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时间:2019-05-14 03:5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光山县砖桥镇中心学校省级立项课题组 刘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是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2015年度课题。批准文号:15-HJYY-003。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谨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敬请各位专家予以审议:

一、引言及缘由:

光山县王大湾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家长多为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极大。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监护人管理,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家长对孩子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一是有利于矫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因亲情缺乏和监管缺位而造成的诸多不良习惯,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自强自立的精神,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我们拟订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目前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研究省内外开展的比较火热,很多学者或教师都已参与了此项实验,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可以起到了引领、辅导作用。但就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研究,还是为数甚微,可借鉴的东西太少。尽管困难重重,我们研究团队共克时艰,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界定

农村:泛指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是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等较城里相对落后的地方。

“留守儿童” 就是父母双亡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留在户籍地而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独自留守在家的儿童。

“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定义习惯的,他认为人类的习惯就是人类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指的是常规的自我管理,包括三方面:一是学会生活。这其中指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二是遵守规则。指儿童养成遵守幼儿园常规,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行为;三是求知、探索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劳动能力。

2.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1)数量多,涉及面广。①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2014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其中小学(6—11岁)阶段儿童的数量为1953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2.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还在扩大。

②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③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2)国内有些学者致力于引进消化吸收养成教育的理论,给我国的养成教育带来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但是这些理论主要侧重于一般理论的研究,范围广,起点高,理论性强,操作性不够。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习惯的现状,通过探索有效方法,形成有效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在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育人质量。3.选题意义:

光山县王大湾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家长多为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极大。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监护人管理,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家长对孩子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这是我们教育过程的一个重点。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能对学生学习乃至今后一生的生活工作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我们拟订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4.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一是有利于矫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因亲情缺乏和监管缺位而造成的诸多不良习惯,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自强自立的精神,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开展这项研究,我们将着眼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促进其相应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找出我校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2、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样快乐的学习生活、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

3、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班级分布情况、家庭现状、监护人基本情况、监护方式及内容、校内外学习和行为习惯表现、心理情感等)。

2、总结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式、方法。

五、理论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校总体表现不如父母均在家的孩子,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能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留守儿童占农村小学未成年人的大多数,对他们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2.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一个只有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多方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3.事实依据

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目前还有不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矫正方面比较全面的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形成一套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我校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

六、研究思路: 课题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为知道思想,在调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直面留守问题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留守儿童养成习惯星级评价的方式,依托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城乡儿童“手拉手”联谊活动和家校交流热线,追踪调查参加“手拉手”活动以来王大湾希望小学优秀学生成长之路,探索形成有效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七、研究对象及时间: 研究对象:我校留守儿童

研究时间:2015 年10月 1日—— 2017 年4月30日

八、研究步骤: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的研究方案、实施措施、申报课题、论证课题、收集有关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7年4月)全面开展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和途径;总结研究经验,开展交流活动,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对课题研究情况工作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统计分析,归纳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和论文,送交评审。

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召开总结交流大会,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对比研究法。

6、个案研究法。

十、研究措施:

1.围绕研究专题研究,进行校本科研培训,边培训边实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新课标”等理论知识,并进行大反思,大交流(每月一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研究,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2.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聪明才智,大胆实验,加强研讨,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月一次课题小组难题会诊;每期一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或课题沙龙等形式);每年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3.加大“四个对策”的管理力度

(1)管理对策。在上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等的指导下,形成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前沿反馈机制、课堂监控机制、难题会诊机制。(2)培训对策。实行校本培训“二三”制(“二”是“两个结合”:①自学与辅导相结合,②校内培训与校外参观学习相结合;“三”是“三个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学习机制,二是榜样导向机制,三是奖励激励机制)。研究“教学、科研、培训”一条龙的最优化培训模式,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边教学、边研究、边培训,在一体化培训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3)教研对策。按“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模式的三个环节构成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承。实行校本教研“四级”管理(一级:校长、教导教研工作制度;二级:教研组(长)教研工作制度;三级:课题组(长)教研工作制度;四级:研究教师教研工作制度)。依据问卷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通过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的分析筛选,确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其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评价对策。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探讨构建操作简便,适用面广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评价体系。

