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科分级护理服务
儿科分级护理服务
分级依据:
特级
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抢救的患儿;颅内出血及昏迷患儿;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监护的患儿,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患儿;重症监护患儿。
一、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
二、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看护输液,给予喂奶、喂药,并观察患儿的反应。
三、正确实施专科护理,如气道及管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实施安全措施。
四、根据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护理等。
五、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
六、提供生活护理。
1、维护患儿卫生,仪表及仪容;满足患儿基本生活需要,保持患儿清洁、舒适。给予刷牙漱口、洗脸、梳头、洗头、擦身、洗手、洗脚、会阴冲洗、剪指(趾)甲、更换尿垫、更换衣裤等。
2、满足患儿营养需求,给予喂水、喂饭、喂奶,注入鼻饲饮食。
3、维持患儿正确和舒适体位,帮助移动及运动;翻身、拍背、摆放舒适体位;维持患儿肢体功能位,活动关节。
七、保证病室环境清洁整齐,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
八、了解患儿心理需求,协助疏导相关心理问题。
九、根据儿科护理特点做好相应的专科护理:如昏迷、抽搐患儿的护理等。
一级
分级依据:
年龄较小患儿日常生活照顾完全需要家属的患儿;病情趋于稳定的重症患儿;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儿。
护理服务标准:
一、每小时巡视患儿,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儿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二、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协助家属给予喂药。
三、提供专科护理:如气道及管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实施安全措施。
四、根据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护理等。
五、提供生活护理
1、维护患儿卫生、仪表及仪容,帮助指导家属给予患儿刷牙漱口、洗脸、梳头、洗头、擦身、洗手、洗脚、会阴冲洗、剪指(趾)甲,给予更换尿垫、更换衣裤等。
2、满足患儿营养需求,协助家属喂奶、喂水、喂饭,注入鼻饲饮食。
3、维持患儿舒适体位,帮助移动及运动:翻身、拍背、摆放舒适体位;维持患儿功能位。
4、接送检查,负责采集留取各种标本。
六、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和康复训练:指导家属雾化后正确叩背。
七、病史环境清洁整齐,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负责整理私人物品,整理或更换被服。
八、了解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求,协助疏导相关心理问题。
九、根据儿科护理特点做好相应的专科护理,如:病毒性脑炎、肺炎、小儿肠炎、发热等疾病的护理。二级: 分级依据:
较大年龄患儿生活部分自理的患儿,病情允许且自己有床上活动能力,离床活动时需要给予帮助的患儿。护理标准:
一、每两小时巡视患儿,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儿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二、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发药看服到口。
三、根据病情实施基础护理和安全措施:如皮肤护理、会阴护理、气道及管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
四、提供生活照护:
1、维护患儿卫生,仪表及仪容;根据患儿需求帮助刷牙漱口、洗脸、梳头、洗头、擦身、洗手、洗脚、冲洗外阴、剪指(趾)甲、协助大小便,更换衣裤等。
2、满足患儿营养需求,协助患儿进餐、进水。
3、维持患儿体位舒适,帮助移动及运动,协助变换舒适体位,指导维持患儿肢体功能位,活动关节,协助上下床,帮助患儿起床入厕。
4、陪同检查,协助集留采取各种标本。
五、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和康复训练:指导教会患儿有效咳嗽。
六、保证病室环境清洁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督促整理私人物品,定时整理,更换被服。
七、了解患儿心理需求,负责疏导相关心理问题。
八、根据儿科护理特点做好相应的专科护理,如: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的饮食指导等。三级
分级依据:
大龄患儿生活完全自理;病情稳定和康复期的患儿;在医护人员陪伴下,可在室内行走。
护理标准:
一、每3—4小时巡视患儿,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儿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二、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看护输液,发药看服到口。
三、提供生活照护:
1、维护患儿卫生,仪表及仪容;督促刷牙漱口、洗脸、梳头、洗头、擦身、洗手、洗脚、冲洗外阴、剪指(趾)甲,更换衣裤,指导自行大小便等。
2、满足患儿营养需求,协助患儿进餐、进水。
3、指导患儿维持体位舒适、运动,指导使用助行器、拐杖行走。
4、陪同检查,督促采集留取各种标本。
四、保证病室环境清洁整齐,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督促整理私人物品,定时整理、更换被服。
五、了解患儿心理需求,负责疏导相关心理问题。
六、根据儿科护理特点做好相应的专科护理,如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的饮食指导等。
第二篇:儿科分级护理制度
儿科分级护理制度
儿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对患儿进行分级别护理。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四个级别并有明确标识。护士长应根据患儿的护理分级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安排具备相应能力的护士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
一、护理分级
1、患儿入院后应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2、根据患儿 Barthel 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的等级;
3、依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患儿护理分级;
4、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患儿护理分级。
二、分级依据及护理要点
1、特级护理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儿;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儿;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儿。
护理要点:
(1)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神志、心率、口唇指端颜色、意识、瞳孔、体温、呼吸、哭闹等病情变化;
(2)护理记录符合儿科专科记录要求;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4)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5)根据患儿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气道护理、每天整理床单元;
