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讲课稿

时间:2019-05-14 21: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讲课稿》。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讲课稿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大家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热身游戏吧,(微笑)这个活动称为行为相反游戏。大家来看一下游戏规则:

请同学们分小组起立,如果材料读到“站”就坐下去,读到“坐”就站起来,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现在我们来分小组,从这边数,1、2、3、4好吧,这样大家同意吗? 同学:同意

教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则故事吧,哪位同学愿意? 同学:我。

教师:好的,来请上台来大声读一下。

学生:“坐公交车”

有一次,小明和妹妹乘公共汽车,上车后,小明发现一个空座位,他丢下妹妹赶紧跑过去坐下。这时,过来一位老奶奶,她扶着拉手,站在小明身边。妹妹对小明说:“哥哥,你看你,你坐着奶奶站着,多不好啊!你赶快站起来,让奶奶坐吧!”小明挨了批评,心里很不高兴,赌气说:“你让我站着,我就偏不站,我要坐嘛!”老奶奶听了笑笑说:“没关系,你坐吧,我不坐。”妹妹站在小明身旁气得撅起了小嘴,说:“你真不懂礼貌,我再也不愿站在你旁边了!”这时,汽车到站了,那位奶奶下了车。望着老奶奶远去的身影,小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自己是错了,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悄悄地离开了那个座位,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哎,怎么搞的,坐和站,站和坐,坐坐站站,站站坐坐,坐站坐站,站坐站坐,到底是站还是坐,今天我怎么湖涂了!”

教师:好,游戏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想法要说吗?我们请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谁愿意起来分享呢?(学生举手)好,同学你的名字?XXX你说、、、、、、学生:这个游戏很好玩。。。

教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还有其他的吗?。。学生:,,教师:看得出啦,大家都很开心呀,现在我们来谈谈自己印象中的心理学是什么样的吧?(用短语以及词语概括)同学们都可以说 XXX

XXXX

XXXXXXXXXXXX 教师:哈哈大家的思维很扩散呀,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词语怎么解释的?第一个:XXX表示,,变态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有别于常人的不正常的心理变异的状态,这个词语古代是“万事万物变化的不同情状。《荀子·君道》:“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 唐刘禹锡《代谢手诏表》:“鸾凤骞翔而变态,烟云舒卷以呈姿。”现在是一种贬义词,大家可小心使用呀,大多数用“异常”来代替。我们学的一门专业课称为变态心理学,主要讲述精神类、神经类病症表现包括: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按临床精神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变态、心理生理障碍、适应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精神病是思维上的、神经症是生物神经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吧“精神分裂者的思维”

一块重达150吨的陨石砸向了亨利,使得他和自己——确切地说,使他和现实世界——发生了91公分的偏离。亨利悬浮在离沙发椅91公分的半空中,向心理医生寻求答案,无果;然后追逐陨石的第二次撞击,却发现自己产生了更严重的偏离…… eremyClapin在这部动画短片《91公分之外》的片尾忍不住感叹道:“献给那些和我一样不被理解、不能被理解的人……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做才能跟你们沟通。这无法逾越的隔阂,我该怎么克服?一起来看视频吧~ 看完视频我们咋了看一下啊读心术微表情吧,,读心术,微表情是指的是“读行为,知心理”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讲课案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不同服刑阶段心理健康问题)课时:2课时

内容:

1、入监初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服刑中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3、出监前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授课时间:10月 授课教师:蔡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服刑人员在不同服刑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谈谈服刑人员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调适,以更有效地提高大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你们服刑人员更好地服刑、改造。那首先我们解决如何划分阶段的问题。我们要将一名罪犯的服刑期划分为几个阶段?如何划分?先分析这样一个例子:贪污犯汪某,捕前为某公司总经理,被判刑5年。入监之初,对监狱生活极不适应,悲观失望、孤独苦闷,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经过教育改造,情绪逐渐开始稳定,对服刑与改造生活较适应。积极参加劳动、学习,还根据生产情况,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其认罪悔罪心理,醒悟希冀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先后被减刑一年六个月。临近出狱前,汪犯又表现得焦虑不安,思绪混乱。经了解得知,他对出狱后的前途、工作、家庭等思虑过多,产生了很多喜忧交织的想法。从这个例子中,分析该犯的表现,很显然就将罪犯服刑期间心理变化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哪三个阶段呢?一是入监初期阶段,也是适应环境和心态调整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为入监半年左右的时间,主要任务是调整自我心态,适应改造环境,确立改造目标,为今后改造奠定基础。二是服刑中期阶段,也是正常改造,全面完成改造任务阶段,这个阶段大致是入监半年后到出监前半年的时间,根据每个服刑人员不同刑期、各自改造表现,(因为刑期有长短,还有表现好的多减刑也会不同)具体的时间长短也就各有不同了;三是出监前期阶段,也是出监前的心理准备阶段,时间大致为出监前半年的时间。认识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有意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和顺利完成改造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入监初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入监初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罪犯作为特殊的群体,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服刑人员在经历了拘留、逮捕、审讯、判决等诉讼程度之后,被移送监狱机关进入服刑改造阶段,原来自由不羁的社会生活宣告结束,开始拘禁服刑生活,这是服刑人员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生活事件,由于角色的转换,心理由此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也必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多年来,心理学专家和监狱工作者对入监初期罪犯心理进行了比较广泛研究。调查显示,入监新犯在各测试症状指标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主要心理问题表

NO.1 现为焦虑、抑郁、显著的躯体化症状以及精神病性,在人际关系上,罪犯的心理问题也比较明显。原因可能与监禁环境、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有关。认为陌生的监狱环境如高墙电网、武警看押、监规纪律、管教民警等以及在看守所时的道听途说是可能引起入监新犯的焦虑感与恐惧感。服刑导致家庭正常关系中断,使罪犯多疑、敏感、精神恍惚。自我调节能力差者则可能变得抑郁,压抑自己的情感,由于对新环境不太适应,部分罪犯出现了一些躯体不适,表现为肌肉紧张、消化系统溃疡等症状。

通过对入监初期罪犯心理特征的研究表明:由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生活经历、关押前的职业,以及是否累犯等方面的差别,入狱后对监狱、看守场所环境的适应程度有所差别,呈现以下几类心理特征。

1、悲观失望、失落心理。服刑人员入监后,被剥夺人身自由,有的还被剥夺了政治权力,远离自己的亲人朋友,与原来熟悉的社会交往环境隔离,已前的辉煌和荣耀都已远去,变成了让人痛恨的罪犯,阶下囚,感到一无所有,心里怅然、失落。不相信有谁会爱护他们,深感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亲属、朋友、老同事等)会讨厌和歧视自己,觉得社会冷酷无情,丧失改造信心,情绪消沉,觉得前途渺茫。表现为精神麻木,少言寡语,有时拒绝进食与劳动。同时又觉得犯罪打破了自己原有的生活理想,受到社会的遗责,给社会、给受害人家庭、给亲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痛苦和损失,也使自己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产生了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活着不如死了好,还有什么脸面见人”等,有的面对遥遥刑期,不知何时是尽头,甚至对自己能否活着出去都丧失了信心,产生了自杀意念或行为等。

