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五篇)

时间:2019-05-14 03:4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安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安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一篇:临安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官渡镇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官渡镇委书记

陈凯华

2011年5月29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镇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教,全镇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走上了均衡化、优质化、公平化发展之路。现将我镇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镇教育事业概况

全镇现有幼儿园6所、小学10所、初中2所、职高1所、成人学校1所。在园幼儿1306人,小学生3055人,初中生2058人,职高学生64人,共有专任教师497人。全镇有大学(含电大)1 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了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6.57%,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巩固率为99.98%,初中毕业生升各类高中比例为97.3%。

1、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9年我镇确立了“以镇为主、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各乡、街道设立教育经费专户,做到教育经费专款专用。2008年,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成立了由常务副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中心校长、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了我镇的实施方案,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以镇为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全镇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省政府补助,市、乡(镇)两级政府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调整完善了市与乡(镇)、街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2008年1月起镇政府全额统筹省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初中校舍建设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新建、扩建小学,区财政按Ⅰ、Ⅱ、Ⅲ类乡、街道分别补助校舍招标价的30%、40%、50%;中小学校舍维修,区财政按30%予以补助;中小学设备添置,区财政按50%予以补助。同时,健全教育收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规范教育收费问题。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问责制,教育、监察、物价等部门经常性开展联合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一是坚持教育经费优先投入。在市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要求,采取“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块、财政超收部分追加一块、教育附加统筹一块、土地出让金切出一块、存量资产盘活一块、银行融资一块”的办法,努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09年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667.2万元,比上年增长21.06%,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为384.99,初中为380.71,比上年分别增长24.36%和16.65%,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为450.88 元、初中为 551.6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54%和10.66%。从2008年起,在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了1亿元用于教育重点项目建设。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我镇从1997年开始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03年又启动了撤并初中工作,至2007年已撤并中小学4所。新建学校全部按照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85%以上,学校建设总投资预计达到1亿元以上。2007至2009年,全镇共实施了2个食宿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57万元,有效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食堂和住宿条件。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和食宿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标准化学校创建。“十五”以来全市每年投入教育技术装备100多万元,生机比达到8.8∶1,多媒体设备班级配置率达到8%,校校建有校园网,与市教育信息中心连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2008年还实施了书香校园工程,当年受助图书22.7万元,2009年的17余万元受助图书也将于9月发放到各学校。

4、规范发展学前教育。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推行乡镇中心幼儿园举办分园、教学点的办学形式,中心幼儿园负责辖区内幼儿园业务的管理模式。二是努力提升办园水平。加快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农村规范幼儿园建设,对乡镇幼儿园建设按照小学建设标准进行补助,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空置校舍优先用于改建幼儿园,并鼓励各类幼儿园上等级、创示范。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市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共资助家庭贫困学生533人,资助金额40.7万,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57人,奖励金额2.1万。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共培训26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13人培训指标,并全部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办强办大骨干专业,现有省、市级示范专业各1个,基地1个。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合作。建立了由相关部门、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职业学校建立了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连续举办职业教育技能节和职高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四是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三年来累计培训9013人次。90余名村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参加了“双证制”学历教育。

6、高度重视弱势群体教育。一是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工作,2005年至2009年累计解决495人次。二是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库,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约有100余名留守儿童,在中心小学成立首个留守儿童俱乐部,已有20位代理家长与本地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帮助、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完善教育资助机制。从2005年开始对低保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少数民族等家庭的子女就学实行教育资助,2006年下半年又实施了教育资助扩面工程和营养餐工程,2007年又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范围。2005年至2009年累计教育资助2335人次,资助金额104.52万元,营养餐资助369人次,资助金额14.44万元。同时,2007年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其他形式教育资助也达到了20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面达到了10%以上。四是重视 “三类”残疾儿童的教育。盲童进入省盲童学校就读,聋哑少年儿童、智障、肢残少年儿童采用随班就读、集中办班和送教上门等形式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以“尊师重教,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师德。二是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制订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由10多位富有教学经验,在全镇中小学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组成素质提升工程讲师团,在培训过程中做到校本培训和验收检查相结合、一级培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严格要求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相结合、本地培训和外地培训相结合,到2009年底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参训教师四科合格率达到100%。三是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2008年选拔并公布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人选53名,进行了6期公共课程培训。2009年选拔了7位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作为我镇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2009年又开展了教师素质大检测,根据理论测试、实践能力评估,确定名师名校长培养名单,有针对性地分批次进行培训,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名师名校长。