(6)协助进食水、协助头面部及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协助患儿翻身、床上活动,进行气道、管路、及疼痛护理,做好压疮、DVT 预防等安全护理措施;
各类管道妥善固定、班班交接、保证通畅;
(7)保持患儿的舒适和功能体位;(8)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教育;(9)做好饮食护理;(10)实施床旁交接班。
2、一级护理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1)护理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儿;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儿;
(3)护理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儿;
(4)护理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儿。
护理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包括神志、心率、口唇指端颜色、意识、瞳孔、体温、呼吸、哭闹等);
(2)根据患儿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4)根据患儿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腹泻患儿给予臀部护理;做好跌倒坠床预防等安全护理措施等;
(5)保持患儿的舒适和治疗体位,腰穿患儿指导并协助治疗体位的依从性及正确性;
(6)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教育;
(7)遵医嘱指导患儿饮食;
(8)实施床旁交接班。
3、二级护理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儿;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儿;(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儿。
护理要点:
(1)每 2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儿精神、体温、饮食及哭闹变化等病情变化;
(2)根据患儿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4)根据患儿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根据自理情况指导安全活动、上下床活动,以及跌倒坠床预防及护理等;
(5)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协助/指导康复,做好安全教育与管理;
(6)遵医嘱指导患者饮食;
(7)实施床旁交接班。
4、三级护理 分级依据:
(1)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儿。
护理要点:
(1)每 3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儿精神、饮食、大小便等情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2)根据患儿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3)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协助/指导康复,做好安全教育与管理;
(4)遵医嘱指导患儿饮食;
(5)实施床旁交接班。
第三篇:儿科优质护理服务
儿科优质护理服务
儿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做好细节管理是规避护理风险的关键,是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科护理需求已成为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我科始终把细节管理放在第一位,体现在工作中方方面面,使儿科的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现报告如下。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监督考评机制,强化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1.1 细化规章制度 结合我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儿科护理工作流程”等多种护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为护理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管理依据。有效的保障了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1.2 实施动态质量监控 建立严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使医护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规章制度是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保障的前提。而在保证管理制度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基础上,紧接着实行对整个护理工作的动态监控也是保障儿科护理工作关键。在对儿科护理工作实行动态监控的过程中,要培养细节管理的思想,要随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出
现的纰漏,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并及时地处理问题
1.3 强化服务意识 转变护理模式,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在儿科护理中要多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主动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以患者的满意为最高护
理目标,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护理服务。强化护
理人员安全意识,培养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2.1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定期安排护理人员学习《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做到警钟长鸣。对平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尤其是对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在正式的上岗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并根据制度对新护士进行知识考核,确保每位护士都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2.2 培养风险意识 在整个儿科护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风险,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带来重大的伤害,因而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儿科风险管理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减少风险的办法,并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意控制风险,关注患儿家长的意见,及早发现隐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补救,将
伤害降低到最小。