4.根据研究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好各项研究检测工作。5.开展校内教师论文大交流,调动研究教师的积极性,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对研究教师在待遇、工作量、达标晋级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

6.经常性地请上级教研部门的领导、专家来校实地指导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7.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做好并保证有足够的研究经费。

十一、成果最终表述形式及目前研究行动

1.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教学案例集。2.编辑《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的相关论文集。3.撰写《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行动研究》报告 目前,我们已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方案,正在着手拟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的现状调查报告》,制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的现状分类调查问卷表。

十二、课题研究机构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1)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李胜荣(县教研室主任)成员:程泽银(教研室教研员)

彦(教研室教研员)(2)研究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许

宏 组

员:刘

勇 2.课题研究管理

该课题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由《课题管理办法》具体组织研究,探讨、总结。

3.课题研究保障

(1)王大湾希望小学2014——2015学年主题教研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一学年的眼,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2、王大湾希望小学作为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各界对该校留守儿童给予了较多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关怀。

3、学校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和电脑室,所有班级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4、学校对全校学生实行中午集中供餐,开通留守儿童爱心电话,努力践行学校是留守儿童之家的理念。

5、为保障本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将从公用经费中拨付研究资金,确保课题研究取得成功。

6、县教研室提供研究指导,作为研究的坚强后盾。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研究课题得到了市、县、中心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2016年5月18日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邹城市唐村镇唐兴小学课题组

一、引言

自从2014年1月我校课题组申报济宁市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到2014年5月获市教育局认定、审批、立项以来,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抓好学校对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工作,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学校教导主任黄孝文为组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并在2014年5月积极举办了该课题的开题仪式,课题研究小组一致确定以学校留守儿童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全体老师和课题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研究》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在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产生了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长年不在家,缺少对亲情的直接感受和父母直接有效的监管,导致了某些消极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偏激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表现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加突出,甚至集中表现在了人格上的某些缺陷,突出表现在: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五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六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

甚至有不少留守儿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属于3人以上的团伙犯罪,而且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团伙犯罪尤为突出,成为当今农村社会治安的隐患,给当地社会同样造成极大危害。

根据2014年《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得出,我们所在的邹城市唐村镇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8.63%,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还在持续增长。由于大量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的缺失得不到很好的转变,是学校校风班风学风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辍学或没有教育好的留守儿童流入社会很多成为“小混混”,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已成为社会与学校不容回避的一个教育现实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针对我校当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人格缺陷,进行健全人格养成目标的分析,便于开展对留守儿童群体研究和帮扶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便于课题组研究的有效开展,使我校的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第一、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素质。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在家中缺乏交流、沟通、诉求和渲泄的渠道,与他们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形成巨大的反差。亲情的缺失,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出现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自卑、孤僻、偏激、易怒的性格,表现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焦虑和担心。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产生了一种失落心理,第二、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本身就很差。加之,爷爷奶奶对孙子辈的溺爱,他们的生活习惯就更差了:他们不常洗澡、不常换衣服、不常剪指甲,个人卫生较差;他们偏食、厌食,营养不良,身体状况较差;他们生活无规律,晚上不按时睡觉,白天萎靡不振。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受外出打工的家长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常有迟到、旷课、上课不专心、不能及时或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成绩普遍较差。

第四、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教,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古怪粗暴,言语粗俗放肆;报复心强,逆反心理强,对待监护人或老师的批评,往往采取过激行为;更为严重的会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危害社会。

四、课题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几类家庭中的在校学生:(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半留守学生;(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全留守学生;(3)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我们称其为单亲学生。

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多侧面性,由下列几个方面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而有机地结合构成:(1)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即性格;(4)活动的倾向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人格特质的完备结合,其特征有三点:(1)各种心理特征和谐发展,即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方面发展;(2)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即在人际交往中显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等。

构建健康人格是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前提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人格问题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心理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研究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现状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全镇各校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存在此类问题的根源,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转化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农村特殊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采取跟踪教育,填写个案记录表的方式,分析特殊留守儿童性格、不良习气的成因,总结出矫正策略。

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对留守儿童的转化作用”的个案记录,归纳整理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二)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培养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1、挖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促进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2、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纵向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详细、全面分析,初步了解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转化的影响强度、效度,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探索并形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的预防、矫治策略。丰富教育方法、手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决策指导依据和措施。