2、焦虑恐惧心理。恐惧是服刑人员入监初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一是对监狱人民警察的恐惧,怕干警施行强制管教,有的服刑人员见到警察便表情很不自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干警问话时吓得战战兢兢,说话语无伦次,不知说什么好;二对同犯的恐惧,怕老犯人欺侮打骂,自己处处受气;三是对监狱环境的恐惧,怕自己挨饿受冻,劳动强度大吃不消等;四是有的因有余罪或私藏有违禁品,整日心有余悸,忐忑不安。恐惧心理造成罪犯神经高度紧张,战战兢兢,身体和精神都很脆弱,稍有异常就惊惶不安。我重点讲一讲焦虑的有关知识,焦虑也是入监初期罪犯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问题,外部形态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考虑问题多,白天疲惫无力,夜间噩梦连连,甚至哭哭啼啼,愁闷不语,处处是不安,事事都担心。关于焦虑,(不同于期待性焦虑,前面已讲过)心理学认为,焦虑与忧郁相类似,它既是一种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情绪状态,又可以发展成一定程度的神经性焦虑症。就其性质来说,它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给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久之,可形成病态人格。焦虑的一般理论对焦虑较早做出解释的是费洛伊德,他一开始的观点是:焦虑是性释放不完全的结果,以后又解释为受阻碍的性释放兴奋所引起的紧张状态;最后,他又提出,焦虑是一种自我防御机能,它使人警惕将要来临的威胁,NO.2 并对之做出相应的反应。焦虑在心理学上还只是一个较模糊的界定,许多研究学者只是根据焦虑反应可观察到的行为,对焦虑做出定义。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形成一种兼有恐惧或担忧的情绪状态。由此可见,焦虑是一种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是没有明显的诱因,即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种情绪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觉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有时还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一种信号,其真实的意义就是提醒即将有危险、威胁的来临。自我只要察觉到真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存在,便会引起焦虑,焦虑产生之后,又会动员防御机制来斗争或躲避。研究表明:长时期的焦虑可变成病态情绪,经常感受焦虑的人可能形成一种焦虑特质。罪犯焦虑的产生,如前所述,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在罪犯改造中,无论是其改造本身,还是改造过程中的种种制度,规范乃至人际交往,都会引起罪犯焦虑的广泛而普遍的存在。

从总体上说,罪犯产生焦虑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罪犯个人的利害遭遇。这种利害关系与罪犯个人最直接,一旦发生,则危险性、威胁性的程度比较强烈,为罪犯自身力量所无法避免、无法克服。这种情况引起的焦虑程度也较高。如根据中央部署在罪犯中开展“严打”活动,有些有余罪的罪犯害怕余罪被揭露、查出,终日焦虑不安,吃不下,睡不着,整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记忆衰退。再如,将部分罪犯调往新疆改造,消息刚一宣布,许多估计是调遣对象的罪犯,立即产生强烈的焦虑反映,认为新疆边远,环境恶劣,改造定会苦不堪言。虽然通过做工作,使一些罪犯放下了包袱,但更多的罪犯认为一辈子完了。有的在宣布名单时听到自己的名字,便大小便失禁,当场瘫倒。在遣送途中,部分过去身体状况良好,从未有不良身体反应的罪犯,出现头昏、晕火车、呕吐、胸闷等反应。同时罪犯现实利益受到威胁时也会产生焦虑。平时改造中善于伪装的罪犯,由于坏事败露,假相被戳穿,担心将来会受到处理,不会再博得民警的好感和信任,这些直接的利益,会使一些罪犯产生焦虑心理。再者,罪犯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替代,怕失去民警的相信,也会产生焦虑心理。

2、罪犯的不适应。新投改的罪犯,对监狱的不适应,新调动的罪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等,都会引起罪犯的短期的或长远的焦虑反应。例如,调动到一个新单位的罪犯,关心民警对自己过去成绩的肯定与否,可产生暂时的焦虑反应。

3、各种灾难、灾害的发生。许多客观性的灾难、灾害是个人力量所无法避免的,有时也无法克服。而作为罪犯对待自身的灾难、灾害的发生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时无法准备),就会产生“猝然临之”的焦虑反应,NO.3 如突然的重大工伤事故,突然发现“绝症”等等。而对家庭中所发生的灾难、灾害,更有“鞭长莫及”之感,焦虑也由此产生。

4、学习引起的焦虑。焦虑与学习的关系表现得较为复杂。适当的焦虑可以刺激学习,过分的焦虑抑制学习,而学习本身又可引起焦虑的发生。一般来说,焦虑对一些简单的、熟悉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对于本身就缺乏学习兴趣、被强制参加学习的罪犯则有抑制作用。因为,学习成绩低下,会伤害自尊心。产生“己不如人”、“低人一等”、“反应迟钝”的结论。从调查的情况分析,罪犯学习中焦虑心理比较严重,认为:由于年龄偏大,精力不足,没有兴趣,加之教学、教材本身的问题,一些罪犯很难学得进去,而学习又与改造紧密挂钩,致使罪犯长期处于紧张、焦急、不安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反过来影响学习,严重的还会产生学习恐惧症。(举例:我们监狱就有很多这样的犯人,~~~~)

5、交往中的焦虑。有些罪犯尤其是初犯,原是农民的罪犯,由于交往缺乏经验,往往在与民警、与罪犯的交往中产生“交往焦虑”。害怕说不清楚,说不明白引起民警误解;害怕表达能力太差被民警耻笑,害怕社会经验不足,在与他犯交往中吃亏上当等等。这种类型的焦虑一般是暂时的,熟悉情况、适应环境后,焦虑一般会消除 罪犯焦虑的控制与消除.虽然人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但是罪犯焦虑对改造的有害成份更多,因此有必要加以控制,有些还应当消除。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努力,首先是罪犯自身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其次是作为监狱管教干警的引导,搞好心理疏导工作。具体说:

1、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在世界上,人生会遭遇到各种各样包括焦虑在内的挫折、痛苦,但人不能永远沉浸在消极的痛苦之中,而应当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其中很重要的是要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世界。比如美好的家庭、强壮的体魄、忠实可靠的朋友。以此体会充实的感觉,美好的享受。同时,在处理各类问题时,不要走进极端,生活就是生活,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任何人都没有一顺百顺的时候,“花无百日红”,只有保持精神上的旺盛,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

2、接受别人的安慰。人不可能孤单地生活,人必须有良好的交往。与社会隔离的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即使罪犯关禁闭,他也仍然与管理他的民警有一定交往和联系。处在焦虑之中的罪犯,摆脱焦虑之苦的捷径就是要与别人交流,尤其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安慰,减轻自身的痛苦。接受安慰的基础,是认为别人的安慰是真诚的。和民警交朋友最安全,也最可靠,你们的管教干警也可以成为信赖的朋友,可惜有些罪犯,偏见心理太重,视民警为不受欢迎的人,有痛苦更乐于与他犯“同病相怜”。

3、可能情况下娱乐一下。罪犯所处环境特殊。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娱乐还是可以做好的。如打牌,参与监狱组织的体育活动,看电视、学书画及其它兴趣活动。通过娱乐,转移注意力,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快乐天性挖掘出来,调节身心。

4、管教民警体谅、理解罪犯的焦虑。

NO.4 焦虑是一种有害情绪,不仅对罪犯自身改造不利,也会感染、影响其他罪犯。因此,管教干警,洞察罪犯情绪(包括焦虑),及时给予劝导、启发、沟通等帮助,都有利于罪犯控制和消除焦虑心理.3、痛苦怨恨心理。痛苦心理,多见于过失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悔意,但大都认为自己不应受到如此惩罚。常考虑在关押期间如何度日,父母、爱人、孩子等亲人在家如何生活。表现为整天愁眉苦脸,顾虑重重,寝食不安,情绪变化无常。怨恨心理方面,表现为有少数服刑人员对自己的犯罪,不从自己自身找原因,把判刑入狱归咎于他人,推向社会,推向客观。比如:恨自己“失了手”;恨同伙不够哥们义气,“出卖自己”;恨父母无能,没找人说情;恨公、检、法、司太严,单单对自己过不去,等等。甚至有的将这种怨恨心理泛化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抱怨。

4、绝望抗拒、抵触心理。多见于累犯与重犯。这类服刑人员迷恋过去的犯罪生活,对改造抱抵制甚至反抗的态度,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外部表现为态度蛮横强硬,常常抵制监管,抗拒改造,欺侮其他犯人。抵触,是指新入监的服刑人员对判决不服并且将这种不服情绪延伸和转移到抵触管理干警管理的一种对抗心理。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调查统计,有这种心理的服刑人员大约占了新入监服刑人员的10%左右,在这些人当中,有的认为法院是无罪错判,有的认为法院对自己处罚过重。汇集以上种种,心理就产生了“冤枉”的感觉,产生不服、不满的情绪。严重的表现为不服管理、对抗改造,造成极坏的影响。

5、偏见。偏见,是一种情绪,又是一种态度,从概念上看,偏见是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人、事的一种片面、不公正的见解。偏见的特点是以偏概全、判断简单化。偏见有以下五个特征: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依据以刻板印象为依据;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先入为主的判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往往既复杂又固执。偏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罪犯中也普遍存在着。罪犯偏见所指向的对象:民警个体及民警群体,监狱政策及具体工作制度,民警工作、社会帮教、他犯个体及群体等。

