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及其环境,使人类的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地球上每一秒有2.4个新生命诞生,每一秒,生产28.6吨金属,4台电视机,1.3辆汽车,每一秒世界交易总额为240000美元,每一秒排放762吨二氧化碳,减少0.6公顷森林,而对于中国,每一秒增加78平方公里沙漠。以这种速度发展,到2100年需要4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理念,而是所有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人均资源量极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粗放型,如不寻求精细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就会后劲乏力,难以维持较快的增长。因此,我国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必需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工业1/3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中华民族是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思想的鼻祖,科学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思想都暗合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儒家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华所在。可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当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思想的雏形。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与人、自然界与人是相通的 ,可以达到协调统一 ,即“天人合一”。而中国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老子》中第25章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主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贯穿于中华民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体系,融会在三大思想传统儒家、道家、佛家中,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依靠这些对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艺术把握,依靠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个体修身养性自我调整的较为完整的生态观,中国维持着相当稳定的社会和生态系统,华夏文明生命力极其旺盛。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文化。
与西方一度出现的功利主义的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倾向不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必须采取节制的态度才能维持生态平衡,维持大自然资源不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人类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要有节制,才能正常生长。没有节制,就会走向毁灭,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人类更是逐渐认识到要节制资源索取,要自觉地克制占有欲,克制无穷索取的欲望。那么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也就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通俗地讲,减量化,就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采取技术、经济、管理等手段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就是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就是直接将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
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2010年,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的解释:低碳。“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低碳:是生活方式,更是生活态度。越来越多的低碳族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多数地区风能发电成本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上涨。从世界范围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能达到世界电力需求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年,60年100年左右耗尽。在“碳素燃料文明”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化能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破经济”、“低破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它在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和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梢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经常饮
用的纯净水,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产生了白色污染而且过多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据计算,全国减少10%的购物袋可节省能耗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节能减排”不是口号,而是实践,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被看做是“三足鼎立”的推动力量。近年来,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节能减排”并不是只靠政府去做,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在这项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口号,需要实际行动支持。技术上的进步加上民众意识的转变,才能使循环经济成为国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 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他把我们的生存空间看作是一个宇宙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头资源量非常有限,怎么样使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解决,这个办法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一个是减量化原则,第二个就是再利用原则,就是我们产生的废物要进行再利用,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资源利用,第三个是循环利用,要形成一个生物性质的一个循环链。这样的话它主张在生产和消费中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所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率和高循环率的特征,让所有物质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型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社会具体实现的一个手段。
自从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只到最近十多年才引进这个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中国从自己的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了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支持和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发展,努力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基础条件。要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积极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和考虑广大贫穷国家的需求,尤其要下气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缩小日益拉大的南北发展差距。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应该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增加对他们的不附加条件的官方援助;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科技发展能力,挖掘市场潜力,使发展中国家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改革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消除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推进南北对话,同时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减少经济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第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否则,将使人们付出沉重代价,最终也会危及发展本身。发展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提倡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
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尊重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和促进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
第四,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广泛分享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发展的经验,加强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对推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技术出口限制,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要通过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建设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亚太经合组织应该继续推进茂物目标的实现,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亚太经合组织原则,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共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加强各国企业界的交流,支持企业更加主动地开拓对方市场,积极探索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扩大相互投资。要扩大国际经济决策的基础,使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决策和合作。
