤其切忌出现之前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惯常现象,即几个月后,实质性问题一个没有解决,但双方往来却已悄然恢复。
中日关系调适期的“互信机制”是终极追求目标,但建立这一“互信机制”的道路却必然伴随着适度的压力和强硬。
我相信,在“发展与和平”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双方关系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
第四篇:中日撞船事件严峻考验中国外交战略范文
中日撞船事件严峻考验中国外交战略
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迄今已逾一月,原来本是一个偶发性事件,仅限于单纯的中日摩擦范畴。但随着事件的演进,现在看来正在变成一次全面考验中国外交、也是促使我们全面反思中国外交的重大危机。之所以作如此观察,是因为: 1.撞船事件对传统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危机虽出偶然,但实系必然。有主权争议的钓鱼岛不但身处战略要地,其周边海域亦有重要经济价值,在各国都在向外拓展经济与资源空间的情况下,双方间的争端与摩擦迟早都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搁置争议”战略事实上已不可行,“共同开发”也因此而缺乏互信这一前提而无从谈起。
2.撞船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钓鱼岛。可以相信,其他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也在观察中国的反应。中国如不能采取有效反制措施,势必会激起他们模仿日本、进一步攫取利益的野心。而如中国反应过激,又会增加周边和相关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渲染。事实上,在对此危机的报道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就更加侧重于“描述”中国而不是日本的“强硬”态度,意在引起人们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这就要求中国的应对措施必须超越钓鱼岛甚至是中日关系来全面考虑,从整体上有助于中国的最大利益。
3.从美国对撞船事件的微妙反应也可以再次看出,中国仍然处于美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合作构筑的战略包围之中。此次美国的态度表面上不偏不倚,但事实上却愿意看到美国从因此而必然更加巩固的日美同盟中获益。联想到美国先前对南海问题的干预式表态,中国的这一战略环境未来可能会更加复杂,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无疑就是有助于美国巩固对华战略包围圈最有利的“桩脚”。
4.撞船所导致的危机也迫使中国反思和平崛起的内涵。首先,和平不等于和谐。只有国家的不同,就会有利益的差别。虽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可能在增多,但完全趋同的“和谐世界”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和平也不等于和气。既然有利益争端,就应该有利益斗争,不能为了和平而盲目追求一团和气。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正当事物,只有在符合国际规范、基本道义的框架之下,就不违反和平的基本要求。最后,和平可能也不等于完全排斥武力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历史证明,崛起成功的大国没有不经历过战争的,但它们与那些崛起不成功的国家有一些很大的不同,即很少同当时的世界霸权国家开战,很少在周边与本土进行战争,这样的战争即使有,也是短期的、小规模的,不会对本国发展造成大的影响。中国提出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于化解西方与周边的战略疑虑,但这些年来的事实证明,它们的战略疑虑根源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中的深层次问题,远非几句口号式的政策所能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不能被这些口号自缚手脚。中国不能轻启战端,但一定要避免给别国造成“中国无论如何均要避免战争”的印象,因为这样只会给他们最大可能地榨取中国利益提供诱因。
基于以上考虑,我以为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以及未来整个外交战略处理中,有必要突破一些传统的思维框架,以更加有效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首先,中国应该善于并敢于“打牌”,利用崛起中的中国可运用的各种政治、经济、战略资源,尽可能地在国际规范与和平方式的框架下,与相关国家进行政治与外交博弈,有效维护本身的正当权益。像这次钓鱼岛争端,中国暂停了中日东海谈判,重新单独进行石油开发,是反击日本在钓鱼岛优势的有力举措。但总体上看,这样的牌打得不多,力度也不够。自己对其正当性也宣传得不够,以致日本反拿去做文章,闹着要上国际海事法庭。其次,要多打“里子”牌,少打“面子”牌,切忌“务虚名而处实祸”。中国人好面子是出了名的,但如果在外交中,也以为靠打“面子”牌就能取得实际效果,却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幸的是,中国在这次危机处理中,打得多的恰恰是“面子”牌,如凌晨召见日本大使、中断双方高层交往、中断日本青年参观世博等等。这些措施不但于日本无损,反而给人以中国“咄咄逼人”的形象,给了那些同情本来处于强硬地位的日本的人以理由。中国其实可以完全反过来,多打“里子”牌,表示重视中日关系,尊重国际规范,但在经贸关系、战略资源、强化海军与护航,以及上面所述的东海开发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反制日本,让日本切实感受到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作对得不偿失,效果可能更好。