8、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抓好德育工作。整合学校德育工作资源,丰富德育载体,改进德育方法,改革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方法,切实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创建文明学校、绿色学校为抓手,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反邪教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社会育人网络,创建了6所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7 所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5所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被评为坡头区心理健康辅导优秀站。二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办出特色。三是认真实施好新课改工作。扎实做好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以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努力探索,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录取时以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作为必备条件,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前置条件,改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方法。四是加强学校体卫工作。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抓好“两课、两操”及课外活动,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以食品安全为重点,规范学校食堂、小店的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9、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是大力开展校际结对互助活动。积极吸引外地品牌资源,主动与杭州、上海等地优质学校合作办学,有效嫁接优质教育品牌资源,全镇已有4所学校与外地品牌学校结对。二是用足、用活、用好本镇名校资源。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全镇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共同发展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安排上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加快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是强化教育督导。镇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中小学校开展三年一次的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引导学校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全镇中小学不设重点学校,不编重点班,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实行素质报告单制度。

10、加强中小学生安全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了中小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中小学生安全工作。政法委、教育局、交通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完善工作机制。2006年制订了《官渡镇中小学生乘车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实行中小学生乘车“五定”(定人、定车、定位、定点、定时),对部分学生接送工作出色的车队进行以奖代补。2008年8月又推出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至今已接到16个举报,全部进行了妥善处理。三是加大经费投入。2007年就安排了100万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改食堂“三改工程”,对所有农村中小学食堂、厕所进行补贴性改建或新建,安装了二氧化氯发生器。2007年又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饮用水及中小学生接送车辆奖励补助。四是强化宣传教育。各中小学校开设安全课,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我镇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实行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后,杂费、书本费、作业本费已经取消,2009年住宿费也将取消,所需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压力较大。二是学校的许多服务性项目不能收费后,学校经费来源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出现了生均公用经费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三是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但仍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学生乘车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四是城乡区域间、乡(镇)、街道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还存在择校热、上好学难等情况。五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学校代课教师比例偏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认真实施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要求,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责任,确保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年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扩大教育资助覆盖面,保障困难群体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力争在2012年前创成湛江市学前教育达标学校。继续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着力打造职高教育的品牌,努力提高全镇优质职高教育覆盖面。做强做大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培养一批适合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型人才。

3、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新一轮布局调整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计划,优先安排学校建设资金,优先解决所需土地指标,优先安排学校建设重点项目,确保按时完成全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推进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做到新建一所,达标一所。加快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流动机制,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教育引智工程”,大力引进优秀师资。加强名师名校长培养,建立名师结对、名师支教、送教下乡制度,实现名师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5、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此次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更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镇政府将根据此次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积极整改,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坚持依法治教,科学管理,促进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第二篇:教育事业汇报

关于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1所,幼儿园26所。现有在校学生25476人,其中普通高中2602人,职业中专1986人,初中6021人,小学11370人,幼儿园3497人,在职教职工1687人。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地正确领导下,在酒泉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员工紧紧围绕整体工作部署,把握中心,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现将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的教育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致力于统筹发展促均衡,“两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我市“两基”工作于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办学目标。1995年以来,随着疏勒河和“两西”移民工程的实施,我市先后成立了4个移民乡,新增移民人口3万多人,新增文盲3947人,全市“两基”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2009年,我市全面完成了东乡族乡1936名文盲的扫盲工作任务。按照国家、省市 1

“两基”国检的有关要求,2011年以来,我市扎实开展了“两基”迎检工作,市财政一次性补齐了两基缺口资金1094万元,按标准为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配足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相关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成功扫除文盲1328人,确保了扫盲指标全面达标。结合“两基”国检,拆除危房13916平方米,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做好“两基”迎检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加强档案资料建设,并以“两基”国检为契机,提升了学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过程管理等环节,启动了义务教育监测工作,移民乡镇“四率”指标迅速提高,“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督查组的评估验收并得到了督查组的高度评价,为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致力于全面育人提质量,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新成效。2012年,我市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全面启动了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教育综合改革。市财政每年专列教师培训经费50万元,用于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去年以来,采取“引进来培训、走出去”学习结合的办法,先后邀请北师大课堂教学论博士吴效峰,全国十佳名气校长赵丰平等10多位专家来**讲学,选派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600多人次赴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河北衡水 2

中学、宁夏一中等课改10余所名校参加实操班学习,两年共培训教师15000多人次,人均培训达8次以上,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考察学习、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重点就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进行研讨,提出了以初中课堂教学转型为突破口,带动中小学全面实施高效课堂的改革思路和措施,通过骨干引领,教学研讨,先行试点,全面跟进等做法,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271”高效教育综合改革。适时邀请昌乐二中、宁夏一中、康杰中学专家报告团来**,就“271”课堂实际操作、班级小组建设、课堂组织管理、导学案编写、集体备课等关键环节进行现场辅导和系统培训。全市中小学按照市教育局《关于整体植入271高效教育模式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改革思路和措施,加强高效课堂配套制度和评价制度建设。积极推广课改成功经验和成果,先后举办了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教育改革成果汇报暨经验交流会,全市小学语文、中学数学、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观摩评选和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课堂教学竞赛,有1人或省一等奖,3人获省二等奖,3人获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充分展示了高效课堂改革的成果和我市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学功底。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市各学校初步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 3