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三篇:绿色包装与包装循环经济及包装可持续发展
绿色包装与包装循环经济及包装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胡鞍钢指出: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ohn Knott of Charleston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回归一种结合新技术,对气候、地理、文化影响良好的发展方式”。显然,“绿色发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还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化“绿色发展”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还应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化。
绿色发展中“绿色”的涵义与“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分不开的。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观包涵着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负有的责任,另一个是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绿色发展的涵义包涵着多方面的内容:(1)社会、经济、环境复杂系统之间保持平衡;(2)世界能源具有有限性;(3)城市建设者、决策者、管理者、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承担;(4)维护人类代际平等;(5)尊重人类的同时也尊重自然;(6)将能源高效利用、弹性设计和可循环使用的材料相结合;(7)保护城市居民不受污染物危害。
人类社会是在同环境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区别不大。那时的人类主要是以生活活动,以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只利用环境,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那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乱采乱捕,滥用资源,从而造成生活资料缺乏引起饥荒。为了解除这一环境威胁,人类曾被迫学会吃一切可能吃的东西,或是被迫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学会适应在新的环境中生活的本领,逐步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性,开始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以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近代大工业的出现,使原来建立在个人才能、技巧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逐步被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了环境中物质的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如果说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它在生产和消费中所排放的“三废”是可以纳入生物循环而迅速净化、重复利用的话。那么工业生产则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将大量深埋在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以及将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投入到环境之中,产生的“三废”中的大多数是人类所不熟悉、难以生物降解的。因此,相对于农业来说,工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以环境污染为主,是范围较广、影响较深远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就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活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以资源的形式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其间产生的“三废”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同时人类还通过消费活动再以“三废”的形式排向环境。因此,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消费活动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也无不影响环境,其影响的性质、深度和规模则是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受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且更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毕竟是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自然环境的客观属性和人类的主观要求之间,在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和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但如果这种矛盾全面和尖锐地产生和爆发,则将形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危及自然和生态,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支撑生命和生物体,包括居住于其中的人类。与之相联系的一个确定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都与世界的生态现状相联系。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警告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毁坏地球,我们将会有悲惨的遭遇。人类导致了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将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的灾难,比如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的破坏性的风暴,臭氧层破坏引发的皮肤癌,稀缺的自然资源引发的战争等等。一项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根据我们人类准备接受的痛苦和生物贫困的程度,我们仅有一代或两代(20-40年)的时间来改造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我们的世界都处于普遍的生态衰退的状态中。
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对自己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做一次全面的反省。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运行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这一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路线图,做到生产和消费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企业层面(小循环)、区域层面(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实践,即生态经济效益的理念和实践。它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地方,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每个企业人手,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这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具体落实在产品的绿色化和企业、产业的绿色化,也就是实现绿色发展。
包装工业也同其它工业一样,在促进商品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通过保护产品,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浪费,具有环境正面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产品生命周期短,多数产品一次性使用后即成为废弃物,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2)随着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包装废弃物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在重量上占到1/3,在体积上占到1/2;在我国,重量上也已占到15~20%,在体积上占到30%,包装废弃物年产生量达到0.4亿吨;在包装废弃物中,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更形成刺目的“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后者通过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和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物食物链,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具有潜在的、长期的危害性;(3)由于实行粗放式生产,所以包装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排出“三废”,尤以纸包装的制浆造纸生产、金属包装的涂装及打磨工艺、玻璃包装的熔融成形、塑料包装的原料采掘为甚;(4)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需要占地,欧美等国最初均在山谷和凹地建设填埋场处置垃圾,但是年复一年,可供填埋使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无法继续消纳如此多的包装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包装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门(总产值在我国40个行业中已居第15位),必须大力克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作法,努力实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包装材料,尽力减少对环境的“三废”排放;同时坚决纠正过分包装,大力开展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让废弃资源再资源化,努力延长包装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包装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实现绿色包装和包装业的绿色化发展。
2.1 循环经济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广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范式,循环经济的理论意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从经济伦理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转生态中心主义,体现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演化:即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到协调自然,从环境屈从、环境破坏到环境友好;从经济增长模式层面,在要素投入上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从财务资本节约型到自然资本节约型;在经济效益上从粗放式的价值转移到集约式的价值创造;在经济形态层面,从物本经济转变为人-自然为本的经济,从生产经济到服务经济;在技术运用层面,着重强调经济活动的减物质化和生态化。由此可见,资源减量化不是简单的减物质化,而是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和经济学理念的全面和深刻改变。
