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09: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一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顺化村外出农民工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成了我校教育工作的难点。通过对顺化村“留守学生”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学生”比例较大,存在问题不容忽视。农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问题,也成为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校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缺失亲情与教育,给我校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正确解决,必然会影响我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解决好这一教育问题,我们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解决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2、教育现状

(1)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在学校教育方面来看,教师与学校的关注不够使农村留守儿童错失了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机会。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日常行为两个方面。教师关注较多的是优生和差生两个群体,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尚未进入教师关注的主体视野,成为教育管理的空档与盲区,更谈不上根据实际个案进行特殊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果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及时辅助和矫正,留守儿童将成为问题儿童。加强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

(2)家庭教育: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无人监护型孩子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极端。对于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由于生活的逼迫和锻炼,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显得独立生活能力更强、更自信、更善于与人交往。他们中甚至有人会成为学校里的好学生、学生干部或“尖子学生”;但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种类型的学生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逃学、迷恋网吧、夜不归宿、早恋等现象,严重者还可能小偷小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各有差别。我们在网检留守儿童相关资料时发现,对关注留守儿童的呼吁较多,对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系统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尚属空白。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上的缺陷是学校教育中突显的一个严峻问题。本课题研究即以我校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力图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形成原因及症结、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旨在为这一群体的教育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教育,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可行性分析:

1、我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地区优势明显,研究工作的典型性和工作开展的可行性都较强。

2、我校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已初步展开,为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开展有关留守儿童教育及“留守儿童心声”征文比赛,并将留守儿童教育写入学校工作条例。

(三)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研究并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育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探索出教育方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属家的14岁及以下农村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指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小学生。

(二)行为习惯:

1、“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

2、“习惯”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3、“行为习惯”就是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程序等诸要素组合的结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时时都以自身强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生活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改变着形式和特点。学生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习惯、做事习惯等。

(三)“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学习的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规范的行为、良好习惯的过程。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本课题仅限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交往、做事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进行的科学的教育和训练,使其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评价量标体系。

2、使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与教育教学工作和谐统一,努力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便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2、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的具体要求。

3、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以我校在校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

五、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理论依据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现状进行深入的全面的调查、分析,从而掌握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良情况,掌握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情况,并围绕这些情况进行学习、开展工作。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策略,围绕“调查(发现问题)-论证(确立课题)-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分析(行为习惯归类)-行动(寻找培养策略、方法)-反思(研讨交流经验教训)-总结(提炼、验证策略、形成成果)-推广(运用研究成果)”等八大环节展开进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比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根据课题要求,采取家庭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归纳,掌握留守学生最基本资料。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看法以及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状况进行前测。本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及开始阶段。

2、访谈法:主要指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确切掌握留守学生的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本方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3、观察法:主要指日常注重对留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诸方面,为了方便研究,也可有意设置一些场景,进行考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此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留守学生的行为分析和习惯培养方面。

4、个案研究法:主要指对个别留守学生的成长分析。注意积累其优、缺点的变化过程,归纳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此方法主要运用课题研究的中期。

5、经验总结法: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经验交流和积累,并将具体做法提升为有价值的经验。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后期及结题阶段。

(二)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制定课题方案,论证,申请课题,并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

(1)成立课题组,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为课题申报和开展研究工作作好理论准备。

(2)组织开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

(3)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实施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2、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1)按课题内容,确立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因素的研究;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等。

(2)按课题及子课题的总体要求,成立子课题小组。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要求,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活动,并以分析性、经验性和总结性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1年元月-2011年6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1)收集、整理资料。如养成教育案例、各类经验总结和其它相关研究活动资料等。(2)结题报告。(3)邀请专家鉴定、结题。

八、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制定了《顺化中心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有章可循。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3)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小课题的研究,将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作好登记;积累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方法、途径;能积累许多经验,构建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模式,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xiexiebang推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龙河镇小学 江甫技 摘 要: “留守儿童”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了当前学校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留守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培养 留守儿童 行为习惯

近年来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它们常常存在情感缺失、抑郁孤僻、缺少自信等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怎样抓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他们自信,感受成功快乐