教学新模式,广大教师改革的信心进一步坚定,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激发,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是致力于破解难题创新业,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取得了新成绩。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机遇,编制完成了《**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努力破解城市幼儿入园难、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不高等问题。加快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老市区幼儿园、市一幼、市二幼、四个团场等幼儿园维修改造工程,开设了二幼分园,市三幼、民族乡中心幼儿园主体工程现已完工。全面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紧跟高中教育发展前沿,组织**一中高一教师全员参加了国培计划,邀请宁夏、山西课改专家对**一中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围绕高考知识和热门考点,邀请专家分科指导备考方法,把握备考方向。2012年,**一中高考二本以上上线212人,较上年增加53人,上线率26.7%,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重点上线42人,实现了翻番目标,**一中共有193人被二本以上院校录取,是2004年建校初录取人数的10倍。学校办学声誉不断提升,2011年中考成绩排名前700名的考生中,绝大多数报考了**一中,生源质量明显改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优化中专专业设臵,强化技能培训,联合省内外30多家 4

大中型企业在中专举办了校企合作洽谈签约仪式,现场签约300余人,应届毕业生全部妥善安臵就业。

四是致力于强化保障优民生,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新改善。按照国家、省市关于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的要求,坚持“分片适度集中”的思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和幼儿园建设工程。2012年,实施了9个新、续、扩建项目,完成投资1.13亿元,**三中、**一中、中专、市二小等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撤并中小学、幼儿园17所,新增“一乡一校、一乡两校”办学模式7个。**三中挂牌招生,办学规模近3000人,新市区周边乡镇团场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三中就读,小学生全部集中至原乡镇和团场学校就读。整合教育资源,将油城学校230名高中学生整体整合至**一中,初高中分离办学全面完成,将老市区1111名中小学生整合组建了油城学校,242名幼儿整合组建了油城幼儿园,解决了老市区学校布点分散、运转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了办学效益。2011年,实施了**三中后勤服务楼,**小学明德楼,**中心小学教学楼,**一中运动场,市三幼、**乡中心幼儿园新建等29个新、改、扩建和设施设备购臵项目,完成投资8400多万元,目前,**中心小学教学楼、教育信息中心已投入使用,**三中后勤服务楼,**中学餐厅、**小学明德楼、团场学校校舍维修改造、**一中运动场、赤金中学餐厅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市三幼可完成主体工 5

程。克服教育项目建设投入大、资金严重不足的巨大压力,两年共向上争取无偿项目资金3900多万元,有力支持了学校项目建设。

五是致力于服务大局建和谐,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新气象。出台了《**市中小学教师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市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教育系统教职工调配工作实施意见》,平稳分流老市区超编教师72人,为**三中选拔调配教职工208人,将原**一中高中部28名教职工整合至**一中,将原**一中和老市区三所小学91名教职工、三所幼儿园34名教职工分别整合至油城学校和油城幼儿园,为中小学配备生活教师96人、安保人员53人,为273名民办教师落实生活补贴28.13万元。成功承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培训会议,来自七县市的1100名教师参加培训,成为市政搬迁以来教育系统首次承办的全区性大型活动。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引进力度,面向陕师大、西北师大、西南大学等本科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16人,接收省招教师8人、支教团研究生4人到基层任教。积极争取落实教师待遇,2008年上岗的44名农村特设岗位教师全部按期转正并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为高中教师落实了绩效工资。制定了《**市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安排意见》,启动了“校园读书工程”,为学校添臵了图书16万册,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精选 6

确定必读书目,定期组织必读书目考试,掀起了校园读书的新高潮。

六、致力于强化管理提质量,学校常规管理有了新提升。坚持以优化教育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努力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向养成教育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教研教改要质量,向教育活动要质量。牢固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思想,要求全体教育管理者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措施,强化管理责任,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四大班子分管教育领导定期对寄宿制学校进行专项督查,有效解决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些不足、漏洞和薄弱环节。积极开展标准化学校创建活动,全市有3所学校被命名为酒泉市标准化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市委、市政府及政法、公安等部门定期组织召开全市综治维稳工作会议,重点安排部署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职责。定期对校园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整改,并为学校配备专职安保人员和安保器械,定期组织各学校开展师生安全防护应急演练,强化了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沟通,不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净化育人环境。坚持向教育活动要质量,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 7

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压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正常秩序,保障了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移民团场教育发展滞后。我市现有四个整建制移民乡,四个农垦团场,建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因移民乡建乡时间晚,受企业办学体制限制团场学校多年来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移民农垦团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滞后,影响了人口整体素质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二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任务较重。按照省市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的要求,我市于今年全面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仅2011年用于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达到1000余万元,但受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目前农村三年学前教育普及率只有82%,与酒泉市政府下达的95%的目标还有差距,今后仍需我们做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三是布局调整任务尚未全面完成。近年来,尽管我们在教育布局调整和项目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全市教育基建项目负债较多,受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后续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困扰着既定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四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配套体制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形势不容 8