6、负疚忏悔心理。多见于过失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国家和他人造成的损害,给自己家庭带来的痛苦,对自己的罪行抱有悔意。这类犯人往往在改造方面也是表现比较好的。

(二)、入监初期心理问题的调适

研究指出:对心理知识的无知和对心理健康的忽视或轻视,是罪犯难以适应监狱改造环境,理智面对挫折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每一名罪犯能接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建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你们服刑人员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NO.5 这样不仅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改造,而且可以避免心理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监管安全事故。针对上面分析的入监初期服刑人主要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下面就谈一谈入监初期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调适。主要有四个方法:

1、熟悉改造环境,适应改造环境。(教材P216节选归纳)

2、接受现实,置换角色;每一个服刑人员要充分做好角色的转换,适应监狱准军事化、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清楚由“社会人--监狱人--社会人”这一监狱再社会化的过程要求。(教材P217节选归纳)

3、确定目标,充实生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当你实现自己制定的一个又一个计划时,你就会变得自信、成熟,就会一步步走上弃旧图新的阳光大道,心情自然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充实自己,将刑期当学期。利用时间抓紧学习,并培养自己的各种爱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忙碌中你会发现自己过得充实,活着又是那么有意义。(教材P218节选归纳)

4、调节情绪,改善心情。

人的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而消极的情绪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小的。心理学家在研究消极情绪对生物个体的危害时就曾利用动物做过一些实验。心理学家是利用猴子做的实验。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了,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者每隔20秒钟对猴子进行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钟,笼子里的红灯就会亮起来。笼子里有一个开关,可以自由活动的猴子在笼子里活动时发现了这个开关,每当红灯亮时,它就会按动开关逃出笼子。而另一只猴子不能活动。实验不间断的进行,有一只猴子先死了。你们认为是哪一只猴子先死了呢?实验的结果是能够活动的猴子先死去了。因为:猴子害怕电击,都希望逃避。被捆住的猴子毫无办法,只好听天由命;可以活动的猴子为了逃避电击,需要时刻注意红灯的闪动。红灯一亮,就需要迅速打开开关,向外逃窜。可以活动的猴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时刻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这些都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对生物机体有重大的影响。猴子的死是和不良情绪相联系的。服刑人员中就有不少人是在消极的情绪笼罩下艰难地改造。有的哀叹吁嗟,有的灰心丧气,有的牢骚满腹,有的怨天尤人„„这是非常有害的。要摆脱这种被消极情绪控制的心境,需要进行积极调整,有条件的可以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和治疗,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那么,应当怎样控制和调节情绪呢?

(1)别老是盯住消极的一面。有的人经常说:“我真倒霉,什么不好的事总被我遇上”。这就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总是认为别人处处事事与自己作对,这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情绪,自己也不会有丝毫的轻松。因此,要学会换个视角,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常常与别人友善、和睦、学会与别人友好地相处。(2)要有宽广的胸怀。生活中常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完全不必为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人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重新做人的目标上,不为一时得失、成败而大动感情。看这不顺眼,看那不自在,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是不可能的,要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重新设计新的生活,放下包袱,轻装改造才是明智的选择。(3)增强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一个人的消极情绪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外界诱因,但对一个人来说,增强适应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面对高墙电网,失去了正常人的自由,处处受到规范的制约,自然是十分痛苦的,但痛苦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正确的办法是早日适应。(4)正确评价自己。有些人过去是社会上的能人,为社会的确做过贡献,但贡献并不能成为开脱罪责的理由。相反,NO.6 必须正确把握住自己,犯了错误,犯了罪,要有决心改正,知耻近乎勇,从挫折中奋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5)注意加强性格的锻炼。时刻注意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如果是脾气急躁引起的情绪多变,就应当学会制怒;如果是心胸狭窄引起的不稳,就应当开阔心胸。同时,要经常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情绪的“闸门”,学会保持心理平衡。

调节情绪几种小方法。制怒术 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二是多立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一个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会辩证思维,可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幽默术 常笑多幽默。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不是因为悲伤才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生活中要多笑勿愁。助人术 学雷锋做善事,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宣泄术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大哭一场。代偿转移术 当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时,可以用满足另一种需要来代偿(即代替)。比如这一件事没做好,可以用做好另一件事来代替,也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改变环境来转移情绪的指向。升华术 即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著名文豪歌德在失恋后,把失恋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放松术(适宜夜间睡觉时)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一个人情绪体验强有力的表现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 情绪反应,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起到调节作用。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 幅,这是用语言来控制调节情绪的好办法。

第二节

服刑中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经过了入监初期半年时间的履行,服刑人员随着对监狱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熟悉和了解,逐步适应了监狱的劳动、学习、改造生活,确立了自身的改造目标,进入了心理上的改造适应期。但是随着改造时间的延长,服刑人员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家庭变故、婚姻纠纷、改造中的人际关系冲突、改造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如若不能妥善处理,也会引发服刑人员心理情绪的波动,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到服刑改造。

一、服刑中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饱和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原意是指晶体加入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比如糖、盐)。“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多为负面效应。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再比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纽扣,也用扳手去拧。简而言之,他们干腻了。又如:一位领导参加书法大展,工作人员请他题字,他信手写下“同意”二字。这虽属笑话,却也是心理饱和的典型例子。同样的道理,服刑人员改造时间久了,也会出现心理饱和的现象。有的服刑人员刑期长,头几年改造一帆风顺,改造成绩较好,可是第四第五年以后就容易产生心情烦躁的感觉,NO.7 脾气也就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与人吵嘴、打骂,这就是一种心理饱和的现象,就是你们常说的“劳改劳腻了”的现象。这是都是服刑人员心理饱和现象的真实再现。服刑人员的心理饱和现象一般表现为:对监规纪律的约束自我放松,经常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对常规性的改造任务表现出厌烦情绪,消极对待,应付了事;对管理干警的苦口婆心教育不再入耳入心,当作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心理饱和现象是改造热情缺乏、淡化的表现,容易造成改造成绩滑坡,出现改造反弹现象。

(二)、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有的叫法是阴阳人格、反正人格、暗明人格、隐显人格)即人格的两面性,是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产生两种相互矛盾或完全对立、完全不同的内心体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也就是所谓两种不同的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先后交替出现。比如在管教干警面前“规规矩矩”,背后却行为散漫,消极改造;还有的减刑前积极肯干,减刑到手后表现一般,这都是双重人格的典型表现。双重人格不利于服刑人员人格的完善和彻底改造,也不利于服刑人员重返社会,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双重人格”的服刑人员首先要认识其危害,大凡双重性格者,往往能欺骗别人一时,却以欺骗自己一生而告终,其人生最终还是可悲的。其次,不要为改造中的一时得失而给自己戴上“双重人格”的面具。不可否认,在改造中,有时你讲了真话却被误解,有时你的“假改造”却成为了“积极份子”,但这些都不能长久,假的永远是假的,欺骗政府、欺骗自己、阳奉阴违终究害已。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应强化树立真、善、美的信念,养成表里如

一、完善健康的人格,不要为“双重人格”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同时,由于双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培养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

(三)、抑郁心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段时间感到不快活,比如我们失去了亲人、做错了事情、遭到领导的批评,甚至是朋友之间吵架拌嘴,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和无助,自责或内疚,因而情绪低落、沮丧,这就是抑郁。与一般的悲伤反应不同,抑郁比悲伤,也比痛苦、羞愧、自责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负性情绪更为强烈和持久,给人带来的影响更深重。抑郁也不同于忧郁,抑郁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可以说人的一生总有某段或长或短的时间生活在抑郁之中。遗憾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积极调节心态,长期(一般在3个月以上)笼罩在抑郁的阴影下无力自拔,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能力,这时他们就患上了抑郁症。近年的医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也有人把它称为“心灵的感冒”。严重的患者的思想与现实更为脱节,常常会毫无原因地觉得有罪恶感和没有生存的价值,更严重者会有幻觉出现,甚至自杀,有的NO.8 还产生“扩大性自杀”行为。美国休斯敦的一位白人妇女就因为患上了抑郁症而感到绝望,寻求自杀。同时,又认为自己死了,留下的孩子会非常可怜,于是在自杀前就把自己的5个孩子全部杀死了。而有资料表明:74%的自杀者都是因为抑郁。