孩子的认知结构并不成熟,还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不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他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一定的阻碍,一定会有因第一次远离父母而胆怯的,有因不会洗内衣和袜子而胡乱对付的,有因没睡在爸妈温暖的怀抱而躲在被窝里哭泣的„„ 可见,学校的生活管理存在着难度。结合学校生活管理的实际,培养学生自信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首要条件。学生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与鼓励中逐步形成的,当这些家庭中的小少爷、小公主离开父母的包办,一切都要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那就有点困难了。为了培养他们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对他们在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与赞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先给予指导与帮助,再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让难事变成易事,最终获得成功,增强信心,使之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有思相的个体,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授方法至关重要。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一起努力

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培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毕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二)注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地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利用好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手段,让小学生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三)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他们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好时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的精神。

(四)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进行。

一、二年级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的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

三、四年级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多用事例去感化,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由他律转化为了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形式巩固常规制度。

(五)榜样激励

人们也常说,学生身上有着教师和家长的影子。教师举手投足间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他们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小学生接受力强的特点,要经常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时除了靠自身努力还要靠同学,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

(一)教师监督

首先,教师在督促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则。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比学生更有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教师要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次,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要坚持天天讲、检查、提醒。事实证明,在严格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平时如发现学生做的不好的,及时指出,帮助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二)家长监督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要靠学生、教师之外,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家长也是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会利用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征求家长意见,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班干部监督

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因为他们时刻处在班级中,更能了解情况。同时,也要对班干部进行约束,让他们以身作则。首先自我督促,再让他们督促其他同学。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差错,及时向教师反映,及时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儿童的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家校同步教育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社会大环境锻炼儿童,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如三八节时组织孩子动手制作礼物送给妈妈或奶奶并说一句感谢的话,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之情,让儿童知道要尊重妈妈、尊重奶奶等。结合儿童生活实际,教育留守儿童要尊重爸爸妈妈,他们在外打工很不容易;要热爱爷爷奶奶,他们带自己很辛苦,我们要帮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懒惰、依赖性强的不良品质。要求家长多带孩子接触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使孩子明辨是非,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提高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对社会全方位的适应能力。

五、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后就应该要求学生坚持去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生自控能力差特点,严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学生上情感失控,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加强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他们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而不畏缩,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总之,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从具体的习惯培养上入手,不断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办法,使他们自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祖国的人才夯实的基础。

总之,留守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本着良好习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家园联手,定会找到行之有效的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方法。

第三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2013.1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乡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留守儿童” 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据调查,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这些学校里的“留守学生”大多不太合群,少数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当我们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以致无法及时协商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进程。

开展对我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有利于全校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公平教育,推进全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思路:

1、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

(3)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努力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2)通过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学生”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3、研究思路与方法:

(1)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2)为留守儿童建立辅导个案档案资料。

(3)开展各种“爱心互助”活动,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

(4)形成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总结出转化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本课题研究遵循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家长会等形式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数量、分布、心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问题调查,使课题研究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观察研究法:主要指日常注重对留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诸方面。

(3)个案解剖法:包括学生个案分析,家长个案分析。通过个案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的最优化。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召开研讨会,对全校“留守学生”不良行为教育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概括和提炼,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4、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讨论论证,确立且细分研究内容,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2)深入探讨研究目标,设计具体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作好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

(1)调查留守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状况。

(2)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

(3)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索。

(4)收集整理实验材料,发表研究论文。

(5)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评。

第三阶段:结题工作(2013年7月—2013年12月)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

(2)总课题结题,撰写总课题报告。

(3)召开结题会。

三、研究基础:

课题成员有经验的优秀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的都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经验丰富,成绩优异;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校长年轻有为,责任心强,教学管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国内很多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心理教育”的教育研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和现有一些留守学生心理教育的辅导资料、教师参考资料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实验对象丰富。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课题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上给予保证。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组员大多是我校的骨干老师,学历比较高,有教研组长,有备课组长,擅长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组员年轻化,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能力。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并且学校为本课题成员在研究时间、经费及资料设备方面提供保障。

五、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有:①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②调查报告;③论文集;④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组成员:

组长:崔秀菊

成员:邢胜梅赵迎春付爱霞陈新稳刘玲赵新华

参考文献:

刘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青永红 周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各台教育对其的影响》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邦卖完小

柴 群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民工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不少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在家由老人照看,他们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产生悲剧的原因,中山大学一位博士生解释说:一是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二是留守儿童的内心想法强烈,没有沟通好。对于前一个原因,是社会现实,我们个人无法改变,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在校学生中的这个特殊群体教育引导好,以避免再发生悲剧呢?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种做法:

一是动员留守儿童就读全日制寄宿学校

由于父母不在家,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大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或亲朋好友。他们要么精力有限,思想观念陈旧;要么自身忙于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且隔代管理,容易放纵、溺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动员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设立专职的全日制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另一方面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学校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二是多与家长沟通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

目前,政府还没有制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政策法规和措施。因此,教育还主要得靠学校与家庭两方面。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

多年迈体弱,且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因此,教师要多家访并对监护人给予具体指导。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记录好他们的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外出父母的姓名及联系电话。把他们的表现、学习、思想动向记录在案,原则上每周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并在学校开设亲情电话,让学生和外出的父母能经常保持联系。

三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在家的监护人大多只注重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问题,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梦想却从不过问。因此,很容易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所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1、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理想前途教育。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厌学、逃学,整日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大海中迷航的轮船。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父母之所以外出务工,就是因为家乡太穷太落后。因此,你们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改变这落后的面貌。

2、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怀,且长期与老人相处,受到老人过分溺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放纵自由的性格。一旦遇到困难挫折,或是老师家长的批评指导,就会经不起打击,自暴自弃,消极自卑,甚至记恨在心。

因此,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他们讲解古今中外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父母虽没有和你们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更好地生活,你们要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教师要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尽可能多让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接触,让他们多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避免他们因缺少交往而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4、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孩子在6至14岁这个年龄,正是青春发育期。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不解,而父母此时又不在身边,他们无法得到解答。因此,老师要针对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分别开设生理卫生知识讲座,对他(她)们的疑难作耐心的讲解,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懵懂的年龄,教育他们要自尊自爱。特别是女孩子,不要上当受骗,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除了上课,完成课外作业,留守儿童课余还有很多时间无法打发,如果不加以引导、安排、他们就会沉迷于上网、玩游戏。学校可开展诸如书画兴趣班、音乐特长班、勤工俭学等一些有益的活动,以解决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空虚、无聊,又可培养他们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

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

心、耐

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我班有个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他经常迟到,上网吧,逃课。一开始我找他谈话他唯唯是喏,转身又我行我素。后来,我给他买早饭;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组织同学给他过生日„„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逃课了。俗话说:精诚所到金石为开。班主任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持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外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 4

会 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

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

邦卖完小 胡荣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工一族已经遍布于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仅靠田地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家庭正常生活需求,于是广大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抚养,进而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在成长的历程中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心灵上的抚慰,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譬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极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对于工作在乡镇中小学的班主任来说,其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艰巨和重要。

关键词:00后 爱 责任 管理模式

正文:近些年来,“00后”学生这个代表新生力量的群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与以前的孩子们相比,他们性格叛逆张扬,以自我为中心,不循规蹈矩、不惟命是从,敢于挑战任何人的权威。在处事上,我行我素、不计后果、情义感太强、极易冲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学生问题严重,孩子们正好又处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时期,他们还没有充分的能力来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所以就会

变得更加难以管教,有的甚至草率的做出极端的事情来,给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及时了解这些群体的习性。

那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究竟该如何对待“00后”尤其是“00后”的留守学生,我想结合我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经历来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爱--—教育永恒的真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课堂模式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老师在讲台上扯着嗓子喊,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沉默不言”的情景或许对于“80”、“90后”的学生来说再记忆犹新不过了。但是时代在不停的向前发展,这种纯粹的“传授知识”型教育逐渐地暴露出了它的弊端:“高分低能”可以说是最为简单和精辟的概括。如果把这种教育模式继续贯彻在特殊的“00后”群体上,那么将会造成知识与感情失去平衡的局面。虽然不少学生智育成绩得高分,但学生的感情却处于饥饿状态,他们得不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爱。渐渐地,他们把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朋友”封闭在一个自创的圈内,对学校、老师和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譬如过分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情感,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良好的情感熏陶与感染,不良情感得不到纠正。

