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儿童有礼貌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儿童有礼貌的良好习惯
礼貌是一种文明行为,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有礼貌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小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而且对一生的行为人心指导也起很大的作用。儿童时期又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要对小儿有意识地进行有礼貌的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父母或成年人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从小逐渐培养.首先,父母或成年人要有礼貌,身教大于言教。小儿模仿性很强,又无 辨别能力,父母或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声的教育,是他们仿效的榜样。父母或成年人必须自觉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都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来。比如,向别人要什么东西,应该说请把某某东西拿给我。别人帮助干完了事,应该说声“谢谢!”通过这样不断、反复的教育、练习、提醒和巩固,就会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一旦孩子出现不礼貌的言行时,也不能一味地训斥,要坚持正面教育、耐心帮助,使其改正。另外,培养儿童有礼貌最好多讲一些有礼貌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孩子懂得应该向谁学习,不应该向谁学习。比如童话“小白兔学拉提琴”就能激起孩子们对不礼貌行为的厌恶和鄙视,也能使孩子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的道理。
对儿童有礼貌的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尊重长辈、团队伙伴、见人主动打招呼、问早问好,在接受别人帮助或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请”、“对不起”,不影响或打扰别人工作,不随便插嘴或不讲不礼貌的话。
第二篇:培养儿童哪些良好习惯
在阅读上要培养儿童哪些良好习惯呢?
1.爱惜读物的好习惯。如给书包书皮,不在书上乱涂乱画,对书进行简单的修补,有秩序地安放自己的书报,不遗失自己的读物等。
2.专心致志读书的好习惯。如看书时全神贯注,不边看书边听广播,不边看边玩,不因外界干扰而分心等。
3.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轻易放过,习惯地到字典、词典里去查找,直到弄明白为止等。
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边看书边用统一的符号在书上图、点、勾、划、抵、注、读书卡片;读书摘记、读书笔记等。
5.用眼卫生的好习惯。如不在强光下及光暗处看书看报,不在车上及不躺在床上看书看报,看书时眼离读物一尺,不过近也不过远,看1小时后注意休息等。
家长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时,首先要向儿童讲清道理,让他们懂得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必要性。其次也要为儿童形成这些习惯创造必要的条件,为购买读物,给儿童安排放读物的处所,创造读书的安静环境及合适的照明设备,必要的文具纸张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家长的严格要求与持之以恒,凡儿童做到这些要求时就鼓励表扬,凡没做到时就帮助、引导,甚至批评教育。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良好习惯才可能形成。
总之,做母亲的要通过自己大量的工作,使儿童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儿童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开辟一条光明的大道。这既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又是我们应该对社会做出的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
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
(2009-11-22 18:14:10)转载 标签:
孙云晓推荐 文化 分类:为您服务
一、什么是方法
什么是方法,《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我的理解是,“门路”是解决问题的入口和路径,“程序”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顺序。方法有以下的一些特性:
(一)方法的目的性和对象性——一定的方法总是要达到特定 的目的,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手段。一定的方法总是要作用于特定的对象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
(二)方法的思想性和实践性——不管你是否自觉,方法总是一 定理论、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理论、思想是方法的“源”与“魂”。方法总是具体的,执行者可以操作,执行对象可以感受到的;方法也总是有模式的、有程序的,因此才能被执行者具体操作。
(三)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解决某个问题总是有多种方 法,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因此,方法总是要经过选择而采用的,是执行者认为最佳的、最有效的方法。
(四)方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已有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重复使用,但在多数情况下,要有所变通;特别是在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时,在方法上则要有所创新。
(五)方法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一定的方法总是在一定的条 件下采用的,没有这一定的条件,或无法操作,或没有效果。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都有它的局限性。
二、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在方法上的经验
“十五”期间,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以及“十一五”期间的继续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上,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步骤