2.1.2 循环经济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生态思维作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它强调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开放性 我们通常把循环经济称之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体现的是一种闭合喜欢理念,但实际上循环经济的这种闭合是从微观角度或小范围角度而言的,循环经济具有开放性。
2.物质流动的多重循环性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
3.科技的先导性 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支撑为先决条件的。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绿色化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4.综合利益的统一性 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在获取等量物质和效用的过程中,实现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最小化、向社会提供的效用最大化、向生态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调统一。
5.全社会的参与和全人类的合作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要使其发展,光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上的保障,以及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通过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全民参与,才能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循环经济涉及的是资源环境这一全人类的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全人类的通力合作。
循环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的发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大系统分析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使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任何经济生产都需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也是一定的,如果不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就会违反基本客观规律。
2.实现绿色核算的原则
绿色核算是把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联系起来,将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双向影响纳入到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中,形成与原财务核算体系对应的绿色核算体系。在进行绿色核算时,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生态成本两个方面,生态成本主要由环境资源耗减的评估价值量、环境保护费用、资源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方面组成。
3.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并且倡导尽可能多利用这些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4.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则
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目前称为高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量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
5.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
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6.建立绿色GDP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原则
建立企业污染的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指标体系,即从工业增加值中减去测定的与污染总量相当的负工业增加值,并以循环经济的观点来核算。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新的大污染源的产生,并有效制止污染的反弹。7.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原则
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或者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
随着循环经济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说法,如“4R”、“5R”、“6R”原则,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重组化”等,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但它们都只是“3R”原则的变体,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3R”原则更具基本性和普遍性。
2.2 可持续发展
2.2.1 可持续发展定义和内涵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吸收了人类的废物并重新补充自身。现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技术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正在耗尽地球的承载能力。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灾难,促使人类深刻反思。1962年著名的自然历史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了令人深思的《沉默的春天》,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一词,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其中指出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政策,人类社会的增长会遇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到最后将导致社会的大崩溃。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我国学者比较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并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可持续性和发展。持续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者保持继续提高。对于资源和环境来说,持续指的是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应该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2.2.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首先,可持续发展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与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其次,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或者生态问题,而是三者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最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某一种经济活动永远运行下去,而是要求不断地进行内部的和外部的变革,即利用现行经济活动剩余利润中的适当部分再投资于其他生产活动,而不是被盲目地消耗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长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可以实现连续不断地增加或者保持。2.2.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只有当全部资本的存量随着时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如果获得收益的过程是通过使环境付出高额代价才得以实现,那它就不是可持续的。联合国环境署研究认为,可持续性需要;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可持续地利用物种和资源。正如原世界银行行长巴伯有一句精炼的话: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俩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因此,循环经济顺理成章地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方法和首选模式。而其基础和根本是实现产品绿色化和企业、产业绿色发展。2.3包装业绿色发展
2.3.1绿色包装的定义和内涵
包装是保护商品在生产、运输、贮存、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包装落后—包装改进—过度包装—适度包装(绿色包装)。我们现在处在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过度包装已经让我们尝到了苦头。近年来,
第四篇:钱易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嘉宾介绍:钱易,女,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和环境教育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易院士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工艺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自“六五”计划以来,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基金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赢得众多科技奖项。近年来致力于倡导和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参与立法、提出政策建议和建立示范省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现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大家知道,我们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这些环境问题进行了非常严肃的思考。回顾历史,我们有三本书,三次大会,对环境进行思考。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这次大会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议程,大家一致同意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最通俗的定义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的数量,同时要注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主要的标志是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社会进步,人类在教育、健康和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权利。中国的环境状况如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什么新的挑战,值得我们研究。刚才有领导讲中国对水资源的人均拥有值和世界比都在5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GDP在世界上占的份额和所有物耗占的份额不是很相称。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中国是日本的11倍,差不多是美国的5倍。排放的污染中国和美国的水平相比,同样的产品排放的污染我们要高出3倍到10倍。我们的环境污染可以说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经