服刑人员的抑郁是在改造中长期受各种内处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产生和积累的愁闷心理,长期过度的抑郁更有可能产生自伤自残甚至自杀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某服刑人员,入监5年后,常感觉处处不如别人,看到自己与同入监的同犯相比,成绩平平,加上妻子离他而去,孩子无人抚养等压力,再想想遥遥刑期,于是产生了绝望心理,整日噩梦连连,无精打采,拒绝与他人交往,这种长期的抑郁心理使用权他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再比如三监区自杀犯人XX,自杀前监狱曾对他做过心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他就有严重的抑郁心理。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如果能进行调节,积极面对所遭遇的现实和处境,接受丧失与悲伤的现实,就有可能克服抑郁情绪,重新适应环境,恢复正常的生活。下面就介绍几种解除抑郁心理小处方给大家:

1.读一读童话,释放一下心理的负荷。虽然童话是为儿童创作的,但是它的内容单纯、质朴、生动、活泼和理想化。当人们阅读童话时,往往被作品中的童心和美好的理想所感染,唤醒沉睡的童年记忆。同时,作品中描写的富有人性的花鸟鱼虫和各种动物,还有天真可爱的小灵通、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人物形象都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这样人们便会超越自己的处境进入另一个世界中去,心理上的压力解脱了,心情舒畅了。从医学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童话之所以能消除人的烦恼,调节心理的不平衡,主要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行机制作用的结果。2.跑跑跳跳,让烦恼随风而去。据研究,跑步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摆脱困境,跑步后,身体可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物质,它能帮助人们清除抑郁情绪。3.发发牢骚,把苦水倒出去。有的时候,不高兴是因为没有时间去清理一些杂念,可导致人的坏心情的产生。所以,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向你周围合适的人发发牢骚,解解闷气,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4.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有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做一些傻事,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及的目标而忽视了身边很重要的事情,凭空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烦恼。想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人,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先订一个合理的近期目标,然后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离制订的目标越走越近。5.千千万万珍重自己的身体。身体是一切的源泉,不仅仅从心理上改变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在心理上带给我们一些成就感和优越感。6.培养一些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当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他的快乐也只能是单向选择,这种快乐也是不稳定的,只有借助多种方式来调节释放自己。

(四)、伪装心理

〈教材〉P221节选归纳

(五)、疑病

疑病症又名疑病性神经症或臆想病。这是一类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深信自己已患有某种疾病,因而经常诉说某些不适,但一切检查均不能证实某种疾病存在的变态心理状态。此类病人的人格特点是精神上容易紧张,猜疑多虑,爱钻牛角尖,格外敏感,性格内向,心胸狭隘,固执好辩,而且对自己过分关心,容易接受暗示。疑病症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心病”,尽

NO.9 可能地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端正改造态度,对消除疑病是有益的。

(六)性心理问题

主要有两种,一是手淫,二是同性恋。手淫是一种性自慰方式,只要适度、有节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消除性紧张的方式,但是过度频繁,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头脑昏沉等心理方面的障碍,同时还可能导致一些性功能障碍。手淫更大的危害还是在心理方面,专家认为,手淫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手淫的态度,有手淫行为的人常常引发内疚、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有些人对手淫不能自制,导致心理矛盾重重,痛苦不堪。同性恋是一种性心理指向障碍,是指将性对象指向同性的一种性心理或性行为。由于监规纪律不允许同性恋的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对同性恋持有鄙视、厌恶和排斥的态度,因此,同性恋服刑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发现自己是有同性恋倾向,该怎么办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调整:一是自尊自重,广交朋友,既不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自责,也不要让这种所谓恋情滋生泛滥。广交朋友有助于冲淡内心的矛盾,维护自尊。二是查清原因,寻求对策,同性恋的形成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情况比较复杂,建议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弄清原因,并制定相应矫治措施。

二、服刑中期心理问题的调适

(一)树立承纳之心,正确面对委屈;〈教材〉P224节选归纳

(二)拥抱热情,焕发改造活力;〈教材〉P225节选归纳

(三)树立健康的公平观,维护心理平衡:

少数服刑人员存在“遇事找说法”的心理,找“说法”即求公平合理,大事非要弄出个“里表”,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无可非议,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如果小事也要“针尖对麦芒”,就未必合适。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就成为心理问题了。首先,对个人心理健康不利,一些人事事渴望公平合理,个人感到公平了便心情舒畅,如果觉得不公平,则耿耿于怀,郁结在胸,甚至气急败坏,行为出格。一次又一次,这种“公平”就象一条绳索,越来越紧地勒着要求公平的人,最后将其室息在消极情绪的“死结”中而不能自拔。《汉书》上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澈了,就不会有鱼,人太苛刻了,就没有人与之交往。你在生活中不论事情大小都要“叫真”,都要求公平,找说法,对不对事不能“举大德,赦下过”,那谁还能与你交往、相处呢?其实,仔细想想,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能保证事事都会公平合理,分毫不差。公平是需要的,但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世界上每件事都要求绝对公平,那样的话,人一天也活不下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利益分配,总难免有点摩擦和不均,何必事事都太认真?如果每件事都要讨个说法,一点小亏也不吃,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得安宁了,大事认真,小事糊涂,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哲学的。

NO.10 何况,你说“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看法,未见得就“不公平”。拿社会上说,都一样上八小时班,为什么他的工资多,我的工资少?都是大学毕业为什么他当领导,你提拔不上去?拿监狱里来说,同样的表扬数,为什么他减刑,我没减?都是盗窃五千元,为什么他判五年,你判七年?如此等等,因为时间、地点、条件、情节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你说不公平,可能还是公平的,不能单凭主观感受讨公平。所以要提醒服刑人员,维护公平是对的,这只能就大事、就原则而言,世界是复杂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公平不会事事都有,绝对的公平难寻,与其心烦意乱,行为失当,不如泰然处之,检点言行,这也是一种心理调适吧。

第三节,出监前的心理健康问题

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最关心最敏感的莫过于自己的刑期,无论刑期多长,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都能随口准确地说出其刑期执行了几年几个月,还剩几年几个月。可见回归心理的强烈,充分认识、把握和平衡出监前的心理,有利于与社会的顺利接轨。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的半年至一年时间里,会打破服刑中期的平静,心理出现不安期,此阶段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较大。

一、出监前常见的心理问题 《教材》P226节选归纳

二、出监前期的心理调适 《教材》P228节选归纳

1、善始善终,贵在有恒

2、理清头脑,做好心理准备

3、面对歧视,坦然面对

4、强化自信,消除自卑 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不仅标志着刑罚执行的结束,更重要的标志着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由服刑人员成为新人。同样是新人,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走回头路,更多的走上了新路。那些走新路的,一改过去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恶习,因为只有失去的才知珍贵,失而复得,备感珍惜,他们把回归社会作为第二次生命的开始。对新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热爱源自宝贵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他们新生活的动力所在。而那些无动于衷、放任自流、玩世不恭的刑释人员所缺乏的就是这种自信心。因为犯罪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而产生自卑感相对严重。长期的自卑心理,使其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灰意冷、厌世轻生。所谓自卑心理就是指由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活动,常表现为忧郁、悲观、孤僻,这种心理一经产生,若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

那么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呢?(1)积极与他人交往。自卑

NO.11 者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的人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就会变窄变小,加之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你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你的注意力就会被他人所吸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心情就会变得开朗。另外,通过与他人交往,能多方位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由此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2)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自卑心理既然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失调,那么,对其克服的重要办法,就是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要多看自己的长处,要经常回忆你过去的成功经历,借以激发你的自信心,而对自己过去失败的事例,要进行重新归因,不要将失败的原因过多地归咎于自己。当你面临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常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成功”、“不要怕,我错了别人也不会取笑我,他们也有失败的时候”、“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以前比这更难的事我都能干好,何况这点事情”。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自卑心理是可以减弱甚至消失的。(3)增加成功的体验自卑感通常是由于自我表现过程中遭受挫折和失败而引起的,所以,成功地表现自己,补偿过去的失败,对于战胜自卑感是非常重要的。要懂得循序渐进地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自己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力争首次行动成功。首次行动的成功意义重大,它打破了以往的局面,使情况发生了转机,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另外,切不要忽视小小的成功,因为任何的成功都会提高人的自信,随着成功体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便会逐步被自信心所取代。