在《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一书中说【孙云晓、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5月第1版第12页】,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 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 3.确立榜样,学习榜样行为; 4.持之以恒地训练,进行行为强化; 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 6.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转化为集体行为。”
(二)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方法》一书中说【吴剀著,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83页~188页】,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上,我们的基本经验是: 培养习惯的目标要明确、具体、合理、可以检测;
培养习惯要讲点道理,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热情和主动 性;
习惯是“练”出来的,要加强行为的练习与指导; 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要与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 培养良好习惯或矫正不良习惯,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至关重 要。
如上所述,我们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上,已经从理论、思想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怎样具体地培养儿童的一个良好习惯,我们还缺少典型的案例,培养方法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不够深入,缺乏创新;对各种培养方法的择优使用、操作要领、变通创新、科学评价仍需进行有效的实践和研究。
三、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根据已有经验,从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角度和方法达到的目的为标准分类,对方法可以做如下的分类和表述。
(一)创设氛围法,例如:
1.环境熏陶法——布置校园、班级、家庭环境,突出习惯培养主题,用直观、具体、形象的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创设有主题的环境。2.主题活动法——利用校、级、班的主题活动,或在相关的节日里(如学习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环境日、爱鸟周„„)开展多种的主题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
(二)明理激情法,例如: 1.故事引导法——由教师、家长搜集有关习惯的生动故事,经过充分的准备讲给儿童听,通过“小故事,大道理”引导儿童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主动探究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小组或个人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调查、访问„„获得对习惯养成的具体而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达到明白事理、激发情感的目的。
(三)快乐训练法,例如:
1.模仿训练法——由教师、家长、专业人员做出示范,组织儿童 模仿。(如文明礼貌、物品管理、学习等习惯培养)2.游戏训练法——通过目的明确的有趣游戏,培养某种习惯。(如 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
3.比赛训练法——通过目的明确的紧张比赛,培养某种习惯。(如 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
4.情境训练法——在真实的或创设的模拟情境中,组织学生在情 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表演一个故事,通过实践、表演培养某种习惯。(适合多种习惯培养)
5.分步训练法——把一个动作步骤多、养成难度大的习惯分成 若干步骤,先按顺序进行分步训练,后进行组合训练,培养某种习惯。(如学习、自我管理、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6.岗位训练法——帮助儿童建立一个与培养习惯相对应的固定 岗位,如“爱心岗”“护绿岗”„„引导儿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在这个岗位上实践锻炼,培养某种习惯。(如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环境保护等习惯培养)
7.历奇训练法——通过开展现代历奇活动,培养某种习惯。(如人际交往、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动手动脑等习惯培养)
(四)激励强化法,例如:
1.评比法——制定评比条件和办法,进行个人、小组的评比,对优秀者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如奖状、雏鹰奖章、奖品、授予“小标兵”“十佳”“最快纪录创造者”等荣誉称号。
2.“代币制”法——对儿童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积“小表扬”换“大奖励”,发挥有形强化物的作用,促进良好行为的再次出现和习惯养成。3.“影响力黄金表”法——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方法。设计习惯培养的“影响力黄金”,引导儿童用填表和写体会的方法记录践行的过程,促进习惯养成。4.“订契约”法——是一种双向激励、双向监督的方法。由父母与子女或教师与学生双方订立契约(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互相激励、互相监督,促进习惯养成。
【以上的2、3、4,参见吴剀著《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 方法》第185页~186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五)深化体验法,例如:
1.“说”的方法——组织儿童把养成习惯过程中的内心体会在小组或班级中说出来,使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分享体会,深化体验。(如召开交流会、讲演会、辩论会等)
2.“写”的方法——组织儿童把养成习惯过程中的内心体会写出来,使体会有形化、系统化,深化体验。(如写日记、写感想、出墙报、征文比赛等)
3.“演”的方法——组织儿童把养成习惯过程中的场景、故事、体会等表演出来,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中,再现情境、增强记忆、分享体会,深化体验。(如诗朗诵、小快板。小相声、小品剧等)
(六)行为矫正法,例如: 1.以优替差法——培养一个与不良习惯相对应的良好习惯,以良好习惯替代不良习惯。(如培养使用文明用语,矫正说脏话的习惯)2.消除根源法——消除产生不良习惯的根源和条件,矫正不良习惯。(如不给或少给零花钱,矫正乱花钱和吃零食的习惯)
3.区别强化法——在一段时间里,允许不良行为逐步减少,直到不良行为的矫正。(如某生一次做作业时平均站起来七八次,要求次数逐步减少,由7次——5次——3次——1次,做到了就给予奖励)
4.心理暗示法——为矫正某不良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自我提示语”,早晚各念3遍,强化自我的心理暗示,使不良行为减少直至消退。(如为矫正动手打人的不良行为,设计的“自我提示语”是;有话好好说,放下我的拳头!)