乐观,今后仍然需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一是优先发展移民团场教育。积极落实移民团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保障经费投入,优先师资力量配备,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缩小城乡办学差距,全面提升“四率”质量。二是加快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按照省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小安工程建设的要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校安工程建设力度和推进步伐,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校舍安全等级标准,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证。三是继续加大高效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工作方案,建立教育综合改革的配套措施,严格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办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努力实现教育高效。四是建立分层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分工负责制,突出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进一步干部作风,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质量,切实落实“一线工作法”,进一步调动机关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各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效率、有质量。五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推动全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第三篇: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 振兴乡域经济

—谷金楼迎接市政府评估督导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2007年5月22日)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乡党委﹑政府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们莅临我乡检查指导教育工作!谷金楼乡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25个行政村,人口3.66万,耕地4.1万亩。目前,全乡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264人,各级各类学校19所(其中:小学6所,教学点12所,初中1所);在校学生2351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551人,初中在校生800人)。

近年来,我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持续协调发展,围绕新课改,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狠抓了“四项制度”的落实,对校长担课、听评课、研究教学、参与教研情况进行了不定期督查,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积极开展了“阳光课堂活动月”,“质量效益年”活动,教育教学质量连创新高。撰写论文获国家级奖11篇,省级23篇,省级课题2项,在全国初中数理化竞赛中,共有6人获国家级奖,11人获省级奖;在全国小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5名学生获省级奖;多次被评为全县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共获国家、省、市、荣誉称号5项。

一、指标完成情况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

1、义务教育。2004-2006连续三年,6-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13-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129.41%、160.01%、137.7%,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90.5%、92.9%、95.5%;近三年,小学辍学率分别为2.29%、1.34%、0.46%。

2、成人教育。2004-2006年青壮非文盲率达100%,脱盲巩固率达100%。近三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分别为900人次、1100人次、123人次,分别占青壮年劳动力总人数的3.2%、5.16%、2.22%。

3、民办教育。我乡共有一所小学民办学校,在校生500余人。

(二)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方面。

1、财政对教育拨款情况。2004-2006年,全乡经常性收入分别为214万元、119万元、1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4.4%、38.6%;财政对教育拨款分别为323万元、327万元、45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39.6%。年生均教育事业费,2004年至2006年,初中分别为609.1元、1046.3元、1286元,小学分别为1057.3元、1644.6元、1901.7元。年生均国拨公用经费,2004至2006年,初中分别为17元、28.6元、36.9元,小学分别为17.7元、25.8元、52.1元。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国拨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并逐年增长。

2、教师工资发放情况。2002年,农村教师工资统一上划县财政发放,全县教师工资发放标准城乡统一,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3、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帮扶专项资金发放情况。根据国家“两免一补”政策,2004年共发放救助金4.38万元,救助贫困生1189人;2005年共发放29.5万元,救助贫困生2248人;2006年共发放19.1万元,救助贫困生1461人;2007年全

乡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正在进行。

(三)办学条件方面:

1、教学建筑建设方面。小学、初中、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7.9平方米、6.59

平米。初中配有标准卫生保健室,食堂改造也都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

2、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置方面。全乡中小学在教学仪器、图书、体育、音乐、美术、电教、劳技等器材配备和实验室建设反方面,基本达到了省定标准。

3、危房改造情况。2004-2006年,全乡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50余万元,改造建设中小学校舍3千余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全乡小学专任教师164人,学历达标率100%;初中专任教师79人,学历

达标率100%,同时,所有中小学教师全部持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合格率

100%。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按照《南乐县教育事业2003-2007年发展规

划》,明确了我乡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举措;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

教育工作的副乡长为副组长,乡财政、文化、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向政府与有关部门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把

目标管理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先、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投入,多办实事。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增加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作

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成立了教育经费保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全额纳入了财政预算,确保实现“三个增长”。

(三)深化改革,统筹发展。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执行《民办教育

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措施。二是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

方案》,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三是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调整中小学生布局。小学由原来的25所调整为18所,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

当的均衡发展布局。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师资分配上,也向农村薄弱学校

倾斜。

3、深化教育结构改革。坚持“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四)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安全措施。几年来,全乡中小学校没有发生一起

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五)依法治教,加强督导。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公示制度,在干部推荐、职

称评聘、招生、收费等工作中,坚持条件、程序、结果三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

督。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杜绝了学校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为了坚决遏

制中小学乱收费,乡中心校签定责任书,严格执行“三严格、三统一、六不准”的收费管理制度,确保“一费制”收费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加大学校收

费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在上级政府正确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

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是:

1、尽

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

求;

2、部分学校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

3、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一步加大力度。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举全乡之力,聚全乡之财,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整体改善办学条件。

(二)严格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杜绝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者队伍,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

(四)强化教育督导,促进我乡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谢谢大家!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是自治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切实把“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抓住机遇、重点投入、加快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十五”教育事业规划执行情况

(一)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五”规划实施以来,自治区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得到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双语”教学推进步伐加快、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全区基本实现了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确定的目标,重点任务

如期完成,是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1.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态势

——普及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义务教育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迈向全面普及的新阶段。截止2005年底,已有76个县、市、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5.54%;小学7-12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70%;初中13-15周岁学龄少年的入学率为87.72%。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05年,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总规模达52.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为38.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14.2万人(含技工);高中阶段16-18周岁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45%。

——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自“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在保证质量基础上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6万人,其中:研究生6938人,普通本、专科生18.1万人,成人本专科生7.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2.3%提高到18.6%。高等学校已成为自治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主要力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相对稳定。

各类教育中,少数民族在校生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在校生总规模的增长速度,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重有了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初步形成。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调整、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正在形成。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的新机

制初步形成,师范学校的结构性调整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3.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汉语教学步伐明显加快。自治区在总结20年“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并本着“双语”教学从小抓起的原则,制定了《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对“双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全区民语言中小学认真执行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汉语课的规定,有条件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了汉语课,中小学“双语”授课实验班的教学模式迅速推广;高等学校基本实现了少数民族学生直接接受汉语授课的新目标。内地高校支援新疆的协作计划、举办少数民族内地高中班、区内初中班等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双语教学”的环境进一步拓展,掀起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潮。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坚持政治家办教育,健全了教育系统党、团组织和各级管理机构,分期、分批开展了高校系处级干部,地、县教育局领导及全区中小学书记、校长专题政治理论培训班,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和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工作。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政治意识、阵地意识显著增强,学校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定。县、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并改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深化了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各类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断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师队伍管理得到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第三个五年管理周期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稳步上升;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重视;高校教师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有了明显提升。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全员培训工作全面展开,《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中青年汉语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如期实施。代课教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以教师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区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在部分地区得到缓解,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

6.教育事业投入逐步增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工程”和“国家职业院校重点扶持建设工程”等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建成了新疆教育区域网、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高等学校和部分职业院校及城市中小学建成了校园网,农村学校基本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覆盖,形成了依托卫星宽带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的传输基础。全区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由2000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03%,保证了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长的趋势;普通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农村学校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228万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全区各类地方学校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58.46亿元,累计竣工的校舍总面积达524万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近年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使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工作,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决定,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强大动力。

——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方位开放战略、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以及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使教育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迫切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迫切要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未来五到十年,我区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义务教育规模发展的压力有所减缓,促进教育资源在县(市、区)均衡配置成为可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新时期。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矛盾。我区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面临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普九”欠账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按低标准“普九”的县、市,巩固“普九”成果的任务艰巨;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不足,接受升学扩大规模的压力逐年加大;教师培养、培训的任务繁重;

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工作滞后;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加强德育、提高教师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合力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把协调发展作为主线,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经费的较快增长。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教育系统稳定。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健全教育发展的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全区教育发展整体上达到西部省区中等偏上的水平,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十一五”期间,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2010年,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均达到98%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7%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班)率达50%左右;努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义

务教育在县(市、区)域内均衡发展。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调控好不同地方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和节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在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相对稳定公办本科院校的教育规模,适度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积极扶持、规范独立学院发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左右。成人教育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探索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学校和公共教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基本构建起畅通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沟通、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国民成才之路。

2010年,全区在园幼儿达40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达0.6万人(加随班就读为1.5万人);小学在校生达20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达110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达7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达32.5万人,年均增幅为5%;其中:在校研究生1.5万人,普通本科生13万人,高职高专生10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稳定在8万人左右。各类在校生中,民办教育在校生规模计划达到32万人,其中:在园幼儿为15万人;小学和初中在校生为1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为5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为2万人。

——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及其他地、州的首府城市辖区,即占全区总人口35%左右的地区,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

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力争基本普及十二年教育,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80%左右。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学前儿童入园率达70%左右。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一般的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即占全区总人口30%左右的地区,实现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逐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规模,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毛入学率达70%左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前3~6周岁儿童入园率和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均达到60%左右;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欠发达和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及“两基”攻坚县,即占全区总人口35%左右的地区,2007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南疆四地、州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在校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龄前3-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35%左右,其中县镇入园率达50%左右。争取中央支持,力争将南疆三地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扶持计划,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大力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使大多数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步伐,力争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展望2015年,全区教育发展整体上接近中等发达省市的水平。基本