多年的求学经验和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学生对某学科的喜爱往往来自于对所任学科教师的感情,相反,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上的对立,排斥而讨厌其所教的科目。由此可见,教学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情感——爱。

记得从一本教育杂志上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热爱孩子,无私地关怀他们,是教师的天职,师德的核心。具有这种质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教育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离开对学生的爱,仅仅把教育视作一种手段,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

果。”所以,无论是前面说到的“00后”群体还是“留守学生”群体,我们都应该从心底、从内心的灵魂深处,给与学生最真挚的爱,才能做到将心比心,获取他们的信任和爱戴。所以说,“爱”是班主任从事一切工作的基础,失去了对学生的爱,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前提。作为老师,谁不喜欢“成绩好、纪律好”的乖学生?但作为一个班的领导者,情感的天平要保持平衡,更要多花时间去关爱“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的“弱势群体”,引导他们树立信心,而不自暴自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常怀一颗爱心去教导他们,即使对他们的一个微笑,一次表扬,一回交谈也许都会触动他们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班有一位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在别的学生眼里,她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傻子”。有时我提问她问题时,无论我怎么引导她,她始终一言不发。别的学生饱含嘲讽之意的对我说:“老师,她啥也不会,提问她等于浪费时间。”我严厉批评了说话的学生,并示意她坐下。课后,我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对她说:“你在老师的眼里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好样的。你不说话,我想不是你不会,可能是你怯于在众人面前说话,也可能是你有自己的痛楚。能说给老师听吗?”她抿着嘴,摆弄着手指头,思想了片刻,说:“老师,我从小就不好说话,尤其在人多的时候。我爸妈都在威海打工,家里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年纪都很大了。我怕我说错话让人家笑话。”我对她说:“不要害怕自己犯错误,人生在世,谁都会犯错误,伟人也不例外。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尝试做事的勇气。不要让沉默一直压抑着你内心的情感,你先从最亲的人开始,多和他们聊聊天以提升你对他人说话的信心,老师相信你能做得到!”从此,在我的课堂上,我每节课都让她回答一个问题,我用相信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激发她张口的勇气,渐渐地,她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责任-----教育稳定的保证。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00后的留守学生,本已少了许多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他们身上存在诸多不安全的隐性因素,班主任对他们就要尽力尽责,消除其不安全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班一位男生非常有“情义”,经常帮他所谓的哥们出气。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对他说:“你能够帮助你的朋友去打别人,说明你是一个重情义的人,是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但是,无目的的、盲目的、逞自己之勇的帮忙是在害你的朋友也是在害你自己。如果你和他是真心朋友,里面的孰是孰非我想你自己最清楚。说服管教你是我的责任,我不愿意看到我的学生成人后因为自己所理解的‘哥们义气’毁了自己一生。”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听说他又和那个学生打架。我曾和他开玩笑地说:“你这‘哥们义气’没了,你的朋友也没了吧。”他笑着对我说:“哪儿有啊,老师,我现在的朋友比以前更多了。我们说好凡事都要忍忍,有句话怎么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接道。“对对对,就是这句话。”他摸着头对我笑着说„„

那么,对于留守学生占据班级多数席位的班集体应该实行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够适应他们的习性呢?就我个人而言,建立一种有效的奖惩制度和“人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其展现自我和约束自我。当然,不同的班级会根据各自的班情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但是,无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处罚和侮辱学生而设立的。对于特殊的留守学生群体,我们的爱要始终贯彻于教育的全过程。以说服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适当的处罚只是一种方式,它可以教育学生们,犯了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不能时时、事事按照自己的简单思维去做不该做的事,进而督促他们今后改正。

总之,作为乡镇中小学班主任,教育责任很重大。教育方法万紫千红,但是自己的学生能接受是最为关键的,再华丽完美的管理模式,学生接受不了,一切最终化为泡影。面对“00”后留守学生,知晓他们的习性,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需要我们每一教师辛勤付出。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邦卖完小