(七)家校合作法,例如:
1.组织方法——在班级组建“教师家长协会”或“培养习惯共同体”,在一定机构、章程、制度的制约下,吸引家长关注、参与习惯培养工作,使家校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2.学习方法——订阅杂志,推荐文章,教师与家长同阅读,举办习惯培养的“专题论坛”,从教育思想上共同提高;总结教师与家长培养习惯的典型经验,召开经验交流会,从教育方法上互相学习。
3.活动方法——组织家长观摩、参与、主持班级培养习惯的活动; 适当开展一些师生、亲子共同参与的“三方互动”式的活动;在学校指导下家庭开展“以家规家训为抓手培养良好习惯”的活动,并参观这样的家庭等。
4.沟通方法——通过自办的《家教报》、家校互访、联系手册、电话、短信、网络、博客等方式,在培养习惯上增强家校沟通的频率和深度。
四、培养儿童一个良好习惯的过程
(一)明确习惯要求
首先要分析和认识该习惯的性质、特点和难度。其次,要把该习惯的行为要求具体化。一个习惯,往往是由一连串的行为动作组成的。因此,培养一个习惯不能只提出“培养某某习惯”,而要把它规定为十分具体的行为动作要求(即“可操作定义”)。没有这样的具体要求,教育者就没有具体的培养内容,儿童也不可能养成某个习惯。
例如,培养“教室里课桌内学具摆放有序”的习惯,就要具体化为: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是把学具有序地摆放到课桌内:先按照当天课表的顺序把教科书摞起来,第一节用的书放在最上面,把这摞书放在课桌内最左边——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把练习本、作业本摞起来,放在课桌内最右边——把铅笔盒和工具书放在课桌内书与本之间——最后检查摆放得是不是正确,如有错误立即改正——一节课后将用过的书与本分别放在课桌内成摞书本的最下面。
(二)分析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组人(一个小组或一个小队),也可以是一个班或一个中队。总之人数不宜太多。
对培养对象要进行分析,如他们的年龄、身体、心理特征、家庭背景;在培养某个习惯前的有关现状和形成的原因;乐于接受哪些教育方式方法;养成某习惯的可能性和不利因素等。
最好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查、观察或评定,获得一些有关数据和典型事例(即“前测”),这既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基础,又是培养后期检测效果的重要材料(通过“后测”与“前测”的比较说明培养效果)。
(三)制定培养计划
首先,要根据该习惯养成的难度和儿童的实际,预计培养的周期——预计用多长的时间培养儿童养成这个习惯;
其次,要根据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打算把培养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时间和主要任务是什么,选择并确定各阶段采用的培养方法等。
例如,培养“教室里课桌内学具摆放有序”的习惯,是在小学一年级一个班30名学生中进行的。由于以下原因,把培养周期定为8周:该习惯动作性很强,动作难度也不大;习惯的培养过程和检测,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师便于控制;初入学儿童对学习生活有新鲜感,喜欢模仿,正处于“他律时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等。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以“明理激情”和“快乐训练”为主的第一阶段(2周),是习惯养成“由被动到主动”的阶段。主要方法有:环境熏陶法、故事引导法、模仿训练法、游戏训练法;激励的方式以“代币制”为主,重视“物质强化物”的作用。这是根据一年级儿童爱听故事、模仿性强、喜欢游戏、愿受表扬等特点而做的最佳选择。
以“比赛训练”和“深化体验”为主的第二阶段(2周),是习惯养成“由主动到熟练”的阶段。主要方法有:评比法、比赛训练法、“说”的方法,引导儿童不仅做得到,而且要做得快;激励方式以“评十佳”“创纪录”(用时最短)为主,重视“精神强化物”的作用。这是根据一年级儿童喜欢竞赛、争强好胜、愿受奖励等特点而选择的方法。以“自我激励”和“深化体验”为主的第三阶段(4周),是习惯养成“由熟练到自动”的阶段。主要方法有:利用习惯养成的“影响力黄金表”,实施儿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深化儿童的主体体验;还要关注那些习惯养成有困难、不能坚持做到的儿童,给予个别的辅导。这是根据一年级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班内儿童有差异和习惯养成的一般规律而选择的方法。这个阶段的后2周,不采取任何培养、激励措施,以便于观测该习惯是否真正养成。
(四)实施培养计划
要按照计划有目的、有顺序地实施。每个阶段前精心准备,实施 中观察记录,每个阶段后及时反思小结,并对计划作出有根据的必要调整(如时间的长短、方法的选择等)。要把握主要培养方法的操作要领。例1,模仿训练法的操作要领是:
训练初期,儿童的模仿对象应是“教师”;训练的中、后期,模 仿对象最好是“做得好的同龄伙伴”。
教师的示范,要创设与培养对象完全一样的情境(如上例中的课桌、书包、学具、摆放时间等),要按照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有顺序地、一步一步地示范、一步一步地模仿。例2,游戏训练法的操作要领是:
一个游戏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游戏目标、创设困难和游戏规则,三者缺一不可。如游戏《看谁发现的错误多》。游戏的名称就是游戏目标。教师在一个摆放学具后的课桌内故意造成几个不容易被发现的错误(如多一书、少一本、顺序颠倒、位置放错„„),这就是创设困难。游戏规则是①每组选一名学生为“发现者”参加游戏;②“发现者”到问题课桌前每人只能翻看1分钟(这也是创设困难),只许看,不能说,不能翻乱,不能改正,心中记住发现几个什么错误;③游戏主持人先让“发现者”分别说出发现错误的个数,然后按发现错误由少到多的顺序请“发现者”说一说发现了哪些错误,说对1个得2分,说错1个扣2分,最后得分最多者优胜;“发现者”以外的学生,不许说话,不许提醒本组的“发现者”。
采用游戏训练法,一定要把组织工作做严密。例3,“代币制”法的操作要领是:
要有“物化的代币”,并规定交换的办法。如有一天做到就得1 朵小红花(用红色纸制作),得到3朵小红花就可以换1颗金五星(用金色纸制作),得到3颗金五星就评为“三星级课桌”(按顺序评四、五星级课桌)。小红花与前2颗金五星由学生保存,“三星级课桌”以上可将金五星贴在课桌上。
对各星级课桌获得者要事前规定不同的、升级的奖励办法,办法 要对儿童有吸引力。要做好“花”与“星”的制作、发放、保存、交换等工作。
(五)检测培养效果
1.培养过程中的效果检查(沿用上例)
第1、2周,由教师抽查,或学生自愿接受检查,每天6人。第3、4周,学生2人一组互查。第5、6周,由学生个人自查。第7、8周,不用任何形式检查。2.培养结束后的效果检测
培养计划实施后,教师再用与前测同样的方法进行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数据比较来说明培养的整体效果。
要关注一些典型学生的变化,用某几个学生“培养前表现”与“培养后表现”的对比说明和分析具体的、鲜活的培养效果。
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真实的或创设的情境中,用观察的方法更科 学、更准确地检测儿童习惯养成的效果。【参见吴剀著《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方法》第五章观察法,第106页~120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五、评估所采用的培养方法 在一个习惯培养的最后阶段,要对已经采用的培养方法进行评 估。笔者认为,评估一个方法的优劣,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采用的方法能达到教育 目的和习惯培养的具体指标,方法将得到较高的评价;
——好的方法都有较强的科学性,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如《教育 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能把理论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实践,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
——好的方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方法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有较高的吻合度,方法总是有适用范围的;
——方法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好的方法应该总结出它的“一 般操作模式”,并派生出一些它的“变通模式”; ——好的方法一般应该简便易行,适宜操作。
在评估的基础上,努力在培养方法上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可以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怎样分析所培养习惯的性质、特点、难度和培养对象的年 龄特征、习惯现状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择优、创新、确定培养的计划和方法,体现方法的目的性、对象性、选择性、创新性。
(二)培养方法的理论来源和依据是什么,其主要的概念、观点是什么,体现方法的思想性、科学性。
