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循环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人类正面临着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造成的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消费者,能够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能扎实的付之行动,将会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
1.“绿色消费”的含义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它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第二,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就2001年的主题而言,”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2.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首先,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但是塑料袋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尼泊尔是生态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必须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者背回来的垃圾没有这么多,会遭到罚款。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瓶装水是不准许出售的。其次,“绿色”不意味着“天然”
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大更好的保护,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即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如果沿着“天然就是绿色”的路走下去的话,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羊绒衫的大肆流行,掀起了山羊养殖热,而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惊人,会给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再次,“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本不是坏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第四,“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少吃快餐,少喝酒,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第五,“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工业化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过度消费。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既浪费资源,又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有利于环境保护;如果人主动地放弃多余的物质消费,对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国外,节俭消费源远流长,即使在过度消费盛行的工业化国家,节俭消费也没有被消费主义的狂潮所淹没。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
第二篇:绿色包装与包装循环经济及包装可持续发展
绿色包装与包装循环经济及包装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胡鞍钢指出: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ohn Knott of Charleston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回归一种结合新技术,对气候、地理、文化影响良好的发展方式”。显然,“绿色发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还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化“绿色发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还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化。
绿色发展中“绿色”的涵义与“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分不开的。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观包涵着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负有的责任,另一个是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绿色发展的涵义包涵着多方面的内容:(1)社会、经济、环境复杂系统之间保持平衡;(2)世界能源具有有限性;(3)城市建设者、决策者、管理者、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承担;(4)维护人类代际平等;(5)尊重人类的同时也尊重自然;(6)将能源高效利用、弹性设计和可循环使用的材料相结合;(7)保护城市居民不受污染物危害。
人类社会是在同环境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区别不大。那时的人类主要是以生活活动,以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只利用环境,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那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乱采乱捕,滥用资源,从而造成生活资料缺乏引起饥荒。为了解除这一环境威胁,人类曾被迫学会吃一切可能吃的东西,或是被迫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学会适应在新的环境中生活的本领,逐步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性,开始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以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近代大工业的出现,使原来建立在个人才能、技巧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逐步被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了环境中物质的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如果说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它在生产和消费中所排放的“三废”是可以纳入生物循环而迅速净化、重复利用的话。那么工业生产则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将大量深埋在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以及将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投入到环境之中,产生的“三废”中的大多数是人类所不熟悉、难以生物降解的。因此,相对于农业来说,工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以环境污染为主,是范围较广、影响较深远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就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活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以资源的形式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其间产生的“三废”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同时人类还通过消费活动再以“三废”的形式排向环境。因此,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消费活动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也无不影响环境,其影响的性质、深度和规模则是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受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且更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毕竟是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自然环境的客观属性和人类的主观要求之间,在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和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但如果这种矛盾全面和尖锐地产生和爆发,则将形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危及自然和生态,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支撑生命和生物体,包括居住于其中的人类。与之相联系的一个确定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都与世界的生态现状相联系。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警告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毁坏地球,我们将会有悲惨的遭遇。人类导致了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将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的灾难,比如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的破坏性的风暴,臭氧层破坏引发的皮肤癌,稀缺的自然资源引发的战争等等。一项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根据我们人类准备接受的痛苦和生物贫困的程度,我们仅有一代或两代(20-40年)的时间来改造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我们的世界都处于普遍的生态衰退的状态中。
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对自己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做一次全面的反省。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运行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这一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路线图,做到生产和消费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企业层面(小循环)、区域层面(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实践,即生态经济效益的理念和实践。它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地方,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每个企业人手,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这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具体落实在产品的绿色化和企业、产业的绿色化,也就是实现绿色发展。