2.3 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护士的职业素质在护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合格优秀的护士,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一颗为患儿无私奉献的爱心。科室加强了对护理礼仪、护理伦理的学习,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护理人员在对待患儿及家属时,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有真诚。多为护理人员营造各种学习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开阔视野,不断完善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文化素养,树立赶超的信心。
2.4 加强护士正确是非观的培养 引导护士正确对待领导和同事的善意批评与指正,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如是护理工作的共性问题,应在护士例会上提出,强调改正方法;如是个别的问题,采取个别谈话,共同分析;同时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作,使整个医疗流程形成一条牢不可破的链,一环扣一环,紧密连接,避免和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3 细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服务内涵
3.1 细化服务措施 在住院期间,护士长、责任护士给患者宣传安全措施,为患儿增加有防滑、防坠床措施,病房的开水锅炉有安全防护措施与警示标志等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努力为患儿提供便捷、优质、满意的服务。
3.2 营造人性化的环境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护患沟通
难度大、家属情绪波动大,科室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从细节服务上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工作中要做到“七声”,即患儿进科室有迎声,进行治疗有称呼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与患儿合作有谢声,遇到患儿家属询问有应声,接到电话有问候声,患者出院有送声,一切本着方便患儿出发,从细微之处入手。
3.3 强化过程管理 儿科护理管理不是一种目标管理、而是强调过程管理,因此必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检查管理体制、工作程序的科学性,以及工作落实的每一个细节是否达到标准。为了强化过程管理必须细化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并给每人发放工作手册,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位。对于医疗器械、护理药品等物品要具体划分摆放位置,并注意交接工作登记。小结
实施细节管理后,避免了科室出现的严重护理差错事故,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增强了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确保了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患儿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证。细节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途径,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根本,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是创建护理品牌的关键。
儿科2013年1月
第四篇:护理分级护理
关于实行无陪护护理的问题
年初,卫生部首次作出规定,明确将病人的面部、口腔清洁、喂饭、翻身拍背等床旁基础护理内容纳入护士工作职责。“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规定,护理的级别分为四级。如对特级、一级护理的患者,护士晨间给他们梳头、面部清洁、口腔护理各一次,晚间还要进行面部清洁、口腔护理等四项服务。每周要帮助患者床上洗头一次,需要时还要进行指、趾甲护理。除了这些日常的清洁外,护士还得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日常护理治疗等,这一话题也由此引发一次关于生活护理的讨论。
有利的一面:1有社会学家指出,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步入,以后一对年轻夫妇要对应双方父母四个老人,很难出现以前一个老人生病,全家几个姊妹兄弟轮班陪护的局面,这样实现“无陪护”病房是大势所趋。而且在医院的医疗服务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最直接。
2基础护理不只是简单的生活护理;而是要以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做支撑来从事基础护理。另外,做好基础护理是落实整体护理的切入点,是促进医患和谐的重要途径。做好基础护理,不仅能拉近护士与患者空间上的距离,更可以拉近护士与患者情感上的距离。
3如果实施后探视病人与护理病人的家属减少了,可使病区更安静,有利于护理人员集中精力制订治疗方案,实施护理操作,书写护理病历等,还可以减少病房中的致病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4可以 解决“一人住院、全家上阵”的难题,以前家人住院,家属要送菜送饭、请假陪护,如果家属没时间照顾,病人生活又不便的,还要请人照料。“无陪护”的试行,给家属减负,让“一人住院、全家上阵”之难成历史。
5护士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掌握病人第一手病情资料,及早发现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并提请医生进行及时处置。另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也渗透在护士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中。不利的一面:1是“生活护理”中包含的“无性别护理”内容。根据“无性别护理”的要求,给男病人洗澡擦身、解决大小便等也是护士服务的内容。这会使一些女护士感到无法接受。
2人手不够以前一个病区只要7、8个护士就足够了,现在如果增加了生活护理一个病区10来个护士还可能觉得人手紧张。”
再次不少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护士表示,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病人生活方面的护理,跟人洗脸刷牙“有点大材小用,甚至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3会有一些家属的不信任,觉得自己不在病人身边护士工作会偷工减料
虽然实施后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充分认识基础护理在实施整体护理中的作用从基础护理入手,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突破口,重点落实解决病人家属担心的问题,制订标准使基础护理各项措施从制度上得到保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基础护理工作也应注意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使病人和家属感到方便、放心。
第五篇:儿科护理
婴儿每日需要水量:150ml∕kg,每三岁约减少25ml∕kg,成年人每日需要40到45ml∕kg 母乳喂养的优点:1.满足营养需求;2.增进身体健康,通过母乳,婴儿可以获得免疫因子,增加自身的抗感染能力;3.哺乳方便易行,母乳的温度适宜,不易感染,省时方便经济;
4.促进情感交流,哺乳过程是一种潜在的母子心灵的沟通;5.利于母亲恢复
每次哺乳的时间约为15至20分钟。