5、控制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结束——

NO.12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讲课稿

《把爱说出来》说课稿

郧阳区刘洞镇江峪小学 李海龙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把爱说出来》,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习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把爱说出来》选自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级第十三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爱的同时,唤起学生回报爱、表达爱的良知,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二、说学情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已具备初步感受他人关爱的能力,但心灵深处还缺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去表达自己的爱。本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如何调动他们爱的情感,鼓励他们勇敢地把爱表达出来是这次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学习目标

在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爱,唤醒学生们心中的爱,培养学生感受爱、表达爱的意识。

2、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自我反思、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能感受爱和表达爱的心。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能用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四、说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爱

难点:培养学生爱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会如何表达爱

五、说教法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注重为学生们营造一种氛围,运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六、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参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游戏导入,引入新课、情境体验,感悟爱、呼唤亲情,学会表达爱、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步骤来完成。

1、游戏导入,引入新课

教学开始,我先进行一个这样的现场测试:①你每年过生日,父母都为你做了什么;②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吗?③父母过生日时,你为父母做了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测试让学生明白

不仅要接受父母的爱,更应该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再次,给学生解释出自《韩诗外传》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具体含义,引入课题,爱要及时地说出来。

2、情境体验,感悟爱

心理健康课上,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学生亲身的体验,只有体验才会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所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模拟心理游戏。

出示游戏:“①请你分别在三张卡片上写下你生命中最亲、最爱、最重要的三个人,是亲人的写上称呼,如爸爸、妈妈,是朋友、同学、老师的写上名字,如张三。②要求:写好后不能涂改、更换。”这样,能让学生把心中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最亲、最爱、最重要的三个人写出来。

待学生写好后,出示游戏规则1:“①请你从三张卡片中选出一张放入手中,这意味着这张卡片上的人将要离你而去了 ;②请你回想卡片上的人在生活中对你的好。”

此时,学生在思考、在选择,可能会有不舍,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老师在旁引导:当你交出这张卡片的时候,卡片上的他将要离你而去了,你再也握不住他那双温暖的大手,你再也听不见他呼喊你的小名,你再也等不到他在雨中为你送伞的身影了,他就这样从你的身边离开了,请你做出选择,选出你的卡片,此时此刻,你选择了谁,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回忆并说说卡片上的人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的爱,体会亲人离去时的不舍、难过、伤心的情感。

再出示游戏规则2“①请你从剩下的两张卡片中再选出一张,意味着这张卡片上的人跟你相处的时间只有半天了,②请你想一想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以“半天”这样的一个时间观念,以及“你会为他做些什么”的一个实际行动,在游戏规则1感受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在得到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去对他人付出自己的爱、回报爱,通过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勇敢地表现出来。

我将再次做出引导:现在手里只剩下最后一张卡片了,他一定是你生命中最最无法割舍的人,但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出示游戏规则3“①和最后一张卡片上的他相处的时间就只剩下最后的三分钟;②把你想对他要说的话写在卡片的后面”

此时,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给学生们三分钟的时间。同时引导:此时的语言也许是苍白了,但也请你写下来,把你对他的情、对他的爱、对他的感谢、对他想说却一直没说的心里话写在卡片的背面。

三分钟过后,让学生选择轻轻闭上眼睛或趴在桌子上,老师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有选择性的选择几名同学的留言念给学生们听,三年级的学生,可能此时的语言是简单的,却也是最真实最感人的情感表达。

3、呼唤亲情,学会表达爱

整个模拟心理游戏到此算是结束了,三张卡片,三个最亲、最爱、最重要的人,三个不同的游戏规则,从亲人离我们而去、到只有半天相处时间、再到只剩下最后的三分钟时间,环环相扣,一步步感染出学生的心中的爱。此时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有点凝重、有点压抑,这当然不是我们心理健康课需要的结果。所以,我在背景音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衬托下播放早已准备好的日常生活中的全家福的照片并引导:他们听见了,他们听见了你们爱的呼唤,他们对你们也有着太多的依恋,他们也不忍你们如此的伤心难过,所以,他们又决定从远方回来了,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的亲人、朋友都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这些都是我们留下的温馨的瞬间,曾经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到这似曾相识的画面,经过这一个心理游戏,你又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勇敢说也此时心中的感想,让《把爱说出来的》主题再次得到体现。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为了引导学生把爱从父母、亲人拓展到更多人身上,我设计了以下这个调查活动:调查学生在班上曾经得到过哪些同学的帮助,然后站起来对他说声谢谢或给他一个感谢的拥抱,把爱升华,让他们明白,爱不仅仅是我们的亲人,还有我们的朋友、同学、老师以及周围的人,以及我们自己。

最后,以教材中的“分享屋”做为我的结束语及板书:一声问候,让人惬意;一句关心,让人感动;一个拥抱,让人温暖;一抹微笑,让人开心。爱需要表达,爱需要行动。一句话,一个动作,处处传递温情,让我们大声说出爱!

第四篇:讲课稿隔代教育

讲课稿

(在课开始之前,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来听课的不管是谁,是父母也好,是爷爷奶奶也好,是外公外婆也好,在有孩子的家庭,你们是谁在带孩子?

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是孩子的父母,有的是爷爷奶奶,有的也可能是外公外婆,还有的是请人带,也有可能是多种形式并存。

据调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到第三代教育中来了,针对这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隔代教育。今天我就我自己的观点来和大家谈一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见谅。

那什么是隔代教育呢?)

一、什么是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在外地工作,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

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

四、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少人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现在大孩子可能舍不得,但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这种类型是最好的,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民主、温暖、理解的家庭里,对他的身心发育都有益。

讲了这么多,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为隔代教育是好是坏呢? 隔代教育是好是坏?

听了大家所讲的,我们发现,隔代教育有利有弊,我们先来讲一下隔代教育的有利方面。

五、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优势二: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优势三: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优势四: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可能有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乐意了,我劳心劳力地带孩子,还要被说这个说那个,但是,大家要认识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我们家庭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尤其是现在年轻的父母很多都是双方独生子女,现在又只生一个孩子,形成了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的金字塔形,我们的家庭的希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称为一个有用的人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在家庭,显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可见,现在承担者孩子教育任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你们肩上的任务是多么神圣和伟大。因此,请你们快乐地看待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并开心地接受,从而协助你们的子女去积极地去规避,教育出一个对社会有利的健康、快乐、有出息的孩子。

六、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几个例子,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

情景一:

李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很乖;孩子睡前闹,给他颗糖就好了。我想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个例子的看法。

导致结果:孩子只有在抱着时才容易睡着;孩子总要含着糖才能睡着,容易患龋齿。

解决方案:父母尽可能参与育儿,以科学的育儿观念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入睡前要把他平放在床上,大人可在身边陪伴,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让孩子自然入睡。父母工作实在很忙,可以让祖父母多看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并参加育儿培训。

情景二:

孩子(五岁):我要喝水。

张奶奶:好宝贝,杯子放那么高,你拿不到。来,奶奶帮你倒水,太烫了,我再吹一下,别碰杯子,奶奶喂你。

我想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个例子的看法。

导致结果:孩子依赖性强,不想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

解决方案:父母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导中,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妈妈(或爸爸)告诉孩子杯子放在柜子上,让他自己去取。先教导孩子学会倒凉开水,并及时给予鼓励。在妈妈的训练下,孩子很有成就感,不但学会取杯子喝水,还能为妈妈倒水喝,奶奶也能自然地接受这个结果。

情景三:

孩子:外婆,电视上的小孩都在玩小汽车,你陪我到公园里去玩小汽车好不好。

外婆:别吵,外婆要睡觉,你自己在屋里玩吧。我想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个例子的看法。

导致结果:不能满足孩子的玩的欲望,导致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语言能力、智力发育滞后。