俸庭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外出打工时,把孩子托付给在家的一方或其他自己信赖的人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能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教育和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我们可以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四种。

父母两方外出后,把儿童交给祖辈来抚养孩子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人相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他们年龄比较大,身体也不太好,因此他们对留守儿童生活照顾不理想、行为管教少、思想沟通少;另外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因此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也可能不太妥当,不懂得帮助留守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这就会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以及文化学习缺少监督和辅导能力。因此隔代监护人很难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这是第一种----隔代监护。

相对于隔代监护来说,单亲监护要好点。这是父或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一般来说都是父亲外出打工,留下母亲和孩子一起生活,这种监护类型最为普遍。当然了,也有很多是母亲外出打工,留下父亲照看小孩的,这种监护类型就比较少。一般来说,在家庭的另一方外出后单亲监护人面临很重的劳动负荷,另外他们身心的压力和较低的文化素质就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照顾、教育的耐心和方式。由于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其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单亲监护就是第二种。

父母外出之后把小孩托给了他们信任的亲戚朋友或邻居,让他们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一方面,对监护人来说,这类监护人一般会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特别是物质需要。因此,可以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习惯的养成关注比较少,另外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也较

少,甚至没有。在管束和教导留守儿童时,他们做不到对自己的儿女那样关心他们。另一方面,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自己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此他们就无法顺畅地和监护人沟通思想感情。因此,亲戚或邻居监护是第三种。

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由哥哥、姐姐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留守儿童自己照看自己的监护类型。哥哥姐姐也是年龄比较小,因此他们做为监护人或他们本身也是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要照顾自己的生活,承担家庭的劳动负担;另一方面他们要兼顾自己的学习。这就会让他们感觉身心疲惫。另外,主要靠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的他们,如果他们的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够好的话,稍有不慎便会便成问题儿童,毁了自己的人生。这是第四种---同辈或自我监护。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农村都是存在这个现象:青年人倾巢冲向城市,农村几乎只剩下老人与小孩,他们独自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天空与大地。留守儿童正值身心发育的阶段,而留守儿童处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环境中,他们肯定会受到影响,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道德品行、法制安全四个方面上。

首先,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失父母的家庭教育,原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这三方平衡教育关系已经不再平衡,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来更显得重要。所以说,留守儿童文化教育受到影响。

其次,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的经验和环境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由于父母的不在,他们的情绪、情感沟通以及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再次,我们知道,在儿童时期,儿童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果没有父母及时地给以正确地引导,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时,他们可能会对社会的认知产生错误,从而有可能走上不归路。所以说,留守儿童道德品行受到环境的影响。

最后,因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增强其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是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就更加重要。所以说,留守儿童法制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二、对造成留守儿童教育上的情况分析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下面从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的成因,希望从这些原因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的目的在于他们能够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让他们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问题就是很多人只想到城里赚钱,根本就没有关心子女。平时和孩子联系也很少,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人生的摇篮,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父母对子女的责任除了仅是生育和养育以外,还应该包括对他们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碰到的主要问题。针对这点,首先留守儿童教育应该要加强亲子教育。小孩处在小学时代需要家庭早期教育,也需要父母的照顾。处在初中年龄段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父母的指导;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没在,这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会有影响,可能造成某种障碍,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其次,“隔代亲”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不加管束,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当行为,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管教。相

反,过严的管教会导致留守子女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味求严,不给留守子女自由,甚至动用暴力,这就留守子女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同时,隔代思想不能得到沟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留守儿童在观念上有很大差距,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另外,隔代文化教育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帮助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不能辅导他们,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交给他们的祖父辈。他们胜任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再次,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所要承担的家务较多,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因而,他们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甚至,有一些孩子放学后要帮助家长做很多家务,难免耽误学业。所以说,单亲教育不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