4、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研究技能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七、研究过程与方法

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深入学生家中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我们研究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询问、问卷等形式调查了留守儿童本人、家长、邻居、任课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人群,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

第一阶段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一)围绕研究重点,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现状状况,调查学生在课堂与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情况。拟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

(二)组织了课题组成员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做好学习笔记;咨询专家导师,丰富理论储备。

(三)拟定了“个案研究记录表”和“课题研究记录表”,以便教师在观察研究中记录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教育教学的得与失。

(4)根据研究任务,学生问卷和个人研究心得撰写了科研教学反思。

第二阶段采用了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一)、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规范留守儿童管理

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各种信息。

2、留守儿童信息汇总表。

3、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情况。

4、留守儿童活动登记表,记录了留守儿童参加重大活动的情况。

5、班级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详细记载了班级开展的关爱活动,充分发挥班级的作用,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打造了“三位一体”的沟通平台

1、留守儿童师生沟通信箱:学校设立校内沟通信箱,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与教师成为知心朋友的沟通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信件的方式向教师吐露心事,教师作为知心人回信为其疏导沟通,使留守儿童得到心灵上的宽慰。

2、亲情电话、亲情视频:学校设立固定的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内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打电话倾诉思念,也可以通过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缓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

3、班主任电话访问家长:班主任电话联系家长,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与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疏导。

(三)、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教师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了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五)、实施了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

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了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六)、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1、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通过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业成绩等。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

2、充分利用校内环境,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实践中体验,逐步行成良好的人格。我们有计划地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行”活动、“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活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活动、“我心中的留守儿童”绘画活动、“快快乐乐一家人”活动、庆六一“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活动、开通师生信箱,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活动、举办了一次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活动、爱心妈妈帮扶结对活动,亲情书信活动“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了良好人格的养成。

4、进行了学科德育渗透,多方面促进留守儿童良好人格的养成。留守儿童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人格的丰富内容,因此如何挖掘这些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我们坚持做到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渗透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第三阶段采用了经验总结法

(一)总结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深入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善各项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二)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完成各项成果资料整理;聘请有关专家初审研究成果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补充研究,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三)巩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巩固课题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留守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然后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从以下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

1、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

2、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缺陷的特征与现实表现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①、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②、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教育亲情缺失、教师关爱、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等因素)。

3、培养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方法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八、研究结果(成效)分析与展示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农村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来由家庭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则在一定程度上移交给了学校,因此农村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在这种情形下,留守儿童如何才能健康成长?这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我们课题组从农村学校教育入手来探索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用教师的关爱,使“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1、对留守儿童我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对象如董淑娴同学,性格内向、腼腆,上课时爱做小动作,课题组老师非常关注这个孩子,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把关爱的目光投向他,帮她排解常年见不到父母的苦闷与思念,排解她不敢和老师交往而又渴望老师关爱的矛盾心理,使她慢慢的安下心来学习。对她的教育更是从细微处入手,关爱她、鼓励她,帮助她树立信心,大胆和人交往,发现她作文基础较好,便指导她修改习作,鼓励她参加作文竞赛,渐渐的,他对学习感兴趣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作文比赛中还获得过壹等奖。

(二)用班级的力量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使“留守儿童”的人格得到健全完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所以学校班主任大多时候就承担了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做到了多和留守儿童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教育管理,从而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监护和关心。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定期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和沟通,告之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开通家长与孩子微信视频,督促家长与孩子及时联系,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班级是推动“留守儿童”改变自我的重要力量。通过在班级内组织专题德育主题班会,师生们利用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吸引班级“留守儿童”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推动“留守儿童”在德育活动中实现健全人格完善。

(三)家校合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

教师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矫正,德育渗透,通过对监护人的培训指导,提高了家长们的素质,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着重开设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使“留守儿童”抛弃了自卑,树立了“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精神,使“留守儿童”人格得到了健全发展。

王德帅同学也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对象,是五年级的一名学生,爸爸、妈妈外出务工,他自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他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王德帅同学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他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外婆的娇宠迁就,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他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在外务工,童年的生活他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心,他的外婆很少让他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有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更加剧了他的易暴易怒情绪。