实现基础教育在县(市、区)域内均衡发展;在80%左右人口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学校部分重点学科建设接近或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30%左右。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新增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5%左右。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1.工作重点。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德育为先,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主要任务:努力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攻坚任务,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加快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教育规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为主,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能力。构建更加畅通的少数民族成才之路,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创建各类教育信息化支撑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主要任务。根据发展方针、目标和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主要任务展开:

(1)普及和巩固基础教育。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区域发展趋向协调。集中力量推进“两基”攻坚,2007年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的

差别,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城市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做好先期低水平实现“两基”县(市)的巩固提高工作,妥善解决“普九”欠账问题。建立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拨款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公用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边境乡镇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切实解决学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按照中央支持农村学校的建设计划,使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仪器、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健全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和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建成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2)振兴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以自治区宏观指导、地州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以政府主导,以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以乌鲁木齐和昌吉市为基地,建设辐射全疆的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基地。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和“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6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3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及3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人口较多的县(市)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改变职业教育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配合劳动部门实施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等五项以培训促创业计划,为生产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采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的形式,开展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弹性学习制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充分利用城

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行跨区域的联合招生,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制度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核定学校发展规模。以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为龙头,重点建设好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财经学院和新疆艺术学院;积极扶持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比例结构。明确成人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动成人高等学校的调整、转型,拓展高等教育办学空间。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名师进课堂制度,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实施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继续整合和扩充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区部共建协议,实施好新疆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建成15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好50个左右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建设10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大力扶持工程技术类专业建设。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继续实施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

(4)推广“双语”教学。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

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自治区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力争“十一五”末,在有条件的地、州及县(市)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实行“双语”教学。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加快推进汉语授课的进程。继续落实内地高校支援新疆高校协作计划,继续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到2010年,内地高校支援新疆五年累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万人,内地新疆高中班年招生规模达到5000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力争在校生达2万人,区内初中班在校生规模达1.5万人。进一步营造民、汉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环境,有条件的乡镇大力推进民汉合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教学模式。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南疆四地、州的首府城市参照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的办学模式,创办地、州少数民族“双语”高中班和初中班。全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有较快的发展,学前“双语”教育达到一定普及程度。

(5)提升教师素质。强化师德教育,健全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探索建立新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合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采取培训、评估、奖惩、合理流动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县、市公办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采取措施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以提升实际教学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到2010年,全区新增小学教师基本达到专科

学历;新增初中教师多数能具备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有一定提高。以新疆教育学院为依托,建立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重点实施好《国家支援新疆“双语”教师方案》、《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加快“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步伐,采取选派支教教师和吸收师范类毕业生等措施解决“双语”教师紧缺的问题。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制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上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和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开展教师远程教育。

(6)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新疆教育卫星宽带网和境内的公共网络体系,建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网地网”,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经济适用的教育信息化网络运行和服务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教育互联网工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等六个工程项目,基本实现教育信息标准化。贯彻汉语优质教育资源以引进为主、民语优质教育资源以译制为主的方针,加快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到2010年,所有农村小学教学点、农村小学、初中,分别建成光盘播放点、卫星教育接收系统和计算机教室的远程教育网络。全区7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和乡镇中学、90%的高职、高专建成满足教学需求的校园网;力争提前实现小学、初中所有课程和高中主要课程的远程传输;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库建设和院校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完善应用、-13-

维护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对教师进行普遍的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促进各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主要保障措施

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解决好教育的摆位、投入、发展、稳定问题。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重大决策,建立和完善维护学校稳定的防控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各族教师必须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为人师表、敬业奉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教能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领导,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纳入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优先考虑教育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解决教育困难,优先支持教育发展。各级党政部门要通力协作,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改善教育发展环境。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教育的统筹力度,并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定并明晰自治区、地(州、市)、县、乡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投入体制改革。建立县级领导任期目标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要向同级人大专题报告教育投入情况和发展情况。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的原则,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增

强学校领导驾驭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把“八荣八耻”教育纳入学校规划、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突出抓好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抓好新疆地方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无神论教育。认真贯彻实施《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使“德育为首”的理念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自觉行为。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学校反对民族分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切实加强对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论坛)、社团活动、学生教材和出版物的管理,加强敏感时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坚决取缔和杜绝学校中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严厉打击“三股势力”向学校的渗透。高、中等学校要创办学校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刊物,各类学校要成立青少年学生“五观”教育基地,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青少年宫等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开辟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使广大未成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健康成长。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各类学校网络文化的规范管理,开展网络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育系统的长期稳定。

(三)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建立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把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预算内投入,按决算口径,依法做到“三个增长”,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认真落实中央重大决策,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实施好“两免一补”项目;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和公用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最低拨款标准,完善高等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城镇教师赴贫困地区支教的经费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增设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维护、运转和购置的专项经费;增设职业教育基本建设专项投资。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对教育的捐赠或投资办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完善培养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构建学习型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对选学艰苦专业的贫困学生实行学费减免。积极推进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健全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效益评价和审计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奢侈浪费现象,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为重点的办学体制改革。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办学目标和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依法依规办学。高等学校