再次,因为作为代管人的亲戚或朋友和留守儿童不是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缺少爱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亲友的教育不是父母的教育。亲友教育达不到留守儿童所需要的教育。因此,亲戚或朋友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问题上有着不敢管和不愿管的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花费很多精力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时,他们又担心留守儿童不接受自己的管教,并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说,离家出走、自杀;对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对亲友存在生疏感、畏惧感。和亲友住在一起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压抑、性格扭曲、学业荒废。

最后,留守儿童本身都存在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问题。他们年龄比较小,留守儿童作为自我监护人,那么就可以说,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缺乏监督。

三、多维度去思考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成败归结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的解决,这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由于经济在不断地腾飞,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的合作。

首先,社会支持可以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解决需要社会支持。政府高度重视,不停对教育投资,可以使教育条件改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健康和发展。

第一,年纪小是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因此,他们的辨别力和抵抗力较弱。因此,政府应该加管理学校四周文化环境。公安、文化宣传、工商等部门的配合去对周边的黄色信息、暴力文化等进行扫荡。不定期对学校周围的游戏机房、网吧、书摊等进行例查。

第二,政府应允许一些人创办午托等寄宿机构。可以为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和寄宿条件。解决有些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应该规范寄宿机构运作行为。这就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些的政策可以明确寄宿机构的发展方向。这才能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这同样也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就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照看他们的学习。

第三,政府应鼓励新农村办学模式。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现在的农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那么多的学生。因此,农村新模式可降低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效率。根据因生源减少而撤并,应该鼓励寄宿制学校的开办,尽量提供住宿给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各方面管理。对留守儿童来说,寄宿学校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有充裕的学习时间、充沛的学习精力、稳定的学习情绪、浓郁的学习氛围。寄宿到学校可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因为他们从同伴中得到寄宿的团体的亲情。

最后,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也是政府应该鼓励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教育---儿童教育。政府要配合各部门来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学校共青团,乡镇教育办、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应积极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培训。监护人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可以督促其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这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其次,学校的积极支持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家庭功能不健全,因此,学校就成留守儿童学习社交的关键场所。重视发挥学校对其教育管理作用。

第一,教师应该给留守儿童灌输自我教育的思想。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教导留守儿童自我观察分析及评价。经常解剖自己就能较全面、准确认识自身。这可以发现自身优点,也可看到自身缺点,从而促进其自觉性形成。促进其情感的控制能力就要依靠对留守儿童自我激励、克制和自我调节的引导了。同时,引导留守儿童自我监督、自我制约和自我磨炼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志力。良好习性的养成,自立自强的能力的提高就得依靠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的引导。

第二,教师应该根据个性进行教育。因此,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的档案应该有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班主任和课任要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留守儿童思想、情绪和心理都应该得到密切关注。比如说,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对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应该多加关爱;对行为不端的留守儿童应该严加管柬;这样就可以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充实校园文化生活。这就可以提供留守儿童很多的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会主动与同学交往,可以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稳定的情感。学校还可以通过校讯通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联系,给监护人提供一些学生的信息,让他们适时掌握他们的动态,以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再次,家庭支持可以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女个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能够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对孩子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放任不管,可以达到严与爱的结合,这是家长应该选择监护人。因此,在选择监护人上,家长要慎重。作为孩子的家长,选择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与此同时,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倾诉自己思念父母之情,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如果留守儿童不懂,监护人应该教育他去和自己的父母联系。

第二,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与变化就需要经常主动和其班主任联系,对子女实施教育和管理。隔星期或半个月,家长可以利用电话交流。亲自参加家长会,这样有利于全面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应该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的话,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有些家长为了赚钱,一年半载都不回家看自己的小孩,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家长对亲子沟通要加强。

有着家长的合作,家长的支持,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可以说,解决了大半。父母选恰当的监护人的认真教育,家长的常常的联系传递了亲情,同样能提高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培养,让留守儿童明白他们的父母是爱他们的:家长和老师的联系也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自信培养,让老师也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通过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合作,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

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

隆昌县胡家镇肖家桥小学 叶礼会

【摘要】中国素来是被人所称颂的礼仪之邦,从古到今,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至关重要。尊老爱幼教育,对育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里顶撞家长,而老师又从另一方面发现学生在学校胆小、不能表现出自我的现象。究竟是何原因?而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象?