婴儿生后4道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增加辅助食物,一般与生后10到12个月断奶,遇炎热季节或患病可适当延迟,但不宜超过1岁半。断奶≠断乳
添加辅食顺序:1~3个月 汁状食物;4~6个月 泥状食物;7~9个月 末状食物;10~12个月 碎食物;
正常足月儿外观特点:体重在2500g以上(约3000g),身长47cm以上(约50cm),哭声响亮,肌肉有一定肌张力,皮肤红润,乳房可扪到结节,整个足底有较深的足纹,男婴睾丸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
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 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节律常不规律,频率较快,40次∕分左右,主要靠膈肌运动,以腹式呼吸为主。2.循环系统 ①脐带结扎,胎盘脐血循循环终止②随着呼吸建立和肺膨胀,肺血管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③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功能性关闭④由于氧分压增高,动脉导管收缩出现功能性关闭,新生儿心率波动较大,100~150次∕分,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mmHg(9.3∕6.7kPa)。3.消化系统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达,已发生溢乳和呕吐,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胎粪,约2~3天内排完,呈墨绿色,若24h还未见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及消化道畸形。4.血液系统由于新生儿血红蛋白对氧有较强的亲和力,不易将氧释放到组织,所以新生儿缺氧时紫绀不明显,足月儿刚出生时白细胞较高,第三天开始下降,由于胎儿肝脏维生素k储存少,凝血因子活性较低,故生后常规注射维生素k1。5.泌尿系统新生儿一般生后24h内排尿。6.神经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允反射、握持反应、拥抱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新生儿巴氏征、克氏症、佛斯特正阳性属正常。7.免疫系统 胎儿可从母体通过胎盘获得免疫球蛋白IgG,如荨麻疹有免疫力不易感染,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则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8.体温调节主要靠棕色脂肪的代谢。9.能量、水和电解质需要量。
正常足月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1)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2)生理性黄疸(3)乳腺肿大 生后3~5d,男女新生儿均可发生,一般生后2~3周内消退(4)“马牙”和“螳螂嘴”(5)假月经(6)栗粒疹
正常足月儿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有窒息的危险 与呛奶呕吐有关。2.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 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足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 与新生儿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有关
正常足月儿常见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维持体温稳定(1)保暖(2)新生儿室条件 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每张床最好拥有2.5㎡的空间,床间距60cm以上。3.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脱落因注意脐窝有无分泌物及肉芽,有分泌物应用3%的双氧水棉签擦拭,0.2%~0.5%碘伏棉签擦拭,有肉芽的应用硝酸银烧灼局部(3)做好皮肤护理 每天沐浴一次4.合理喂养 做好预防接种 5.确保安全 6.健康教育 促进母婴感情建立 宣传有关母婴保健的知识 新生儿筛查 早产儿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过低 与体温调节功能差有关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吞咽、消化功能差有关3.自主呼吸受损 与呼吸中枢不成熟、肺发育不良、、呼吸肌无力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不足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有关
早产儿护理措施:1.维持体温稳定 维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2.合理
喂养 尽早开奶,以防止低血糖3.维持有效呼吸4.密切观察病情5.预防感染6健康教育 7.发展性照顾
新生儿窒息病因:(1)孕母因素:母亲患心、肾疾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严重贫血,感染,妊娠高征,孕母吸烟或吸毒,孕母年龄>35岁或<16岁。(2)胎盘和脐带因素:如胎盘功能不全、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等;如脐带扭转、绕颈、打结、过短、脱垂、畸形等。
(3)胎儿因素 早产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有呼吸道形者,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等,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4)分娩因素: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产程中的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等。
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
评分标准
体征
皮肤颜色
心率(次∕分)
弹足底或插鼻管
反应
肌肉张力
呼吸 无反应 松弛 无 有些动作、如皱眉 哭、喷嚏 四肢略屈曲 慢、不规则 四肢能活动 正常、哭声响 0 青紫或苍白 无 1 躯干红四肢青紫 <100 2 全身红 >100 生后评分
新生儿窒息的治疗要点:1.预防及积极治疗孕母疾病2.早期预测3.及时复苏 按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 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博出量 D.药物治疗 E.评价和环境(保温)4.复苏后处理
新生儿窒息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自主呼吸受损 与羊水、气道分泌物吸入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2.体温过低 与缺氧有关。3.焦虑(家长)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新生儿窒息护理措施:1.复苏(1)复苏程序: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顺序不能颠倒;A通畅气道 在生后15~20s内完成 B建立呼吸 C恢复循环 D药物治疗(2)复苏后监护。2.保温 3.家庭支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因:1.缺氧 围产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围产期窒息是主要原因。2.缺血 心跳停止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表现:1.轻度 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颌可出现颤动,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上述症状一般24h内明显,3d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2.