再次,酝酿取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战略。总的方针政策是要认识到维护现状已不可能,要秉持和平但积极进取的精神,争取中国的应得利益。当然,与不同的国家的争端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一对多,有的是中国占主动,有的是对方占优势,中国应该视情况不同而区别对待,区分轻重缓急,开始逐步推进这些争端的解决。邓小平说“让下一代人来解决”,现在过去事实上已不止一代,中国应该有新的智慧与战略。新中国以来的外交史也证明,每一次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的解决,也往往都会对中国的周边甚至整个外交有一个大的推进。反过来,中国要成功崛起,也必须以解决这些争端为前提。
最后,争取积极化解美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构筑的战略包围。面对这种战略包围,无动于衷的“东郭先生”心态当然很危险,但民族主义式的悲情也于事无补。事实上,至少对美国来讲,打悲情牌对它是有利的,因为这必然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从而把它们更加推向美国一边,使套在中国脖子上的战略包围越箍越紧。中国必须采取分而治之的战略,以近交远攻之法赢取周边国家,使美国失去在中国周边布桩的可能。比如说,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不应该再一味反对多边谈判,把其他国家推向东盟甚至是美国一边,以至于问题的东盟化、美国化反而不可避免。事实上,由于美国并非南海问题的当事一方,中国如采取主动姿态与相关国家谈判处理机制,反而有利于把美国影响排除在外。特别是如果能够通过此一谈判来建构东南亚的地区安全机制的话,则为减弱美国在周边影响提供一次最为正当不过的机会。这样做当然会有一定风险,但如果仍然消极无为,眼看着其他国家与美国关系越拉越近,中国的战略处境只会更加被动。
我们相信,撞船危机终究会妥善解决,而且不太可能走到冲突或者战争的地步。但是,中国如果不能从此一事件中吸取应有教训,全面反思相关危机处理举措与中国外交战略,下一次“撞船危机”仍然会到来,中国的战略被动形势也仍然无法解决。
第五篇:中日撞船事件之思考
中日撞船事件之思考
新闻0802 邓华荣 1108102227 日本于2010年9月24日宣布放回关押在日本14天的中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今,已演变成中日国家力量的角逐。随着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纽约高调发表讲话,以强硬措辞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释放詹其雄船长,并警告日方如果一意孤行,中方将进一步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有关钓鱼岛主权问题,中国绝不妥协。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强硬的决心,因此态度有所放软,表示将尽力寻求一切可能性打开僵局。事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中日双方静下心来思考,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双边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时候了。
首先必须指出,此次撞船事件,虽然在“谁撞谁”的问题上尚无一个可信的版本,但日方没有使用外交途径来处理这一争端,而是直接动用国内法的司法程序,是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而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崛起背景下,双方安全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双方信任感的日渐下降。毋庸讳言,近年中日在地区,尤其是在海上的力量博弈日渐增多;双方关系调适的过程本来就错综复杂,安全格局的博弈更增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因此,现在是到了双方透过这一事件回归理性,尽量剥离战略博弈,还钓鱼岛问题以主权争议本貌的时候了。
中日之间有许多复杂的结构性议题都需要一个理性的框架。这些框架基本上都不以双方的共识为前提,也不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为目标,而是以稳定长期氛围,留待中日关系最终调适完成为诉求,但这些框架和机制却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双方都必须回归理性;只要有一方强硬和非理性,那么一切就都无从谈起。
中日关系调适期的“互信机制”是终极追求目标,但是在短期之内,中短期之内,某些环境上,适度的博弈,适度的强硬一定是需要,但是这个强硬一定是要服务于整个中日关系调试的一个重大目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战略互信机制有它的必要性。
第一,要能够尊重双方所持有的关于钓鱼岛的观点,但承不承认是另一回事,日方你虽然可以坚持你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中方是不承认的,同时你日方可以在此基础上,否认钓鱼岛存在实际主权争议,这是你的权利,中方没办法强迫你去改变,但是你日方不能忽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
第二,建立中日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监管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就是事后的,监管机制是事前的,这个过程当中,一旦发生冲突,立即透过这一途径,寻求解决的解决之道,无论是外交部门等等,不用闹到媒体,更不用闹到国务委员这个层级,动不动就召见,更不用闹到两国的司法程序,很快就有些管道,大家私下就可以了解到。
但这一问题最终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在于日方,看他有没有诚意,能不能放弃它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这个行为,我觉得这是在日方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