包装工业也同其它工业一样,在促进商品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通过保护产品,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浪费,具有环境正面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产品生命周期短,多数产品一次性使用后即成为废弃物,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2)随着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包装废弃物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在重量上占到1/3,在体积上占到1/2;在我国,重量上也已占到15~20%,在体积上占到30%,包装废弃物年产生量达到0.4亿吨;在包装废弃物中,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更形成刺目的“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后者通过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和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物食物链,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具有潜在的、长期的危害性;(3)由于实行粗放式生产,所以包装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排出“三废”,尤以纸包装的制浆造纸生产、金属包装的涂装及打磨工艺、玻璃包装的熔融成形、塑料包装的原料采掘为甚;(4)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需要占地,欧美等国最初均在山谷和凹地建设填埋场处置垃圾,但是年复一年,可供填埋使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无法继续消纳如此多的包装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包装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门(总产值在我国40个行业中已居第15位),必须大力克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作法,努力实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包装材料,尽力减少对环境的“三废”排放;同时坚决纠正过分包装,大力开展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让废弃资源再资源化,努力延长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包装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实现绿色包装和包装业的绿色化发展。
2.1 循环经济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广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范式,循环经济的理论意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从经济伦理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转生态中心主义,体现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演化:即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到协调自然,从环境屈从、环境破坏到环境友好;从经济增长模式层面,在要素投入上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从财务资本节约型到自然资本节约型;在经济效益上从粗放式的价值转移到集约式的价值创造;在经济形态层面,从物本经济转变为人-自然为本的经济,从生产经济到服务经济;在技术运用层面,着重强调经济活动的减物质化和生态化。由此可见,资源减量化不是简单的减物质化,而是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和经济学理念的全面和深刻改变。
2.1.2 循环经济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生态思维作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它强调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开放性 我们通常把循环经济称之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体现的是一种闭合喜欢理念,但实际上循环经济的这种闭合是从微观角度或小范围角度而言的,循环经济具有开放性。
2.物质流动的多重循环性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
3.科技的先导性 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支撑为先决条件的。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绿色化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4.综合利益的统一性 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在获取等量物质和效用的过程中,实现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最小化、向社会提供的效用最大化、向生态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调统一。
5.全社会的参与和全人类的合作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要使其发展,光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上的保障,以及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通过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全民参与,才能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循环经济涉及的是资源环境这一全人类的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全人类的通力合作。
循环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的发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大系统分析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使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任何经济生产都需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也是一定的,如果不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就会违反基本客观规律。
2.实现绿色核算的原则
绿色核算是把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联系起来,将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双向影响纳入到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形成与原财务核算体系对应的绿色核算体系。在进行绿色核算时,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生态成本两个方面,生态成本主要由环境资源耗减的评估价值量、环境保护费用、资源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方面组成。
3.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并且倡导尽可能多利用这些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4.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则
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目前称为高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量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
5.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
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6.建立绿色GDP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原则
建立企业污染的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指标体系,即从工业增加值中减去测定的与污染总量相当的负工业增加值,并以循环经济的观点来核算。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新的大污染源的产生,并有效制止污染的反弹。7.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原则
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或者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
随着循环经济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说法,如“4R”、“5R”、“6R”原则,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重组化”等,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但它们都只是“3R”原则的变体,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3R”原则更具基本性和普遍性。
2.2 可持续发展
2.2.1 可持续发展定义和内涵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吸收了人类的废物并重新补充自身。现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技术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正在耗尽地球的承载能力。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灾难,促使人类深刻反思。1962年著名的自然历史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了令人深思的《沉默的春天》,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其中指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政策,人类社会的增长会遇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到最后将导致社会的大崩溃。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我国学者比较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并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可持续性和发展。持续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者保持继续提高。对于资源和环境来说,持续指的是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应该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2.2.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首先,可持续发展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与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其次,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或者生态问题,而是三者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最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某一种经济活动永远运行下去,而是要求不断地进行内部的和外部的变革,即利用现行经济活动剩余利润中的适当部分再投资于其他生产活动,而不是被盲目地消耗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长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可以实现连续不断地增加或者保持。2.2.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只有当全部资本的存量随着时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如果获得收益的过程是通过使环境付出高额代价才得以实现,那它就不是可持续的。联合国环境署研究认为,可持续性需要;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可持续地利用物种和资源。正如原世界银行行长巴伯有一句精炼的话: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俩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因此,循环经济顺理成章地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方法和首选模式。而其基础和根本是实现产品绿色化和企业、产业绿色发展。2.3包装业绿色发展