以人事管理和分配机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推进学校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不断拓展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自治区关于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多种形式,使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整个教育的比重明显上升。鼓励公办高等学校进行部分或整体改制的探索和实验;支持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与企业按民办机制合作举办独立学院;推动成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重组和整合;鼓励公办学校与企业学校、民办学校与民营企业联合办学;利用学龄人口下降剩余的教育资源,发展民办机制的相关教育。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民办学校及其学生、任课教师,应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及其学生、任课教师享受同等的法律地位。健全民办教育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发展中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进规模办学和高质量办学。

(五)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大教育督导力度。强化督政、督学职能,完善对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对学校教学的督导评估体系。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各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现代教育行政督导(监督)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大力提高监管力度,形成鼓励进取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地、州、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学校教育的督导评估。开展对素质教育、均衡化教育等专项工作的督导评估。健全以高等学校、-17-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为主的综合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评估监控体系和报告制度,逐步建立对教育实施状况的过程监控。进一步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保障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抓好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我区高等学校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继续支持公民出国留学,引导出国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来疆留学人员的规模,逐步提高来疆留学的培养层次。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家选派出国留学生对西部的优惠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选派力度,做好公派留学工作。争取教育部对新疆高校教师报考对口支援学校的研究生计划单列,不断扩大内地生源来疆就读的规模。要把教师队伍培养、管理人员培训列为对口支援的重点项目,继续实施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区县级以下的学校工程”、“东部职业学校与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工程”;实施好内地高校与我区高校的对口支援计划。充分发挥支援地区所派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工作,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积极探索新的行政管理方式,强化依法行政,更加注重运用立法、规划、信息服务、评估和执法监督等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做好《自治区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各院校要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学校章程,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实现学校管理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向主要运用法律手段的转变。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18-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大决策环节的咨询论证、预案研究、公民听证、社会公示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推动教育政务公开工作。以依法管理、依法办学为重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法制素质。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并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切实加强对学校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后勤等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形成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机制。

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十一五”规划是教育事业发展到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五年规划。全区各族教育工作者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全区实现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件:1.教育事业“十五”主要成就一览表 2.教育事业“十一五”主要目标预测表 3.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议方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5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5年,贵阳市教育工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通过全市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科学规划教育发展目标,理清教育发展思路

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结合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依照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对我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干部和人事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教育事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环境。

为了使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得到较好的落实,完成了三城区初级中学及部分完全中学移交区级人民政府管理工作,贵阳七中等二十三所直属中学全部移交三城区管理,结束了我市多年来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的历史。

(二)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开展“五爱一讲”主题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组织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名篇导读》读书活动,推出《中小学生礼仪读本》并在全市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教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倡导文明班风、校风。

完成了全市国民体质监测6~18岁城乡汉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任务,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师资培训工作。举办了全市青少年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少儿体操、武术、羽毛球、珍珠球、蹴球等十余项体育锦标赛和元旦越野赛跑比赛。组织了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全市中小学校“班班有歌声”的比赛活动,开展了全市少儿书画大赛。

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制定了贵阳市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三)构建金阳新区基础教育体系,完善新区教育服务功能

为构建金阳新区小学、初中、高中相互配套的基础教育框架,切实解决新区居民子女读书问题,加快了贵阳一中金阳新校、贵阳三中新校和贵师附属实验小学的建设步伐。贵阳一中金阳新校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贵师附属实验小学的组建工作,200多名小学适龄儿童到学校就读。贵阳三中新校建设工程已于9月正式破土动工。

(四)实施“温馨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让人文关怀覆盖全体农村学生

2005年农村学校全面铺开“温馨工程”,共投入资金135万元,建设了661个小伙房;投入资金495万元,改造或建设学校厕所693个;投入资金285万元,建设了655个创业实践基地,各村级小学均在不同程度开展或确定了创业实践基地的发展项目。一些区、县还自发地开展了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试点工作。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总计投入资金1231万元,改造项目31个,危房改造面积21209平方米。

(五)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制定出台了《贵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细则》等系列文件,59所中小学经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达到了标准化办学标准,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继续加强市直属薄弱学校的建设,总计投入资金1672万元,重点改善了13中、21中、30中、33中四所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规模保持增长,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2005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325人,在学研究生5527人,毕业生739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32万人,在校生20.71万人,毕业生3.9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42万人,在校生7.58万人,毕业生1.4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31万人,在校生6.13万人,毕业生1.5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21万人,在校生15.77万人,毕业生5.3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36万人,在校生37.53万人,毕业生5.5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65万人;全市特殊教育招生232人,在校生1687人,毕业生176人。