我前一阵子遇到了两个都是一岁半的孩子,这两个孩子让我感受颇深,一个孩子整天跟奶奶在家,至今只会叫奶奶,而一个跟父母在店里,几乎什么话都模仿的像了,词汇量相当丰富,两个孩子都一样大,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我想大家都明白了。

解决方案:父母下班后尽量带孩子到室外玩,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活力,不断给予孩子语言和智力上的良性刺激,引导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总结一下,隔代抚养容易造成的不利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点:

1.过分溺爱孩子,阻碍孩子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孩子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孩子,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这就像张奶奶喂水的事例一样,看上去没什么,但是一旦深入挖掘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弊端。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孩子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孩子,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孩子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孩子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孩子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例子,东东的奶奶很自豪地跟邻居讲,我们家东东跟我亲的不行,问他谁好谁不好,总是说奶奶好,爸爸妈妈不好。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镜头,我们可能谁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老人在抚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孩子跟自己亲作为荣耀,但是殊不知,这种跟父母不亲的后果将是: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产生了隔阂,也就是所谓的亲子代沟,也许有的人会不以为然,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以后,父母没有威信,孩子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被抛弃感,这对他的心理会留下阴影,对他以后踏上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保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孩子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孩子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孩子的思维,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其实,总结来看,老人带孩子存在的弊端其实是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父母的缺失,而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年轻父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去。毕竟

担负起养育孩子责任的应该是我们年轻父母。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责怪老人带孩子的弊端,毕竟这是,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避免的一些问题。

因此,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有一项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有关。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

>60% 那如何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呢,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作为孩子的祖辈、孩子的父母,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希望让隔代教育充分发挥优势、规避其劣处,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七、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应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尤其注意,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非常重要。在不少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祖辈总是打击父母的威信。

例如,小东五岁了,还要喂饭,爸爸让他自己吃,不吃就不要吃了。奶奶来了一句:“你小时候不也这样,来东东,奶奶喂。”这样的情况应该杜绝,那么父母以后教育孩子就非常苦难了,奶奶就成了他的防空洞。

方法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很多祖辈都说,我们文化程度不高,让我们再来学习很苦难了。但是,为了孩子,请你们重新学习吧,把自己当作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孩子。

方法三: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方法四: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方法五: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方法六: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最后,让我们以看一下对于孩子的一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怎样规避弊端。

1.语言能力

老人带着孩子一般都不会和孩子进行太多的交流,而是在一旁紧紧地盯着孩子不要磕碰了,主要以命令和训斥为主要沟通方式,这样孩子就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机会。孩子从咿呀学语起就需要家长不断的强化孩子的发音,不断的交给孩子适当的词汇,老人不爱多和孩子说话的环境可能会使孩子说话晚。还有一点就是一般老人都不会讲标准的普通话,而是方言,而父母讲的又是普通话,所以也会影响孩子正确的发音和表达的能力。我身边就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孩子,孩子两岁了说话发音还不清楚,含含糊糊,但是他还总嘟嘟囔囔讲个不停,老师一般都听不明白孩子的意思,我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才发现,爷爷奶奶是乌蒙人,讲的乌蒙话,而姥爷姥姥是伊盟人,讲的是伊盟话,孩子的父母讲的是标准普通话,这就是语言环境差使孩子语言发展受到干扰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应对方法:

尽管老人的讲话方式很难一时纠正,但是家长还是要尽量给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来弥补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例如: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儿歌或童谣的CD,让老人在家抽出一部分时间放给孩子听。还有父母要尽量多抓住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进行词汇的学习,也可以和老人交流,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在孩子看到一些物体的时候立即进行词汇学习,教给孩子那是什么,多给孩子听和模仿说话的机会,孩子慢慢的就会积累一定的词汇和句子,等到一

定的时候语言就会出现爆发现象。

2.社交能力

由于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和外界接触的少,即使接触了,也是一些老年人,没有给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也不会过多的给孩子做社交的榜样,教给孩子和别人打招呼问好的礼貌行为.而且老人一般都会过度的溺爱孩子,使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会体谅和理解别人的感受,也不会和别人分享一些东西,这样使孩子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挫折,遇到他不能满足的时候会产生消极的心境,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在生活中多表现为孤僻、不合群的特点,在集体中不能和小朋友一起很友好很快乐的参与游戏活动。

*应对方法:

父母应与老人积极沟通,多给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而且要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教给孩子分享合作、团结友爱的思想。不能一味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让孩子心中没有他人;做父母的在生活中也要给孩子做好这方面的榜样,在和朋友、老人以及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交往的过程中就给孩子树立正面的形象,多为孩子创造社交的机会,在孩子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交给孩子正确的相处模式,学会谦让、友好、互助、合作和分享,当然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长也不要总是抢在孩子面前处理分歧和矛盾,要先让孩子自己来面对、解决问题,当孩子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的情况下,自己再出面帮忙。

3.生活自理能力

老 人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总是担心孩子不能完成一些应该独立能完成的事情。在孩子能自己拿水杯喝水的时候,老人还要在旁边给孩子端着水杯,在孩子能自己独立吃饭的时候,家长也要剥夺孩子独自吃饭的机会,在旁边端着碗来喂孩子,孩子能独立的走路的时候,老人也要紧紧地抱着孩子,不让孩子自己走路锻炼,总之,种种情形总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成长的能力,以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孩

子总要事事依靠别人,这样孩子去了幼儿园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不便,对孩子过度的爱就会给孩子形成发展的桎梏。

*应对方法: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让孩子自己多探索,多尝试,而不是泯灭孩子独立成长的愿望,什么事情家长都不放手,都要帮孩子来完成,这样过度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发展的障碍。家长要和老人交流这样的教育思想,逐渐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

二.对孩子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影响

1.独立性、自信心

由于老人的包办代替,过度保护,使孩子错失了每一次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机会,每一次自己跨越障碍的机会,每一次玩具乱了自己整理的机会,自己独立成长的机会就这样一次次错失,以使孩子的独立性得不到更好的锻炼,表面上是爱孩子,其实从长远来看,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无法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当孩子遇到坎坷的时候,孩子会在原地等着人来帮忙,不懂得自己坚强的站起来;当孩子长大离开父母的时候,自己的事情往往不能处理的很完善,往往也会一团糟,因为他曾经没有这样去面对的经验。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智的来爱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机会,让他自己来体验生活,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

*应对方法:

父母还是要和老人讲清楚这样对孩子的弊端,让老人学会放手,学会理智的来爱孩子,不要束缚孩子的手脚。

2.探索性、好奇心、创新意识

由于老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一下子难以改变。他们往往觉得孩子应该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才是一个好孩子,而不懂得用科学性、创新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当孩子要拆开玩过的小汽车看看究竟时,老人认为孩子是在搞小破坏,不珍惜玩具;当孩子要在沙堆里挖土建筑时,老人认为那样会弄脏衣服,不懂得爱干净;当孩子趴着玩滑梯的时候老人说这样不安全,一定要坐着玩。如此种种对孩子的限制,使得孩子一颗富有探索性的心灵,一颗富有好奇心的心灵就这样失去了,最后孩子会和老人一样思维守旧,失去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应对方法:

父母也要耐心和老人沟通这个原则,在不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情况下,在不违背生活的道德和原则的情况下,就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给他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让他自己来探索,自己来发现,自己来体验,让他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

3.安全感

老人带大的孩子,尤其是一岁之前就由老人来带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缺乏安全感,不能很好的信任他人,总是担心受伤害,会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尤其是会对以后的爱情和婚姻都会有影响。

*应对方法:

做父母的一定不能把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老人,尤其是在孩子一岁之前,一定要多陪孩子,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觉得他是安全的,有人疼爱的,这样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重要的。

总之,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自己才是抚养教育孩子的主角,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甩手把这个重任交给老人,而且要善于和老人来交流和沟通带孩子的科学方法,尽量减少以上种种弊端,养育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第五篇:党风廉政教育讲课稿[范文]

党风廉政教育讲课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培训班我来为大家上一堂课,讲一讲反腐倡廉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高低不仅事关党员干部个人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党小组组长,希望我能借今天这堂课的机会,帮助大家从全局的、政治的高度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反腐败问题,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感谢公司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的机会。