2.3.1绿色包装的定义和内涵
包装是保护商品在生产、运输、贮存、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包装落后—包装改进—过度包装—适度包装(绿色包装)。我们现在处在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过度包装已经让我们尝到了苦头。近年来,
第三篇: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
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2012
总体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2012年8月 北京
目 录
第一部分 论坛概况
一、论坛背景
二、论坛主题
三、论坛目标
四、论坛时间与地点
五、论坛规模及参加人员
第二部分 论坛议程
一、开幕式
二、主题论坛
三、专题论坛之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四、各省市地区专题论坛专场
五、专题论坛之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六、闭幕式
第三部分 论坛组织
一、论坛组织机构
二、组委会
三、联系方式
附件1 地区专场申请表 附件2地区专场合作条款
第一部分 论坛概况
一、论坛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为完成“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即将出台,将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实施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互动交流与协力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跨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特举办本次论坛。
二、论坛主题
深化循环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
三、论坛目标
1、提高认识 促进行动
通过出席论坛的各部委领导官员、理事会高级顾问和专家学者对当前资源综 合利用、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十二五”期间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解读,积极宣传国家循环经济最新政策,深化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实践趋势和国家政策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参与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创建循环型社会,促进绿色发展。
2、探讨交流 建言献策
回顾循环经济领域的重要发展成果,研讨交流各行业、地区及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研讨交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研讨交流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以及同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关联,为国家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促进循环经济社会体系构建及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与决策参考。
3、搭建平台 促进合作
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的指导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下,发挥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的组织优势、政策研究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高层次的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及战略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合作机制和新型实践形式,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典型实践模式、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积极推动产业、学术、科研、金融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沟通理解与务实合作,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论坛时间与地点
时 地 间:2012年12月15-16日
点:暂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北京)
五、论坛规模及参加人员
规模:500人。
参加人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负责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中国社科院领导;有关省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分管循环经济、环境的领导及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各类循环经济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环保产业相关企业代表;相关环保组织、国际组织代表;部分媒体代表;其他特邀代表。5
第二部分 论坛议程
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设开幕式、主题论坛、专题论坛、地区专场、闭幕式。
一、开幕式
时间:12月15日 9:00-10:00
1、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2、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致开幕词
3、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致辞
4、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辞
5、地区专场代表致辞;
二、主题论坛
时
1、题间:12月15日 10:10-12:30 目: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
2、题目:环境保护的趋势与政策措施
演讲人:环保部科技司领导
3、题目: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
演讲人: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领导
4、题目: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演讲人: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领导
5、题目: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演讲人:中国社科院 午餐及午休:12:30-14:00
三、专题论坛之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时
1、题间:12月15日 14:00-18:00 目:国家“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解读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题目:农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国家农业部科技司领导
3、题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实践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
4、题目: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演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5、题目:低碳技术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6、题目:绿色化工发展趋势
演讲人: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7、题目:冶金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8、题目: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由发言讨论 晚餐:18:00
四、各省市地区专题论坛专场
时说间:12月16日 8:30-12:00 明: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组织机构对循环经济越来越重视,现根据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组织机构的要求,特设地区专场,邀请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负责人出席现场,重点就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整体介绍、经验交流与合作探讨。
设地区专场,如需调整,请相关地区循环经济组织机构,向论坛组委会提交地区专场的增设申请及各地区专场的主要方案,由论坛组委会研究后确定,并及时通知各参会单位与代表。如贵单位有意在我们此次论坛设地区专场,请速来电商议。(附件:地区专场申请表、地区专场合作条款)7
五、专题论坛之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时
间:12月16日 13:30-16:30
1、题
目:再制造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 演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2、题
目:城市矿产基地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
3、题
目:城市餐厨垃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
4、题
目: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与商业模式
演讲人: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自由发言讨论
六、闭幕式
时间:12月16日 16:30—18:00 主持人介绍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
1、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专场负责人讲话
3、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小结
4、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闭幕词,宣布论坛闭幕
第三部分 论坛组织
一、论坛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二)支持单位
国家发改委资环司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科技部社发司、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农业部科技司等
(三)会务承办单位
北京卓峰博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组委会 名誉主任:
李平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 任:
齐建国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
副 主 任:
韩胜军 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科研处长 彭绪庶 中国社科院数技所产业技术室副主任
朱彩飞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秘 书 处:
杨 彤(秘书长)、范晓燕(副秘书长)
三、联系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10-52422190、010-57792194 电子邮箱:rccecass@live.com 网 址:www.xiexiebang.com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五号 科研大楼1431室 邮政编码:100732
第四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 201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科学内涵