(三)培养方法的操作要领是什么,是否形成了可操作的“一般模式”以及它的“变通模式”,方法是否简便易行,体现方法的可操作性。
(四)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为什么,体现方法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五)怎样客观地、真实地检测和评价习惯培养的效果,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六)是否发现了带规律性的结论,怎样论证这一结论。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习惯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小学生对于这些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全在于我们教师之身。引导下一代将文明传扬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教育小学生就从讲文明有礼貌开始吧。
首先他们要做到尊敬老师,见面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老师如人梯,让学生登上知识之峰;又似春蚕,为教育学生奉献一切;像慈母般疼爱学生;又像园丁,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尊敬老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如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话,不做小动作,要做好笔记等。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应起立向老师问好,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拿教学用具、作业本,遇见老师要主动问好,教师节,给老师送贺卡等小礼物,以表示敬意,说声:“老师,节日快乐!”老师家访要热情招待。接受老师的教导,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对老师的教导要虚心接受,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国有句古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的就是要向尊敬自己的父亲那样尊敬老师。
其次他们要做到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要受人尊敬,首先要尊敬别人。自古以来,尊敬老人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年纪大了,有时行动不便,要主动搀扶照顾,由于记忆力减退,有时说话唠叨一些,要给予理
解,不要顶撞。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就是敬老节,今年的敬老节是在10月30日,希望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献上我们的一片爱心。
要爱护、帮助比自己小的孩子,不要欺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要因为对方家境贫寒而看不起他。不给同学起绰号,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家中的兄弟姐妹。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或身体有缺陷的同学要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温暖的气氛,树立更好生活、更好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不要给别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最后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基,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诚实,就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我们无论办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信誉,实事求是,说到做到,由于不慎失误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接受别人的善意批评和教导。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既便是好朋友的东西,也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因学习或生活等的需要,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并说声“谢谢”,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估计自己能办到的才答应,不要信口开河,以免耽误了别人的事情。由于意想不到的原因而没有做到时,要表示歉意,还有说声“对不起”。
真正养成了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对他们积极人生态度的养成也会有好的影响,这样我们老师才真正受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做一个讲文明、自信的小学生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啊,就像名言中所说的,自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自信,那么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反之,想要成功,就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我认为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有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了很多的快乐。我觉得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是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是啊,如果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话,那就很少有人会对你有信心了。那怎样才能做一个自信的人呢?我觉得想变得自信?那你就要克服自卑,克服自卑后,自信自然会就在你身上体现出来了。你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的语言和动作。你只要想: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唯一的,我是最棒的。我很相信自己,因为我很聪明,而且我也不怕失败,因为我相信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一天,所以我会坚持。我们要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只要你这么想,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自信而快乐的人。我们经常会因为不自信而失去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要做个自信的人!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那么怎样的行为才是文明守纪的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爱护校园的每一样财物。学校里的每样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使命,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那样爱护学校的财物,不乱写乱画,不用利器破坏桌椅板凳,使用完的公共工具要收好并放回原处。
二.维持校园整洁的环境面貌。整洁的环境不仅让我们身心舒畅,更为同学们创造了舒适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发挥主人翁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莱州市中心小学的优美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不
乱丢果皮纸屑、塑料袋,看见垃圾就随手拾起来,你的这个小小的行为,为大家带来的将会是一个优美的环境。
三.不在楼道里追逐打闹。楼道是相对拥挤但人流往往比较大的地方,也是事故多发的地方。课间十分钟有很多同学在楼道里嬉戏玩耍,更有一些胆大的同学互相比赛,看谁能从更高的楼梯上跳下来,这样的行为是相当危险的,不仅伤了自己,也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在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了,难道我们还不从中吸取教训吗?