围绕今天这堂课的主题,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四个阶段;

二是正确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形势,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必胜信念;

三是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四是加强廉洁自律,岗位权力人人有责。本人讲课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对如何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走过的反腐倡廉历程,大体上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育反腐阶段(从1978年到1989年6月,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我们党积极探索在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实行改革开放条件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敏锐的眼光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现腐败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重要论断,果断的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党心民意的重大举措,恢复了中央纪委和重建地方各级纪委,集中力量抓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纠正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三招”、“三转”、“一住”等不正之风;开展党性党风教育等工作。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党开辟了在不搞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情况下健康有序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途径,有力地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第一阶段的反腐败斗争主要靠教育为主,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优良的革命作风,警惕思想上受到享乐主义作风的侵蚀;同时,主要利用党纪、政纪对少数腐败分子进行及时、严厉的惩处,严肃党风。

第二个阶段:运动反腐阶段(从1989年6月到1992年10月,也就是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召开)。

反腐败斗争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发挥了稳定人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这个阶段时间不长,但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是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复杂环境中展开的,一方面,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波动和政治**。另一方面,国际上面临着苏联和东欧剧变和西方制裁的压力,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央反腐败斗争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重点查处了“官倒”现象,取消对领导人某些食品的特供,严格禁止进口小轿车,严肃查处贪污、受贿案件等7件事。二是 1989年8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分子必须在期限内自首坦白的通告》,掀起了一波反腐败的高潮。这期间共有9名高官受到严厉查处,三是1990年4月十三届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整风的精神在全党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克服党内滋长起来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不良倾向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这三项工作,实际上成为后来反腐败工作格局的基本架构。

第二个阶段反腐败的特征是,随着腐败的迅速蔓延,中共中央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腐败的严重危害。因此,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对部分罪行较为严重的腐败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查处,办了一系列大案、要案。腐败分子不仅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严重者也将面对国法制裁。

第三个阶段:权力反腐阶段(从1992年10月到2002年11月,也就是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召开)。

这个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科学地分析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出了一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路子。这个时期案件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要案往往与大案联系在一起,例如 因“远华案”被揭露的李纪周、石兆彬等,这些案件所涉及的案值与80年代想比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因为直接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而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二是一些地区出现了集体腐败的现象,例如广西(成克杰、徐炳松、李恩潮)、北京(陈希同、王宝森、铁英、黄纪诚)、沈阳(慕绥新、马向东)等。三是腐败官员家人涉及腐败行为的案件增多,相当一部分腐败官员道德的严重堕落,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到了九十年代,特别是1992年中纪委二次全会之后,中央不断加大了查案的力度。自1997年10月到2002年9月的五年间,共查处省(部)级干部98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被判死刑,成为第一个因为腐败走上断头台的省部级高官。2000年9月14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克杰被执行死刑,成为建国之后被处决的职位最高的腐败分子。2001年10月,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分别被判处死缓。2002年,王雪冰、丛福奎、麦崇楷、田凤岐等一批省部级高官;2003年中央反腐败力度进一步加大,中纪委查处了18个省部级干部。其中,有两位原省委书记(原贵州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方仁和原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2003年11月13日,大贪官李真被执行死刑,从而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2005年,全国受到党纪国法惩处的省(部)级干部就有13人,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先后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死缓和无期徒刑。

第四阶段:制度反腐阶段(从2002年11月开始到现在)。

我们党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程中的反腐倡廉工作,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注重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反腐斗争开始出现“三个转向”: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由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2004年初,我们党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4月,中共中央批准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3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出严格规范,使官员引咎辞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5年1月,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上述一系列条例、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制度反腐成为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有力武器。

主要来讲就是提出了以下重要理论观点:

1、把“反腐倡廉建设”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提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就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从严治党;

2、坚定不移地贯彻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抓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

3、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

4、对反腐败斗争而言,“教育”、“制度”和“监督”都很重要,谁也离不开谁,谁都不能“单兵突击”或是“异军突起”,而是应该“一起上”,都得“高度重视”。

5、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也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途径。

6、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为人民服务,确保权利在阳关下规范有序运行。

7、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建设之中等等。

从以上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如何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的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 4 集体对惩治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完全符合现阶段的国情,是完全正确的,为我们今后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正确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形势,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必胜信念

目前全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形势,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概述:

一是保持了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近年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82220件,结案48210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54554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8万余人、厅(局)级干部1200余人、省(部)级干部49人(包括了王怀忠、刘方仁、韩桂芝、田凤山等一批省部级高官),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有24493人。这里关于查处腐败分子这个问题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显示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党是有7000万党员的大党,近三年来,每年受处分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1.8‰左右;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党员干部,占受党纪政纪处分总数的2.7%,不到全国党员总数的十万分之七,尽管这个比例是波动的,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这说明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二是切实纠正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这是事关人心向背的大事,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抓的重点纠风项目大部分是中央领导提出来的,都不同程度取得了成效。如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拖欠补偿费、拆迁补偿和安置不落实、拖欠下岗职工生活费和安置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取得新的成效,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等等。党和政府把纠风工作作为反腐倡廉的重点,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从身边的事情中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廉洁从政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定,近年来又概括为“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并着重针对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跑官要官”,放任、纵容配偶、5 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影响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活动谋取非法利益,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参加赌博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大了查纠的力度,查处了一批顶风违纪的领导干部,使这些问题有所遏制。通过认真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警示教育和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观念和廉洁自律的意识。

四是监督工作开创了新局面。2003年底,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内监督方面的基本法规。它的出台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内监督的高度重视和加强自我监督的坚强决心。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还建立了巡视制度,通过监督巡视,发现了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掌握了一些重要线索,督促纠正了一些不良现象,也发现了一大批为民、务实、清廉和敢抓敢管的优秀领导干部。

五是颁布实施了一批重要法规。党的十六大以来,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3部党内基础性法规,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等一批重要法规。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有关单位对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反腐倡廉的1500多件政策规定进行了全面清理,废止了115件文件。通过清理,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科学、完整,更富有时效性。

六是改革体制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举措,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落实。许多改革都有着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作用,因而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点工作。有的改革最早还是由纪检监察机关从反腐败的角度提出来的,到后来发展为这个方面的综合改革。这几年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抓或参与的改革有: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四项改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项制度”;政务、厂务、村务“三公开”工作,这些改革的推进,有效发挥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作用。

七是反腐倡廉的环境和氛围越来越有利。首先,思想基础越来越好。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性。这些年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程度和认可程度逐年提高。其次,社会政治环境越来越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继续把民主法治建设摆到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这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民主法治环境。第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把防治腐败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使全党更加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八是反腐倡廉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纪检监察、政法、审计等机关承担着重要的反腐败任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些队伍在反腐倡廉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单从纪检监察队伍看,通过反腐败工作实践,队伍整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对领导干部监督的能力、依纪依法办案的能力、维护党员权利的能力以及协助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反腐败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相关部门较好发挥职能作用,增强了反腐倡廉的合力。

我们要充分肯定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效,总的成效可以归结为五个体现、九个前所未有,呈现十大特点:

五个体现:体现了中央求真务实、以民为本、从严要求、权为民赋以及尊崇法制的思想。

九个前所未有:认识的清醒度、重视的程度、反思的勇气、调研的深入、高层的表率、行动的迅速、媒体的报道及时和公开、群众的参与以及取得的成效都前所未有。

十大特点:一是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二是高层推动,领导示范;三是选准切口,推进稳健;四是大小统打,查处有力;五是处置快速,曙光及时;六是公开透明,开放自信;七是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八是制约权力,强化监督;九是顺应民意,推进改革;十是转变职能,主动作为。

同时党中央对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

1.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严明换届纪律。落实党中央“纪检检查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的要求,对政治上有问题的一票否决。

2.深化作风建设。把纠正“四风”往深里抓、实里做。对执纪审查对象存在“四风”问题的,应当先于其他问题查处和通报。

3.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把检查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巡视和监督执纪的重点。

4.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5.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6.完成本届任期内纪检体制改革。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的目标任务。7.加强纪委自我监督。认真做好省区市纪委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严格落实监督执纪工作规则。

