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幸福生产力
幸福生产力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幸福生产力”,幸福是什么,范伟有句经典台词:“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当然,今天在这里并不是跟大家讨论幸福是什么。而是要引出“幸福”这么一个概念。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幸福的追求一直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历史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这一推动力的积极作用也显得更为突出。跨学科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幸福状态时,不仅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而且工作效率更高。幸福,不仅仅是内心的感受,更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生产力。
我们提倡绿色崛起,提倡可持续发展。“幸福生产力”正是这么一种不容忽视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如何让职工的幸福感转化为生产力,是每个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而非我们国家单位所应该重视的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新生代”员工早已超越生理与安全的低层次需求,而递进到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梯级。威严可以震慑,但以德才能服人。作为国家单位理应重视员工的幸福程度。那我们地税该如何挖掘“幸福”这种生产力呢?下面我从我们年轻一代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单位应切实增强对年轻一代心灵关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目前地税青年员工中“80后”数量不少,不得不承认,由于成长环境变得越来越优越,我们经历的失败、挫折相对较少,我们与在座的父辈相比,又相对缺乏刻苦耐劳、坚韧隐忍、对待挫折的抗压能力,使得我们显得相对脆弱一些。其实我们不怕工作苦工作累,怕的是工作再苦再累却无人问津,怕的是心里的那份苦无人能懂。有时候领导的一个肯定,也许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劳累和辛苦抛之脑后;有时候领导和同事的一个关怀,所有的委屈也就不复存在。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在政府单位,人文关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建立健全年轻一代心灵关怀机制,搭建地税心灵关怀的平台。我听过这么一个事情,上海某企业有这样的一种福利,叫做“失恋有假期,恋爱有奖励”,失恋后可以有5天假期来疗伤;如果恋爱了,企业还发一定的恋爱补贴,这让很多打工一族羡慕不已。在这样的企业工作你能不感觉到幸福么?你能不积极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么?青年强则地税强,青年兴则地税兴。青年作为推动地税发展的后备力量,对于地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加强青年心灵关怀,切实解决青年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增强凝聚力,不失为地税为寻求解决问题乃至立足长远的积极、主动之举措。
最后,要完善青年成长成才发展通道,提高自我价值幸福感。要以“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要成才、人人都能成才”为导向,以岗位成才为主渠道,健全完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加强学习型青年团队建设,培育知识型青年人才队伍,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推动国家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们自身,因为幸福生产力的源泉就在我们自身。放好心态,看淡一切不公平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大家从自身角度出发,都会觉得我的部门忙,别的部门空。为什么一样的待遇,有人很闲,有人却忙得苦不堪言。其实我觉得部门既然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意义,也许是他们所做的工作不易被你发觉罢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地税要发展,我们这一代的新生力量不可小觑。也许我们平时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分耐心的服务态度、一点一滴积累的工作经验。都是在积蓄着地税改革的新能量。
曾经以为,幸福就像天边的云,遥不可及,看似洁白纯美,指尖却又触摸不到。后来我知道,其实,幸福很简单。在你喜欢的瞬间和享受的刹那,幸福也就伴随左右。我很喜欢一句话,“幸福,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喜欢自己所做的事”。
青春无畏,笑解人生苦累。风雨共舟,情同兄弟姐妹。身在温暖大家庭,怎不叫人陶醉?今日济济一堂,胜似群英聚会。愿用我们年轻一代的热血,创造琼海地税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了。
第二篇:幸福是一种“生产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幸福是一种“生产力”
作者:陈平安东
来源:《江苏教育》2013年第10期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幸福”一词一时成为媒体十分关注的热门词汇,也成为国人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生活中越是稀缺的东西,人们就越会关注,“幸福”正是这样一种东西。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政府与社会给了教师很多荣誉与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现实生活中教师们的幸福感并不高。2011年人民网教育频道与《现代教育报》联合推出“教师的幸福指数”调查,调查的结论是:“教师幸福指数令人担忧,幸福人不足两成”,有67%的教师一天工作结束时感到“疲惫不堪”,有25%的人“厌倦”教师这个职业。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词典上的定义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状态”、“心情”这样的表达似乎说明幸福真的是不能描写而只能体会。但“满足”“愉快”也是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更给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人类追求个人效力最大化的过程更是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幸福不仅促进自身发展,更演变成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感受到幸福的人们无疑工作效率会更高。
教师是最需要幸福起来的人。教师不幸福,学生就不可能幸福;学生不幸福,我们的未来就不可能美好。不幸福还是一种“瘟疫”,它会在同一群体中传染扩散,可能削弱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甚至会瓦解整个组织。从这个角度说,幸福确实是一种“生产力”。
让教师幸福起来,成为了目前教师发展与教师管理中一个迫切的问题。在政府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教师地位得到很大提高、绩效工资得到推行的今天,为什么很多教师还会觉得“不幸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本期组织几位专家及老师对教师幸福进行专题讨论。
第三篇:安全就是生产力演讲稿
众所周知,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了人、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三要素,其中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的因素,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力,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的调整下,利用生产资料积极有效的改造自然。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首先注重的是自身的安全,其次才是改造的结果和利益是否得到保证。没有安全的改造,是无法满足和保证其结果和根本利益,故从这个层面上讲,安全就是生产力。