过监测有40%是劣物类,最近报的数据是三分之一。有相当多的城市饮用水源不合格,300多个城市调查的结果,我们达到2级空气质量标准,适合人类居住的不到50%。七大江河水系的水质2000到2002年逐渐恶化,环境健康问题非常突出。环境问题同时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将成为未来继续发展的瓶颈。西方社会一些学者发表了很多指标体系,衡量我们经济发展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幻灯片)说明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经济的消耗和污染的增加。
早在“十六”大时,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很全面,包括GDP翻两番,也包括民主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包括全民族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也包括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最后一个目标讲的是要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的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科学发展观,2002年温总理提出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经济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果我们资源生产率不变,我们会怎么样,我们可以看到情景一,总的环境影响会增长4倍以上,如果资源生产率提高4倍,我们总的环境影响可以保持不变。假如我们想让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消耗量有所降低,我们改善到50%,这时我们所需要提高的生态效率是8倍以上。能否做到8倍以上,我们看看欧盟15个国家的例子。15个国家从1980到2000年GDP一直保持增加,人口没有增加,人均物质消耗也没有增长,总的物质消耗也没有增长。原因就是物质利用效率随着GDP一直在增长,依靠提高利用效率而不是依靠消耗物质提高GDP,这在欧洲是减物质化或者非物质化。美国人均GDP非常高,人均物资消耗也非常高,但最近美国已经出现了减物质化的趋势。德国人均GDP和人均物质消耗都非常高,但减物质化非常快,推行循环经济方面作出很多成绩。中国人均GDP很低,人均物质消耗也很低,可是我们人均物质消耗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这预示未来不可持续的前景。假如GDP涨到美国、德国一样高,我们的物质消耗
就无法满足,中国没有这么多资源,世界也没有这么多资源。这方面,日本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日本人均GDP很高,但物质消耗远低于美国和德国,值得我们效仿。
中国在这方面又有很好的先例,我们从1980年到2000年,能源消耗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GDP的增长,我们GDP翻两番,能源消费只翻了一番,节能方面也作出很大的成绩。但遗憾的是2000年以后我们的能源消耗又增加了。不管国内和国外的经验,都说明我们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这不仅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或者西方人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中国也在实践中。而所有这些例子都可以包含在循环经济的范畴里,像清洁生产,通过合理选择原料进行产品设计,改造生产工艺,尽量采用循环系统,减少物料的消耗和污染排放。循环经济在这基础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把物流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的线性经济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过去我们是由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改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减化,尽最大能力循环利用资源,把垃圾变成资源。这三个过程、三个原则都要做到无毒化、无害化。循环经济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工厂和企业内部进行经济生产,一组工厂和一组企业可以成立生态工业园区,把生态和消费大系统一起实施,这是最高层次循环性的社会。比如绿色制造业,汽车装备是制造业的一种,我参观日本丰田公司,他们发行了最新型的动力汽车,每升汽油可以跑35公里,他们从汽车废物中回收各种各样有用的物质。建筑工业革命推行绿色建筑,世界上也是风起云涌,美国、德国、日本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采用安全可靠的材料,另外最大限度采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建筑行业降低能耗的潜力很大,比如照明、空调。建筑行业减少资源消耗的潜力也很大,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事实上改造以前的建筑可以节省很多的资源。另外建
筑中无用的面积很大,没有功能的面积很大,也是浪费资源的表现。最后,真正要拆掉的房子,建筑材料还是可以重新再使用和回收的,使用废旧的木材可以加工新的建材。化学本来是重污染,而现在绿色化学,提倡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生态学世界上在研究,我们也在交流,所有的工业产品从获取原材料到生产运输销售,整个的生命周期都要考虑生态的健康。
美国人有一个口号“从摇篮到坟墓”,形容生命周期,但现在改成了“从摇篮到摇篮”,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应该扔进坟墓,都应该回收利用作为资源。一位美国教授说:城市是一个新的创造,我们建设城市用了大量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所形成的产品或者建筑物,一旦淘汰时,它也是资源,不要只想到大自然挖掘资源。日本建造了很多生态镇,但和我们的工业生态园区的概念不大一样,主要是回收工厂,回收各类废物、回收废旧家电、饮料瓶。国际上德国、日本、美国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再循环社会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完整的法制体系。我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取得“三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保护环境和资源,同时有利于社会稳定。因为循环经济可以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回收废旧产品再利用。循环经济应该包括消费模式的改变,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中的力量,传统的消费模式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比如城市里的交通,是单纯依赖发展私人的小轿车,还是应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这就是循环经济模式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比如我们讲到空调和采暖系统,还有高尔夫球场,从西方引进的消费模式,但我们应该思考在中国地少人多、水少的状况下,我们是否适合在中国把高尔夫球场作为主要的消费模式,浪费土地、浪费水资源,造成化肥、农药的污染。政府机关、企业部门和各级学校、各种事业单位都应该推行可持续消费。在中国不管什么场合,吃的都非常丰盛,这又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都要建立在环境伦理观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关心自己并且关心全人类,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我们现在的问题都是因为人没有正确对待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生态环境,也是因为我们只顾眼前,没有看到中国的环境问题对国外环境的影响。另外,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环境伦理观会决定人类的行为方式,如果是决策人物,就能决定你怎么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如果你是企业家,决定你在企业中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如果你是个人、消费者,决定你怎么消费,怎么过日子。我们不能把循环经济完全等同再生利用,再生利用很重要,但我强调减量化放在最前面。减量化关注GDP增长,但更关注GDP的增长质量。有很多GDP的增长不能全面反映,比如包装品生产的GDP本身是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的。还有低劣产品,本来建筑物故宫可以到500、600年,但现在一些建筑的寿命只有20、30年。虽然短寿命的建筑物创造的GDP比长寿命的建筑物创造得高,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我们要建立一个绿色的考核体系,循环经济具有非常广泛、非常综合的内容,包含了工业、农业、服务业、个人消费等各方面。今天我们没有讲农业,实际生态农业是非常好的循环经济的典范。
循环经济需要各方面的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产业结构创新、政策创新,还有科学技术的创新。循环经济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措施来实现,是法律的保障,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进行政策、理论方面的研究。《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作者提出中国的成功经验是很多的,但农业的发展成就也值得忧虑。提高能源方面虽然有很多进展,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开发风能资源,太阳能的利用也不充分。他曾经做过一个计算,如果中国跟美国人现在的消费水平一样,比如到2030年或2050年,如果中国和美国一样,小汽车将发展到11亿辆,那时将没有土地和马路,也没有那么多汽油供人们使用。他认为我们需要正确的决
策,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中国有光明的未来。如果决策错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控制的破坏因素。
3月份结束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很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在“十一五”中提出两个很重要的目标,一是GDP每年增长7.5%,二是能源在五年之内单位GDP能耗将减少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我们又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认为这样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大家要一起努力实施,我认为推行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正确途径,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勉、努力,谢谢!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主席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朱镕基总理在会见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外委员时强调:“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