三、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党性修养,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它是一个老话题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必须加强自我教育和世界观改造,都曾有过论述,把它当作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1939年刘少奇同志专门撰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对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等作了深刻、全面的论述。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座的学员是未来的县管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才能始终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在工作中坚守拒腐防变的防线,在生活中把住拒腐防变的关口。讲这个问题,也是我对大家的勉励。关于这个问题,我着重讲四点: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总开关。理想的动摇是最致命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可怕的滑坡。一个民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萎靡不振;一个国家没有理想信念,就会一盘散沙;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沉沦颓废。人生如屋,信念是柱,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生追求。每个人一生一世的所作所为,都能在理想信念里找到根源。我们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等,都是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

理想信念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人产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和顽强拼搏的决心。古人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就是指理想信念的力量。在近代,孙中山、黄兴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一大批志士仁人,放弃舒适的生活,散尽家产,四处举债甚至牺牲生命闹革命,为的就是建立“大同世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靠的就是理想信念。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共产主义信念。”

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理想信念决定信心意志,是拒腐防变的最关键防线。胡长清、成克杰、李真包括近几年我县查处的一批腐败犯罪分子,无一不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成克杰曾打电话告诉他女儿:“现在共产党变了,你在国外好好呆着吧。”李真在剖析自己犯罪根源时说:“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掉一生。”可见,理想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蜕变、经济上的贪婪和生活上的堕落。腐败问题,表现在钱财上,根子在理想信念上。

我们在座的年轻干部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天生就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坚定,一靠理论武装,二靠实践锻炼。只有理论上成熟,才能政治上成熟;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政治上坚定。大家必须把理论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当作终生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切不可因为职务的升迁、工作的繁忙和应酬的增多而放松、放弃学习。理论上的坚定还要在实践中巩固。在历史和现实中,因在实践中遭受挫折而动摇理想信念的不乏其人。参加党的“一大”的13位代表,后来有两位(李汉俊、包惠僧)脱党,两位(陈公博、周佛海)当了汉奸。我们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平时理想信念叫得很响,但一涉及到处理复杂事件、触及个人利益就摆不正理想信念的位置了。我们在座的年轻干部都是嵊泗今后发展的栋梁之材,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 9 识,按照县委的要求,积极投身于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建设的事业中,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巩固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正确对待利益

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利益追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共产党人并不回避利益,事实上党组织也一直充分考虑党员干部的正当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但是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理性地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求我们坚决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个手中握有权力的党员干部,如果整天想着个人发财,就会利令智昏,势必走上以权谋私的邪路。古人讲:“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江泽民同志曾用古训告诫领导干部:“大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无非一餐。”应当说,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公务员是最大的受惠者之一。为此,在对待利益方面,我们一定要胸怀广阔,懂得取舍,做到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的决不伸手去捞。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求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井冈山时期,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认定红军是“自己的部队”;解放上海时,入城的解放军战士夜宿街头不扰民,赢得市民的信任。历史证明,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曾引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经典教育我们,值得深思。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求我们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古今中外,凡名垂青史的人,都对人类、对社会作出了伟大奉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98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实质就是奉献。事实也表明,越是有奉献精神的党员干部,就越有人格魅力,个人的价值实现得也越充分。一些老一辈革命家,虽然 10 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人们至今仍十分怀念他们。任长霞去世后,登封老百姓万人空巷为她送行。杨兰娟教师把一生献给了海岛教育事业,赢得了全县人民的尊重。

(三)正确对待权力

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对权力的理解,自古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牧民”思想,即凌驾于民众之上,当官作老爷;一种是“敬民”思想,即民为贵、君为轻。在封建时代,所谓“敬民”,只是思想家的空想而已,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的政权,才能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党的宗旨,决定了党领导的政权负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责任。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不单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党和人民信任、培养的结果。当组织给予越来越高的地位时,也赋予了更重要的责任。“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如果我们个别同志把权力看成是某个领导的恩赐或者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是完全错误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权力也自当为民所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自古以来对为官者的要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做县尉时写过一首诗:“今我何公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义在警醒自己要对得起奉禄,好好为百姓做事。河南内乡县古县衙的一对古联也是耐人寻味:“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里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当官者要为百姓办事;第二,不要欺负百姓;第三,不要脱离百姓。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职务看成是干事创业的平台,千万不要把心思用在追求职务和级别的升迁上,更不能用来为个人、亲友谋取私利。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行使权力要如履薄冰,诚惶诚恐,慎之又慎,万不能手中有了权力就头脑膨胀,得意忘形,妄自尊大。

行使权力还要自觉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定产生腐败,这是古今中外反复印证的铁律。自觉接受监督也是一名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心底无私天地宽”,光明磊落的干部就应该不怕监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能否正确对待监督,是党员领导干 11 部胸怀广狭、能力强弱、情操高低的分水岭,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希望大家都能做自觉接受监督的模范。

(四)严格自我约束,时刻自警自励

常修为政之德,是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起码要求。我国古时圣贤向来把修德看成立命安身之本。今天,我们强调为政之德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维护群众利益,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心里要始终装着事业、装着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常思贪欲之害,是避免犯错误的常鸣警钟。所谓贪欲,就是想要得到法律和纪律不允许的、不该享受的、不能占有的利益。当然,我们有追求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经不住地位、金钱、美色等诱惑和考验,硬是凭自己手中权力去贪去占,陷入欲望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常怀律己之心,是保持我们头脑清醒的一剂“良药”。常怀律己之心,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管住自己重在管“心”,做到心平如镜,不要心态失衡,不要贪心太重,不要花心放纵。在心态上少一些急躁与轻浮,而要心无旁骛地为人民服务。经常想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它来谋取私利,损害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廉洁自律,严守岗位权利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就是不贪,“洁”就是没有污垢。廉洁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生命品质,是一种信仰坚守。廉洁的核心就是“干净”,也就是思想干净,做事干净,做人干净。讲到廉洁,大多数职工会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要腐败当然是有权力才有机会,自己仅仅是普通职工,没有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也就没有腐败可能,因而认为讲廉洁、谈廉政,应该是领导干部的事,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然而,我们党的事业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我们每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正是大树扎入土壤里的根系,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职位各有高低、权力各有大小,但这棵大树的蓬勃生长却依赖于每一根最基础的根系。如果说腐败是一种耻辱,那么它需要我们时刻铭记; 如果说腐败是一种挑战,那么它需要我们勇敢面对; 如果说 12 腐败是一种现状,那么它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常问自己:你的权利是谁给的?你应当怎样使用你的权利?你要如何工作?你要为谁负责?并以此自检自醒。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有关制度的要求,凡事出于公心,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在业务操作中,坚持以企业利益为重,绝不暗箱操作、接受回扣、损公肥私;在物资采购方面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对费用开支多方调查了解、严格监督把关;在招商管理方面,要加大合同管理审批和稽核力度,杜绝腐败隐患的滋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提高廉洁意识,要坚守廉洁自律、诚信做人,不断修身养性,清正在德,廉洁在志,身树正气,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才会越来越清新,越来越健康!

我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讲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讲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讲课稿

    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讲课稿 城关镇党委书记 张金 2010年3月 一、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农村党......

    党风廉政教育讲课稿

    党风廉政教育讲课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培训班要求我来为大家上一堂课,讲一讲反腐倡廉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员干部拒腐......

    廉政教育讲课稿

    廉政教育讲课稿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项目党支部召开这次廉政教育学习活动,由我来给大家讲讲廉政教育。这次的廉政教育学习,是为落实2011年总公司党委工作安排,xx项目党支部今年工......

    心理健康教育

    谈谈如何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课题研究就是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

    心理健康教育[大全]

    内容表达属于一种( )。 A.影响性技术 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 )。 B.行为 观察学习的起始阶段是( )。 A.注意 订立团体契约、形成团体规范,这是( )的主要任务。 D.团体初创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内容提要: 2005年12月,我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课题实验。五年来,学校课题组成员和一批骨干教师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

    心理健康教育

    . 我是父母的好帮手 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掌握劳动的技......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我的班级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图画和提示,使学生感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 2、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使学生留心观察班级体中的好人好事,学会关心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