四.珍惜每一滴水,爱护每一颗粮食。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可是我们还是会发现一直流着水的水龙头;同学们在打扫教室卫生时也忽略了节约用水,把水开的大大的,自己却趁着这个机会玩水,看见水哗哗的这样流着,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五.注意平时的语言文明。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不仅是指行为的文明,我们更加强调语言的文明。我们说的话,是我们心中所想所思的内容,而我们的所想又直接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养成说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有的同学在不经意间说了一两句不好听的话,我们作为他的同学应该立刻指出他的错误,而不应该以此为乐。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文明美丽!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所有同学在本学年里能用心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快乐、自信的小学生,让我们的班级充满快乐因子,让我们的校园洋溢和谐氛围,让我们在快乐中不断成长。请大家跟我说我愿意做一个快乐、自信、讲文明的小学生。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光山县砖桥镇中心学校省级立项课题组 刘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是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2015课题。批准文号:15-HJYY-003。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谨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敬请各位专家予以审议:
一、引言及缘由:
光山县王大湾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家长多为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极大。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监护人管理,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家长对孩子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一是有利于矫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因亲情缺乏和监管缺位而造成的诸多不良习惯,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自强自立的精神,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我们拟订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目前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研究省内外开展的比较火热,很多学者或教师都已参与了此项实验,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可以起到了引领、辅导作用。但就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研究,还是为数甚微,可借鉴的东西太少。尽管困难重重,我们研究团队共克时艰,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界定
农村:泛指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是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等较城里相对落后的地方。
“留守儿童” 就是父母双亡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留在户籍地而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独自留守在家的儿童。
“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定义习惯的,他认为人类的习惯就是人类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指的是常规的自我管理,包括三方面:一是学会生活。这其中指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二是遵守规则。指儿童养成遵守幼儿园常规,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行为;三是求知、探索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劳动能力。
2.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1)数量多,涉及面广。①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2014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其中小学(6—11岁)阶段儿童的数量为1953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2.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还在扩大。
②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③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2)国内有些学者致力于引进消化吸收养成教育的理论,给我国的养成教育带来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但是这些理论主要侧重于一般理论的研究,范围广,起点高,理论性强,操作性不够。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习惯的现状,通过探索有效方法,形成有效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在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育人质量。3.选题意义:
光山县王大湾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家长多为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极大。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监护人管理,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家长对孩子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这是我们教育过程的一个重点。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能对学生学习乃至今后一生的生活工作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我们拟订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4.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一是有利于矫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因亲情缺乏和监管缺位而造成的诸多不良习惯,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自强自立的精神,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开展这项研究,我们将着眼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促进其相应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找出我校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2、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样快乐的学习生活、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
3、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班级分布情况、家庭现状、监护人基本情况、监护方式及内容、校内外学习和行为习惯表现、心理情感等)。
2、总结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式、方法。
五、理论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校总体表现不如父母均在家的孩子,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能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留守儿童占农村小学未成年人的大多数,对他们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2.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一个只有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多方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3.事实依据