(七)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机制,保障远教功能的充分发挥

继续加强远程教育硬件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40万元,建成了15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基本完成了对我市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覆盖。在硬件设施基本到位的情况下,适时将工作重点放在远程教育管理和使用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建设上,建立了远教工作例会制度,制定了《贵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区、县、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费不能低于费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经费的5%。

(八)认真落实“两个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开展大规模的调研统计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情况底数。制定了《贵阳市加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方案》,将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纳入贵阳市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加强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地公办学校建设,接纳更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共投入1040万元重点对云岩、南明、小河三城区7所公办学校进行了改造,有近4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获益,免费到公办学校就读。

(九)合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规范民办教育管理

安排职业教育经费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0%,主要用于试行职业教育券和农村职教中心建设等。同时,中职扩招20%,对初中生实行了“一考多分流”的办法,鼓励报考中职校效果明显。

民办教育专项补助费由上年的20万元增至100万元,增幅达400%,用于对承担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生均补贴公用经费,同时继续为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300万元。加大了对民办学校规范发展的引导力度,出台了《贵阳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设置暂行标准》,并从今年起按新标准对民办学校进行审批。

(十)以《贵阳市教育督导规定》的实施为着力点,确保教育全局工作的全面顺利完成

率先在全省出台了第一部教育督导政府规章──《贵阳市教育督导规定》(贵阳市人民政府令),对加强我市教育督导工作,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二、2006年贵阳教育工作展望

2006年,教育工作坚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贵阳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进一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认真做好谋划未来工作。颁布和实施《贵阳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制定《贵阳市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力争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政策,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及设备购置工程”,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贵阳市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标准》,按规划、按标准,合理有效地使用市、区(县)两级教育经费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6年创建一批城乡标准化学校(含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探索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责任。做好实施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弱势学生群体帮扶政策。对云岩、南明、小河、白云、高新5个区和全市18个贫困乡镇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全市城市低保家庭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实行“两免”。切实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政策措施,2006年改善城区8所公办接纳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学校,城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尽可能安排空余学位招收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

加强市移交三城区初级中学的管理及业务指导,确保移交学校的平稳过渡。年内完成三十六中等4所薄弱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全面完成贵阳三中新校建设,确保9月1日正式开学。

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以县级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教研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同时,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

积极推进普通高中稳步发展。启动或完成贵阳一中二期、贵阳二中、六中、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鼓励支持实验三中、民族中学、息烽中学、修文中学争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确保清华中学、开阳一中、乌当中学、白云二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二次评估,鼓励支持贵阳十中、十四中、二十五中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办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扩大招生规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继续实行“职业教育券”制度。2006年重点扶持4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进行公办职校引进民间资本的试点,鼓励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扩大中职校招生规模,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扩大就业范围。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支持贵州大学金阳新校区的建设,力争年内动工。加快我市“一本两专”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筹建集学前教师教育、初等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一体的教师教育分院。加大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力度,力争完成组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完成贵阳卫生护理职业学院建设任务。

民办教育的重点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向非义务教育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开展对民办中学的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督促指导民办学校依法办学,提升办学水平。对承担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给予一定的生均公用经费补贴,鼓励支持民办学校自建校舍,继续为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

(三)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调研工作,提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加强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对全市青少年体质调研结果分析研究工作,完成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研究报告。研究制定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方案。以开展预防传染病及学生常见疾病、加强学校食品工业安全管理为重点,认真抓好农村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实现我市农村中小学和所有行政村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的目标。切实加强远程教育网站资源和教学软件及光盘库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维护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开通贵阳教育城域网,建设贵阳市教育局局域网,基本完成“贵阳市市民受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继续推进城区中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加强对全市教育的宏观研究,开展义务教育公平入学,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等重大课题研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大力推进中考招生改革。按照“梯级测评、整体提高”的思想,搞好高中会考的改革和组织工作。创新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继续开展英语教师暑期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对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水平,确保我市各级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全省同级同类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启动新一轮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抓好学科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重视新任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加强各区(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重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

继续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系统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工作,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促进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做好筹划建立教师人才交流市场的前期调研工作。

(五)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推进地方性配套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加强教育执法监督和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确保80%学校成为安全文明校园,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坚持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规范向学生收取服务性收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举办或变相举办文化学科类实验班、特长班,研究缓解“择校热”问题的办法,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

下载临安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安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报告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一、发展环境、战略重点和战略主题(一) 发展环境。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永修县教育事业发展

    永修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 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我县教育改......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一、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07年,贵阳市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巩固成果、深化改......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一、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6年,贵阳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主线,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努力构建......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分析论证报告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始创于1993年,2006年5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省内唯......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

    富平县教育事业发展概述

    富平县教育事业发展概述 一、教育概况 富平是教育大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333所(幼儿园134所、小学137所、初中49所、高中9所、职中3所、特教1所),学生总人数12.58万人(......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机关幼儿园张美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发展,结合实际本人认为,教育观念要更新,地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