1.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观”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1]。鲍尔丁认为,消费不是经济系统的“最后活动”,只有废物处理才是关键环节。经济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正好像遨游在茫茫太空的宇宙飞船一样,要使该系统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物质平衡。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灭亡。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开展了以减少污染危害为主要目标、以末端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环境保护,进而发展为以“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的环境保护,开始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被各个经济大国所重视,并逐渐成为他们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2.循环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其实就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2]。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输入、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的完整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水平的 3 倍多;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5%,被列为世界十三个主要贫水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资源严重短缺,且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资源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 GDP 翻两番[3]。到 2020 年,要实现 GDP 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产品—污染物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做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则是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构建成一个严密的和封闭的循环关系。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在符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关系支配下,实现了生产废物的最大减量化、最大利用化和最大资源化。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性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发展潜力丧的背景下形成,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消除资源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空心化现象”,使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时具有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新型发展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拓展,使经济增长、人口控制、资源拓展、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社会进步等和谐一致、协调同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实现合理的发展[4]。
如果中国继续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粗放型模式,必然对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化经济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精品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精品
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宁夏中宁赛马水泥有限公司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很高兴代表宁夏中宁赛马水泥有限公司就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作发言汇报,并对与会领导及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
宁夏中宁赛马水泥有限公司隶属于国资委直管的中国中材集团控股的宁夏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现有2*1500/d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年水泥生产能力100万吨。公司总资产4.6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6亿元,利税总额1.6亿元。现有在册员工500人,各类专业人员135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60人。公司秉承“稳健经营、精细管理、创新机制、科学发展”的经营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宁夏及周边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综合实力较强的建材类公司。2004年被授予自治区“环境友好企业”,2005年首批通过了“清洁生产企业”验收合格单位。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先后获得自治区“先进企业”、“诚信纳税单位”、“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等荣誉称号。2009,我公司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做美环境、做优指标、做强企业”的战略目标,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全面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绩,为中宁县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公司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工作,通过构建节能机制、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环保排放达标率100%,无环保事件的发生,并于09年11月通过了国家环保部专家组的核查。
一、领导重视、机构完善、制度健全、组织得力。
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被列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及市县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成立了以副总经理为组长的环境治理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规划全公司的环保治理工作,对各项具体工作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安全环保技术部负责环境治理的项目计划、技术改造、检查、考核及监督工作;并配备了专职(兼)的环境保护专门人员;建立了公司、各部门、主管机构和车间(工段)四级监督考核的管理体系。依据生产实践逐步充实和完善了适合公司发展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综合治理及考核办法》、《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固体废弃物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督促员工养成自觉保护、治理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设施基础管理,落实责任区域,从源头上治理跑冒滴漏现象,为顺利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重视科技进步,加大环保设施改造力度,做到持续稳定达标排放。公司近几年,依靠科学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环保设施,加强日常管理,紧紧围绕环境治理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三同时”管理制度规定,投资1500余万元安装除尘设备67台套,使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达标排放。2008年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投资68万元在2条生产线废气排放口安装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设备并与中卫市环保局联网,有效监控污染物的排放。
2、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污染防治技术改造,陆续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半封闭式原料储棚、对原来没有收尘设施的排放点及收尘效率较低的收尘器进行了更换,新增及更换收尘设施9台,使环保设备的运行完全实
现DCS系统控制。对厂区整体进行了规划并实施,对影响厂容厂貌的死角、建筑物、地面分别进行了清理、硬化和绿化,并修整了进厂道路;新增花卉树木6000余株,改变了公司的整体形象。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各粉尘排放点全部安装了收尘设施。企业环保设施运转率达到99%以上,从硬件上保证了环保设施的齐全和完好,使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实现与环保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
三、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水资源的闭路使用
废水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冷却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公司在实际生产运行中,不断摸索并进行改造,建设了4个循环水池。排放的废水经过循环水池处理后,循环利用率可达97%以上。
四、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公司积极倡导循环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构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机制及技术创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现利用废渣品种由起初的两种达到现在的十几种,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举措。
水泥行业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我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千家节能重点企业”,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企业签订了节约目标责任书。为确保实现节能目标,利用2*1500/d新型干法水泥窑窑头、窑尾产生的废气余热,建设了一座6.0MW纯低温余热发电站。该项目具有利废(充分利用废气余热)、环保(大量减排CO2)、节能(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电耗)三重效果。
年节电量3248×104kWh(节约标准煤11590吨),相当于每年向大气环境减排CO2 23520吨,从根本上奠定了节能减排基础。
总之,公司在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不断克服困难,扎实地开展技术创新及制度化管理,使公司在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工作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宁夏中宁赛马水泥有限公司
二○一○年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