中度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拥抱反射和吮吸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症状在生后24h到72h内明显。可留有后遗症。3.重度 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底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重度患儿死亡率高,存活着多数留有后遗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缺氧缺血致呼吸中枢损害有关 2.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呼吸衰竭 3.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缺氧缺血导致的后遗症有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措施:1.给氧 2.监护 3.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降温(2)维持(3)复温(4)检测4.早期康复干预
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要点:1.止血 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卡巴克洛和立止血等
2.镇静、止痉 选用地西洋、苯巴比妥等 3.降低颅内压 有颅内高压者可选用呋塞米 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不整、叹息样呼吸等可使用甘露醇 4.与应用脑代谢激活剂 5.外科处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 2.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呼吸中枢受损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 与惊厥、昏迷有关 4.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严密观察病情 保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 2.合理用氧 3.维持体温稳定 过高者给于物理降温 过低者给予保暖措施4.健康教育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产前感染与孕妇有明显感染有关,尤其是羊膜腔的感染更易引起发病;产时可通过产道被细菌感染;产后细菌可以从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处、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要点:1.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药足,一般应用10到14天。2.对症、支持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脐炎、脓疱疮等感染性病灶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能力差、纳差及摄入不足有关
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护理措施:1.维持体温稳定 体温过低给予保暖措施,过高给予降温,不要酒精擦浴,多喂开水。2.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 3.及时处理局部病灶 4.保证营养供给 5.严密观察病情 6.健康教育 知道家长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患儿,保持皮肤清洁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 约有百分之50到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到3天内出现黄疸,5到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到4周。
2.病理性黄疸 在生后24h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发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持续时间长黄疸退而复现。
新生儿黄疸治疗要点:1.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关措施,治疗基础疾病。2.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提早喂养诱导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3.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一起溶血的,黄疸药物。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5.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新生儿黄疸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潜在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2.家长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黄疸护理的有关知识
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做好相关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如果患儿出现拒食嗜睡、及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如有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2)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吮吸物理、纳差,耐心喂养,调整喂养方式,保证奶量摄入。2.针对病因的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1)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并做好相应护理。(2)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3)合理安排补液计划3.健康教育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配合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病因: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是主要病因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治疗要点:1.复温是低体温患儿的治疗关键,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2.支持疗法 足够的热量有利于体温恢复,更具病人情况选择经口喂养或静脉营养。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3.合理用药 有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过低 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摄入不足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4.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皮肤硬
肿、水肿有关5.潜在并发症 肺出血、DIC 6.家长知识缺乏 缺乏正确保暖及育儿知识。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措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