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目前还有不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矫正方面比较全面的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形成一套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我校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
六、研究思路: 课题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为知道思想,在调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直面留守问题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留守儿童养成习惯星级评价的方式,依托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城乡儿童“手拉手”联谊活动和家校交流热线,追踪调查参加“手拉手”活动以来王大湾希望小学优秀学生成长之路,探索形成有效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七、研究对象及时间: 研究对象:我校留守儿童
研究时间:2015 年10月 1日—— 2017 年4月30日
八、研究步骤: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的研究方案、实施措施、申报课题、论证课题、收集有关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7年4月)全面开展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和途径;总结研究经验,开展交流活动,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对课题研究情况工作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统计分析,归纳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和论文,送交评审。
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召开总结交流大会,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对比研究法。
6、个案研究法。
十、研究措施:
1.围绕研究专题研究,进行校本科研培训,边培训边实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新课标”等理论知识,并进行大反思,大交流(每月一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研究,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2.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聪明才智,大胆实验,加强研讨,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月一次课题小组难题会诊;每期一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或课题沙龙等形式);每年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3.加大“四个对策”的管理力度
(1)管理对策。在上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等的指导下,形成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前沿反馈机制、课堂监控机制、难题会诊机制。(2)培训对策。实行校本培训“二三”制(“二”是“两个结合”:①自学与辅导相结合,②校内培训与校外参观学习相结合;“三”是“三个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学习机制,二是榜样导向机制,三是奖励激励机制)。研究“教学、科研、培训”一条龙的最优化培训模式,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边教学、边研究、边培训,在一体化培训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3)教研对策。按“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模式的三个环节构成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承。实行校本教研“四级”管理(一级:校长、教导教研工作制度;二级:教研组(长)教研工作制度;三级:课题组(长)教研工作制度;四级:研究教师教研工作制度)。依据问卷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通过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的分析筛选,确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其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评价对策。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探讨构建操作简便,适用面广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评价体系。
4.根据研究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好各项研究检测工作。5.开展校内教师论文大交流,调动研究教师的积极性,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对研究教师在待遇、工作量、达标晋级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
6.经常性地请上级教研部门的领导、专家来校实地指导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7.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做好并保证有足够的研究经费。
十一、成果最终表述形式及目前研究行动
1.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教学案例集。2.编辑《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的相关论文集。3.撰写《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行动研究》报告 目前,我们已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方案,正在着手拟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的现状调查报告》,制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的现状分类调查问卷表。
十二、课题研究机构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1)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李胜荣(县教研室主任)成员:程泽银(教研室教研员)
刘
彦(教研室教研员)(2)研究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许
宏 组
员:刘
稳
王
勇 2.课题研究管理
该课题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由《课题管理办法》具体组织研究,探讨、总结。
3.课题研究保障
(1)王大湾希望小学2014——2015学年主题教研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一学年的眼,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2、王大湾希望小学作为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各界对该校留守儿童给予了较多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关怀。
3、学校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和电脑室,所有班级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4、学校对全校学生实行中午集中供餐,开通留守儿童爱心电话,努力践行学校是留守儿童之家的理念。
5、为保障本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将从公用经费中拨付研究资金,确保课题研究取得成功。
6、县教研室提供研究指导,作为研究的坚强后盾。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研究课题得到了市、县、中心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