【关键词】尊老爱幼教育 学生 家长 农村学校 顶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尊敬别人的老人就像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老人、孩子是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两大弱势群体,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尊老爱幼。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家长都视为宝贝,掌上明珠,对孩子都特别的溺爱,对于他们犯的一些小错误常常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顶撞家长这一方面,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特别严重。

一、当前尊老爱幼教育面临的现状:

当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家长都非常的溺爱孩子,经常迁就孩子,导致孩子慢慢地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要是心里有一点不满就顶撞家长,态度十分的恶劣。经常听父母这样抱怨孩子:你要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不理不睬,甚至用白眼回敬你;你耐心给他讲道理,却遭到无理的反驳;你批评他的错误行为,他却“砰”的一声摔门而去。这学期就有家长告诉我说:“在家里面煮好了饭要求孩子拿一下饭碗,结果孩子却说出‘好倒霉’的话。”本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在孩子眼中却认为这件事情不应该由我去做。

并且老师从另一方面发现在家里顶撞家长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十分沉闷,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友好,在农村学校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家长告诉我说:“她家的孩子在家经常顶撞她,于是她就想用家长的威严镇住孩子,但是假如她的声音比孩子的声音大,孩子就会觉得非常的委屈,之后便会大哭一场。在我的课堂上,我曾经叫那个顶撞家长的孩子上讲台读自己写的一篇比较好的作文,但孩子表现得却十分的胆小,最先是扭扭捏捏地走上讲台,不久之后便红了眼睛,紧接着便哭了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二、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1)隔代教育和家长的溺爱 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迫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于是照顾孩子的重任就交给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和孩子在电话里交流的时间也十分有限。但是大多数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由于孩子的父母不在家,因此对于孩子都特别的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家长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事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2)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家带孩子的常常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或没有文化的老辈,他们比较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做一些后果比较严重的事情他们大多不予理会。但是当他们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时对孩子进行的往往是一些比较简单而粗暴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毫无方式方法可言,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我们班有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经常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有一次他推伤了一位同学,他的爷爷来到学校告诉我说:“只要他一犯错,他妈妈就经常用很粗的棍子打他,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些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但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逆反成性。上学期就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当她发现孩子做错事情之后,批评孩子,但是孩子的态度十分的恶劣,并且坚称自己没有做错,导致自己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最终只好找老师帮忙。”在经过我两次教育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农村学校的学生胆量较小,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能表现出自我。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孩子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却不敢举手的现象,这都是由于过于胆小而造成的。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不当的教育。孩子叛逆,往往是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3)尊老爱幼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比较呆板,效果也不明显

其实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尊老爱幼教育,基本上就是传统德育里面的常规教育,只是换了一个“传统而又时髦”的“马甲”。例如进行单纯的说教, 组织大家一起观看有关尊老爱幼教育的录像。这样的方式太过于简单,同时也就影响到了实效性。

在开展尊老爱幼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不太注意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其实进行尊老爱幼知识的传授,加强常规检查,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地处理,效果将会非常有限。许多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在家里通常是怒吼公婆,而在学校却又是胆小如鼠。如何改变这些窘境,让学生真正明白尊老爱幼的重要性,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三、对策

1、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顶撞

经常听父母这样抱怨孩子:你要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不理不睬,甚至用白眼回敬你;你耐心给他讲道理,却遭到无理的反驳;你批评他的行为,他却“砰”的一声摔门而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和大人作对?心理学家认为,他们这样做大多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与大人争论的能力,检验他们对父母、朋友或老师的控制程度。他们通过让别人生气或难过从而使他的权力欲得到满足。

然而,不能把孩子所有的顶撞统统视为与父母作对,不能把孩子表述观点、表达愿望和感情的言行轻易与顶撞你划等号,要允许他说“我恨绿豆”之类的话。因为当孩子的愿望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时,会受到父母的压制而得不到实现,这时他们一定会倍感失望,甚至是非常沮丧。有时候他们对父母的反应是很强 烈的,所以这时候你再让他去做某事或对他们进行教育,很容易遭到他们的抵触。因此你应当想到这些顶撞是你应当允许他们发发牢骚,抱怨一通。允许他们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来发泄一些自己不满的情感疏导自己的心情。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只是家长总是觉得反对和不满是反抗和顶撞。责任大多在于家长,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最终可能造成:

1、孩子逆来顺受,完全听命与父母。成年后做事没主见,没担当。

2、过于叛逆,为了反抗而反抗,伤亲情伤和气。(这是比较极端的两种情况)但是又要注意到他们发泄的方式不能过度,如果孩子肆无忌惮地顶撞你,甚至发展到说“你笨得像头猪”时,你可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2、家长和老师都要以身作则,规范孩子的言语。

如果你尊敬孩子和他人,孩子也能尊敬别人;如果你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脏话,贬低孩子或他人,你就等于用行动告诉他可以用难听的话伤害别人,因为即便是婴幼儿也会模仿他周围的事物。从孩子开口学说话时,就应教会他说“请”、“谢谢 ”、“对不起”、“打扰了”等礼貌用语。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区分文明用语和粗鲁脏话,你可以引用其他孩子说过的话,让他们自己区分,从而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口吻和语调说出来会有不同的意思。你可以亲自示范一下,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语调可以使一句原本很平常的话变成讽刺他人的话。

当孩子的言行符合你的要求时,应及时地给他正面的引导,这是规范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他称赞别人或是认真听别人讲话时,你要及时地表扬他;当他尽最大努力去控制自己不恶语伤人时,你要告诉他你有多么欣赏他,可以这样说:“谢谢你的合作,你做得非常好。”

3、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及时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农村的孩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说一些脏话,比如“你妈”,“屁”之类的,这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的制止。对于农村的家长而言,他们通常只管孩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而对于孩子言语是否文明这方面却极少加以管制。我常常看到孩子在一旁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不停地说脏话而家长却置之不理的情景,孩子说脏话其实也是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之一。如果不能接受他说的话或不能容忍他说话的语调,马上向他表明你的立场,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尊重别人,我们从不像刚才那样说话。”

但是不管自己这时多么的生气,都要克制好自己的脾气。耐心向孩子解释不礼貌的语言会给一个人带来伤害,平静地向孩子讲述他无礼顶撞时当事人的内心感受。

要注意受指责的应该是粗鲁的语言,而不是孩子本人。同时要给他重新选择的权利。你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你真的要那样说吗?”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时,要向他表示感谢,用实际行动教会他尊重别人。

4、选择适合于孩子年龄的惩罚方法

当孩子恶语伤人时,暂时取消他的一些权利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做法。比如不许去找朋友玩或者禁止孩子在一个星期之内看动画片。同时做适当的惩罚,这些惩罚可以是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助家长做家务活。但在实施这些处罚以前,应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你要么向我道歉说对不起,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要么呆在家里,不能出去玩了。” 但不要给他太重的惩罚,因为那样很容易挫伤他的自尊心,引起他对你的不满,甚至是憎恨。也不要使用表达模糊的警告和空洞的威胁,这些都起不到任何效 果,只能助长他的坏习惯。

当然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心理特点都不同,父母和老师应对孩子顶撞的方法也应该随孩子本身的气质个性而不同。引导顶撞他人的孩子,并不是仅仅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了解孩子的特征,可以让父母和老师更有效的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5、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孩子顶撞你时,如果你再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不要把这看成是一场权力之争,没有必要非得分出个输赢不可。你不应生气,也不应和他争吵。你可以这样说:“你似乎喜欢抱怨,但我不喜欢这样玩。”当你们都冷静下来后,和孩子谈论他生气的原由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而言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努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一、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光山县砖桥镇中心学校省级立项课题组 刘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是河南省农村学......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息烽县云环小学 况武英 【摘 要】: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天各一方,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五篇模版)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评审意见 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实施的“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于2007年7月(武教规办〔2007〕3号)申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出现源于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将子女一起带到......

    农村留守儿童

    清河区司法局精心部署暑期“农村 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活动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清河区司法局积极行动,专题研究部署开展......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住校就读管理初探 独山县白泉镇新民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委托亲人或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