安全就是生产力。没有安全,生产力就无从谈起。大凡人们从事的每一个行业,都具有其特殊性,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果对这些风险不加以识别,评价其严重性及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认真将这些措施落实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去,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安全将无以为存,其后果是严重的、残酷的: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的伤亡。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没有达到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相反,却对个人或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向背。
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导向。电力生产更是如此。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这是生产与安全之间的辨证关系。试想一个变电站从项目策划开始,经历勘查、设计、施工和投入运行,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质量安全隐患,而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导致设备带某种隐患进入试运行。在运行过程中,该隐患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演变为异常和事故,迫使设备停电检修消缺,其中的工作量之大自不必说,但由于设备停电或故障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挽救的,另外,我们不能够指望任何不合格的工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为合格工程、优良工程,同时不合格的工程最终将直接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有了安全的生产,就有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任何能源都不可能自行转化为可供人直接使用的能源。从电力生产的系统过程来看,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最终的用户,是一个连续的供求关系,我们只有保证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生产,电力产品才可以源源不断的经用户之手转变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保证我们的生产,不仅只靠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手段和先进的设备,还要有一颗我为安全的主人翁精神,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做好我们各自的工作,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切实保证我们生产过程的安全,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第四篇:战斗力和生产力
战斗力和生产力
沂蒙精神展览在京闭幕了。短短十天内,到国家博物馆观展的干部群众达18万人。此次展览同延安精神展、西柏坡精神展一样,之所以为社会瞩目,就在于这种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爱党爱军、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战斗力,在和平建设时期则转化为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生产力,使人们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们还记得,从八路军挺进沂蒙山区开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中,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小战斗4000余次,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斗争的烈火,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通过展览,我们看到了“全国抗日模范村”渊子崖的百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原景再现,感受到了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的人间至爱,了解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办起战地托儿所收养47名革命后代的感人故事,还有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这种在党的培育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锤炼形成的沂蒙精神弥足珍贵。朱德总司令曾形象地把山东革命根据地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风趣地说:“如天下大雨,大家都可以在大树下躲躲雨。”
更为可贵的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沂蒙人民把过去那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转化为一种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建国初期,沂蒙人整山治水改土,到1964年就成为全国“南有苏州、北有临沂”的两个农业先进地区之一。毛泽东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说的就是这里。1995年,在全国19个连片贫困地区中,临沂率先实现整体脱贫,XX年又实现GDP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这里建起了老区第一个飞机场和全国地级市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建起了闻名全国的临沂批发城、中国现代物流城……实践证明,一种优秀的精神可以给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一个拥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城市必定是不断发展的城市。
沂蒙精神展览给人的强烈感受,就是战斗力和生产力。前者体现了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凝聚为战斗力;后者反映了沂蒙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追求,衍化为生产力。战斗力和生产力相互交织,根植于沂蒙大地,不断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开创美好的未来,既要求我们不忘历史,又要求我们着眼发展,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第五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自然)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被应用於生产过程, 渗入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 可引起他们素质的变化, 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 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比较活跃,生产关系是形式,则相对稳定,按照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要求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必然发生矛盾。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新生产关系的创立,都是客观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