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都主动与王德帅同学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而是调查事情的真相,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给予他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课题组老师主动与王德帅的家长联系,让王德帅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注意方法,要多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班上同学们进行手拉手活动,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们与他交流和玩耍,他参与集体活动机会多了,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王德帅同学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好了,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参加活动的主动性高了,自信心强了。

(四)用爱心、用人格培养“留守儿童”健全人格

教育人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其次才是教学。教育始终是一种爱的教育,只有爱心才能培养爱心,只有人格才能培养人格。面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格的健全,是人的自尊,是鼓励,是宽容。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不是刻意去改变每一个学生,而是用爱心影响每一个学生。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爱心去唤醒,去激励,努力给“留守儿童”创设一个和谐氛围。我们从做人入手,从习惯培养入手,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地恢复“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地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张嘴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抬头做人,人格健全。

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努力使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缺亲情,留守在家不乏关爱”。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共同健康成长!

九、讨论与思考

在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培养工作研究中存在一些困难,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做了以下改进措施。

1、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落后。

继续加强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使留守儿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有限,导致行为不受约束。

思考和建议:加大投入,落实政策,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3、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 教育网络作用发挥欠缺。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缺乏沟通造成三位一体”作用发挥效果不明显。

思考和建议: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学校除了学业,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与家长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和成长变化。

4、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个别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孩子对付初中毕业后就可以务农或打工,使部分留守儿童上进心缺乏。

思考和建议: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亲不能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下一代前途。

一年来,通过课题组的不懈努力,留守儿童稚气的脸上露出的不再是卫生习惯差,缺少礼仪教育,良好的生活的习惯亟待培养问题孩子,而是课题组期待的开心的笑容,迷茫的心灵透出了自信,“活泼可爱”成为他们新的代名词。

十、参考书目: 1.新华新闻网2013年05月10日《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科协论坛2012年2期下周宏霞《农村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3.《关注留守儿童》作者:叶敬忠

4.《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5.《“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者:陆士桢 卢德平

第三篇:培养儿童哪些良好习惯

在阅读上要培养儿童哪些良好习惯呢?

1.爱惜读物的好习惯。如给书包书皮,不在书上乱涂乱画,对书进行简单的修补,有秩序地安放自己的书报,不遗失自己的读物等。

2.专心致志读书的好习惯。如看书时全神贯注,不边看书边听广播,不边看边玩,不因外界干扰而分心等。

3.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轻易放过,习惯地到字典、词典里去查找,直到弄明白为止等。

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边看书边用统一的符号在书上图、点、勾、划、抵、注、读书卡片;读书摘记、读书笔记等。

5.用眼卫生的好习惯。如不在强光下及光暗处看书看报,不在车上及不躺在床上看书看报,看书时眼离读物一尺,不过近也不过远,看1小时后注意休息等。

家长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时,首先要向儿童讲清道理,让他们懂得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必要性。其次也要为儿童形成这些习惯创造必要的条件,为购买读物,给儿童安排放读物的处所,创造读书的安静环境及合适的照明设备,必要的文具纸张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家长的严格要求与持之以恒,凡儿童做到这些要求时就鼓励表扬,凡没做到时就帮助、引导,甚至批评教育。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良好习惯才可能形成。

总之,做母亲的要通过自己大量的工作,使儿童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儿童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开辟一条光明的大道。这既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又是我们应该对社会做出的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模版]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问题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

(1)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总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外在动机往往多于提高自身的内在动机,而且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会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部分留守儿童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有些儿童还有各种学习困难,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隔代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

(3)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务工尤其对年幼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2.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1]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3.心理方面。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

[2]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社会上的“金钱至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己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们来说,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无疑是他们消遣时光的最佳去处。一些原来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2.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有的或严厉管理,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亲情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样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2)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3],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4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许多人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让留守儿童在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2)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

除了家庭之外,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除睡觉时间之外,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3)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5]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4]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2008-10-19 19:38:4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 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专 家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自 我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九、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姓 名 职 称 任 务 签 名 卢桂荣 小学一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马如果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

张 毅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 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

向春亚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 鲁小艳

吴艳艳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

周 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 华

张桂花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

全蓉燕 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

周桂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提纲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纲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含5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选题依据(选题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在我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同的经济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名:薛天骄 学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 分......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刘勇高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552100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Bjdx20172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